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表现)

合集下载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
概述
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有创的影像检查技术,是指在动脉穿刺置鞘后,然后在
导引线的指引下,将导管插入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等对应的血管中,然后注射含有碘的 造影剂,经过脑血管造影机的高速连续拍摄和处理,从而清楚的看到大脑中血管的结构, 明确血管的形态,进而确定患者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脑血管的诊断与治疗手 段,也是临床上对脑血管病变患者检查的“金标准”。
双侧股动脉穿刺区域碘伏消毒2遍。 范围:上界为脐平面,下界为大腿下1/3处,外 消 毒 侧界为腋中线延长线,内侧界为大腿内侧中线。
首先消毒穿刺处,最后消毒会阴部。 麻醉 以利多卡因在皮肤穿刺点(外口)和股动脉穿刺点(内口)两侧逐层漫润麻醉。
手术过程
股动脉穿刺置鞘操作要点:
在外口做一与腹股沟方向大致平行的2~3mm皮肤切口,右手拇指和食 指持血管穿刺针,针与皮面成30°~45°,缓慢进针,针尖接近股动脉时 穿 可感到搏动感,若为单壁穿刺,继续推送穿刺针至穿透前壁,尾端鲜红色 刺 动脉血持续搏动性涌出为穿刺成功;若使用透壁穿刺法,则穿透血管前后
拔鞘后手工按压仍是封闭股动脉穿刺点的最主要方法。
按压时,手指着力点位于股动脉穿刺内口或其近端,同时注意暴露外口, 以便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按压时间一般为10~20min,解除压力后 确认外口无渗血,才可将无菌敷料置于内口上,以弹力绷带交叉加压包 扎,继续沙袋压迫穿刺点6~8h。压迫过程中定时观察敷料是否干燥, 伤口有无渗血肿胀,以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以便及早发现出血等并 发症并及时处理。
禁忌症
①碘造影剂过敏或不能而耐受; ②介入器材过敏; ③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④穿刺点局部感染; ⑤并发脑疝。 特殊情况可经过各方讨论,知情同意采取个体化处理。
术前准备

脑血管造影DSA

脑血管造影DSA
脑血管造影术
适应证
• 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 • 怀疑脑静脉病变 • 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 • 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 • 了解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级
某些肿瘤的定型 • 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
围解剖关系 • 急性脑血管病需动脉溶栓或其他血管内治疗 • 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后复查
Simmons II造影导管
A:在左锁骨下动 脉内给复合弯 曲导管做环, 导管位于动脉 开口处,此时 将导丝送入远 侧锁骨下动脉。
B:将导管沿导丝送入锁骨下动脉,将导丝回拉进入导管内。 C:导丝回拉退入导管直达次级弯曲以下。D:此时将导管向 前送进并轻旋转直到形成环。E:导管环常朝向下方,使同 时回拉并扭转导管,它可转向上方。F:回拉导管使其卡入 无名动脉。
• ③麻醉:以利多卡因在皮肤穿刺点(外口)和 股动脉穿刺点(内口)两侧逐层浸润麻醉。
• ④穿刺:左手食指和中指在股动脉搏动最 明显处固定股动脉,右手拇指和食指持血 管穿刺针,针与皮面成30°~45°,缓慢 进针,针尖接近股动脉时可感到搏动感。 若为单壁穿刺,继续推送穿刺针至穿透前 壁,尾端鲜红色动脉血持续搏动性涌出为 穿刺成功;若使用透壁穿刺法,则穿透血 管前后壁,拔去针芯,缓慢后退穿刺针套 管至尾端动脉血持续涌出为穿刺成功。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 呼吸、脉氧。
全身肝素化
• 为避免动脉穿刺置鞘处以及血管内的导丝、 导管形成血栓,除外活动性脑出血急性造 影等病因外,大部分DSA中应该给予抗凝药 物。通常选择应用普通肝素。
• 成年患者可首先给予半量肝素化(3040U/kg)静脉推注,之后每隔h追加肝素 1000U。术中经导管持续灌注肝素生理盐水 (2-5U/ml)

