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 Op.117 三首间奏曲 Brahms 3 Intermezzo

合集下载

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中

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中

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中和声运用的特点分析作者:陈琛琛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7期摘要: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代表之一,他在创作过程中认真思考了如何在和声上恰当地打破传统调性功能的束缚这一问题。

本文拟对勃拉姆斯的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进行切入,分析这两首作品所体现的和声上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勃拉姆斯;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是浪漫主义中期的作曲家。

他的音乐作品风格呈现出多样化:既有许多深沉严肃、复杂滞重的作品,也不乏轻松幽默、平易亲切的作品。

我们知道,在西方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与古典时期不同,他们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但又不“循规蹈矩”,想方设法在音乐的各个层面构建个性化的语言。

其中,和声属于重要的音乐层面。

因此,勃拉姆斯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代表之一,他在创作过程中自然也会认真思考如何在和声上恰当地打破传统调性功能的束缚这一问题。

勃拉姆斯的第117号作品与第118号作品属于他的晚期作品,风格上较为深沉委婉。

笔者认为勃拉姆斯的这两首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体现了勃拉姆斯对和声上构思的一些思考。

因此产生了下文几个主要观点。

一、两首作品的结构图示如下作品名称曲式结构结构图示Op.117 No.2 再现单三段落名称(小节数)呈示部分(1-22小节)展开部分(23-38小节)连接(39-51小节)再现部分(52-85小节)调性 bb小调-bD大调 bD大调-f小调 bb小调Op.118 No.1 再现单三段落名称(小节数)呈示部分(1-10小节)展开部分(11-20小节)再现部分(21-30小节)尾声(31-43小节)调性 a小调-C大调 a小调 a小调 a小调-A大调二、作品Op.117 No.2在和声上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特征乐曲的开头部分(1-2小节):和声上使用变格进行Sii6-t6。

浅析勃拉姆斯《室内乐三重奏》op.114

浅析勃拉姆斯《室内乐三重奏》op.114

浅析勃拉姆斯《室内乐三重奏》op.114 作者:史小曼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内容提要] 勃拉姆斯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德奥古典作曲大师中最后一人。

他的音乐是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的珍贵遗产,处于晚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勃拉姆斯始终就受到德国古典传统音乐的热爱和熏陶,在具有古典创作风格的同时,也融入浪漫主义的音乐语汇。

在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醇厚的浪漫主义情怀与紧凑均衡的古典主义结构。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及其音乐成因。

通过了解作曲家的成长和音乐风格,分析生活经历和音乐环境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部分介绍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创作背景和艺术特征。

第三部分浅析114作品的写作技法和音乐语言,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勃拉姆斯的音乐。

本文以对于勃拉姆斯室内乐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特点以及音乐思想做一个整理和归纳,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本身对勃拉姆斯室内乐的进一步的理解和观点。

[关键词]勃拉姆斯 /室内乐/艺术特征/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J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1)03-0131-4、被人称作“贝多芬之后的最后一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的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占有令人难以致信的崇高地位,人们时常把他与巴赫、贝多芬相提并论。

和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等人一样,勃拉姆斯最初是以钢琴家的身份走上乐坛的。

他十几岁就在码头酒肆弹琴谋生,间或教授音乐并为沙龙编配一些小曲,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直到他遇到小提琴家约阿希姆。

经过约阿希姆的引荐,勃拉姆斯又结识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舒曼夫妇。

1853年9月30日,一个音乐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勃拉姆斯叩开了舒曼的家门。

当时,舒曼已经成为德国音乐界的领袖人物,李斯特也只能屈居其后。

舒曼见过勃拉姆斯第一面并演奏了他的作品后,就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甚至还在杂志上撰文,赞美勃拉姆斯的才能。

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中

关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在其两首间奏曲作品(Op.117 No.2与Op.118 No.1)中

