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 学案(教师)

合集下载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学习难点】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积累】一、知识链接1.《左传》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

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关于“国”、“都”、“邑”、“鄙”:国,国家。

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

如本文:“国不堪贰。

”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

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用作动词,指建都。

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

”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

《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

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1)关于《春秋》《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

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

笔法:写文章的技巧。

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特点;2、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主要情节和含义;3、学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重点词语、典故、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文本解读(1)全课阅读:让学生先读一遍全文,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分段阅读:将文章分段进行阅读,让学生分析每一段的主旨和意图,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3)词语、典故、修辞手法解析:学生针对教师选取的要点,手把手地进行分析、解读,把握文章的细节,进一步理解文本含义。

2、阅读领悟(1)情节与人物:让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2)含义与思想:让学生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含义,体验这个时代中的文化,思考故事里的道德标准。

(3)价值与意义:让学生思考故事的意义,既有鲜明的历史性,也有普遍的时代意义。

3、文学欣赏(1)语言风格: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风格和语言特点。

(2)修辞手法:让学生分析文章里的修辞手法,了解其作用和效果。

(3)文学特点:让学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学特点,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1、导读法:在学生阅读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文本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写作特点,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打下基础。

2、分段阅读法:将整篇文章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梳理每段内容,理解段落逻辑和思维跳跃。

3、图表法:将文本要点整理成图表、表格等形式显示,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思维和行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5、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讨论文本的问题,展示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四、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设置相关的测试题,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

2、写作任务:布置文章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观感和体验。

教案1—《郑伯克段于鄢》

教案1—《郑伯克段于鄢》

1、《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专升本大学语文的考试特点。

2.《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3.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4.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重难点】1.《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2. 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3. 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2020年(17级,大二)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作为所有专业考试必考的四门公共课之一(不考专业课),总分100分,语文学习面临的问题是学得不好不孬,考得不上不下,短时期突破较难。

文学常识 20文言知识 20大学语文(专升本)阅读鉴赏30作文30二、授课过程【文学常识】(一)作家作品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年),迄于鲁悼公思念(前464年),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

《左传》的特点及价值(1)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2)《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A、文笔简练B、善于描写战争C、出色的外交辞令“春秋”、“传”的含义春秋:各国修的史书的统称传:用来解释“经”的文字2、《郑伯克段于鄢》的写作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

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二)、文言知识概念相关:通假字的概念:古书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叫做通假字。

词类活用的概念: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重点]1 、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教师串讲,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3、了解课文的出处以及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1、文中文言词语较多,句式复杂,需要重点掌握。

2、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 教学设想] 课文特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全文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这篇文章代表了《左传》的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善于用极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形象鲜明,绘生绘色,所以值得反复诵读。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新课导入故事导入:郑庄公是先秦时期一位君王,隐公三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我们要认识郑庄公这个人就要学习《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这篇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可爱的郑庄公。

本文选自《左传》同学们是否熟悉《左传》?中学里曾经学过《左传》的名篇没有?(要求学生回忆出自己所了解的《左传》的相关信息。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

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课文背景:本文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出处和作者。

(2)介绍古代鄢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课文翻译讲解:(1)逐段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 人物分析:(1)分析郑伯克段和鄢国君主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讨论其他重要人物的角色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1)教师对课文背景进行讲解,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2)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翻译和解释,引导学生的理解。

2. 互动教学法:(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和表演。

3. 案例分析法:(1)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研究和报告中的表现和研究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郑伯克段于鄢》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18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18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

高明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学案执笔:梁雪娴编号:GMSZYUWEN20180927一、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4、分析作者的褒贬态度。

二、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借助相关资料进行翻译。

2、合作学习。

三、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背景资料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

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

3、关于《郑伯克段于鄢》(1)、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2)、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

“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

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

(3)、在课文的第五节后,省了这么一句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话解释文章何以用“郑伯克段于鄢”作为标题的原因。

(4)、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

《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亲情和友情。

(3)通过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3)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人物关系和场景。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

