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合集下载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范本全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范本全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范本全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的第三章“诗歌的形象”,详细内容包括形象的含义、分类、作用以及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我们将着重分析《静夜思》、《钱塘湖春行》等经典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形象的含义、分类和作用。

2.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3.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鉴赏。

教学重点:形象的含义、分类、作用以及在实际诗歌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描绘月夜的诗《静夜思》,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形象美。

2. 讲解:详细讲解形象的含义、分类和作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示范:以《钱塘湖春行》为例,示范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4.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其他诗歌,分析其形象特点,进行随堂练习。

6.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诗歌,共同鉴赏其中的形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鉴赏诗歌形象2. 板书内容:形象的含义形象的分类形象的作用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请鉴赏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特点。

2. 答案: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表现情感、描绘景物、渲染气氛等。

范例:《登鹳雀楼》中的形象特点:黄河、白云、青山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形象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仍需加强实际操作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典诗歌,深入体会诗歌中的形象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同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鉴赏。

2. 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练习环节。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中创造的具体物象和画面。

2. 学会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来领悟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2. 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诗歌形象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2. 运用方法分析诗歌形象。

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古诗词案例。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鉴赏诗歌的形象。

2. 知识讲解:(1)讲解诗歌中形象的概念,解释形象是指诗歌中创造的具体物象和画面。

(2)讲解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如表达诗人的情感、寓意等。

3. 案例分析:(1)提供一首古诗词,如《春晓》,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形象。

(2)分析诗中的形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春眠”和“啼鸟”,探讨这些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和主旨。

4. 方法指导:(1)引导学生了解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如关注诗中的意象、描绘画面等。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运用方法分析诗中的形象。

5. 实践演练:(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中的形象。

(2)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师生共同讨论。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与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心得体会来评价。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在鉴赏诗歌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八、拓展活动为了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诗词创作比赛或者组织学生参观诗人的故居、纪念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点:1. 诗歌中的形象及其作用。

2. 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方法分析诗歌形象。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介绍诗歌的形象,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及其作用。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歌形象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4. 课堂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形象在古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思考。

2.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体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成果,互相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4.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形象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诗歌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2. 选取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古诗词鉴赏相关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

3. 练习题:针对诗歌形象的练习题。

4. 参考资料: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资料。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最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最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的第三章“诗歌的形象”,详细内容包括:形象的含义与分类、诗歌中形象的表现手法、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形象的含义与分类,提高对诗歌形象的识别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独特形象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中形象的表现手法及其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的含义与分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形象的含义与分类,结合教材中的例诗,分析形象的表现手法。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诗歌,找出其中的形象,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题目,讲解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诗歌形象鉴赏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诗歌形象鉴赏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形象的含义与分类2. 诗歌中形象的表现手法3. 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鉴赏教材中的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这首诗歌描绘了(形象),通过(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情感)。

我个人感受到(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诗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尝试创作诗歌,运用所学知识塑造独特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中形象的表现手法及其鉴赏方法。

2.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并分享感受。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最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最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的第四章“诗歌形象的鉴赏”。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掌握如何分析诗中的具体形象,以及如何透过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意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形象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能够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3. 通过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重点: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形象,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结合教材中的例句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示范如何进行形象鉴赏,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诗歌,给予提示和指导。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形象的鉴赏》2. 主要内容:诗歌形象的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拟人鉴赏方法:分析形象、解读修辞、体会情感3. 例题解析:具体诗歌的形象鉴赏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第四章中的任意一首诗歌,写出鉴赏过程和心得。

2. 答案要求:准确把握诗歌形象,详细解读修辞手法,体现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同时,布置一篇关于诗歌形象鉴赏的短文,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通过诗歌描绘的具体事物和景物,以及通过这些事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主题。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2. 如何欣赏诗歌中的形象。

3.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四、教学准备1. 诗歌素材: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教学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优美的诗歌朗诵,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和作用:介绍诗歌形象是指诗人通过诗歌描绘的具体事物和景物,以及通过这些事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解释诗歌形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3. 欣赏诗歌中的形象:选取一首诗歌,让学生仔细阅读并感受其中的形象。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具体事物和景物,并思考这些事物和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选取一首诗歌,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主题。

