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内经》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重点背诵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393eea04a1b0717fd5ddef.png)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第一章哲学思想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5.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6.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7.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节选)主讲人王洪京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节选)主讲人王洪京](https://img.taocdn.com/s3/m/3ca1513f10a6f524ccbf8577.png)
谢谢!
谢谢!
【释义】
一、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1.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经脉)皆为之 变(失常)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
2.诊病必须重视病人体质状况
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 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体质与发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
生,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人体的功能状态, 二是邪气的性质和强弱。其中人体正气是主 要方面。概言之,体质强者,正气盛,故不 易受邪,发病少;而体质弱者,正气虚,易 为邪气所伤,发病易。
二、汗出和喘与经脉变化的关系
人体的经脉气血活动常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相 应的变化,如喘、汗之证的产生即是明证。 喘为肺气上逆所致,如若在“夜行”、“堕坠”、 “惊恐”、“度水跌仆”等因素的影响下,也可分 别使肾、肝、心等脏气机逆乱,经脉失常而致喘。 汗乃津液所化,为心所主,若因“饮食饱甚”、 “摇体劳苦”、“持重远行”、“疾走恐惧”、 “惊而夺精”等不同原因引起相关内脏的气机逆乱, 也可迫津外出而为汗。
可见,从发病学角度言之,无论内伤外感都
存在“生病起于过用”之规律。 “过用”而致病的观点对于临床治疗也有指 导意义,不论是用针、用药、推拿按摩,均 应适度而不可过之
译文:食物入胃,经过消化把一部分精微输散到肝脏, 浸淫满溢的精气滋养筋。食物入胃,另一部分浓厚的精 气,注入于心,浸淫的精气输送到血脉;血气流行在经 脉里,经脉中的血气流归于肺;肺又送到全身百脉,把 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会合,仍还流归入 于脉;脉中精气的循环,周流于四脏,精气的敷布,要 维持平衡;其平衡的变化,就能从气口的脉象上表现出 来,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c28251e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8.png)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话⽂素问|黄帝内经原⽂+⽩话⽂翻译《黄帝内经·素问》⼆⼗四卷 81篇摄⽣,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运⽓,四诊合参。
卷⼀,上古天真论篇第⼀,【本章要点】1.说明养⽣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2.具体指出养⽣的⽅法:精神上的修养;饮⾷起居的调节;环境⽓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3.⼈⽣的⽣、长、衰、⽼过程,以及⽣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的盛衰。
4.举出四种养⽣者的不同养⽣⽅法和结果,来启⽰⼈们注意养⽣祛病延年。
四⽓调神⼤论篇第⼆,【本章要点】1.具体叙述了在⼀年四季中适应⽓候变化的摄⽣法则。
⽽适应⽓候变化,是养⽣⽅法中的重要关键。
2.指出了违反四时⽓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的因素,从⽽进⼀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1.⼈的⽣命活动与⾃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思想。
2.指出⼈⾝阳⽓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使阳⽓受伤引起的病变。
3.指出⼈⾝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4.指出四时⽓候和饮⾷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致病。
⾦匮真⾔论篇第四。
【本章要点】1.从四时⽓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2.从⼀⽇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
