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财政的根本困境
唐朝覆灭背后的财政崩盘
唐朝覆灭背后的财政崩盘唐朝是中国历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在世界上都创造了为之瞩目的华夏之光,北伐西进,南扩东迎,周边番邦外族无不拜服瞻仰。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强盛的唐朝一落千丈,尽管“元和中兴”维持了唐朝仅有的荣光,但并没有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积弊已久、不堪重负的唐朝最终随着黄巢起义的呐喊声四分五裂。
盛唐风貌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历史细节表面上看,唐朝是亡于藩镇割据、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但实际上晚唐真正灭亡的原因在于财政已经完全无法维持中央政府的必需支出项目,无力供养军队也无力弹压地方势力,最终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被军阀控制,导致灭亡。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唐朝经济制度和财政体系的土崩瓦解。
01在贞观之治中表现出来的繁华,是唐朝真正的兴盛,也是大唐王朝绝对的实力。
这主要得益于唐初期相对较少的人口和大量闲置的土地,使得继承了隋朝“均田制”的唐朝中央政府可以放开手脚,发动广大农民积极种田,生产力匹配生产关系,整个社会的经济一片繁荣。
均田制,诞生于北魏,是传承与西汉时期“限田”思想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
董仲舒曾提出,土地私有制会导致人民自由土地,再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地主进一步扩张,形成土地兼并,危害广大“中小微”农民的生存和政权根基,因此主张“限民名田”,从而达成“圣人善治”。
北魏和隋朝都对应采取了均田制,以人口为基础,规定一定数量的分配田地,即所谓的“计口授田”。
唐初李渊完全接受并优化了这套土地政策。
唐高祖(即李渊)七年,公元624年,朝廷颁布均田令:“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废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要注意,分给你的田地有两类,永业田是归个人所有,可以继承的,祖祖辈辈耕种使用都没问题,相当于自留地;而口分田则是国家暂时借给你的,不是永久的!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房产产权,70年为期限,在此期间口分田的收益要和国家财政分成,到期收回,重新分配。
东汉的经济危机与财政困难
东汉的经济危机与财政困难东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近两百年。
然而,正是在这个繁荣的朝代中,东汉也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财政困难。
本文将探讨东汉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财政困难,并分析其对东汉朝政的影响。
一、经济危机的原因东汉时期的经济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内外战乱:东汉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乱,如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等。
这些战乱导致生产力的破坏和人口的减少,使得经济陷入混乱。
2. 地方割据:东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使得中央政权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崛起。
这些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使得税收、贸易等方面无法得到有效管理。
3. 民族大迁徙:在东汉后期,游牧民族的大规模迁徙导致北方边境地区的经济瘫痪。
因为游牧民族的侵扰,北方的农田荒废,商业贸易中断,导致东汉的经济进一步恶化。
二、财政困难的表现东汉时期的财政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赋税过重:为了解决战乱带来的财政困境,东汉政府加强税收征收。
然而,由于农民负担沉重,不堪重负,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2. 货币贬值: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东汉政府频繁发行纸币以弥补财政赤字。
这种货币的不断发行导致了通货膨胀,造成了物价飞涨,许多人贫困不堪。
3. 私铸钱币:为了解决财政赤字,东汉政府实行私铸钱币的政策。
然而,私铸的钱币经过特殊处理,使得其价值大大超过实际价值,给经济带来了更大的混乱。
三、经济危机与财政困难的影响东汉经济危机和财政困难对朝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社会动荡:经济的不景气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农民起义频发,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这些动荡给东汉朝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中央政权衰落:东汉末年,由于经济的衰退和财政困难,中央政权的控制力逐渐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使得东汉朝政陷入混乱。
3. 文化倒退: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学术的萧条和文化的倒退。
在东汉末年,文化水平大幅下降,知识分子生活困苦,文化成果的创造几乎停滞不前。
宋代赋税苛重,为何会出现赋税愈重,财政愈困,国势愈弱的局面?
宋代赋税苛重,为何会出现赋税愈重,财政愈困,国势愈弱的局面?宋初,社会经济由于统治者奉行休养生息、宽减各项赋税,大力樽节支用的政策而得到恢复和发展,财政状况亦称充裕。
然而,未及百年,外侮日甚,内庆太平,居安不思危,靡费不思节,终于形成了二百余年的积弱积贫局面。
处此情况下,文恬武嬉,冗兵、冗官、冗费倍增,僧道宫观兴作迭起,莺歌燕舞不以为意。
悖出既多,必求悖入。
于是,借滥征暴敛,挹注财政不足,成为苟安图存的一条重要方策,出现了赋税愈繁重,财政愈困竭,国势愈孱弱,终至于亡的结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的症结在哪里?重要的历史教训是什么?归结宋以后一些史家的议论加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端。
宋初休养生息图一、财政困难的原因分析兵多、官多,坐食租税,使取之于民的大量赋税,用之于无益而无穷的消耗之中。
南宋名臣叶适在论及宋代财政困难中,揭示原因不外乎二条:首先是兵多,豢养了大量冗兵,不耕不战,但食于官,虽然面对强敌逼境,朝廷却宁受屈辱和平,贡纳巨款,乞求苟安。
其次是官多,人事机构臃肿真能忧国为民办事者少,多数是侥幸依附势要混事。
坐享爵禄的蠹虫之类,其中既有一大批承袭父辈封荫的贵胄子弟,又蓄养了一大批坐而论道,不能办实事的士子者流。