常见脑血管病临床及影像特点

常见脑血管病临床及影像特点
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 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炎 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高凝状态 Moyamoya
【临床表现】
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TIA或中风。
前驱症状: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
起病情况:相对缓慢,夜间醒来或清晨起来时发 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 于数日内达高峰,意识清楚,或轻度短暂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 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 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 管病,血液直接流入珠网膜下 腔,又称原发性SAH。
*病因
①先天性动脉瘤:最常见,约占50%以上; ②脑血管畸形:第二位,以动静脉型常见; 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梭形动脉瘤;
④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 儿童SAH的20%; ⑤其他:如霉菌性动脉瘤、脑血管炎、血 液病。原因不明者占10%。
手术适应证
①脑出血病人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征;
*②小脑半球出血的血肿>15ml、蚓部血肿>6ml,血肿 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 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
③脑室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
④年轻患者脑叶或壳核中至大量出血(>40-50ml),或有 明确的血管病灶(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 瘤)。
粟粒状动脉瘤部位:壳核及内囊占70%, 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区各占10%
*临床表现
50-70岁,男性略多见。多有高血压病史。 起病急骤,活动中和情绪激动时发生。 发病时头痛、头晕、呕吐,可伴有意识障碍、大小便 失禁。 神经系统局灶体征依据出血量及部位不同

各种血管造影成像区别

各种血管造影成像区别

三种常用血管影像学检查的简介1、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

MR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与CT及常规放射学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势:它不需要使用对比剂,流体的流动即是MRI成像固有的是生理对比剂。

流体在MRI影像上的表现取决于其组织的特征,流动速度、流动方向、流动方向、流动方式及所使用的序列参数。

常用的MRA方法有时间飞越(time of flight,TOF)法和相位对比(phase contrast,PC)法。

三维TOF法主要优点是信号丢失少,空间分辨率高,采集时间短暂,它善于查出有信号丢失的病变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二维TOF法可用于大容积的筛选成像,检查非复杂性漫流血管;三维PC法可用于分析可疑病变的细节,检查流量与方向;二维PC法可用于显示需极短时间成像的病变,如单视角观察心动周期。

2、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是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行血管造影CT扫描的图像重组技术,可立体地显示血管造影。

主要用于:头颈血管、肾动脉、肺动脉、肢体血管等。

对中小血管包括冠状动脉均可显示。

CTA所得信息丰富,无需插管,无创伤,只需静脉注射对比剂即可检查;因此是目前较为实用的检查方法。

CTA 应用容积再现技术可获得血管与邻近组织的同时立体显影。

仿真血管内镜可以清楚显示血管腔,可用于主动脉夹层和肾动脉狭窄等。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得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根据将对比剂注入动脉或者静脉而分成动脉DSA(intra-arterial DSA,IADSA)和静脉DSA(intravenous DSA,IVDSA)。

由于IADSA 血管成像比较清楚,对比剂用量较少,是目前主要选用的办法。

DSA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的检查。

对心内解剖结果异常、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和分支狭窄以及主动脉发育异常等显示清楚。

颅脑影像学检查

颅脑影像学检查

A
A
A
B
B
B
c
c
2、急性硬膜下血肿
桥 静 脉 或 静 脉 窦 损伤 所
致。 血 肿 位 于 硬 脑 膜 —— 蛛
网膜之间。
CT 表现:颅板下新月形 高密度影,占位效应轻。
慢性 硬膜 下血 肿
3、脑内血肿 CT表现:脑实质内圆形、椭圆形或不
规则形高密度影,伴水肿和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的适应症
脑血管疾病 脑肿瘤 脑内炎性病变 脑寄生虫病

颅 底 3D 重 建
矢状位 重建
CT血管造影
Angiography,CTA)

(CT
CTA是随着CT三维重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 种新的软件技术。特别是80年代末期,随 着螺旋CT技术的开发,3D-CT接近了DSA的 水平。
脑积水

阻塞性脑积水 “戴帽”现象 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
梗阻性 脑积水
常见颅内肿瘤MRI表现
胶质瘤
胶质瘤
胶 质 瘤
脑膜瘤
脑膜瘤
垂 体 腺 瘤
垂体腺瘤
DS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脑血管DSA正常解剖
脑血管DSA正常解剖
与CT有关的重要术语、概念及应 用技术
分辨率 CT值 窗技术 部分容积效应 伪迹