约 翰 斯 ·勃 托 斯 (J.h IIIlle ̄Bral1IT1s)足 他 I lfl‘Ⅱ{{主 义最 后
的作 fII1家 ,足浪 漫主 辽cfI!cJJ的作Illl家 他的 音乐作 格 ‘ 观 tt;多
佯 化 : 订 许 多 沉 严 卅 、 滞 匝的 作 品 , 也 不 ,乏轻 松 幽 默 、
a小调 a JJ、阐 大调
二 、作 品 0p.1 1 7 N0 2在 和 声 上 所 体 现 的 浪 漫 主 义 特 征 乐 『f1I的 部 分 (1—2/b ):fI】』 I 使 用 变 格 .i- ̄tqi-sii6一I6 变 恪 进 人 ·种 宽 松 . 蚕婉 ,浪 漫 的感 觉 这 种 川 法 ’典 时 期 垃较 少他川的 , 为这 1 址 俐 ,确 性的写法 然 ,勃 扎蛐斯 此 址 r他 乐 鬯儿 包彩化 ,使 音乐更加 “绵 延” 例 l的第 l一2/j、 。} ,.: ;分的第一 ‘ {,JIt mJ(3-6/卜十} ):使,f】r’J_ul~『j然 Lf【】弦 f1 f烫进 (f7一 7一t{、II7一《llllI7-I 、 17一sii7一D7) r III’ J。蝴 的 竹:l IlI.j乜i常 爪 段 心 陔他 』tl也 定 的 fJl此 处 并 小他 川 巩 洲 的 fffJ , 他川 r小稳定 n I然 Lf¨弦卡Il进 , 调 九法确 立 ,变得
格上较 为深沉委婉 芭 认为勃批 姆斯的这 两首 作Il『l(Oi .1 l7、I1.2
Li()l I】8 .1)怵 _r勃 札 《8j斯 埘 和声 上 构 思 的 思 号 此 产 .
,ti r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史 儿 个 t要 {见点
一 、 两 首 作 品 的 结 构 图 示 如 下

勃拉姆斯晚期钢琴作品《六首钢琴小品Op.118》演奏分析

勃拉姆斯晚期钢琴作品《六首钢琴小品Op.118》演奏分析

其 中节 奏 、 音 符 的展 开 类 似 与 故 事 的铺 陈 ,另 外 , 在 乐 曲 中还 朦 胧
既充满 哲理又严谨 ,O p . I 1 8 作为勃拉姆斯 晚期创作 的钢 琴小品 ,此
时其音 乐创作风格趋 于成熟 ,他 巧妙地将独特 的古典手法和 浪漫主
义 结合 起 来 , 同 时合 理 融 入 德 国 民族 的 民 间音 乐 , 促 使 其 后 期 创 作 的作 品散 发 出独 特 的 艺 术 魅 力 。
时,他计划将 “ 苦 恼 的摇 篮 曲 ”当 作 慢 板 乐 章 的 主 题 , 其 主 要 由 降
e 小调 的I ,I I ,I I I 级 别音节 组成 , 目的在 于表达寂 寞 、伤 感 的情 绪 。随后 从降e 小调转入降b 小调 ,最后回归降e d ' 调 的特 点。从乐 曲 开始 ,右手展现 出整首乐 曲的调性 ,其 宽广的旋律 主要通过右手 流 动演奏 。而左手 伴奏将分解 琶音当作走 向,将和声 当作减七和 弦开 始行进。整支曲子通过两个声部行进,直至第9 个 小节变 为三 个声部 同时行进 。中间一段 的乐 曲力度逐渐增 强 ,主要 由大量和弦组成 。
主 题 ,这 种 重 复 在 观 众 脑 海 中 留 下 了 非 常深 刻 的 印 象 。
在第6 3 z J  ̄ 节 回 归 无 助 、 伤 感 的 情 绪 中 ,而 第 ( 8 1 8 4 ) 小节 则流 露 出 沉 思 的 心 理 状 态 , 乐 曲 力度 的增 强仿 佛 源 自作 者 心 中伤 痛 的 呼 喊 。
运用增 强 了乐 曲的生动 性 。由于这 一节 中应用 了很多独特 的节 奏类 型 ,促 使这首音乐 听起 来更富于流动 感 。在乐 曲的中段 ,勃拉 姆斯 用卡农 对唱形式 阐释 主题 ,而在最后 一段重复第 一段 ,深入 发展 了

音乐人物-勃拉姆斯全集

音乐人物-勃拉姆斯全集

勃拉姆斯全集专辑英文名: Complete Brahms Edition专辑中文名: 勃拉姆斯全集简介:专辑介绍:个人简介: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全名译为约翰奈斯·勃拉姆斯。

1833.5.7 - 1897.4.3),德国作曲家。

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

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7岁随父亲学钢琴,13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

