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原则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 重点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1、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逻辑起点是“学习”。
2、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学论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与学的科学规律和艺术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学科教学论的基本问题)3、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具有理论科学的性质,又具有应用和研究科学的性质。
4、学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意义:(一)成为合格思想政治课老师的需要教师的知识理论素质构成,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
(二)培养学习型教师的需要更新知识需要学习教学论。
人才竞争需要学习教学论。
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学习教学论。
成为知名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教学论。
5、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一)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二)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德育工作的地位(四)德育的目标(五)德育的内容(六)德育的方式(七)德育的原则(八)教师队伍建设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育的核心思想7、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国的道德思想的精髓8、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9、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的时代精神10、素质教育的特征:目的性、育人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11、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健康完美的人格12、创新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①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创新人才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品格1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功能(一)导向性功能①目标导向②价值导向③行为导向(二)规范性功能①对政治方向的规范②对思想观念的规范③对道德行为的规范(三)个性化功能①对个性化发展具有定向作用②对个性发展具有合理的建构作用③对个性化的发展具有个体享用作用1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使人们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结果和理性符号,是人们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现象之网的网上扭结”,也是人们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工具。
德育方法的组合原则
德育方法的组合原则
首先,德育方法的组合原则包括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
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德育教育。
这就
要求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德育教育。
其次,德育方法的组合原则还包括循循善诱原则。
德育教育需
要耐心、细致、周到地进行,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
的手段。
循循善诱原则要求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激励引导等手段,
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此外,德育方法的组合原则还包括全程参与原则。
德育教育不
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还需要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教
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的德育教育,关心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问题,
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
为规范。
最后,德育方法的组合原则还包括因势利导原则。
德育教育要
因时、因地、因事而异,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环境、学习
任务等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的来说,德育方法的组合原则是多种方法和手段相互结合,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些原则的贯
彻执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
的品德和个性。
高校德育中的一体两翼探讨
2012年第0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9,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309期)Total No .309收稿日期:2012—06—15作者简介:张薇(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
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黑龙江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中的“一体两翼”探讨张薇(黑龙江东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摘要:德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渠道,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德育中的“一体两翼”,明确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德育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两翼”作用,对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德育;一体两翼;以学生为本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033—02一、高校德育中的“一体”和“两翼”(一)学生是高校德育的主体高校德育中的“一体”即“主体”,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并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方。
学生是整个德育过程的主体,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1.由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德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德育的目标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接受———内化———外化”这三个阶段、两次飞跃构成的整个过程才能实现。
而在“接受———内化———外化”的过程中,第一次飞跃是从“接受”阶段到“内化”阶段,即学生从有选择地“接受”信息到自觉地将信息“内化”为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是从“内化”到“外化”阶段,即学生自觉地将内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外化为行为的过程。
高校德育教育如何创新
张 超
( 黑河 学院
创 新是一 个综合 的概念 , 是包 括教育 在 内的各 种社会 事物进 步与发展 的共 同因素。具体地说 , 创新是指主体( 人) 为了一定的 目 的, 遵循 事物发展 的规律 , 对事物 的整体 或其 中的某些部分 进行变 革, 从 而使 其得 以更新 与发展 的活动。这种更新与发展 , 可以是事 物的一 种形态 转变为另 一种形 态 , 也可 以是 事物 的 内容 与形 式 由 于增加 了新 的因素而得 以丰 富、 充实、 完 善等 , 还可 以是 事物 结构 内部构成 因素 的重新组 合 , 这种 新的组合会使事物 的结构更合 理 , 功能更齐全 , 效率进一步提 高。总之 , 创新包含 目的性 、 规律性 、 变 革性 、 新颖性 和发展性等 因素。 德育 , 这里主要是指学校道 德教育 , 是学 校教育工作者组 织适 合 德育对 象品德 成长 的价值环境 , 促 进他们在 道德 价值 的理 解和 实践能力等方面不 断建 构和提升 的教育活 动。学校是进行道 德教 育 的重要阵地 主渠道 , 在思想道德建 设中担负着义不容辞 的责任 , 所 以应把 德育工作 放在 学校的 突出位置 上 , 把 德育看 作学校 管理 工 作的灵魂 , 看做是全面实施素质教 育的核心 。 创新教育是一个 以创 新 能力为 培养 目的 的系统工 程 , 德育 作 为其 中一个 重要 的子系 统 , 为 学生创新 能力 的培养提供 方 向保 证 和精 神动力。全面推进学生 素质教育 , 实施 创新教育 , 是 向德 育提 出了新 的挑战也创造 了新 的机遇 , 加 强和改进德育 , 充分发挥德 育 的主导作用 , 为创 新教育提供正确 的方向和保障不竭 的精神动 力。 随着世界各 国、 各地 区与 民族 之间 联系 的加强 。以及 信息 时 代 的来 临 , 传统 的地域 已逐 渐被 打破 , 各 国、 民族与地 域 问的通 过 各 种途 径发生相互影 响乃 至碰撞 和冲突 。 面对时代 的挑战 , 进行有效 的德 育创 新已是燃眉之急 , 是大学 进行 素质教育 、 促 进公 民道德建设 、 提高全 民修养 的重中之重 。 ( 一) 教育者德 育观 念的创新 德 育教育创新要求教 师角 色做 出相应 的调整 , 以适 应全 球范 围内兴 起的 、 以发 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 为 目标 的创新 教育 。 这 是新时代 赋予教 育工作者 的庄严 使命 , 也是摆 在每位 教育工作 者 面前 的无法 回避 的严 峻考 验。培养 一支具 有创 新意识 、 创 新能 力 的师资队伍 , 这是 新形 势 下做 好 大学 德育 工作 的前 提 和保 证 。 从这 个意义 上讲 , 当前 大学德育 工作者 应确立 与时代发展 相适应 的新教 育观 、 人才 观和质量观 。要在德育工作 中开展创新教育 , 教 师从 道德 的传播者 变为学生 学 习道 德知识 的引导 者 , 教 师主导作 用应体 现在如何指导 、 组织 、 帮助 、 激励学 生 , 主导是 导思 路 、 导方 法、 导规律 、 导创新 , 引导学生形成 良好 的品德 行为。
