文言文拓展练习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愚公移山》(原卷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 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 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 _。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的写作特色。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3)寒暑易.节()(4)杂然相许.()(5)且焉.置土石()(6)何苦.而不平()(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3.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 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如太行、王屋何?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 \王屋何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5. 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______________”而言的。
6. 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拓展延伸(感悟启示)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拓展延伸(感悟启示)专题训练一、语言表达(共 6 分)1.形声字的发明和使用,不会削弱汉字的内涵表达。
寻找你心仪的形声字,说一说它对你突破困境的启示。
备选字:路、悟、赢……【答案】示例:“路”是“足”加“各”,仿佛告诉我们路在脚下,各自有各自的路。
圣贤或许在提示我们人生多歧路。
行路者可能需要暂停脚步,思索、询问,选定前行的路,而不是随波逐流,趋凡而去。
“悟”字,“十“是形旁,“吾”是声旁,吾代表自己,我觉得在我遇到困境时,只有自己内心真正的明白道理,自己的感悟才能帮助自己突破困境。
所以在遇到困难时,自己内心能够领悟才是走出困境最重要的原因。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形声字,并谈一谈该字对自己突破困境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悟”字,“十”是形旁,“吾”是声旁,吾代表自己,我觉得在我遇到困境时,只有自己内心真正的明白道理,自己的感悟才能帮助自己突破困境。
所以在遇到困难时,自己内心能够领悟才是走出困境最重要的原因。
、示例二:“赢”由“亡、口、月、贝、凡”组成,亡:危机意识,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抓住时机,必须随时了解和掌握环境的变化,熟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口:沟通能力,善于在任何场合宣传自己的形象和宗旨、目标和决心,成功的沟通是双向,既要有好的表达能力,也要有好的倾听能力;月:月在古汉语中指肉,这里的“月”指强身健体,成大事者需要强健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贝:取财有道,财富是物质基础,但不义之财不可取;凡:心态平和,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争取目标成功,但结果不一定如意,度量要大,眼界要宽,心态要好,手段要强。
启发我们不断向着目标努力,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最后就会获得成功声。
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一只狼吃了一只别家的羊,而他想吃更多的羊,所以就披了羊皮混进羊群。
傍晚,主人在放羊进羊圈时发现多了一只羊,欢天喜地的想把它据为己有,其实是那只披着羊皮的狼。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富贵不能淫》(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富贵不能淫》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傅说.() 丈夫之冠.()胶鬲.() 拂.士() 拂.乱()【答案】畎.亩(quǎn)傅说.(yuè)丈夫之冠.(guàn)胶鬲.(gé)拂.士(bì) 拂.乱(fú)【解析】考查字的读音,平时积累就可以。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之() (2)与民由.之()(3)威武不能屈.()(4)妾妇之道. ( )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6)居.天下之广居 ( ) (7)无违.夫子( )(8)往之女.家()【答案】(1)教导、训诲(2)遵循(3)使屈服(4)三从四德(5)这样(6)居住..(7)违背(8)往之女家(“女”,同“汝”,你)【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通假字“女”,同“汝”,你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C. 往之.女家 (《富贵不能淫》)D. 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答案】 A【解析】例句中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与例句同;B.助词,的;C.音节助词,不译;D.代词,文中指正道。
)4. 翻译下面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1)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湖心亭看雪》(原卷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雾凇.(sōng)长堤.(dī)毳.衣(cùi)B.沆砀.(dàng)拏.(ná)喃.喃(nǎn)C.金陵(lín)芥.(jiè)崇祯.(zhēn)D.更.定(gēng)铺毡.(zhān)痴.(ch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客.此(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B.上下一.白(全)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C.余拏.一小舟(撑) 强饮三大白..(大杯酒)D.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及.下船(等到)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怀乡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山水之乐.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5.将下列句中翻译成现代汉语(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答:6.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答:(2)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答:(3)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答:(4)“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答:(5)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答:8.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优)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拓展:怀素写字(含答案)全国通用
怀素写字能力练习一——翻译句子1、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2 分)2、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2 分)能力练习二——给文章加标点: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答案见第 2 页)练习一答案:1、一次又一次在上面写字,木盘和木板都磨穿了。
2、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练习二答案: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原文: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译文: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
怀素写字写不够,就把一个木盘涂上漆继续写。
又把一块方木板涂上漆,一次又一次在上面写字,木盘和木板都磨穿了。
拓展阅读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
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译文: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后来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
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注释:1.永公:指陈、隋间的智勇。
他是永欣寺的和尚。
公,对智勇的尊称。
2.积年:多年。
3.秃笔头:写坏的毛笔头。
4.石(dan,第4 声)10 升为1 斗,10 斗为1 石。
古代一石约合今 120 斤。
5.觅书:求取墨迹。
6.题额:写匾额。
7.市:热闹的市场。
成语有“门庭若市”。
8.户限为之穿穴: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
9.铁叶:铁皮。
10.瘗:埋。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庄子》二则(原卷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北冥.(míng)鲲.(kūn)羽翼.(yì)B.迁徙.(xǐ)尘埃.(āi)濠.梁(háo)C.遵循.(xún)汝.辈(rǔ)抟.扶摇(tuán)D.齐谐.(xiè)鹏.鸟(péng)正色邪.(yé)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水运动)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是这样)】D.请循.其本(遵循)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北冥有鱼B.其翼若垂天之云C.子固非鱼也D.我知之濠上也4.下列子中“之”的意思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A.鹏之.徙于南冥也B.其翼若垂天之.云C.子之不知鱼之.乐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怒.而飞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C.鲦鱼出游从容..D.请循.其本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C.《齐谐》者,志怪.者也D.南冥者,天.池也7.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B.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倒装句)D.是鱼之乐也。
