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
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进行了尖锐抨击。 写有文章《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
被誉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自1917年至1919
年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如《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 地》、《吃人与礼教》等。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就必须扫 除专制制度。要改变家族制度,必须彻底铲除旧礼教。
鲁迅于寂寞中听奉“将令”,高唱“拿来主义”,大力主张
学习外国文化,“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 国”;“别求新声于异邦”。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很快席卷全国,赢得了热血青 年的广泛响应。同时也极大的震撼文坛,促 使文人展开清理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的历史 重任。
它们的关系可概括为:新文化的呐喊包含着 新文学的呼唤,文化更新的同时也在启示着 文学革命萌发。
李大钊、钱刘、沈雁冰等进行了许多文学理论建 设,有具体文体的思索,有文艺方向的指明,有 翻译,有创见。 3、文Βιβλιοθήκη 创作有了初步果实,如胡适、郭沫若的
诗集;鲁迅的小说;周作人、钱刘的散文;欧阳 予倩、田汉的话剧;冰心、叶圣陶的文学创作。
第四阶段:消退期1921——1923
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白话文得以全面推广; 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 新文学理论建设有了初步构想; 新文学创作各种文体都有收获。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陈文高张文学革命大旗,大书特书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
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人的文学”的观念地提出,标志着文学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平民文学》中,周 作人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了 “人的文学”的主张。这两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现代作家已 经从“非人的”古代文学中走出来,进入到“重新发现人”、建设人、弘扬人的个性的新时代。 1920年1月4日,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 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指出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 艺,博爱的精神”为“土壤根基”,发展了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想。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奠基。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散文、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关于新诗 的理论文章有胡适的《谈新诗》,俞平伯的《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 周无的《诗的将来》;关于小说,有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 发达》,刘半农的《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关于散文,有周作人的《美文》;关于戏剧, 有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等。这些文章注重借鉴外国文学的创作经验,结合新文学理论 和创作的实际经验,对各种文体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
❖在批判旧文学方面,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指斥文选派文人和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指出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的必然。胡适则认为文言是 死掉了的语言文字。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属于“非人的文学”。 另外,他们还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及旧戏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写 了《论黑幕》,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专门批判黑幕小说同封建复辟思想同气相求 的本质,蝴蝶鸳鸯派小说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为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扫清障碍。 钱玄同 和刘半农为了能使文学革命思想能够在社会上迅速产生广泛影响,还在1918年春的《新青年》 上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了反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的种种观点和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由刘半农复信逐一批驳,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
五四文学革命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内容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但改变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走向,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
五四文学革命发动于五四运动,它旨在改变中国文学的状态,把它推向新的高度。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批判经文学的传统文学以及启发新生代文学的新思想。
在传统文学方面,五四文学革命反对晚清以来“四大家”的经典文学,并倡导新文学艺术取向。
同时,五四文学革命主张建立新生代文学,以崇尚现实主义,强调文学的力量和社会责任,注重文学改革与现实的相结合,追求新的文艺观念和审美追求。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和进行,有力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外壳,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五四文学者把文学置于社会实践的背景之下,以实际行动实现文学变革,在诗歌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反对“民族自卑”文学,强调文学应从实践中获得灵感,用新的创作方法表达真实的社会习惯、生活经历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
此外,五四文学革命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社会现实,宣扬民主主义想法,提倡新的文艺观念和审美追求。
伴随着新思想的提出,新的文学形式逐渐成形,新的文学理论也被不断改进和拓展,因此,五四文学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向,而且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和发展,改变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使中国文学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精神到社会实际的跨越,它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向,而且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历史已经证明,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思想、新的文艺审美和新的文学形式,对中国文学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中国文学取得了新的突破,也为社会新革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和发展,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向,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
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还提出“言文合一”,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五四”文学革命的评价
“五四”文学革命明显存在一些弱点,如对待过去的文学传统缺乏具体分析的历史的批判精神,所提倡的平民文学只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市民文学,因而还不能使文学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接近。