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

早年师从戈赛尔、马克逊(Eduard Marxsen)学习钢琴。

一生中交游颇广,1853年在魏玛与Remenyi、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结交,并被介绍给舒曼夫妇,得到赏识与支持。

1862年到维也纳。

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1交响曲, 1877年完成D大调第2交响曲, 1883年完成F大调第3交响曲, 1885年完成E小调第4交响曲.19世纪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的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

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维也纳。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

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

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

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

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

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

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

浅谈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的艺术特征与演奏

浅谈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的艺术特征与演奏

浅谈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的艺术特征与演奏作者:仇潇潇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以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为研究对象,从作曲家的生平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衍展开来,发散到作曲家内心的精神世界及艺术情感特征。

通过分析该作品的音乐结构、情感内容和演奏技巧,进一步探讨作曲家晚期的创作手法和理念。

关键词: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间奏曲艺术特征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8-0037-03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类型的音乐作品,其中对钢琴作品的创作贯穿始终。

从早期的奏鸣曲创作到中期对变奏曲的热衷,晚期的勃拉姆斯则倾向于钢琴小品这一特色的浪漫主义音乐体裁。

音乐小品,是一种随性的小曲,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有一定的标题性且形式多样。

《钢琴小品OP.118》是勃拉姆斯十分经典的一套作品,共六首,每首个性鲜明,极具特色但又相互联系,亦可说这是一部六个乐章的小套曲。

该作品结构十分严谨,每一首小品在调性、速度和曲式结构方面,看似独立却不是零散地随意组合,而是以一种特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在一起。

这套小品不仅在结构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在音乐表现内容上更是丰富多彩、紧密相连,这些都给演奏者带来无尽的音乐想象和发挥空间。

第一首:乐曲直接进入主题(谱例1),贯穿始终,好比打开记忆的匣门,思绪和回忆如潮水般涌出。

旋律声部以切分节奏和弦下行,以模进形式发展,仿佛往事一件一件呈现在眼前。

全曲虽短却一气呵成,拉开了整套小品的序幕。

第二首:A段主题(谱例2)以非常平静的情绪开始,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似乎是非常温馨的往事却已成回忆。

B段主题(谱例3)是全曲最动听的旋律,以二声部对唱形式呈现,再现时动力发展把全曲推向高潮,感觉是作曲家内心的呐喊。

第三首:A段主题(谱例4)是强有力的切分,非常激动的情绪给人豪爽的气势,这是作曲家点燃内心的激情鼓舞着自己对生活充满着期望。

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赏析

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赏析

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赏析作者:梁钧豪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7期摘要: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

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交响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类作品中,结构的原则、调性的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看到J·S·巴赫、L.van贝多芬对他的影响。

在他的4首交响曲中,以第1和第4最为著名。

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62~1876)不像多数作曲家那样带有尝试和模仿前人的性质,而是一部成熟之作。

勃拉姆斯的创作和生活是与19世纪下半叶极其复杂矛盾的德奥现实相联系的,尽管时代和阶级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但他仍能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古典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了强烈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的优秀作品,并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关键词:勃拉姆斯;室内乐;《B大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作为勃拉姆斯创作的第一首钢琴三重奏,同时也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室内乐作品,《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第一版)可以说确立了他早期的音乐风格,即明亮愉悦、极力追求古典主义音乐的均衡。

但正是这种过于追求古典主义音乐的模式化,使得他在1853年完成创作第一版本的《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之后,又在晚年通过一生的创作经验对这一版本进行修改,形成了1891年的修改版。

令人诧异的是,经过对比后发现这两个版本可谓大相径庭,且更令人不解的是勃拉姆斯并不介意两个版本同时存世,并支持两个版本同时销售,这或许是他对自己早期音乐创作的一种委婉否定吧。

《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第一版与修改版无论是在篇幅长度、音乐材料,还是从乐器配置、创作手法上都有一定区别和联系。

先来看看两者的篇幅长度,除了谐谑曲乐章修改版比第一版多一小节外,其他的各乐章都有删减,最突出的是始乐章和末乐章。

单单看其首尾乐章所呈现出的篇幅区别就能猜测勃拉姆斯对于主题材料的缜密心思,这正如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位满腹经纶的老教授——前者极力欲求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至于不修篇幅地加以解释,而后者则是简洁明了地命中要点。

