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共37张)分享资料

合集下载

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课件(共37张PPT)

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课件(共37张PPT)

2、对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补充)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的素养都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
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实质是精神现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运用
政治 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
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文化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 及其产品。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补充)
经济
反映 反作用
基础 集中表现
文化的转化性 和两重性
可转化为物质力量 具有推动和阻碍作用 (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文化)
1.2 文化与经济、政治
01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02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03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指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
经济 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
判断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 小林下基层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经济现象)
(2)小林参加学校运动会、辩论会、读书俱乐部
(3)小林在超市购买水果
(经济现象)
(4)小林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5)小林参加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
(政治现象)
(6)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7)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科比尔卡共获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解开了人体感受外界的工作原理,这个核心物质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

《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PPT

《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PPT
❖整体把握《文化生活模块》的结构
单元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主要内容 讲述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形成对文化 的基本认识
隐性逻辑 是什么
第二单元 分析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揭示文化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横向传播、纵向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
为什么
第三单元
阐释中华文化的成就及中华民族精神的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内涵和时代意义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各有特色。
2、文化的内涵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实质是精神现象。
(2)从内容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 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表现、特点及优秀文化 的作用等选择题、非选
一个内涵:文化
择题都会涉及。
的内涵
2.材料多以近年来有影 两个作用:文化
响的文化产品、中国文 对社会、对人
化走出去的事例、中国 的作用
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两个特点:文化
文化对人 的影响
6.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7.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8 .丰富精神世界, 增 强 精
C、文化塑造人生
D、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
考点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重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区别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决定
经济、政治
文化
反作用
表现:①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 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新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新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大影响。某市
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
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
越突出。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 长。 (3)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某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9、《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 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 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 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 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 挥文化的作用。该区某市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文 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充分整合地方民俗文化 资源,开发了“逍遥乡村游”旅游线路;同时,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 各类高素质人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 的理论依据。
考点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国内角度: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 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国际角度: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 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行强权政治,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 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8、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 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 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 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 。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复习学案 高三政治教案PPT模板下载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复习学案 高三政治教案PPT模板下载

(3)文化与经济、 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影 响人们的
__________...
(2)文化影 响人们的 __________...
(2)态度:既要 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
(1)意义:是发 展本民族文化的内
在要求,...
(3)原则:遵循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

(2)各民族间的 经济和政治的、历
03
3、尊重文 化多样性的 意义、态度 和原则 (为...
04
4、世界文 化与民族文 化的关系 (文化是民 族...
06
6、对待传 统文化的正 确态度: (如何正确 对...
05
5、推动文 化交流的意 义(中外文 化交流有 何...
7、文化继承与发展 的关系:(文化的继
承和...
8、文化创新的源泉 和动力:社会实践
《文化生活》第一 课文化与社会复习
学案
最新版PPT模板,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预计演示时长
20分钟
总目录数
本次演示内容概要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复习学案
演示内容长度
一级目录数
其他目录数
2181字符
总页数
52个
1个
51个
x页
01
一、感受文化影响
01
1、文化与 经济,政治 的关系
02
2、优秀文 化对塑造人 生的作用:
9、文化创新的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 创新...
10、文化创新的途 径和方向:
12、中华民族精神 的核心:爱国主义。
11、中华民族精神 的基本内涵(中华
民族精...
13、弘扬和培育民 族精神的途径和意
义:
(2)一定的文化 由一定的经济、政

高二文化生活课件3.1 世界文化多样性 (共37张PPT)

高二文化生活课件3.1 世界文化多样性 (共37张PPT)

A
结合教材,通过图片对比不同 国家的奥运会会徽,理解文化是民 族的又是世界的。
自主探究:
——课本31,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 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 界的?
历届奥运会会徽的图案 千差万别——主体图案表现了奥运城和 东道国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传统等特点。 却都有世界范围内最为人们广泛认知的 一个共同的标志,即相互套连的奥林匹克 五环标志——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象征着 五大洲团结互助、相亲相爱。 1、千差万别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千差万别? 2、有世界人民的广泛认知又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呢?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 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是民族的: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 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总之,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 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 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热衷于过 洋节,冷落中国传统节日。 辩一辩:如何对待洋节? 正方:坚决抵制过洋节 反方:积极提倡过洋节
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 1、要有正确的态度:
•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 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 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 2、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 交流中,尊重差异,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 文化的繁荣。
成果展示:
• 400多年前,中英剧坛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 莎士比亚这两位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都 散发着对美和爱情的歌颂和追求,依然震撼 着今日的读者和观众。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普遍规律 • ②东西方艺术都应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 ③优秀作品具有其特有的感染力 • ④时代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充分展示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的内涵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 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 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 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提示: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文化的含义进行理解: 第一,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原始森林); 第二,纯经济的东西不是文化(如交换、分配); 第三,纯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如政党、选举). (2)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们社 会实践的产物。 (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从文 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中可以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人类的文化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粹精神性的活动, 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所以说“人们的精神活动 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010江苏模拟)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需要加强文化设施建 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这是因为( )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设施的优劣决定着人们文化素养的高低 ④文化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③“决定”表达错误,文化对人是“影响”而非决定作 用。 ④文化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表达片面,文化还包括了 意识形态部分。排除③④,应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载体对于文化的作用,要求考生熟练把握基 础知识。
(09江苏卷18)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 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 【解析】题干反映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D项正确;但文化 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故A 项错误;经济决定文化,但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故BC项错误。

