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题根搭支架 积累经验通思路
“支点”“支架”“支招”例谈习作指导的有效路径
【摘要】习作教学从中年级“写清楚”到高年级“写具体”的能力目标转变十分清晰。
为实现科学衔接、有效过渡,教师应从整体观照中捕捉习作指导“支点”,从梳理文本中寻求学习“支架”,巧妙运用“支架”为评改“支招”,降低习作的难度,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激发习作的欲望,确保习作目标的高效达成。
【关键词】习作教学;学习支架;指导路径“支点”“支架”“支招”:例谈习作指导的有效路径□莫晶统编教材十分重视表达,从三至六年级的习作编排来看,教材精心选择话题内容,明确目标要求,强化过程指导,体现发展梯度,不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综观统编五年级整册教材,习作教学从中年级“写清楚”到高年级“写具体”的能力转变目标十分清晰。
如何实现科学衔接、有效过渡?笔者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的教学为例,从整体观照中捕捉习作指导“支点”,从梳理文本中寻求学习“支架”,巧妙运用“支架”为评改“支招”,在降低习作的难度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激发习作的欲望,确保习作关键要素的高效达成。
一、全视角多层解读,巧布学习“支点”统编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来编排各板块内容。
从三年级开始的习作遵循《课程标准》倡导的学段目标编排,由浅入深,学习梯度明显,能力提升可见。
教师在明确意图、明晰目标、把握学情的前提下,要有效捕捉习作指导的“支点”,提高教学实效。
(一)遵循《课程标准》明方向《课程标准》是指导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师引导学习和落实指导的基础。
从《推荐一本书》的编排内容来看,教材围绕“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怎么写”“写给谁看”等问题精心编排教学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路径选择上,需要特别关注《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的与本课内容密切联系的习作要求,如《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思维支架是指通过建立一套有组织、有逻辑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搭建思维支架的一个重要技能就是学会多维度提问。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常常只从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样容易陷入一种局限的思维模式,导致无法全面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而多维度提问则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1. 定义问题:在思考一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问题的定义。
问题的定义应该清晰明确,以便我们能够准确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在定义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以确保我们不会忽略某些重要的方面。
2. 提出假设: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提出一些假设来帮助我们理解问题。
这些假设可以是关于问题本身的假设,也可以是关于问题解决方法的假设。
通过提出假设,我们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多维度提问: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应该从多个维度去提问。
我们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际关系维度等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
通过从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利用对比和类比: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对比和类比的方法来提出更多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将问题与一些类似的问题进行对比,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们还可以通过类比问题与其他领域的问题,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5. 追根溯源: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追溯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通过追溯问题的根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因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6. 形成思维模型: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个思维模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
思维模型可以是一个流程图、思维导图,或者是一个概念模型等。
通过建立思维模型,我们可以将问题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问题。
7. 反思和总结: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总结经验教训。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在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让人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变化,我们需要搭建一种适应性强、能够方便思考的思维支架,并学会多维度提问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下面是一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你搭建思维支架并学会多维度提问。
1. 建立基础知识框架:要建立一个基础的知识框架,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各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并将其放置在正确的背景和框架中。
2. 多源头获取信息:为了建立一个全面的思维支架,你需要从不同的来源获取信息。
通过阅读书籍、报纸,听取不同人的观点和意见,参加讨论会等方式可以帮助你获得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并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
3.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和知识组织起来的有效工具。
通过将相关的概念和知识连接起来,你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联。
当你面对一个问题时,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和组织思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问题的不同维度。
4. 提问技巧:提问是思考的重要环节。
学会提问的技巧可以帮助你从不同的维度思考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在提问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和广度的思考,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5. 质疑和批判性思维:搭建一个强大的思维支架需要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意味着要质疑和挑战已有的观点和假设,不轻易接受表面上的答案,而是要不断追问和追求真相。
通过批判性思维,你可以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并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6. 多角度思考:要搭建一个多维度的思维支架,你需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意味着要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包括时间、空间、社会、经济、文化等。
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你可以更充分地了解问题的各个维度,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7. 反思和总结: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时常进行反思和总结。
反思可以帮助你回顾和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提高思维质量和效果。