但是就其理论主张的时代性质和创作实绩的崭新特征来看,这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
它宣告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的结束,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国新文学的诞生。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1917年迁至北京。
)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革的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文章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本,批判封建时代的文学为“非人的文学”;倡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1919年1月在《每周评论》发表《平民的文学》,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
李大钊发表重要文章《什么是新文学》(《星期日》第26号,1920年1月4日)。
文章中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这样的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作为“土壤根基”。
李大钊的努力,促进了新文学的理论主张有了长足的进展。
为扩大新文学的影响,《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仿照旧文人的口吻,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信》,在《新青年》4卷3号(1918.3)上刊出。
同时又刊出刘半农以记者名名义反驳王敬轩的《复王敬轩书》,将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
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
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卓有建树。
(他不懂外文,却与人合作,一生中翻译了欧美小说180种,共1200多万字。
五四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五四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一、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指1919年五月四日起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改革,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是以“革新文学”为中心,以宣传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理念为宗旨,融合国内外新思潮,批判传统文化,发挥政治宣传力量,反映当时社会实践,促进文化新生的文学改革运动。
二、新文学
新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革新文学”为口号,以推进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传统文学为基础,提出“求真务实”、“新旧融合”、“实践驱动”等思想理念,打破传统文学的僵化形式,提高文学的新颖性和实践性,丰富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实际生活。
三、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新旧融合”为思想指导,以“写实写现实”为宗旨,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以表现现实情况为特点,以反映时代精神为宗旨,刻画社会矛盾和争论的现实,展示旧社会的种种缺陷,以及新社会的生机勃勃,把时代的气象表现出来,反映出时代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5、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 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 导的文学青年。 6.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主要 成员有韦素园、 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 于观世,望彼将来”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 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文学。
(二)文学争论 1. 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2.与学衡派的论争
3.与甲寅派的论争 4.“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 主义之争)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胡适的白话文学论和历史文学观 1.胡适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侧重文学语言形式 的变革。在《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 论》、《白话文学史》中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念。认 为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 一个时代的情感和工具。“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 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动工具替代死 的工具的革命。”(胡适,《逼上梁山》,《中国 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第10页)
7.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林如稷,成 员有陈祥鹤、冯志等。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 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8.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 陈祥鹤、冯志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注重翻译 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作 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突破个人生活圈子 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 作。1934年解散。
主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 (都是学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聋发聩的宣言书。 《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 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的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 取代文言文的号召。《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 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胡适主要侧重于 语言、形式等文学外部因素谈论文学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五四文字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革命之一,它是一场把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革命,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五四文字革命以“爱国、振兴、民主、科学”四大原则为宗旨,追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公正、友善等价值,以实现中国人民进步和国家富强为目标,引领中国政治、文学、文化、思维、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思想。
具体来说,五四文字革命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推行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理论五四文字革命核心思想是推行新三民主义政治理论,该理论强调民主、科学、爱国、实践,主张实行议会制,推翻封建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充实普及民主政治。
二、提出新文化运动的理论五四文字革命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理论,鼓励中国人民搞自由的思想,推翻封建拘束的文化,把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文化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五四文字革命发动的新文化运动不仅受到当时的中国人的普遍欢迎,也开始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