2020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课件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共41张PPT)

2020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课件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共41张PPT)

大家来找茬
1、文化只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点拨: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 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点拨: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后天培养。 点拨: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 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得开物质载体。 点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 之中。 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通过物质载体。 5、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点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 碍社会的发展。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___物__质__力__量___,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必须通过人们的 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2.从对象上看,文化的力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 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从性质上看,文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个人 和社会的发展。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D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练习测试
(2019江苏卷19题)某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十百千万”传统 工艺人才培育工程以来,银饰、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正在 成为当地扶贫脱困的有力抓手。从苗族蜡染手机套到苗绣小 书包,各种非遗技艺贴合生活需求,让游客爱不释手。将非 遗与扶贫相结合: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文化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作用(社会)1.实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

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的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霸权主义文化渗透强权政治)3.文化与综合国力: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三、我国如何应对国际文化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如何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现象? (凤凰台P114)
1.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作用
(3)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 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 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中。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②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第一,随着 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 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第二,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 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如何区分相互影响与相互交融(学案: 核心探究1)
3.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 作用
决定
经济

反作用
决定
反作用
政治
决定

反作用
注: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 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 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 展亦步亦趋。文化的发展可以先于或 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具有双 重性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先进 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 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 展。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 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 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 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文化与综合国力
(2)面临的挑战:在世界多极化、经 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 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 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人教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复习课件

人教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复习课件

与个人 文化是一种素养。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 特点 的关系 逐步培养出来的。
与物质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 的关系 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随堂练习 P 133
10、(2016·江苏单科,19)“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 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 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 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 这段话表明( )
最新考纲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范围 内涵
本质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 活动及其产品。
是一种精神现象,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通过 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
与社会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专题一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真题引路
考点
考例
2017课标Ⅰ,19
2017课标Ⅰ,40(2)
2018课标Ⅲ,20
文化 与社 会
2017课标Ⅰ,19 2017课标Ⅱ,19 2017课标Ⅱ,40(2)
命题分析
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 形式考查文化的内涵与 特点、文化与经济、政 治、综合国力的关系, 或以主观题的形式综合 考查文化的作用
A.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C.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D.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
随堂练习 P 133
12、(2015·四川文综,12)短短几年间,M创新科技有 限公司从仅有几个合伙人的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民用小型 无人机的领航者。该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它专注 于产品的态度,在于它“激极尽志,求真品诚”的企业 精神。这说明( )。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复习课件 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复习课件 ppt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是什么?
为什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生活》 整体结构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怎么办?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怎么看?第四单元
隐性逻辑 主要内容 是整本教材的绪论和总论。分别从文化 与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两个角度阐 是什么 述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从而形成 对文化的基本性认识。 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分析文化本体的 为什么 运作机制,揭示文化的横向传播、纵向 继承和创新发展三者的关系。 是一、二单元的逻辑延伸。民族文化是民 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本单元重 点阐释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 怎么看 的成就和魅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和时代意义。 集中讲述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整本 教材的逻辑归宿和落脚点。重点分析如 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 怎么办 明建设,使当代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1)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 践的产物。人创造和发展文化。 (2)文化对人们个体的关系: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是逐步培养出来 的。 (3)文化与物质的关系: 文化活动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人们的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 质载体。
(2)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 意识形态文化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这类 文化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的文化是指自 然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等等,这种文化一般没有 阶级性,但有民族性和和区域性。
(3)文化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层意义:
①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 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 ②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③《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 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的“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课件)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课件)

