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研究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研究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

研究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1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说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砚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逻辑学生答)那末,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引见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

《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要点古诗三首 21.会写并掌握26个生字,正确读写6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习《为人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私奉献的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习作 2 1.选择恰当的素材表达你的心愿,再根据心愿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

2.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语文园地 2 1.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法及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并积累事物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古诗。

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1.指导朗读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2)基础知识讲解: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3)案例分析:竹子的象征意义
(4)课堂讨论与展示:咏物诗的案例分析
5. 课后作业:
(1)阅读拓展:咏物诗的案例分析
(2)创作拓展: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6.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咏物诗的定义与特点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3)随堂测试:竹子的象征意义
4. 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竹石》的意境: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通过咏竹子表达自己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意境。
(2)掌握《竹石》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通过对竹子的描绘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3. 实践练习
(1)尝试创作一首咏物诗,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描绘,表达对其的喜爱和赞美。
(2)以咏物诗的形式,描绘校园中的某一景物或物品,展示校园文化的特色。
4. 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动
(1)组织一次咏物诗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咏物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开展一次咏物诗绘画比赛,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咏物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想象。
(3)了解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学习《竹石》,使学生了解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
(4)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1)领悟诗人的情感:学生需要学会从诗句中发现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理解诗人通过咏竹子表达自己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在教学《古诗三首》这一课时中,我采用了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欣赏古诗的韵味以及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上,我先阅读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熟悉了每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然后准备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PPT、课件、录音等。

我还准备了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我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文人的画像和诗句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学习古诗我通过课件的展示,依次向学生介绍了本课的三首古诗《竹里馆》、《山村咏怀》和《夜书所见》。

我带领学生朗读每首古诗,并解读了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 感受古诗在这个环节,我播放了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通过听音乐和观看画面,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分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5. 总结归纳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并重点强调了古诗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古诗,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导读法、互动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等。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我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以下几个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我在教学准备方面还可以更加充分。

虽然我准备了教学资源,但对于古诗的背景和意境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在课堂上的解读不够准确和深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与反思第1篇】文本解析:《石灰吟》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

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让吟诵之声萦绕始终,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教学目标:1.认写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3.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体会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激发学生拳拳爱国之情。

学情分析:六年级孩子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他们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

孩子讨论问题时所寻找的理由主要来自自己的生活感受,一般没有更大范围的论证能力。

而有一部分同学则出现惰性,怕辛苦,或因为知识的掉坎而自信心丧失,上课不愿发言、不愿思考所以,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设计理念: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先课前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了解石灰的锻烧过程和于谦的生平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再走进文本,通过结合已了解到石灰锻烧过程的资料,加之丰富的想象,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再融入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到诗人写此诗的初心,以及后来在诗人生变故中始终人如诗、诗如其人,将诗格变成了人格。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一、教材分析《石灰吟》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经典古诗,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在于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与志向,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作者于谦以石灰为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念和高洁情操。

这种借物抒怀的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深层含义。

其次,从教育意义上看,《石灰吟》的教学过程也是一次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既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很大的收获空间。

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可能难以直接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复杂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讲解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组织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

另一方面,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听故事、看图片、做游戏等生动有趣的活动。

因此,在《石灰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学情分析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也需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于谦这位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同时,诗中所体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也是对学生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教材在编排上也注重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通过《石灰吟》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并为后续学习其他咏物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反思

10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

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练字悟品。

教学《竹石》一课时,一个学生说:“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字用的不恰当。

此时,我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练字过程,我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咬”的意思。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然后拓展,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用“咬定”二字,把竹石拟人化,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传达自己像竹石一样的品质。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用“抓、攀”等可以吗?最后让学生朗读诗句,同时拿出画笔,把山、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画出来,品一品。

这样通过“读——议——画——品”,学生充分感悟到郑燮的品质。

2.教学收获(思得)(1)借助插图,恰当补叙。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图画,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部分。

在学习《石灰吟》时,我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总是觉得学生很茫然。

原来学生对石灰的产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万击”“粉身碎骨”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呢?面对此景,我让学生观看插图,学生仔细看图,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

部编版10.古诗三首(马诗 石灰吟 竹石)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部编版10.古诗三首(马诗 石灰吟 竹石)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 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三、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教学效果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二、成功之处《石灰吟》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三、不足之处《马诗》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的不够充分.四、改进措施《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生动、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品味诗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

2.分析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和理解,体验不同古诗的风格特征。

4.通过看注释,查找古汉语词典,联系学过的知识,根据上下文推断重要字词的解释,从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

2.灵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感情线索。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查找相关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一、新课导入诗的风格各异,类型多样,联系所学知识,大家了解边塞诗吗?都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呢?(王昌龄、岑参、高适等。