三、推进社会进步的理论五四文字革命传播科学进步的理论,主张关注科学技术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反对宗教迷信和落后的思想,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
五四文字革命的这一理论推动着中国人民从封建到现代社会的进步,并受到了海外国家的普遍赞赏。
四、提倡民主平等和友善理论五四文字革命强调具有民主性质的社会,主张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坚持男女平等,把社会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推动社会确立友好、和平、和谐的氛围。
总之,五四文字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革命,它树立了台阶的政治理论、新文化运动的理论、推进社会进步的理论以及提倡民主平等和友善理论等基本思想,引领中国进行现代化的进程,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诞生自1917年开始酝酿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历史时期内的中国新文学;我们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2.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3.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潮激进的反传统倾向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他们又低估了新文化运动废文言崇白话的意义;带有复古主义的倾向..1933年;学衡停刊..4.甲寅派: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5.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6.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以革新版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倡导文学为人生;被称为“为人生派”..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着居多..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7.创造社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8 .“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豪无人格而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9.问题小说: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冰心“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女作家庐隐也是“问题小说”的创作者之一..10.“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创作风格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20世纪初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暴露个人私生活的灵内冲突以及变态心理;作为向封建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作为创作流派;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开始..11.乡土文学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12..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13.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14.冰心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爱的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15.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方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16.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17.诗歌的“三美”:诗歌的“三美”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8.早期象征诗派“五四”以后出现于文坛;以李金发为代表;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象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代表为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后期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在诗歌尝试上有积极贡献;但意象表达上有局限;晦涩难懂..19.呐喊:鲁迅1923年结集的第一本小说集;收狂人日记故乡等小说;取名呐喊意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明显地保留着“五四”高潮期奋起呼唤的特色..20.新月社与新月诗派1923年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上开辟的诗镌为其代表性刊物..和新月社有关的有影响的文学活动;一是新月诗派的活动;二是1928年新月月刊的创办..新月是一个综合性的刊物;文学是其一个方面..徐志摩在新月创刊号上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在新月上发表文学表现人性的理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联曾对他们的原则和理论展开论战..新月诗派活动分前后期..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要求创造新诗的新格式新音节;闻一多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闻一多、徐志摩及朱湘、饶孟侃、刘梦苇等等发表新格律诗创作;称为“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对新诗发展有积极意义..1931年;徐志摩又创办诗刊;后期有陈梦家等等..是年;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收18人的诗;展示了新月诗派阵营及诗作成就..新月派的小说家有沈从文、凌叔华等..21.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22.“湖畔诗人”:指1922年4月以湖畔诗社名义出版的湖畔诗集而得名的一群年轻诗人..他们是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和冯雪峰等..他们的诗集中表达了“五四”青年的爱情觉醒..。
(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附:五四新文学之“新”:
新思想,新观念,新主题,新内容,新人物
新语言,新形式,新传播,新队伍,新成绩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文学社团的活跃
五四时期文学社团活跃的原因: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等
二、文学研究会
2.与学衡派的论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对立
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
胡先骕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学衡
派学贯中西,深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思想倾向稳健保守。他们的观点受到新文学阵营的反击,以鲁迅的驳斥最为尖锐。他发表了《估〈学衡〉》,对学衡派进行了嘲讽和批判。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
发起人:
郑振铎、沈雁冰、瞿世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
缘起:
我们发起这个会,有三种意思,要请大家注意:
一,是联络感情。
二,是增进知识。
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
(《文学研究会宣言》)
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简章》)
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从学于杜威,
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出版《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文学史》等。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历史渊源与外来影响自从鸦片战争打碎了清王朝老大帝国的沉沉昏梦之后,软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势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直在苦苦寻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首先有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继之有戊戌变法,效法西方搞君主立宪;然后有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