数学(心得)之有效搭建学习支架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数学论文之有效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新课改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接收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主动建构”。
支架式教学就是建构主义者所极力提倡的教学思想之一。
所谓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教学时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有效理解知识的学习支架,并借助于学习支架进一步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
一、学习支架的初步认识“学习支架”是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比喻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搭建的支架。
简言之,学习支架就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独自不能完成的问题而提供给他们的支架,其形式是可以支持他们跨越当前水平和目标水平之间距离的各种材料。
所以,学习支架的类型是很多的,但我认为具体要运用何种学习支架,还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支架的初步构想和应用经过本人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虽然现阶段没能很好地将支架式教学完整地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但本人认为,学习支架的有效运用,却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精心设计学习支架,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就本人上过的五下数学《体积》一课,谈谈本课中学习支架的具体设计和应用。
当然,这些学习支架的设计都是建立在对本课做过精准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1.直观支架——借助直观演示,突破认知困难基于小学生在认知习惯上偏向于具象化,缺乏抽象化的思维,而体积的概念实质是一个抽象化的提炼,因此,需要提供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概念中“占空间”的含义。
在课开始,我首先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乌鸦喝水的动画演示,提供直观支架,突破认知困难。
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石头扔进瓶子里,水面上升的情形。
并通过观察思考,初步感知石头是占掉了杯子的一部分原本属于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在解决问题、分析情况、思考决策时,搭建一个清晰、有助于思考的思维支架可以大大提高思维效率和准确性,使我们更加理性、科学地做出判断和做出决定。
而多维度提问则是构建思维支架的关键技能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搭建思维支架和学会多维度提问。
一、什么是思维支架思维支架指的是一种思维模型,即用一种体系方法将复杂问题简化、压缩成小而简单的部分,从而使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更容易、快速、准确地进行分析和解决。
换句话说,思维支架就是在破坏脑海中模模糊糊的大杂烩,把各个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维工具包,让你在复杂思考任务中更加从容自如。
二、搭建思维支架的步骤1. 清晰任务目标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要搭建的思维支架与问题或任务的目标紧密相关,所以必须清楚地明确任务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开展工作的方向正确。
2. 分解问题将任务目标划分为几个小问题,并在一个大的思维画布上整理出来。
对于每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分解到最低级别,将问题拆分成更容易理解的细节或步骤。
3. 收集信息搜集与问题相关的线索、文献、数据、报告等信息,有机地整合到思维画布中,以便更好地分析问题和探讨解决方案。
4. 创建新思维模式在数据、信息、线索等元素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来彻底分析问题。
这可能涉及到涉及到对因果关系、相互作用、关联性和事件序列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和总结。
5. 反思总结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遇到新的阻碍时,不妨退回去重新评估、整理、展望问题本身,重新调整思维模式,以得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三、学会多维度提问的技巧多维度提问是搭建思维支架的关键技能之一。
要注意的是提问不成熟,会影响到我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以下几个技巧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提问能力:1. 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指的是那些可以用不同的眼光去接触和解释的问题,例如:“有哪些方面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有哪些因素可以对结果产生影响?”2. 告诉我更多在询问某个问题的过程中,不妨问问对方关于该问题更深层次、更具体方面的信息,例如:“你能告诉我更多关于它的细节吗?”3. 逆向提问反过来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路,发现问题的新角度,挑战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果这个问题是反着来看呢?”4. 假设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开展更深入的思考,“如果这些因素有所改变,结果会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5. 精准化问题精准化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询问更具体和细致的问题来准确了解一件事情或问题的本质。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1. 引言1.1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对于提升我们的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思维支架可以理解为我们思考问题时依赖的一种框架或模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系统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有效地梳理思维逻辑,从而提高我们的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而多维度提问则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思考和提问,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搭建思维支架和学会多维度提问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和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思维框架,提高我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搭建思维支架和学会多维度提问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但它们对于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还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我们应该重视并努力学习如何搭建思维支架和学会多维度提问,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正文2.1 什么是思维支架思维支架是一种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思维工具。
它类似于一种框架或者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快地找到解决方案。
思维支架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更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部分,从而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关键点。
思维支架可以是来自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经验、模型或者理论。
它不是死板固定的,而是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不同灵活调整和组合的。