说白了就是吃货多,办事的人少。
下面分别对其兵多、官多坐食租税的情况略述大概。
宋人募兵图二、无用之兵的规模宋行募兵制,兵分三种:一称禁军,属于天子的卫兵。
其职为守卫京师备征戍之用。
太祖时已有禁军十九万五干人,半数驻京,半数更戍,太宗时扩增为三十五万人,真宗时再增为四十三万二千人,仁宗时更增为八十二万六千人,连同另一称为“厢军”的地方兵员四十三万人,全国军员共达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之多,当时用于养兵的费用几占全国赋税收入的十之七八。
大量军队,来自招募,长期脱离生产劳动,不但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而且不论禁军、厢兵都处于“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的状态,既缺经常训练,将骄士情,甚至领粮时还要雇人挑负,禁军习于嬉游,骑兵不能披甲上马,地方厢兵则只能从事杂役而不知兵事,可以说豢养了上百万的老爷兵,战斗力是不强的。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明朝灭亡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灭亡原因众多,其中财政危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明朝财政危机的原因主要有税收制度不合理、重农抑商政策、钱币流通不畅、战乱频繁等方面。
首先,明朝税收制度不合理是导致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代实行的是一条鞭法,即依据土地面积和品质的优劣来征收税赋。
这种制度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公平,较好的土地要缴纳高额的税收,对农民的经济负担较重。
而商业和手工业却几乎没有纳税的义务,导致国家财政依赖农业,而农业又无法承担起国家财政的重担。
此外,明朝税收制度用人关系复杂,官员征税时常常加重负担,甚至出现腐败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危机。
其次,明朝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商业经济长期低迷。
明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商业经济持谨慎态度,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基,商业只是“徵财”的手段。
这导致了商业活动的限制和商人地位的低下,使得商业经济没有蓬勃发展,无法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
而商业经济的低迷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危机,使得国家财政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
此外,明朝钱币流通不畅也是一个重要的财政危机因素。
明代实行的是纯铜质的钱币,但由于大量盗铸、伪造等现象的存在,人民对明代钱币的信任度逐渐降低,使得钱币的流通受到极大的限制。
钱币流通不畅,导致财政收入的大幅度下降,进一步造成了财政危机的发生。
最后,明朝时期战乱频繁也是导致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明朝时期,国内外战争不断,不仅加大了国家的军事支出,还给农业、商业等经济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战争的频繁发生导致国家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国家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无法维持正常的财政秩序。
综上所述,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财政危机。
财政危机的形成与税收制度不合理、重农抑商政策、钱币流通不畅、战乱频繁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加剧,最终导致了明朝财政的崩溃,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财政危机的教训是,一个国家的财政健康状况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和积极的经济政策,保障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历朝历代到了后期,总是会出现财政崩溃呢?
为什么历朝历代到了后期,总是会出现财政崩溃呢?来源:网易自媒体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到了最后,都为了钱的事情发愁起来。
一般到了朝代的最后,都靠“纳捐”来度日了,“纳捐”说白了就是卖官换钱。
其实很多朝代之所以拜拜再见,都是因为一个原因——没钱了、财政崩溃了。
剧照:崇祯帝筹钱啦!明朝最后的故事大家应该最清楚了,崇祯皇帝搞到后来真的是山穷水尽了,国库里面一毛都没有了。
崇祯帝没有办法只有拉下老脸向广大官员和亲戚们筹钱,可是大家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依然决定一毛不拔,不过后来李闯王帮崇祯报了仇,一下子榨出了官员们几千万两的银子。
到底为什么到了历朝历代的后期,总是出现财政崩溃这个事情呢?我来带大家一探究竟吧:皇帝们开销大皇帝们除了需要支付给帝国官员们不菲的工资以外,自己也需要花钱的。
皇帝们有自己的大房子要修、老婆孩子要养、各种休闲娱乐设施要齐全,宫里还住着几千上万个打工人员(太监、宫女们),这每一项开支都是皇帝自己支付的,而且还不能拖欠工资。
除了上面的开支以外,还有一大批的“闲人”要养活。
这些人基本不上班、不工作、也不从事任何劳动,但是每年花钱却和流水一样多,给少了还容易引起不稳定的因素。
这批哥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皇族。
往往一个朝代开始的时候皇族人数不是特别多,这点大家应该也理解,广大“老爷们”还没有“开枝散叶”。
可是越往后这人就越多,有时候成几何倍数的上涨起来。
例如:由于明朝继承了朱元璋的政策:优待皇族,到了崇祯时期,光是皇族们养老、医疗、娱乐等等的花费,一年就占了国家财政的一半了,这还不算贪污的钱。
历朝历代从来不缺少中间商吃差价的问题、也从不缺少中间商——贪官污吏。
这帮人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挖封建主义的墙角”——他们让古代的社会治理成本居高不下。
上面拨下来的钱大部分被他们装进了私人腰包,至于老百姓能得到啥好处,这主要看他们的心情了。
那为什么古代像和珅、蔡京、刘瑾这样的大贪官屡屡出现呢?1、犯罪成本太低了,简单来说抓住的贪官与正在贪的人总数比起来,估计不到百分、千分、万分之一。
东汉末年的经济危机与财政困境
东汉末年的经济危机与财政困境东汉末年,中国经历了一段严重的经济危机与财政困境,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危机的原因、财政困境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经济危机的原因东汉末年的经济危机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1.战乱频发:东汉末年长期的战乱使得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战争使得农田荒废,商业活动停滞,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2.土地兼并与农民贫困:土地兼并现象的加剧使得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陷入贫困境地。