(2)教师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解读。

5. 文献资料分析:(1)学生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资料搜集中的能力和成果。

3. 文献资料分析:评估学生在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中的能力和成果。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和《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背景2.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郑伯克段于鄢》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理解程度第二章: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2.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其创作风格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文章的影响2.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左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作者创作风格的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3.1 教案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文言文文章3.2 教学内容1.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分析并解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第四章:文章主题分析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2. 能够阐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4.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4.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分析文章主题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看法4.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把握能力5.1 教案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和阅读5.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郑伯克段于鄢》主要内容和主题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第六章:人物分析1. 分析并理解《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人物形象2. 掌握人物描写手法及其对主题的贡献6.2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2. 探讨人物描写手法对主题的衬托和突出作用6.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进行人物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的理解和看法6.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的理解程度第七章:文学手法分析7.1 教案目标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文学手法2. 能够识别并运用相关文学手法进行创作7.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比喻、象征等文学手法2. 探讨文学手法对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7.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进行文学手法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文学手法7.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学手法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学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能力第八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8.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历史背景2. 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2 教学内容1. 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背景2. 分析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启示的理解程度第九章:课堂讨论与反思9.1 教案目标1.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9.2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3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2. 评估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的能力10.1 教案目标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10.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与阅读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对于深入解读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学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式。

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左传》吗?它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三、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郑伯、段、颖考叔等。

2.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人?为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等。

2.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词语活用、句式变化等。

三、拓展延伸1.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正直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和道德。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郑伯克段于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学会宽容和理解。

2.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与人相处。

四、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左传》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

2.在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文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及作者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掌握课文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2 教学内容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解读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第二章:人物关系分析2.1 教学目标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权力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探讨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权力关系联系课文情节,思考人物关系对故事发展的作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关系对情节的影响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关系的能力第三章:情节梳理3.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情节发展和结构安排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探讨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和结构安排解读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思考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3.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线索分析法,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利用图表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清晰地展示情节发展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分析课文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探讨课文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4.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解读课文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思考课文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利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拓展5.2 教学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回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展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资源,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展第六章:语文素养提升6.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探讨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练习写作和表达能力,进行文学创作6.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利用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第七章:文化背景探究7.1 教学目标了解《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探讨课文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7.2 教学内容介绍《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联系文化背景,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采用文献研究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批判思维利用比较分析,探讨课文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第八章:课堂互动与评价8.1 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8.2 教学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进行课堂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进行教学反馈8.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通过问题解决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利用评价表和学生反馈,进行课堂评价和教学反馈第九章:教学设计与实施9.1 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9.3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设计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观察和反馈,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第十章:教学反思与改进10.1 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教学能力10.2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分析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制定教学改进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教学能力10.3 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反思和总结的方法,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利用教学反馈和学生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制定教学改进计划,进行教学反思和提高教学质量重点解析课文导入与背景知识:掌握《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word导学案

高二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主编人:李伟华审查人:郑国清编号XHYWB5018定稿日:协编人:吴浩瑜18《郑伯克段于鄢》【课题】《郑伯克段于鄢》(粤教版语文必修 5 第 18 课)【课型】本文属于古典诗歌基本阅读课【教课目的】1、认识《左传》的相关知识2、累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认识特别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联合的写法。

【教课重点】1、累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认识特别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反叛所作的准备工作。

【教课难点】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踊跃备战采纳了步步让步、悲观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累积】1、字音识记共叔段( gōng)寤生( wù)虢叔( guó)祭仲(zhài)义暱(nì)繄我独无(yī)恶之( wù)亟请(qì)巌邑(yán)百雉( zhì)廪延(lǐn)寘姜氏( zhì)千乘之国(shèng)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内容导读本文经过对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交恶后和气的过程的生动记叙,显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抢夺最高权利而明争暗斗以致兵戎相见的状况,揭穿了春秋时期统治者的残忍无情,对我们今日认识奴隶社会后期的状况有必定的作用。

全文脉络以下:一、( 1)庄公寤生,母子产生矛盾——初步郑伯克二、( 2-5)共叔段不停扩充,郑庄公欲擒故纵——发展勾心斗角段于鄢三、( 6、7)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热潮残忍无情四、( 8、 9)庄公悔置姜氏,颍考叔助庄公母子和气——结局鉴于新课标的要求,联合学生的实质,我们能够设置以下导入语:上课以前,老师先问一下大家,有没有看过前几年在翡翠台热播的连续剧《家好月圆》呢?那这部剧作在显现家族之间争风相斗到最后团聚过中秋的过程,大家从中领会到了哪些与人相处的原则呢?(板书:真挚、守信、谦逊、顾全全局等)《家好月圆》为我们演出了一场强烈的现代家族之争,那古代的家族之争又会是如何的呢?从中又教会了什么样的与人相处的原则呢?今日,老师将带大家一同来看一场古代皇室的家族内部之争——《郑伯克段于鄢》。