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思维支架,我们可以更快地做出决策、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一个好的思维支架应该具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性,能够帮助我们系统性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因素。
思维支架也应该灵活适应不同情况,不僵化固执,能够随着问题的变化而变化。
思维支架是我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思维模式和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更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案。
如何合理搭建“支架”
如何合理搭建“支架”我看了《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磨课教学视频,对照自己的教学我有许多感慨和收获,现就磨课中如何合理搭建“支架”结合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1、搭建“支架要为营造宽容的课堂氛围服务。
此次研磨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学实施中,就要营造宽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因此,搭建“支架”要能引起学生的感悟和发现。
例如,在探索画平行线的方法时,有的学生认为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老师没有急于否定,没有急于说出答案,而是发动学生积极探讨,让学生解决,由于老师的鼓励和期待,有学生居然通过图形变式否定了刚才同学的结论。
反观我们的教学,此时教师可能要干预;可能要否定这个学生的看法;可能要直接写出正确答案,也可能说“你的答案不对”打击了这个学生的积极性,也可能…再如,学生在展示所画平行线时,由于自己认识上的局限性,把没有实质区别的两个图形当成两种情况,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找到图形的共同点。
因此,教师的这些理答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创设民主、包容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敢于提出问题搭建了平台。
2、搭建“支架”要为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服务。
苏老师在本节课的引入中教师展示了4幅图片,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平行线,来源于生活的例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气氛的烘托,降低学习的起点,都起到了很好作用,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更乐于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从生活图片中抽象出数学图形,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苏老师第一次备课时搭建支架是让学生到黑板上贴纸条,经过团队的建议,最后定为画平行线。
这一改效果明显不同。
通过学生画,他会说画法,让学生去发现:在说的过程当中,有些角没法表示了,引出角。
是不是让学生动手画会不会更好些?把画法说出来,而在说画法的过程中,学生若有过不去的槛,这时再小组合作,教师再搭支架想办法过去。
巧搭助学支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巧搭助学支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作者:吴煌来源:《师道(教研)》2021年第11期支架式课堂教学,是指老师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效掌握和了解新知识点的“支架”。
本文以“勾股定理复习课”为例,研究了老师怎样立足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为掌握好知识点概念的生长路线和重要节点搭建助学支架,并注重学生思维的建立与思维的生长,使学生在学习支架的指导下以小坡度慢慢生长,从而逐步掌握知识点,进而深入学习。
一、教学过程概述(一)搭建实景支架,激学导思导学1:已知区知识回顾(1)在三角形ABC中,其中两边AC、BC分别为3cm 和4cm,那么AB的长为 .(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其中两直角边AC、BC分别为3cm和4cm,则AB的长为 .(3)在直角三角形中,其中两边AC、BC分别为3cm和4cm,那么AB的长为 .设计意图:在勾股定理的使用易错点和技巧上设置了三道抢答题,帮助学生建立有价值的知识框架。
深度复习了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及几何语言,考察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理解数字和图形结合这一数学思维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维,为后面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导学2:新课学习框架式导向助学支架:设计意图:搭建框架式导向支架,引导学生探究,使其懂得在做题中抓大放小。
三种思想就是本节课的支架,是授课的主线,三种思想方法的领悟与技巧学习也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搭建范例及问题变式支架,以学推思探究环节一:勾股定理中的分类讨论思想例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6cm,4cm,Mcm,那么以M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变式: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已知AB=AC=7,△ABC的面积为17,则BC= .【问题串助学支架1】1.数字与图形结合的新题型,你感悟到什么数学思想?2.除了数形结合思想,你还从中感悟到什么数学思想?3.勾股定理运用中,直角边与斜边不明时需要分类讨论,角不明的时候怎么分类讨论?设计意图:例子是老师故意设立的支架,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理解本题解题的关键就是合作探讨,通过变式训练,对分类讨论思想再领悟,深认识,实现深度学习;最后梳理出勾股定理中分类讨论的技巧:1.直角边与斜边不明需分类讨论;2. 锐角或钝角三角形形状不明需分类讨论。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思维支架是指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问题,更深入地分析事物。
学会搭建思维支架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更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而多维度提问则是指在分析问题时,不仅考虑一种角度,而是从多个方面来思考问题,从而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搭建思维支架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下面将介绍如何搭建思维支架以及如何学会多维度提问。
一、搭建思维支架的方法1. 确定问题:首先需要明确问题的核心,对问题进行准确定义,确定需要解决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只有明确了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搭建思维支架。
2. 分析事物:在明确了问题之后,需要对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比如可以从历史、现状、未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可以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思考问题。
3. 归纳总结: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总结归纳。
将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梳理,找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以及各个方面的影响程度。
4. 持续完善:思维支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思维支架。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新的信息或者新的思路,对思维支架进行持续的更新和完善。
二、学会多维度提问的方法2. 多方面思考:在思考问题时,要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不要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思维模式中。
可以从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多个方面来思考问题。
3. 探索可能性: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问题的可能性,不要过早下结论。
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找出问题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5. 持续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继续拓展思维的空间。