但是,这些努力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1917年1月,由北大教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留美学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文章针对中国旧文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良文学的八项主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予以呼应。
接着,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来到《新青年》编辑部工作。
于是,一场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命运动,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至此,中国文学的演变与发展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①“三界”革命的影响从1899年开始,梁启超陆续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等一系列口号,他所强调的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文学对国民精神的改造等主张对“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②“言文一致”的变革“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实学不兴,是为无民。
”在1897年以后,裘廷梁、陈荣衮等维新人士从“启民”的角度相继提出了白话和文言统一的主张。
③“域外文学”的启迪以林纾为代表的外国文学翻译使中国作家明白了传统小说与外国小说之间在文体表达上的巨大差异,促使他们学习并思考西方文学的表现方式。
④社会结构的转型⑤现代工业的发展现代民族工业、尤其是印刷业的发展,为报刊的大量印刷、发行提供了现实的物质保障,报刊是现代文学传播的主要媒介。
晚清文学不仅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且在思想内容以至文学形式方面都为五四新文学的萌生做了必要的准备。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为什么在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⑴政治方面: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五四文字革命是指五四运动,也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反对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开辟改革的新的道路,实现“五四”精神民主、科学、进步,爱国,依法治国。
五四文艺革命,实际上就是将新文化思想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弘扬民主、科学、进步和爱国的伟大精神。
首先,五四文学革命主要是改革和反对传统文文学。
当时的传统文学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表现形式也过于僵化,没有新的创造力,甚至反映出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
五四文学革命摒弃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引入了欧洲的文学流派和新的技巧,并多产出了描写生活现实的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发展的潮流。
其次,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思想的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核心是“民主、科学、进步、爱国”,鼓吹新文化思想,如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
以进步主义为思想指南,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本质,鼓励作者以更广泛的视野,崇尚自由发展的思想、言论和行为。
再次,五四文学革命的成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它不仅推崇欧美的文学形式,而且也提出了中国特有的现代文学语言和写作技巧,使文学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言辞也更加生动活泼。
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思想价值也得以实现,如革命、民主、平等、社会主义、科学主义和发展等思想价值都在新文学编年史中得以反映,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推翻了传统文学的僵化,给民族文学、文艺的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活力,至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壁垒,弘扬了“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四文学革命给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带来了许多精神财富,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道璀璨的光芒。
五四文学革命的革命宣言
五四文学革命的革命宣言
五四文学革命的革命宣言是指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
这篇文章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开端,它提倡民主、科学和新文化,反对封建礼教和文言文,主张白话文,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胡适在1917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了文学改良八事,可以看作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种纲领性主张:
1.文学当用白话;
2.不作无病之呻吟;
3.去滥调套语;
4.不摹仿古人;
5.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6.须讲求文法;
7.不拘泥于韵脚;
8.引进西洋的新式标点符号。
此外,陈独秀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强调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的重要性,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并批判封建主义的文化束缚。
总的来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目标在于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束缚,推广白话文,革新文学内容,使之更贴近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变革的要求,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主张和行动共同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质内容和精神宣告。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创作方法:倾向于浪漫主义风格,受到西方浪 漫主义文学思潮影响,遵从个性,表现自我, 富于强烈的表现色彩。 创作代表:郭沫若的新诗;郁达夫的小说 分期:约以1925年“五卅运动”为界分前后期, 前期提倡浪漫主义文学,后期逐渐与政治革命 结合,1928年更成为倡导革命文学的重要力量。 1929年,创造社被查封。
2、“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主要人物
•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 到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 的响应,文学革命运动逐步开展起来。 • 钱玄同曾指斥旧文学营垒为“选学妖孽”和 “桐城谬种”。“新青年”阵营对当时盛行的 黑幕派、“鸳鸯蝴蝶派”文学以及旧戏曲,也 都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 在建设新文学方面,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 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 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要求新文学 去描写普通人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和生活。
•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从而形成开放性的现代文学。
刊物:《小说月报》、《诗》月刊、《文学旬刊》等。 宗旨:“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 造新文学”为宗旨。 文学主张:比较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主张文学反映 表现社会现实,“为人生”;强调文学事业的严肃性, 反对游戏消遣文艺观,反对鸳鸯蝴蝶派。是文学的 “人生派”。 创作方法:主张写实主义,受欧洲、俄国现实主义文 学影响较大。 翻译和介绍:着重翻译东欧、北欧和法国的现实主义 名著。 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后,该会活动基本停止。
周作人《人的文学》节选