5. 总结和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以评估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形象欣赏的理解和感受,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朗诵的方式进一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感。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诗歌形象的美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定义和分类。

2. 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3. 诗歌形象在表达诗人心境和诗歌主题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形象的分类和分析方法。

2. 难点:如何通过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主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形象的定义和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几首诗歌中的形象,如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4. 方法指导:教授如何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主题。

5. 实践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诗歌形象的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形象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4.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反馈,评估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2. 教学PPT: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和实例。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书籍和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篇一:《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案】《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教学方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

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

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

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

由于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诗歌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做点探讨。

二.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

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

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

《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三、课本回顾:例一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分析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

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

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例二.白居易《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形象”(5篇模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形象”(5篇模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形象”(5篇模版)第一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形象”“鉴赏诗歌形象”专题复习教学案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谒金门(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

诗歌形象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诗歌鉴赏》第二章《诗歌的形象》。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自然景观的描绘》,第二节《人物形象的勾勒》,第三节《诗人情感的抒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中自然景观、人物形象、情感抒发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自然景观描绘、人物形象勾勒、情感抒发。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和人物图片,让学生尝试用诗歌描绘,激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形象鉴赏。

3. 讲解:详细讲解自然景观描绘、人物形象勾勒、情感抒发的手法和技巧。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进行课堂讨论。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情感抒发。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首诗歌的形象,进行课堂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自然景观描绘2. 人物形象勾勒3. 情感抒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诗歌中的形象,写出你的感受和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从自然景观、人物形象、情感抒发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诗歌作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组织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认识到诗歌形象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学会欣赏诗歌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形象。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古诗词,整理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概念:介绍诗歌形象的概念,解释其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2. 诗歌形象的特点: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3. 欣赏诗歌形象的方法:讲解如何欣赏诗歌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分析诗歌形象,引导学生欣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欣赏,互相学习。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一首著名的古诗词,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兴趣。

2. 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简述诗歌形象的概念,解释其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举例说明诗歌形象的特点,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4. 欣赏诗歌形象的方法:讲解如何欣赏诗歌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分析诗歌形象,引导学生欣赏。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欣赏,互相学习。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3. 展示成果:每个小组选出一首古诗词,展示他们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和欣赏。

八、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分析一首古诗词,找出其中的诗歌形象,并解释其意义。

2. 完成课后作业:选取一首古诗词,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其诗歌形象,写一篇短文。

鉴赏诗歌形象优质教案范本全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优质教案范本全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优质教案范本全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的第四章——“诗歌形象的鉴赏”。

详细内容包括:形象的含义与分类、如何把握诗歌中的形象、形象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形象的创新解读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形象的含义与分类,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2. 学会运用诗歌形象表达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在诗歌鉴赏中能够提出独特的见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形象,以及如何将形象与情感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诗歌形象的分类、识别、分析和创新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形象的鉴赏。

3. 知识讲解:(1)形象的含义与分类: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形象的含义,并对形象进行分类。

(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形象:通过分析具体诗句,教授识别和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3)形象与情感的关系:结合具体诗歌,讲解形象如何表达情感。

(4)形象的创新解读:引导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歌,带领学生分析其中的形象,并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诗歌形象分析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形象的鉴赏》2. 内容:(1)形象的含义与分类(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形象(3)形象与情感的关系(4)形象的创新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中的形象,并阐述其与情感的关系。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分析深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一些有关诗歌形象鉴赏的书籍和文章,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学习。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具体古诗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诗歌形象的概念及作用。

3. 具体古诗词的分析与鉴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诗歌形象的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意象。

3.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激发学生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古诗词开场,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介绍诗歌形象的概念及作用,让学生明白诗歌形象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通过分析,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

4. 互动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鉴赏,并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和意义。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鉴赏,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古诗词鉴赏的分析和心得体会。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自己的心得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4. 个人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深度。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景、事等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形象来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感知和创造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理解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情感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感知和创造诗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特点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形象的感悟和创作经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诗歌材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一首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

