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

合集下载

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整理

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整理

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整理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整理第一阶段: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一).时间:1928年初~1929年9月约两年(二).参与人物及其主要观点:⑴.后期创造社:李初梨、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邓均吾、周全平、叶灵凤后期创造社主要观点:他们要求作家“努力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作家的创作“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⑵.太阳社: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阿英)、孟超、杨邨人等;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灵菲、戴平万、刘一梦、顾仲起、楼适夷、殷夫、冯宪章、任钧、祝秀侠、迅雷、圣悦(李平心)、王艺钟、童长荣等。

太阳社主要观点:提倡表现反抗精神,抨击社会的黑暗与罪恶⑶.鲁迅鲁迅主要观点:坚持“五四”以来的思想革命,即针对整个社会、面向民族生存观念的革命。

特别不赞成“革命文学”倡导者所张扬的“组织生活”论。

主张文艺必须反映社会真相,才于社会有益,于革命有益。

⑷.矛盾矛盾主要观点:并不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出现的必然性,但与创造社、太阳社有很大不同。

尤其反对的是以“组织生活”说所推导的文艺工具论从思想上质疑共产党的暴动政策,以及对小资产阶级革命潜能的否定。

(三).代表作品: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 时代》郭沫若《留声机器的回音》《桌子的跳舞》(四).经过: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等地归国的激进的青年,这两部分人共同倡导了革命文学运动。

后期创造社骨干李初梨的倡导文章《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即明确的提出文学的任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只要将革命的意图加以形象化,就可以“当做组织的革命的工具去使用”;并据此认为“五四”以来那些重在描写与解释生活现实的作品都已经落伍过时,要彻底抛弃,新文学队伍也要按照阶级属性重新划线站队。

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革命文学论争

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革命文学论争

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革命文学论争
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革命文学论争
革命文学论争,现代文学史上围绕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爆发的一场论战。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由无产阶级单独领导的新的历史时期。

参加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家如郭沫若、成仿吾等,刚从日本回国的青年作家如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以及在国内从事实际工作的作家如蒋光慈、钱杏邨、阳翰笙等,相继来到上海,聚集在文学岗位上。

面对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他们对于文学不能适应斗争需要的现状深表不满,急迫地要求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苏联和西欧各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活跃,尤其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蓬勃兴起,给予他们很大的影响和启示,在郭沫若等人的积极推动之下,从1928年初前后开始,以创造社和太阳社为主,在他们创办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杂志上,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整理

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整理

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整理第一阶段: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一).时间:1928年初~1929年9月 约两年(二).参与人物及其主要观点:⑴.后期创造社:李初梨、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邓均吾、周全平、叶灵凤后期创造社主要观点:他们要求作家“努力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作家的创作“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⑵.太阳社: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阿英)、孟超、杨邨人等;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灵菲、戴平万、刘一梦、顾仲起、楼适夷、殷夫、冯宪章、任钧、祝秀侠、迅雷、圣悦(李平心)、王艺钟、童长荣等。

太阳社主要观点:提倡表现反抗精神,抨击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⑶.鲁迅鲁迅主要观点: 坚持“五四”以来的思想革命,即针对整个社会、面向民族生存观念的革命。

特别不赞成“革命文学”倡导者所张扬的“组织生活”论。

主张文艺必须反映社会真相,才于社会有益,于革命有益。

⑷.矛盾矛盾主要观点: 并不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出现的必然性,但与创造社、太阳社有很大不同。

尤其反对的是以“组织生活”说所推导的文艺工具论从思想上质疑共产党的暴动政策,以及对小资产阶级革命潜能的否定。

(三).代表作品:冯乃超 《艺术与社会生活》 成仿吾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蒋光慈 《关于革命文学》 李初梨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钱杏邨 《死去了的阿Q 时代》 郭沫若 《留声机器的回音》 《桌子的跳舞》(四).经过: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等地归国的激进的青年,这两部分人共同倡导了革命文学运动。

后期创造社骨干李初梨的倡导文章《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即明确的提出文学的任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只要将革命的意图加以形象化,就可以“当做组织的革命的工具去使用”;并据此认为“五四”以来那些重在描写与解释生活现实的作品都已经落伍过时,要彻底抛弃,新文学队伍也要按照阶级属性重新划线站队。

1928 年革命文学论争

1928 年革命文学论争

1928 年革命文学论争
1928 年革命文学论争是指在 1928 年,中国文学界围绕“革命文学”这一主题展开的一场激烈的争论。

这场争论涉及到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创作的方法和风格等多个方面。

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文学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文学的功能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在这一背景下,“革命文学”这一概念被提出,旨在强调文学与社会革命的关系,主张将文学作为推动社会革命的重要手段。

然而,对于什么是“革命文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革命文学就是描写工人、农民、革命斗争等社会现实的文学,主张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描绘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革命文学不仅仅是描写社会现实,更是要通过文学来唤醒民众、激发革命热情,主张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去塑造人物形象,抒发革命激情。

在这场争论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参与其中。

例如,茅盾作为这场争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去创作革命文学,认为文学应该与社会革命紧密相连,同时也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而鲁迅作为另外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则主张用浪漫主义的方法去创作革命文学,强调文学要抒发革命激情和民族精神,同时也强调了文学的社会性和批判性。

1928 年革命文学论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争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文学与社会的革命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文学史——精选推荐

现代文学史——精选推荐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左联: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成员: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等主要刊物:蒋光慈的《拓荒者》、鲁迅和冯雪峰的《萌芽》月刊、鲁迅的《十字街头》、丁玲的《北斗》、姚蓬子、周起应的《文学月报》、洪深、沈起予的《光明》半月刊2.东北作家群1931年就一把事件后,对这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是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思念被侵略者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作品在他们笔下问世,他们被成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人物: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罗烽和李辉英。

代表作品是被鲁迅编入“奴隶丛书”的《八月乡村》和《生死场》3.现代派30年代诗歌流派,刊物卞之琳的《水星》施蛰存的《现代》,戴望舒的《望舒诗稿》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的《汉园集》代表人物:施蛰存、男性、玲君、陈江帆、李心若、史卫斯、金克木、林庚、路易土何其芳现代派诗在艺术探索上边线处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4.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在浙江白马湖地区,夏丐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刘大白、叶圣陶、俞平伯与李叔同等,由于人生追求与艺术旨趣相近,在散文创作中已形成一个“白马湖作家群”。

散文风格。

朴素清新、淡雅隽永、满贮温馨,代表作品有《白马湖之冬》《车厢社会》《猫》等。

5.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艺、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大联合)汇合起来,形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同一战线。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它们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6.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因《七月》杂志而得名。

主要代表诗人有阿垅、孙钿、化铁和牛汉等。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阿垅《琴的献祭》胡风《为祖国而歌阿垅《纤夫》孙钿《行程》7.九叶诗派: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注意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

《中国现代文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填空题1、“五四”文学革命时最早发表理论文章提倡文学改良的是胡适。

2、1928年初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的两个社团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叶圣陶;《月芽儿》的作者是老舍;《在其香居茶馆里》的作者是沙汀;《倾城之恋》的作者是张爱玲。

4、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题的重要演说的是鲁迅。

5、被称为“文体作家”的是沈从文。

6、《获虎之夜》的作者是田汉;《一只马蜂》的作者是丁西林;《上海屋檐下》的作者是夏衍;《岁寒图》的作者是陈白尘。

7、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是创造社。

8、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

9、后期新月派以季刊《诗刊》作为阵地。

10、《死水》的作者是闻一多;《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别了、哥哥》的作者是殷夫;《老马》的作者是臧克家。

11、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和“美”的观点。

1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

13、《雪花的快乐》的作者是徐志摩;《蕙的风》的作者是汪静之;《雨巷》的作者是戴望舒;《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4、文学革命时最先发表理论文章倡导文学改良的是胡适。

