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生存智慧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
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解读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解读,并探讨其中体现的道家哲学原则。
1. 庄子的生命观和自由观庄子的生命观强调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拒绝抗拒自然而选择顺应自然。
他认为个人的追求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而不应逆其自然。
同时,庄子提倡个人主体意识的超脱和返璞归真,通过寻求心灵上的解放来达到真正的自由。
2. 庄子的无为思想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人应该以无为之道来达到最佳状态。
他认为过度努力和执着于功名利禄只会带来烦恼,并主张在适当时机保持内心平静、行动节制。
3. 庄子对人性与善恶的看法庄子认为人性本善,并将善定义为顺从天地之道并养育万物。
他反对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的强加,主张恢复人本性的本真状态,并以“大同”之观念来回归社会和谐。
4. 庄子的自我认知与境界追求庄子强调心灵的解放与成长,认为人应当通过修炼提高自己的境界。
他用“化虚”、“致虚”等概念来揭示个体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间的关系,提倡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归一。
5. 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的态度庄子对待人生和死亡有着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即梦幻,一切皆虚幻无常,追求宏观存在感才能摆脱对微观事物过分依恋而产生的烦恼。
因此,庄子用“自在”和“逍遥游”的思想导引人们超越生死边缘。
结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代表了道家思想中重要的观念和原则。
通过理解庄子思想和道家哲学,我们可以从更广阔、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世界和生命的真谛,并从中汲取启示指引我们的生活。
注意:本文内容是根据我的理解和知识对《庄子》思想与道家哲学进行解读,仅供参考。
如需深入了解庄子思想,请阅读原著或参考相关研究资料。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以《庄子》一书闻名于世。
《人间世》是《庄子》中的一篇篇章,全文共有七篇,每篇都以一个故事或寓言的形式展现庄子的思想。
从《人间世》这篇篇章可以看出庄子的处世之道。
在《人间世》中,庄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与自然对抗,也不要过分追求功利。
庄子在书中说:“人在世上无所依赖,不期功名利禄,不期所亲,不恃所长,不仰渊明。
”他主张人们应该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变化。
他以蝉为例,说明了蝉不以个体的生死为忧虑,而能够在自然中顺畅地循环生长。
庄子希望人们能够像蝉一样,不追求名利,不计较得失,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提出了“知足常乐”的观念。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满足所有的欲望。
庄子提醒人们要知足,要学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要贪得无厌。
他在书中说:“知丧之足矣,知止之所矣,可以保全其所爱。
”庄子认为只有知足的人才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不会陷入无尽的追求中。
庄子还强调了人的自由和放松。
他认为人应该保持自由的心态,不被外界的约束所困扰。
他在书中说:“吾生也完全,吾与天地游,而无可奈何。
平旦抱着生之泰然,竞翬弄风,骋望于巴天翥季焉。
”庄子希望人们能够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游弋,享受生活的轻松和自由。
他反对人们过分追求名利,过分拘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在《人间世》中,庄子提出了“大同”和“无为而治”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相互对立。
他主张人们应该放下私欲,不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大同的理想,即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不可争夺,不可强求。
他在书中说:“万物各以其类相从,而不我以反相控也,是故弥洁。
”庄子认为只有人们能够放下私欲,顺从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的自由。
从《人间世》这篇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处世之道。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与自然对抗,不追求名利,要知足常乐,保持自由放松的心态,追求大同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自然的万物自有其规律,人无需去干预,只要保持自然的本性,即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庄子的智慧。
1. 虚无即是真实庄子认为,真实的存在是虚无,因为真正的存在是没有形式的。
就像梦中的万物,虽然看起来很真实,但是一旦醒来,发现它们都是虚幻的,没有任何实质。
所以,庄子认为真正的存在无处不在,因为它不受任何限制。
2. 随遇而安庄子提出了“随遇而安”的哲学思想,指人要随心所欲,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适应外界的环境,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这种境界下,人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外界的干扰,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 自然万物皆无用庄子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无用的,并不是为了服务人类而存在的。
树木、花草、虫鱼等生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存在的。
因此,人们应该把自己的欲望和期待放下,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本性,让自然去协调一切。
4. 知足常乐庄子提出了“知足常乐”的道理,指人们应该明白自己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永远不能得到满足。
只有知足而乐,才能真正的享受人生。
因为快乐的本质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人们心态如何。
5. 求之不得庄子指出,人们常常在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时,却总是得不到满足。
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本性,无法去满足自己真正的需要。
因此,庄子提出了“求之不得”的思想,指人们应放下一切欲望和期待,去追求自己本性需要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得到满足。