)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边塞诗人李贺的世界,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马诗》。

马诗(板书)二、初读古诗(一)教师范读课文,再领读课文。

(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大漠燕山金络脑(三)学生大声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精读古诗(一)纵观全文,背景简介1.师:大家了解诗人李贺吗?现在让我们初步了解他。

(课件出示:李贺生平简介)2.师:《马诗》是一首边塞诗,那么何为边塞诗呢?(1)课件出示边塞诗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2)点名朗读。

3.反馈交流:(1)指名交流。

(2)首先,通读全文,找出反映出边塞诗意象的词语。

(大漠、沙、燕山、钩、金络脑)(3)这些意象对于写作边塞诗而言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诗画分析,理解诗句1.诗的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了什么画面?(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这首古诗,理解诗中的生词和句意,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古代文人的高洁情操和坚强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追求。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七字,采用了“吟”的古典诗歌形式。

3. 诗歌意境:通过对石灰的描绘,诗歌传达了作者对于高洁、坚韧品格的赞美和追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石灰吟》,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达其含义。

2.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感悟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所表达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的背景资料、朗读音频和视频。

- 文本资料:诗歌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用于记录重点和感想。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石灰吟》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指导正确的节奏和语气,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讲解生词,分析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5. 总结: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强调作者的品质追求。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歌,并撰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想。

板书设计- 《石灰吟》- 作者:于谦- 朝代:明- 关键词: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浑不怕- 结构:起、承、转、合- 主题:坚强不屈、高洁自好作业设计1. 背诵: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石灰吟》。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竹石》这一古诗。

该诗选自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古诗。

诗的内容是描述诗人对竹子和石头的赞美,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诗中描写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坚韧不拔的品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和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1. 理解古诗《竹石》的内容和意境,把握诗中的竹子和石头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坚韧不拔的品格。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通过欣赏古诗,提高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能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把握竹子和石头的形象。

2. 诗人坚韧不拔品格的体会。

3. 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难点:1. 古诗中意象的把握,如竹子的坚韧和石头的坚固。

2. 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 学生文学表达能力的提高。

解决办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竹子和石头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促进深入思考和感受。

3. 安排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文学表达能力。

4.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5. 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创新思维和文学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

但学生真正能感悟到作者心境,为什么?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的。

1、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

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象,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

4、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学简单的古诗。

5、从本节课来看,总体效果还可以,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部编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部编人教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最新】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新·部编(统编)人教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

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练字悟品。

教学《竹石》一课时,一个学生说:“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字用的不恰当。

此时,我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练字过程,我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咬”的意思。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然后拓展,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用“咬定”二字,把竹石拟人化,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传达自己像竹石一样的品质。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用“抓、攀”等可以吗?最后让学生朗读诗句,同时拿出画笔,把山、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画出来,品一品。

这样通过“读——议——画——品”,学生充分感悟到郑燮的品质。

2.教学收获(思得)(1)借助插图,恰当补叙。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图画,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部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石灰吟》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教学这课,感悟至深,是失败与失误让我收获了不少,成长了许多。

这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

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

其实这种教学思路是在最传统的解词、释义、串句屡遭失败后,集大家智慧而成的。

我现在明白了“斟酌”“推敲”两个词的含义。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

起初,我的设计很肤浅,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谦,有点华而不实。

后来领导的点拨让我懂了,成功的课既要实在,又要技巧。

我把诗人背景资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让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

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

这点,也是我正在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教学相长,是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在实践中摸索、探求,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竹石》
本首古诗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1.故事导入,初步了解诗人。

这个环节用故事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读诗、学诗的欲望,给本课开了一个好头。

2.学会按节奏读诗并知道诗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我安排了听录音环节,学生听后画出节奏,并汇报,最终确定诗的节奏,然后按照节奏练读,汇报读,当学生把诗读熟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古诗的意思。

这个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读的时间,并借助小组的力量初步了解了诗的大概意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强。

3.悟诗情:我采用逐句分析、朗读的形式进行,在分析中学生明确了古诗的深刻含义,再带着理解来读,学生走进了古诗,读得入情入境,达到了理想效果。

最后介绍诗人郑燮充满磨难的一生,学生自然的认识到了,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今后将如何面对困难。

学生也受到了生命的感动,懂得了要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当然本课教学还存在以下不足:
1.每个环节之后教师的总结语很苍白,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教育机智的问题,这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锻炼的。

2.在让学生画古诗的节奏之前应告诉孩子用什么符号画节奏。

3.悟诗情后学生的情感已经被激发,此时朗读古诗时如能配乐效果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