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响产。
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
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
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 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
【探究共享】
• 1、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 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
真题演练
• .(2016·全国Ⅱ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坦县十八洞村考
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观念相对保守,存 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 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坦县派出所扶贫工作 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
•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 ①从科技作用角度看: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
越来越重要。
• ②从劳动者角度看: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 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 ③从文化生产力角度看: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 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 越来越突出。
考情分析
2016年 全国Ⅱ卷·39文化对经济作用、 北京卷·26文化特点、 江苏卷·21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 浙江卷34 2015年 全国卷Ⅱ·T20 文化与经济、综合国 力 四川文综·T5文化的作用 天津文综·T10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江苏单科·T18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014年 北京文综·T25考查文化的作用 山东文综·T32考查文化的作用 浙江文综·T41(2)考查文化与生活

高考政治 文化生活第一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政治 文化生活第一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经济生活主题:物质财富创造 政治生活主题:根本利益保障 文化生活主题:精神家园耕耘 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是国民素质、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 一 单 元 文 化 与 生 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全面理解文化(文化含义) 2、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作用)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感受文化影响(影响的特点) 2、文化塑造人生(对人的作用)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交融 A、经济社会发展看 科技、人才、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产业、消费迅速发展,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交融 A、从国内看 参与政治活动需提高文化素养 B、人们文化需求看 B、从国际看 霸权主义国家加强文化渗透;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1、从来源看,文化 B A是人的头脑中主观自生 B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就存在于自然界 D是从书本上学来的
பைடு நூலகம்
2、在当今经济 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 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竞争力 的依赖越来越强,这段话说明 B A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 B在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 C文化对社会发展都起促进作用 D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文化竞争
5、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 峻的挑战。新形势下,要提升文化竞争力,就要 做到 D (1)大力发展科技,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3)增强民族凝聚力 (4)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 者素质 A(1)(2)(4) B(1)(4) C(2)(3)(4) D(1)(2)(3)(4)
判断: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先天具备的。 后天培养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的 精神产品。 及活动。

文化生活基础知识

文化生活基础知识

《文化生活》知识点汇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④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文化通过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展现出来;⑤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作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4.如何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5.如何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表现在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表现在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面对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在文化发展上应如何迎接挑战?①在综合国力中,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是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13
判断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 小林下基层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经济现象)
(2)小林参加学校运动会、辩论会、读书俱乐部
(3)小林在超市购买水果
(经济现象)
(4)小林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5)小林参加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
(政治现象)
(6)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7)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科比尔卡共获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解开了人体感受外界的工作原理,这个核心物质就是G蛋白偶联受体。
②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还表现在民 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文化的转化性 可转化为物质力量
和两重性
具有推动和阻碍作用
(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文化) •24
1.2 文化与经济、政治
01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02 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03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25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11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
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 性。如:世界观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
不具有阶级性。如:语言学
3/6/2021
•16
各抒己见
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 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甲骨文
简牍
纸书
电子书
•17
文化实质是精神现象。文化的表现和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物、艺术品、书籍、光盘、互联网中承载着大量的历史和现 实中的文化,除此以外,还衍生出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
文化特点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 物质载体。
•6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时间上)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 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3/6/在(从空间上看)



校园文化

饮 食 文 化
•8
3、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9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材料二: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 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用刀叉吃饭。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 美国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汉语并 用筷子吃饭。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文化特点二: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 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8)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9)小林参观燕都文化遗址
(自然现象)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活动相对于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的。
•14
文化特点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 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相对于自然而言)
泰山是文化吗?泰山石刻是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材料一:韩愈在《师说》里写到:“人非生而知之,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3、文化分类(补充)
性质划分:先进、落后,健康、腐朽 时间划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 区域划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概念划分、 表现形式划分
•20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 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 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新中国。
而且对亚洲的影响也很大,推动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 本的维新变法。
•22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
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3
三、文化的力量
2.文化对社会作用、影响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 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1
启蒙运动是一场弘扬理性,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
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发展了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 人文主义,主张人权自由,反对教权,反对专制。它不
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 仅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覆地的变化,直至引导中国人民建立了
探究共享 “文化”是什么?
•10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我们前面所学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就不属于文化的范畴:如商 品的买和卖;人大代表选举就不属于文化。
(2)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26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补充)
经济
反映 反作用
基础 集中表现
政治
反映 反作用
文化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7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注: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 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高 中
化《 思 想
生政 治
活必 修 ③ 》
•1
·
•2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3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学科网
2、理解文化的内涵目及标要其求 特征 3、感悟文化的力量。
•4
你认为我们身边哪 些现象属于文化?哪 些活动属于文化活动?
•5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①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 学、文学、 艺术等。 ②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 是文化活动。
•18
2、对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补充)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的素养都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
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实质是精神现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