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之赋格曲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谢德林《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之赋格曲二[摘要] 本文介绍了谢德林的生平、音乐创作阶段,并用简明的图示与谱例展

现《二十四首前奏曲于赋格曲》中第二首赋格曲的曲式结构,从而较为详尽地阐述了谢德林的作曲思路,为理解作曲家所要表现的内容、情感和音乐形象提供了有力依据。

[关键词] 谢德林赋格曲音乐分析

作曲家罗季翁•谢德林(Rodion Shchedrin)于1932年12月出生于莫斯科,是俄罗斯冷门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钢琴演奏家、音乐活动家。1945年就读于莫斯科合唱学校,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攻读完硕士研究生后毕业留校。1962年担任作曲协会会长,1973年根据苏联作曲家协会的创始人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意愿,谢德林接替肖斯塔科维奇担任会长长达10年的时间。从1989年起,成为柏林艺术学院的院士,1992年获得当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颁发的国家奖章。

谢德林对巴赫和巴赫以前的传统复调,以及俄罗斯的传统复调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受到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启示,在1963~1970年创作出可与同期前辈大师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媲美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并以此作品献给他父亲。

一、创作的三个阶段

谢德林早期作品是用地道的苏联风格写成的,从1960年代开始融入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他的创作既不超前也不像肖斯塔科维奇那种旋律剑拔弩张、情绪强烈的风格,而是将俄罗斯的民族风格与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反映了他对传统复调音乐多方面的继承和创新。

纵观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大约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有《第一钢琴协奏曲》,合唱、室内乐等形式的作品。

第二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各类体裁形式的作品,其中包含两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几部歌剧、芭蕾舞剧音乐、诗朗诵剧及清唱剧等杰作。

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除了继续创作歌剧、舞剧音乐之外,还在纯器乐体裁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例如,《吉奥尼西的壁画》(为九件乐器而作,1981年),长达两小时五十分钟的音乐巨篇《音乐的奉献》(纪念约•瑟•巴赫,由管风琴和九件管乐器演奏),小提琴独奏的《回声奏鸣曲》(1984

年)(这是巴赫诞生三百周年之前,作曲家献给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乌尔法•赫利舍尔的作品,在1985年的“莫斯科之秋”获得巨大的成功)。

二、《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简介

《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的题词是:“纪念我的父亲康斯坦丁?米哈伊洛维奇•谢德林”。这部作品分上、下两册,按五度关系及平行大小调来进行排列。此作品在理性构思的深度上,胜于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对称的总体性理性构思。由于第一首前奏曲与赋格曲是轻松活泼富有生气的,它基本决定了最后一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的格调,这同肖斯塔科维奇的套曲第一首的隆重庄严气氛,第二十四首总结性和史诗般的宏大气质显然是不同的。

“‘没有发现就没有作品’,这一原则一直伴随着谢德林的创作道路。”我们将从以下的分析中,略见其具有鲜明个性的创造天才之一斑。

三、第二首赋格曲之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三声部赋格曲。全曲呈示部与结束部的调性稳定,中间部的调性展开,使全曲具有三部曲式的特点,并以主题为中心,并通过逆行、倒影等写作手法将主题变形,结和调性音区等方面的变化,将赋格曲各个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连贯性的发展。

(一)整体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例1:

(二)具体结构分析

1.呈示部(第1-10小节)

此赋格曲呈示部的调性是建立在主调a小调与属调e小调上,形成纵向排列的上方五度关系。主题由高音部在a小调的属音E上进入,答题于低音部第4小节在e小调的属音B上进入,当主题在中音部第7小节再次进入时又回到了a小调的属音E。形成了顺次向下的声部进入顺序。其结构布局即为下面的图示:

例2:主调a小调(主题)——

属调e小调(答题)——

主调e小调(主题)——

例3:主题材料(采用十二音序列的写作手法)

2.中间部

(1)间插段(第11-13小节)

此间插段材料主要以主题材料中第3小节-第4小节的材料组成。保持了主题结尾的节奏,只是在音高上略加变化。且第11-13小节,三个声部在同一位置的发音点完全相同。

例4:第11—12小节

(2)主题在第14小节首先由低音部的c小调上进入(与主题相差小三度的调),答题则在由部分主题材料(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构成的中音部出现,接着主题又在第15小节第四拍的高音部的c小调上再次出现,当赋格进行到第17小节,主题又在中音部的﹟g小调上出现。多采用密接和应的手法。

第20—27小节各个声部间的进行,按照第14—20小节声部进入的顺序依次进入(调性为﹟f小调),但采用了将主题材料进行倒影的写作手法的处理。

例5:第20小节开始的低音部主题材料的倒影变化

第28—36小节,将主题材料做了逆行的写作手法处理后,仍采用了由中音部先进入,高音部进入,中音部仍保持了4小节的倒影后接着逆行的手法。

例6:第29小节开始的高音部主题材料的倒影变化

(3)间插段(第37—42小节)

此间插段所选用的材料主要是主题的倒影、逆行以及倒影逆行的写作手法,如第37—43小节的低音部就是根据主题材料的倒影逆行的手法变化而来的。

例7:第37小节开始的倒影逆行

3.再现部与尾声

(1)再现部(第43—60小节)

从此赋格曲的第43小节开始,主题又由中音部的﹟c音进入再现部,并且采用将主题材料中第1小节的材料重复出现3小节后,再进行的主题材料的完整变化重复的手段。继之,在第44和45小节中,又将主题分别在高音部的a小调和低音部的g小调上再现。

接着,在第47小节、50小节、52小节主题材料分别在﹟c、降b和a小调上再现。当再现部进行到53小节时,高音部选用了主题中第2小节的材料,中音部选用主题中第1小节的材料,而低音部则选用的是第4小节的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