论高校德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原则
论高校德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原则高校德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参与,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道德的思考和探索。
2.提供实践与体验的机会。
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理解和体验道德价值观。
在高校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道德问题,提升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情感。
3.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来构建知识结构。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共同探索和思考道德问题,培养其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知识与价值的融合。
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知识与价值的融合,通过将知识与道德价值观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仅仅获得道德知识,还能够理解、反思和应用道德价值观。
在高校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道德价值观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反思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与价值的关系,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提供反馈与评价的机制。
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之处,从而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
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反馈、小组评价等方式,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在道德修养中不断进步。
总之,高校德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原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提供实践与体验的机会,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注重知识与价值的融合,以及提供反馈与评价的机制。
这些原则的贯彻和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启发式教学的启发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启发方法启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激疑启发。
其要点是在“无疑处生疑”,从而使一堂课沿着“无疑一一有疑一一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
激疑启发适用于课题导入和讲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分解启发。
每节新课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把知识分解为学生已知的、半知的和未知的三部分:己知的知识一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半知的知识一一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索求结论;未知的知识一一由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
分解启发适于讲授密集知识内容时。
3、设问启发。
根据教材的逻辑关系,可以把讲授内容组织成环环相扣、发人深省的“问题链条”,逐一提出,让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诱发学生思考。
当学生把这一“问题链条”弄清搞懂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
根据教学需要,有时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可由教师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只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思维线索,指明思维方向。
讲授逻辑性强且逐层加深的教材内容时,适于用设问启发。
4、反面启发。
对于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教师可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肤浅性,有意识地让学生“跳陷阱”,以暴露问题,在学生“碰壁”和“跌跤”后。
再用事实使他们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原来错了,错在哪里?该怎么纠正?纠正学生常犯的顽固性错误、澄清似是而非的问题,用此法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5、类比启发。
是在立足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同类知识归纳整理,突出两类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启发学生认识规律、区别异同、变未知为已知的一种启发方法。
当抽象深奥的知识的性质与某一浅显事物的性质有相似之处时,可用此法使问题直观化和简单化。
6、对比启发。
有些知识易于混淆,采取对比的方法容易弄清它们的本质差异,从而启发学生分清异同点。
7、比喻启发。
即利用相同或相似的道理,用打比方或举出通俗易懂例子的方式,来讲述抽象难懂的知识。
突破教学难点时,此法可以深入浅出地说明其道理。
8、演示启发。
即通过实验演示,启发学生获取有关知识。
演示启发适用于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妨碍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细致分析时使用。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一、概念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
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
3、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4、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
5、范式是指一种科学信念以及与这种科学信念相联系的研究方法论的集合体,概念、理论工具等是其构成要素。
6、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7、高等教育目的是依据教育目的规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
8、教学是师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介进行的传递信息的双边活动。
9、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10、高等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学校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1、狭义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
它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12、高校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某一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1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示,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如何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如何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问题。
14、备课就是上课前的教学准备。
15、上课就是师生在规定时间里进行教学。
