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
古诗教学五步法
古诗教学五步法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古诗教学的五步法,这可真是个
超级实用的好东西!
第一步,读诗韵。
就像唱歌要找准调子一样,读古诗得把韵味读出来。
你想想,一首古诗那可是古人的心声啊,要是读得平平淡淡,多
对不起作者呀!比如说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得读
得舒缓又带着点思念的味道,这样才能感受到李白在异乡的孤独嘛!
第二步,解诗意。
这就好比是揭开一层神秘的面纱,去弄明白诗人
到底想说啥。
比如说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咱
们就得搞清楚,他为啥在异乡就这么思念亲人?是因为佳节的热闹更
衬托出他的孤单吗?
第三步,想诗境。
这一步可有趣啦!要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把
古诗描绘的画面想象出来。
就像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
酒旗风。
”你难道不想象一下那江南春天到处都是莺歌燕舞、绿树红花,还有水边村庄、山里城郭和风中飘扬的酒旗吗?这画面多美呀!
第四步,悟诗情。
这可是关键的一步,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
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比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咱们就
得体会到他那种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离别的痛苦,是不是心里也跟
着沉甸甸的?
第五步,诵诗篇。
把古诗背下来,让它成为咱们心里的宝贝。
就像我们喜欢的一首歌,总是忍不住哼唱,古诗也一样,背熟了,随时都能在心里回味。
我觉得呀,这古诗教学五步法,就像是一把打开古诗宝库的钥匙,只要咱们好好用,就能领略到古诗那无尽的魅力!怎么样,朋友们,你们觉得这五步法好不好?。
4 古代诗歌四首
律诗相关
Guanls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沈约等人制定了律诗创作的规则)
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是两对对偶句。 四联: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Guanls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偶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对偶 尾联:
懂诗意 赏诗句
Guanls
统领全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饱览这壮观的大海。
大海全貌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大海碧波荡漾,山岛高高耸立在海中。
Guanls
静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树木很多,各样的草繁盛茂密。
动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风吹草木,沙沙作响;海面掀起滔天巨浪。
Guanls
随风/直到/夜郎/西!
懂诗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Guanls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随君直到夜郎西!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诗句
Guanls
飘零之感
所选之景 杨花
子规
离别之恨
五溪如何 偏远
愁心 愁什么
牵挂 同情 担忧
Guanls
愁心为何 寄明月
纯洁 团圆 懂诗人
悟诗情
Guanls
主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3【教案】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学会在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学会根据一个情景写出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3.感悟烘托、渲染在表达上的特点。
4.积累记背古诗《乡村四月》。
▶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学会根据一个情景写出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3.感悟烘托、渲染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回顾本单元的课文,讨论交流作者是如何体现出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
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能使我们更好地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的结论。
2.词句段运用(1)通过对例句的朗读和思考,感悟写出景物的动、静之美的方法。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2)通过对例句的朗读和感悟,体会出三段话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3.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运用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乡村四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在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学会根据一个情景写出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3.感悟烘托、渲染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课文,讨论交流1.谈话导入。
本单元的课文呈现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体会《威尼斯的小艇》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1)快速浏览课文《威尼斯的小艇》,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体现出威尼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小组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汇报。
(指名学生说)课件出示《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描写了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体现了威尼斯的动态美;还描写了夜晚戏院散场后的静寂,表现了威尼斯的静态美。
3.体会《牧场之国》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1)快速浏览课文《牧场之国》,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体现出荷兰牧场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小组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汇报。
(指名学生说)课件出示《牧场之国》一文,描写了荷兰牧场风光的宁静和悠闲,也描写了人们给奶牛挤奶、满载牛奶的车船不停地开往城市的繁忙,把荷兰牧场的动、静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品经典诗词 悟诗情画意(定)
长沙市2012年小学语文教研论文评审品经典诗词悟诗情画意——浅析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想象、悟情”三部曲长沙市芙蓉区五一中路小学邓沁摘要:古诗词是一种十分富有灵气和美感的艺术形式,短小精悍,但是由于文言词语较多、意义浓缩性强,且内容时空跨度大,加之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认知水平较低,对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缺乏认识,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感,使得他们在学习古诗时有一定的障碍。
因此,古诗词教学成为了难点,特别是正确、深入地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本文将以长沙市芙蓉区育英二小赵春花老师执教的诗歌《渔歌子》为例进行说明,看赵老师如何通过‚诵读、想象、悟情‛三部曲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词中画面的美丽,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关键词:古诗教学诵读想象悟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是一种十分富有灵气和美感的艺术形式,是我们国代绚烂文化中瑰丽的篇章,它以精炼的文字美、鲜明的节奏感、独特的韵律美和深远的内涵感染了无数读者。
小学课本中收集的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相对而言浅显易懂,但是由于文言词语较多、意义浓缩性强,且内容时空跨度大,加之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少,认知水平较低,对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缺乏认识,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感,使得他们在学习古诗时有一定的障碍。