农民的生产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无法为国家提供足够的粮食和财富。
3.贪官污吏与豪强割据: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现象严重,贪官污吏榨取民脂民膏,造成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同时,豪强割据的问题也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
4.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东汉末年的货币发行过度,造成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货币贬值导致了物价飞涨,人们的购买力大幅下降,给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二、财政困境的影响东汉末年的财政困境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财政收入减少:由于战乱、腐败等因素,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
这使得政府无法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限制了国家的发展。
2.农民负担加重:政府为了填补财政赤字,加重了对农民的税收负担。
这使得农民生活更加困苦,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商业活动受阻:由于经济危机,商业活动停滞。
商人难以获得足够的利润,也不愿意进行投资。
这使得国内的贸易流通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4.社会不稳定:经济危机和财政困境使得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矛盾激化。
群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大。
三、应对措施为了应对东汉末年的经济危机与财政困境,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减轻农民负担:政府减少对农民的税收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财政支持。
这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田的产出。
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水利等方面的条件。
这有助于恢复商业活动,促进经济的重新发展。
明史杂谈——明朝中后期的财政困局
明史杂谈——明朝中后期的财政困局明朝中后期的财政困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代中期财政支出和收入严重不匹配;二是明代中期国库储备和民间税收严重不足。
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不仅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在政治方面也出现了许多的危机。
这一时期,在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不断进行调整、创新,但却未能取得理想效果,最终不得不依靠对财政制度进行大变革。
虽然明成祖朱棣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困扰明王朝多年的财政困难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彻底解决明朝中后期财政上遇到的诸多难题。
虽然明成祖在位期间通过一些政策对明朝中期税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他死后明王朝却陷入了无钱可用的尴尬境地。
在嘉靖年间和万历年间,明朝中后期国家出现严重财政危机,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明朝中期财政支出和收入严重不匹配以及民间税收严重不足所导致。
本文在简要介绍明代中期基本情况之后,主要从明代中期两个时期――嘉靖与万历之间来对这一时期国家财政出现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
嘉靖时期嘉靖时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嘉靖皇帝曾多次下诏对国家财政进行调整。
由于嘉靖时期出现了很多弊政,再加上他本人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导致他执政后期出现的弊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不过,在嘉靖后期还出现了不少积极的改革措施:如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实行“一条鞭法”等。
这些政策使得明王朝财政状况有所好转,但是总体来说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由此可见在明代中期国家面临财政危机时,国家往往会选择对财政进行调整和改革。
而在嘉靖时期虽然出现了不少有利于民生、推动经济发展的举措,但这也使这一时期财政形势进一步恶化起来。
国家财政在经历嘉靖时期的短暂恢复之后又再次陷入到了无钱可用的尴尬境地。
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期间,由于其在位期间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使得社会生产有所恢复,但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停滞现象,国库中财政收入下降。
历史明朝亡国的根本——极其失败的财政政策
历史明朝亡国的根本——极其失败的财政政策说起明朝,很多喜欢历史的人都觉得明朝是一个很可惜的朝代,因为明朝没有亡于昏君,只是亡于佞臣,亡于天灾。
但事实上,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地主阶级的贪婪和国家财政政策的虚弱。
有人说,这不是两个原因吗,怎么会是一个原因?事实上,这确实就是一个原因,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财政政策,在此后明朝两百余年的江山中,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地主。
这些地主,大多还是士绅,拥有免税的权力。
再加上禁海,好端端的一个大眀江山,就这么被玩死了。
没钱的皇帝,连兵都使唤不动。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龙袍都打补丁了,而东南的官绅,却可以躺在银子的海洋中畅游,这种朝代不亡,实在是没道理。
造成这一系列影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民族英雄,这是毋庸置疑的。
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了不世功勋。