16、学分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德育教育案例论文3300字-德育教育案例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德育教育案例论文3300字_德育教育案例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导读:德育教育案例论文怎么写?在当下的生活中应该也是有很多人都需要撰写相关的论文吧,不管是毕业还是评定职称,论文写作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论文分类为德育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德育教育案例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德育教育案例论文3300字(一):以案例推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摘要:针对温州医科大学医学本科生开展德育教育,以案例推动医学本科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并初步总结了改革方案的实施成果。
关键词:案例;本科生教学;德育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044-02当代社会是个价值观多元化社会,各种思潮交叉,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仅仅依靠思政课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需要发挥多种学科互补优势,多课程、多方位育人。
德是先导,德决定学生的价值。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高校以育人为根本,要将育德与育才贯穿于高校全部工作的始终,坚持育德与育才相统一,决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只重育才而轻育德。
德育智育应共同协调发展,智育服务于德育,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是德育与智育之间的主旋律。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在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立德树人深入到日常教学中。
根据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细化隐性思政,强化显性思政,构建全课程、多方位育人格局。
专业课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通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育人与其他所有课程隐性育人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1]。
当今时代,从对学生的培养来说,提升才智是基础,而立道德观决定人生走向。
育德与育才的关系,说到底是“红”与“专”的关系。
教学理论和方法
德育过程:
①他律→自律 ②道德冲突(问题)→启动解决道德问题的 心理过程→产生道德行为→具备道德意志 ③道德情感化(如对道德的感受、体验)或 道德认知化(理性) ④道德应该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整体。
德育关注点: ①品德发展关键期,品德发展如何分阶 段? ②青少年的发展特点 ③理性的作用(如见义勇为、见义智 为),宗教的作用
教学评价(依作用分类的教学评价)
①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学年或教程开始时 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它 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以弄清学生 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学习上的特点、 优点与不是之处。其目的不是给学生贴标签, 证明其在学业上“能”与“不能”,而是为 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 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请思考: 怎样通过动作去描写一个人的性格?
教学理论(二) 教学理论(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共 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 称。
对教学方法的内在本质特点,我 对教学方法的内在本质特点, 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选择教学方的基本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 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从而达 到发挥教学方法组合的整体性功能的目的。 其次,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在实际 运用中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 另外,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 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山东高校教师资格综合卷复习资料及选择题答案
《大学教学论》一、单项选择题1.大学教学论探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般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下列选项不属于其内容的是():A.教学理念B.教学过程C.德育原则D.教学方法2.高等学校工作应当以(D)为中心。
A.政治学习B.科学研究C.社会服务D.教学工作3.教学质量的提高,决定于起主导作用的( A )A.教师B.学生C.教科书D.课程资源4. 下列有关学生的认识过程的论述,错误的是( A )A.一般从接受直接经验开始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C.也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D.智力与非智力全面发展的过程5.下列选项不属于“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的是( D )A.授课清晰B.教学方法多样化C.任务导向D.设置合适的提问6. 下列选项所列教学原则表述错误的是( A )A.科学性与政治性结合B.理论联系实际C.专业性与综合性结合D.少而精7. “通过有招学无招”是对( B )的形象说法。
A.发现教学法B.案例教学法C.讲授法D.讨论法8.最古老而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 C )A.发现B.案例C.讲授法D.对话法9.以下选项不属于大学现场教学方法的是( D )A.参观B.调查C.实习实训D.实验课10. 下列选项不属于教学创新目的的是( D )A.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B.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C.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D.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二、简答题1.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教学,是一种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它的基本任务,是对人类社会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社会道德与思想意识,有选择地进行传授,使人类的文化绵延不断地传递与发展。
大学教学集中体现了大学的育人功能与服务功能,不仅传递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2.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一)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从重教到重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从教给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
(“大学学习论”的出现)(三)加强实践性教学。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1.疏导性原则(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2、长善救失原则(“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要尊重学生;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4、因材施教(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针对个人特点与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加以教育;针对地区)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影响集体)6、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2=0现象,家访)(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对每个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6、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的原则:1、学生主体原则2、因材施教原则3、集体教育原则4、民主公正原则5、严慈相济原则6、以身作则原则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1、条件反应法(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2、提供榜样法3、说服性沟通法(实事求是,晓以利害,单双面结合,考虑学生原有态度,循序渐进)德育方法:1、说服法(明确的目的性;注重差异和时机;具有趣味性;教师要以诚待人))2、陶冶法(创设良好的情境、