通过不断提问,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问题,找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思维支架与多维度提问的实际应用搭建思维支架和多维度提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还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下面以企业管理中的实际案例来说明思维支架和多维度提问的应用。
如何快速找到解题思路与方法
如何快速找到解题思路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快速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实用的技巧,帮助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快速找到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在解题之前,我们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制条件。
有时候,题目中可能会有一些关键词或者提示词,我们要注意捕捉这些信息。
通过仔细审题,我们可以快速确定解题的方向和思路。
第二,积累解题经验。
解题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解决大量的题目,积累解题的经验和技巧。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总结和归纳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这样,当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能够快速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来解决问题;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列举和推算来解决问题;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图表和图像来解决问题。
不同的解题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第四,借鉴他人的思路和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可以向老师、同学或者家长请教,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有时候,他们可能会给出一些宝贵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通过借鉴他人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快速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五,善于利用工具和资源。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善于利用工具和资源。
比如,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我们可以使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来查找资料。
工具和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第六,保持积极的心态。
解题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但是,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
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相信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
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就能够快速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快速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个需要技巧和经验的过程。
问题串搭建思维支架,助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
问题串搭建思维支架,助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秉承这一理念,结合本人在执教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一课的教学实践,浅谈笔者基于学生已有思维,通过问题串、探究记录单、学生黑板板演展讲等方法,把“看不见的”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思维可视化,以便更好地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从而促进对目标的达成,彰显学生活动有效性,助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具体作法。
一、基于前概念创设问题情境,在“认知”与“思维”间牵线本节课“情景感知”环节的设计遵循了从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现实出发,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盛有冰的杯子这一真实情景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活动设计起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之上进行的,教师提供观察物体,引出研究问题,“仔细地观察杯子的外壁有什么?——用右手的食指摸一摸,看看手指,留下了什么?——这些水,它是总哪里来的?——如果我们用餐巾纸把杯子外壁的小水珠擦掉,你们觉得小水珠还会出现吗?(师演示擦拭方法)——小水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些熟悉又感兴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石上体验、感知,将新知识的学习类比转化为已有的旧知识,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轻松的构建了新知识。
二、“问题串”串起思维可视化,在“认知冲突”与“思维发展”间铺路通过迁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景,有效促进学生深度思维、深度学习,解决“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生涩断桥,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顺利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质疑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会等到全面地提高。
(一)问题串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不仅是学习的核心,思维的产物,更是激发学生思维热情的催化剂。
巧用“支架式教学”,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路径。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搭建临时的支撑与辅助,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让学生更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搭建具有切适性与多样化的学习“支架”,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一、找准兴趣要点,设计“兴趣式支架”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多以兴趣为主,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当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有效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倍感困难,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难以对抽象的文字形成深刻的印象,也难以对阅读内容产生兴趣。
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准学生的兴趣要点,设计出“兴趣式支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让兴趣成为推动阅读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快乐书吧”民间故事中《一千零一夜》为例。
教师可以在展开整本书阅读教学前,先挑选其中一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故事进行朗读,并在情节的高潮处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悬念。
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肯定会主动寻找答案,从而实现从“被迫阅读”到“主动阅读”的态度转变。