因此,古诗词教学成为了难点,特别是正确、深入地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体会情感基本要求;‚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读诗需要想象,想象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而‚知人论世‛也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基本方法,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能体会更加深层的思想感情,达到‚悟情‛的目的。
本文将以长沙市芙蓉区育英二小赵春花老师执教的诗歌《渔歌子》为例进行说明,看赵老师如何通过‚多读、想象、悟情‛三部曲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此种画面的美丽,体会诗人自由、闲适的情感。
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优秀范文5篇)
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听三堂古诗教学课有感这次有幸参加“千课万人”活动,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著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有平实婉约型的,有诗情画意型的,有激情澎湃型的,更有风趣幽默型的。
“千课万人”真是教学领域的一个大花园,各种流派的教学风格,在这座百花园中尽情绽放。
因为本人对诗歌教学比较感兴趣,因此特别留意倾听《望天门山》、《清平乐·村居》、《村晚》三堂课。
《村晚》的课堂教学环节为:读诗(读出节奏、旋律)――再读(读出画面)――还读(品味诗情)。
《望天门山》的教学环节为:诗中有歌(合唱)――诗中有画(学生自画)――感受诗的意境。
《清平乐·村居》的重要教学环节为:指导朗读――感受图景――领悟含义。
从这三堂课的教学呈现过程中,我感受到古诗教学的共性:那就是诗中有歌,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正开展“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尝试。
以下是自己在学校一周一课中展示的课堂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
3、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目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夜行路上的恬静自然以及词人喜悦快慰的心情。
教学设计(一)知诗人。
课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我来描述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请听好:有这么一位词人,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词之冠,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
有这么一位词人, 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
有这么一位词人,他曾醉在吴音相媚好,羡慕白发翁媪。
他就是——(板书:辛弃疾)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是——《清平乐·村居》,谁能背诵?(二)解诗题。
1、引出课题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齐读。
2、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曲子中1=C,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清平乐、满江红、渔歌子、卜算子、忆江南、沁园春、水调歌头)“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3、请大家齐读课题。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古诗《暮江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暮江吟》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此诗语言流畅,格调清新。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二、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课设计中,力图摒弃过去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之做法,而是通过创设情境,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品味中升情。
三、教学目标:1、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2.在读中知诗意,在想象中体会古诗的意境。
3、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四、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古诗对接,解题入课1、诗词接龙游戏。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2、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暮江吟》(板书并指导“暮”、“吟”字的书写)(生读课题)3、师:公元822年,白居易要到杭州上任。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导读:本文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者] 陈亮,江苏无锡师范学校[内容]——小学古诗教学一法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
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1.解析词句。
2.理解诗意。
3.感受诗情。
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
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
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1.知诗意。
2.解诗句。
3.悟诗情。
4.入诗境。
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
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
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
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
三分诗意七分读
三分诗意七分读在新课标下,古诗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使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非常值得探讨。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诵读、默读、品读这“三读法”来感知诗情、品悟诗情、领会诗境。
一、诵读“感”诗情古诗词含义深长,音韵优美,因为它讲究对偶、平仄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当然,只是简单的一味地让学生读,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吟诵,使其掌握准确的节奏感,注意停顿,突出重音,注意文意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
通过反复吟诵,使学生不仅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为生动的听觉声音,领会诗词的韵律之美,而且还可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从而感受诗词所蕴含的美的情感。
正所谓诗本无情,但融入了诗人的境也便有情了。
例如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教学时,通过反复吟诵,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节奏,而且通过想象重现出春天美好的景色:雨中青山,天空白鹭,两岸红桃,水中鳜鱼,江上渔舟。
色泽鲜明但又不失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学生似乎看到渔夫辛勤的劳动场面和一片安静祥和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未成曲调先有情”,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读巾感悟。
然而古诗词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无不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要使学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
然后通过移情想象,换位思考,使学生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情感交流。
学生才能直面作者的人生经历,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吻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作者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帮助下,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读诗句
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读诗句
1. 解诗题就像是打开一扇神秘大门的钥匙呀!你看,比如《春晓》这个诗题,一看到是不是就想去探究里面到底讲了啥呀?这多有趣啊!