3.从四时阴阳五⾏为中⼼来演绎、讨论⼈体脏腑功能和⾃然界⽓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不能揭⽰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度来理解 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是《素问·四⽓调神⼤论》"圣⼈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https://img.taocdn.com/s3/m/15fa10a14b73f242326c5f15.png)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Ⅰ背诵条文(复习内容)
![黄帝内经Ⅰ背诵条文(复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072e70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63.png)
《内经I》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经脉别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素问·经脉别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91c1ec355270722192ef7eb.png)
素问·经脉别论【原文】素问·经脉别论【内容】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
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
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
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
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新校正云,此为二阴之误)独啸,少阳厥(全元起本,此为少阴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
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
真虚㾓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
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
太阴脏搏,言伏鼓也。
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简论二便的形成及二便难的针灸治疗
![简论二便的形成及二便难的针灸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8d1dc292f60ddccda38a08e.png)
毫升 , 当汽 态溺 不断积 累使 膀胱 充盈 至九升 九合极 时 ,
其下 窍则 开 ,受 上方 阳气推 行 ,汽 态溺 不断 出下窍 , 且 出窍后 因寒呈 液态 飞速经 前 阴出体 。 此 即 《 问・ 素 灵兰 秘典 论篇第 八 》 “ 胱者 ,州都 :膀
水谷 饮食 消化 几何攸 关人 体性 命 ,故后世 医 书无 不据 黄 帝 内经 进行 阐发 。
【 关键 词 】 小便 ; 大便 ;便 难 ;针 灸 水谷饮 食经 口咽入体 ,先 被 消化 ,精 华被 吸 收 , 糟粕 分小便 与 大便 出体 ,小便难 比大便难 危 险 ,故 先
论水 谷饮食 消化 ,次 论小 便 ,最后 论大便 。
C iiaJu a o hns dc e 0 0年 VO . ) NO. l cl o r l f iee n n C Meii 1 n2 L( 2 5
简 论 二 便 的 形 成 及 二 便 难 的 针 灸 治 疗
Th t o n rn o m a i n wih eso la d u i ef r to t te tn i c ly i t l a d u i eb c pu c u e r ai g d f u t n so l n rn y a u n t r i
精 气 ,上输 于脾 ,脾气 散精 ,上 归于肺 ,通 调水道 , 下 输膀 胱 ,水精 四布 ,五经 并行 。 ” 肺 脏法 象天幕 , 饮和 消化 谷食之 津液气 化上 行 , 水 总 归于肺 金之 脏 。肺 金清 肃 ,在天之 气 ,下行 为雨 ,
下行 之 雨流经 并滋 润诸脏 ,但 大部 分下输 肾水 之脏 。 《 元御 医学 全书 ・ 黄 四圣 心源 ・ 一 ・ 卷 糟粕传 导 》 :
为什么有的中医讲,尽量少喝水?
![为什么有的中医讲,尽量少喝水?](https://img.taocdn.com/s3/m/67bcd00b14791711cc7917ce.png)
为什么有的中医讲,尽量少喝水?之前有个讨论八杯水的你可以搜索下,我也把其中一个回复贴过来,可以看看。
以下转自陈远国老师讲课内容《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你看古文写得蛮好的,都是四个字四个字的,呵呵,读起来也很通顺。
我们看看,我们喝了一杯水,先到哪里啊?先到胃,到胃里之后,它是不是直接就到了膀胱里去了?会不会?我们来看一下。
到了胃之后呢,要“游溢精气”,什么样的状态叫“游溢精气”啊?这个“精气”的状态,它就肯定不是水液的状态。
它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一种雾气的状态,把这个水液化成雾气的状态。
然后怎么样?“上输于脾”,往上走,脾再给它一股力量,“脾气散精”,就是散这个水的精气。
