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五四文学革命

合集下载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的兴起与发展





三、与“甲寅派”的斗争(1925年)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高一涵的《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胡适《老章又反了》 郁达夫《咒<甲寅>十四号<评新文学运动>》 成仿吾《读章氏<评新文学运动>》 鲁迅《十四年的“读经”》
四、对“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的 批判 1、对“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 的批判 2、对“黑幕小说”的批判 周作人《论黑幕》

(三)新月社 新月社1923年由徐志摩、闻 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 以《诗镌》作为活动阵地,1925 年开始形成新月诗派,后出版 《新月》月刊、《诗刊》季刊等。 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 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 响较深。倡导新格律诗,闻一多 提出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 筑美”三美主张。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一、对“国粹”派林纾的斗争 (1917年—1919年) 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知腊 丁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自有 其不宜废者。吾识其理,乃不能 道其所以然” 。

胡适写给《新青年》的公开信: “林先生为古文大家,而其论 ‘古文之不当废’,‘乃不能道 其所以然’,则古文之当废也, 不亦既明且显耶?”

(四)语丝社 语丝社因创办《语丝》周刊 而得名,1924年11月17日成立 于北京。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 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等。发表 杂感、时评、小品,重社会批评 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 体被称为“语丝体”,文风幽默 泼辣,对后来散文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五)湖畔诗社(参见课本P78) 湖畔诗社1922年春成立于杭 州,因出版四人合集《湖畔》而 得名。成员有冯雪峰、潘漠华、 应修人、汪静之等。1922年5月 出版汪静之《惠的风》,1923年 出版诗合集《春的歌集》。所作 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 友情、爱情的纯真,诗中真纯的 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 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六 二十年代文学论争
1、与国故 论古文白话之消长》 、《致蔡鹤 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 孟、铲伦常”。提出“文言不当废,白话不当 用”。林纾还发表模仿古人的文言小说《荆生》、 《妖梦》诅咒文学革命领袖。 蔡元培在《答林琴南书》中给予驳斥,并重申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支持文学革命与新思潮的传播。《新青年》全文 转载《荆生》并逐句批驳。
赫胥黎
3、周作人《人的文学》以西方资产阶级人 道主义为基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当时 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 理论。
志贺直哉
武者小路实笃
4、易卜生主义
1918年,《新青年》第 4卷第6号出了一期《易卜 生专号》,发表《娜拉》、 《国民公敌》等三篇剧作, 都是以反传统、反专制、 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 为宗旨,与“五四”精神 相吻合。在“五四”运动 高潮中,译介易卜生作品 和宣扬易卜生主义更蔚然 成风。
《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 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 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 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 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 会文学。 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纲领,涉及了文学的 创作方法、平民化、社会功能等同样是本 质性的问题 。
五 外国文艺思潮的启发与影响
1、胡适受意象派影响: 胡适根据“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 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 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
2、严复《天演论》翻译自赫胥黎《进化论 与伦理学》,将生物进化论发展为社会历 史进化论。胡适、陈独秀的文学史观也是 来自于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
(4)各种文学题材创作出现 小说:鲁迅《狂人日记》(《新青年4卷5 号)、《孔乙己》、《药》,叶圣陶《这 也是一个人》,冰心《斯人独憔悴》,王 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 散文:周作人的美文 诗歌: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汪静之《蕙的风》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的开端。

早在“五四”以前几年,中国知识界中就出现了一个思想启蒙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内忧外患交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新的阶级力量有所增强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未能改变从鸦片战争以来逐步形成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不断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继续进行着他们长期以来已在进行的革命活动,但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联合压制下,屡遭挫折。

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有岌岌不可保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活跃,资产阶级力量有显著增长,无产阶级也随着壮大起来,自发性的罢工不断发生。

中国各阶级力量的对比正在起着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变化。

在这个形势推动下,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眼看到封建军阀日益倒行逆施,帝国主义又乘间加紧对中国的掠夺,内忧外患,交相煎逼,而旧文化和旧思想又严重地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因此奔走呼号,致力于新的思想启蒙工作,以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局面。

这个启蒙运动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的条件下,转化成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便是适应这一启蒙运动要求而诞生的一个重要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

当时袁世凯正扮演帝制丑剧,提倡尊孔读经,利用孔子学说作为麻醉人民、拥护帝制的工具。

《新青年》一开始就高举反对封建文化的旗帜。

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标志、过程、主要内容。

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的创办。

主要内容:过程——1915.9《青年杂志》1916.9《新青年》1917上海移居北京1919.5.4五四运动1920上半年移居上海人物——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吴虞等。

阵地——《新青年》杂志。

中心——北京大学。

口号——民主与科学。

思想内容——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批判旧文化,建设新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拿来主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等。