解读勃拉姆斯钢琴作品——《升f 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演奏的特点

解读勃拉姆斯钢琴作品——《升f 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演奏的特点

2020-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解读勃拉姆斯钢琴作品———《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演奏的特点王雅迪(西昌学院艺术学院,四川西昌615000)摘要:勃拉姆斯的作品采用了古典主义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情绪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创作风格。

其中的作品《升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2)是他的奏鸣曲作品中较为成熟,也是演奏频率较低的一首作品。

本文将从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对《升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旋律、节奏、力度和踏板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地为演奏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勃拉姆斯;浪漫主义色彩;演奏特点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060-01一、引言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同时他也是古典主义最后的一位作曲家,以及浪漫主义中期的一位作曲家。

勃拉姆斯在早期的创作中,深受舒曼的影响,因此作品的色彩对比鲜明,具有独特的个人音乐风格。

《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完成时间(1852年)实际上比《C大调钢琴奏鸣曲》完成的更早,只是出版较晚,因此,这部作品带有勃拉姆斯早期创作的特点。

他把这首作品题献给了日后成为一生挚友的克拉拉·舒曼。

二、勃拉姆斯《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在这首作品中,勃拉姆斯采用了传统的古典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来进行创作。

并在这部作品中注重对情感的表达,而音色的变化和明显的力度变化则显现出了丰富的音响色彩。

第一乐章是有力而从容的快板,采用了大量的七和弦、九和弦以及七和弦、九和弦的琶音,快速跑动的八度音程则强调了音乐的交响性。

第一乐章是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四个部分构成。

呈示部是由两个不同的主题材料构成,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部的情绪强烈激昂,副部的主题则显得更为柔和抒情。

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探析

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探析

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探析摘要: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他留下了大量室内乐作品,这些作品是室内乐发展中最精彩的篇章。

本文透过作品类型、音乐特点、风格演变和时代意义4个方面,结合室内乐发展历程,对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进行了概述、分析和归纳,助于大家更全面认识和理解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创作。

关键词: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创作特点;风格中途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编号:1004-2172(2015)03-0052-04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 Jhannes Brahs,1833-1897)是19世纪后半叶德国作曲家,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他写作了大量音乐作品,许多作品都成为各种音乐领域的精华,其中,除了我们较为熟知的钢琴作品、协奏曲、艺术歌曲和交响乐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室内乐作品,这些室内乐作品不仅是他自己一生创作中最杰出的部分,也是整个室内乐发展中最精彩的篇章。

本文透过作品类型、音乐特点、风格演变和时代意义4个方面,结合室内乐发展历程,对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进行了概述、分析和归纳如下。

一、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创作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室内乐”(haber usi)形成产生于17世纪初的欧洲,原指在贵族家庭里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区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剧场音乐,后随着音乐传入市民阶层,表演地点也由最初的私人家庭转移到公开的演出场所,这就使室内乐在含义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室内乐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现在我们所说的室内乐,指为两件或更多的独奏乐器的结合所写的作品,也指几个独唱声部结合的声乐曲,区别于交响曲、协奏曲和合唱。

通常指的器乐重奏曲,这种室内乐包括所有这类乐曲:如钢琴与小提琴、单簧管等等二重奏的奏鸣曲,为弦乐器和管乐器(用或不用钢琴)的任何一种组合所写的三至九重奏等——总之,一个声部只有一个演奏者①。

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体裁非常丰富,从二重奏到六重奏都有涉及,囊括了多种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他总共留下了24部器乐室内乐作品,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类型:(一)钢琴重奏作品,包括3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p.78、100、108)、两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p.38、99)、两首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p.120 N.1、2)、5首钢琴三重奏(p.8、40、87、101、114)、3首钢琴四重奏(p.25、26、60)和1首钢琴五重奏(p.34)。

勃拉姆斯op.117 三首间奏曲演奏分析

勃拉姆斯op.117 三首间奏曲演奏分析

3 勃拉姆斯《三首间奏曲》演奏技巧3.1把握速度与力度速度与力度是把握一首曲子音乐进行和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

在一首乐曲中,其开端、高潮和尾声的变化除了要依靠旋律的转变来进行划分之外,速度与力度的配合同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勃拉姆斯的间奏曲OP.117整体总共分为三个部分,而每一个部分又有着其开端、高潮与结尾的不同构成,因此在速度与力度的设计方面也有着不同的变化。