但是,朱元璋因为出身底层,对财政认知不够。
他看到的,只有唐宋时期的财政政策,造成了地方比朝廷强大的一面,却没考虑到,要是地方和朝廷都没钱,这游戏要怎么玩下去。
朱元璋朱元璋对财政政策的认知,极为肤浅。
也是,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完全没有预料到,财政政策有多么重要。
朱元璋痛恨贪官,给官员的俸禄极低,却又要官员做最重的活。
而明朝的官员,较之宋朝又少得可怜。
这就造成了,明初年以后的官员,都学会一身贪腐的本领。
张居正朱元璋最大的错误,就是财政理论与实践相背离。
也就是说,朱元璋太想当然了。
在张居正改革之前,明朝的税收混乱不堪,交的都是实物,很难统计。
再加上对百姓的税赋降低,对有钱的官绅、商贾却不怎么收税,还采取的是定额税收制度,明朝的财政能力极弱。
哪怕是清朝,还有个盐税支撑,明朝有什么?什么都没有,几乎就靠农税。
明代的税收几乎在二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增加(实际上是不断减少,农业税减少,商业税减少的更多)。
国家财政困难,导致发生饥荒,没有钱去赈济;发生战争,没有钱支付军饷。
没有钱赈济灾民,饥民作乱;没有钱发军饷,致饥兵作乱。
明末财政陷入困难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崇祯帝没有受过帝王权术教育
明末财政陷入困难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崇祯帝没有受过帝王权术教育根本原因就是输入性通货紧缩。
在明朝主要流通铜钱和白银。
其中底层农民主要使用的是铜钱,白银用于交税和大商贸。
但是明朝自己本身就不产白银,明朝白银主要通过贸易来自西班牙的南美殖民地和日本。
但是到了1618年欧洲三十年宗教战争开打,西班牙把白银用于军费,同时日本白银开始减产。
这对明朝来说,最大的后果就是白银涨价,铜钱跌。
对农民来说要用更多的铜钱,才能换到当初一样的白银用来交税。
对地主来来说,白银涨价,白银就是良币,铜钱就是劣币。
劣币驱逐良币,市面流通的白银进一步减少。
再看下白银在明朝的流动珠三角、长三角、产丝绸、瓷器、福建产茶、雷州半岛产糖。
然后长三角用白白银向湖北买粮食。
整个明朝的版图中西北地位没有白银流动,但是交税是要白银的。
一旦白银紧缩,西北地区第一个奔溃。
军事无能是核心,开源节流,开源能力不足了,税基小了,加上粮食产量下降,收入小。
开销大,军事上面防守比进攻需要的花费大太多。
军队的无能造成了无底洞。
财政吃不消。
后面就是恶性循环了,军事失败造成管理能力缺失,改桑为田没有能力,中央权威和能力受到更大挑战,各地的税收进一步恶化,而需要投入军事的资源更多,更无效。
最终循环不下去,崩溃。
明朝的核心失败就是军事组织制度,卫所私兵制度耗费了无数财政,但是毫无作用,军事将领都是小规模武装出身,没有组织大规模野战的能力,而调拨的军队根本不能合理,导致连续的失败。
要知道,当时皇权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崇祯帝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完全可以从权贵官商手里榨出足够多的银子来的。
可他没有,只是傻不拉几搞什么辽饷、练饷。
弄得自己的基本盘天天作乱,然后一帮官僚老爷们偷偷乐。
杀魏忠贤没错,但明朝的核心力量就是特务支撑的皇权,只有这样才能对权贵官商形成足够大的威慑力,才能够有效的实现财富收集和再分配。
崇祯帝被人忽悠瘸了,把特务统治给仍了,那财政自然崩、天下自然乱。
天启帝当了7年木匠,全国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啊,魏忠贤杀死几百个偷税漏税的东林党,维护了全国稳定,这是非常划算的啊。
清朝的财政困境财政危机与赋税改革
清朝的财政困境财政危机与赋税改革清朝的财政困境——财政危机与赋税改革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存在时间长达268年,财政在整个朝代中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财政危机成为清朝政府头疼的难题,因此相继进行了多次赋税改革,以解决财政困境。
本文分析了清朝财政困境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赋税改革措施。
清朝的财政困境主要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首先,清朝继承自明朝的财政问题。
明朝后期由于战乱、奢侈浪费以及不当的财政政策,导致财政困窘,清朝建立以后继承了巨额的债务。
此外,清朝通过“伪劣法”充实国库,导致银本位货币大量流出,并引发了通货膨胀问题。
同时,过度封建化的政治制度和压迫性的赋税制度使得农民赋税过重,严重损害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赝品出口导致国际贸易受阻,也加剧了清朝财政困境。
为了解决财政困境,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赋税改革。
首先,康熙朝和雍正朝时期推行了吏治改革,整顿了官员队伍,减少了官员的腐败行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同时,雍正朝继承了康熙朝的政策,加强了土地管理和耕地整备,增加了土地税收的收入。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清朝的财政问题。
乾隆时期,由于战争、善后和探险活动等开支持续增加,清朝财政再度陷入困境。
为了减轻负担,乾隆朝试图推行赋役均调制度,通过平调各地赋税负担来保证财政平衡。
然而,此举并未取得成功,因为地方官员往往滥用权力,将过重赋税转嫁给农民,导致农民的生活更加困难。
道光朝和咸丰朝时期,清朝财政困境进一步恶化。
为了应对英法等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政府不得不增加武备开支,而这加重了财政负担。
此外,长期的战乱使得农民生产活动受到严重破坏,赋税收入锐减。
道光朝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农田水利的整治和加强合理差役制的执行,以期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减轻农民负担。
然而,由于地方腐败和赋役制度的局限,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最终,清朝仍未能解决财政困境,财政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明朝的财政为什么会崩溃?根本原因有2点
明朝的财政为什么会崩溃?根本原因有2点众所周知明朝的财政前期还是比较有钱的,那么到后期为什么会崩溃?明朝万历年间以来,财政困难,入不敷出。
根据《万历会计录》所记,日常军事开支58.6%,财政赤字高达45.2万两,赤字率在2.5%左右。
一、暴力机器对货币流通的干预力下降明朝这个王朝有点虚伪,虽然不是儒学盛行的时期,但却是以最虚伪的方式运用儒学劣根性的历史时期。
嘉靖,万历,天启,崇祯,这些皇帝都是明白人,不是因为他们无能,而是因为皇权太弱,控制不了民间的经济活动,甚至连朝臣们的悠悠之口都管不了。
嘉靖想禁止私铸劣币,区区一个罢市就可以让禁令消失。
万历皇帝打算征收矿业税,瞬间就引起了人们的大惊小怪。
官员鼓励市民杀死税吏,文人各种诋毁税收。
万历皇帝声名狼藉,精疲力尽,但在过去的20年里也只得到几百万两而已。
饱读诗书的大臣叫嚣开荒。
但是,如果他们真的要开荒开垦,没有人敢真的实施,主要就是怕被辱骂,甚至会因此被骂为“投献”,谁这么做,谁就是奉承国家,就是人品低下。
董应举说为了屯田,面对地方官的刁难阻挠,他忍辱负重,“虽然受尽屈辱,却乐在其中”,“自给自足,买地收粮,跟当村长没什么区别。