15、《示众》的作者是鲁迅;《春桃》的作者是许地山;《华威先生》的作者是张天翼;《暴风骤雨》的作者是周立波。

二、不定项选择题1、《女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有(ABCD )。

a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b强烈的反抗和叛逆精神c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d青春、爱情的热烈歌唱e表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2、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论争发生于( C )。

a抗战未开始时b抗战前期c抗战中期d抗战后期e抗战结束3、《蚀》是由三个中篇小说组成的,这三个中篇是(BDE )。

a泥泞b幻灭c自杀d动摇e追求4、下列作家属于社会剖析派的是(BCE )。

a沈从文b吴组缃c沙汀d刘呐鸥e艾芜5、下列小说不是老舍20年代在英国完成的是(AC )。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库·名词解释(共计93题)1.《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

2.“八事”:是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认为改革文学必须从首先从八件事入手,从总体上强调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指出了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具体办法。

3.“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文学革命主张。

他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必须高举三面旗帜: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新文学对旧文学的斗争方向,突出了文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5.双簧信: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新青年》的一封公开信,信中汇集了守旧派、复古派攻击文学革命的言论,同时又发表了由刘半农写的长篇回信《复王敬轩书》,对复古派的言论逐一驳斥。

此又称“王敬轩”的双簧戏。

6.鸳鸯蝴蝶派:滋生于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风行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年间。

作品多发表在《礼拜六》等期刊上,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除少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外,大部分作品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将文学看成是游戏,用来消遣,受到了新文学社团的批判。

现代中国文学语言论争的五个阶段

现代中国文学语言论争的五个阶段

一五四到20世纪40年代末,围绕文学语言和一般应用文体的论争,先后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白话文运动时期,主题是“以白话代文言”。

“白话”包括各方言区和各阶层丰富的口语,也不排斥依然活在当代人口头的一部分古白话书面语乃至成语和文言遗产,笼统称为“活人的语言”稍嫌宽泛,胡适后来将其凝练成作为“活的语言”的“国语”,白话文运动的目标就是让“全国的人渐渐都能用它(按即“国语”)说话,读书,作文”譹訛。

这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日常语言生活及其上层建筑的必要条件,也可说是五四前后提出的诸多现代化方案中最基本的一条。

以后的文化建设,包括复杂多变的文学运动,均有赖于这个语言现代化方案的渐次展开。

文学对这一现代化方案有独特的反作用力。

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譺訛,意在阐明“新文学”与新“国语”的互动关系,为五四前后白话文运动奠定了比较稳固的总体理论框架。

主角是“白话文”,因其语言基础是“国语”,周作人又称之为“国语文”,基本的策略,是鲁迅、傅斯年、刘半农、周作人、胡适等在“第一个十年”反复论述、后来又不断修补的所谓“博取”各地口语、外来(主要是欧化)词汇句法以及适量文言,再“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譻訛。

诸家论述丰富,彼此也有差异,但大致不超出胡适的框架:“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但这个框架相当宽松开放,给后来继续探索和论争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白话文”的语言基础是作为“活的语言”的“国语”,当时只能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官话”,但五四以后,“官话”不断变化,新“国语”不可能总停留于旧官话的水平,这就要处理不断变化的新国语及其书写系统与各地方言、外来(欧化、日化)语以及文言的关系。

但具体怎样“博取”,怎样“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要求草创阶段的白话文理论一蹴而就。

比如方言与文学的关系。

鲁迅反对纯用一地方言,也反对方言土语用得太多,太生僻,主张“博取”各地方言,并不在乎别人所嘲讽的“南腔北调”譼訛,《阿Q 正传》中赵太爷骂“阿Q ,你这混小子”就是北方话。

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

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

浅谈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摘要】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通过对这次论争始末的探究,以及影响这次论争的因素的探讨,旨在于进一步理清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关键字】论争;始末;影响因素一、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始末在五四时期意气风发过的刘半农曾感叹:“我们这班当初努力于文艺革新的人,一挤挤成了三代以上的古人。

”这个“挤”劲就来自于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这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整个现代文学的进程和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坛的五月》曾写道1928年的文坛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新刊物的簇生”,另一种是关于革命文学的全文坛的论战。

这场论战的参与度是广泛的。

这场革命文学论争的主力应该算是以鲁迅为首的“语丝派”和太阳社、创造社。

1928年冯乃超在《文化批判》上发表《艺术与生活》抨击鲁迅。

冯乃超的批评只是攻击鲁迅的一个信号。

紧接着成仿吾发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更是将火力集中到了鲁迅和“语丝派”身上,他们的标语是“趣味”,他们所矜持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称他们为“有闲阶级”和“睡在鼓里面的小资产阶级”。

钱杏邨更是发表了惊世骇俗的《死了的阿q时代》,对鲁迅的《阿q正传》进行了刻毒的攻击。

鲁迅被这连续的攻击激怒了,写了《“醉眼”中的朦胧》进行反击,由此引发了“语丝派”和太阳社、创造社之间激烈的论争。

茅盾也被波及其中,太阳社对茅盾描写小资产阶级也大发抨击,茅盾先后发表了文章进行回应。

其实无论是冯乃超的《艺术与生活》,还是李初梨的《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以及其他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论文中都明显透露出一个信息,他们所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建立在对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之上的。

李初梨开宗明义的指出“在我们。

重新定义文学不惟是可能而且是必要”,他否认了五四以来的两个文学概念“文学是自我表现”和“文学的任务在于描写生活”。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左翼文学的提出一、早期共产党的提倡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新宣言》中也强调“收集革命的文学作品”,此后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萧楚女等共产党人都有提倡革命文艺的文章。

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明确提出了“革命文学”的概念,认为“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沈泽民在《文学与革命的文学》中强调“现代的革命的泉源是在无产阶级里面,不走到这个阶级里面去,决不能交通他们的情绪生活,决不能产生革命的文学”。

二、国民革命文学国民党在北伐前后也倡导过一阵革命文学,目的是动员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即普罗文学运动(proletariat “普罗列塔利亚”的音译)。

1922年2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其机关刊物《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郭沫若1923年开始倡导“反抗资本主义”的“文学新运动”,1927年国民党也曾倡导过革命文学。

一、原因1、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左翼文学的活动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思潮,不如说是一场以文学为手段的革命运动,它以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2、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左翼文学是三十年代的世界文学主潮,有“红色的30年代”之说。

二、倡导者后期创造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成仿吾、郭沫若,《文化批判》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太阳》三、主要观点1、强调文学的宣传煽动作用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

普遍地,而且不可逃避地是宣传;有时无意识地,然而常时故意地是宣传。

——李初梨2、强调文学的组织机能、武器论文学,有它的社会根据——阶级的背景。

文学,有它的组织机能,——一个阶级的武器。

——李初梨3、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党派性普罗文学不是普罗的消闲艺术,是一种斗争的艺术,是一种斗争的武器!它是有它的政治的使命!创作的内容必然是要适应政治的宣传的口号和鼓动的口号的!革命文学论争一、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1、全面批判五四文学和资产阶级文艺1928年1月15日,后期创造社在其创办的《文化批判》创刊号上,公开提出“将从事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的批判”,全面清算五四文坛,其中冯乃超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中以叶圣陶、鲁迅、郁达夫和郭沫若为五四代表作家,拉来了对“小资产阶级”的“全面批判”。

第九讲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第九讲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