6. 万物平等庄子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是因为自然界中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应该因为外在的因素而评判其高低贵贱。
人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不要过度的标注价值。
7. 心灵自由庄子强调心灵的自由性,指人们应该保持心灵自由,不受外界的束缚,不因外界的因素而改变自己认知和行动方式。
天人合一,至乐无乐--论庄子审美的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至乐无乐--论庄子审美的生态智慧余泽娜【摘要】庄子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其思想动因最初是为了超越时代的恶。
要超越时代的恶,人道应以天道为据,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证道的境界——“天人合一、至乐无乐”,这是庄子生态智慧的核心思想。
“自然”是理解它的关键,审美是其特色。
在庄子的生态智慧中,他展示了一种不断追求境界超越的生存格调和人与自然亲和的生活方式。
%Zhuangzi’s thoughts contain profound ecological wisdom, and the ideological motivation is to surpass the evil of the era. To surpass the evil of the era, human should follow the law of nature and let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s. Therefore, Zhuangzi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unity of man and nature”and the thought of“extreme pleasure is no pleasure”, the core conceptions of Zhuangzi’s ecological wisdom, the key of which is na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lie in aesthetics. Zhuangzi’s ecological wisdom displays a living philosophy in constant pursuit of surpassing and a living style which keeps the affi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期刊名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9页(P41-49)【关键词】天人合一;至乐无乐;庄子;审美;自然;生态智慧【作者】余泽娜【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正文语种】中文随着西方深层生态学的兴起,中国道家思想在西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与社会伦理分析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与社会伦理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和社会伦理分析两个方面,探讨庄子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一、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庄子的生命伦理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放下欲望和功利心,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保持内心的宁静。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像大自然一样,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
庄子的生命伦理观还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应该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庄子提出了“大道至简”的观点,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简单和纯粹,不被外界的杂念所扰,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境界的升华。
他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由。
二、庄子的社会伦理分析庄子的社会伦理分析主要集中在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和扭曲。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关系的本质,进而提出了一些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庄子认为社会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和和谐的基础上。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不应该争斗和压迫。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摒弃功利心和竞争心,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的。
庄子还对权力和政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权力和政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容易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平。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揭示了权力和政治的本质和影响,进而提出了一些对权力和政治的思考。
他主张政治应该服务于人民,不应该滥用权力和追求私利。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告诫人们要警惕权力的腐败和滥用,追求公正和公平的政治。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哲理。
以下是庄子最经典的十句话: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 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琐碎的知识,而是能够超脱俗世,宁静自在地生活。
2. "逍遥游,自在其中。
" 庄子主张人应该像自由自在的游鱼一样,超然物外,舒展心灵,融入自然。
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道(宇宙万物的本源)的理解,认为道无法被言语所描述或命名。
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有限,但知识的广度无边无际,人应该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5.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与自然的融合的看法,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6. "夫庸知非好而好非庸知也。
" 庄子认为平凡的人只追求功利和名利,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追求真善美。