教案1—《郑伯克段于鄢》

教案1—《郑伯克段于鄢》

教案1—《郑伯克段于鄢》1、《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教学⽬标】1.了解专升本⼤学语⽂的考试特点。

2.《左传》基本⽂学常识。

3.掌握⽂中的⽂⾔现象。

4.掌握⽂中的主旨及重点⼈物形象分析。

【重难点】1.《左传》基本⽂学常识。

2. 掌握⽂中的⽂⾔现象。

3. 掌握⽂中的主旨及重点⼈物形象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导⼊2020年(17级,⼤⼆)专升本考试,⼤学语⽂作为所有专业考试必考的四门公共课之⼀(不考专业课),总分100分,语⽂学习⾯临的问题是学得不好不孬,考得不上不下,短时期突破较难。

⽂学常识 20⽂⾔知识 20⼤学语⽂(专升本)阅读鉴赏30作⽂30⼆、授课过程【⽂学常识】(⼀)作家作品1、《左传》《左传》⼜称《春秋左⽒传》或《左⽒春秋》,是我国现存第⼀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最⼤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的《春秋》⽽作。

它起⾃鲁隐公元年(前772年),迄于鲁悼公思念(前464年),儒家重要经典之⼀。

《左传》、《公⽺传》、《⾕梁传》合成“春秋三传”。

《左传》的特点及价值(1)我国现存第⼀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2)《左传》是⼀部历史散⽂巨著,是⼀部杰出的⽂学著作A、⽂笔简练B、善于描写战争C、出⾊的外交辞令“春秋”、“传”的含义春秋:各国修的史书的统称传:⽤来解释“经”的⽂字2、《郑伯克段于鄢》的写作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争也加剧起来。

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段,诱使共叔段得⼨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知识概念相关:通假字的概念:古书中⽤⾳同或⾳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个⾳同或⾳近的字叫做通假字。

词类活⽤的概念: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基本功能未改变⽽⽤法⽐较特殊的现象。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领悟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古典文学的水平。

1.2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4.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修辞手法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2课时。

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讨论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阅读练习。

4.2 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

b. 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c.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第二课时:a. 引导学生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b.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c.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阅读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练习。

5.2 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

3. 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完整)优秀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导学案 教师版

(完整)优秀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导学案 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预习积累】一、知识链接1。

《左传》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

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关于“国”、“都"、“邑"、“鄙”: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

如本文:“国不堪贰。

”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

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用作动词,指建都。

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

"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

《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鄙,边境上的小邑。

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1)关于《春秋》《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

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读文言文;(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课文中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3)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3)古代礼仪和道德观念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问题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2)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字词用法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解释其含义;(2)阐述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3)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和道德观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郑伯克段于鄢》;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教学重点:1、重点字音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

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

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

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

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

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郑伯克段于鄢 学案(教师版)

郑伯克段于鄢 学案(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学案一、预习检测(1)“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

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

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

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

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②《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相传作者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③“春秋三传”包括<<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④《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其特点是善于剪裁,繁简得当、外交辞令外柔内刚、人物对话有个性、语言简练,有表现力。

⑶【识记与理解】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寤.生(wù)祭.仲(zhài)共.叔段(gòng)缮.甲兵(shàn)B.廪.延(lǐn)滋蔓.(màn)城颍.(yǐng)繄.我独无(yì)C.百雉.(zhì)自毙.(bì)泄泄.(yì)不义不暱.(nì)D.亟.请(jí)虢.叔(guó)遂恶.之(wù)具卒乘.(shèng)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A.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受得了B.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缮:修整C.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施行D. 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姜氏欲之,焉辟害?B.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主题;(2)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2)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3)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学生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解读;(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出勤和参与度;(2)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2)学生对作业中的问题和难点的掌握程度;(3)学生对作业的反馈和改进意见。