• “不要脑子里存着许多旧的残余,却 故意瞒了起来,演戏似的指着自己的 鼻子道,‘惟我是无产阶级!’”他 指出,“倘若不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 触,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研究问 题,那是无论怎样的激烈,‘左’, 都是容易办到的;然而一碰到实际, 便即刻要撞碎了。”
• 4.论争升级——对鲁迅实行“笔尖的围 剿”、对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知名作 家也进行了攻击。
李伟森、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
• 二)与其它文学思潮之间的较量 • (一)与“京派”的论争 • 京派的理论特点:强调文学与时代、 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 的文学价值。(朱光潜、沈从文等) • 鲁迅对京派的批判以及左翼对京派的 批评,主要在政治层面。
• (二)与“新月派”的论争:徐志摩、罗隆基、 胡适、梁实秋等。 • 1928年3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月》月刊创刊,梁 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他们打出“人 性”的旗帜,抹杀左翼文学所看重的文学的社会 阶级基础,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否定“无产 阶级的阶级的文学”。新月派的第二面理论旗帜 是“天才论”。 • 左翼文学也反省过“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192910《新月》2卷6期)从文本、作者、读者 三个方面反驳文学阶级性的论点。 • 文学是必须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一个资 本家与一个劳动者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遗 传、教育、经济、生活不同,但他们还有 相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 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都有爱的要求, 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都有伦常的观念, 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 本的人性的艺术。
• 2.无产阶级的文学 •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批评关于 革命文学的各种错误认识,诸如“写穷的 文学”、“无产者自身写出的文学”、 “描写革命情绪的文学”、写“炸 弹”“流血”的文学等,提出无产阶级文 学“是为完成他主体阶级的历史的使命, 不是以观照的——表现的态度,而以无产 阶级的阶级意识,产生出来的一种的斗争 的文学”

文学论争中的郭沫若

文学论争中的郭沫若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郭沫若这几天一直在阅读《“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

第一篇《革命与文学》是郭沫若写的,刊登在1926年5月16日《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上。

我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郭沫若,知道他是个大诗人,大文学家。

他很有激情,做过一个报告,题目好像是《科学的春天到了》。

中学时又知道他还是大历史家,还懂得甲骨文。

反正是个了不得的大作家,大思想家。

读大学时,郭沫若成了笑料,除了他在情感上的丰富,就是他很会见风使舵,一次陪同毛主席坐飞机,写出这样的句子:为什么机舱里如此明亮?因为舱里舱外两个红太阳。

后来还知道了他有两个儿子,文革初期死于非命,中学课本里有郭沫若的文章,此外就没有怎么读过他的东西了。

所以,直到现在还很奇怪,他怎么那么年轻就确立了在文坛的地位?1941年他五十寿辰,重庆、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文化界人士,纷纷举行各种方式的纪念活动。

这次读《革命与文学》,立即感受到他的大手笔。

开门见山:“我们现代是革命的时代,我们是从事于文学的人。

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对于时代有何种关系,时代对于我们有何种要求,我们对于时代当取何种的态度,这些问题是我想在这儿讨论的。

”他的文字有一种气势,一种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气势,容不得你犹豫,你就径直跟着往下读了。

他的口气并不怎么严厉,甚至有些轻松和随意,调门不算高,但时不时的自问自答,似乎在替读者提出问题,又替读者回答了问题。

他的思路很清楚,先讨论革命与文学的关系,为此,介绍了两派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从革命的因子和文学的性质出发,得出自己的看法:“就是文学是永远革命的,真正的文学是只有革命文学的一种。

所以真正的文学永远是革命的先驱,而革命的时期中总会有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

”革命文学的必然性和时代性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他紧接着从人类的气质和心理学方面做了分析。

说明了革命和文学的关系之后,郭沫若讨论了革命文学的内容。

文学是革命的函数,革命文学这个名词是固定的,内涵则是变动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七章之左翼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七章之左翼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七章之左翼文学左翼文学1. 郑振铎在《文学与革命》中提出,为了完成文学革命,笔得有革命文学的出现。

2.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出现革命文学。

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增辟“革命文艺”专栏。

3. 1923年,邓中夏、瞿秋白、萧楚女、挥代英、李求实、沈泽民、蒋光慈等人在《新青年》季刊、《中国青年》周刊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倡导“革命文学”。

4. 蒋光慈的《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和沈雁冰的《论无产阶级艺术》都指出文化具有阶级性的观点。

5. 1924年,出现了倡导“革命文学”为宗旨的社团:春雷社。

6. 1925年五卅运动后,出现反帝题材,蒋光慈的小说《少年漂泊者》和《鸭绿江上》。

7. 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分析了革命行动与革命艺术的关系。

革命文学在1926年开始进入高潮。

8. 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中倡导彻底反对浪漫主义的文艺。

郭沫若在《文艺家的觉悟》分析了文艺与革命的关系。

1926年《创造月刊》创刊,创造社进入后期成为革命文学社团。

9. 1927年,中国革命开始进入了由无产阶级单独领导的新的历史时期,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蒋光慈、钱杏邨、阳翰笙等人受到苏联、日本左翼革命文学和美国左翼作家辛克莱和德莱塞等国际无产阶级作家的影响,开始创作革命文学作品。

10. 1927年,冯乃超、朱镜我、彭康、李初梨成为后期创造社的理论主将。

在1928年1月创刊的《文化批判》上对“五四”文学革命进行清算和批判。

11. 1927年,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等组成太阳社,于1928年1月出版《太阳月刊》,反对“五四”文学的元老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等人。

12. 1928年,以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成员为主,在创办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杂志上,开始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13. 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全部的批判之必要》,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的《怎么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钱杏邨的《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引起了一场革命文学大论争,论争的结果导致了左联的成立。

革命文学观念的发展与论争

革命文学观念的发展与论争

革命文学观念的发展与论争革命文学观念的变化1、表现反抗精神的革命文学观念蒋光慈可能是这种观念的开创者,他1925年1月发表的《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就直接、坦率地写道,革命的文学就是写出社会的缺点、罪恶、黑暗并鼓动人们向此奋斗,‚有许多人问我革命的文学是什么一回事,我就将这几句话去答复他。

‛蒋光慈在1928年《太阳月刊》2月号上发表的《关于革命文学》,重申了他的这种观念,指出革命文学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反抗一切旧势力的精神‛,从而指示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新路径‛郭沫若的《革命与艺术》(1926年5月《创作月刊》1卷3期),认为文学是‚革命的前驱‛,真正的文学只有‚革命文学‛(9)一种,而且认为革命文学应是时代反抗精神的表现,他把这种反抗精神视为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于是,郭沫若就提出了一个革命文学的公式,即‚革命文学‛=F(时代精神)‛或‚文学=F(革命)‛。

钱杏邨也是蒋光慈革命文学观念的忠实实践者,积极鼓吹‚力的文艺‛。

他在1927年底写作的漫评外国文学的系列文章中,热情赞扬普希金的《情盗》、席勒的《强盗》和德国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等作品,认为它们都表现出伟大的、不屈的反抗精神。

在钱杏邨看来,这些不屈的英雄及其反抗精神,不仅蕴藏着人间追求公道、正义的伟大力量,而且体现出受压迫就要反抗的生命的健全精神。

因此,钱杏邨把它视为天地间最伟大的力,是革命遭受挫折的历史时刻‚所急切需要的食料‛(11)。

1928年2月,他为《达夫代表作》所写的序言,指出目前的文学已发展到‚力的文学‛的阶段,希望郁达夫今后的创作要表现出伟大的反抗力量:‚要震动!要咆哮!要热烈!要伟大的冲决一切,破坏一切,表现出狂风暴雨时代的精神的力量!‛(12)。

2、革命文学的阶级观念1928年1月,刚回国不久的李初梨写成了《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在这篇中,李初梨运用辩证法的唯物论重新定义了文学,指示出革命文学的建设途径,也顺便批评了早期阶段革命文学观念的朦胧及含混。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1.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为人生、现实主义)3.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为艺术,浪漫主义)4.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