我们要说人的文学,须得先将这个人字,略加说明。我们 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 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 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 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 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 。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 ,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 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 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 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 排斥改正。
五四文学革命
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中黄、 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中黄、 烂柯山人孤桐、青桐、秋桐等, 烂柯山人孤桐、青桐、秋桐等, 汉族,湖南长沙人, 汉族,湖南长沙人,1881年3月 年 月 20日生。高级民主人士、学者、 日生。 日生 高级民主人士、学者、 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 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 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 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任馆长,第二、 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 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清末 任上海《苏报》主笔。 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后 年后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 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 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 北议和南方代表。 北议和南方代表。 Nhomakorabea胡适
陈独秀
5、几大刊物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 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二)如何建设新文学 1、1918年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把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2、周作人《人的文学》倡导新文学内容 要从“肉”与“灵”统一中表现“人”。 《平民文学》提出“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 “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提倡白话文 1、产生的背景 2、以陈独秀《新青年》为阵地,兴起 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陈 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二、五四文学革命 1、主张: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2、开端: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 3、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 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 4、刘半农、钱玄同响应文学革命。 “双簧信”
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选择填空题:1、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提出阶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响应阶段: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扩大阶段: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2、文学研究会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主张: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刊物:《小说月报》3、创造社时间:1921年7月地点:日本东京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4、湖畔诗社时间:1922年3月地点:成立于杭州发起人: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主张:专心致志作情诗5、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6、《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7、20年代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品A、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B、王统照:《沉思》《微笑》《湖畔儿语》《山雨》C、许杰:《惨雾》《赌徒吉顺》D、鲁彦:《菊英德出嫁》黄金》E、许钦文:《鼻涕阿二》《疯妇》F、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亩》G、张资平:《梅岭之春》《冲积化石》《飞絮》(转折)H、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第二课:“五四”“文学革命”
在校学生,核心人物为傅斯年、罗家伦。在新文化运动“个性解放”思潮与北大当时 “兼容并包”的自由思想激荡下,该社以抨击旧文化、旧道德与提倡新文化、新文学 为己任,显示出青年人对时代的敏感及热情。新潮社扩大了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的影响,是此后新文化、新文学社团的前身或雏形。
傅斯年
罗家伦
“五四运动”
三、新文学初期之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
格泼辣幽默。聚拢在刊物周围的
一批人,包括鲁迅、周作人、林
语堂等人,因此被称为“语丝派”。
莽原社、未名社在鲁迅的支持下 成立,主要有青年作者高长虹、 尚钺、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 韦丛芜等。
4、浅草-沉钟社
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主要成员 陈炜谟、陈翔鹤、冯至;沉钟社 成立于1924年,由原浅草社成员 加上杨晦、蔡仪等组成。
图2-0-3 《学衡》书影
3、与章士钊的论战 《评新文学运动》 《评新文化运动》
五、新文学社团流派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经周作人、朱 希祖、蒋百里、郑振铎、 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 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 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发
图2-3-25 “文学研究会”聚会合影
起,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题目是“论短篇小说”。原稿由研究员傅斯年记出,刊于《北
京大学日刊》,后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
“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 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
二、“文学革命”之反响
刘半农(1891-1934),语言学家,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参与者,作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时间人物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时间人物内容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其在时间、人物和内容上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对五四文学革命运动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时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这一时间节点对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在当时,我国正处于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探索正处于高潮,正是在这个时刻,我国青年用自己的热血和激情书写了一部新的篇章,即。