(判断句)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C.子/固非/鱼也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翻译:你并不是鱼,你没法儿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肯定的!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翻译: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还宝贵的。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卷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练习课文整体把握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首先采用的论证方法. 从正面论述()。
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答:基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和孔子齐名,世称(),同为()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四书”指 :<< >><< >><< >> 和《孟子》。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必先苦.其心志()④曾.益其所不能()⑤人恒.过()⑥衡.于虑()⑦而后喻.()⑧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傅说 / 举于 / 版筑之间 B.故天 /将降大任 / 于是人也C.必先 / 苦其心志D.行 / 拂乱 /其所为4.下面加点字词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所以..动心忍性C.人恒过 ? 然后..能改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按原文内容填空(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重点语段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短文两篇(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经典练习一.课文整体把握1.比较本课的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填空(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2)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一句中。
(3)《答谢中书书》一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景的名句是“()”。
【答案】1描写,议论抒情。
(2)山川之美,月色之美。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
(3)“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答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析】【分析】本题要注意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筛选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比如:①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③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④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点评】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选择诗句,关键在于对古文的理解,再联系所给信息选择恰当的句子。
二.基础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1.【答案】陶弘景;华阳隐居;信【解析】【分析】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常识要熟记。
第二个“书”是信的意思。
2.《答谢中书书》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________的________,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________2.【答案】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新编初中古诗文阅读与拓展训练答案
新编初中古诗文阅读与拓展训练答案【篇一:文言文课外拓展练习(含答案)】)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二)狄仁杰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三)巨商蓄鹦鹉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
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
主人惜之,加意笼豢。
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
”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
”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半年方得释()(2)就笼与语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初中语文七年级:6《世说新语》拓展练习(原卷)
专题06 小升初无忧衔接之《世说新语》拓展练习【例题精练】一、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俄而雪骤.骤:________(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________(3)尝.月下戏尝:________(4)人语.之语:________2.请用“/”为【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
(断两处)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4.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简析谢道韫和徐孺子回答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晋文公攻原晋文公攻原①,襄十日粮,逐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②,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逐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③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
②下:攻克。
③卫:卫国。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尊君在不.( ) (2)下车引.之( )(3)罢兵而去.( ) (4)原人闻.曰(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相委而.去至原十日而.原不下B.与.人期行遂与.大夫期十日C.下车引之.夫原之.食竭力尽矣D.去后乃.至乃.降公7.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扩展文言练习题
拓展模块文言文练习题过秦论一、掌握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①始皇既没( ) ②威振四海( )③约从离衡()④赢粮而景从()⑤倔起阡陌之中()二、掌握下列古今异义的词:①因河为池()②天下云集响应()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⑤以致天下之士()⑥流血漂橹()⑦九国之师()⑧以为桂林、象郡()三、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③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要害之郡。
()④瓮牖绳枢之子()⑤履至尊而制六合()⑥外连衡而斗诸侯()⑦以愚黔首()⑧序八州而朝同列()⑨却匈奴七百余里()⑩吞二周而亡诸侯()⑾以弱天下之民()⑿约从离衡()⒀尊贤而重士()⒁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⒂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⒃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⒄自以为关中之固()⒅瓮牖绳枢之子()四、文言句式: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为天下笑者,何也?()④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⑥威振四海()⑦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
()⑧身死人手()⑨委命下吏()六、默写:①文中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句子:②作者用来揭示秦始皇政策的实质的一句话是:能表明秦始皇政策目的的一句话是:③在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的句子是:概括了起义的结果的一句话是:④文中指出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七、填空:①《过秦论》选自②贾谊是,政论家,。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篇。
过秦的意思是。
③作者为了导出论述中心,反复比照,逐步深化。
先是远比,以叙述设置比照条件。
极写之易,和前文写诸侯攻秦之难,遥为映照,对比鲜明。
再是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答案】(1)轲,战国、儒家(2)孟子及其门人2.解释加点的字。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夫.环而攻之()③兵革..非不坚利也()④委.而去之()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⑧七里之郭.()【答案】① 围② 发语词,用在句首不译③泛指武器装备④放弃⑤域,管辖、限制的意思⑥ 震慑⑦ 同叛,背叛⑧ 城[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可以采用组词法验证,也可以以课内推课外的方法。
