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
2.戚继光抗倭
明前期,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建锁的原因,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元朝末年起,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东南民间海上走私,与倭寇混杂,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戚继光抗倭明前期,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建锁的原因,严厉禁
思考:阅读材料,概括朱元璋废宰相制度的原因?答案:防止宰相专
想一想,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对中国政治制度有什么影响?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皇帝吏部户部礼部
创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常设机构-内阁---正式确立)
性质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中央
朱元璋废宰相制度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宰相制度?
02改革后皇帝地方布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司吏户礼兵刑工01改革
思考:阅读材料,概括朱元璋废宰相制度的原因?
答案: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皇权
变化(1)朱元璋废宰相制度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宰相制度?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对中国政治制度有什么影响?
1616年
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对明展开进攻
1636年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
女真族-满洲-满族
3.在东北的管理与清朝崛起时间大事明前期明政府在黑龙江设奴儿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
4.明清易代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随后,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传统问题的新发展
新挑战的传统应对
本课小结:1.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史料
链接
中国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
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
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
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
明
朝
海
防
出
西荷 入侵
现 危 机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与内陆边疆民族的关系
边疆 民族
北面:鞑靼、瓦剌 西面:乌思藏(藏族) 东北:女真→满洲
巩固 统一
①修长城(山海关→嘉峪关)
②与鞑靼(俺答汗)和议、 朝贡、互市 ③封授乌思藏僧俗首领行都 指挥使司等机构
④招抚东北女真族,设奴儿 干都司,封授女真首领官号
原因 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
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性质“内阁”是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官员称 为大学士,由皇帝选拔的文官组成,在皇 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朱元璋废丞相职位,达到了 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繁 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
职责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 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
朝贡贸易:
明朝前期,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明朝规定,外朝贡使来华朝贡, 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行贸易。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 补偿(即薄来厚往),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国内易居民 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朝贡贸易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在政治上制造外国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设内阁,
作为常设的辅 助皇帝处理政 务的秘书机构
设殿阁大学士, 作为侍从顾问
内阁大学士 拥有票拟权
演
变
图
O
太祖
成祖
宣宗
深得皇帝信任, 权利很大, 被比喻为宰相
神宗 (时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 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称为“批红”。 (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 被比喻为宰相。
魏忠贤
3.宦官专权: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 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 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 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 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 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
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
控制锦衣卫。
东厂腰牌
实质:君主专制的强化
司礼监
“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
变化的规律,既认清中国和世
界发展大势,又看到前进道路
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未雨绸缪、
妥善应对,切实做好工作。”
——摘自习近平在2018年6月22日 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 上的讲话
课堂总结 (一)时间:1368—1644
1.明朝的政治 制度的变化
(二)内容
2.海上交通与 沿海形势
略范围。1642年荷兰在与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获胜,迅速扩张侵略范围, 势力扩张到台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带……
【补充】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少数民族表明臣属于 中国,将自己的奇珍异物以贡品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 帝,中国再将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 回赠给“入贡国”。——《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共94张PPT)
废丞相原因
1.朱元璋吸取历代宰相专权乱整,导致政局动荡,威胁皇权 的教训;
2.直接原因:明初丞相位高权重,骄横跋扈,君权与相权 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结果: 中央行政体系变化,皇帝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
明代以前 皇帝 宰相
六部等机构
洪武时期 皇帝 六部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①葡萄牙占据澳门 ②荷兰与西班牙争夺台湾
三、对内陆边疆地区的管辖 1.明朝与蒙古的战和 2.明廷对西藏的管辖 3.明廷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四、明清易代 1.明末农民战争 2.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朝建立
堂堂大元, 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 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 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 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 混愚贤。
哀哉可怜!
