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章《数的运算》第1节“有理数的乘除法”。

具体内容包括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以及乘除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乘除混合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有理数乘除法运算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探究(1)引导学生复习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法则。

(2)学生自主探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3)学生自主探究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3. 例题讲解(1)讲解有理数乘法例题,强调乘法法则的应用。

(2)讲解有理数除法例题,强调除法法则的应用。

(3)讲解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例题,强调运算顺序和法则。

4. 随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有理数乘法练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有理数除法练习题。

(3)学生独立完成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练习题。

5.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3. 乘除混合运算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3)×(4)、(2)×3、4÷(2)、(5)÷(3)。

(2)解决问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比小明多3个苹果,小丽比小红少2个苹果。

问小丽有多少个苹果?2. 答案:(1)(3)×(4)=12,(2)×3=6,4÷(2)=2,(5)÷(3)=5。

2024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据与统计1.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2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1.3 饼图和频数分布直方图2. 第二章:平面几何2.1 线段、射线和直线2.2 角及角的度量2.3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3.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方程及其解3.2 一元一次方程3.3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掌握条形、折线、饼图等统计图的特点及绘制方法。

2. 掌握平面几何中基本概念,如线段、射线、直线、角等,了解三角形的分类。

3.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图的绘制;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的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统计图挂图等。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如让学生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进行随堂练习。

3. 结合实际物体,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等几何概念,通过画图、测量等操作,加深理解。

4. 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角的度量及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5. 以实际问题导入一元一次方程,讲解解法,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

6.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数据与统计:板书统计图的绘制步骤、注意事项。

2. 平面几何:板书线段、射线、直线、角等概念;三角形分类。

3. 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解方程的步骤,展示实际问题的转化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班级同学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数据,绘制条形、折线、饼图等统计图。

(2)用直尺、圆规、量角器等工具,绘制线段、射线、直线,并测量角度。

2024年数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数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数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内容包括第九章《数据分析》的第一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第二节“频率分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意义,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

2. 能够运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并提取数据的基本信息。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绘制及数据的解读。

教学重点: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及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购物小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了解这些商品的价格分布?2. 数据收集与整理(10分钟)(1)学生分小组讨论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

3. 频率分布直方图(10分钟)(1)教师讲解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绘制购物小票中商品价格频率分布直方图。

4.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给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2)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回指导。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题1、2、3。

六、板书设计1. 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2.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绘制步骤3. 例题及解题思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100页习题1、2、3。

2. 答案:(1)习题1:略(2)习题2:略(3)习题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绘制与解读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分布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数据收集与整理3. 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绘制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情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浙教版【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含整式的乘法、除法,以及运用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2. 第二章《几何图形》:涉及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以及相交线段的比例关系。

3. 第三章《概率与统计》:含概率的基本概念、统计图表的绘制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灵活运用因式分解方法。

2. 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理解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几何图形的判定与性质,概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统计图表的绘制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概率与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计算购物时商品打折后的价格,探讨几何图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彩票中奖的概率等。

2. 新课讲解:(1)整式的乘除:介绍整式的乘法法则、除法法则,并通过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2)几何图形:讲解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结合实际图形进行分析。

(3)概率与统计:介绍概率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如何绘制统计图表,并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概率计算公式。

2. 例题解答步骤,关键步骤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

(2)解答题: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概率问题。

2. 答案:详细解答每个题目的答案,包括解题思路、步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是否恰当,如何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强的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

能够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规律。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

代数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性质证明。

代数方程的解法技巧。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单元:平面几何第1课时: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1.教学内容:平面、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点、线、面的关系。

2.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几何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点、线、面的关系。

讲解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

第2课时:三角形的基本概念1.教学内容:三角形、角、边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

2.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单元:代数方程第1课时:一元一次方程1.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2.教学过程: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讲解解法,引导学生独立解题。

第2课时:二元一次方程组1.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2.教学过程:利用实际问题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讲解解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单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1.教学内容:数据收集的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

2.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数据收集的重要性。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

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数据收集过程。

第2课时:数据处理与分析1.教学内容: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5篇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5篇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5篇光阴如水,我们又将在努力中收获成长,写好教学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做教学计划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从日常生活入手,结合课堂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着力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将其转化为理性思维。

