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弊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

陈锡浩

(学号:20102802320004 10行政管理(1)班)

摘要: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50年代末酝酿,60年代出台。独生子女政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人口控制效果与广义计划生育政策相比并无明显优势。新历史时期,该政策模式无论从政策理念、控制效果,还是具体执行方式都面临转型的需求。。

关键词:计划生育;劳动力;老年人;独生子女

正文: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若是像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也是一个伴随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均收入增加的自然人口转变过程,那么应对起来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它只需像其他国家一样,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险体系便可。然而,中国的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强制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使得它的老龄化进程不仅是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也是转变速度最快的。

按照规律,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然而对中国而言,它不但已经进入了人口结构的“黄金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很高比例,同时也比其他国家更快地遭遇到了人口老化的问题。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下降、年轻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由于开始年轻人口比例的下降速度超过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速度,生产性人口结构使中国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但随着这一人口转变过程的继续推进,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越来越低,而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则不断加快。这样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

中国的人口结构也相应从早期年轻人口占主要地位的典型金字塔形转变为老年人

口增加、中间年龄人口占主要地位的近乎橄榄形。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更趋向于老年人口多于青年人口的倒金字塔形。

一、人口红利消失

这种人口转变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将出现“未富先老”的局面。联合国预测说,到20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停止增长,届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10亿人左右的峰值,随后即开始逐渐下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所预见的中国人口变化趋势与之类似。该中心称,到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72.1%的峰值,而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峰值将出现在2016年,届时将达到9.97亿。

自2004年以来,无论出现上述哪种劳动力供需局面,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净增长量都低于新增加的劳动力需求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将逐步扩大。尽管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部门将持续释放出多余的劳动力,但具体到不同的地区、行业和工种,劳动力短缺的现象预计仍将不时出现。而我国一直拥有的人口红利优势消失,反而成为缺少劳动力的国家。

二、赡养老年人困局

尽管中国在建立养老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中国当前的养老金体系仍是典型的现收现付制。从国际上的经验看,这种体制只有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存在下去,否则就将难以为继。

(一)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足以养活现有退休人口。

(二)是行之有效的税收体系,这使得国家可以筹集到发放养老金所需的资金。

(三)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养老金也必须相应提高以保持实际价值不变。

相对来说,实行计划生育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被过度溺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长大后赡养父母的意识可能会比较淡薄。加之以上三种条件的不具备,使得我国老年人赡养机制出现问题。

三、青少年的成长缺失

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致使“80”后开始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成为了一家之宝,溺爱、自私、脆弱等等一些字眼和他们扯上关系。

我们不得不承认,计划生育政策和这些独生子女的成长缺失存在许多关联。控制人口增长导致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是没有兄弟姐妹的自我成长,是缺失的环境造成的负面

影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必将积累成疾,对我国人才培养及社会和谐产生危害。

综上所述,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初期对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使得我国的经济得以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结合现阶段实际情况,该政策已经暴露种种弊端,如果不及时考虑加以调整,势必会对我国未来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现在,国家提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是“控制人口增长”说法本身就是违背法律赋予人的权利的,是不科学的。当然,具体如何有效、平稳进行政策的方向性调整时值得我们去慎重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曾毅:《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穆光宗:《一胎化政策的反思》,《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2)杨文庄、苏杨、包风云、杨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策协调以计划生育为例》,《人口研究》2007年第12期。

(3)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4)尹文耀、李芬、姚引妹:《再论中国生育政策的系统模拟与比较选择兼论现行生育政策再稳定15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美]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再探》,载《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6)李明辉:《从康德的幸福概念论儒家的义利之辨》,载《儒家与康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45-155、183-194页。

(7)梁中堂:《山西省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人口学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7年第5期;李致信:《计划生育效果评估分析》,《人口学刊》1998年第3期;王金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0期。

(8)左学金:《影响生育率的社会经济因素及广义的计划生育政策》,《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张纯元:《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程》,《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