3、文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案】(1)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2)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3)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4)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5)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6) 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每个词意,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成句子。
重点词语“域”“委”“革”4.用文中原句填空(1)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国内外一致反对&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文言文(6)—《穿井得一人》课内巩固及课外拓展提升练习(带答案)-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提升(6)(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3)有闻.而传之者 ( ) (4)闻.之于宋君()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二)【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并,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并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①澭②水。
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④,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⑤。
向⑥其先表之时可导⑦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⑧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注】①表:做标记。
②澭水:黄河的支流。
③益:通“溢”,涨。
④涉:渡。
⑤坏都舍:房屋倒塌。
⑥向:前。
⑦导:引导。
⑧尚犹:依旧、仍然。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荆人欲.袭宋()(4)澭水暴.益()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3.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不若/无闻也D.其一犬/坐于前4.对于甲文中“穿井得一人”造成的误会,你认为责任在传播者还是说最初说这话的丁氏?为什么?5.寓言总是将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简短的故事之中,【甲】文告诉了我们,对于传闻,要有理性分析,不能以讹传说。
【乙】文中水位已发生变化,楚人仍沿着先前所做的标记过河,结果损失惨重,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三)【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文言文《岳阳楼记》拓展对比阅读练习
译句:(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句:9、在景物描写方面,甲段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突出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乙段则从视觉和角度进行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作答)的特点。
1、A2、(1)涯:边(2)先:在……之前;把……放在前面(3)绝:停止(4)反:通“返”,返回3、(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2)(有时飞速的)急流比箭还快的,迅速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马群。
“予、求、心、奔“等几个词落实较好,能将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可得满分。
如个别重点词落实不好,表意不够清楚、完整,酌情扣分,翻译的句子与愿意相差甚远,不给分。
4、雄伟听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一个空如填“壮阔”“横无际涯”或“雄伟”的近义词为对;第三空只填“奇山异水”或“天下独绝”也对。
(六)【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客乃移席新轩,坐未定,雨飞自林端,盘旋不去,声落水上,不尽入潭,而如与潭击。
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
电与雷相后先,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作金银珠贝影,良久乃已。
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
是时风物倏忽,耳不及于谈笑,视不及于阴森,咫尺相乱;而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拓展之滥竽充数练习题
齐宣王使人吹竽| 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 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 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1、用“|”给上文断句。
2、你知道下面的字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吗?请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竽(yú)处(chǔ)为(wèi )
说(yuè)食(sì)数(shù)
好(hào )
3、请你写出下面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1)必三百人(一定,必须,总是)
(2)宣王说之(通“悦”,对……感兴趣)
(3)廪食以数百人(用,拿)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国时期齐宣王特别爱听吹竽,他喜欢招来三百人聚在一起吹竽。
有一个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也混在吹竽的队伍中装模作样。
后来,齐湣王即位了,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
南郭先生一看情况不妙,就偷偷溜走了。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04七上文言文口技2
七年级文言文《口技》拓展练习内容再梳理(一)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会.宾客大宴()(2)施.八尺屏障()(3)众宾团坐..()(4)但.闻屏障中()2、翻译句子(1)京中有善口技者。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4、“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体现了观众怎样的心情?(二)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深巷中犬吠.()(2)妇抚.儿乳()(3)众妙毕.备()(4)宾客意少舒.()6、做个小翻译,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7.“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毕业典礼B.毕生精力C.丑态毕露8、选文第1段描写口技人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什么?9.“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感受?(三)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暴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六年级下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拓展-怀素写字(含答案)全国通用
怀素写字能力练习一——翻译句子1、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2 分)2、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2 分)能力练习二——给文章加标点: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答案见第 2 页)练习一答案:1、一次又一次在上面写字,木盘和木板都磨穿了。
2、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练习二答案: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原文: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译文: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
怀素写字写不够,就把一个木盘涂上漆继续写。
又把一块方木板涂上漆,一次又一次在上面写字,木盘和木板都磨穿了。
拓展阅读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
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译文: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后来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
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注释:1.永公:指陈、隋间的智勇。
他是永欣寺的和尚。
公,对智勇的尊称。
2.积年:多年。
3.秃笔头:写坏的毛笔头。
4.石(dan,第4 声)10 升为1 斗,10 斗为1 石。
古代一石约合今 120 斤。
5.觅书:求取墨迹。
6.题额:写匾额。
7.市:热闹的市场。
成语有“门庭若市”。
8.户限为之穿穴: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
9.铁叶:铁皮。
10.瘗:埋。