二、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人物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青年作家、诗人和思想家,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一批文学巨匠,通过他们的作品和言论,成为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以文字和思想武装起来,呼吁青年追求独立、自由和民主,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三、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内容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内容涉及到了包括文学、思想、政治和社会等诸多方面。
在文学上,催生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代表了对传统文学的挑战和突破。
在思想上,将引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审视和批判。
在政治和社会上,挑战了封建礼教和帝制统治,呼吁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了我国近现代史上不可忽视的社会运动之一。
总结回顾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其时间、人物和内容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作为你的文章写手,我个人认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其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更涉及到了我国的整体文化和社会变革。
通过研究和了解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感受到青年一代为国家前途命运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正如其名所示,是一场对文学传统和封建秩序的彻底“革命”,其意义和价值远远不止于文字和思想的革新,更体现了一代人对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5.南国社
1922 年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田汉
《南国》半月刊
后来活动集中在戏 剧电影方面。
6.语社
1924 年 11 月因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 《语丝》周刊创刊于北京而得名。 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 孙伏园等。 侧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为新文学灌 注了现实关注意识, “语丝文体”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 、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可从文学 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三方面评述)
3 、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 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 、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 反对者之间的论争。
5、解释:
新青年 学衡派 湖畔诗社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社 南国社 语丝社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 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均等12人。 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 为代用会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
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物, 具有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 国,1915年由康奈尔大 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院,随杜威研究哲学,深 受其影响。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
次用了“文学革命”一词
信曰:“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
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
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主要 成员有应修人、汪静之、冯 雪峰、潘漠华。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诗集:
胡适《尝试集》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阵营的内部分化
胡适1919年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到 1923年大力提倡“整理国故”,引起了“问题与主 义之争”,侧面也预示着新文学倡导者自身逐渐成 熟,新文学、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流派
至1925年,文学社团与相应的刊物多达一百多个,这标志着新文学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 在“灵”与“肉”的统一中表现“人” 周作人:《平民文学》,1919 “人生的艺术派”,“以真为美,美即在其中”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1920 “为社会写实”,而“不是为个人造名” 如何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 最终成果:北洋政府教育部认可白话为“国语”, 并于1920年下令国民学校采用语体文教学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教案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 年》(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 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 1917年 迁至北京。 )为主要阵地,兴起 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 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 学,提倡新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
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
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新文化运动1、猛烈批判传统文化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五四"新文化运动即由此为肇始。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各种各样的思潮理论:特别是人道主义、进化论、社会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文化思潮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人。
早年留学日本。
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旋又助章士钊主编报纸,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
胡适(1891-1962)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早年在上海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10年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之“八事”。
(胡适)改良"八事"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究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三大主义”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二、响应者(支持者)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双簧戏的两演员: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王静轩)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著名历史学家。
六岁入私塾,十岁入东昌府立小学堂,十一岁读完《十三经》。
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1918年与同学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编辑《新潮》月刊。
三、理论建设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4月),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一口号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四、扩大阵地《每周评论》(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新潮》(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李大钊与每周评论五、新旧文学论争:1、1919年与复古派林纾的论争2、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3、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4、与鸳鸯蝴蝶派的论争1、1919年与复古派林纾的论争(林蔡之争):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展开了对林纾为代表的复古派的批判。