7.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庄子主张以真诚和善意对待他人,用善良的行为回报别人的恶意,以德报德。
8. "无为而无不为。
"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无为而治的理解,认为真正的治理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过度干预。
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庄子认为生命有限,但人应该保持对于真理和道义的追求,留下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10. "忧祸生于忧虑,乐福生于乐观。
" 庄子认为忧虑会带来痛苦和困扰,而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带来快乐和幸福。
这些庄子的经典语录展示了他对于人生、自然和道的独特见解,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智慧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通过理解和领悟庄子的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庄子大师”。
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哲学思想融汇了自然观、人性观和生活智慧,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析他对于生命、自然、自由和快乐的思考与观点。
一、心性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摆脱繁杂的物欲纷扰,放下外界的压力和负担,保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
庄子用“逍遥游”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应该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心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心性应当与天地自然相通。
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放下攀比之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观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成熟、消亡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命也有着相似的规律。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可逆转的规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自由心境——争取内在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争取内在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他看来,世俗的欲望只会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追逐中,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庄子主张心境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他对生活的态度,提倡人们要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摆脱束缚,畅游人生。
四、快乐追求——在逍遥自在中寻找快乐庄子的人生哲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寻找快乐,而不是通过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来获得满足。
庄子《人间世》中的处世智慧
庄子《人间世》中的处世智慧Overview1.心斋:虚以待物的境界2.无用之大用:保全自我的策略3.庄子的乱世哲学:适应与解脱心斋:虚以待物的境界心斋的概念•去除名利之心:摒弃对外在名利的追求,保持内心的清净,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达至心灵空明:通过内省与修炼,使心灵达到一种空明的状态,如同镜子般映照万物而不留痕迹,从而洞察事物的本质。
•应世之道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心斋的理念,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实现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心斋的实践意义•减少纷争与痛苦:通过内心修炼,达到对外界事物的超然态度,从而避免因执着而产生的纷争和痛苦。
•保持内心的平和:实践心斋有助于培养内在的宁静,即使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能保持心态的平衡与和谐。
•实现自我超越:心斋的修炼不仅是心理层面的调整,更是精神上的提升,帮助个体超越自我局限,达到更高的生命境界。
无用之大用:保全自我的策略无用的哲学•避免被利用:通过不显露自身价值,降低他人利用意图,如同庄子所言“材与不材之间”,保持适度的隐蔽性。
•保护个人价值:在不引人注目的状态下,维护自身利益,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挑战,实现内在价值的保存与发展。
•促进自我发展:在不被外界干扰的环境中,专注于个人成长,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达到“无用之大用”的境界。
无用与大用的辩证关系•无用之大用:庄子认为,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有大用。
例如,不材之木因其无用而得以长寿,不被砍伐。
这种观念启示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适当地隐藏自己的才能,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从而保全自我。
•平衡个体存在:庄子的哲学强调在社会价值与个体存在之间寻求平衡。
通过认识到“无用”的价值,个体可以减少外界的期待与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选择生存策略:在面对社会的挑战时,庄子提倡采取灵活的生存策略。
不是盲目追求有用,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选择最有利于自我保护和发展的生活方式。
庄子以柔克刚的生存智慧
庄子以柔克刚的生存智慧好嘞,咱们聊聊庄子那点儿事儿。
说到庄子,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哲学家,他的智慧可真是让人叹服。
你说,他怎么就能用“柔”来克“刚”,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啊。
想想咱们生活中,那些强硬的人,有时候真是让人无奈。
就像铁头娃,啥都不听,非得和你对着干。
可庄子说了,咱们不如学学那风,轻轻一吹,就能把那些刚强的东西撂倒。
这可是个高招!庄子特别爱用自然的例子来说明问题,真是让人佩服。
你看,那条鱼在水里游得多自在啊,水一松它就能轻松穿梭,根本不需要用力去搏斗。
反观那些在陆地上拼命的动物,怎么比得上这条鱼的逍遥。
我们常常以为,只有强硬才是力量,柔软的力量更能让人放松。
就像生活中的小麻烦,你越是较真儿,越是往上冲,结果只会让自己更累。
反而那些放松心态的人,轻轻松松就把问题解决了,真是一针见血。
想想平时工作中的那些事儿,老板一来,气势汹汹的,大家都得小心翼翼。
这时候,如果有人能轻松应对,可能就会让气氛缓和不少。