”地方官越来越嚣张,“指屯地为投献,虐屯佃以非刑”。
其次,是过度民主的现象出现。
根本原因是从宋代程朱理学开始,君权被有意无意地削弱,到了明代,皇帝对朝臣的影响和国家暴力政权对货币市场的控制被削弱。
这使得明朝看起来像是一个“礼仪之邦”,人们穿着讲究,有一种绅士和大国的风格。
明朝时期,社会表现出“过度民主”。
但是,当发生战争时,不能迅速转变为军事专制状态,这就导致不能像清朝那样通过军事暴力政权直接征税和分配物资,导致战场失利。
战场失利的结果直接导致了财政体系的崩溃。
前者不是后者的原因,而是结果。
二、铜币变少和私人铸币增多在古代国家,发行货币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而是靠国家机器的暴力来保证货币的信用。
除此之外,国家对物资的流通也要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否则货币会因为通货膨胀而贬值。
从历史角度看地方财政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地方财政问题对于经济的讨论,逐步开始回溯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改革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严重不匹配,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纷纷向深圳学习自香港传入的先进经验。
自那以后,高房价的疥癣顽疾似乎找到了病根,但是,分税制改革仅仅只是向解题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地方财政问题要讲清楚,得回到两千多年前。
一、秦汉之变,奠定中央集权模式秦统一之后仅历二世14年就灭亡,自汉朝定鼎之后,六国诸侯贵族仍有后人在世,汉朝初期吸取秦速亡的教训,一度对秦制有所怀疑,制度上重回分封制,经济上轻徭薄赋,思想上法家有所退潮,儒道一度成为主流。
但汉初实际上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先是韩信、英布、彭越这三个异姓诸侯王谋反被杀,后是由削藩而起的七王之乱;使得统治者清醒认识到,分封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而在对外方面,白登之围之后,匈奴咄咄逼人被迫屈辱和亲,在南方,赵佗的南越国又反复叛乱,形势危如累卵。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景帝给他留下的国家虽然政局不稳(内有藩王、外有匈奴),但经济发达国库充盈,“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而民间则商业发达兼并严重,“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刘彻即位之后,通过推恩令,削减诸侯势力;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令等制度,对民间商业进行打击,通过官营来加强中央财政汲取能力。
进而支持他“内穷侈靡,外攘夷狄”,导致其执政后期“天下萧然,财力耗矣”。
《盐铁论》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著作,为了应对刘彻一系列政策所导致的经济财政困局,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期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问题展开辩论。
这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大政府和小政府、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辩论,在讨论的广度和深度上,毫不逊色于哈耶克和凯恩斯,是法家和儒家关于治国分歧的全面展示。
专题五:中国古代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与对策影响
(二)人头税的分散性 二、古代商品交易的细碎化特点与商税的分散性。 (一)“关市之征”的细碎化 (二)专卖收入的相对集中性与缺乏弹性
全部专卖法——局部专卖法
第二节 财政支出的集中性
一、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的官僚制——政治体制演 变与行政支出的集中性 二、兵制演变与军费支出集中性的增强趋势 三、专制皇权的集中性支出需求 四、政治中心与财赋重心由相对一致到分离,加 剧 了财源分散性与支出集中性的矛盾 五、边患、内乱引起军事布局变化和战费激增, 加剧财源分散性与支出集中性的矛盾。 六、实物财政加剧了财源分散性与支出集中性的 矛盾。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 .陈明光,《“ 食货”与“轻重” —— 试论 中国古代财政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光明日 报· 理论周刊》第157 期第3 版,2001 年3 月 27 日 2.陈明光,《中国财政史上何时建立“国家 预算”》,《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本章复习思考题
1、中国古代财政运行中凸现的主要矛盾及其 王朝对策对今天我国面临的财政矛盾和对策 有何借鉴意义?
第三节 王朝对策及其影响
一、“量入为出”的计划性乃至预算制度的形成, 远远早于西方国家。 二、长期倚重农村乡里组织系统的组织财政收入功 能。 三、为处理财政支出的集中性需求,建立实物财政 调拨制度,其社会成本和财政成本都很高。 四、为处理财源分散性与支出集中性的矛盾,中国 古代王朝从唐宋以来比较注意借助商品经济的力量, 采取和籴、入中之类的财政调度方式,从而在一定 程度上拉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专题五
中国古代财政 运行的主要矛 盾与对策影响
中国古代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东汉末年的经济危机
东汉末年的经济危机东汉末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政治内外因素交织导致了经济的快速衰退,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本文将从财政困难、物价暴涨和农业衰退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财政困难东汉末年的财政状况陷入了困境。
首先,战争频繁和军费开支巨大严重耗损了国家财力。
各地割据势力的抗争以及匈奴的入侵,使得朝廷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军队的调养和战争的支援。
其次,典籍记载杂费繁多,使得政府开支剧增。
朝廷还需要支付各级官员的俸禄和奖赏、祭祀费用等。
这些财政开支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导致了朝廷财力的空前困难。
二、物价暴涨东汉末年物价的暴涨是经济危机的重要表现之一。
首先,由于财政困难,朝廷通过发行大量的纸币来对抗财政压力,导致货币贬值。
纸币的发行超过了实际物资的增长速度,物价水平不断上涨。
其次,因为战乱频繁、交通不畅和农业衰退,商品流通受阻,各地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出现严重短缺,供不应求的局面使得物价急剧攀升。