1.2 学生分享对诗歌形象的初步认识。

2. 讲解诗歌形象2.1 教师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特点和分析方法。

2.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形象。

3. 案例分析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3.2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分享对诗歌形象的感悟。

4. 诗歌创作练习4.1 教师布置诗歌创作任务,要求运用形象思维。

4.2 学生现场创作,分享作品,互相评价。

5. 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形象的重要性。

5.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5.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2. 诗歌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对诗歌形象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3. 诗歌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环节运用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创作的诗歌是否具有形象鲜明、情感丰富的特点。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诗人或文学评论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2.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体验诗歌形象的美感。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精品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精品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古诗词中形象的表现手法、形象与情感的关联,以及如何通过具体诗句把握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诗词中形象的表现手法。

2. 能够分析形象与情感之间的关联,把握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形象与情感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通过具体诗句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古诗词中形象的表现手法,以及如何鉴赏诗歌形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首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并提出问题:“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给你什么感觉?”2. 新课导入:讲解古诗词中形象的表现手法,以及形象与情感之间的关联。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找出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中的形象及其表现手法,讨论形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详细讲解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尝试用所学方法鉴赏诗歌形象。

7. 课堂拓展:讨论古诗词中形象的表现手法在现代诗歌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2. 形象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象征3. 形象与情感关联情感寓于形象之中形象彰显情感4. 鉴赏方法抓住关键词分析诗句结构把握意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鉴赏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中的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答案示例:(1)形象:月、风、花、雪、夜(2)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象征(3)形象与情感关联:通过对比手法,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感慨。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词中形象的表现手法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鉴赏诗歌形象时的困难。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形象,尝试用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现代诗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范本全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范本全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范本全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教材第三章《诗歌的鉴赏》中“诗歌形象”的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形象的定义与分类;2. 如何分析诗歌中的形象;3. 诗歌形象的作用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掌握诗歌形象的分类及特点;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并能运用到实际鉴赏中;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诗歌形象具体化,使其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点:诗歌形象的分类、分析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自然景物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形象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形象的重要性。

3. 知识讲解:a. 诗歌形象的定义与分类;b. 如何分析诗歌中的形象;c. 诗歌形象的作用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以一首经典诗歌为例,详细讲解如何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诗歌中的形象,并进行交流讨论。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形象的定义与分类2. 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3. 诗歌形象的作用4. 经典诗歌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中的形象,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示例: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其中的形象及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诗歌,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同时,可以开展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诗歌形象具体化,使其易于理解和掌握。

2. 例题讲解:以一首经典诗歌为例,详细讲解如何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一:鉴赏诗歌形象导言: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古代诗歌不仅有着优美的音韵、独特的意象,更是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本专题旨在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分析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3. 熟悉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律等基本要素,学会利用这些要素鉴赏古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之达到“文化艺术素养培养”的目标。

3.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中国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鉴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之能够从多方面观察和分析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① 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次课上学过的内容,与古代诗歌有关的内容,并请同学们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上一节课内容。

② 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告知学生将听一首名叫《七步诗》的古代诗歌,回答一些问题,了解其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

2. 学习过程① 听课:学生合上书本,听课时着重注意理解每句话,思考每个词汇和句式的意义。

老师要停顿一些时候,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的语法结构。

② 看文:让学生重新阅读这首诗歌,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鼓励同学们在书上划出一些关键词,并思考如何描述和解释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

③ 分组探讨: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比较每个人所划的关键词。

并请他们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作者通过强烈的意象表现了哪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中有哪些情感元素?并请同学们就自己所了解到的内容,从多个层次进行论述,通过各自的观点去研究这部分的内容。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第二单元第四节,主要包括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三首诗歌。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诗歌中的意象、形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与审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审美和创新能力。

