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社团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新月社 五四文学的两大主题:个性解放和对国民性 弱点的批判
文学研究会
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 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由周作人、郑振铎、 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 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 学”。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 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 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 1931年“一· 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 形解散。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指出:一
、 有话要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 么话;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并 将这四句话概括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 语”。
陈独秀与“文学革命”
1917年2月,《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刊发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 一文予以呼应,明确提出“三大 主义”: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 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 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 会文学
文学革命的内容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 古文的革命,是用活的工具替代死的工具的 革命。 ——胡适
胡适与“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文学的历史只是一部文学形式(工具)新陈代谢 的历史,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了“死文学” 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 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然 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 文学形式的革命不是单纯的形式嬗变,而是整个社 会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转变。
“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
1 、白话文取得胜利,取代文言,从此,中国文学 进入现代时代,总体上的中国文化也进入现代时代。 新文化运动其内容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急 先锋的是新文学运动。 2 、外国文学思潮大规模地进入中国,文学社团蜂 起,开始了思想大解放的时代。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4 、文学创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并奠定了中国现 代文学类型的雏形,这一点并不为我们过去所重视。 “文学革命”确立了整个新文学、新文化的模式, 我们现在就是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产物。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总结1840年以来鸦片战争、戊 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历史教训后, 适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发动的一场思想革命 运动。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由陈独秀主编的《青 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后移 址北京)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一批新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便借助这份崭新的传播媒 介开始了对“民主”(democracy)、“科 学”(science)等新观念的倡导,展开了一场声势浩 大的文化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由此拉开序幕并得 以迅速发展。
新文学的思想建设: 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 以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 :
“我们相信人的一切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 完全满足。” “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兽 性和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
周作人提出了“平民文学”的概念,是“人的文学” 的具体化。与“贵族文学‘相对立。
周作人的转变
“文学革命”的文学背景
晚清文学的先导 梁启超等人提倡“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诗 界革 命”,裘廷梁提倡白话文,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 之关系》、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等在文学内容和文 学形式上都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准备了必要条件, 成为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中介。 域外文学的催生 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先进的思想家如严复、林 纾、苏曼殊、包天笑、伍光建、周瘦鹃等先行者,注 重学习西方文学,开始了欧美文学的译介和出版。
创造社
新月社
新月社1923年底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余上沅、丁西林、朱湘、饶孟侃、陈梦家 等。前期新月社主要依托的刊物是《晨报· 副镌》。 1927年胡适、徐志摩等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新月社 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后期。前期新月社在文学上的代表人物 是徐志摩、闻一多、余上沅等人,他们在文艺观上强调艺术 美的至高无上,认为生活是对艺术的模仿,因而他们对中国 传统戏曲程式化、象征化的表演艺术十分欣赏,称其为艺术 的极致。他们对新文学建设的最大的理论贡献是提倡新诗的 格律化,主张为了建立一种纯粹的艺术,文艺要解脱自然的 桎梏而去接受艺术规律的束缚,真正天才的艺术家都“乐意 戴着脚镣跳舞”。
文学研究会宣言
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
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 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 提倡文学应表现人生,是“为人生的艺术” 写实主义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 的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何畏、 徐祖正、成仿吾、郑伯奇、穆木天、陶晶孙 等。他们都是留日学生。 为艺术而艺术 浪漫主义
林纾1919年作了两篇攻击文学革命的文言小
说《荆生》、《妖梦》 ,引起了新文学阵营Baidu Nhomakorabea和守旧派的第一次论战。
“学衡派”、“甲寅派”与新文学的 论争
1922年,与南京东南大学“学衡派”的论争。
学衡派因《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有 梅光迪、胡先驌、吴宓。 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甲寅派因《甲寅》 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是章士钊。
1923年出版评论集《自己的园地》,强调尊
重创作个性,主张“人生的艺术派”。反对 功利的文学观。 著作《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新文学与传统 文学的衔接,推崇“即兴言志”的创作心态, 强调尊重文学的独立性与维护自由表达思想 见解的文学原则。
1920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国民
学校低年级国文课统一使用白话 。这是一个 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文学革命的胜利。
“文学革命”中的论战
刘半农、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写“双簧
信”。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题为 《文学革命之反响》,《新青年》4卷3号, 1918年3月),模仿旧文人的口吻,历数新 文学派的种种罪状。然后由刘半农复信 (《复王敬轩书》,《新青年》4卷3号, 1918年3月。),一一批驳,引起社会的广 泛关注。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
二、“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和意义
“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
一、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二、文学背景
“文学革命”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用进
化论的观点,把近代社会的历史描述为社会 实践重心频繁转移的过程,即社会经历了一 个由“器物”变革(主要是洋务运动“师夷 长技以制夷” )、“制度”变革(戊戌变法) 到“文化”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践 过程。 新文化运动是从文学革命开始的,整个新文 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胡适在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
了《文学改良刍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的 第一篇宣言。提出“八事主张”:“须言之 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 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在1918年《新青年》4卷4号上又发表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了“国语的文 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