启发与引导相结合)3、锻炼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要严格要求)4、榜样发(可接受性原则;真实性;时代性;德智并重)5、奖惩法班主任工作的方法:1、说理教育法2、奖励法3、榜样示范法4、契约法5、惩戒法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1、观察法2、谈话法3、分析书面材料4、调查研究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演法)2、谈话法(问答法)3、读书指导法4、演示法5、参观法6、实验法7、练习法8、实习法9、谈论法10、发现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一、抛锚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抛锚在一定问题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1、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3、教师引导学生识别知识问题、分析问题并制定解决计划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二、认知学徒教学模式(示范、指导、消退、练习)三、随机进入教学(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支架式教学(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五、自上而下的教学常见的教学模式:1、范例教学模式2、抛锚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快乐教学、情知教学)教师的常规角色行为:1、父母的替代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的楷模4、集体的领导5、“法官与裁判“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1、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往着和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的职责与角色:1、学生健康成才的守护者2、班级工作的领导者3、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4、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5、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教师的职业素养1、专业知识素养a、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B、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C、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2、专业才能素养a、教学技巧B、教学能力C、教研能力3、专业精神素养班主任的素质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对孩子炽热的爱心4、较强的组织能力5、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6、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7、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8、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9.一定的心理指导能力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2、阶段性3、不均衡性4、差异性5、互补性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1、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3、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4、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3、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皮亚杰1、发生认识论——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3、认知发展——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维果茨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类社会文化借助语言2、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机能由低向高转化3、认知发展的三种观点——内化。
浅析苏格拉底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精品文档
浅析苏格拉底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着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领路人,是高校对学生进校培养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而辅导员的责任心、爱心及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品质的人,知识和智慧存在于人的心灵中,教师只需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其诱导出来。
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最让人尊敬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他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方法,所以称之问答法,又被称为助产术,以形象地比喻为思想之接生。
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教人学会逻辑地思考,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他的这一方法对我们今天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一、苏格拉底助产术教学法的由来苏格拉底出生于伯利克里通知的雅典黄金时期,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是助产士。
这对于苏格拉底把助产术用于教育,将教育比喻为思想接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强调教育应是由内而外的,是将人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不是注入、训练、铸造的过程。
苏格拉底把"助产术"贯穿于全部的教育活动之中。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讥讽。
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寻求问题的答案。
(2)助产。
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
这一步的作用是: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正确概念。
教师专业知识: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
教师专业知识: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是指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学习话动的主体,重视并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意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提示、点拨、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能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造精神。
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进行任何教学都应贯彻的。
而启发式教学是运用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坚持的。
二、注入式教学
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视学生为"容器",把现在的知识理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机械地呆读死记,"食而不化"。
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由于注入式无视学生在学习上主观能动性,而启发式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启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
1。
高校30道主观题
论高校德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原则
论高校德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原则[摘要]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在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高校德育教学时,应该坚持:准确把握道德生活实践原则,准确把握学生道德品质实际原则,注重激发学生道德反省意识原则,注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原则,善于运用准确、通俗、生动的教学语言原则。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方法原则德育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在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高校德育教学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准确把握道德生活实践原则道德之知就其性质而言是实践之知,是实践的一个部分。