3. 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意象、形象的分析与理解。

难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轻音乐,让学生闭眼聆听,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描绘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2. 诗歌鉴赏:分别对《天上的街市》、《再别康桥》、《青玉案·元夕》三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形象,解读诗人的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梳理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6.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写一篇短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诗人、意象、形象、情感等关键词,以简洁明了的线条和箭头展示诗歌的意象、形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再别康桥》意象、形象与情感分析。

答案:《再别康桥》一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形象,如金柳、波光、星辉等,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康河晚景。

这些意象、形象充满诗意,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同时,诗人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开篇,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结尾,运用轻柔的词语和比喻手法,传达了离别时的哀愁与无奈。

整首诗歌情感细腻、丰富,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惋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形象的含义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教学方法】方法点拨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考纲解读
三、高考导航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7-8题。

(6分,每小题3分)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对这首诗的一、二句写作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比的手法,诗人颂秋与前人悲秋对比。

B、拟人的手法,将秋天当作一个人来描写。

C、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天比喻成古人。

D、运用了对仗的手法,词义词性两两相对。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盛赞秋天的美好,反映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B、借托鹤飞云霄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C、既描绘了秋高气爽,鹤飞云霄美景,又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秋自喻,以春喻人,表达了强烈的自信。

四、鉴赏诗歌形象
(一) 鉴赏诗歌形象的目标
(二)诗歌形象的含义
(三)人物形象鉴赏:
1、人物形象的含义
2、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方法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把握人物形象。

例题: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简要赏析“我”的形象特点:
方法二: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例题: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的地方。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四)意象的鉴赏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例题: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全诗描绘了哪些意象? (2)、抒发了什么情感?
2、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例题:明君词(陈昭)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

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

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

[注]明君:王昭君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联通过“拥”“暗”写出了边塞早晨雾气弥漫,大漠黄昏落日暗淡之景。

B、第四联赋予明月以人情,抒写出昭君对汉地无尽思念和在胡地的孤寂哀愁。

C、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名族融合的真诚向往。

D、这首诗歌咏的是王昭君初别汉宫远赴塞外的悲怨离情。

3、把握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例题: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的静寂。

B、诗人将静和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构成动人的意境。

C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

D、全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幽远的山月夜图,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五)、小结
五、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两题。

梅花(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听说梅花被早上的风吹开。

B、次句写观赏已开的梅花。

C、第三句的“何方”,是“什么地方”之意。

D、末句希望每株梅前都有个放翁,以便尽情欣赏梅花之美。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出“梅花”,有点题之妙。

B、次句写出红梅盛开,画面广阔。

C、第三句提出问题,表达愿望。

D、第三、四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梅花的喜爱。

2、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A、前两句写花开。

“影”指杏花在池中的倒影。

杏花临水,岸上的杏花和池中倒影都占尽春光。

B、后两句写落花。

意思是杏花被春风吹落,如雪飘飞,坠入池中,也绝对胜过委身泥中任人践踏。

C、前两句主要写景,用的是比喻。

后两句主要是抒情,用的是拟人,后两句写落花如人一样失意,表现落花那种失意时,宁肯受贬斥也绝不甘心受辱的品格。

D、这是一首咏物写志的诗。

诗人借咏杏花,含蓄地表现自己志洁行芳,义不可辱的高贵品质。

3、请简要赏析下面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备考资料:古典诗词意象特有的情感内涵
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

月亮是思乡念亲的代名词。

2、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以折柳表惜别。

3、长亭: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4、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5、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6、芳草:喻离恨
7、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8、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9、杜鹃鸟: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在一
起。

10、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1、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12、流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13、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4、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15、蝉: 以蝉喻品行高洁。

寒蝉又是悲凉的同义词
16、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7、松柏: 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8、梅花: 寄托高洁的品格。

19、莲:“莲”与“怜”谐音,借以表达爱情。

20、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21、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21、鸿雁:诗人常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22、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
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23、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23、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此要求我们可以看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前提,是基础。

只有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

2、学生情况分析:
分析高考考点,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

经过高三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已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
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训练学生的整体鉴赏诗歌能力和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较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差等特点,本节课将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总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训练、互动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的目标。

【媒体准备】多媒体电脑、自制教学软件、实物投影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