元无名氏《醉太平小令》
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
时间: 1368年
都城: 应天府(南京)
建立者: 朱元璋 明太祖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疆域: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 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 万平方公里。
内阁特点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 专制诸司…
—《明史》卷72《职官志》
• 1.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
• 2.始终没有取的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 政机构(性质)
• 3.职权范围模糊,不能正式统领六部受到司礼监牵制甚 至是控制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设内阁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国号大明。
同年北伐,攻占大都推翻元朝。
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3.明成祖设立“内阁”(1)替皇帝浏览奏章,草拟意见(票拟)(2)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批红)(3)宦官专权: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时间: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沿海形势(1)从元朝末年起,倭寇(日本海盗)骚扰东部沿海(2)明朝中期严禁海外贸易,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3)明廷派遣戚继光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4)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5)明末,荷兰占领台湾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内陆边疆(1)元灭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集团,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2)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两次包围北京,瓦剌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3)1571 年,鞑靼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贸易关系,到明末基本维持和平(4)明在西藏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5)明前期在黑龙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1)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 年建立后金,对明朝进攻(2)1636 年皇太极在盛京(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为满洲,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分别被尊为清太祖和清太宗(3)1644 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灭亡(4)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于北京。
(5)经过20多年激烈战斗,清军扫除明残余势力,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的教案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的教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和灭亡、内阁、郑和下西洋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的内外政策;理解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补充史料以及视频资料的识读提高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树立和增强学科思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在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变迁中基本规律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要作用:理解明朝内外政策及措施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
二、学法指导(1)加强对教材阅读与思考,充分利用教材正文表述、“学习聚焦”和“探究与拓展”等学习资源,在熟悉基本史实、史论的同时,整理知识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
(2)结合学案及同步练习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运用教材知识准确判断,深入理解明清政治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或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广泛了解明朝政治发展状况,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以深入理解明朝政治特点与发展。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其内外政策。
2,学习难点:认识明朝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图示法提问法文献法讲述法合作探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六、课时安排:40 分钟【导入新课】“退出长城,保尔全尸!”的怒目呵斥,“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铿锵信条。
败也先于城下,荡倭寇于东海,扬国威于南洋……,一部《大明风华》把276年的大明王朝演绎得热血彭拜。
明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今天让我们带着企盼一起走进明朝。
【新课学习】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元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
朱元璋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并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
1. 明朝建立(1)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2)1368 推翻元朝,实现统一。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考历史精细化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设内阁】
(1)原因: 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形成与发展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协助章奏,并不参 与决策,品秩较低。 ②明成祖(朱棣)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 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 ③后来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阁 臣权力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 意见,称为“票拟”,再由皇帝朱笔批示,称为“批红”
[明历史解释]
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比较
相同 目的 性质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开创精神;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扬威海外,以朝贡贸易换取万国 来朝的盛况
东方寻金和获得东方商品
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 动
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不 同
影 响
经 朝贡贸易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 济 停止航海活动;远洋航海业衰落
明朝的海禁与弛禁 明朝海外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官方海外开放时期—转折时期—对民 间社会开放时期。 (1)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明代所谓的海禁大部分时期都是针对日本的 带有经济制裁性质、经济封锁性质的贸易禁运、军事禁运。 (2)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弊端暴露后,中叶政策调整,平定外来侵扰后, 转向对民间社会开放,海外政策完成了从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移,即 将官方层面的开放下移到民间层面的开放。 (3)从政策作用来说,明初的海外开放政策,明后期的海外开放,造就了 郑和、郑芝龙等海上英雄人物,并引发明中叶社会内部的深刻变迁,显示 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新的发展变化。这是中国直到明末海上力量并不落后 于西方的最好证明。
(6)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制 ”
(7)元代
军事
枢密院
中央
中书省 六部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素养达成路径【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时空观念】了解明清时期朝代更迭的脉络;对照相关地图,了解明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史实。
