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与“五四”文学革命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周作人
《人的文学》主要论述了如下三个问题: 在中国“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现在需要 “辟人荒”,因此“我们希望从文学起首,提倡 一点人道主义。” “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 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 的人间本位主义。”这种人道主义的要义首先 “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 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 “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 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这种“人的 文学”既可以“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生活’,也 可以“是侧面的,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 活。”
傅斯年
罗家伦
(3)1918年4月,胡适在《新青年》 4卷4号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 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 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 学革命的影响。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 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 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文学 应是人的文学,其根本目标在于能 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1919年1月 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生的 艺术派”的主张。
章士钊
4、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由1919年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 些主义》到1923年大力提倡“整理国故”, 引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5、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一文中 批判鸳鸯蝴蝶派时,除一针见血地指出该派“思 想上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 主义的文学观念”外,还进而剖析了该派作家人 生观的不健全和由这种不健全的人生观所决定的 对文学事业的不忠诚。他指出:鸳鸯蝴蝶派作者 “没有确定的人生观”,他们从事小说创作,或 者只是“本着他们的‘吟风弄月文人风流’的素 志”来“游戏笔墨”,结果“抛弃了真实的人生 不查不写,只写了些佯啼假笑的不自然的恶札”, 或者“简直是中了‘拜金主义’的毒”,“对于 艺术不忠诚的态度,再没有比这厉害些的了。在 他们看来,小说是一件商品,只要有地方销,是 可赶制出来的;只要能迎合社会心理,无论怎样 迁就都可以的。”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教案
(一)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月成立于北京。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年 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 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世英、 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王 统照12人 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统照 人。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 ……文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 现在已经过去了。 文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般问题 般问题’’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 般问题’’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的创作为“人生派” 为人生”的文学。 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主要刊物是改 革后的《 小说月报》 和新创办的《 文学旬刊》 革后的 《 小说月报 》 和新创办的 《 文学旬刊 》 ( 后改为 文学周报》 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文学周报》)、《诗》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因《小 年 一二八”事变后因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经过众多文化先驱们的努力,文学革命取得了重大实绩:
1、白话文得以全面推广。据统计,仅1919年就出版白话报刊400多种,到1920年,连那些最持 重保守的大杂志都采用白话文了,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到1920年1月,民国教育 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必须统一运用语体文课本(白话文)。到1924年出版的 中学语文课本,已经有了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白话文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胡适提倡的“八事”是: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 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相比起胡适的温文尔雅,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措辞强烈,表明了更加坚定的文学革命 的立场。在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 进行了批判与否定,并从思想启蒙的角度,抨击了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 的互为因果的关系,主张以“革命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途径。
在批判旧文学方面,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指斥文选派文人和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指出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的必然。胡适则认为文言是 死掉了的语言文字。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属于“非人的文学”。 另外,他们还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及旧戏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写 了《论黑幕》,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专门批判黑幕小说同封建复辟思想同气相求 的本质,蝴蝶鸳鸯派小说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为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扫清障碍。 钱玄同 和刘半农为了能使文学革命思想能够在社会上迅速产生广泛影响,还在1918年春的《新青年》 上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了反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的种种观点和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由刘半农复信逐一批驳,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首先,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在五四运动的影

响下,中国的文学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封建思想被挑战,新思潮、新思想迅速涌现,文学家们开始积极探索现代文学的发展

方向,提倡新的审美观念和文学理念,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五四文学革命还表现为文学形式的创新。在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学开始出现了大量新的文学形式,如白话文、新诗、新小说等。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还更好地适应

了现代社会的需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五四文学革命还在文学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五四运动后,文学家们开始塑造一批新的文学人物形象,这些人物

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圣贤、英雄,而是更加真实、饱满、具有

现代意义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更

加贴近现实生活。

最后,五四文学革命还导致了文学作品主题的转变。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学作品的主题逐渐从传统的封建题材转向现代社会生活

的题材,作品中开始关注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国家命运等现实问题,这些作品主题的转变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

标志着中国文学由封建传统向现代文学的转变,也为中国文学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思潮的变革、文学形式的创新、文学人物的塑造和文学作品的主题转变,这些内