它内在于人的行为,只有去行,才有真知,知,只有在行中才能最后完成,对于这种知的把握必须以达到某种实践境界为前提。
道德之知的对象是道德的生活、道德的行为。
总之,对于道德而言,人们不仅要知道它、承认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它,这是由道德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此外,道德之知是一种不完全的知,因为:第一,即使是源自于实践的知,它与实践的存在——人的生活与行为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们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逻辑,后者较之前者具有更为丰富的、复杂的内容和构成因素。
第二,人的道德生活和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认识(知识学习)的结果,还必须要有人的整体意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和行动的投入,要有各种“非知”的因素参与。
为此,在道德的行为和生活面前,道德之知是不完全的。
再有,道德之知又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是一种未饱和的“知”。
道德所蕴涵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它不同于物,具有固定不变的规律,人的道德行为具有无限多样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是根据他所处的具体情况来做出道德决定,绝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知识来应对各种不同的道德情景。
简述启发式教学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简述启发式教学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1. 启发式教学原则1. 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是指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依据,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2.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依据,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4)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包括: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3. 提供有效的反馈: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注重实践:教师应该重视实践,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6. 加强学习的连贯性:教师应该加强学习的连贯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技巧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技巧包括:提出问题、设置挑战、让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指导、提供反馈、提供有意义的活动、创造有趣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原则与方法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原则与方法
杨永春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科学》
【年(卷),期】2002(000)010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杨永春
【作者单位】单县一中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与方法 [J], 徐毅
2.论高校德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原则 [J], 林刚
3.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和方法 [J], 曾林生
4.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与方法 [J], 任艳平
5.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J], 张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启发式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25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立竿见影,如果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其实质或者对其运用不当或不熟,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参与教学,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
在运用该方法时,不能把满堂问当作法宝,其方法多种多样,有时教师没有说一句话,但是通过适当的体态语言,就会使学生浮想联翩,具有启迪性,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为此,笔者总结分析启发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1 启发式教学的原则1.1 关键性原则要顺利实施启发式课堂教学,关键在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启在关键和要害处。
所以,教师要分清教学内容之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
一堂课由几个不同的教学内容组成,其中每一个教学内容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
在抓住每一个主要矛盾的同时,更要抓住这堂课的主要矛盾,通过各教学内容的教学,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巧妙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实现单元教学目标。
1.2 及时性原则要顺利实施启发式课堂教学,必须创设适宜的愤悱情境,做到并真正实现及时启发,尽量避免超前或滞后启发。
此时,教师必须通过设疑、铺垫和相应的的启发诱导等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出现高度紧张而活跃的思维,将学生带入“心求通而水通,口欲言而未能”之境界,教师抓住教学内容之本质,稍加点拨要害处,启发的效果自然显现出来,自然会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1.3 实效性原则启发式教学实施前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不同,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讲求实际和实效,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完成教学目标。
1.4 双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强调师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采取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实现师生互动,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德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原则
[摘要]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在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高校德育教学时,应该坚持:准确把握道德生活实践原则,准确把握学生道德品质实际原则,注重激发学生道德反省意识原则,注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原则,善于运用准确、通俗、生动的教学语言原则。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方法原则德育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在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高校德育教学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准确把握道德生活实践原则
道德之知就其性质而言是实践之知,是实践的一个部分。
它内在于人的行为,只有去行,才有真知,知,只有在行中才能最后完成,对于这种知的把握必须以达到某种实践境界为前提。
道德之知的对象是道德的生活、道德的行为。
总之,对于道德而言,人们不仅要知道它、承认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它,这是由道德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此外,道德之知是一种不完全的知,因为:第一,即使是源自于实践的知,它与实践的存在——人的生活与行为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们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逻辑,后者较之前者具有更为丰富的、复杂的内容和构成因素。
第二,人的道德生活和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认识(知识学习)的结果,还必须要有人的整体意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和行动的投入,要有各种“非知”的因素参与。