【史料实证】运用文字和图片等史料,归纳明朝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理解明朝政治体制、内外政策的基本特征;探究其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家国情怀】从明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历史中,体会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弘扬维护统一的爱国情怀;从“郑和下西洋”和明朝中期以后海防出现的新问题中,培养开放理念和海权意识。
重点唯点重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难点:明朝加强对内陆边疆的管理和统治。
”伪毎知识阅读内容阅读P72- 7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思考问题1.明朝是如何建立和统一的?2.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P73- 74“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3.什么是“郑和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何重要地位和影响?4.明朝中期以后,我国海防出现了哪些新问题?其出现明清两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从明朝建立至清朝被推翻,前后统治长达540多年。
两朝的大一统体现了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这与皇权的强化、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社会的安定有着直接的联系。
大一统也促进了疆域的扩展,尤其是清王朝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我国现行疆域的版图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明朝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过程?清朝又是怎样取代明朝实现国家统一的?由此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提纲挈领1.明朝的建立和统一:(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2)朱元璋统一南方;(3)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①,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⑷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2.明朝政治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1)朱元璋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②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2)明成祖选拔文官到宫内文渊阁值班,形成“内阁”,内阁“票拟”,皇帝“批红”;(3)出现③专权的局面。
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知识体系】
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体系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内容提要】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
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明清易代。
【框架线索】【知识提纲】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2.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皇帝的工作压力增加(二)内阁制度的建立①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②明宣宗时期,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1.主要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2.意义:专制皇权强化(三)宦官专权主要职能: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
二、海疆治理(一)郑和下西洋1.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2.影响: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禁与“倭乱”1.原因: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
造成巨大破坏。
3.应对举措:一方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式才稳定下来。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1.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明朝与蒙古1.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2.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一课。这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晚期,承接了之前的学习内容,主要讲述明朝的建立、发展和灭亡,以及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
4.设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反思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史料分析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史料分析法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同时配上生动有趣的讲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然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明朝为什么灭亡?清军又是如何入关的?”让学生思考和猜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介绍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通过讲解和展示史衰落和灭亡,以及清军入关的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对比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同时,我还计划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分享。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史实,认识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重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郑和下西洋。
难点明朝经略边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基础梳理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 明朝建立:1368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 废宰相: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设内阁(1)设立:明成祖时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2)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3)影响: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4. 宦官专权: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 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1)时间:15 世纪前期。
(2)规模: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沿岸。
(3)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4)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 东南沿海形势(1)元朝末年: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
(2)明朝前期:倭寇袭扰,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3)16 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
(4)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 北部:蒙古族鞑靼、瓦剌(1)明朝措施:重新修筑长城,加强军事防御。
(2)结果:1571 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2. 西南:藏族措施:授封号,设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 东北:女真族(1)措施:设奴尔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女真族发展历程①16、17 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②1616 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③1636 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如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和人物等。