就像咱们小时候打闹,硬碰硬没好处,最后总是累得不行。
可要是有个人跳出来,哈哈大笑一声,大家不也就和气多了?这就是庄子想表达的道理。
柔和并不代表软弱,恰恰相反,柔和能让人更有力量。
再说说人际关系,谁还没有点儿磕磕碰碰呢?一个小误会就能闹得不可开交。
但要是有个人愿意主动和解,可能就能化解不少矛盾。
就像庄子说的,顺势而为。
与其争个不可开交,不如放下成见,轻轻一笑,大家都开心。
你看,柔软的态度能让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这种智慧可真是一绝。
再想想我们面对的生活压力,工作、家庭、朋友,啥都要管。
有时候真是心累得不行。
可这时候如果能想想庄子的教导,或许能找到解压的方法。
让自己柔和一些,像那条水中的鱼,自在游弋。
别把压力看得那么重,轻松一点,反而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生活就是一场游戏,何必较劲呢?咱们再看看自然界,风轻轻吹拂,树木也能随风摇摆。
那种韧性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很多时候,生活就像一场风暴,咱们没法避免,但可以选择怎么应对。
庄子的人生理想和处世智慧
庄子的人生理想和处世智慧一、庄子的人生理想我们先来聊聊“逍遥游”,《庄子》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逍遥”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也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思想。
“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在“逍遥游”中,庄子阐释了对幸福的理解。
他认为获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级。
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获得一种相对的幸福;而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更高一层的理解可以获得绝对的幸福。
在“逍遥游”中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庄子说,大鸟能飞千万里,而小鸟只能在树间穿梭,但它们都是一样幸福的。
“逍遥”看似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庄子对人间的实际情况已经有相当透彻的了解和领悟,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就像鱼了解水性一样自然。
如果了解有限,则逍遥可能只是变成一种逃避。
关于庄子“逍遥”的思想,有一个故事最为生动。
战国时期的楚威王听说庄子才学过人,就派两位大夫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子当时在濮水钓鱼,在听完来意后。
庄子拿着鱼竿头都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二、庄子的处世智慧1、“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自己愚笨的,并不是真正的愚笨。
能够清醒地知道自己有很多迷惑不解的问题,不是真正的迷惑之人。
这样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反而是一个明白人。
有的人一生都无法明白自己糊涂在哪里,愚笨在哪里。
这才是真正的糊涂和愚笨之人。
《庄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庄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现代生活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庄子以自然为出发点,强调心灵的自由与追求内心和谐。
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有重大影响,也对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提出了重要的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虚无主义等几个方面,探讨《庄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一、无为而治在《庄子》中,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他认为,过度的主动干预和控制往往只会带来更多的矛盾和问题。
相反,若能顺应事物的本性,以无为的心态去对待,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目标的实现和成功的标志。
然而,我们是否想过,这种追求是否真正符合我们内心的需求?庄子的思想提示我们:放下过多的欲望和追求,倾听内心声音,在某种程度上追求“无所求”的状态,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二、天人合一庄子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他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在现代社会,我们过度追求物质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却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
因此,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正视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环境保护,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三、虚无主义庄子的虚无主义思想也对现代生活提出了重要启示。
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虚幻而没有绝对的实在,我们所追求的名利、权力等都是虚幻不真实的。
只有超越这些虚妄,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才能追求真正的幸福。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对诸多压力和挑战,往往被物质和利益所束缚,追求名利和权力的诱惑,但却常常感受到空虚和失落。
庄子的虚无主义思想呼唤我们超越这些虚妄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平静和内在的价值,追求真正的生活意义和幸福。
四、自由心态庄子的思想强调心灵的自由和追求内心的和谐。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人生境界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的名言不仅在古代广为流传,而且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人生境界的几个名言,并解读其内涵。
第一个名言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生境界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当人们追求道德伦理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真实的自我。
人们追求仁义,往往会被社会的规范束缚,失去了自己的本真。
而当人们追求智慧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虚伪的境地。
庄子认为,真正的人生境界应该是超越道德和智慧的束缚,回归到自然的本源。
只有在这种境界下,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个名言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生境界的另一种理解。