二、找好问题要点,设计“探究式问题支架”“探究式问题支架”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之一。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问题支架”运用的频率较多,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整本书阅读的长篇幅文字,容易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很多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读完后面忘记前面”“读完一本书却依然说不出阅读文本大意”等情况。
这些问题的出现,让整本书阅读在学生眼中倍显“艰难”。
而“探究式问题支架”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通过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增强阅读的效率与连贯性。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引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做出决策或者解决问题,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进行思考和提问。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被局限在了一个维度上,导致我们很难找到问题的本质或者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为了拓展自己的思维,我们需要搭建一个思维支架,学会进行多维度的提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如何搭建思维支架,以及如何学会多维度提问。
第一部分:搭建思维支架1. 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要搭建一个完整的思维支架,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
一个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我们需要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尽量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解问题的全貌。
如果我们要考虑购买一款新手机,除了考虑手机的性能和价格以外,还需要考虑手机的外观、品牌、售后服务等方面。
只有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我们才能搭建一个完整的思维支架。
2. 学会系统思考搭建思维支架的关键是学会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指将问题整体化,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片面的。
我们可以以系统思考的方式来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果我们要解决团队合作问题,我们可以从团队的各个方面来思考,比如团队成员的角色分工、沟通方式、激励机制等。
只有系统思考,我们才能获得更加全面的思维支架。
3. 接受多样性观点为了搭建一个多维度的思维支架,我们需要接受多样性观点。
多样性观点是指不同人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持有不同的看法。
而这些不同的看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拓展我们的思维。
我们需要多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观点上。
通过接受多样性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搭建一个多维度的思维支架。
第二部分:学会多维度提问1. 提问的基本原则在学会多维度提问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提问的基本原则。
我们需要学会提问的时机,不要在不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
我们需要问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封闭性的问题。
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引导被问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问题。
我们需要关注提问的方式和语气,不要给被问者施加压力,要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来提问。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往往会首先尝试寻找答案。
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良好的思维支架,学会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问,以便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在现代社会,信息量巨大,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化,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学会多维度提问,搭建起一种有利于深入思考和分析的思维支架。
搭建思维支架的过程需要我们执行以下几个步骤:明确问题的背景和相关信息。
在提出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对问题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这可以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问题进行分析或者与领域专家进行交流来实现。
只有了解问题的整体背景,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搭建思维支架,并从多维度对问题进行提问。
找出问题的核心。
在搭建思维支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出问题的本质,即问题的核心所在。
通常情况下,问题的核心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而是隐藏在问题背后的一些因素和关联。
我们需要针对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学会从多维度提问。
一旦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核心,我们就需要学会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提问。
这种多维度提问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问题,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不同的假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以及考虑问题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变数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和提问。
建立逻辑和思维框架。
在搭建思维支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个逻辑和思维框架,以便有条不紊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列出问题的不同方面、建立逻辑关联等方式来建立思维框架,从而更好地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以上就是搭建思维支架的一般过程。
通过建立合理的思维支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问题,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提问,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搭建思维支架的能力:提高对问题的抽象和分析能力。
对于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会将问题进行抽象化,从而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我们还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问题的相关信息,从而更好地搭建思维支架。
浅谈如何利用课后习题搭建学习支架
浅谈如何利用课后习题搭建学习支架作者:刘雅楠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2021年第11期统编教材对于每篇课文如何对接单元语文要求的学习目标,通常采用课后练习加以细化。
也就是说,课后练习题比较全面地将语文要素整合在识字写字、阅读理解、表达积累等多领域的学习中。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课后练习题,挖掘设计方法、过程以及态度等内容,设计多种支架,指导学生经历思考和实践,达成学习目标。
统编教材编者通过课后练习题的设置体现编者意图,因而课后练习题的内容决定了一篇课文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基本教学目标。
但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从课后练习中往往难以找到明确的路径,实际上这就是教师发挥自己解读教材能力的一个体现,也为教师根据学情发挥自己教学特色留有余地。