在速度的设计上,乐谱当中有着相应的速度术语来对整体音乐的速度变化来进行控制。

例如在间奏曲OP.117的第一部分当中,开头位置标有Andante moderato,意思为“有节制的行板”,在这一呈示部分中代表了开头的演奏基调,比一般行板要稍快。

而在第一部分的25小节,也就是第一部分的中间部分时,其速度变化转变为了Piu Adagio,意味着偏向柔和的慢板,根据这样的速度提示,整体的节奏开始放缓但仍旧在行板的速度范围当中。

在OP.117第一部分的结尾处,其速度再次发生了变化,转变为Un poco piu Andante(如图3.1),这样的标注代表了音乐速度要更慢一点。

通过乐谱的标记与整体乐曲的情感进行来进行速度的把握,能够更好的帮助划分与理解音乐作品的段落与主题行进。

图3.1在曲谱的设计中,除了对力度和速度的标记之外还有着对力度的提示。

通过对曲谱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这首乐曲的整体力度转变范围在pp至f之间,意味着乐曲整体的力度要控制在“很弱”到“强”当中。

这样的力度范围代表了这首乐曲整体的强度并不大,而要在强度跨度并不大的范围当中,寻找到其层次感也是需要进行把握与思考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通过曲谱中对于力度变化的引导标记,如dim.(渐弱)和cresc(渐强).来把握其速度的变化与处理。

3.1 根据标记符号做好演奏处理勃拉姆斯的三首间奏曲OP.117在整体的力度与情感基调变化上并没有非常明显的突然改变,因此在对这首乐曲进行演绎时要充分的理解与掌握其中不同章节、不同部分的演奏节奏。

德国古典主义作曲家——勃拉姆斯

德国古典主义作曲家——勃拉姆斯

• 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 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 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 绩所在。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姓名的 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原因概在亍此。
谢谢观看!
德国古典主义作曲家 Johannes Brahms
约翰内斯· 勃拉姆斯 (1833.5.7 - 1897.4.3)
• 1833年5月7日出生亍德国汉堡的一个音乐家 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职业乐师。勃拉姆斯童 年时跟父亲学拉小提琴、大提琴,吹圆号。 勃拉姆斯十五岁起丼行演奏会,并创作一些 钢琴作品。 • 早年师从戈赛尔、马克逊(Eduard Marxsen) 学习钢琴。一生中交游颇广,1853年在魏玛 与Remenyi、约· 阿希姆(Joseph Joachim) 结交,并被介绍给舒曼夫妇,得到赏识与支 持。 • 1862年到维也纳。在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 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1交响曲, 1877年 完成D大调第2交响曲, 1883年完成F大调第3 交响曲, 1885年完成E小调第4交响曲。
• 管风琴曲:众赞歌前奏曲 11首。 • 歌曲:独唱歌曲近二百首, 二重唱,民歌改编曲。 • 代表作:第一、四交响曲 (Op.68、90),小提琴 协奏曲,#c小调钢琴连弹 曲《匈牙利舞曲》第5号。

•Hale Waihona Puke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 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是创作与演奏 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迚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 的卐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 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 有古典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 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 带有自己特点。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 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 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

浅析勃拉姆斯《第一钢琴三重奏》Op.8

浅析勃拉姆斯《第一钢琴三重奏》Op.8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浅析勃拉姆斯《第一钢琴三重奏》Op.8李金菁(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摘要】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钢琴室内乐在其创作中占主要地位。

本文对勃拉姆斯《第一钢琴三重奏》Op.8进行详细论述,并对其中钢琴声部的演奏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对钢琴学习者有所帮助,可以更好的演绎这部作品。

【关键词】勃拉姆斯;第一钢琴三重奏;钢琴声部【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一、勃拉姆斯的钢琴室内乐作品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室内乐是其重要的创作领域。

他偏爱钢琴,经常尝试用钢琴与其他乐器进行组合。

除了7首弦乐重奏,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都属于钢琴室内乐范畴,是其创作“精华中的精品”。

作品包括三首钢琴三重奏OP.8、OP.87、OP.101;三首钢琴四重奏OP.25、OP.26、OP.60;钢琴五重奏OP.34;双钢琴奏鸣曲OP.34b、双钢琴圣安东尼变奏曲OP.56b;三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OP.78、OP.100、OP.108;两首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OP.38、OP.99;两首单簧管或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120/1、OP.120/2;圆号三重奏OP.40;为单簧管、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三重奏OP.114。