• 问题在于:政治、经济落后,无产阶级贫穷、受 教育程度低,无产阶级文学不可能由无产阶级自 己来创作,只能由经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资产 阶级转变来形成无产阶级的文学队伍。而小资产 阶级、资产阶级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中国的无产阶 级文学一开始就经历了这样一个幼稚的历史过程。 • 瞿秋白:一些与中国现实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联 系比较稀薄的小资产阶级的流浪人的青年,因为 他们热度的关系,往往首先卷入革命浪潮,居然 自以为独得了“工人阶级的文化代表”的委任 状——包办代表事物。 • 无产阶级文文学艺术在政治、经济比较落后的民 族和国家中,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先天不足。
• 讨论无产阶级能否建立自己的文学、无产阶级文 学的特点是什么、无产阶级文学与前时代文学的 关系、如何对待非无产阶级的文学、党对文学应 采取的态度等一系列问题 • 1925 年俄共布中央《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 左的决议,坚持文学阶级性、党性、功利性原则 • 后来一些开展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国家都先后卷 入了这场论战。卷入最利害的是日本和中国,而 且中国受苏俄和日本的双重影响。 • 日本受苏俄无产阶级文化的影响是在一定时空之 内的,影响不大,对国家、民族没有产生根本性 的影响;中国受到的是根本性的影响。
• 鲁迅在论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据理力争,一边 学习一边论战。“要感谢创造性、太阳社诸公,他 们逼我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 • 1928下半年,创造社、太阳社一些成员逐渐接触 到苏俄文艺论战中双方的观点,开始意识到自己 的片面性。 • 1928年底29年初。党指示创造社、太阳社不要再 和鲁迅论争下去。 • 1929年上半年 论争基本停止。 • 党意识到要进行无产阶级文学革命首先要团结鲁 迅,与鲁迅论争不利于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不利于党在政治、文化上的立足。从策略上考虑 要团结鲁迅、拉拢鲁迅、依靠鲁迅。