他认为,人们往往只关注于实用性和功利性,而忽略了无用之用的价值。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是指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但却能够给人带来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比如,欣赏一朵花的美丽,聆听一首音乐的动人,这些都是无用之用的体现。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功利的思维,去欣赏和体验那些无用之用的美好。
第三个名言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生境界的又一种理解。
他认为,道是无法被言语所描述的,名是无法被定义的。
庄子认为,人们往往通过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和定义事物,但这只是表面的认知,无法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超越言语和名字的束缚,去直接体验事物的本质。
只有在这种境界下,人们才能真正领悟到道的真谛。
第四个名言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生境界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无限的。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不断追求知识,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只有在不断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够超越自己的局限,达到更高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利和享乐,而在于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庄子的这些名言,不仅对于古代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庄子的生态思想及现代价值
庄子的生态思想及现代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古代中国以及现代世界。
在庄子的哲学中,生态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通过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提出了许多观点。
这些观点为当今世界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庄子的生态思想以及它们的现代价值。
庄子的生态思想主要围绕着自然界中的生命和物质的互动展开。
庄子认为,大自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神秘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态角色。
他认为,这些生命和物质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并构成了一个系统。
庄子认为,人不能破坏这种生态系统。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应该和大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对其进行破坏。
他强调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他用自然界中的生物来说明这种平衡的重要性。
比如,他曾说过:“夫大风之所不能折也,小树之所不能扶也,其在纪纲而不在力也。
”这句话的意义是说,在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不能压制那些比它们小的生物,否则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庄子的生态思想还反映了他对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
他认为,人不应该过分依赖于自然,而应该在自然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实现自己的需求。
他还主张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损害和摧毁自然。
庄子的生态思想具有现代意义。
当今社会,人类破坏了环境,导致了许多生态问题,比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粮食危机等。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
庄子的生态思想告诉我们,人类不能再继续破坏环境,需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保持平衡和稳定。
我们需要使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生态问题,而不是仅依靠人力和金钱。
庄子生态思想的另一个现代意义是提醒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的积极作用要有更深入的理解。
人类在自然中不仅是消耗资源的存在,还是在推进科技,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主体。
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光是在消耗和利用,还需要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和谦虚求知的态度。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自然本身构成,逐步摆脱全攻全守的行为方式,寻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庄子临终前道破天机,天道、地道和人道,看懂的人一生逍遥
庄子临终前道破天机,天道、地道和人道,看懂的人一生逍遥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庄子,他的故事总能给人醍醐灌顶般的顿悟。
当我们被过多的东西捆绑,活得越来越沉重的时候,不妨汲取些许庄子的智慧。
换一种思维模式,世界将会变得不一样。
诚然,庄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是最与众不同的,也是最接近神的人。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终究难免一死,庄子也不例外,但是在由生往死的旅程中,他做到了“长智”。
庄子临死前说的两句话,不仅泄露了“道”的生死天机,还透露着人生的大境界。
在临死之际,庄子拒绝了弟子为他举办隆重葬礼的送别仪式。
他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制作了无数豪华的陵墓,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自认为自己功盖三皇、德过五帝,相信人死之后也可以享受陵寝之中的一切,于是历时39年用工七十二万人修建了极尽奢华的秦始皇陵。
整个陵墓建造的极其庞大,作为陪葬品的各种奇珍异宝不计其数,仅出土珍贵文物就多达5万多件。
甚至镶嵌了明珠当作日月星辰,灌注了几十米深的水银充作湖海江河。
但是庄子作为楚庄王的后裔,一个学识渊博,精神超脱的天才,他对自己的身外之物要求是苛刻的,因此无论多么贫困都没有一点狼狈之气。
庄子不与充当统治者爪牙的士人为伍,他用浩渺无尽的天地做棺材,用照临下土日月做棺材上的双璧,用斑斓流转的星辰做点缀的珍珠宝石,世间万物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奇花异草皆是他的陪葬,难道这些比秦始皇的奢华陵墓差吗?庄子原是楚庄王的后裔,学识渊博的他游历过不少国家,如果他要是想获得锦衣玉食,求取荣华富贵,可谓是如探囊取物一样容易。