二、勃拉姆斯《第一钢琴三重奏》Op.8的分析勃拉姆斯《第一钢琴三重奏》Op.8也被称为《B大调钢琴三重奏》,作品的旋律优美、纯朴,音乐内涵丰富,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者之间的对话打动人心,每每聆听都会有深深的感动。

作品分别于1854年和1891年出版过两个版本,经勃拉姆斯认可,保留了两个版本,为后人研究其创作发展过程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作品共4个乐章:第一乐章,B大调,奏鸣曲式。

第一版本为流畅的快板,修订版为灿烂的快板。

不同于古典主义的理性、刻板,呈示部的第一主题是热烈的,先由钢琴演奏,大提琴随即出现在钢琴上方,形成三度,再由小提琴奏主旋律,其中运用了颇具门德尔松风格的长倚音,使音乐悦耳动听、宽广气派。

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的音乐特性及演奏处理探究

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的音乐特性及演奏处理探究

调的转变。

中段由第23小节开始,一直在b D大调上进行,直至第51小节结束,此间有2个平行乐句,截取了呈示段材料并加以润色,再现段的调性回归b b小调,首尾呼应。

3、第三首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2/4拍,主调性为#c小调,虽然速度仍为行板,但侧重点在于流动性,相较前两首其结构规模更大、悲伤情感更强烈。

首部为二段体曲式,加上补充内容共45个小节,可分A、B两段,分别由2句构成且每句为5个小节,为此看起来非常工整,不仅有清晰的旋律线条,还有明确的主题内容,两段的变化重复后出现了长度为5个小节的补充乐句。

中部为单三部曲式,加上反复内容共60个小节,C段共2句、每句5小节,两句之间的关系为重复变化,D段的材料则源自于C,且在结构上与C相同。

连接段共6个小节,实现了A大调到#c小调的回归。

再现部共20小节,未见反复、未见补充,联合尾声的6个小节,实现了主题节奏的拉宽,加之流动性的降低、力度的减弱,仿佛在告诉我们作品到此完结。

(二)旋律特点1、第一首就呈示段而言,其主题旋律处于中音区,以级进的方式实现了上下起伏,同时以第三线音为轴,进而形成一个相对规则的、弧形的、环绕型旋律线条,配合着舒缓的、有节制的节奏律动,满含了作曲者的款款深情。

整体来说,主题旋律虽然平淡,但意味深长,加之6/8拍子本身带有一定的舞蹈性特点,后面构成了一个切分节奏型,节奏感极强、旋律极具韧性,甚至如摇篮曲一般悠扬。

就中段而言,其旋律在音程组织方式上与呈示段有明显区别,其主旋律出现在高音区,以纵向和声织体来衬托,音响效果更为丰满、更为凝重,且以小节为单位的织体组合设计,完成了大幅度的间隔性跳奏。

相较呈示段旋律的横向运动,中段采用了叠置处理,尤其是二度音程的叠置,使得音符之间的碰撞感明显加强,且在小调色彩的衬托下,显得这一首间奏曲更为忧郁、更为阴暗。

此外,中段与呈示段的共同之处在于空八度音程,但区别在于呈示段由左右手交替演奏,且出现在上下两个声部之中,而中段则由右手单独负责,使得中段旋律、伴奏织体之间的边界更为模糊,从而给人一种迷离而深邃之感。

伯恩斯坦与古尔德的传奇合作丨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伯恩斯坦与古尔德的传奇合作丨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伯恩斯坦与古尔德的传奇合作⼁勃拉姆斯《d⼩调第⼀钢琴协奏曲》(Op.15)《d⼩调第⼀钢琴协奏曲》(开启⾳乐之光,阅读更多内容Ⅰ、柔板;Ⅱ、庄重地;Ⅲ、回旋曲:不太快的快板.1859年1⽉22⽇,这⾸协奏曲在汉诺威⾸演,由勃拉姆斯演奏钢琴,约阿希姆(Joachim)担任指挥。