CT值



CT值(或称Housfield unit,Hu值或CT Number) 是CT图像专用密度计算单位,它用以区分组织 间的密度差 CT值并非是一个绝对值,而是组织之间进行比 较的相对值,实际上是组织对X线的吸收值 人体内因水的含量最高,故以水的吸收系数μ 为0,其他组织与其对比各有不同的值,但因真 正组织的值差别不大,为了容易区分,亨氏将 骨和气体之间的差别扩大到2000等份,即+ 1000~-1000

脑血管造影动脉解剖PPT课件

脑血管造影动脉解剖PPT课件
脑动脉狭窄 脑血管闭塞
血管栓塞术
腔内血管扩张术 溶栓治疗
1
脑动脉解剖
2主动脉弓颈及分动支脉支架植颈入外术动脉及分支
颈内动脉及分支
椎基底动脉分支
3
病例讨论
主动脉弓及分支
主动脉弓及分支
主动脉弓及分支
右颈总动脉 肩胛背动脉 肋颈干 甲状腺干 右椎动脉
右锁骨下动脉
头臂干
左椎动脉 肩胛上动脉
胸廓内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主动脉弓
大脑后动脉 外侧豆纹动脉内侧组 外侧豆纹动脉外侧组
大脑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额眶动脉 颈内动脉
内侧豆纹动脉
Heubner’s返动脉 大脑前动脉
顶前动脉(中央后沟动脉) 顶后动脉 外侧豆纹中动央脉前沟动脉 岛叶动脉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
额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颞中动脉
额叶底外侧动脉前肢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颞前动脉 颞极动脉
V1 横突孔段;V2 横段;V3 寰椎段;V4 枕骨大孔段;V5 颅内段
椎基底动脉及分支
小脑上动脉蚓支(内侧支) 小脑上动脉缘支(外侧支)
椎基底动脉及分支
椎基底动脉及分支
椎基底动脉及分支
顶枕支
距状沟支
枕颞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蚓支 小脑上动脉缘支 小脑上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第五段(V5) 小脑后下动脉
枕叶内侧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内侧支 小脑后下动脉外侧支 椎动脉第四段(V4) 椎动脉第三段(V3) 椎动脉第二段(V2)
椎动脉第一段(V1)
颈段
起始部动脉粥样斑块
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 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
颈内动脉及分支
颈内动脉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
寒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造影剂允盈血管时间长短,前向血流 情况。。颅内段椎动脉V3段和V4段、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有无 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有无代偿颈内动脉系统供血。 有尤狭窄、闭塞或严重迂曲,有无发育异常;有无代偿椎基底动脉系 统供血。
造影
右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造影
造影
③若目标血管存在严重狭窄或动脉瘤,多种投影位置显影效 果不佳,可尝试3D成像以获得更全面的影像。
PAGE
THANKYOU
穿刺置鞘
① 优先右侧股动脉穿刺: 以右侧腹股沟与股动脉交界处沿股动脉向下1~1.5cm为穿刺点,局麻
后穿刺股动脉,穿刺针成角30~45°喷血良好后插入J形导丝(注意:必 要时透视了解导丝位置),置入动脉鞘,撤出导丝,空针抽吸肝素盐水, 连接动脉鞘侧管并回抽,回血良好时注入肝素盐水,接冲洗管30滴/min 左右持续冲洗。
右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造影 注意事项: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的后下壁,欲将其开口充分展开,
除加照斜位外,必要时向头侧加角度;如主动脉弓造影提示右锁骨下 动脉近端狭窄,可将导管送至无名动脉加斜位造影证实:如主动脉弓 造影提示右椎动脉开口严重狭窄或闭塞,禁忌将导丝、导管进入右椎 动脉内造影;如椎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伪影,应考 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应加斜位造影证实;如有锁骨下动脉狭窄或 闭塞时,应适当延长静脉期的造影时间,以观察椎动脉是否存在盗血 情况(双侧椎动脉造影都应如此)。
考虑是否停止造影;如弓上血管动脉硬化程度严重,不稳定斑块较多, 应考虑停止造影;撤朱尾导管时,用左手固定动脉鞘,防止脱出。
造影
颈动脉造影 体位:标准正侧位,必要时3D旋转。 观察内容:颈段颈总动脉(包括分叉处)、右颈内动脉CI段、右颈外