但他偏偏是一只有洁癖的鸟,这一点庄子的朋友惠施应该是清楚的。
当惠子做了梁惠王的宰相时,身为好友的庄子前去与他交往,却有挑拨离间的小人对惠子进谗言,表示庄子此行是为了取其相位而代之。
惠子就派人在城内搜寻庄子三天三夜,想要劝说庄子离开这里,不料庄子主动找他讲了一个故事。
浅析庄子的自由观及对现实的意义
浅析庄子的自由观以及对现实的意义作为战国时期的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深邃、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作为庄子思想的承载,以其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和上天入地的奇幻景象,表现了生命的自由精神。
而这自由精神,恰恰是庄子思想的精华。
一、庄子自由思想的产生在本性泯灭、规则成了空谈的时代,一切理想都被现实肢解,这时候,什么才是真正的选择?庄子为我们做了解答。
庄子生于约公元前369年,正值战国中期,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最严重和持久的时期之一。
此时周王朝和春秋时期的老牌霸主国家魏国都已经衰落,新兴的强国秦、齐、赵、先后崛起,为了争夺霸主的位置,战争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庄子在《人间世》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对话来展现当时政治环境的残酷性,颜回本是雄心壮志希望以自身之力去挽救身处黑暗的卫国,即“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然孔子却不同意他的做法,“嘻!若殆往而刑耳。
”连颜回这样的有才且温良之人,都可能会被杀害,可见当时的政局的黑暗。
如此凄凉的生存境遇,带给了庄子以巨大的冲击,逼着他探索一条道路。
庄子清楚地看到,一切不断上演的悲惨,无论是战火连天,还是民间哀苦,都只是为了自由,国君为了权力的自由而不停地发动战争,百姓为了生命的自由而不停地挣扎。
对此,庄子形成了两种探索方向,一种是向外,另一种则是向内。
向外,庄子控诉当时社会黑暗,揭露时间悲惨、,庄子的思想犹如一把冰冷锐利的剑,直接攻击当时享受利益的贵族阶级。
庄子继承了在他之前的道家传统,勇于抗议和批判的传统,但同时,庄子也继承了道家传统的抗议方式——退隐。
庄子考察当时的困境,指出当时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的不合理,但是他并没有积极地尝试去解决,而是转向了退隐。
这里的退隐,并不是走向山林,与世隔绝,而是走向精神领域,向内自省。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思想,又在其基础上发展,他认为人权和自由是不能靠制度和规范来保障的,主张“无为”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
最全庄子智慧名言加译文
庄子名言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人间世》【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
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人间世》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主要著作之一,也是庄子对于人生处世的思考和观点的集中体现。
从《人间世》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庄子的处世之道。
《人间世》开篇即指出,人间世是万族作精气而生的,是由天地、万物所生的精气所队,天下万物其实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谁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存在。
从这个观点出发,庄子主张人应该以自然的姿态去处世,顺应万物并享受自由。
他倡导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不要只注重物质利益和地位权力,而是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找到自己天性的根源,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他用“心如止水”来形容一个人内心的宁静,意味着一个人要有一颗不受外界干扰的心,不为外物所动,保持自己内心的纯真和智慧。
只有当人的内心平静安宁时,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真实。
庄子在《人间世》中也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与周围的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道德修养是人完善自我、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只有通过道德的实践和修养,人才能够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在《人间世》中还提出了“放逐己见”的观点。
他认为人不应该固守自己的主观观点,而要学会放下自己的见解和偏见。
他认为人应该学会宽容和接纳不同的观点,不要过分自以为是,相信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
只有心胸开放并接纳其他人的观点,才能更好地和周围的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及找到自己的定位。
通过《人间世》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处世之道是以自然为本、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他主张个体应该放下功名利禄和权力地位,顺应自然,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与周围的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他也强调个体应该学会放逐己见,放下自己的见解和偏见,接纳其他人的观点。
这样才能够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快乐和心灵的宁静。
《人间世》展示了庄子独特的处世之道,其核心思想是以自然为本、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庄子人世间的名句
庄子人世间的名句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他的名言名句至今依然广受人
们的喜爱和传诵。
在庄子的眼中,人世间充满了无尽的追求和无谓的
争斗,他用自己独到的思想方式去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以及人生的真谛。
“人之所以能,为有不可能之事。
”这是庄子说的一句名言,意
思是说,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经历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才有可能成就非凡。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敢于尝试,不要一味地逃避
困难,不要怕失败。
庄子还说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句话意味深长,告诉我
们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低调、不张扬,但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内心
韧劲和强大的能力,让自己随时可以迎接挑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话强调了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