这种物价暴涨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负担,使得社会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三、农业衰退东汉末年农业的衰退也是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由于战乱频繁,许多农民被征召入伍,导致农田废弃和农业生产力的下降。
其次,政府向地方征收过重税赋,使得农民负担沉重,积极性受到削减,大量农户转行经商或逃亡,加重了农田的荒芜。
此外,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使得粮食产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面对东汉末年的经济危机,朝廷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朝廷试图通过加强农田整理和减免税赋等政策来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朝廷开始进行货币改革,试图控制通胀并恢复货币的信用。
此外,朝廷还加大对商业和手工业的扶持,鼓励私人资本的投资和经商兴农,以激活经济。
然而,这些措施在应对危机和恢复经济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东汉末年的经济危机主要体现在财政困难、物价暴涨和农业衰退等方面。
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加剧了经济的困境,朝廷在应对危机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然而成效甚微。
晋朝的经济危机与财政困境内外交困与民众生计的艰难
晋朝的经济危机与财政困境内外交困与民众生计的艰难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但它也面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财政困境。
这些问题不仅在国内造成了困扰,也在国际上引发了一系列的交困。
与此同时,普通民众的生计也变得异常艰难。
本文将深入探讨晋朝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以及影响民众生计的因素。
一、晋朝经济危机的原因1. 内忧外患逐渐加剧晋朝初年,内外环境相对稳定,但是由于四分五裂的局面,诸侯割据,内忧外患逐渐加剧。
各地频繁发生的战乱导致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农业生产严重受损,从而直接导致了晋朝的经济衰退。
2. 财政困境垂危晋朝时期,政府对内地和边疆的管理力度不够,导致财政收入不稳定。
同时,战乱频繁也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征收税赋,国库逐渐枯竭。
此外,官员腐败问题严重,贪污受贿使得财政困境雪上加霜。
二、晋朝经济危机的后果1. 商品价格上涨晋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交通不便,商品流通困难,导致物价上涨。
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贫困之中。
2. 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晋朝的财富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富人越来越富,贫困者越来越穷,社会阶级矛盾逐渐尖锐化。
这使得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更加不稳定。
三、晋朝财政困境内外交困1. 国际贸易停滞由于战乱频繁,国际贸易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晋朝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几乎中断,使得晋朝在经济上更加孤立。
2. 政府资源短缺晋朝在财政困境下,无法有效维持军队与政府运作所需的资源供应。
政府一方面缺乏效益,另一方面也无法有效保护国土安全,造成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四、民众生计的艰难1. 农民缺乏土地战乱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失去了用来种植和养活自己的土地。
同时,贵族地主通过掠夺手段,不断夺取农民的土地。
农民生计异常困难,生活陷入贫困。
2. 商人生存困境由于战乱造成的商品流通不畅,商人无法正常经营,生存状况急剧恶化。
商人们不得不转行或者陷入贫穷,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结语晋朝的经济危机与财政困境带来了内外交困与民众生计的艰难。
扼紧东汉咽喉的财政困局:破局失败,那便饮鸩止渴吧
扼紧东汉咽喉的财政困局:破局失败,那便饮鸩止渴吧前言:缺钱的东汉王朝公元二十五年,也就是西汉王朝灭亡十七年之后,有着汉室血脉的刘秀在洛阳称帝,重新建立起来汉王朝。
与其他朝代开国时政治清明,处处一片欣欣向荣不同,东汉王朝建国伊始便面临着严重的财政问题。
这一点可以从刘秀甚至无法发起一场大的对外战争看出来。
东汉初年,当时的的长安附近崛起了一支羌族部落,这支异族部落在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汉朝发生了冲突。
而当时的汉朝由于财政捉襟见肘,为了节省开支,只能对其放任不管,从而给了这支羌族部落不断发展壮大的机会,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成为了威胁汉王朝统治的心腹大患。
正文东汉王朝虽然是一个新的王朝,但改朝换代并没有给予它新生。
东汉沿袭了西汉王朝的几乎一切制度,它的社会结构同西汉一样的老化与僵固,所以说东汉王朝不过是西汉王朝的延续罢了。
这种继承和延续下来的东西也包括“财政困难”,和西汉末年一样,财政空虚一直是困扰东汉历任帝王的一大难题。
而为了筹钱,他们也使出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手段。
光武帝的手段:清查土地户籍,精简官吏汉光武帝作为开国皇帝,自然不想给后代们留下一个烂摊子。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他做了不少的尝试。
首先是进行土地与户籍的清理。
在古代,土地与人口是一个国家主要的财政税收来源,根据汉朝税制,田赋和人头税是财政收入的大头。
在公元三十九年,汉光武帝刘秀意识到,此前赋税承袭秦制,“使黔首自实田”的做法存在很大弊端,这导致了统计上来的田地面积远少于真实的田地面积。
帝以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乃诏下州郡检核。
于是刺史、太守多为诈巧,苟以度田为名,聚民田中,并度庐屋、里落,民遮道啼呼;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
于是他下令全国进行大检查,重新核定户籍人口土地,可是这一件事遭到了地方豪强的强烈反对。
原因无他,这一举动触碰了这些地方豪强的切身利益。
他们从西汉开始就侵占土地,隐匿人口,到了东汉时期更是变本加厉。
财政,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密码
财政,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密码税收和死亡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两件大事。