(1)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评价;(3)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计划。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课外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解读文章。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学习目标:1、感受文化美,体会时代背景2、品味语言美,落实文言词语3、欣赏结构美,流利朗读课文教学设想:高中课文,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要从文化的层面上考虑;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只有把古典文学的教育、古代文化的熏陶与我们现代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养成联系历史和文化,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本介绍相关知识并串讲课文第一局部课文解读:一、导入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

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

我们下面学习的这郑伯克段于鄢,语出《春秋隐公元年》,《左传》将其演绎本钱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说明《春秋》的。

《左传》重在史实表达,而后两者那么重在义理说明。

3、题目分析:郑伯克段于鄢。

〔主谓宾介补〕〔主人公、事件、地点〕〔具体意义在课文中阐述〕三、齐声朗读课文,强调几个重点、难点的字词。

亟(qì)请虢〔guó〕叔不义不〔日匿〕〔nì〕亲近祭〔zhài〕具卒乘〔shèng〕泄泄〔yì〕都城:国都的城墙必自毙:跌倒,失败遗〔wèi〕赠送—--古音与广东话相近,其它例子:渠,广东话〔kuí〕“他〞四、划段落,按故事内容,第一局部可至段5结尾,前局部可分为三局部〔1/234/5〕,后局部可在“既而悔之〞处断开〔供参考,讨论〕。

五、解析课文第一局部:〔郑伯克段〕按事件的开展。

导读局部提示“先〞,“又〞,“既而〞,“最后〞。

〔二〕课文第一段串讲: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初:当初。

《左传》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时,习惯上都用“初〞。

本文讲的是隐公元年〔BC722〕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了说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就用“初〞字把时间向前推移了39年,追述到郑庄公的母亲出嫁到郑国的那一年,即BC761年。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精编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精编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精编版《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精编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郑伯克段于鄢》,了解西周晚期周室内忧外患的现象,理解西周灭亡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西周灭亡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故事讲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西周灭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西周晚期周室内忧外患的现象;2.西周灭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学生观看一段介绍西周的历史纪录片,引发学生对西周的兴趣,并激发其思考:西周为何会灭亡?2.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西周晚期周室内忧外患的现象,如宗室争权、藩国割据等。

【讲授】1.老师通过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重点讲述鄢县之战和周宣王的废立之事。

2.讲述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取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言论,推断出导致西周灭亡的原因。

【讨论】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

2.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归纳总结】1.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原因进行点评和总结,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西周灭亡原因的归纳。

2.让学生充分参与归纳总结的过程,并认识到历史事件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拓展延伸】1.通过对西周灭亡原因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历史的重演,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2.老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西周灭亡的原因和西周时期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评价1.通过讨论学生对西周灭亡原因的理解和分析,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情感与态度的影响。

六、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西周历史纪录片。

2.教学课件:介绍西周晚期周室内忧外患的现象和西周灭亡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寤生(wù) 祭仲(zhài) 共叔段(gòng) 缮甲兵(shàn)B.廪延(lǐn) 滋蔓(màn) 城颍(yǐng) 繄我独无(yì)C.百雉(zhì) 自毙(bì) 泄泄(yì) 不义不暱(nì)D.亟请(jí) 虢叔(guó) 遂恶之(wù) 具卒乘(shèng)答案C(A共gōng叔段B繄yī我独无D亟qì请)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A.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受得了B.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缮:修整C.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施行D. 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答案 C(施,推广,延及。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姜氏欲之,焉辟害?B.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C.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答案C(辟通避;锡通赐;阙通掘)4.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B. 姜氏何厌之有C. 君何患焉D.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答案A(A为判断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遂寘姜氏于城颖 郑伯克段于鄢B.及: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之: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D.以: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答案:A均为介词,在。

B第一个等到;第二个到达。

C第一个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代词,他,代指共叔段。

D第一个介词,把;第二个连词,表承接。

6. 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今京不度,非制也B. 段不弟,故不言弟C.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D.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答案:C使动用法。

其余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7.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 (武姜)请京,(庄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B.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共叔段)滋蔓!C. 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至于廪延。

D. 公语之故,且告之(于)悔。

答案:D公语之故,且告之(以)悔。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郑国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之间的斗争,反映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B.姜氏因庄公寤生而恶之,偏爱幼子共叔段,武公在位时,多次请求“立之”;庄公即位后,又帮助、支持共叔段扩大地盘和壮大反叛势力,并打算做共叔段反叛的内应。