通过课堂教学、课堂练习、课堂作业、课后巩固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自主探索、学会总结规律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第一章、有理数:本章次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及运算,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也是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并对其分类和比较大小;理解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并利用它们的性质进行化简和计算;理解有理数的各种运算法则、运算定律和运算顺序,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

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概念、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实际解题和计算中。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本章通过日常生活事例引入代数式的概念,进而导出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概念,并对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进行探究,加深学生对式的理解和对数的认识。

本章重点内容理解单项式、多项式及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并将其熟练的应用于整式的计算。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次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既是本学期重点内容之一,也为今后学习其它方程的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

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2024年数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数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数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数的运算”和第四章“方程与方程组”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1. 教材第三章:数的运算,第5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 教材第四章:方程与方程组,第1节“一元一次方程”和第2节“一元一次方程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方程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模型,并求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购物找零问题,激发学生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兴趣;2. 新课:讲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法则;3. 课堂练习:设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现场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4. 知识拓展: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5. 课堂练习:出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让学生现场练习,并及时解答;6. 知识巩固:出一元一次方程组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方程组的解;六、板书设计1.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方程组的解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教材第三章第5节练习题;(2)应用题:根据实际情况,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2. 答案:见教材课后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拓展题,如涉及实际问题的方程组,让学生在课后思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数的运算1.1 实数的性质与运算1.2 代数式的化简与运算1.3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 第六章:方程与不等式2.1 一元一次方程2.2 一元一次不等式2.3 不等式组与不等式应用3. 第七章:图形的初步认识3.1 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3.2 线段、射线与直线3.3 角与角的度量4. 第八章:概率与统计4.1 概率的基本概念4.2 统计图与统计表4.3 数据的表示与处理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实数的性质与运算,提高运算能力。

2. 学会代数式的化简与运算,掌握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3. 能够解决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问题,并运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4. 认识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掌握线段、射线、直线与角的概念。

5. 了解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学会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性质与运算代数式的化简与运算不等式组的解决方法2. 教学重点: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决方法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2. 学具:课本、练习本、直尺、圆规、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折扣、计算物品的平均价格等。

2. 新课:按照教材章节,讲解数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图形的初步认识、概率与统计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 知识点框架:第五章:数的运算第六章:方程与不等式第七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第八章:概率与统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数的运算练习题第六章:方程与不等式练习题第七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练习题第八章:概率与统计练习题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布置拓展性作业,如研究性学习、数学阅读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的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一.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到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此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转变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让同学们观察图(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问:图(1)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让同学们看图(2)。

左天平两盘内的砝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x=2x+2,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2x+2两边都减去2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呢?由图(1)、(2)可归结为;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身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及应用;3. 方程与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解法及应用;2. 能够运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其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购物时如何根据预算选择商品,引导学生思考方程与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新课导入: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结合例题进行讲解;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5. 新课导入: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及应用,结合例题进行讲解;6.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9.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六、板书设计1.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 一元一次方程:(1)概念;(2)解法;(3)应用。

3. 一元一次不等式:(1)概念;(2)解法;(3)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下列方程:2x+5=15;3(x4)+2x=10;(2)解下列不等式:3x7<11;2(x+3)>5x6。

2. 答案:(1)x=5;x=4;(2)x>6;x<9。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在解不等式时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方程与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打折商品的价格计算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绝对值》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绝对值》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绝对值》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 0。

2.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3.能够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体会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2.通过具体的数值计算,归纳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比较两个有理数的绝对值大小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绝对值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数轴等知识,为学习绝对值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特别是对于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一性质,在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时,可能会出现错误。

三、教材分析:《绝对值》是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旨在绝对值的概念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和实数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引出绝对值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绝对值的性质和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绝对值的概念和性质,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特别是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一性质。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绝对值的概念、性质和求法。

2.演示法:通过数轴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3.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篇1课题:1.1反比例函数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进而识别其中的反比例函数.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3.能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通过探索现实生活中数量间的反比例关系,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特定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常量与变量的辩证关系和反映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观点。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学生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什么是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一、创设情景探究问题情境1:当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什么关系?(vt=s)当一个长方形面积一定时,长与宽成什么关系?[说明]这个情境是学生熟悉的例子,当中的关系式学生都列得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最终让学生讨论出:当两个量的积是一个定值时,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如xy=m(m 为一个定值),则x与y成反比例。