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王统照(1897-1957)
孙伏园(1894-1966年)
文学研究会主办《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
《俄国文学研究》特号 《法国文学研究》特号 《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 《泰戈尔号》、《拜伦号》、《安徒生号》
2、创造社
为艺术而艺术——浪漫
就在那天下午,在达夫的房 间里聚谈了一次,大家的意思也 都赞成用“创造”的名目,暂出 季刊,将来能力充足时再用别的 形式。出版的时期愈早愈好,创 刊号的材料,就在暑假期中准备 起来。这个会议或者可以说是创 造社的正式成立,时候是一九二 一年七月初旬,日期是那一天我 不记得了。 ——郭沫若:《创造十年 学生 时代》
2、1923年,《自己的园地》
强调尊重创作个性 3、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1885-1967)
1921年6月《美文》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三个阶段:
1、1917-1919,文学革命初期。创作刚刚萌芽,是准 备阶段。
2、1919-1926,思想最解放,创作最活跃。第一代重
要作家登上文坛,创作流派开始形成,各种文体有了较 大发展,新文学初步站稳脚跟。
(二)与“学衡派”的论辩(1922年)
《学衡》杂志封面。 文化大师陈寅恪, 下左图为胡先骕, 中为梅光迪,右为 吴宓。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年)
《甲寅》杂志封面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学现代化背景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

1、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1917年前的近20年(满清覆灭、民国初建)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内:魏源等洋务派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2、文化机制变革影响文学(由社会的变革而推动),为文学变更提供条件。

梁启超:“第一期,器物不足……第二期,制度不足……第三期文化不足。”

①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②现代出版业平民化

③自由撰稿人队伍的出现

(二)文学观念变革

1、梁启超

“诗界革命”:三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

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说明此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其保留诗歌旧形式的革

命终不彻底。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只看重小说的启蒙、新民的

工具作用。

“文界革命”:成就最大

“新文体”(政论文章):借鉴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

式,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

语法”,具有很强鼓动力,宣扬其思想言论。

有意用于破桐城古文义法。

2、黄遵宪——于诗界革命走得更远,白话文运动的先导者

“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口”——主张用俗话作诗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主张用新思想和新材料

3、王国维

他没有梁任公提倡革命的煽动力,却具有真正的文学新品质。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进入文学的精神世界,较之同时代人由进化论进入文学,更迫近文学本体。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经过众多文化先驱们的努力,文学革命取得了重大实绩:
1、白话文得以全面推广。据统计,仅1919年就出版白话报刊400多种,到1920年,连那些最持 重保守的大杂志都采用白话文了,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到1920年1月,民国教育 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必须统一运用语体文课本(白话文)。到1924年出版的 中学语文课本,已经有了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白话文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在文学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初期,发难者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受到启发。1916年, 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受到欧美诗坛上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影响,写出了《文学改 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后来,他还引用“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 具体意象的主张,倡导白话新诗运动。陈独秀写《文学革命论》,号召要以欧洲文 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提出建设“国民文学”、 “写实文学”、“社会文学”这“三大主义” ,也是直接受到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影响。另外,胡适、陈独秀等最初提倡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 理论,即文学历史进化论,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主要学说进化论脱胎而来的,是 西方进化论思潮的直接产物。(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自然法则。1897年,严复翻译赫胥黎《天演论》,将进化论 引入中国)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和创作流派的形成
为了迅速扩大新文学的影响,新文学发展到20年代初期,掀起了一个文学社团的建设高潮。一 些志趣相投、文艺观点相近的作家,自觉地走到了一起,组建起了文学社团。文学社团的纷纷 建立,标示着新文学运动已从初期少数先驱者侧重破坏旧文学,转向大批文学生力军致力建设 新文学。新文学社团组建后,往往会创办一种或数种文艺报刊作为标帜与阵地,使得文学发表 的园地空前增多。这是新文学获得重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据统计,从1921年到1923年,全 国出现的大小文学社团有40余个,出版文艺刊物50多种。而到1925年,文学社团和相应刊物急 增到100多个。在众多的新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也最大, 最有代表性。其次,新月社和语丝社也很有影响。它们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四大文学社团。

五四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五四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五四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一、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指1919年五月四日起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改革,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是以“革新文学”为中心,以宣传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理念为宗旨,融合国内外新思潮,批判传统文化,发挥政治宣传力量,反映当时社会实践,促进文化新生的文学改革运动。

二、新文学

新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革新文学”为口号,以推进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传统文学为基础,提出“求真务实”、“新旧融合”、“实践驱动”等思想理念,打破传统文学的僵化形式,提高文学的新颖性和实践性,丰富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实际生活。