再往上走,到了肺脏了。
比方说,有的时候喉咙干,我喝下去水,诶,很快喉咙就不干了,有时候会这样,对不对?那你喝下去到了胃,胃里把那个水,它要加热,要蒸腾,一蒸腾把那个水气升上去,升上去,喉咙就不干了。
那到了肺脏之后会怎么样呢?到了肺脏,“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是一个通道,从肺这里,它有可能全身弥漫性地往下降,注意噢,它是弥漫性地往下降,降到哪里啊?降到下面去,降到下面去呢,最后,后面叫作下输膀胱。
降到下面不用的部分,输送到膀胱里去。
但是不是所有的都只是往下降的呢?不是的。
肺还有一个作用是宣发,那我们的四肢还有啊,我们的头还有需要,对不对?还要从肺这里往外散发,我们的皮肤表面,都需要的。
所以,“上归于肺”之后,这个肺对水液做两个方面的处理。
一个方面,就是向外扩散,到表皮,到头,到四肢。
另一个方面呢,从身体里面往下降,这是它的过程,降到哪里?最终降到膀胱,没用的部分。
那现在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把水喝到胃里了,胃是要把它化成蒸气才上去的,是不是?那如果你往胃里送的水太多了,超出你的身体需求了,那这时候你的胃是不是经常要拿出一些热气来给它蒸发、蒸腾啊?要不要的?那如果这样子的话,你的胃的热能是不是会被大量地消耗?你即便喝下去的是热水,它也不是蒸气(备注:中医气化,都用气字,不是汽字)。
情志与经脉-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十一篇经脉别论(21.0)
![情志与经脉-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十一篇经脉别论(21.0)](https://img.taocdn.com/s3/m/a6c671c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2.png)
情志与经脉-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二十一篇经脉别论(21.0)编辑閏姥識慧 2021-11-12第二十一篇经脉别论接着我们来看,经脉别论是《黄帝内经》第二十一篇,这一篇讲的跟前面不一样,这一篇讲的,你一个人的情志,如果一个人居住的时候的动静勇怯,胆子很大,胆子很小,那这种脉会不会改变呢?会不会生病呢?会不会影响到脉呢?当然会呀。
当然会呀,岐伯说,这是讲人的个性,凡是人的之惊恐恚劳动静,这个字念会,恚就是发怒,凡是一个人的恚劳动静,皆会改变。
所以,一个人不要惊、不要恐,不要发怒,不要随便的乱动乱静,都不变化太大都不好。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我翻译的时候比较含蓄一点,咱们行房也是夜行,晚上的动作,那小偷了。
真的,我们在讲的时候是小偷了,晚上是夜行人了。
晚上,夜行很紧张呀,很紧张就喘,出于肾,淫气病肺,这个时候就会伤到肺气。
有所堕恐,从高处掉下来,或者是受到恐嚇,或者是吓到、怕到了。
会发生的气喘,这个是喘出于肝脏,肝脏受伤的话,就会害到脾脏,因为木克土嘛。
那如果又受惊恐,又随时很害怕,随时一个动静就吓得在那边气喘,那个喘是出于肺,肺气受伤。
那肺气一离开,精神一离开这个肺的时候,就会伤到心脏,因为心脏会堵气,一离开肺就虚掉了,那个火就会堵胃,就会伤到心气。
本来心脏好好的,被你这么一吓,被影响了,因为火克金。
那有的人呢,被水淹到了,或者是摔倒了,瞬间摔倒了,这也是喘,处于肾和骨,这种呢,不管你是因为惊恐,还是因为意外发生,掉在水里边去,从高处坠下,突然摔倒,发生这个事情的时候,后面讲了,勇者气行,自己就跑了。
所以,胆子要大,胆识也要大,不要怕,有什么好怕的,勇者气行就好了。
那怯者,本身天生就胆小的呢?就会受病了。
比如说,有一个人身体就很好,有一天他家里突然进了一个小偷,他就从那天开始生病,这就是胆小鬼了,胆小的人。
有的人进了小偷,去追呀什么,他这个人胆子就比较大。
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说,开心无惧,不要怕!西医看到我会怕哦,我说,你们西医看到我不敢惹我哦,敢惹我?他怕,因为他生病怎么办?要死呀,要找我。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https://img.taocdn.com/s3/m/68b7e13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7.png)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一:说明环境、情志的变化和体力的劳逸都影响着脉搏.临床诊断,必须结合观察病人身体的强弱、骨肉皮肤的形态等,才能正确地了解病情.二:详细地阐述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等过程,指出其主要是依靠脾的运化和肺的输布,得以营养全身.三:论述了六经偏盛所发生的症状和治法,同时阐述了气逆所出现的脉象.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
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
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
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麽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
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
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
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