重要性。
只有通过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
这也告诉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多思考,多了解对方的态度和想法,尊重对方的想法,才能更好地达成合作。
庄子的很多名言都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和智慧,我们在生活中也可
以根据庄子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人生。
对于年轻人来说,理解庄子的
思想,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庄子人世间名句
庄子人世间名句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著作《庄子》中包含了许多精彩的名句,这些名句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也对人世间的现象和处境进行了独特的诠释。
其中一句名言是:“人是万物之灵。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独特性和与其他生物的区别。
庄子认为人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自主选择的能力,是万物中最有智慧的存在。
这句名句提醒人们要珍惜人的特殊能力,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中的独特价值。
另一句名言是:“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
”这句话强调了克己奉公、处事正直的品德。
庄子认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守正不阿,不为私利所动摇。
他强调了追求内心真正的价值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这句名句提醒人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在世间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立场。
还有一句名言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强调了安定心境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人应该学会放下欲望和贪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只有当心境安定时,人们才能有清晰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这句名句提醒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从而能够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冷静。
庄子人世间的名句不仅仅是哲学的思考,更是对生活智慧的指导。
这些名句通过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意象,揭示了人们在世间的处境和人生的价值。
它们引导着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追求内在的宁静和智慧。
庄子的名句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生存智慧摘要庄子尚道,所以庄子的智慧极富道家的自然旨趣。
且不说庄子作逍遥游时羽化登仙的那份绝尘飘逸,单是他与惠施的濠上之游,就足使我们于儵鱼的从容出游当中,领略到自然予于生命的盎然情趣,感慨人生的万种情态和叠出的智慧。
当庄子试图化解缠绕于生命之中的私心成见时,他发现源于生命的直觉才是最真实的。
人愈是反观自我,愈是能深及世界的本质,由此而形成庄子独特的生命智慧。
这种内在的生命体验,使他对穿梭于人间的知与不知、生与死、材与不材、有用和无用都应对得游刃有余,表现出智者的从容自若。
从领悟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契入了宇宙的深刻本质,同样也领会出生命的本真主义以及充盈其间的自然情趣。
关键词庄子生存智慧自然之道一前言读庄子的书,最牵系人心的还是他在庖丁解牛的寓言里孜孜以求的那种“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
”(《庄子·养生主篇》,以下均只注篇名)的人生至境。
从庖丁游刃有余的娴熟技艺里,就能透视出庄子持守的道与理,以及他倾力追求的生命睿智。
而他“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经世之略;泯生死,同物我的齐物之论,即使是以荒唐之语,无端涯之辞,或正言若反,或卮言谩语,出入于腐朽与神奇之间,都让人领悟到生命的无限情调。
的确,在他浸淫着荆楚神话的寓言和故事中,无不充满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洞悉,以及他对理想的不懈执著。
而这一切都悉数体现了道家独特的生命智慧,使道家玄奥深邃的形而上之道有情化和现实化了。
道是道家理论间架的核心。
道家巨擘老子于形而上的玄思之中体悟出宇宙的本质构成是道,道由一生二,再生三,衍化了宇宙万物,因而道家的经典观念就是将道定义为物质世界存在根据,自然、社会和人无不是道的具体形象的表现。
于是道便成了自然万物和道家哲学的共同起点。
庄子一方面沿着老子思想路径,由道探索世界的本体意义;另一方面以道诠释人生,体验生命的意义。
使道即朗现宇宙的本质,又饱蘸了人生的真谛,从而奠定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庄并称的道家智慧。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庄子非常重视人的智慧,并用两个字来表述它:一个是“智”,一个是“明”。
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自然而然就要有智慧,而且也必须有智慧。
因为人既然来到了世上,那就要生活;要生活就要与外界打交道,就要适应外界的变化,利用外界的事物;要适应外界的事物,利用外界的事物,那就要认识外界事物,把握外界事物变化的规律。
而这就需要智慧。
大意是说,把自己的心境打扫得干干净净,干净到一丝杂念都没有的程度;让自己的心平平静静,平静到一丝波澜都没有的程度。
天下万物都在那里生死变化,我用这种毫无成见、毫无私情的眼光观察它们的来往反复。
这里谈到了通达智慧的方法,这就是虚心静观;这里谈到了达到智慧的标准,这就是懂得事物发展发展变化的规律;这里谈到了之所以要有智慧的原因,这就是避免人生中的灾难。
这里还蕴含着一层意思,这就是人与万物的区别:人是有智者,是观察的主体;万物是无智者,是观察的客体。
所以文中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在我们论及道家智慧时,并不能脱离横贯了儒家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史实,形象地说,儒家思想犹如一块巨石,道家的智慧正在于它能点石而成金。
儒道思想是相辅而相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因为他们各自侧重了中国文化的两个极端。
儒家思想着力于社会的人文精神,像孔子毕生追求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以及孟子阐扬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②,表明儒家思想倚重于人文层面,表现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基调,富于现实性和功利性。
而道家则反朴归真,从人同自然那种本质联系中展示生命的意蕴,揭示了人生境界的自然意义。
当他们由源于自然的直觉和灵感探究宇宙和人生时,一切都充盈了空灵玄妙的智慧。
因而道家文化中弥漫了浪漫主义气息。