2. 明诗意,那可是真正走进诗歌世界的通道哟!就像你知道了《静夜思》的诗意,不就懂了李白在夜晚的那份思念嘛,是不是很神奇呢?
3. 悟诗情,哇哦,这简直是触摸诗人灵魂的时刻呀!当你领悟到《江雪》里的孤独与坚毅,那感觉,啧啧,太震撼啦!
4. 读诗句,那好比是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读起来就仿佛能听到黄鹂欢快的叫声,难道不是吗?
5. 解诗题能让你迅速抓住诗歌的核心呀!想想看《望庐山瀑布》,一下子就知道是和庐山瀑布有关,多直接呢!
6. 明诗意能让你深切体会诗人的感受哦!好比《游子吟》的诗意,会让你感受到母亲的那份爱,好温馨啊!
7. 悟诗情能和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呢!当你读懂《登鹳雀楼》里的进取精神,你会不会也备受鼓舞呀!
8. 读诗句能让诗歌活起来呀!“床前明月光”,反复读几遍,那月光似乎就在眼前呢,多有意思呀!
我的观点结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读诗句,这每一个环节都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呀,它们能带领我们深入领略诗歌的美妙世界,真的太棒啦!。
诵诗文·品诗意·悟诗情
9090EDUCATORScholarly China 书香中国书香课堂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经典华章是汉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典范,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能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孩子幼小的心田,让孩子生命成长的根深植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熟读吟诵,走进诗境熟读吟诵是将学生引领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
读诗是需要感情投入的,读的过程就是“品”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再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接近作者主观世界的过程。
用心去读,才能走进诗境。
由于诗歌具有音乐美、韵律美,讲究节奏和韵律,因此读诗比读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在学生刚开始学诗的时候就要作好正确的引导。
用范读调动学生情绪,把握作者感情基调 教师应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可以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感到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
有感情地范读能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使学生感受到诗词带来的美感,是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进入意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告诉我们诵读的要领是“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如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之节奏,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之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之节奏。
教师按照这些方法指导学生诵读,就能帮助他们走进诗境,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口眼并用,把握诗文优秀的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声韵和谐,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把握诗文基调,就不仅能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还能融作品的精神于自己眼前和心中,让人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
如诵读时引导学生把心放进诗句中去,让诗歌中的字字句句仿佛出自于自己之口,让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仿佛出自于自己的心,这样,学生就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就能身临其境地去体会陆游的爱国之心,去感受曹操的豪情壮志,去领会李清照的绵绵相思……品味开掘,感悟诗情有了兴趣,才能喜欢诗,学会了读诗才能真正地品诗。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模板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作者] 陈亮,江苏无锡师范学校[内容]——小学古诗教学一法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
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1.解析词句。
2.理解诗意。
3.感受诗情。
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
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
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1.知诗意。
2.解诗句。
3.悟诗情。
4.入诗境。
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
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
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
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
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诗意诗韵诗境诗情
诗意诗韵诗境诗情【原创版】目录1.引言:介绍诗意、诗韵、诗境和诗情的概念2.诗意:解释诗意的含义,举例说明诗意在生活中的应用3.诗韵:解释诗韵的含义,举例说明诗韵在生活中的应用4.诗境:解释诗境的含义,举例说明诗境在生活中的应用5.诗情:解释诗情的含义,举例说明诗情在生活中的应用6.结论:总结诗意、诗韵、诗境和诗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丰富人生中的重要性正文诗意、诗韵、诗境和诗情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四个元素。
它们共同构成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诗意,简单来说,就是诗歌的意义。
它是诗人对生活、情感、哲理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在许多地方感受到诗意,比如欣赏自然风光、体验人生百态、品味爱情友情等。