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
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
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
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
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
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
《内径选读》课堂笔记(上部)
![《内径选读》课堂笔记(上部)](https://img.taocdn.com/s3/m/e26da8a38bd63186bdebbc0a.png)
第一部分各单元背诵内容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三经脉别论第二十一篇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三经脉别论第二十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df3ae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4.png)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三经脉别论第二十一篇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三经脉别论第二十一篇经脉始于肺,终于肝,环转营运,度数有常,若惊恐恚劳,喘汗生病,脏气独至,失其常度,是谓经脉之别。
知其正,则知其别,故论饮食输散之常;知其别,欲知其正,故论阴阳藏象之体,而反复明之。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脉,经脉也。
人之经脉,行有常度。
如居处之动静,用力之勇怯,经脉亦为之变乎?帝问脉变,所以为经脉之别也。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不但居处之动静,用力之勇怯,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经脉失常,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平人之气,和于经脉,劳动喘急,则经脉失常,是以夜行劳动,气不闭藏,则喘出于肾,肾为本,肺为末,故淫气病肺,失其常矣;有所堕恐,因堕而内恐也,堕伤筋,肝主筋,故喘出于肝,肝木侮脾,故淫气害脾,失其常矣;有所惊恐,因惊内恐也,惊恐则气机内乱,肺主气,故喘出于肺,肺为心之盖,故淫气伤心,失其常矣;度水跌仆,则既堕且惊,甚于夜行,故喘出于肾与骨,不能上合于肺,淫气害骨,故曰与骨,更失其常矣。
此五脏病喘,经脉失常,而为经脉之变也。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脉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承上文,而言当夜行堕恐惊跌仆之时,勇者经脉有余,不能为病,故气行则已;怯者经脉受伤,则着而为病,有如上文所云也。
夫勇者则已,怯者为病,故曰诊脉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知其内外浅深之情,可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气机不和则喘,经脉不和则汗,故举汗出以明之。
饮食饱甚,则胃络不和,故汗出于胃;惊而夺精,则心脉不和,故汗出于心,持重远行,则伤肾主之骨,故汗出于肾;疾走恐惧,则伤肝主之筋,故汗出于肝;摇体劳苦,则伤脾主之肌肉,故汗出于脾。
《黄帝内经·素问》21-44
![《黄帝内经·素问》21-44](https://img.taocdn.com/s3/m/f49c7f7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3.png)
《黄帝内经·素问》21-44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腧,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腧。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腧,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腧,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阴?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腧。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
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https://img.taocdn.com/s3/m/fe0a3d9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2.png)
❖ 所谓“过用”即指超越常度,其本意指五脏 过劳致病言,但在发病学上有着普遍意义, 因而应将“过用”视为人体致病的普遍规律。 无论气候变化太过或不及,都是“失时反 候”,对于人体来说都属“过用”,成为致 病因素。
❖ ◆ 从四时的气候变化而言,风寒暑湿燥火发生 太过或不及时,可成为致人于病的六淫邪气。