(小学知识)这一情境为后面学习反比例函数概念作铺垫。

情境2:汽车从南京出发开往上海(全程约300km),全程所用时间t(h)随速度v(km/h)的变化而变化.问题:(1)你能用含有v的代数式表示t吗?(2)利用(1)的关系式完成下表:随着速度的变化,全程所用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v(km/h)608090100120t(h)(3)速度v是时间t的函数吗?为什么?[说明](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关系式s=vt,指导学生用这个关系式的变式来完成问题(1).(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运用(1)中的关系式填表,并观察变化的趋势,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3)结合函数的概念,特别强调唯一性,引导讨论问题(3).情境3: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1)一个面积为6400m2的长方形的长a(m)随宽b(m)的变化而变化;(2)某银行为资助某社会福利厂,提供了20万元的无息贷款,该厂的平均年还款额y(万元)随还款年限x(年)的变化而变化;(3)游泳池的容积为5000m3,向池内注水,注满水所需时间t (h)随注水速度v(m3/h)的变化而变化;(4)实数m与n的积为-200,m随n的变化而变化.问题:(1)这些函数关系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关系式有什么不同?(2)它们有一些什么特征?(3)你能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吗?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y与x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y=(k为常数,k≠0)x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k是比例系数。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对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相关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系统介绍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注意讲解的条理性和清晰性。

通过实例演示和图形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

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互动探究: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过程,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

巩固练习:提供一定数量的课堂练习题目,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并当堂点评。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重点讲解和纠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布置课后作业和评价方式,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

2024年数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数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数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3章《代数式》,具体内容包括:3.1 完全平方公式,3.2 平方差公式,3.3 公式法因式分解。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简化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能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的掌握和应用。

难点: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概念。

2. 新课:(1)讲解完全平方公式,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平方差公式。

(3)引导学生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进行解答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完全平方公式:(a+b)^2 = a^2 + 2ab + b^2(ab)^2 = a^2 2ab + b^22. 平方差公式:a^2 b^2 = (a+b)(ab)3. 公式法因式分解:(1)提取公因式法(2)公式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3x+4y)^2(2)因式分解:x^2 4y^2(3)应用题: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b),求它的面积。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例子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提高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其他因式分解方法,如分组分解法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清晰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新内容。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1.1从自然数到分数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江版)七年级上册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数的意义和用处;了解分数(小数)的意义和形式;了解分数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2、能力目标:通过自然数和分数的运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初步体验数的发展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自然数和分数的意义和应用。

四、教学难点合作学习中的第2题的第⑵小题。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㈠创设情境出示材料:(多媒体显示)请阅读下面这段报道:2004年8月13日到8月29日,第28届奥运会在雅典召开,我国体育代表团以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获得奖牌榜的第二名,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我国金牌数约占总金牌数的110。

跨栏运动员刘翔在男子100米栏决赛中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奥运会纪录,平了世界纪录,刘翔是我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短距离竞赛项目获得冠军的第一人。

提问:你在这篇报道中看到了哪些数?请你把它们写下来,并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数?如果将12秒91写成12.91秒,12.91又属于什么数?(由雅典奥运会有关报道引入,既合时事形势,又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出课题:今天我们复习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及它们的应用 [板书课题]第1节从自然数到分数㈡提问复习问题1:先请同学们回忆小学里学过的自然数,哪一些数属于自然数?你了解自然数最初是怎样出现的吗?注意:自然数从0开始。

问题2:你知道自然数有哪些作用?(让学生思考、讨论后来回答,教师提示补充)自然数的作用:①计数如:32枚金牌,是自然数最初的作用;②测量如:小明身高是168厘米;③标号和排序如:2004年,金牌榜第二。