脑供血及脑血管解剖(图文)

脑供血及脑血管解剖(图文)

人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在安静状态下仅占体重2%的脑,大约需要全身供血总量的20%左右,所以脑组织对血液供应的依赖性很强,对缺氧十分敏感。

脑血管的特点:动脉壁较薄;静脉壁缺乏平滑肌、无瓣膜,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形成独特的硬脑膜窦,血液与神经元间有血脑屏障,此屏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常的脑功能依赖于通过致密的血管网不断的运输充足的氧气和营养。

脑、脸和头皮的血液主要由二组血管来供应:即双侧的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

脑组织由四条大动脉供血,即左右两条颈内动脉构成的颈内动脉系统和左右两条椎动脉构成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

脑部血液供应量约80%-90%来自颈内动脉系统,10-20% 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

F面一组图为不同方位和模式下所示负责脑部血液供应的几条大动脉。

•了颈颈基底动脉小脑椎动h颈总动脉椎动脉脑干脑供血及脑血管解剖(图/文枕折推to 脈穿過«椎「横突孔」ffi動煦無骨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动脉窦 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弓颈内动脉椎动脉 颈总动脉穿入腦部,弟有一個「迂迴曲折」下巴或仰頭時 > 此迂迴慮就因受思 不流楊。

竄爭致腸「後半部」血< 仝与受乞> O「椎動脈處 >若不 迫更曲折 fi f 引颈总动脉于第四颈椎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A和颈外A两个分支,其中颈外动脉负责脸部和头皮的血液供应,颈内动脉分出后沿颈部向上直至颅底,经颈动脉管进入海绵窦,紧靠海棉窦内侧壁,穿出海棉窦行至蝶骨的前床突内侧,开始分支(颈内A按行程分为四段:即颈段、颈内动脉管段、海棉窦段和脑段,临床上将后两段合称为“虹吸部”),其颅外的颈段无任何分支,颈内动脉管段先后分出颈鼓A和翼管A两个小支,海棉窦段先后分出海棉窦支、垂体支和脑膜支,脑段在前床突内侧处分出眼动脉,在视交叉外侧正对前穿质处分成大脑前动脉(ACA和最大终末支的大脑中动脉(MCA两个主要终末支。

供应除部分颞叶和枕叶之外的大脑前3 / 5的血液,即又称为前循环系统。

脑血管造影及脑血管解剖

脑血管造影及脑血管解剖
发生于弓上血管的动脉夹层为顺行夹层,处理:应立即暂停介入操 作,数分钟后行造影检查。如果未引起明显的管腔狭窄,血管壁没 有明显的造影剂滞留,可不需特殊处理如果管腔血流受到明显影响 ,可以考虑给予支架置入。
手术并发症
(六)皮质盲
皮质盲表现为双眼视力丧失,瞳孔对光反射正常,也可 伴有遗忘、肢体偏瘫、头痛等其他症状,多见于椎动脉 造影后,其他脑血管或冠状动脉造影后也可出现。
术前准备
➢ 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检查的必要性、简要操 作过程及并发症(技巧性:强调目的性;并发 症要说全,但不要过多强调;明确告知患者该 操作是我科常规操作,我科每年手术量数百、 并发症机率低。)
➢ 与患方签手术同意书 ➢ 术前一天备皮 ➢ 手术当天更换手术衣 ➢ 建立静脉留置通道 ➢ 术前将检查资料(CT、MRI等)带到导管室
发病机制与脑血管痉挛、血脑屏障破坏有关,可能是一 种与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类似的疾病类型。
处理:脑血管造影后的皮质盲无特效处理,需完善头颅 影像学检查排除后循环脑栓塞,可适当补液,促进造影 剂排泄,同时给予血管解痉药物。皮质盲通常预后良好,
数小时或数天内可完全恢复。
手术并发症
(七)腹膜后血肿
表现:腹膜后血肿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且随出血程度、血肿范围 有较大差异。腹痛为最常见症状。部分病人有腹胀和腰背痛、合并 出血性休克。血肿巨大或伴有渗入腹膜腔者可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症状为进展性,常常观察不及时,极其凶 险。 发病机制:股动脉穿刺时穿刺位置过高(血管壁穿刺点位于腹股沟 韧带上方),造成后腹膜损伤,同时术后穿刺点压迫效率低,导致 动脉出血进入后腹膜。 预防:精准判断穿刺点、严格规范化手术操作、术后心电监护、严 密观察。 处理:对症抗休克、及时外科手术