林纾(林琴南), 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自称“拚我残年极力卫道”,极力反对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对白话文运动大加抨击,把白话文贬为“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不准登堂入室。
为维护封建道德,写了《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等文,认为不能反对旧礼教(“孔孟之道不可覆,伦常不可铲除”),土语不能用来写文章;(如用土语写文学,则京津稗贩均可用为教授)无古文便无白话,要精通白话文,一定要有古文的根柢。
以及在《新申报》上发表小说《荆生》和《妖梦》,前者有伟丈夫荆生把三个提倡白话文的人打得抱头鼠窜;后者则影射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内容龌龊。
新文学阵营对此进行了反击,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蔡元培接着发表《答林君琴南书》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论争以林纾的失败告终。
历史反思:这不是一场全是全非的斗争。
文学革命倡导者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失误于某些理论的偏颇;复古派的某些理论虽然持有着真理,然而失足于方向的错误。
2、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 他们自我标榜“学贯中西”,对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倾向进行了批评。
“学衡派”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认为中国悠久的文化,“必有可发扬光大,久远不可磨灭者在”。
因此创造新文学不能赤手创业,必先继承,以去陈出新;其次,他们认为文化上的变革是缓慢的、渐进的,反对全盘照搬西方文学,认为那是偏激的,完全模仿古人不对,完全照搬西方也不对。
他们的观点代表文化重构过程中一种较为稳健的文化选择,如今看来确有切中肯綮(qing三声)之处。
但因新文化运动所处的特定的时代位置,这种批评终未能纳入一种正常的学理的讨论和思想的交流,而更多一些情绪和姿态的成分。
鲁迅撰文《估<学衡>》揭穿了“学衡派”所谓学贯中西的伪装,给学衡派致命的打击。
在此文中,鲁迅有力地揭穿了学衡派的倡明国粹的虚伪性与欺骗性,指出他们这般人思想空虚,不学无术,虽言必国粹,却连文言也写不通。
鲁迅说:“诸公抨出新文化而张旧学问,倘不自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
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
深刻的揭露,使“学衡”派的丑恶面目暴露无遗。
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
3 、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甲寅派”因《甲寅》杂志而得名,其代表人物是章士钊,此时正担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
1925年,章士钊恢复《甲寅》杂志为周刊,在周刊上注明“文字须求雅驯,白话恕不刊布”的字样,讽刺白话文是不雅驯,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以此为阵地攻击白话文和新文学,连续发表《评新文学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对新文学和白话文进行攻击。
章士钊思想倾向保守势力,鼓吹所谓“读书乃真救国”的口号,要求学生尊孔读经,禁止学生用白话作文,甚至主张恢复科举制。
“甲寅派”还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直接支持,反动政治色彩更加浓厚。
新文学阵线对此给予了合力反击,成仿吾的《读章氏<评新文学运动>》胡适的《老章又反叛了!》、魏建功的《打倒国语运动的拦路虎》等,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
鲁迅指出:“甲寅派”提倡“读经救国”是统治者维持其统治的一些种把戏,甲寅派不过是一些“连成语都用不清楚的”纸老虎,他们向新文学进攻,不过是为旧制度唱歌挽歌,是封建势力的垂死挣扎而已。
在新文学阵营有力驳斥下,随着段祺瑞政府的倒台,“甲寅派”的斗争也很快宣告失败。
4、与鸳鸯蝴蝶派的论争: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民国初年。
鸳鸯蝴蝶派得名于19世纪晚清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内容主要是言情、武侠、黑幕。
刊物《礼拜六》。
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文学主张——小说是“游戏”、“消遣”的工具。
历史反思:社会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是多样的,因而文学应该是多元的。
鸳鸯蝴蝶派作为消费文学本是市场的产物,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文学革命是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翼,这决定了它要反对思想上藏垢纳污的鸳鸯蝴蝶派;但是因此而全盘否定消费文学,这显然是在文学观念上失之于偏颇。
新文学阵营内部的论争:整理国故:1923年胡适创办《国学季刊》,提出“整理国故”,主张对过去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清理,吸收精华,去其糟粕,他把这工作也看作是新文化与文学建设的一部分。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一、新文学社团的成立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重要文学社团:要点: 时间、地点、发起人、宗旨、刊物、主要创作特色,影响评价等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
出版有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文研会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积极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被称为“异军突起”的文学团体。
主要成员是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办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文学思想上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也受“新浪漫主义”影响。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
1925年“五卅”之后,转向提倡革命文学。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比较成员:前者实力雄厚,后者年轻、资历浅。
刊物:前者稳定,后者多变。
宗旨:前者强调“为人生的艺术”,比较稳定;后者早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后来又提倡“革命文学”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带文化沙龙性质的社交团体,主要成员是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欧美留学生。
语丝社:1924年成立,因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等。
比较:新月社:主要成员:英美留学生。
主要文学成绩:新格律诗创作语丝社:主要成员:自由作家。
主要文学成绩:散文创作《语丝》其他文学社团浅草社•沉钟社: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其骨干1926年秋在北京与杨晦组成沉钟社,活动到1934年,人员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创作,被鲁迅称为“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沉钟》之名,借自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名剧《沉钟》,以剧中人铸钟者亨利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勉。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他们以“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比较:浅草—沉钟社主要成员:青年作家;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湖畔诗社:主要成员:青年诗人;歌颂爱情与友情的新诗创作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其一,外国文艺理论的介绍;其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
思考题1、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
2、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因素有哪些?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2、创造社3、语丝社4、新月诗派5、林蔡之争6、甲寅派7、文学改良刍议8、学衡派9、整理国故10、林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