注意: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因为自然数在小学里已经非常熟悉,因此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知识)㈢做一做(多媒体显示,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请学生回答)下列语句中用到的数,哪些属于计数?哪些表示测量结果?哪些属于标号和排序?⑴ 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⑵小明哥哥乘1425次列车从北京到天津;⑶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国银行大厦高368米,地上70层,至1993年为止,是世界第5高楼;⑷信封上的邮政编码325608⑸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中的号码1363;⑹.今天的最高气温是35℃(补充3小题,加强巩固自然数的作用)㈣小组讨论问题1:我们知道小学里先学自然数再学分数,但你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你能用自然数表示四人均分一个西瓜,每人可得多少西瓜吗?(用分配等实际问题说明自然数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问题2:在解答下列问题时,你会选用分数和小数中的哪一类数?为什么?⑴小华和她的7位朋友一起过生日,要平均分享一块生日蛋糕,每人可得多少蛋糕?⑵小明的身高是168厘米,如果改用米作单位,应怎样表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使学生理解什么时候用分数,什么时候用小数,关键是怎样方便简单)问题3:分数可以转化为小数吗?怎样转化?如18= ;415= ;23= 。

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2.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是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数轴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实数大小比较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通过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上有理数的位置关系,从而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同时介绍了利用绝对值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大小比较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数轴的知识,为学习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奠定了基础。

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思维还不够严密,需要教师引导。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及时鼓励和引导。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1.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理解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与数轴、绝对值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原理。

2.演示法:通过数轴演示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

4.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然数、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掌握有理数的概念,能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体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

2.在有理数分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性,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引导理解抽象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气温的零上和零下等,但对于用正数、负数准确表示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三、教学分析:《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主要旨在从自然数的复习引入,逐步拓展到分数、负数,使学生对有理数的概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难点】:1.对负数概念的理解。

2.有理数分类的准确性。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自然数、分数、小数和有理数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每个概念的定义和特点。

2.举例法: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3.情境创设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计算商品价格折扣、总价等过程中体会有理数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图形表示分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6.归纳法: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教案标题:使用浙教版教材设计的七年级数学教案学习目标:1. 理解并掌握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 理解并运用比例和比例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

教学时长:2课时(每节课45分钟)教学准备:1.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

2. 幻灯片或白板、黑板。

3. 数学工具:尺子、直尺、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第1课时:步骤1:导入(5分钟)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一组生动的实际图片,例如一个正方形花坛或一个长方形房间,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如何用数学方法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吗?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步骤2:概念讲解(15分钟)a. 使用教材中的相关例题,讲解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

提醒学生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b. 运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解释如何计算平方根和立方根,进行步骤演示,并要求学生跟随计算。

步骤3:课堂练习(20分钟)a. 教师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b. 教师逐一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指出问题解答中常犯的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法。

第2课时:步骤1:复习(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醒学生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步骤2:知识拓展(10分钟)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比例的概念和比例公式。

让学生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3:练习与应用(25分钟)a. 将几个涉及比例和比例公式的实际问题呈现给学生。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思路,并列出解题步骤。

b. 随机选取几个小组进行问题解答的呈现,引导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反馈。

步骤4: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

补充资源:1. 提供一些教学视频或互动教学软件,以辅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及解题方法。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20XX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把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

这是小编整理的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一)1.2数轴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轴、相反数的概念;2 .掌握数轴的画法、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3 .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相反数,探索他们的位置关系;4 .感受数形结合与转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二)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二)讲授新课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 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例2 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55(1)0.5,-,0,-0.5,-4,,1.4; 22(2)200,-150,-50,100,-100.想一想:-4与4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55与,22-0.5与0.5呢?(四)介绍相反数的概念和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1.2数轴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数轴、相反数的概念;
2.掌握数轴的画法、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3.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相反数,探索他们的位置关系;
4.感受数形结合与转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
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
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
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
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
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
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例2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55(1)0.5,-,0,-0.5,-4,,1.4;22
(2)200,-150,-50,100,-100.
想一想:-4与4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
什么关系?-55与,22-0.5与0.5呢?
(四)介绍相反数的概念和性质。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比如,-5的相反数是5,4是-
4的相反数。

注意,零的相反数是零。

观22
察归纳得到相反数性质: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零除外)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例如,表示-100和100的点分别位于原点的左侧和右侧,到原
点的距离都是100个单位长度。

例:求5,0,-9的相反数,并把这些数及其相反数表示在数轴。

2
课堂练习
见课本第12-13页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
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
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练习设计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