(完整PPT)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表现)

(完整PPT)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表现)

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总共分出8支分 支。分别是甲状腺上动脉、 舌动脉、面动脉、咽升动 脉、枕动脉、耳后动脉、 颌内动脉和颞浅动脉,这 些分支在侧位影像上观察 最好。
甲状腺上动脉:是颈外 动脉的第一前支,起自 颈外动脉的前壁,向前 下内走行,进入甲状腺 的上极,在造影的实质 期可以看到甲状腺的染 色。
(上图5,下图9)
颞浅动脉:此动脉是颈 外动脉的浅部终末支。 供应头皮的前2/3和面部 外上部皮肤,与枕动脉、 耳后动脉有广泛的吻合, 供应头、面部皮肤。
(下图6)
耳后动脉:起源于颈外动 脉后壁的腮腺区。主要供 应耳廓的内面、耳后头皮 和腮腺。
(上图C,下图7)
颌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深 终末支。起于下颌骨颈处, 向前上方走行,先后分出脑 膜中动脉、颞后深支、腭降 支、蝶腭支、眶下支、颞前 升支等大小15 支动脉分支。 供血范围较大,包括鼓室、 中耳、大脑镰、硬脑膜、眶 板、颞肌、咬肌、颊部肌肉 皮肤、副鼻窦、上下颌骨、 齿槽等
1.右侧颈总动脉 2.右侧锁骨下动脉 3.左侧颈总动脉 4.左侧锁骨下动脉 5.右侧椎动脉
无名动脉和左侧 颈总动脉共干
1.无名动脉 2.左侧颈总动脉 3.左侧锁骨下动脉 4.右侧颈总动脉
直动主 接脉动 发起脉 自自弓 主无左 动名前 脉动斜 弓脉造 。,影
左示 椎左 动颈 脉总
脉主 直动 接脉 起弓 自左 主前 动斜 脉造 弓影 。示
第二段(C2)称为 岩段,C2段是颈内 动脉走行于颈动脉 管内的一段,分为 两个亚段,即垂直 段(或称升段)和 水平段,两段交界 处称作膝部(下图 较易观察入颅处)
颈外动脉是颈总动脉的较小分支,颈外动 脉向前外走行主要供血区域包括面部、头 皮、耳鼻咽部、上颈部和脑膜等。颈内动 脉是颈总动脉的较大分支,它向后内走行, 入颅后分支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影像本科NS正常影像解剖