❖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体内津液,由阳气之蒸腾而出于体表 则为汗,各种原因引起脏腑之气升腾发散,均可导致汗出);驚而奪精, 汗出於心(指大惊则神气散乱,不能收摄,故汗出);持重遠行, 汗出於腎(持重则伤骨,远伤则阳气内动,故汗出于肾);疾走恐 懼,汗出於肝(肝主筋而藏魂,疾走则伤筋,恐惧则伤魂,故汗出于 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摇体劳苦,用力勤作也。脾主四肢, 故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 用(指七情、劳力、饮食等过度,而为致病的原因),此為常也。
测度也。言饮食精微的生成输布,气血津液的生化运行,可从测度脉象变化 得知,并要结合四季阴阳和人体五脏阴阳变化综合分析)。
❖ 译文:水液进入了胃,流动的精气进一步输送于脾,脾 气散布精液,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下行输入 膀胱;水精四布,流行于五脏经脉,并随着四时寒暑的 变迁和五脏阴阳的规律,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 的正常现象。
一、食气入胃后的输布过程
食气
(散精于肝)肝 (淫气于筋)筋
心
脉
经
肺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肺
胃(胃肠消化) 精微(脾运化)
(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皮毛
府(经脉)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四脏(心肝脾肾)
二、水饮入胃后在体内的输布过程
脾气散精 脾 上归于肺
游溢精气 胃 上输于脾
素问·经脉别论
![素问·经脉别论](https://img.taocdn.com/s3/m/b118f2695727a5e9856a61ae.png)
理。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居处,指生活环境; 动静,指劳作安逸; 勇怯,指体质的强弱。
恚(huì),恨、怒的意思;劳,此指劳心, 包括忧思。 惊恐恚劳,即指人的精神情志动。
一、“生病起于过用”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 病也。
1.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惊恐、恚劳、动静或饮食等诸多因 素为人体发病的外在条件,并有可能通 过皮肤、经脉、气血等途径,引起脏腑 功能失调,出现相应的证候。
明明水谷精气中的浓厚部分水谷精气中的浓厚部分散精于肝散精于肝朝会百脉朝会百脉输精皮毛输精皮毛浊浊气归心气归心淫淫精于脉精于脉气归于肺气归于肺气口成寸气口成寸留留于于四四藏藏广州中医药大学王黎制作上归于肺上归于肺通调水道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下输膀胱五经并行五经并行脾气散精脾气散精五脏六腑之精气亦通过经五脏六腑之精气亦通过经脉朝会于手太阴肺经之气脉朝会于手太阴肺经之气口部因此察诊气口寸口部因此察诊气口寸口脉象即可知供养脏口脉象即可知供养脏衰亦可知五脏六腑精气衰亦可知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强弱及其功能正常的盛衰强弱及其功能正常与否
素问·经脉别论
[题解]
本篇统论经脉的生理、 病理,与《灵枢·经脉》等专论 十二经脉起止走向者内容不同, 故以“别论”名之。
[内容提要]
本篇主要讨论如下问题: 1.惊恐劳逸等导致经脉和脏气紊乱致病
的情况; 2.水谷精微在体内的输布及寸口诊脉法
的原理。
[目的要求]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之一过用则病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之一过用则病](https://img.taocdn.com/s3/m/a8fd5aa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e.png)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之一过用则病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前面讲了三部九侯脉象,通过九处穴位侯知人体健康病变的消息。
黄帝进一步想到,每个人的情绪不同,劳逸不同,动静不同,脉象总在变化,在变化中如何判断脉象是否正常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就是对于经脉变化特别需要掌握的知识。
所以篇名经脉别论。
歧伯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这是讲,凡是人的情绪变化劳作动静,都必然会影响到脉象的变化。
但影响的程度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
第一,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所以说,夜晚长久远行,脉象急促,因为夜晚本来是身体收藏收敛的状态,是肾气得以保养的状态,却受到干扰,受到远行长久的干扰,所以脉象急促。
就会伤到肾。
如果过度伤肾,还会子伤及母,影响到肺经的脉象也不正常。
第二,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所以说,人如果从高处坠下受伤受惊吓,脉象急促,是从肝经脉首先表现出来。
如果受惊受伤过于突然严重,还会影响到肝木克土,使脾经的脉象也出现问题。
第三,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所以说,人如果受到惊恐的情绪波动干扰,急促的脉象就会从肺经的经渠动脉中发现。
如果过于严重,还会影响到克制肺的心经脉象也出现问题。
第四,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如果渡水时发生跌仆,急促的脉象就会显示出肾气与骨气的不足。