为此,在道德的行为和生活面前,道德之知是不完全的。
再有,道德之知又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是一种未饱和的“知”。
道德所蕴涵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它不同于物,具有固定不变的规律,人的道德行为具有无限多样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是根据他所处的具体情况来做出道德决定,绝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知识来应对各种不同的道德情景。
道德之知,只能在道德的实践中,在与具体的情景相联结中不断生成、不断饱和。
最后,道德不是先在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道德存在于它自身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之中,体现在它自己的历史进程中,道德是生成性的存在。
道德的生成性源自于它的生活实践性。
人总是不断地通过自我生存的筹划,去构筑一个更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境域,一个更为美好的生活。
更适合于生活需要的道德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生成的,在生活实践中不存在永恒不变的道德和道德的本质。
人们对于道德意义的把握同样也是一个历史的生成过程。
道德的意义是随着生活的展开而不断展开,每个人也随他自身生活经历的丰富、自身修养的提升而不断生成新的道德意义,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生成过程。
道德教育要培养道德生成性的人,一个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存在,要促使人去不断生成自己新的道德世界,也使他不断在这个世界中自我生成。
由此可见,德育教育重在道德生活本身,而不是其他知识学习。
二、准确把握学生道德品质实际原则
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品质实际,高校德育课才能自觉遵循学生道德生成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丰富教学内容,解答学生关注的社会伦理问题与自身道德问题,从而有效运用各种具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实践知行一致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确立学习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正确目标,把学生践行良好道德行为,提高自身良好道德素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要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实际,首先必须深入学生调查研究。
调查是了解实际情况的基本方法。
深入学生调查研究首先应相信学生,自觉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意愿,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思想,教师才能接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
其次应该要有科学的调查方法,科学的调查方法是成功调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关键。
教师要围绕调查目的向学生提出调查问题。
如果教师漫无目的地向学生提出调查问题,就不能正确把握学生思想实际。
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就是把调查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结合起来。
科学的调查还应包括向不同类型的学生作调查,只有在具体把握各种类型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
思想实际包括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
要想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既要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准状况,又要调查、了解学生的道德意识状况。
三、注重激发学生道德反省意识原则
道德反省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形,人们在确定各种价值标准时,追问行为者
自己是否将人的道德权利放在首位,并将其作为行为的出发点;或者当行为所产生的伤害发生时,自己是否感到道德的沉重分量;或者伤害他人原本可以预防或避免的,但由于自己的主观原因而人为造成伤害发生后,行为者的良心未泯灭,受到自我谴责,追问自己“良心何在”。
就一般意义上讲,道德哲学反省可以促使人类诉诸理性反思反省所有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道德教义或道德规范的基础和效果,并决定它们的取舍。
道德反省有两个重要课题:一是反思一个人、一个组织、一种文化或社会的传统道德并决定其扬弃或取舍;二是诉诸什么理由确证道德行为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普遍将德育课看成是一门唯道德知识学习的必修课,即为考试而学,为学分而学,为文凭而学。
学生对德育课存在着先入为主、本能的逆反心理。
加上教师以应试和知识单向传授,将道德教育冷冰化、教条化、生硬化,使其“高处不胜寒”,远离了现实生活和学生。
诚然,道德知识离不开知识传授,而且一定的道德知识还是道德生活的体验和对生活的道德反省的必要条件,但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即道德智慧的激发和孕育。
这种智慧的孕育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我道德反省,教师要善于设置并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善的境界,使学生在其中通过强烈的精神感受、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去反省、感悟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道德与时代的关系。
四、注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原则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有规律发展的过程,人们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中逐步深化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发现问题是认识前进中的一个环节,它在人们的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人们的信念从盲目到自觉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当一个人不加怀疑地接受某一学说时,这种赞同态度的背后常常隐含着许多他并未弄清楚的问题,但是他还没有发现这些问题,因而未经深思便接受这一学说。
只有对某一学说提出疑问,才能经过进一步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最终确立起该学说主张的世界观。
在高校德育课教学中,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以接受间接经验为主,而不是致力于深刻认识道德生活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就会在学习道德知识的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发现、提出问题,并试着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深入思考才能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和探讨是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的重要途径。
不盲目崇拜权威,具有探索创新的勇气,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
因此,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高校德育课教学应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切磋和探讨,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而且,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在积极参与高校德育课教学中,他们会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思想观点或看法。
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会脱离教学的根
本目标。
因此,教师在注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应按照正确方向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所要教授的理论问题上来。
五、善于运用准确、通俗、生动的教学语言原则
教学语言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口头语言,也不完全是书面语言,它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对道德知识理解的准确性,从而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运用多种具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善于运用准确、通俗、严谨、生动的教学语言,避免使用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不规范的语言,避免教学语言艰深晦涩,努力使教学语言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鲁洁.生活道德、道德理想、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