五四文学革命标志:1917.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过程:1917.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

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1918.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7.2钱玄同从语言进化角度提出“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

1917.5刘半农从散文改革、韵文改革、标点分段等角度提出具体意见。

1918.3“双簧戏”——刘半农《复王敬轩(钱玄同)书》1918.12周作人《人的文学》,“人的文学”。

1918.12.20周作人《平民的文学》,“平民文学”。

主要内容:“八事”、“三大主义”、“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2、胡适的“八事”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理论主张。

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人的文学:周作人提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它对新文学做了质的界定;它是严肃的、希望人的生活,对于非人的生活怀着悲哀和愤怒;它“当以人的道德为本”,从平等的两性观和现代爱情婚姻观念书写两性的爱,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表现亲子之爱。

热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热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陈独秀又办了《每周评论》杂志,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了《新潮》月刊,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大家对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也进行了探讨。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的主张得到了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响应。

他们除了撰文还在《新青年》上演了'双簧信“。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其实绩体现在创作上。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的形式是完全现代化的。

接着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

二、风起云涌的文学社团★ 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十二人。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精选]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资料

[精选]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资料
2.文学观念的颠覆性 文以载道——人的文学、文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3.形式手法的多样性、创新性 文学语言: 文体形式:全面革新 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4.视野的开放性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面向世界,又不脱离传统
六、台湾的文学革命
1.阵地、倡导者: 《台湾青年》1920.7创刊,1922年更名《台湾》 杂志,1923《台湾》杂志增刊《台湾民报》半月刊
第二节 鲁迅
一、概述 少年:从小康堕入困顿 求学:弃医从文 1909年归国,对辛亥革命:从热情呐喊到失望彷徨 1918-1927,倡导新文学,以实绩奠定地位。
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雨丝》《莽原》《未名》 1927.10,上海,最后十年最为辉煌的战斗生活,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
二、文学团体涌现
7.湖畔诗社:湖畔诗社是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成员为 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 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 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鲁迅曾 评价汪静之的爱情诗为“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是天籁,不是硬做 出来的”,评价湖畔诗社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朱自清 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8.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 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 团,前期以《晨报副刊》作为阵地。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创 办《新月》月刊,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 实秋等。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 莽原社:1925.4-1927.12,北京,鲁迅,高长虹,杂文 未名社:1925.8-1930.4,北京,鲁迅发起,台静农,以译介外国文学 为主,兼及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

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

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6,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与中国诗坛的。

象征派诗人舵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

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三、简答与论述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章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确立新文学1917~1949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表现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心理的文学。

发生期:19世纪末1917年)1949~至今当代文学第一节“人的文学”与白话文学1、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本质: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陈独秀1915《敬告青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第一篇重要的文献。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尼采,胡适引用,目的:打破旧文化、再造新文化西方文学的涌入启发中国人重新认识“人”的内涵2、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1)胡适从“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入手,提出文学改良的具体措施。

“八事”不仅涉及文学的语的形式,也涉及到文学的思想内容。

(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进一步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奉承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城的写实文学;曰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人的文学”是五四新文学的基本主题,周作人将人道主义理解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这种人的文学又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正面的峨,也就是写人的理想和人类发展可能性的文学;一种是侧面的,即写人的日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

“平民的文学”1918年周作人写了《平民的文学》,在陈独秀“国民文学”“社会文学”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平民文学”的主张。

不是迎合平民趣味,而是提高,这是平民文学不同于通俗文学的根本之处。

3、五四文学的实绩:(1)白话诗歌和白话小说:胡适1920.3《尝试集》中国新诗第一部个人专集,1921郭沫若《女神》传达出五四精神最强音,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

(2)新旧文学的论争:新旧文学论争与林纾的论争、与学衡派的论争、与甲寅派的论争(3)主要的文学社团、流派: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重视文学揭示社会问题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功能;创造社1921.6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穆木天,其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倡导新格律诗,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文学社团还有语丝社、南国社、湖畔诗派、浅草社、沉钟社、莽原社、弥洒社等4.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化,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构建起现代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建立起中国现代社会与文化时代的精英文学;在五四革命中诞生了一批新生代文学家;实践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交流。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扩展阅读
“人”的发现 许志英、倪婷婷:《“五四”:人的文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作家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意象派→胡适 欧洲文艺复兴、写实主义文学→陈独秀 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白桦派” →周作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李大钊 社会进化思想→进化的文学史观念
第二节 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
文学研究会:是最早成立的大型文学社团。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 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 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 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该会刊物有《小 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 并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该会主张 “为人生而艺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 方法。(忽略了文学的娱乐作用)
小结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破旧 立新
如何 “破旧”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从“八事”入手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明确提出“三大主义”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1918年3月 假借“王敬轩”之名来扩大事态
…… ……
如何“立新”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新文学阵营 VS《甲寅》派
“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 志而得名。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 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章士钊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 面来论证文言文的优越,归结为“国性 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 弃”。追随附和他的人甚至公开宣扬要 取消“白话文学”这一名词。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 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 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 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中国现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一】难点解析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及其意义,掌握“五四”文学社团和创作思潮流派情况,重点把握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解答见题型梳理,下同)【二】题型梳理第一节概述(一)单选、多选1.“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到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