C.郑庄公对其弟共叔段的骄纵贪婪采取观望放纵,不予批评,更不予制止的态度,共叔段因此而加紧了反叛的步伐,郑庄公最终在鄢一举彻底击败了共叔段。

D.颍考叔很孝顺自己的母亲,当他得知郑庄公对自己不及黄泉与母亲“无相见”的誓言后悔的消息后,采取了挖隧道的方式,使郑庄公母子相见,并恢复了母子关系。

答案:D(不是颍考叔挖掘地道,使郑庄公母子相见。

而是庄公听取了颍考叔的意见,并采取行动。

)【阅读与鉴赏】◆课内阅读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9.下列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郑伯克段于鄢 克终者盖寡B.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C.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D.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答案:C(均为送,赠与。

A第一个战胜;第二个能,能够。

B第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挖地道;第二个名词,地道,隧道。

D第一个整治齐备。

第二个保全,存在。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夫人将启之 闻之,有献于公B.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C.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D.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答案:C(A第一个代词,代共叔段;第二个代词,代指庄公发誓,继而悔之这件事。

B第一个连词,表目的;第二个介词,拿,用。

D第一个到达,到;第二个延及,到。

)1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大叔完聚,缮甲兵 缮: 修整B. 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 弟弟C.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类: 同类的人D. 其是之谓乎? 其: 大概答案:B(像弟弟)◆ 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

后唐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为疲弊,普父回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

普沉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

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

词卒,遗表荐普于朝。

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

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

太祖尝与语,奇之。

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获全活者众。

淮南平,调补渭州军判官。

太祖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移镇宋州,表为掌书记。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

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

帝曰:“已约晋王矣。

”已而太宗至,设重茵(几层垫子)地坐堂中,炽碳烧肉。

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

因与普计下太原。

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剥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

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新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

权三司使赵王 比 廉得之以闻。

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

淳化(宋太宗年号)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遗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驰传抚问,凡三上表乞骸骨。

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七月卒,年七十一。

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

向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

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

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

”因出涕,左右感动。

选自《宋史·赵普传》1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时获盗百余,当弃市 当:判罪。

B.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 鞠:审讯。

C.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 向:连续。

D.令遣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 致:归还。

答案C(“向”应为动词“将近,接近”之意)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C.以老衰久病,令遗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D.因出涕,左右感动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答案 C(C项中的“以”均为连词“因为”;A项中的“则”前者为连词“那么”,后者为副词“就是”;B项中的“特”前者为副词“只是”,后者为副词“独”;D项 中的“因”前 者为 连词“于是”,后者为介词“趁”。

)14.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普精明老练、才智过人的一组是①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 ②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③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获全活者众④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剥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⑤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 ⑥普亦倾竟自效,尽忠国家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答案D(①介绍其担任的职位, ⑥评价其尽忠国家的衷心)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赵普辅佐太祖、太宗两朝君主,对北宋王朝起了重要的作用。

故赵普死后,君臣震惊,深表哀悼。

B.赵普任军事判官时,曾对已审之案表示怀疑并直言上谏请求复审,最终保全了许多无罪者的生命。

C.赵普生性沉厚寡言,但却精明老练,才智过人,深得太祖敬重。

太祖曾约晋王在风雪夜到赵普家中与之共商攻伐之计。

D.赵普也有缺点,处理政务独断专横,并贪于财货。

曾不顾政府禁令,派亲信小臣去购买修房木材,所以朝中大臣多嫉恨他。

答案D(赵普遭受廷臣嫉恨的原因只是由于其为政专横,并没有涉及其它事情)16.翻译下列句子(1)太祖尝与语,奇之。

(2)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3)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闻雁 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 这两首诗从体裁上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属发了( )(2) 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要写大雁?【积累与运用】一、 《左传》中成语知多少1、东道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

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 《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狼子野心 《宣公四年》:“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

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

’谚曰:‘狼子野心。

’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本谓狼崽子虽小,却具有凶恶的本性。

后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

4、外强中干 《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原指所乘之马,貌似强壮,实则虚弱,后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谓表面强有力,实则虚弱。

5、厉兵秣兵 《僖公三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磨,兵:兵器,秣:喂。

磨好兵器,喂饱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6、馀勇可贾 《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

’”还有剩余的勇力可以卖给别人,即尚有馀力可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