2.帮助学生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和思维框架,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3.强调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现实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设计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3.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4.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
2.利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小组合作
1.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和报告的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明朝建立、灭亡,清军入关的基本史实。
2、知道明朝建立后君主专制加强、海疆管理、边疆管理的基本史实。
3、通过对比明清时期中外发展的不同趋势,理解明清时期开始落后世界。
4、了解明朝时期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体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趋势。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朝建立后在加强君权、治理边疆、海疆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难点:明朝制度变化所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正确评价内阁、闭关锁国等政策;明代与世界发展潮流的关系。
【知识概览】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
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明清易代。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PPT图片同学们,我们上课之前先来看两个影视剧中的人物。
这两位都是当红明星,那么你们知道他们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吗?学生回答:左是龙门飞甲中的雨化田,右是新龙门客栈中的曹化淳。
这两个角色都非常经典,经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同学知道这两部电影背景是什么时代吗?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为什么一提到明朝的太监,就是权倾朝野、武功盖世的评价呢?真的是这样吗?带着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讲授新课】框题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新知讲解』(一)明朝的建立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统一的汉人政权,那么,它是如何推翻元朝建立的呢?学生阅读教材,概括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教师出示PPT图片:明朝建立示意图。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明朝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教师总结:元朝马上得天下,但是它的天下并不安稳,社会矛盾非常尖锐。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
同年,元朝的统治被推翻。
教师指出明朝建立时的都城是在南京,北京是明成祖朱棣当皇帝时兴建的。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历史人物:介绍明朝和清朝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朱元璋、康熙、乾隆等,分析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3.拓展延伸:布置与本章节相关的拓展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
4.课后作业:布置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论文写作:以“明朝海禁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或“清朝摊丁入亩制度的作用”为题,撰写一篇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800字左右。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作业质量,做到字迹清晰,内容准确。
2.作业提交后,教师将进行批改和反馈,学生需认真对待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4.作业完成后,学生可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彼此的学习效果。
5.设计实践活动,如编写历史短剧、制作历史海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6.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点的辅导,对优秀生则提高要求,拓展他们的历史视野。
7.加强课堂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惑,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8.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论文、综述、讨论稿等。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高一历史教案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2.时空观念:能够将明清易代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史料实证:能够从明清实录等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历史解释: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明清易代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5.家国情怀: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教学重点】明朝专制集权的加强、郑和下西洋、倭寇与西方殖民者侵犯、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明朝面临的统治和世界形势危机,以及明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教学方法】1.讲述法、讲解法2.多媒体教学3.课堂小组讨论等【学情分析】【学法指导】【课时与课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崇桢帝不是亡国之君,明朝却灭亡了,为什么?崇桢皇帝临死前诸臣误我,是这样么?为什么只有一个太监陪葬?教学新课:一、皇权的强化——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简略介绍明朝的建立1351 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
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
1368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先后有四个人担任过丞相,他们都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大功,但结果都被朱元璋给弄死了,因为功劳越大,能力越强,地位越高,威胁也就越大。
姓名结局李善长被斩杀,连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并遭诛汪广洋被诛杀。
胡惟庸被诛杀,前后牵连三万余人。
徐达被间接赐死问:从中获取什么信息?预设:明初丞相全部死于非命;丞相权力高度集中,严重威胁皇权;讲述:丞相制度威胁皇权,杀死一个,还会有下一个,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近乎彻底地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主专制大大地加强了。
材料:“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安敢惮劳。
但朕一人处此多物,岂能一一周遍。
苟政事有失宜,岂为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为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
思考: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评价:1.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领先于欧洲半个多世 纪;2.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倭寇作乱
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对我国东部沿海骚扰, 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经济 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 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 掠,造成巨大破坏。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明朝的统一
元末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 目繁多,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社会 动荡,民不聊生。而中原连年灾荒,更 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 当时,黄河泛滥,元政府征发15万人修 治黄河,并派2万士兵镇压。治河过程中, 官员贪污,民工生活困苦,激起人民不 满,遂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朱元璋 也是诸路起义军中的一支,并最终获得 胜利。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 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 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B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感谢聆听