三、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新旧融合”为思想指导,以“写实写现实”为宗旨,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以表现现实情况为特点,以反映时代精神为宗旨,刻画社会矛盾和争论的现实,展示旧社会的种种缺陷,以及新社会的生机勃勃,把时代的气象表现出来,反映出时代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二)、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八事 三大主义
胡适(1891-1962)
陈独秀(1879—1942)
胡适的“八事”

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 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 字俗语。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直接的背景和动力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
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 必然,是经历了清末民初20余年的文学现代化 准备期后的爆发。

(2)周作人发表《人的文 学》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
“肉”与“灵”的统一中 去表现“人”,,主张 “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 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 究的文学”;进而在《平 民文学》提出“为人生的 文学”口号。
【周作人】 (1885~1967)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 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 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 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 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 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 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 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 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 ( 周作人《人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端。 主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周作人、傅斯年等 陈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 聋发聩的宣言书。向青年提出“自主 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 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 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伪 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 望。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 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 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 的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求得 了语言和文体的解放,解放了禁锢 上千年的文学形式。 2、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文以载道, 代圣人立言思想),提倡新文学的 观念(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 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 尊严,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是人 学”)。 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 是注重吸收苏俄文学的影响,传播 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影响到 后来文学的发展潮流。 4、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 主义)为主要方法。
(四)文学革命的实绩 1、文言统一:白话文取得了对文言 文的胜利。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影响中 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新文学社 团大量出现,文学思潮的论争和文 学创作逐步出现繁荣。 3、理论建设:提出了新文学创作的 新观念。 4、出现了一批创作成果 鲁迅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冰心《斯人独憔悴 斯人独憔悴》、许地山《命 斯人独憔悴 命 命鸟》 命鸟》、郁达夫《沉沦 《沉沦》、胡适 《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汪 尝试集》 《女神》 静之《惠的风》等出版。 《惠的风》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

20年代:

1917年初的文学革命,是户国文学史上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1】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主要影响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

首先是白话文兴起。

接着是各种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主要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认为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者是现实主义一派。一人生和社会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现实的额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了自然主义。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由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成立,开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内心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注重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注重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抨击。其主要作品都侧重自我的表现,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以此作为对现实的不满。

(3)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在北京发起。内部主要形成的是一个诗人群。倡导新格律诗。

其余的还有鲁迅的语丝社,主要是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后来形成“语丝体”对后来的额散文影响很大。

小说:

鲁迅:白话小说,不多言,大家呵呵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思潮

傅斯年、罗家伦
罗家伦
(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字志
希,笔名毅,绍兴柯桥镇江头人,早年求学 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他是我国近代著名 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民国年间, 担任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校长之职。其代表 作有:《新人生观》,《逝者如斯集》, 《新民族观》 ,《文化教育与青年》等。
第四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文学研究会:
成立时间地点: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 周作人,郑振铎、沈雁 冰、王统照、许地山、 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小 说 月 报
茅 盾
刊物:文学研究会以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
的《小说月报》为主阵地 ; 宗旨 :“为人生” 创作: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鼓吹“为 人生的艺术”,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 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

在批判封建旧文化的同 时,新文化运动广泛引 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 特别是西方人权,平等, 自由,“人道主义”“, 科学民主”的思想。
五、历史评价
中国的文艺复兴、价值 重估、中国现代化助推 器 全盘西化、传统断裂、 激进主义等

提问:你如何看待这一 问题?
??? ≈
由新文化运动到文学革命
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批驳胡适的改 良主义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变革、革命 改造的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四、其他文学社团。 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
自己的特点与贡献。其中有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 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 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③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 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 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 《湖畔》。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 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 叶绍钧等12人。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 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 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 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 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 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20年代文学论争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
一、原因与条件 二、文学革命的倡导
1917年1月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其 主要内容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 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 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 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 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 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 学。 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封建传统

向现代化迈进的一大步。这场文学革命始于1915年,以五四运动为背景,持续到1927年左右。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

作家和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危机和挑战,传统的封建文化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理念,试图通过文学来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特点是文学思潮的多样性和创作形式的丰富性。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新文学运动、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多种文学思潮,作家们开始使用白话文写作,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开展了大量的文学实验。他们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为出发点,关注社会现实,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探索人性的深层次。

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首先,它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提供了精神动力。再次,它促进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中国