“革命文学”论争与茅盾的革命文学话语再造——以1928年前后茅盾

“革命文学”论争与茅盾的革命文学话语再造——以1928年前后茅盾

收稿日期:2019-11-02作者简介:覃昌琦(1991 )ꎬ男ꎬ广西百色人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ꎮ①茅盾:«创作生涯的开始回忆录(十)»ꎬ«茅盾专集»第1卷上册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ꎬ1983年ꎬ第622页ꎮ②傅克兴:«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之谬误评茅盾君底‹从牯岭到东京›»(原载«创造月刊»第2卷第5期ꎬ1928年12月10日ꎬ署名克兴)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下)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1年ꎬ第763页ꎮ③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八月十二日在社会科学研究会讲»ꎬ«鲁迅全集»第4卷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1年ꎬ第298页ꎮ2020年第1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12020第33卷JOURNALOFHAINANNORMALUNIVERSITYGeneralNo.193(总第193期)(SocialSciences)Vol.33革命文学 论争与茅盾的革命文学话语再造以1928年前后茅盾的政治和文学思想为中心覃昌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ꎬ江苏南京210097)摘㊀要: 五四 运动以后ꎬ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道路上ꎬ茅盾 一直是站在先驱者的行列 ꎬ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引导着革命话语的论争以及左翼文学不断推进ꎮ1928年前后ꎬ围绕着茅盾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途性问题的论争成为了 革命文学 论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ꎮ 留声机 概念和 创作哲学 是这一时期论战双方进行思想 落伍 与否论争的两大关键性话语ꎬ而研究者对此的挖掘和阐释还不够充分ꎮ重新审视茅盾1928年至加入 左联 时段政治㊁文学思想的流变ꎬ可以说是对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精神处境进行观照的有效视角ꎬ也是厘清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发生发展 前史 的必要考察ꎮ关键词: 留声机 ꎻ 创作哲学 ꎻ 革命文学 论争ꎻ茅盾中图分类号:1206.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4-5310(2020)01-0009-09㊀㊀1928年前后是 革命文学 论争正酣的时期ꎬ鲁迅以及郭沫若㊁郁达夫等创造社元老都不同程度地正面参与了与后期创造社㊁太阳社的 革命文学 论战ꎮ1928年10月10日«小说月报»刊登了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ꎮ茅盾在其回忆录中说到 关于创造社㊁太阳社与鲁迅的这场论战ꎬ我没有加入 直到我在日本写«从牯岭到东京»时ꎬ才间接地参加了这场论争ꎮ ①紧接着«创造月刊»以 编辑委员会 的名义在傅克兴的评论文章后清晰地阐明立场: 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这篇文章ꎬ显然与普罗列塔利亚文学尖锐地对立着ꎬ我们对于他的意见ꎬ应该从各方面去批评分析ꎮ ②从这之后ꎬ可以说茅盾也正式参与到 革命文学 论战的行列之中ꎮ一㊁时代 洪炉 :1928年的 革命文学 论争语境㊀㊀1927年 大革命 失败ꎬ中国共产党转而走向独立斗争的道路ꎮ为探求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ꎬ这一时期 革命文学 的谈论愈发时兴ꎬ对于 革命 和 文学 的重新审视也变得迫切而纷杂ꎮ鲁迅曾指出ꎬ 革命 和 文学 ꎬ若断若续ꎬ好像两只靠近的船ꎬ一只是 革命 ꎬ一只是 文学 ꎬ而作者的每一只脚就站在每一只船上面ꎮ当环境较好的时候ꎬ作者就在革命这一只船上踏得重一点ꎬ分明是革命者ꎬ待到革命一被压迫ꎬ则在文学的船上踏得重一点ꎬ9他变了不过是文学家了ꎮ ③鲁迅的这段话虽然是针对高呼 不革命便是反革命 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ꎬ但是用在从实际的革命实践转而从事文学创作的茅盾身上也具有一定观照性ꎮ茅盾在«几句旧话»中回顾ꎬ 离开学校后ꎬ我在某书馆充当编辑ꎮ我这职业ꎬ使我和文学发生了关系ꎮ但是1926年元旦我上了醒狮轮船以后ꎬ我和文学的 职业的关系就此割断ꎮ ①1927年7月ꎬ茅盾离开武汉ꎬ受中共组织委派携款票到九江和董必武接头ꎬ后暂留牯岭ꎬ未能前往南昌参加起义ꎮ而这也成为了茅盾政治活动的转折和文学创作的开端ꎮ茅盾回到上海ꎬ迫于名字出现在南京政府的通缉名单上ꎬ不得不隐居于景云里19号半的寓所ꎮ从创作«幻灭»一直到1928年6月完成«蚀»三部曲的«动摇»ꎬ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茅盾文学创作的开始ꎻ粗略地统计ꎬ这一时期一直到1930年加入 左联 并先后于1931年㊁1933年担任 左联 执行书记ꎬ茅盾谈论创作或者直接以 创作 命名的文章不下于20篇ꎮ②茅盾在开始小说创作的初期就尤为关注创作的问题ꎬ对创作的内容㊁题材和形式技巧有着自己的看法ꎮ而这种对创作关注的自觉也逐渐形成了早期茅盾的文学文艺思想ꎮ之所以把这一时期作为考察时段ꎬ一方面在于茅盾的文学思想正是在这一时段经历了 一大洪炉ꎬ一大漩涡ꎮ 一大矛盾 ꎬ③人生的经历和思想的转变不断交织ꎬ茅盾早期的思想形成对加入 左联 以至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观照意义ꎻ另一方面ꎬ在这一时期ꎬ茅盾的文学创作也经历了«幻灭»等 结构上问题 的初始期到奠定文学史地位的«子夜»的过渡时期ꎮ上文引述鲁迅对于革命㊁文学二者的阐述ꎬ在一般的为普罗列塔利亚文学鼓与呼的后期创造社㊁太阳社的年轻同人中不啻为一个中肯而形象的譬喻ꎮ而在茅盾这里ꎬ从商务印书馆时期与文学有关联的 职业 到参加革命ꎬ并在 中山舰 事件后始而反思革命㊁从事创作ꎬ文学作为 职业 革命 文学创作的早期生涯的每一步ꎬ茅盾都像是踩在历史的节点上ꎬ这当中每一个抉择都处在 洪炉 漩涡 和 矛盾 之中ꎬ而这恰恰是茅盾文学思想的主体性确立的过程ꎮ 鲁迅看见革命是比一般的智识阶级早一二年ꎬ不过他也常以 不胜辽远 似的眼光对无产阶级的ꎬ但无论如何ꎬ我们找不出空隙ꎬ可以断言鲁迅是诋毁过革命的ꎮ ④冯雪峰这段对 革命文学 论争当中鲁迅态度的评价虽不像甘人的 清道夫 论断成为论战的靶子ꎬ但是对 革命文学 的导向以及 左联 的成立提供了阐释的一个视角ꎮ茅盾在回忆录中多次谈到1928年在上海景云里一直到加入 左联 后和鲁迅的交往ꎬ并把鲁迅尊为左翼文学的 旗手 ꎮ在«读‹倪焕之›»一文中茅盾清晰地表述了和鲁迅相近的态度: 去年我做了一篇随笔«从牯岭到东京»ꎬ曾经指摘着当时(1928年春初 作者原注)文坛上的 空肚子顶石板 的怪现象ꎮ 认为 准备献身于新文艺的人须先准备好一个有组织力ꎬ判断力ꎬ能够观察分析的头脑ꎬ而不是仅仅准备好一个被动的传声的喇叭ꎮ ⑤实际上ꎬ 传声的喇叭 留声机 等概念的不同理解和指向恰恰也是造成了 革命文学 论争中歧义的立场㊁观点和方法的核心话语场域ꎮ考察 留声机 概念在1928年前后的论述简史ꎬ以及茅盾如何阐述避免成为 一个被动的传声的喇叭 ꎬ并形构自己的 创作哲学 ꎬ可以说是理解茅盾早期文学思想的一条有效路径ꎮ李初梨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一文中曾对 文学革命 向 革命文学 的转变做了这样的阐述:01①②③④⑤茅盾:«几句旧话»ꎬ«茅盾全集»第19卷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91年ꎬ第438页ꎮ这一时期的茅盾文论中ꎬ题目中直接以 创作 作品 小说 等拟的ꎬ如«战争小说论»(1931)«关于 创作 »(1931)«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 致编辑»(1932)«我们所必须创造的文艺作品»(1932)«创作与题材»(1933)ꎻ针对作家作品单论的ꎬ如«鲁迅论»«王鲁彦论»«读‹倪焕之›»«‹黄人之血›及其他»(1931)«‹地泉›读后感»«‹法律外的航线›读后感»«徐志摩论»«女作家丁玲»ꎻ创作自述和关于文坛创作现状的论述的ꎬ如«从牯岭到东京»« 民族主义文艺 的现形»«我们这文坛»«作家和批评家»«几句旧话»«文学家可为而不可为»«文坛往何处去»等ꎮ茅盾:«几句旧话»ꎬ«茅盾全集»第19卷ꎬ第438页ꎮ冯雪峰:«革命与智识阶级»(原载«无轨列车»创刊号ꎬ1928年9月25日ꎬ署名画室)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下)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1年ꎬ第664页ꎮ茅盾:«读‹倪焕之›»(原载«文学周报»第8卷第20号ꎬ1929年5月12日)ꎬ«茅盾全集»第19卷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91年ꎬ第212页ꎮ我们的作家ꎬ是 为革命而文学 ꎬ不是 为文学而革命 ꎬ我们的作品ꎬ是 由艺术的武器到武器的艺术 ꎮ ①1928年前后ꎬ后期创造社的年轻同人以倡导 革命文学 而宣告了与早期沉溺于 艺术的宫殿 的创造社的内部 突变 ꎮ李初梨把革命家和文学家并举ꎬ将文学家手中的 艺术的武器 变为无产阶级的 武器的艺术 ꎬ文学作品则是机关枪㊁迫击炮ꎮ蒋光慈强调摒弃 艺术的武器 中的个人主义ꎬ 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心ꎬ渐由个人主义趋向到集体主义 