诗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诗意的瞬间。
诗韵,指的是诗歌的音韵之美。
它是由诗歌的押韵、节奏和音调等元素构成的。
诗韵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在说话、唱歌、写作等过程中,都可以运用诗韵来增加语言的美感。
诗韵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优美动听,让我们的表达更加富有诗意。
诗境,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和境界。
它通过诗歌的语言和形象,让我们在心中构建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诗境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审美能力,让我们更加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同时,诗境也可以让我们的心境更加宁静、宽广,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从容、淡定。
诗情,是指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它可以是爱、是恨、是悲、是喜,也可以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诗情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情感,让我们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同时,诗情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自己和他人,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诗意、诗韵、诗境和诗情是诗歌中的四个重要元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意诗韵诗境诗情
诗意诗韵诗境诗情
【最新版】
目录
一、引言:诗意诗韵诗境诗情的内涵
二、诗意:诗歌的灵魂
三、诗韵:诗歌的音韵之美
四、诗境:诗歌的意境与氛围
五、诗情:诗歌的情感表达
六、结论:诗意诗韵诗境诗情共同构建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正文
诗歌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丰富内涵的文学形式。
诗歌的魅力源于诗意、诗韵、诗境和诗情,这四者共同构成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意是诗歌的灵魂,它是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诗意是诗歌的核心,它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的诗意可以通过抒情、描写和叙述等方式表达,让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韵是诗歌的音韵之美,它是诗歌的音乐性所在。
诗韵通过音节、押韵和节奏等手法,创造出优美的音韵效果。
诗歌的音韵之美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旋律,还可以增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诗境是诗歌的意境与氛围,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自然和人生的具体形象和场景。
诗境通过描绘具体的景象和情境,营造出诗歌的氛围和意境。
诗歌的诗境可以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情是诗歌的情感表达,它是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诗情通过抒情、描写和叙述等方式表达,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诗歌的情感表达不仅可以增强诗歌的意境和美感,还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诗意诗韵诗境诗情共同构建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它们是诗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品诗意 赏诗语 悟诗情
品诗意赏诗语悟诗情作者:李小珺来源:《中学语文·中旬》2023年第12期摘要《短诗五首》教学可从“品诗意”“赏诗语”“悟诗情”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借助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体味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意蕴。
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短诗中具有对比意义的词语,以及诗中的“炼字”,以此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最后通过助读资料,对《风雨吟》的“年轻舵手的心”、《统一》的“繁多是个谎言”和《断章》主题的多义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教学方法炼字多义性《短诗五首》是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在进行《短诗五首》教学时,可以依次从“诗意”“诗语”“诗情”三方面进行。
在此之前,还可做一些基础工作,即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
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做朗读标记,包括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然后朗读。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可以让学生找出这首诗的诗眼,还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写下初读诗歌的感受。
一、品诗意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也是诗歌最重要的元素。
对诗歌的品读,首先可以从意象入手,可以让学生选择五首短诗中的一首,让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如《风雨吟》可以这样描绘:呼啸的狂风夹杂着暴雨卷奔而来,气势十足。
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船。
“我”面对如海的大地,忧思满怀,“我”愿做一名舵手,引领航船前行。
除了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诗歌意象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想象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遍的朗读,找出诗中的意象,进而细细体味这些意象所传达出的意蕴。