文学迈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它不仅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和理念,将继续激励着中国的文学创作和社会进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光辉篇章。

现当代文学部分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前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部分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前后的文学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繁星小诗

冰心 《繁星》《春水》 “ 家 ”是什么, 我不知道; 但烦闷--忧愁, 都在此中融化消灭
零余者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 象。 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 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 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 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 变态行为以示反抗。

我流过一座花丛,

诗集《昨日之歌》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减成你的衣裳。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早期革命诗歌

蒋光慈(蒋光赤): 诗集:〈新梦〉〈哀中国〉

第一讲“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第一讲“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第一讲“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范围较大的问题如背景一般以小题考察,而比较具体的方面一般考大题。

一、背景与意义

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地看到: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健强,是民族的醒悟。因此,“五四”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五四”文学运动有广泛的基础,即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变化,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维新派为主的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页,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的眼光,体现了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又继承、又批判、又创新的文学发展观念。“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根本转型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二、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影响:

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与“五四”文学革命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的出现,拉近了文学与时代的距离,使文学保持了贴近生活的风貌,反映时代的姿态。革命文学家们不满于“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他们认为“五四”时期作家们脱离现实生活,脱离时代的创作风格。“五四”时期的作家们更乐于专注于个人主义的“趣味”,把反映时代情绪和时代趋向视为文学的重要价值。

有知名人士说过,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文学家在消极方面表现社会的生活,在积极方面可以股东、提高、兴奋社会的情趣。“五四”文学革命的初期大致与新文化运动有同样的倾向,但是文学革命有创造社在不断地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诸作家以他们的反抗精神,以他们的新鲜的作风,在文学界养成了一种独创的精神。他们指导了文学革命的方针,率先走向前去。是这种创作的精神拯救了整个文学革命,作家们一方面给予觉悟的青年以鼓励与安慰,另一方面不断地努力完成我们的语体。在作家们的努力之下,文学革命的巨火越燃越烈。然而,“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文学主要描写个人生活,内容比较狭隘,没能很好地反映时代的自觉追求。于是,在二十年代,革命文学在我国诞生了。

成仿吾曾说,我们今后的文学运动应该为一步的前进,前进一步,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革命文学的作家们大多是热情的革命青年,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训练,大革命失败后,他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文学,他们不像鲁迅、茅盾、郁达夫那样以文学为业。在革命文学中,时代现实的革命斗争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进入文学作品中。“从此以后,工农的生活和革命斗争,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才成了文学创作上比较普遍的现实题材。”革命文学的兴起,也加强了文学的政治化作用,如果说以“人”为主题的五四文学旨在思想的启蒙,那么,革命文学的作家们则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价值立场上,以反抗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主题参与新社会的创造。

从“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两者根本上是一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修正,虽然也体现了创造社的某种偏激思想和宗派情绪,但并不是

对五四传统的根本否定。事实并非如此。“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与五四文学革命有不同的文化渊源和价值取向,后者源于西方文化,前者源于苏俄文化,他们存在着某些根本的差异。因此,“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从根本上进行了批判、否定。1923年,郭沫若发表了《我们的新文化运动》一文,首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起批判,并提出“我们的运动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而不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欧洲科学民主,批判传统文化,反对封建主义,与苏联模式的社会革命性质不同。因此,“文学革命”发动者接受了苏俄革命理论后,对五四文学革命进行批判。李大钊在1916年《文学革命论》中颂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而郭沫若在1923年的《我们的文学新运动》中发出“我们反抗资本主义的毒龙”的叫喊。成仿吾的《》一文,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有闲阶级的知识阶层的运动,他们“对于时代既没有十分的认识,对于思想也没有彻底的了解,而且大部分还是些文学方面的人物,所以他们的成绩只限于一种浅薄的启蒙,而他们的努力多在于新文学方面。”

五四文学革命提倡平民文学,革命文学提倡无产阶级大众文学,二者具有一定的联系。茅盾虽然主张小资产阶级群众文学为文学主题和表现对象,但他们已经占到无产阶级文学的立场上。虽然革命文学作家在某些方面对文学革命持批判态度,但文艺的田土,在旧的表现内容与样式没落的时候,我们应该清算——批判一次,在旧的内容和样式才开始固定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批判,旧的东西才会产生出新的东西。

由此观之,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是对于五四文学革命是批判的继承。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而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沿着文学革命的轨迹,继往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