所以想逃税的唯一办法,就是见马克思。
一个国家要运转,必须得有钱,没钱什么都做不了。
税收是一国财政获得钱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国家收入不仅仅是税收,还有官营经济收入,和发行货币直接掠夺民间财富。
税收、官营经济、发行货币,汇聚成的一国的财政,而一国财政,就决定了一国的兴衰。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来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密码——财政。
01古代的税收,主要是依附土地的税种,不管是按土地大小算,还是按人头多寡算,其实背后依赖的,还是土地。
所以在古代,有土地就是有税收。
作为帝国的皇帝,最希望的,就是拥有大大的疆土,然后人丁兴旺,人人耕田。
这样帝国的财政,就没问题了。
一般来说,地是有限的。
因为开疆扩土需要成本,一旦离帝国中心太远,维护边疆的成本会大于收来的钱,那帝国就不会再扩张了。
所以怎么使用土地,就成了帝国天字第一号政治任务。
新建立的帝国,会按土地的收成来收税。
刚刚经历了战争,人口锐减,土地多的是,土地税比人头税,更容易刺激民众多干活。
隋朝和唐代初期,实行的“授田制”,就是这样的制度。
天下刚刚经历大乱,人口凋零。
国家通过“授田制”,每个人在出生后,都会从国家那里领到一块土地,未来就在此耕种,而后上税,等去世了,再将那块土地还给政府。
这样的制度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多劳多得,一个是多生多得。
你在领到的土地上耕作得好,扣除交税部分,其余的,就是自己的了。
多生一个娃,就能多领一块地。
通过“授田制”,隋唐两朝快速崛起。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结束了300年分裂局面,隋朝通过“授田制”,20年光景就造就了隋朝的繁荣。
不过隋朝的国库被隋炀帝杨广掏空,结果二世而亡。
隋末天下大乱,战争造成十室九空。
不过唐朝通过“授田制”,快速恢复元气,唐太宗继位初期,还被北方的突厥威胁,后来就能当天可汗了,这就是实力的转化。
02“授田制”那么好,也不是没有缺陷,缺陷就是,你刺激了老百姓多生娃,这些娃生出来,土地不够分怎么办?随着国家进入稳定期,人口激增,每个人都去国家那里领一块地,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行。
大汉系列丨愈演愈烈的财政危机
大汉系列丨愈演愈烈的财政危机△国库预警想要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很容易,但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却很难。
刘彻执迷长生不老五十载,却在一夕之间说放下就放下,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能让刘彻这么迅速地改变自己的观念,除非有什么比长生更重要、更急迫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让他认识到寻仙问道的虚妄和无知。
而这个分量如此之重的问题,就是汉王朝积弊三十年的财政困难,以及因此引发的社会危机。
早在公元前123年时,汉朝因为与匈奴的连年征战就已经出现了财政困难。
当时,为了充盈国库,刘彻设了“武功爵”在民间公开售卖。
卖官鬻爵确实卓有成效,让刘彻有了更多的金钱支撑接下来的几次对匈战役。
但是,战争对国家的损耗远远超过国家财政收入的速度。
公元前120年,山东(崤山以东)发大水,数千家民房被淹没,很多百姓陷入饥荒。
刘彻派遣使臣到各地救济百姓,将各郡县府库中所有的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却是杯水车薪,又征集富豪、官吏和其他地方的百姓借钱粮给贫苦的灾民,依旧没能解决问题。
无奈之下,刘彻干脆将七十多万灾民全部迁徙到函谷关以西以及朔方郡以南的新关中之地,让他们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灾民沿途所需的物资费用仍需官吏向富商贷款。
所以事实上,自从财政枯竭的问题被暴露之后,尽管刘彻用卖官鬻爵的办法解决了燃眉之急,却治标不治本,汉朝国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
再加上刘彻一直以来沉迷于求仙问道,在全国各地大肆修筑宫殿,对那些招摇撞骗的方士们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都让这个国家的财政不堪重负。
因此,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漠北大决战之后,刘彻不得不放弃对匈奴的趁胜追击,反击匈奴的脚步因此暂缓。
而作为国家财政最重要的承担者,百姓们的生活也没那么轻松。
虽然汉代从高祖开国以来就一直主张十五税一或者三十税一(即征收土地收获总量的1/30)的薄税政策,但除了按家中农田的亩数缴纳税款之外,农民还要按照家中人口数目缴纳人头税,以及其他诸如“算赋”、“更赋”之类的赋税。
刨去这些必须缴纳的费用,以及日常的生活花销,农民们一年的收成所剩无几。
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与政治动荡
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与政治动荡明朝的历史经历了长达276年的统治,其间经历了盛世与衰落、兴起与沉沦。
今天让我们来关注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与政治动荡。
一、财政危机的原因随着明朝进入晚期,财政危机的问题逐渐开始凸显。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必须要找到其原因所在。
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战争频繁,财政支出巨大。
兵役制度的缺陷也促使了财政压力的增大。
2.官员腐败,贪污受贿严重,民间财富被侵占,导致政府收入流失,无法支持政府运作。
3.商品经济的增长,给经济走下坡路带来了影响。
物价波动、通货膨胀,引起短暂的经济放缓。
4.税收制度的缺陷,明朝的税收主要依赖于土地、房产、个人几种税收,使得税收不断增加,负担不断加重,农民加剧贫困。
二、政治动荡的症结所在政治动荡的原因同样是过多的因素早齐聚在一起的结果,而造成政治不稳定的一些原因如下:1.内外夹击,靖难之役成为明朝晚期的标志之一,尤其是到万历年间,明朝政治内部更是一团糟。
而外部因素大致有国内战乱、外族侵扰等。
2.官员上下含混,缺乏良心。
政治腐败日益加重,特别是当太监掌握了皇权时候,皇权失效,老百姓生活遭殃。
3.起端人物失去了多数人的拥戴,经过了中谷峰抗清、李自成蜂起失败等等,明朝的统治地位因而大受动摇,以致于行朝政治一片混乱,军阀割据。
三、财政危机的影响明朝晚期的财政危机影响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影响有以下:1.财政状况的危机导致了民生状况的危机增加,人民贫困,生活水平迅速降低。
2.官员腐败,贪污掠夺,导致了政局的不稳定,各种冲突、纷争连年不断。
3.经济情况下滑,通货膨胀,国家金融危机等状况正不断加重。
四、政治动荡的后果政治动荡给了明朝带来了全方位的打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治不稳定,军阀割据,导致了在后来的国家建设中带来了道路的长短。
2.地方官员的腐败加重,百姓遭受了滥权等行为的摧残。
这也是民心始终难以修复的原因。
3.内忧外患,呈现出国际上会带来严重后果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财政的根本困境
中国古代财政税收最根本的困境是啥?