如《月夜》中的重要意象是树,“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萧红墓畔口占》的重要意象是红山茶,可以说,“一束红山茶”寄托着对萧红的深情悼念,也象征着萧红如山茶花般热烈的生命;《断章》的重要意象是风景,在这首诗中,“风景”是寄托情感的中介;《风雨吟》中的重要意象是风和雨,在这首诗中,“风”“雨”象征着人生的坎,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统一》的重要意象是叶、花、果实,在这首诗中,叶、花、果实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
――听三堂古诗教学课有感
这次有幸参加“千课万人”活动,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著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有平实婉约型的,有诗情画意型的,有激情澎湃型的,更有风趣幽默型的。
“千课万人”真是教学领域的一个大花园,各种流派的教学风格,在这座百花园中尽情绽放。
因为本人对诗歌教学比较感兴趣,因此特别留意倾听《望天门山》、《清平乐·村居》、《村晚》三堂课。
《村晚》的课堂教学环节为:读诗(读出节奏、旋律)――再读(读出画面)――还读(品味诗情)。
《望天门山》的教学环节为:诗中有歌(合唱)――诗中有画(学生自画)――感受诗的意境。
《清平乐·村居》的重要教学环节为:指导朗读――感受图景――领悟含义。
从这三堂课的教学呈现过程中,我感受到古诗教学的共性:那就是诗中有歌,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正开展“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尝试。
以下是自己在学校一周一课中展示的课堂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
3、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夜行路上的恬静自然以及词人喜悦快慰的心情。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
课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我来描述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请听好:
有这么一位词人,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词之冠,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
有这么一位词人, 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
有这么一位词人,他曾醉在吴音相媚好,羡慕白发翁媪。
他就是——(板书:辛弃疾)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是——《清平乐·村居》,谁能背诵?(二)解诗题。
1、引出课题
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齐读。
2、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曲子中1=C,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清平乐、满江红、渔歌子、卜算子、忆江南、沁园春、水调歌头)
“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
3、请大家齐读课题。
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有个点儿,读时要有停顿。
(齐读课题)让我们,与辛弃疾一同走进那个夏夜中的黄沙道。
4、出示欣赏诗歌的要求: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
(三)读诗韵
1.自个儿放声读一读,读通、读顺诗歌,并拿起笔来断词,划出停顿。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师:谁愿意把诗流畅得读给大家听?
师:谁能读得更流利,更有节奏。
师: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楚。
但是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
道来了。
老师来试一试。
女生男生赛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
分两部分读,再请一位同学读。
(很有节奏)
4、男女生分两部分(齐读)
四、明诗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出示个别词语解释(课件)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来到另外树枝上。
见:同“现”。
茅店:乡村小客舍。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
(倒装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全班交流诗意
谁能大胆地说给大家听听?此时此刻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或想到的。
·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香里传来一片蛙鸣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往日在土地庙边的乡村小客店,在山路转过溪桥的地方出现。
3、师生合作读:师读意思,生读诗句。
4、想象画面读
都说一首诗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你在这首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五、悟诗情
读着这些画面,你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了吗?(农村生活的宁静优美,丰收的喜悦)(随机出示句子)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
师:谁还从这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多宁静的月夜啊,词人深情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引读)
师:多美好的月夜啊,我们深深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听,这响亮的蛙声想告诉我们什么?
(稻花飘香,丰收在望,就连青蛙都在为农民高兴的唱起来。
浓浓的稻花香随风飘扬,还有谁闻着稻花的香味会说起丰年?)板书:丰收的喜悦
③教师引读:
那晚,清风明月,多么宁静优美啊,读——
那晚,稻花香里传来丰收的喜悦,读——
那晚,天气时晴时雨,别有一翻滋味,读——
那晚,故地重游,读——
④指导背诵
六、补充拓展:(课件)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可以吟唱的,古人往往作完诗词后,即兴吟唱一番。
而今天,我们将许多耳熟能详的诗词谱了新曲,也唱出了另一番风味,比如: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南唐李煜的《虞美人》,岳飞的《满江红》。
你会唱吗?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这只是说明在古诗教学上刚刚起步,以后还将不断探索,希望为古诗教学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平水镇横溪完小章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