对此,教师要努力挖掘课后练习题中隐含的方法,精心设计合适的支架,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课文所在单元安排学习的语文要素目标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课后练习1正是对这一语文要素目标的细化:“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
”在学习课文后,学生能找出的答案是:课文介绍了海底很安静、海底动物的情况、海底植物的情况和海底丰富的资源等几个方面。
但是,这样的结果呈现的仅仅是学习内容方面的信息提取,缺失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
对此,一位教师挖掘出这一练习题中隐含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是指向借助关键句理解和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设计了补充性的学习支架:“抓住课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知道课文介绍海底情况的主要内容。
”尽管这一方法是此前在不同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目标,但在这里加以运用,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用于细化本课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学生围绕这一支架进行学习,学习方法、过程都能够清楚地呈现出来。
学生借助课后练习进行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做习题的层面上,就无法达成教学目标的训练要求。
立足课后习题巧搭学习支架
|教苑技艺文|封晶晶统编本教材的每篇课文后面都编排了练习题,这些课后习题主要围绕积累词语、运用词句、朗读背诵、理解内容、拓展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体现了编者的意图。
课后练习的题型简洁明了,由浅入深地嵌入了知识点和能力点,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深刻解读课后习题的编排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巧妙使用,把课堂教学与课后习题相结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那么不但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下面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谈谈如何立足课后习题为学生搭建听、说、读、写的支架。
一、积累生字新词,收集“基础材料”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词语积累,每篇课文要求掌握的字词除了在书本最后的附表中出现以外,好多课后习题都设置了“读一读,记一记”栏目,练习的内容有扩词、课文中的优美词语摘录、同类词语拓展等。
课后习题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积累本课要学习的生字和扩展的新词,强调学生的朗读和识记。
如二年级下册《太空生活趣事多》的课后“习题2”是扩词练习,旨在通过扩词这一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
在教学中,这个练习可以在课堂识字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师出示词组“宇—宇宙—宇宙飞船”“航—航空—航空公司”“员—队员—少先队员”,让学生观察扩词方法,然后联系生活逐步扩词,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记忆词语。
学生学会方法以后,就可运用此类扩词方式来学习其他生字,如“室—教室—音乐教室”等,逐渐养成主动积累词语的习惯。
再如二年级下册《小毛虫》的课后“练习3”中出示了6个成语,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都比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语境,把词语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如昆虫们的生活状态可围绕“生机勃勃”体会:“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想象蚂蚁、瓢虫、蜜蜂开心唱跳、欢快飞舞的情景,拓展想象其他昆虫的活动情况来感受他们生活的快乐,从而理解“生机勃勃”一词的意思。
“读一读,记一记”类的课后习题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让学生从小养成在阅读中主动识记、积累并运用词语的好习惯。
巧搭支架 融会贯通
巧搭支架融会贯通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从儿童习得的角度出发,习作学习亦是难点。
如何解决呢?载体的支撑,形成学习支架,通过触碰儿童兴趣点找素材、定制核心目标巧分层、授方法、技能升梯度等方法,对支架式习作教学提供语言思维的发展点。
以一节作文活动课的设计阐述习作学习支架的有效运用与设计。
关键词:习作;支架;活动作文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0-105-02一、什么是习作学习支架?(一)什么是支架?支架是由布鲁纳提出的一个术语,他的理论依据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发展发挥和主导和促进作用,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笔者提出的“支架”是教学中对学生解决问题、构建自我体系起辅助作用的载体。
(二)什么是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是由美国教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上世纪79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幼儿或新手在更有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他们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
(三)什么是习作学习支架?在习作教学中,帮助学习者的一种工具,对学习参与者所需要思考的一种助力线索。
教师向儿童提供素材,帮助学生构建自己习作的载体,都可以成为支架。
如思维导图、学习单、头脑风暴、微课、视频、例文等。
二、原则与方法(一)触碰儿童兴趣点——找素材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认知规律。
游戏,一直被称为儿童的天职。
儿童特别喜欢游戏,搜狐是与生俱来的,这是因为他们的游戏源自内心的驱动力,在游戏中宣泄自我,达成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愿望。
以活动作文为例,游戏的选择也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如《捏鸡蛋》、《玩橡皮泥》等适合二、三年级的孩子;《吹鸡毛》适合四年级、《拔书》适合五年级;《我做你猜》、《谁是卧底》适合六年级的孩子。
(二)定制核心目标——巧分层从教材、学生作品、经验出发,唤醒儿童生活体验。
支架理论学习心得
支架理论学习心得唐山3中胡纯玉听了刘儒德教授的支架理论之后,自己从中获得了不少心得,发现受益非浅,特别是“支架”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教师不再是教书育人的“人”,而是一个“支架”!这真是很新鲜,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理论,感觉非常形象、非常生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支架是什么?这个大家都知道,支架是在造房子之前起辅助作用的,特别是要造高楼大厦,更少不了这个支架。
但老师这个支架却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搭的,也不是非要从平地开始搭,而是要搭得恰到好处,要搭在学生需要的地方。
而且它也不像实际的支架,楼有多高就要搭多高,只要学生自己有能力了,这个支架就可以不要。
如果我们将教学过程比做一个建筑楼房的过程,那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从“支架”理论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大的启示。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把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过程比喻成一座楼房拔地而起的过程,那么教师就是这个建筑过程中的一个“支架”。
所谓“支架”就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提供一个暂时性的支持,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
这个暂时性的“支架”可能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也可能是一种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学习的责任将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最后让学生完全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并通过学习建构出真正属于自己所理解、领悟、探索到的知识。
因此我也想到一个新的疑问,这个支架是不是非得老师来搭呢?学生自己可不可以搭吗?我想答案不应该是否定的吧。
既然老师的支架是搭在学生需要的地方,说明在学知识时学生会有一定的基础,我们也知道学生的基础并不都在一条水平线上,会有高低,那么何不让站在高处的学生来搭这个支架呢?我想他们会非常乐意吧!新课程下,教师需转变的几个观念:1、学习者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