今后的出路只有向着有组织的集体主义走去ꎮ ②而成仿吾则把个人主义的小布尔乔亚的阶级意识视为 将被 奥伏赫变 (扬弃)的阶级 意德沃罗基 (意识形态)ꎬ创制一种非驴非马的 中间的 语体ꎬ发挥资产阶级的恶劣的根性ꎮ ③从而要呼唤革命的 印贴利更追亚 团结起来ꎬ并在文艺战线上实现从 文学革命 走向 革命文学 的要求ꎮ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兴起是从革命和文学的关系论争开始ꎮ辛克莱曾提出 一切的艺术是宣传 ꎬ④«文化批判»第二号刊载冯乃超翻译辛克莱的译文时ꎬ 用大字印出过 ꎬ⑤以此来表示 革命文学 倡导者对文艺文学宣传功用属性的推崇ꎮ由此我们看到了鲁迅对此所作出的著名论述ꎬ 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ꎬ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ꎮ ⑥郭沫若于1926年4月在«创造月刊»上发表的«革命与文学»一文ꎬ则对革命与文学的关系作了具有时局针对性的阐发ꎬ该文被李初梨视为 这是在中国文坛上首先倡导革命文学的第一声 ꎮ⑦郭沫若在文中指出ꎬ 文学是革命的前驱 在革命的时代必须有一个文学上的黄金时代ꎮ 那么我们可以归纳出一句话来:就是文学是永远革命的ꎬ真正的文学是只有革命文学的一种ꎮ 我希望你们成为一个革命的文学家ꎬ不希望你们成为个时代的落伍者ꎮ ⑧实际上ꎬ郭沫若的上述观点奠定了 革命文学 的核心要义ꎮ郭沫若对 革命文学 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一方面表明了从 艺术宫殿 突变 出来的自我意识ꎬ另一方面也是革命高潮时期社会情绪的印证ꎮ但是到1927年ꎬ革命转入了低谷ꎬ热潮退去ꎬ知识分子对革命与文学的反思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二㊁作为警语的 留声机 概念与茅盾的 出路 1928年元旦ꎬ远渡日本的郭沫若署名麦克昂在«创造月刊»上发表«英雄树»一文ꎮ这一篇引起创造社内外论争的文章首先以南方热带性植物木棉(英雄树)的生长特性隐喻了 赤化的世界成为白色恐怖的世界 ꎬ⑨ 五卅 之后ꎬ白色恐怖蔓延ꎬ国民革命的昂扬斗志被浇灭ꎮ郭沫若转而指出 文艺是应该领导着时代走的ꎬ然而中国的文艺落在时代后边尚不知道有好几万万里ꎮ 在郭沫若看来ꎬ文学作为革命的前驱者的任务并没有完成ꎬ 五四 文学革命以来不关切时代命脉的个人主义文艺仍然在乱吹着自己的破喇叭ꎬ于是在这革命的低谷期发出了 当一个留声机器 的呼号:当一个留声机器 这是文艺青年1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原载«文化批判»第2号ꎬ1928年2月15日)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上)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1年ꎬ第167页ꎮ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原载«太阳月刊»二月号ꎬ1928年2月1日)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上)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1年ꎬ第143页ꎮ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原载«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ꎬ1928年2月1日)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上»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1年ꎬ第137页ꎮ[美]辛克莱:«拜金艺术 艺术之经济学的研究»ꎬ冯乃超译ꎬ«文化批判»第1卷第2期ꎬ1928年2月15日ꎮ鲁迅:«文艺与革命»ꎬ«鲁迅全集»第4卷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1年ꎬ第84页ꎮ鲁迅:«文艺与革命»ꎬ«鲁迅全集»第4卷ꎬ第84页ꎮ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原载«文化批判»第1卷第2期ꎬ1928年2月15日)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上)ꎬ第154页ꎮ郭沫若:«革命与文学»(原载«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ꎬ1926年5月16日)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上)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1年ꎬ第2页㊁第6页㊁第12页ꎮ郭沫若:«英雄树»(原载«创造月刊»第1卷第8期ꎬ1928年1月1日ꎬ署名麦克昂)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上)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1年ꎬ第75页ꎮ郭沫若:«英雄树»(原载«创造月刊»第1卷第8期ꎬ1928年1月1日ꎬ署名麦克昂)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上)ꎬ第75页ꎮ们最好的信条ꎮ你们不要以为这是太容易了ꎬ这儿有几个必要的条件:第一ꎬ要你接近那种声音ꎬ第二ꎬ要你无我ꎬ第三ꎬ要你能够活动ꎮ①紧接着ꎬ李初梨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一文中发出了要 商之麦君 的不一样的声音: 不当一个留声机器ꎬ 这是文艺青年们最好的信条ꎮ ②李初梨以普遍的普罗列塔利亚的阶级意识来看待 革命文学 ꎬ认为普罗列塔利亚文学本质上就是无产阶级自身意识和属性的生成过程ꎬ从而在阶级意识确立的前提下实现 辩证法的唯物论 ꎮ而这个观点也普遍地代表着后期创造社㊁太阳社对于 革命文学 的一般追求ꎮ实际上在关于 留声机器 这一概念的辩驳当中ꎬ加之后来麦克昂的«留声机器的回音 文艺青年应取的态度的考察»ꎬ论争的双方对 留声机器 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指向ꎮ关于这一问题ꎬ程凯指出: 围绕革命青年应不应该当 留声机 ꎬ在郭㊁李之间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 论争 ꎮ其根本指向在两方面:一是国民革命(大革命)失败后ꎬ如何完成革命的再造㊁新的革命ꎬ也就是 无产阶级革命 的内涵与行动步骤是什么ꎻ二是经历了 自我 与 革命 双重危机的革命青年如何摆脱困境ꎬ重新找到在革命中的任务和位置ꎮ ③两种不同的历史现实观照方式造成了两种不同的指向ꎬ革命前途的追寻和自我 避免落伍 ꎬ寻求更新的立足点造成了 留声机器是真理的象征ꎮ当一个留声机器便是追求真理ꎮ 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ꎬ留声机 的概念在 革命文学 倡导者的内部其实已经达成普遍意义上的和解ꎬ⑤而这种和解也是建立在辩证的唯物论的观念基础之上ꎮ经过上述的论争ꎬ 留声机 渐成为 革命文学 当中影响广泛的警语ꎬ知识青年谈论 留声机 形成一种判断个人是否 思想落伍 的标识ꎮ而恰恰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ꎬ茅盾 不能自信做了留声机 的声明成为了指证其 思想落伍 的口实ꎮ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一文里谈及«幻灭»等三部曲的小说写作时说道ꎬ «追求»的基调是极端的悲观 我承认这极端悲观的基调是我自己的ꎬ虽然书中青年的不满于现状ꎬ苦闷ꎬ求出路ꎬ是客观的事实ꎮ说这是我的思想落伍了罢ꎬ我就不懂为什么像苍蝇那样向窗玻片盲撞便算是不落伍?说我只是消极ꎬ不给人家一条出路么ꎬ我也承认的ꎻ我就不能自信做了留声机吆喝着: 这是出路ꎬ往这边来! 是有什么价值并且良心上自安的ꎮ ⑥经历了 中山舰 事件ꎬ从 五四 到 五卅 ꎬ茅盾在反思革命的出路的同时看清了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看清了国民党左派和右派都不过是打着革命的虚幌行反动的实质ꎻ另一方面也看到党内 左 倾盲动主义的存在ꎬ这 亲爱者的乖张 令茅盾一时失望而发狂ꎮ茅盾因 秋白路线 ⑦在1928年和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ꎬ并在1931年申请恢复组织关系而未得到21①②③④⑤⑥⑦郭沫若:«英雄树»(原载«创造月刊»第1卷第8期ꎬ1928年1月1日ꎬ署名麦克昂)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上)ꎬ第76页ꎮ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原载«文化批判»第2号ꎬ1928年2月15日)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上)ꎬ第168页ꎮ程凯:«当还是不当 留声机 ? 