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5.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改革韵文、散文。

使用标点符号。

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6.周作人认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7.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矛头指向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小说的形式完全是现代化的。

8.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

9.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人物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

10.创造社的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纲重点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纲重点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语丝社【名词解释】(1)“语丝社”创办于 1924 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其名。

(2)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学衡派【名词解释】(1)1922 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创造社【名词解释】(1)1921 年 7 月成立手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2)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3)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1)1921 年 1 月 4 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2)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

(3)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简答】(1)语丝社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它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是因为:(2)《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

(3)《语丝》的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的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发表于《语丝》的。

林语堂也在《语丝》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五四文学

五四文学

2.与学衡派的论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对立 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 胡先骕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学衡 派学贯中西,深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评新文化运动 和文学革命,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 思想倾向稳健保守。他们的观点受到新文学阵营 的反击,以鲁迅的驳斥最为尖锐。他发表了《估 〈学衡〉》,对学衡派进行了嘲讽和批判。论争 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
五四精神
主观精神 人文精神 启蒙精神 科学精神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 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是1917年2月。 (1)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 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和第一篇宣言。提出文学改良 “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 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 语。 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号召。 胡适侧重于从语言、形式谈论文学变革。
(三)忧国忧民的悲剧精神 新文学表现“人”的觉醒,主要不是谱写新 时代“天赋人权”、“四民平等“的欢歌、而是 描绘封建文化和专制社会扭曲人性、压抑生命的 悲剧。悲剧几于成了五四作家共同的创作形态。 五四新文学家的悲剧精神,首先表现为悲剧 意识的觉醒,突破大团圆模式。 五四新文学的悲剧精神,又是一代觉醒者孤 独心态的折光。 (四)“拿来主义”的开放精神
3.新月社:
新月社的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1924年 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 多、梁实秋等,多系英美留学生。出版的期 刊先后有《诗镌》、《新月》、《诗刊》, 新月社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 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 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推崇西方资产阶 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 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五四文学运动课件

五四文学运动课件

五四文学运动课件一、背景介绍五四文学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五四文学运动起源于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实写社会,鼓吹人道主义,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

二、主要内容1. 五四文学运动的思想基础:五四文学运动的思想基础是新文化运动,它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提倡科学、民主和新文化。

这一思想基础为五四文学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

2. 白话文学的提倡:五四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主张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认为白话文学更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心声。

这一主张打破了文言文对文学创作的束缚,使得文学创作更加自由。

3. 西方文学的影响:五四文学运动的参与者大量引进和介绍了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同时,他们也积极探索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和独特性。

4. 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感:五四文学运动的参与者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认为文学应当为人民代言,反映社会现实,推动社会进步。

这一主张使得五四文学运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影响和意义五四文学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五四文学运动打破了文言文对文学创作的束缚,提倡白话文学,使得文学创作更加自由。

同时,五四文学运动也大量引进了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此外,五四文学运动的参与者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使得五四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五四文学运动的影响深远,一直延续至今,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

四、结论通过对五四文学运动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场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四文学运动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一)(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背景: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后,国家形势越来越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

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政府的失败主张:民主、科学、人权、自由。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主张: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文学创作特点: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白话文代替古文。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三大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复王敬轩书》,对于反对文学革命、为封建旧文学辩护的观点痛加批驳。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的口号,提倡“平民文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的启蒙作用。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人物、主要刊物。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3、“学衡派”、“甲寅派”4、“文学研究会”5、“创造社”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填空】1.阶段:一.1917至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二.1928至1937年,人文主义文学与左翼革命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三.1937至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的40十年代文学。

2.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3.1915年,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4.1917年《新青年》胡适“八事”: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做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5.刘半农,钱玄同6.1918年,鲁迅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匪徒颂》7.争论:①林纾②《学衡》派③章士钊《甲寅》8.第一个十年的发展:萌芽期,创作活跃期,沉寂》。

基本特征:现代理性精神,感伤的精神标记,个性化追求,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 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

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新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新版)

第一章文化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答】“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答】“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答】l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人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他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

他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他还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

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此举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