1854年勃拉姆斯住在汉诺威,这⼀年的春季和夏季着⼿创作这⾸协奏曲。

舒曼的精神错乱和投⾝冰冷的莱茵河⾃杀事件深深地影响了他。

1855年1⽉他从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写信给约阿希姆说:“去年夏天,我已经着⼿写⼀部交响曲,我甚⾄已经为第⼀乐章进⾏了配乐,并创作了第⼆乐章和第三乐章。

”然⽽这部交响曲从未完成,⼯作停顿下来,他⼜开始投⾝于创作由两架钢琴演奏的奏鸣曲。

交响曲创作中的前两个乐章后来成了《D⼩调钢琴协奏曲》(Brahms: Piano Concerto No.1,Op.15)的第⼀、⼆乐章,⽽原本的第三乐章在后期创作的《德意志安魂曲》(A GermanRequiem)中被原汁原味地完整保留为⼀个完整乐章。

50年代中期,为两架钢琴⽽作的奏鸣曲经常被放到私⼈聚会上演奏,由勃拉姆斯和克拉拉以及格⾥姆(Julius Otto Grimm)合作。

格⾥姆(1827-1903,⽂学家,指挥家,演讲家,哲学博⼠,曾经创作过⼀部交响曲,⼏套组曲和其他⼀些⾳乐作品)曾经说过这⾸奏鸣曲应搭配更庄重的形式,并劝勃拉姆斯把它们写成⼀⾸协奏曲。

这个任务让勃拉姆斯忙碌了两年时间。

每⼀乐章都被⼀再地寄给约阿希姆征询意见,他的建议给勃拉姆斯很多帮助。

1858年,有信件表明勃拉姆斯去过德特莫尔德,他希望⾃⼰的⼀些作品能有机会在那⼉演奏。

“在众多杂务缠⾝之际,他已经完成了⼀部协奏曲,乐曲中最优美的乐段将会演奏给我们听。

”然⽽德特莫尔德的⾳乐家们并不懂得欣赏勃拉姆斯。

据说乐队指挥基尔(Kiel)对他⼼存偏见,但协奏曲还是开始在汉诺威排练,尽管乐队⾥很多⼈都持反对意见,约阿希姆还是把它提上了汉诺威宫廷⾳乐会的演奏⽇程。

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分析

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分析

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分析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分析摘要:本文对勃拉姆斯的《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介绍了这首曲子的背景与特点,然后从曲子的基本形式、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分析了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

针对性强,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勃拉姆斯,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分析一、前言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勃拉姆斯的音乐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作为勃拉姆斯的代表作之一,《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华丽的技巧和优美的旋律赢得了无数乐迷的喜爱。

本文旨在探讨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以期对于小提琴与钢琴演奏爱好者有所指导。

二、曲子概述《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勃拉姆斯于1886年所作。

全曲共四个乐章,总演奏时间约27分钟。

这首曲子可以用深情、宽广、华丽、厚重的词语来形容,具有很高的演奏难度和音乐性。

本文主要探讨它的演奏技巧。

三、分析1.曲子的基本形式《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为A-B-A结构,即主题–副题–主题,采用了和声和旋律的双重连续性。

2.旋律曲子开头的小提琴琶音和后继的主题,是这首曲子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也是演奏的重点。

要想演奏好,需要时刻控制手指的力度和振动力度,使得弦震动更加柔和,音质更加温暖。

另外,旋律的起伏和高低音的变化也需要注意,以增强音乐性魅力。

3.和声曲子的和声极其丰富,需要注意的是和声的转换。

一般来说,和声的转换会导致音乐的情感变化。

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和声的变化,以传达出正确的情感。

此外,还需要注意和声和旋律的协调性和平衡感。

4.节奏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节奏的稳定性和动感性。

曲子中的变化非常多,需要时刻掌握节奏的变化,同时保持节奏的稳定性,以便呈现出充满生命力的音乐魅力。

四、总结勃拉姆斯的《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曲子,同时演奏难度也很高。

想要演奏好这首曲子,需要多次练习,时刻注意旋律、和声、节奏的把握,以使音乐表现的完美。

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的悲剧性色彩初探

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的悲剧性色彩初探

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的悲剧性色彩初探1. 引言1.1 勃拉姆斯的《间奏曲》简介勃拉姁斯的《间奏曲》(Op.118 No.2)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