后期创造社 意识斗争 的多重指向与革命路径之再反思»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2期ꎮ郭沫若:«留声机器的回音 文艺青年应取的态度的考察»(原载«文化批判»第1卷第3期ꎬ1928年3月15日ꎬ署名麦克昂)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上)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81年ꎬ第219页ꎮ诸如ꎬ傅克兴的«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之谬误»指出: 留声机器的问题 是麦克昂君提出的ꎬ由字面上讲ꎬ有点机械化的误会ꎬ其实用很具体的名词来代表辩证法的唯物论ꎬ这是他的卓见ꎮ 钱杏邨的«幻灭动摇的时代推动论»一文也强调: 留声机器 的问题ꎬ这个口号是麦克昂先生在«创造月刊»上提出来的ꎬ这个警语是非常正确的ꎮ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原载«小说日报»第19卷第10号ꎬ1928年10月10日)ꎬ«茅盾全集»第19卷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1991年ꎬ第180-181页ꎮ胡愈之«早年同茅盾在一起的日子»一文中提到ꎬ 历史的事实说明ꎬ党经过了瞿秋白㊁李立三㊁王明三次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ꎬ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才改正过来ꎮ1928年以后ꎬ茅盾和党失去了组织上的关系ꎬ到1931年他要求恢复党的组织生活ꎬ没有得到答复ꎬ原因就在这里ꎮ 参见胡愈之:«早年同茅盾在一起的日子»ꎬ«人民日报»1981年4月25日ꎮ回应ꎮ①茅盾正是处在现实和内心处境都极度茫然的状态之中ꎬ 我实在自始都不赞成一年来许多人所呼喊的 出路 ꎮ这出路之差不多成为 绝路 ꎮ ② 留声机 之作为彪炳 革命文学 潮流的关键话语方式ꎬ在茅盾看来其实在性仍然和现实革命 左稚病 脱不了干系ꎮ作为1928年前后革命低谷时期中共党内亲历者的茅盾ꎬ对 留声机 有着自己的判断ꎮ上文引述的 我就不能自信做了留声机吆喝着: 这是出路ꎬ往这边来! 显然ꎬ这里边有一个隐含的前置语境ꎬ那就是这一时期的茅盾已经阅读到 革命文学 大力倡导的普罗列塔利亚文学主张ꎮ而在 革命文学 号召者的内部ꎬ后期创造社同人惯于援引的日共藏原惟人和苏联受到文坛当权 拉普 派影响的 左 倾思潮ꎮ庄钟庆指出ꎬ 那时ꎬ茅盾对于苏联文坛 拉普 以及日共 左 倾路线也不是清楚的ꎬ不过他总觉得必须联系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来探讨新写实主义问题ꎮ ③茅盾对于党内外教条主义的思想和作风怀有强烈的反感ꎬ对革命新文学明确指出: 我们的文艺的技术似乎至少须先办到几个消极的条件ꎬ 不要太欧化ꎬ不要多用新术语ꎬ不要太多象征色彩ꎬ不要从正面说教似的宣传新思想ꎮ ④从当中可以看出ꎬ茅盾拒绝 听将令 似的听从郭沫若㊁李初梨等 留声机 概念中的 那种声音 ꎮ茅盾之所以有着这样强烈地拒绝 做了留声机吆喝 的情绪ꎬ可以从他这一时期的政治活动经历中来进行考察ꎮ茅盾创作缘起中谈到的苦闷情境很大一部分来自于 亲爱者的乖张 ꎬ而实际上ꎬ茅盾和瞿秋白之间不仅是革命同仁ꎬ更是良师益友的关系ꎬ二者对革命现状和前途的思想交流对茅盾产生了深刻影响ꎮ陈云志编著的«瞿秋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ꎬ 从秋白的讲话中ꎬ留给茅盾的印象是:秋白对陈独秀很尊重ꎬ但不满意陈独秀 一言堂 的家长制作风ꎮ对彭述之的印象是见识浅薄ꎬ彭对陈独秀有溜拍之行径ꎬ不正派ꎮ对陈独秀重视彭述之有看法ꎬ在这一点上秋白和茅盾看法一致ꎮ ⑤党内 左 倾思想的兴起导致了革命转向了低谷ꎬ茅盾在反思革命的同时对文艺创作上 说教似的宣传新思想 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批判ꎮ正是基于对教条主义的思想清理ꎬ让处于茫然期中的茅盾对 留声机 抱以谨慎的态度ꎮ1928年6月ꎬ茅盾在即将起身前往日本之前ꎬ陈独秀来其家中拜访ꎬ陈 为作一部«文字学注释»准备材料 ꎬ 他说现在不问政治ꎬ所以治声韵学 ꎬ 后来这部«文字学注释»ꎬ陈独秀是在国民党监牢中继续写 ⑥从这段回忆录中不难看出ꎬ茅盾当时对陈独秀被王明路线排挤出来后不再过问政治的处境ꎬ多有无奈㊁失望的心绪ꎮ1928年7月初到日本ꎬ茅盾遇到武汉«中央日报»前总编辑陈启修ꎬ陈启修以小说«酱色的心»相赠ꎬ 酱色的心 意在表示陈在国㊁共两党之间均受排挤ꎬ 介于红㊁黑之间ꎬ成了酱色 ꎮ当茅盾问起为何取名 豹隐 而不取 君子豹变 的 豹变 时ꎬ陈启修回答到 豹变以后就隐居ꎬ所以用豹隐ꎮ这言外之意是不做共产党员了ꎬ当然更不愿做国民党员ꎬ所以要隐居ꎬ意即不问政治ꎮ ⑦茅盾因之而产生了 似乎经历1927年那场大风暴的人们都有些变了 的感受ꎬ也正是自己也经历了写作«幻灭»等小说的闭关苦闷茫然时期ꎬ而在去日本前后所耳闻的这般曾经的革命同仁的思想转变ꎬ让茅盾更为深陷于内心看不到出路的迷惘之中ꎬ«从牯岭到东京»㊁ 不自信做了留声机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写作和表达出来的ꎮ综观茅盾的论述文章ꎬ始终没有对 留声机 这一概念有过较为清晰的阐述ꎮ傅克兴的«小资产阶31①②③④⑤⑥⑦参见«胡耀邦同志在沈雁冰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ꎬ«人民日报»1981年4月12日ꎮ胡耀邦在悼词中指出ꎬ 1928年以后ꎬ他(沈雁冰)同党虽失去了组织上的关系ꎬ仍然一直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的文化工作ꎮ他曾于1931年和1940年两次要求恢复党的组织生活ꎬ第一次没有得到党的左倾领导的答复ꎬ第二次党中央认为他留在党外对人民更为有利ꎮ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ꎬ«茅盾全集»第19卷ꎬ第181页ꎮ庄钟庆:«茅盾现实主义时代性理论的演化及价值»ꎬ«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上册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ꎬ1983年ꎬ第182页ꎮ茅盾:«从牯岭到东京»ꎬ«茅盾全集»第19卷ꎬ第181页ꎮ陈云志:«瞿秋白»ꎬ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ꎬ1982年ꎬ第74页ꎮ茅盾:«创作生涯的开始 回忆录(十)»ꎬ«茅盾专集»第1卷上册ꎬ第625-626页ꎮ茅盾:«亡命生活 回忆录(十一)»ꎬ«茅盾专集»第1卷上册ꎬ长沙:福建人民出版社ꎬ1983年ꎬ第629页ꎮ级文艺理论之谬误 评茅盾君底‹从牯岭到东京›»中单列出茅盾文章中提到的 留声机的问题 ꎬ①傅克兴重申了郭沫若«留声机器的回音»中的观点ꎬ讲求 革命文学 的留声机器属性便是以辩证法的唯物论来分析客观现实ꎬ并再现于作品ꎮ实际上早期的普罗列塔利亚文学不可避免地造成了 标语口号的文学 ꎬ这也是鲁迅㊁茅盾之所诟病的ꎮ傅克兴接着指出 茅先生或许是物质的环境的缘故ꎬ根本不能了解留声机底奥义ꎬ而觉得是一种凌辱ꎮ ②与其说是对 留声机器 做精细的社会学阐释ꎬ不如说茅盾是在规避空泛的阶级意识ꎬ而从文学创造的题材和技艺上求取新文学的进步ꎮ换言之ꎬ茅盾并未纠结于 留声机器 概念被过于丰富化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言说本身ꎬ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具体的创作问题之中ꎮ因此可以看到ꎬ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中所关注的问题ꎬ主要便是集中在 文艺如何走向群众 ㊁文艺描写的技巧等方面ꎮ前者指向倍受 革命文学 批驳的小资产阶级的文学书写ꎬ从左翼文学的历时性角度来看ꎬ虽体现了茅盾这一时期对普罗列塔利亚文学前景预估的局限性ꎬ但恰恰是这一时期的论争本身蕴藏着茅盾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学 大众化 语境下的思想转变ꎻ后者对普罗列塔利亚文学过于注重标语口号的问题实际上也有着一定的冲击ꎮ重新回到 留声机 这一概念上ꎮ概念在历史语境之中被反复使用的过程便生成了丰富驳杂的历史内涵ꎮ1928年前后ꎬ 留声机 概念或者说 警语 其实已经化约为一个中国革命前途的问题ꎮ而这个问题归结的本身就内蕴着两个层面:其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文学的可能性和前景ꎻ其二是作为历史主体的知识分子自我独立性的获取ꎬ即具备何种的阶级意识ꎮ 革命文学 论争很难把普罗列塔利亚文学从 辨证的唯物论 的马克思主义逻辑演练之中独立出来ꎬ事实也表明ꎬ 革命文学 论争之后ꎬ左翼文学所承载的历史遗留问题大于其本身ꎮ茅盾在政治活动之中所经历的国民革命的低谷ꎬ反应在这一时期对 留声机 概念的认知上ꎬ实际上已经绕过了革命的 出路 还是 绝路 的探讨ꎬ而回到了 革命文学 自身发展的问题上来ꎮ应该说茅盾继承了其在更早期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 扬弃 观念ꎬ始终秉持着时代性的文艺主张ꎮ而这条路径也延续至这一时期茅盾的 创作哲学 的论争之中ꎮ三㊁ 创作哲学 和茅盾的 现实 抉择1930年ꎬ钱杏邨«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由泰东图书局出版ꎮ在第二卷中ꎬ钱杏邨以 茅盾与现实 为题对茅盾做了一次作家和作品的考察ꎮ文章在第四部分以茅盾写于1929年5月9日的«写在‹野蔷薇›的前面»一文为引子ꎬ提出茅盾在这一篇文章中 进一步阐明了他的创作的哲学 ꎬ随后征引了大段茅盾的原文ꎬ具体批驳了茅盾的 创作哲学 ꎮ茅盾在回忆录中谈到ꎬ 以上这些话ꎬ被人讥讽为我的 创作哲学 ꎬ我就不知道为什么 平凡 的人物不能写ꎬ为什么 使大家猛省 是不应该的ꎮ ③实际上ꎬ20世纪30年代的茅盾并未表述过类似于自己的 创作哲学 的说法ꎬ这一名头正是源于钱杏邨ꎮ那么钱氏笔下的 创作哲学 究竟指的是茅盾的什么样的创作观?继«从牯岭到东京»以及 留声机 概念的论战之后ꎬ这一 创作哲学 的论争是否标示着茅盾早期的革命和文学思想发生了转变呢?这里先把茅盾«写在‹野蔷薇›的前面»一文中的原话引述如下:知道信赖着将来的人ꎬ是有福的ꎬ是应该被赞美的ꎮ但是ꎬ慎勿以 历史的必然 当作自身幸福的预约券 把未来的光明粉饰在现实的黑暗上 不要感伤于既往ꎬ也不要空夸着未来ꎬ应该凝视现实ꎬ分析现实ꎬ揭破现实ꎻ不能明确地认识现实的人ꎬ还是很多着ꎮ41①②③傅克兴:«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之谬误 评茅盾君底‹从牯岭到东京›»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下)ꎬ第761页ꎮ傅克兴:«小资产阶级文艺理论之谬误 评茅盾君底‹从牯岭到东京›»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 论争资料选编»(下)ꎬ第762页ꎮ茅盾:«亡命生活 回忆录(十一)»ꎬ«茅盾专集»第1卷上册ꎬ第640页ꎮ。