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际和代表性作家作品【答】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便形成规模和声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了重大的实绩:一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精讲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精讲

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

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

“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2、《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

1915年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

《新青年》同仁提倡科学和民主,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青年》对我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胡适的新诗,多发表于《新青年》。

3.革命文学论争革命文学论争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等和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

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

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

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 产生重要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同时,其影响所 及辐射至今。 周作人《平民文学》的主要内容: 1、 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则,强调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 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2、 应着眼于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 其中”的主张。
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 • 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为李大钊编辑的“马克思研究
号”。 • 从1920年9月第八卷第一号起,《新青年》由陈独秀与上海共产主义
小组编辑,1923年6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季 刊)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 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后期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口号,以梁实秋和徐志摩 为理论向导,继续探索诗艺。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 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 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 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 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 谈,无所顾忌”。
• 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适的文学理论
• “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论, 相辅相成,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 (同时也是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的基本架构
• 《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主要内容:
• 1、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 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 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 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
“八事”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 “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 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 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 1、《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 文学的国语” 2、《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 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3、《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 胡适“活的文学”(文字工具的革新 )与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文学内容的 革新)相辅相成为新文学革命的两面旗帜。
•●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
1918年4曰 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
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 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 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他们批判旧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 共同点: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
色人生的诅咒,表现进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 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创造社
• 时间:1921年6月 • 地点:日本东京 • 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李初梨、彭康等,都是留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月社
• 1923年成立于北平,1928年中心随徐志摩南移上海。 • 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朱湘、 林徽因、陈
梦家、饶孟侃等,多为欧美留学生及其学生。 •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

2、对胡适“整理国故”的批判

3、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可以视为新文学阵营内部激进的民主主义知
识分子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知识分子之间的斗争。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三节 文学社团与文学期刊的 涌现
• 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的大量涌现是新文学 运动进入巩固和发展阶段的标志。
内容: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2、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 有实绩的一部分。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2019/《新青年》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社团的涌现
• 1、文学研究会 • 2、创造社 • 3、新月社 • 4、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 • 5、浅草社、沉钟社 • 6、湖畔诗社 • 7、戏剧协社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研究会
• 时间:1921年1月 • 地点:北京 • 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 刊物: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 • 文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周作人的文学理论
•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 提出新文学是“人的文学”,首先人既是“动物的人”,更是 “动物的人”,强调人既有“内面生活”,也有“外面生活”,以人 道主义为本,从理论上反对违反人性的那种表现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 的旧文学,把它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要求新文学在思想内 容上从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中解放出来,表现人性。注重文学对 人物内心情感的书写。
“五四”后短短的几年中,可以说西方的文艺复 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 涌入中国。
• 3、文学先驱者的理论思潮选择:现实主义特别是 俄国的现实主义的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文学 的主流。浪漫主义也又较大的影响,但没有得到 充分的发展。现代主义也做过实验。
• 4、第一代作家所受的影响。
2019/11/12
• 封面的肖像是美国的成功者安多留·卡内基 • 《青年杂志》(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第二卷第一号起
改为《新青年》。 • 当初,刊物的核心是主编者陈独秀,其他还有李大钊、钱玄同、胡适、
鲁迅、周作人、刘半农等人。 • 《新青年》从1918年起几乎全用白话。 •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刊出鲁迅的《狂人日记》,
日学生。 • 刊物: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
月刊》、《洪水》等刊物。 • 主张: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推崇灵感和天才,同时又注重文
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后期(1925年的 “五卅运动”后)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 创作:流派特色十分明显,受到浪漫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影 响巨大,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 臆,多写变态或病态的心理。 • 翻译: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也有些属于现代派或非理性主义、 泛神论的作家、哲学家的作品。 •
• 2、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 3、推崇白话小说,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 历史作用:胡适的“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旗帜鲜明, 目标明确,对建设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比之晚清白话文运 动主要着眼于把白话作为向群众宣传的语言工具,以及在古诗文的框 架内添加一些俗字俗语,是大为进步,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 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 1923年周作人结集出版了评论集《自己的 园地》,强调重创作个性,抒写表达作者 各自的情思,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 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从理论上确 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节 西方文艺思潮的引进与选

• 1、文学革命的先驱者所受的影响 • 2、大规模的文学翻译介绍西方的文学理论,在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文学运动的“四大副刊”
• “四大副刊”: • 北京的《晨报副镌》、《京报副刊》和上海的《时事新报》
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谢谢观赏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
• ㈠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 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与机遇 • ㈢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学革命 •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 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㈤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
• ㈤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钱前未有的思想 大解放的局面。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4、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六)总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 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 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 家的共同倾向。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思想 ,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在语言和形式上, 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文写作,广 泛吸收外国多样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 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 文学相连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