是缺钱吗?不是。
中国历来是一个大国,和其他文明横向对比的话,中国统一王朝的财力是非常雄厚的。
这一点,施展老师在他的《中国史纲50讲》里面讲得非常透彻了。
农耕地带,税收的成本很低,能聚集起来的财富总量也很大。
那还有啥困境呢?农耕文明的财富特征是刚性太大,弹性太小。
毕竟是靠天吃饭,土地上的产出是相对固定的,这就塑造了中国历史的一系列特征。
首先一点,中国王朝的财政就是一种“量入为出”的财政。
财富总量就那么大,所以,一个时代对应的帝国政府的职能就只能那么多,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和西方古代商业社会的财政原则就不一样了。
西方商业社会,可以“量出为入”,需要办多少事就收多少钱。
为啥?因为商业和对外战争,完全可以在市场和战场上把花出去的钱收回来,他们的财政状况弹性很大。
从这个角度,你就可以理解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对外扩张的动力不大?王朝再强大,财政税收也是它的制约因素,有这根线牵着,风筝怎么也飞不远。
中国人每年的收入是有限的,对外战争的收入是不稳定的。
为什么儒家对皇权的约束能力那么强?因为钱就这么多,用途也都事先定好了。
皇帝虽然权力至高,但实际上可任意操作的空间并不大。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它也带来一个问题。
量入为出、轻徭薄赋的财政制度,应付帝国的日常状态没有问题。
但是,当危机到来,需要大幅增加政府开支的时候,怎么办呢?
危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悄悄生长的因素在耗尽财政资源。
举个例子,明太祖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非常照顾,一辈子啥活不用干,就可以从国家领俸禄。
刚开始,这一大家子吃国家财政,能吃多少钱?所以这不是个多大的问题。
可是,到了二三百年后,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据徐光启推算,明代皇族每30年人口涨一倍,朱元璋的时候是五十八人,到永乐年间,涨到一百二十七人,到嘉靖三十二年,涨到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万历年间涨到八万多人。
到明末,则有一百多万人。
那种“量入为出”的国家财政当然就不堪负担了。
还有一种危机是外部危机,比如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那就要大幅增加军费。
钱从哪里来?这也是农耕国家的刚性财政负担不了的。
宋朝和明朝的灭亡,都可以找到这种财政上的原因。
那你说怎么办?解决思路之一,就是找到弹性的税收源头。
既然土地出产是刚性的,那什么是弹性的呢?
在农耕社会,最大的弹性收入,就是所谓暴利性资源商品,主要指的就是盐和铁,后来又有茶叶这类成瘾性商品。
在历史上,这些商品都是由国家专卖,原因就是它提供了财政上的弹性。
可是这种商品也有一个难题,放在政府手里经营吧,效率实在太低,收入有限。
放给民间经营,然后政府收税吧,效率是提上去了,但是危险也大增。
毕竟,谁控制这些暴利性资源,谁就能轻松获得巨额收入。
私人拥有巨额收入,既可能成为对政权的威胁,也可能成为豪强势力,导致社会失衡,激化社会矛盾,比如清末的盐商。
所以,这个解决思路也不靠谱。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那既然刚性税收是一个基本困境,那就应该向西方学,发展商业,而不是像中国古代政府那么愚昧,搞了几千年的“重农抑商”,把自己财政弹性搞得那么小,危机来了没钱花,这不是自找吗?
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在庞大的中国引入商业,正如我们前两天讲到的,它会引发一正一反两个效应。
第一个效应是,如果社会管理能力不升级,比如引入议会制,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等等,商业税收根本就收不上来。
第二个影响是,如果这套能力建设完成了,可以收上商业税了,那也就意味着社会结构已经彻底改变了。
我们想想,这一定是好事吗?或者问得更准确一点,在古代社会条件下,这一定是好事吗?不一定。
商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网络,是一种不断处于变动中的扩展秩序,这句话很重要。
它是一个网络,所以它就不可能单独生存。
商业社会的兴衰是取决于周边环境的,取决于它在网络中的位置的。
网络一变,一个商业社会的生存条件就变。
它是一种变动中的扩展秩序,这意味着,一个商业社会要么就在扩张中,要么就在萎缩中,它很难保持稳定。
人类古代历史上的商业社会,发达的时候如烈火烹油,衰落的时候如大厦将倾,文明的稳定性很差。
你看,丝绸之路上那些曾经发达的绿洲国家,著名的像楼兰古国,而今文明都灭绝了。
再比如我们中国的那些著名的商业城市,比如扬州,原来在运河的商业网络中,极尽繁荣,但是运河一衰落,扬州的衰落就是定局。
其实西方文明也是这样。
罗马帝国的内部商业非常发达,但是一旦崩溃,就再难复兴。
很多人都看过前些年那部著名的纪录片《大国崛起》,
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西方大国崛起和接力赛一样,一个国家崛起之后衰落了,就再也不会复兴?
因为航海和商业都是复杂的协作体,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人们之间的协作关系。
这种复杂的协作关系一旦被战争等等强大的力量摧毁,几乎很难在原地重建,因为很难确保原来的种种复杂条件都能恢复,帝国也就由此分崩离析、消失在历史中。
再来看我们中国,农耕经济虽然看起来有种种缺陷,比如我们今天讲的,财政的弹性非常差。
但是它结构简单,生命力极其顽强。
上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只要新王朝给小农家庭配置了土地,经济和社会结构很快就会重建和恢复,帝国也由此复兴。
我们经常自豪地说,我们中国是世界各个文明中历史延续性最好的。
不管乱成什么样,总能再次复兴。
你看,农耕经济,既给我们的文明带来了根本性的困境,也带来极大的好处。
听到这儿,你再来评估,在古代社会条件下,农耕和工商两种经济样式,稳定性大和弹性大两种国家财政,我们到底要哪一种?这个答案可能就不好回答了。
中国古代国家向来重农抑商,这是否一定是一个错误?这个问题也变得复杂了起来。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有个疑问,今天的话题是——中国古代财政的根本困境。
那说来说去好像也没有什么解决方案啊。
对,英文单词,Question和Problem我们都翻译成“问题”,但这实际上是两种类型的问题。
Question是可以有答案的问题,而Problem则是一种困境,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找答案,但是又永远不会有终极的答案。
中国古代的国家财政,有它的problem,根本困境,历朝历代的能人都试图解决,也都不能根本解决。
但是,如果从大尺度的历史来看,我们的祖先,还是交上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本文整理自《罗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