这首曲子是勃拉姆斯晚期创作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他音乐风格的代表之一。

《间奏曲》的曲式为A-B-A,整首曲子由三个部分组成。

勃拉姆斯在这首曲子中展现了他深厚的音乐素养和独特的表现力。

曲子的旋律优美动人,结构严谨,旋律与和声的融合十分完美,展现了勃拉姆斯高超的作曲技巧。

这首曲子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通过对和声、节奏和动态的精妙运用,勃拉姆斯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性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勃拉姆斯的《间奏曲》展现了他对音乐和情感的极致追求,是他音乐创作中的一颗明珠。

这首曲子不仅在音乐结构上具有创新性,更是在情感表达上赋予了听众深刻的感受。

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永远都会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1.2 悲剧性色彩的主题勃拉姆斯的《间奏曲》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性色彩。

悲剧性色彩是作曲家通过音乐表达的一种深刻情感,它贯穿于整个曲目中,使听众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悲凉和沉重。

在这首曲子中,悲剧性色彩的主题贯穿始终,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面,勃拉姆斯成功地表达了悲剧的主题。

通过深入分析这首曲子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勃拉姆斯对悲剧性色彩的探索和表现手法。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悲剧性色彩在《间奏曲》中的具体表现,以及音乐与悲剧之间的关联。

【引言】中关于【悲剧性色彩的主题】的内容到此结束。

2. 正文2.1 音乐分析音乐分析包括对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8 No.2)的曲式、和声、旋律、节奏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该曲以A小调为主调,表现出深沉而悲伤的情感。

曲子开头以充满动情的主题呈现,通过重复和发展来展现出主题的复杂性和深度。

作曲家勃拉姆斯是谁

作曲家勃拉姆斯是谁

作曲家勃拉姆斯是谁勃拉姆斯,古典主义最后的救命稻草,也是浪漫主义中期的作曲家,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曲家勃拉姆斯的简介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语:Johannes Brahms,德语: [joˈhanəs 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

他出生于汉堡,逝世于维也纳。

勃拉姆斯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他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同时他也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

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他对标题音乐与华格纳乐剧形式不认同,走纯粹音乐路线。

其重要作品有:四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合唱《德意志安魂曲》,管弦乐《学院节庆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四首严肃的歌,匈牙利舞曲,各种重奏作品。

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

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

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

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

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作曲家勃拉姆斯的生平1853年他作为匈牙利小提琴家Eduard Reményi的随从进行了一次演出旅行,在旅行到汉诺威的时候,他遇到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约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然后又前往魏玛宫廷,在那里遇到了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内省情感的体现

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内省情感的体现

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内省情感的体现作者:孙婉姝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1期【摘要】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19世纪下半叶最具有时代性与代表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被誉为“德奥古典主义的最后丰碑”。

他晚期创作的二十首钢琴小品(OP.116-OP.119)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难得的艺术珍宝。

这二十首钢琴小品被他以独特的音乐语言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内省风格。

本文通过对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中独特的音乐语言的分析,揭示内省情感在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创作过程中的体现、升华。

【关键词】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内省情感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93-02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是19世纪下半叶最具有时代性与代表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被誉为“德奥古典主义的最后丰碑”。

他一生的音乐创作都致力于追求“纯音乐”风格,运用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创作出大量富含哲理、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

勃拉姆斯晚期创作的二十首钢琴小品(OP.116-OP.119)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品中难得的艺术珍宝。

这些钢琴小品是勃拉姆斯在他生命的最后四五年写下的,对其一生的回顾,也是他作为音乐大师一生的情绪性与逻辑性完美结合的精华之作。

这些作品充满了深沉、典雅的音乐语言,既是勃拉姆斯多年内心感悟的深刻独白和他过去生活情景的真实描述,也是勃拉姆斯晚年隐忍、内省的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

勃拉姆斯通过体裁的选择,节奏和速度,旋律的素材,以及和声的运用等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他细腻敏感的精神世界和灵魂深处的内省情感。

一、富于抒情的间奏曲体裁勃拉姆斯晚年的钢琴音乐创作倾注于短小钢琴作品体裁创作。

另外,晚年的勃拉姆斯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的内心状态,朋友亲人的相继离世以及不幸的爱情生活使他深深沉浸在孤独、感伤的情绪中,他的性格更为自制、内敛。

间奏曲是勃拉姆斯晚年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钢琴小品体裁,也是出现在他晚期钢琴小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音乐体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