墨子能力练习一——翻译句子1、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2分)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明帝尊师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
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
②幸:驾幸,到。
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⑤爵士:爵位和封地。
⑥起居:此为病情。
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2分)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2分)范滂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
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 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
②厉:磨练。
③掾属:下属的官。
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⑤猥:众多。
⑥叨秽:贪污腐败。
⑦简札:指奏章。
⑧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
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消弭,平息。
1.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以土砾凸者为丘B. 以其境过清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D. 俯身倾耳以请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B. 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 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⑪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⑫疑有私故.⑬即自诣.狱⑭引与俱亡.4. 翻译下列句子(4分)⑪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2分)⑫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分)周幽王失信身亡(9分)周宅丰、镐①,近戎②。
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及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
人喧马嘶,褒姒③视之大说,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
(4分)(1)戎寇尝.至()(2)褒姒视之大说.()(3)因数.击鼓()(4)为.天下笑()2、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及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2)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至而无寇。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肃王与沈元用①(宋)陆游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
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③,凡三千余言。
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元用归馆,欲矜④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
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⑤,略无矜色。
元用骇服⑥。
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
”信不诬⑦也。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国不归。
沈元用:宋朝大臣。
②虏:指北方的金国。
③偶俪:对仗工整。
④矜:夸耀。
⑤他语:说别的事情。
⑥骇服:吃惊佩服。
⑦诬:虚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2)元用素.强记()(3)取纸追书.之()(4)略无..矜色()2.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即取笔尽补其所阙”中的“其”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而竖其.左膝C.其.真无马邪 D.必先苦其.心志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2)(肃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4.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2分)趣味语文小故事马克·吐温的妙答现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你真漂亮!”那位女士不领情,却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马克·吐温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
”言辞委婉、平和,反其义而用之,那位女士低下了头。
世界上最短的信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的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间还不见此书出版。
于是就给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内容只写了:“?——雨果。
”很快,他便收到一封出版社的回信,内容也只有:“!——编辑室。
”过了不久,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便于读者见面了。
这封信,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信。
”谁是冠军一场足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足球赛山东队赢了。
公报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另一个人说,不对。
战报上明明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谁对谁错从前有个旅店贴了一张广告,上面写着:“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一位旅客走上来,要求住店。
店主指着广告说:“你没看见写的广告:‘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客人说:“我看见了。
广告说得清楚:‘下雨天,留客天。
留客不?留!’”其实,这句话还有另外两种句读方式:一种是疑问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种是陈述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先生的字据从前,有个财主非常吝啬。
一次他为儿子请一位教书先生。
在讲待遇时,先生知道他平素对人很刻薄。
就动了心思,和他立了个字据,上面写道: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财主看了非常高兴,他想先生用膳不讲究,而且不用掏学费,感到是占了大便宜。
到了年底,先生要找财主算账。
财主哪里肯给,二人就一同到县衙去打官司。
县官让财主将字据念了一遍;财主就按所立的字据念了一遍,先生却按标点的停顿念了一遍,这样就念成了:无米,面亦可;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
财主一听傻了眼,只得将学费和饭钱付给了先生。
“东道国”的由来“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
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秦从其言撤军。
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
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马虎”的来历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
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
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
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
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
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
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3错评咏花诗1.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
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2.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碰巧王安石不在家。
他看到王安石的书房案上有一首咏菊的诗。
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堂堂宰相,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诗?——“西风”是秋风,“黄花”是菊花,而菊花敢于和秋霜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就已不对了,而且还吹得“满地金”,落了一地,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提笔续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苏东坡就走了。
后来,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住了近一年。
这年秋天,到了重九时节,连日大风。
一天,风声停息以后,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
谁知到后园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英,满地铺金。
这时,他猛然想起一年前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不禁目瞪口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悔悟到是自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