影像本科NS正常影像解剖
侧位上呈带状致密影居蝶鞍前后床突之 间,使蝶鞍呈“桥形”。显影率为4%。
二、脑血管造影
动脉期:正常脑动脉走行自然,由近向 远逐渐变细,管径光滑,分布匀称,各 支位置较为恒定
正 常 脑 血 管
D
S
A 表 现
正常脑血管DSA表现
微血管期
❖ 对比剂存留在微血管内,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脑皮质的形态和脑实质的血液供 应情况
鼻窦及乳突气腔内无信号
MRI -脑血管
流速较快的血管表现为低信号 流速较慢的血管则为高信号
MRI-颅神经
高场MRI可清楚显示颅神经走行 T1WI最清楚,呈等信号
正常颅脑MR表现T1WI
正常颅脑MR表现(T2WI )
正常颅脑MR矢状面
正常颅脑MR冠状面
正常颅脑MR表现 ----水抑制序列
正常颅脑 3DTOF法MRA
正常颅脑MRA(TOF )
•蝶鞍蝶鞍Fra bibliotek•蝶鞍与垂体关系
岩骨及内耳道
后前位片从眶内观察。 正常内耳道呈管状低密度,两侧基本对
称,宽径相差一般不超过0.5mm。
颅内生理性钙斑
包括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床突间 韧带钙化和侧脑室脉络丛钙化
可根据其移位的方向判断颅内病变的大 体位置
•松果体钙斑
•脉络膜钙斑
床突间韧带骨化
静脉期
脑静脉分为浅、深静脉 它们在皮质下相互交通形成丰富的静脉网
正常脑静脉
三、CT -颅骨及空腔
颅骨为高密度 鼻窦及乳突气房内气体呈低密度
含脑脊液的间隙
包括脑室系统、脑池、脑沟、脑裂 ,内充脑脊液,呈低密度(0~20Hu )
脑实质
脑实质:呈等密度,CT图像可分辨皮质 与髓质,皮质的密度略高于髓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
34
耳后动脉:起源于颈外动 脉后壁的腮腺区。主要供 应耳廓的内面、耳后头皮 和腮腺。
(上图C,下图7)
精选PPT
35
颌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深 终末支。起于下颌骨颈处, 向前上方走行,先后分出脑 膜中动脉、颞后深支、腭降 支、蝶腭支、眶下支、颞前 升支等大小15 支动脉分支。 供血范围较大,包括鼓室、 中耳、大脑镰、硬脑膜、眶 板、颞肌、咬肌、颊部肌肉 皮肤、副鼻窦、上下颌骨、 齿槽等
分叉前的颈总动脉没有带命名的分支,但 是正常变异时,甲状腺上动脉、咽升动脉、 甲状腺下动脉、枕动脉及椎动脉均可自颈 总动脉分出。
精选PPT
24
颈外动脉是颈总动脉的较小分支,颈外动 脉向前外走行主要供血区域包括面部、头 皮、耳鼻咽部、上颈部和脑膜等。颈内动 脉是颈总动脉的较大分支,它向后内走行, 入颅后分支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脑血管造影
解剖及影像学
精选PPT
1
精选PPT
2
解剖及影像学
精选PPT
3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精选PPT
4
弓上主要分支
1.无名动脉(头臂干)
2.左颈总动脉
3.左锁骨下动脉
精选PPT5ຫໍສະໝຸດ 无名动脉1、主动脉弓凸面最大的分支,长4—5cm。 2、在气管右后外侧上行至右颈总动脉和右
锁骨下动脉。
3、右颈总动脉自头臂干发出后在胸锁前节 平面向后外上行。在颈动脉间隙内向头 侧行走。在C4或C5平面分成右颈外动脉 和右颈内动脉
精选PPT
21
脉总 主 为动 动 迷脉 脉 走发 弓 锁自 左 骨同 前 下一 斜 动干 造 脉, 影 。右 示
锁左 骨、 下右 动颈
精选PPT
22
颈动脉系统
精选PPT
23
颈动脉造影的标准体位是正、侧位,其中 以侧位更重要。
每侧的颈总动脉约在颈4水平分为颈外动脉 及颈内动脉两个终末支,分支水平的高低 可有变异,高可至舌骨水平,低可至胸3水 平。变异往往是双侧的。
9
动脉早期,轻度左前斜位
1.主动脉弓 2.头臂动脉
(无名动脉)
3.左颈总动脉 4.左锁骨下动