杜威隐喻:“旁观者学习就好比足球比赛,传统的教学就把学生置于看台之上。
”而学习活动应是高层次的思维参与,老师不过是旁边的教练或场上的裁判,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思维支架是指搭建一种框架或结构,用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组织思维。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复杂的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或者做出决策。
本文将介绍如何搭建思维支架,并学会在问题分析中进行多维度提问。
一、搭建思维支架1.明确问题:我们需要明确问题的核心。
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描述问题,确保我们清楚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类整理:将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将相关的思维元素进行归类。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表格或者列表等方式进行整理,将各个元素以主题和子主题的形式进行分类。
3.建立关联: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行思维元素之间的关联。
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
4.分析推理:在建立了思维元素之间的关联后,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推理。
通过逻辑推理和因果推断,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5.总结归纳:在分析推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
归纳问题的关键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为我们后续的行动提供指导。
多维度提问是指在问题分析中从各个维度进行提问,以便更全面地了解问题和找出解决方案。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多维度提问方式:1.时间维度:提问问题在不同时间点上会出现什么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可以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角度进行思考。
2.空间维度:提问问题在不同空间环境下会有何不同?以及不同空间环境对问题的解决有何影响?可以从不同地域、不同场景等角度进行思考。
4.因果维度:提问问题的因果关系是什么?以及因果关系中的各种因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可以从导致问题的原因、影响问题的因素等角度进行思考。
5.综合维度:提问问题的各个维度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如何综合考虑各个维度来解决问题?可以对各个维度进行综合思考和综合分析。
通过学会多维度提问,我们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个问题,找出更全面、更准确的解决方案。
总结。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
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对于人类来说,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它是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基础。
很多人在思考问题时只会从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导致思维局限和思维定式的形成。
为了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我们需要学会搭建思维支架,学会多维度提问。
思维支架是一种辅助思考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路,梳理思绪,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问题。
一个合理的思维支架可以帮助我们将问题拆解成多个互相关联的子问题,并且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
要搭建一个思维支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问题的背景和目标。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那么我们需要了解问题的具体情况,了解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现有的解决方案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思考问题。
多维度提问是搭建思维支架的关键。
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提问:1. 时间维度:我们可以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我们可以问:“这个问题在过去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现在有什么影响?”、“未来有可能出现哪些变化?”等。
2. 空间维度: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空间层次来思考问题。
我们可以问:“这个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是否存在?”、“在不同的地区或环境下会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等。
通过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提问,我们可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盲点和局限性,从而寻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搭建思维支架:1. 理清问题背景和目标: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明确问题的目标和意义。
2. 确定思维支架的维度:从时间、空间、角色、因果和数量等维度中选择适合的维度。
3. 逐个维度进行提问:根据选定的维度,逐一提出问题,并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思考该问题。
4. 梳理问题关系和归纳结论: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找出问题之间的关系和共性,总结出结论和思考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题根搭支架积累经验通思路作者:***
来源:《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20年第03期
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擅于解题”。
数学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题教学,而在实际数学解题过程中,师生在解决几何类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
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应围绕试题的核心知识。
从不同视角分析图形。
找准切入点(题根),梳理关联线,搭建“思维脚手架”。
便可“借梯”拾级而上。
现以一道周周清测试题为例。
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供大家参考。
1 试题背景及分析
在期末《圆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点的微专题复习时,笔者在周周清的单元检测时。
遴选了如下一道试题:
试卷批阅后。
笔者发现这道题的得分率较低。
尤其是第(2)问的第②小题做得很差,更不要说第(3)问了。
本题源于宁波市鄞州区的一道期末考试题。
该题既考查了圆的基本知识。
又考查了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渗透了转化思想和方程思想,是一道融圆与解直角三角形于一体的综合性问题。
思维含量较大。
讲评试卷前,笔者特别对第(2)问的第②小题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发现学生“卡壳”有两处:一是角的转化,如何用等弧或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寻找等角;二是添加辅助线,如何通过三角形相似或全等,求出CF。
BF的长。
针对学生在解题时出现的“卡壳”现象,在试卷讲评时,笔者对这道题做了如下处理,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2 教学片断回放
2.1 追本溯源。
由浅入深
师:同学们,老师先给出两个题目,你们一定很熟悉吧,请你们回忆思考一下。
师:那么试题中的第(1)问不是解决了吗?其实命题者往往以教材例、习题的图形为根,抓住核心条件适当变式而成为新的试题,因此,同学们对课本的经典例(习)题要研深、研透。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课本中的两个题目,接下去我们一起来看问题3.