名词解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名词解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名词解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体。

简称“左联”。

1928至1929年间的革命文学论争,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论水平。

通过论争,各方的观点逐渐接近,提倡和发展普罗(英语proletariate音译“普罗利塔利亚”的简称,意为“无产阶级”)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

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文学的攻击,从另一个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苏联的“拉普”(全称“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日本的“纳普”(全称“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和“革命文学国际局”先后成立,也对中国革命作家的联合起了推动作用。

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及其由于论争而暴露出来的弱点,引起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视,加强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帮助革命作家成立联合的团体。

“左联”成立之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对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

当时的形势迫切要求上海的左翼作家们团结起来,共同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努力下,“左联”于1930年的3月2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今多伦路201弄2号)举行了成立大会。

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

1936年春,根据形势的需要,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虽然“左联”的历史不过短短6年,但是它以在当时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丰碑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
【摘要】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通过对这次论争始末的探究,以及影响这次论争的因素的探讨,旨在于进一步理清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关键字】论争;始末;影响因素
一、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始末
在五四时期意气风发过的刘半农曾感叹:“我们这班当初努力于文艺革新的人,一挤挤成了三代以上的古人。

”这个“挤”劲就来自于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这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整个现代文学的进程和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坛的五月》曾写道1928年的文坛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新刊物的簇生”,另一种是关于革命文学的全文坛的论战。

这场论战的参与度是广泛的。

这场革命文学论争的主力应该算是以鲁迅为首的“语丝派”和太阳社、创造社。

1928年冯乃超在《文化批判》上发表《艺术与生活》抨击鲁迅。

冯乃超的批评只是攻击鲁迅的一个信号。

紧接着成仿吾发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更是将火力集中到了鲁迅和“语丝派”身上,他们的标语是“趣味”,他们所矜持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称他们为“有闲阶级”和“睡在鼓里面的小资产阶级”。

钱杏邨更是发表了惊世骇俗的《死了的阿q时代》,对鲁迅的《阿q正传》进行了刻毒的攻击。

鲁迅被这
连续的攻击激怒了,写了《“醉眼”中的朦胧》进行反击,由此引发了“语丝派”和太阳社、创造社之间激烈的论争。

茅盾也被波及其中,太阳社对茅盾描写小资产阶级也大发抨击,茅盾先后发表了文章进行回应。

其实无论是冯乃超的《艺术与生活》,还是李初梨的《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以及其他关于革命文学论争的论文中都明显透露出一个信息,他们所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建立在对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之上的。

李初梨开宗明义的指出“在我们。

重新定义文学不惟是可能而且是必要”,他否认了五四以来的两个文学概念“文学是自我表现”和“文学的任务在于描写生活”。

他推崇辛克莱的“一切文学都是宣传”,称鲁迅“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的眺望窗外的人生……”。

他们称叶圣陶是典型的“厌世家”,他反映着“没落的运命的社会”。

称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家是一个“忧愁的小丑”。

这反映了他们对小资产阶级文学家的态度。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超时代的”文学。

这些明显具有左倾倾向的主张自然受到了鲁迅、茅盾等从五四走来的作家的批评。

可以说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主张是切中肯紊的。

二、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的影响因素
郑伯奇1962年《创造社后期的革命文学活动》中认为这场文学革命论争是可以避免的,但只要考虑到这场论争的复杂因素,就会发现这场论争的发争发生在1928年的上海是正当其时的。

革命文
学发生在1928年的上海并非偶然,它是一个文坛聚变的结果。

文学史家们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现象:“1927年全国各地的文人好像候鸟受到神秘力量的驱使,纷纷选择了上海作为栖息地。

”这其中包括胡适、鲁迅,郭沫若、阳翰生、李一氓。

由武汉辗转而来的茅盾、蒋光慈、钱杏邨、孟超、杨邨人、宋云彬,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夏衍、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王学文、傅克兴、李铁生、沈其予、许幸之,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巴金,以及从南洋归来的洪灵菲,从南京来的梁实秋、余上沅,从家乡归来的徐志摩、柔石,新感觉派的刘呐鸥、戴望舒、施蛰存等也徘徊于上海和外县之间。

如此众多的文人迁徙不仅构成了28年革命文学论争的各方人马,其实客观上也引发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文人们选择上海除了租界能提供政治避难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版业的中心也来到了上海。

这场论争中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角色,那就是杂志报纸。

有人将1928年的革命文学的革命论争称为“杂志大战”,很显然他注意到了杂志在这场论战中的重要地位。

留日青年创建《文化批判的》杂志,高调宣扬革命文学,与它主张相似的有《创造月刊》、《太阳月刊》、《流沙》、《战线》、《戈壁》、《洪荒》、《畸形》、《我们的月刊》、《血潮》、《时代文艺》、《泰东月刊》等杂志。

他们对“革命文学”有异议的其他个人、团体进行了全面围攻。

可以说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当年的流行杂志就将鲁迅有由“青年导师”和“思想界的权威”
改写成了“封建欲孽”和“二重反革命”。

这是鲁迅没有料到的,因为30年代的文坛杂志报纸几乎是作家唯一的生存空间,鲁迅也不例外,他的写作和媒介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这样大规模的围剿让他措手不及。

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鲁迅以及其他遭到攻击的文人们也不甘示弱,他们以《语丝》、《北新》、《小说月报》、《大众文艺》、《奔流》以及《现代文化》、《长夜》、《狮吼》等杂志为据点投入到了这场论争中。

几方在杂志上你来我往,好不热闹的关于“革命文学”展开了论争,正是在这些杂志不断争论中“革命文学”的声音被不断地复制不断地放大,终于形成了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当然,这场“革命文学”论争的发生也不能忽略它的国内外背景因素。

1923年新文化阵营的分化和新文化运动的落潮,表面看是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停滞,但实际上却酝酿着更深刻的变化。

早在1924年蒋光慈发表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对无产阶级与文化是否有实现的可能进行了论述。

郭沫若也先后作了《文艺家之社会使命》、《文艺家的觉悟》、《革命与文学》等文章,力图超越五四,建立新的革命文学。

然而这种主张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的关注。

直到国内的斗争形势进一步严峻,白色恐怖笼罩中国。

留学日本的李初梨、冯乃超、朱镜我带着自以为最先进、最科学的无产阶级理论返回中国,准备大干一场。

革命文学终于高调登场,但正如郑伯奇所说:“他们对国内文学界的情况不太了解,再加上国内革命斗争非常尖锐,使得他们做出的决定并不完全正确。

”而鲁迅他对国内形
势是非常了解的,再加上创造社“挤”他去看的几本科学文艺理论,他对革命文学是有全面的认识的。

激进的“文化批判派”撞上理智的鲁迅,这场论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

此外,苏联和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

1928年开始的这场声势浩大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一种普遍的世界性的潮流,它是以苏联为中心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与这场运动密切相关的是1923年苏俄文艺论战,论战的双方托洛茨基、沃隆斯基和“拉普”的前身“岗位派”。

前者倾向强调文学的独立性、自主性、艺术性和完整性。

他们提出了“同路人”的概念,并对同路人作家进行辩护。

而鲁迅在“革命文学”的论战中所接受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这一派,他也一直以“同路人”自况。

“岗位派”强调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强大武器,排斥和否定“同路人”作家和文学遗产。

他们的主张基本为“文化批判派”所接受。

苏联的这场论争也将20年代至30年代许多开展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国家卷入其中,其中就有激烈反映的日本。

30年代中苏断交,加上语言障碍,苏联和中国直接进行文学交流是比较困难的,苏联的文学理论往往经过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中介才进入中国。

而日本的激进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一度成为主潮,具有明显“左倾”倾向的“福本主义”对留日的创造社成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将之作为最先进的理论主张带回国内,高调宣扬。

由此为“革命文学论争”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1]创造社资料[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11~153.
[2]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21~139.
[3]刘炎生.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34~170.
[4]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87.
作者简介:邢燕(1989—),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