5.右颈总动脉 6.右椎动脉
7.左椎动脉
8.左甲状颈 干
9.右、左胸 内(内乳) 动脉
10.右甲状颈 干
11.右锁骨下 动脉
12.右肋颈干
精选PPT
10
精选PPT
11
精选PPT
12
主动脉弓的变异
精选PPT
颈内动脉起始段和大脑中动脉是动脉粥样 硬化的好发部位。
精选PPT
25
颈总动脉、 颈内/外动脉 的前面观 (箭头为颈 椎钩椎关节 增生导致左 椎动脉受压)
精选PPT
26
颈外动脉
精选PPT
27
颈外动脉:总共分出8支分 支。分别是甲状腺上动脉、 舌动脉、面动脉、咽升动 脉、枕动脉、耳后动脉、 颌内动脉和颞浅动脉,这 些分支在侧位影像上观察 最好。
8
1.主动脉弓 2.无名动脉 3.左侧锁骨下
动脉
4.右锁骨下动 脉
5.右颈总动脉 6.左颈总动脉 7.右颈外动脉 8.左颈外动脉 9.右颈内动脉
精选PPT
10.左颈内动脉 11.右椎动脉 12.左椎动脉 13.右侧内乳动
脉 14.左侧内乳动
脉 15.右侧甲状颈
干 16.左侧甲状颈
干 17.左侧肋颈干
(下图8)
精选PPT
32
枕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 的后壁。供应枕部肌肉、 皮肤和硬膜,并通过颈乳 突动脉向岩骨供血。
(上图5,下图9)
精选PPT
33
颞浅动脉:此动脉是颈 外动脉的浅部终末支。 供应头皮的前2/3和面部 外上部皮肤,与枕动脉、 耳后动脉有广泛的吻合, 供应头、面部皮肤。
(下图6)
弓头( 位 主
只)小 ) 动
分。箭 示 脉
出在头 头 弓
2
支 大 血
管 。
此 正 常 变 异 中
) 起 源 于 头 臂
臂 动 脉 干 与 左
造 影 ( 动 脉 期
自干颈,
主(总左
动大动前
脉箭脉斜
精选PPT
20
主动脉弓左前斜
造影示左、右颈 总动脉分别起自 主动脉弓。右锁 骨下动脉在左、 右颈总动脉和右 锁骨下动脉显影 (A)后期才显 影(B),为迷 走锁骨下动脉。
(上图为其分支,下图4)
精选PPT
36
颈内动脉
精选PPT
37
颈内动脉:双侧颈内动脉供应两侧 大脑半球的大部分血液。颈内动脉 的分段目前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 下面我们介绍Bouthillier分段法和 Fischer 分段法
精选PPT
16
直动主
接脉动
发起脉
自自弓
主无左
动名前
脉动斜
弓脉造
。,影
左示
椎左
动颈
脉总
精选PPT
17
脉主 直动 接脉 起弓 自左 主前 动斜 脉造 弓影 。示
左 椎 动
精选PPT
18
(位 主
看) 动
箭示 脉
头头 弓
)臂 造
发动 影
自脉 (
同干 动
一与 脉
处左 期
。颈 ,
总左
动前
脉斜
精选PPT
19
(下图2)
精选PPT
30
面动脉:是颈外动脉的 第三前支,又称上颌外 动脉。其自颈外动脉前 壁发出后向上走行,继 而弯曲向下绕过下颌骨 向上跨过颊部。供血给 面的大部。约有10%患 者面动脉与舌动脉共干。
(上图与舌动脉共干, 下图3)
精选PPT
31
咽升动脉:起源于颈外 动脉的后或内侧壁。此 动脉较细,在颈内、外 动脉之间向上走行,造 影片上以侧位片为最佳 投照角度。主要供应咽 部肌肉、脑膜、神经和 鼓室。
精选PPT
28
甲状腺上动脉:是颈外 动脉的第一前支,起自 颈外动脉的前壁,向前 下内走行,进入甲状腺 的上极,在造影的实质 期可以看到甲状腺的染 色。
(上图5,下图1)
精选PPT
29
舌动脉:是颈外动脉 的第二前支,起自颈 外动脉的前内侧壁, 甲状腺上动脉的上方, 大多平颈3水平,走 行于下颌角的下方。 其主要供应舌部、咽 部及颌下腺等血液。 侧位造影观察最好。
精选PPT
6
左颈总动脉
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也可变异 起源自无名动脉
精选PPT
7
左锁骨下动脉
1、直接发至主动脉弓 2、主要分支:左侧椎动脉、左侧甲状颈干、
左侧肋颈干 3、主干向左侧上肢供血 4、双侧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时,除了可以引
起上肢缺血外,还可以导致严重偷流,引 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精选PPT
13
左侧椎动脉直接 起源于主动脉 弓
1.无名动脉 2.左侧颈总动脉 3.左侧椎动脉 4.左侧锁骨下动脉
精选PPT
14
右侧锁骨下动脉 直接起源于主动 脉弓
1.右侧颈总动脉 2.右侧锁骨下动脉 3.左侧颈总动脉 4.左侧锁骨下动脉 5.右侧椎动脉
精选PPT
15
无名动脉和左侧 颈总动脉共干
1.无名动脉 2.左侧颈总动脉 3.左侧锁骨下动脉 4.右侧颈总动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