师:(用微笑给予鼓励)很好,这个学生回答得不错!同学们,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你收获了什么?谁能谈谈?
生2:在以圆为背景的试题中,要证角相等或找三角形相似时,一般可以采取:寻找“8”字型或“A”字型基本图形,如△DQC~△AQB:或寻找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如
△PDB~△PCA:或利用圆内接四边形的圆外角等于圆内对角。
如△PDC~△PBA,等等。
师:(笑笑看着生2)很好,在平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提炼、建模,通过解部分题掌握一类题,达到触类旁通之效。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巧设题组。
层层推进,由表(题根)及里(问题串),将学生浅显易懂的知识进行剥离,表象知识内隐化,去表存真,探本求源,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原点(题根)。
由此可见,我们要通过学生熟悉的习题下手,将问题合理变式,化题为型,串题成链,织题成网,让课本例题、习题成为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掌握思想的重要渠道,真正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2.2 引领思维,拾级而上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3个问题,如果老师再改变题目条件,请大家继续探究:
师:真棒!我们通过相似关系已经求得了如BP,DP线段的长度,这对探求△DPE的面积很有帮助,那△DPE的面积又如何求呢?
师:很好,板演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会用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
当我们遇到求三角形面积时,不妨采取直接法(如公式法)和间接法(相似法,等积法,等高或等底法,和差法等),这是求面积类问题的常用方法,特别是间接法,同学们一定要善于总结,好好归纳,并会灵活运用。
师: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问题4.那么题目中的第(2)问的第①小题又该如何解决?
(学生立即议论起来)
师:很好!同学们,那第(2)问的第②小题又该如何解决?
师:(用敬佩眼光)生8的方法也不错!你是一个善于捕捉问题前后关联的学生。
师:嗯,这3位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解决问题,生6重在于构造垂径定理的基本图形,生7重在于构造“手拉手”旋转全等模型,生8重在于借助公共直角边建立方程。
这3种解法都是常用的解题通法,同学们要多加体悟、多加积累!其实,此题还有其他解法,同学们课后再去探索一下。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第(2)问。
那么题目中的第(3)问又该如何解决?能否从问题4受到启发?
(学生立即议论起来)
至此,学生通过交流、碰撞、探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4的铺垫,深化思维。
顺应学生的思维轨迹,巧设阶梯型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启迪学生的思维,化解了原题的难点——求三角函数值和面积差问题,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激发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内部动机。
让学生在对话和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维能力,活化所学知识,內化思维技能。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既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又感知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更上一个思维台阶。
3 解题感悟
由此看来,应用从特殊到一般,小步跨,大步变的基本策略,将综合题转化为基本问题,解出基础题,是解答综合题的关键。
具体要抓好如下环节:
3.1 关注题根。
照亮思维
回望本题,试题是由课本习题改编而来。
关注课本的“题根”,把握试题的“变式”,有利于启发思路,照亮思维,悟出方法。
教师在初三复习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创设一系列问题,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问题串”,通过设计“问题串”变告知为探索,逐步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3.2 注重反思,优化思路
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说:“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法。
”他认为。
反思是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反思,能够认清问题的本质,优化解题的方法。
如上述解法中。
一方面要发现问题解决的通性通法,对其“普适性”加以归纳总结,建立起解题方法的常见套路;另一方面,还要比较方法的优劣,做到去芜取精,择优丢劣。
3.3 建构模型。
积累经验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
”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离不开解题,每解一题都是一次数学实践,应用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解决一道新题是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外见于“形”,内化于“型”,掌握解法的同时,积累数学解题经验。
提炼问题“模型”,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