下节增加。据记载,朱元璋曾 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 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 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 下,不可无辅臣”。
内阁的设立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 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 秘书,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 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俗称 “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 某阁大学士。
欧洲殖民者入侵
➢ 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 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 葡萄牙租占澳门:16世 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 物为由,获得了在澳门的租 住权。 ➢ 荷兰占领台湾:荷兰和西 班牙先后占领了台湾岛的南 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荷兰 独占台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郑和(云南· 晋宁)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倭寇”与戚继光抗倭
(1)“海禁”与“倭患。” (2)戚继光抗倭斗争
戚继光
郑成功
3.欧洲的殖民侵略
(1)葡萄牙殖民者强租澳门。 (2)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的边疆政策与措施
(1)重修长城,击退瓦剌和鞑靼。
李自成 起义 “均田免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明牛朝羊政,治备体酒制的浆变,化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 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反映:明末政治黑暗,自然灾害严重,阶
级矛盾激化。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山河日月
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朝建立
(1)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2)同年推翻元朝,实现统一。
2.明太祖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3.明成祖设立“内阁”。
明朝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制的变化
郑和下西洋
1.郑和远洋航行的特点 (1)时间早,规模大,航行所达空间范围广。 (2)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海外联系。 (3)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2.郑和远洋航行无法持续的原因 (1)朝贡贸易体制下以政治目的为主,不计成本。 (2)贸易中“薄来厚往”,且以奇珍异宝、奢侈品 输入为主,脱离生活、市场。 (3)加大政府财政负担,随明朝国力衰落而终止 (4)根源在于封建体制的弊端。
4.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1)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稳定和重建 社会明秩朝序政、治恢体复制和的发变展化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以强化君主专 制为核心,将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置于一人之下, 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预伏了更 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郑和下西洋
郑和当时所用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载 重约千吨,可载千人,郑和的船队一般有大小船只二 百多,人数为两万七千多,其中宝船约四十;而哥伦 布1492年航行时,只有三只船,九十人,船只最大载 重不过百吨。从中的确可以说,郑和所达到的高度是 当时欧洲无法企及的。
思考1:郑和的远洋航行有什么特点? 思考2:郑和的远洋航行为何不能持续?
明代内阁制度
1.原因 丞相废除后,明太祖“躬览庶政”,政务繁多,
分身无术;后来,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2.形成和发展 (1)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内阁
制正式确立。 (2)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答批大
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主持 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思考1:明太祖问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思考2:丞相制度的废除会产生什么影响?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1)宰相位高权重,“威权专断”,威胁君权,是 历代祸乱的根源。 (2)朱元璋出身寒微,自卑心理。 (3)为实现高度集权的目的。 (4)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永远废除宰相制度。
3.性质 (1)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 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也最 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3)内阁首辅权力很大,但并非法定的中央政府最 高行政长官。
4.认识: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帝 起到制约作用。
“票拟”是明代中央决策的重要制度。明
2.明朝的内外政策及措施
(1)郑和下西洋和“海禁” (2)边疆政策与满族崛起 (3)明末农民战争与明朝灭亡
3.清朝统治的建立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 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 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除丞 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
代外廷官僚的章疏要先由通政司呈递给皇帝御览,之 后发给文渊阁,由内阁大学士以皇帝的口吻草拟批复 内容,用墨书小票贴在原来的奏疏上,呈递给皇帝。 因为用墨书小票草拟,所以称“票拟” 。
明代“批红”
“批红”亦称“批朱”,指明朝皇帝在内阁大学
士建议(即“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
“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 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 是在代行皇权,而不是攫取了相权。
李自成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3.清军入关并统一全国
(1)1644年,多尔衮率军入关,击败李自成。 (2)经过20余年激烈战斗,消灭南明和抗清力
量,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课堂小结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1.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强化 明(朝1)政明治太体祖制废除的丞变相化制度。
(2)内阁制度 (3)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2.废除丞相制度的影响 (1)制约皇权的制度因素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 新的高度。 (2)中枢机构行政层级减少,客观上有利于提高行 政效率。 (3)皇帝政务繁忙。
明太祖强化专制皇权的措施
1.中央:废除了丞相。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 胜利而告终。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 2.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相互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3.军事:明太祖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4.法律:制订《大明律》,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 了经济立法,同时主张量刑的“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5.特务统治:设立“锦衣卫”,监视、侦查官名的不法 行为。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司法部门的管辖。 6.科举:实行八股取士。
北部 (2)与鞑靼和议,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西部
设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封当地僧俗首 领,委用藏族上层人士。
东北
(1)设奴儿干都司,广泛对女真部 落首领封授官号。
(2)满洲的崛起。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明末农民起义
(1)1644年,李自成起义。“大顺”政权。 (2)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与煤山,明朝灭亡。 (3)南明朝廷和抗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