显然,儒家的人文精神与道家的生命智慧作为传统文化的两个因子,有着各自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
这一点,以后发展而来的儒道互补便可证实。
三、惟道是从,以道观之庄子的智慧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对社会政治的挑战情绪,他不容忍情趣盎然的生命之旅为形形色色的政治目的所阻隔。
事实上,中国早熟的政治文化使各派思想家具有强烈的政治忧患和使命感,他们殚精竭虑地营造了各种政治方案,以期拯救社会。
在他们各执己见而演释出的不同政治理论和价值体系中,往往以“同于己者为是之,异于己者为非之。
”(《寓言》)他们的主观好恶成了认识的尺度,人人都纠缠于各种是非之论当中,精神受其左右,生命为其困挠。
庄子形容他们“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齐物论》)一个个“喜怒哀乐,虑叹变热姚佚启态。
”(同上)殊不知这样的生命形态已背离了人的本真之性,是“遁天背情”。
(同上)庄子不无担忧地表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养生主》)人们以有限的生命恣意追逐汹涌如潮的不同理论学说、价值体系,只会徒耗生命而一无所获。
这里,庄子触及了人认识中的悖论:就认识主体而言,它与客体形成具有认识结构的现象,人正是由现象认识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就认识客体而言,它的本质能够外化为现象,但是现象不就是本质,因而人不能由现象认识客观事物及其本质。
现象由于介于主客体之间,因而兼具了主体与客体的不同特征,也使认识复杂和艰巨化了。
反映在认识论中的现象与本质的悖论,说明现象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联系的中介因素,一方面主体总是由现象构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而现象含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客观事物的本质又必须通过现象得到呈现,因而现象又具有客观特征。
所以认识的各个阶段都是充满矛盾的过程。
庄子举例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看来,仅从理论着眼,人们的确不能圆满地作出判断。
老子提出一种形而上的解决途径,他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③一种认识是后天习得的,愈积累愈丰富,但它只限于经验的现象领域。
另一种认识是指向事物的本质也即是道,它必须不断剔除现象的外在因素,一旦剥离掉所有现象,人也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或道。
据此老子才说:“其出弥远,其知愈少”④,道只是超绝的存在。
老了是以现象和本质的根本对立来解决认识论中的悖论。
庄子的求解接近于老子,不过他更倾向把认识认论的问题还原到对认识主体即人的范畴中,因而表现出浓厚的人生论色彩。
他认为认识的意义是以生命的真实性为前提的,“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大宗师》)他定义真人是无己、无名、无功的神人或至人。
他们不固守自我,不沽名钩誉,不居功自矜,表现出超凡脱俗的圣人人格。
真知则是从这个意义上获得的,它同样脱离了世俗的观念,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而人的这种本质和道是同义的。
这样,认识从现象而达于本质实则是一次理想人格塑造的经历。
比如“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人间世》),要求人能忘怀一切;“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同上),要求人能超越自我;以及“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
”(同上)要求人消弥官觉屏障,除去心物对立。
这些都是在成就真人生命人格修养的历程中完成真人的知识系统。
换言之,真知就是人透过对世界与人生的深刻体验所获得的,是人的本质同宇宙的本质或道的合二而一。
庄子的人格修养如果以认识的角度来看,它实际是剪除了随认识而来的情绪、意志、经验等主观因素,使认识变得纯而又纯。
因而认识脱离了经验现象而直接深入到本质之中,庄子称之为“得鱼而忘荃”、“得兔而忘蹄”(《外物》),现象变成了本质的附属,可有可无。
从现代哲学观点看,庄子利用了直觉证悟的超验认识,这种认识由于取消了传统认识中感性和理性的不同环节,因而显得虚玄空灵,认识成了一种内在的自我观照。
因为它唯一前提就是设定人与宇宙万物的本质是同一而相通的。
四、执古之道,御今之有这种道家的智慧不但形成了庄子特有的认识体系,同样也成就了他的生命价值观。
他对人生的那份随缘自然的超凡,在死生之界诗意般从容;以“游世”化解人生的不解之结,机敏地栖息于“材”和“不材”之间;这些无不充满了智慧的透澈洞明。
人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但还没有等到真正习惯过来,生命又匆匆逝去了。
对多数人来说,生命的得而复失这一事实是很可怕的。
庄子则习惯于从形而上观照事物:“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齐物论》)生与死也不例外,“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失我以劳,息我以死,故善吾生乃所以善吾死也。
”(《大宗师》)生命悉数体现了道的规律,“己化而生,己化而死,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达生》)庄子笔下的神人、真人从来不悦生恶死,在人类的生命之流中,生是死的开始,而死则是生的延续,生与死构成了宇宙周循的规律。
庄子视死如归,几乎是不近人情的。
他在妻子死时竟鼓盆而歌,因为他看到的生死变化无非是气的聚散,是自然中事,所以庄子不触景伤情。
乃至庄子临死前,弟子们想厚葬他。
庄子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列御寇》)弟子又担心他会被鸢吃掉,庄子付之一笑:“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同上)真可谓是藏天下于天下的超迈与智慧。
其实,一句“死生,命也”同样深含了庄子对生命无限眷念的情愫,他的真实意图并不是想否定生命,而是以他独具的智慧去化解人生有限与无限的冲突。
他由衷地喟叹“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忽然而已”(《知北游》)。
他未偿不向往千年不衰的椿树和彭祖。
他的化蝶之梦,观鱼之乐,以及戏千金于污泥的调侃和洒脱,无不漾溢着对生命的真挚热爱。
这种热爱与其说根源于对生命本身的珍视,还不如说是根源于对生命有限性与暂时性异常强烈的直觉,所以他对生命的炽热情感,是通过否定生命的现存形态表现出来的。
缘此,庄子才不屑那种“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齐物论》)的平庸之徒。
即使是以“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音以声,形与影竞走也。
”(《天下》)一旦人与外物相递相靡,生命也就迷失了自我而无意义可言。
在庄子眼里,“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田子方》)。
的确,正视死亡,才引导人们寻求自己存在的意义,庄子深谙死亡与寂灭的意义后,才格外珍惜生命存在的价值。
因而他既不一味地恶死恋生,也不单纯地视死如梦。
对死的大彻大悟,使庄子坦然地把生命交付给自然,从容地应对现实社会中纷至沓来的欢乐与痛苦,超越人间世的是非物欲,让一已生命融于宇宙的生命之流中。
五、现代人生庄子之果如果说在生死之际,庄子已经洒脱得一无牵挂,那么当他从充满了诗意的理想境界抽身回到现实时,则无法逃避“处昏上乱相之间”(《山木》)的残酷处境。
当统治者“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焦”(《人间世》)时,连奔命于仁义之间的孔子也不得不激流勇退,诫之以“有道则见,无道则隐”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