就会从肾经的太溪穴中特别呈现出来。
歧伯曰: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当以上四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也不是全都脉象不正常了,对于勇气正气充实的人来讲,身体中有强大的魄力与心理随能力,即使夜行久远,即使情绪波动,即使发生跌仆之类,也都在他强大的适应范围之内,所以不会出现病脉象,但是对于怯者,也就是力气正气与心理承爱能力弱的人来讲,就一定会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引发成病,特别在脉象中呈现出来。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https://img.taocdn.com/s3/m/c8191fc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5.png)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第⼆⼗⼀黄帝问⽈:⼈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凡⼈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则喘出于肾,淫⽓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伤⼼。
渡⽔跌仆,喘出于肾与⾻。
当是之时,勇者⽓⾏则已,怯者则着⽽为病也。
故⽈:诊病之道,观⼈勇怯、⾻⾁、⽪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黄帝问道:⼈居住的环境、活动程度、勇敢和胆怯各不相同,经脉⽓⾎也会随之变化吗?岐伯回答说:⼈的恐惧、激愤、疲劳、活动、安静等状态,都会影响经脉⽓⾎,并使其发⽣变化。
所以,夜晚远⾏疲劳就会使肾⽓受到扰动,使之不能内藏⽽外泄,则⽓喘出于肾,如果肾⽓外泄逆乱严重,就会侵袭肺脏。
因坠堕⽽受到惊吓,就会扰动肝⽓,则⽓喘出于肝,如果肝⽓逆乱严重,还会伤害脾脏。
由惊恐⽽引起的⽓喘,是因为惊恐使得神⽓逆乱⽽扰动了肺⽓,如果扰乱严重还会损伤⼼脏。
由涉⽔或跌仆⽽引起的⽓喘,是因为跌仆损伤了⾻,肾主⾻,⽔湿之⽓与肾相通,肾和⾻都受到扰动⽽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体强壮勇猛的⼈,因为平时⽓⾎通畅,所以不会出现什么病变;⽽⾝体虚弱胆⼩的⼈,因为平时⽓⾎运⾏就不够通畅,所以此后就会更阻滞不通,进⽽引发病变。
所以说:诊察之法,就是观察病⼈的勇怯、⾻骼、肌⾁、⽪肤的状态,从⽽掌握病情,这就是诊病的原则。
故饮⾷饱甚,汗出于胃。
惊⽽夺精,汗出于⼼。
持重远⾏,汗出于肾。
疾⾛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病起于过⽤,此为常也。
⾷⽓⼊胃,散精于肝,淫⽓于筋。
⾷⽓⼊胃,浊⽓归⼼,淫精于脉。
脉⽓流经,经⽓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
⽑脉合精,⾏⽓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成⼨,以决死⽣。
饮⾷过饱,会造成胃部津液外泄⽽出汗。
遭受惊吓,精神散乱,会使⼼⽓受损,⼼液外泄⽽出汗。
负重远⾏,会损伤⾻,⽽肾主⾻,因此会使肾脏津液外泄⽽出汗。
快跑⽽惊恐时,由于快跑伤筋,惊恐伤魂,⽽肝主筋和魂,因此会使肝⽓受损,导致津液外泄⽽出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见,从发病学角度言之,无论内伤外感都
存在“生病起于过用”之规律。 “过用”而致病的观点对于临床治疗也有指 导意义,不论是用针、用药、推拿按摩,均 应适度而不可过之
【原文串讲】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淫,浸淫满溢,此处为滋养濡 润之意。肝主筋,谷食之气散于肝而濡养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指 谷食之气中的浓稠部分)歸心,淫精於脈(精,指由谷食精气所化生的 营血。营血行于脉中,故曰“淫精于脉”),脈氣流經,經氣歸於 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精淫于脉,脉流于经,经脉流通,必 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皮毛为肺之合,故肺精输焉)。毛脈 合精(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肺藏气,心主血。毛脉合精,即言气血相合), 行氣於府(腑,指经脉而言。《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 腑也。”“行气于腑”,即精气行于血脉之中),府精神明,留於四 臟(神明,言脉中精气的运行正常不乱。留,通“流”。四脏,指心肝脾 肾),氣歸於權衡(权衡,即平衡。言精气化为气血入于脉,其输布保 持平衡协调),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体内津液,由阳气之蒸腾而出于体表
则为汗,各种原因引起脏腑之气升腾发散,均可导致汗出);驚而奪精,
汗出於心(指大惊则神气散乱,不能收摄,故汗出);持重遠行, 汗出於腎(持重则伤骨,远伤则阳气内动,故汗出于肾);疾走恐 懼,汗出於肝(肝主筋而藏魂,疾走则伤筋,恐惧则伤魂,故汗出于 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摇体劳苦,用力勤作也。脾主四肢, 故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 用(指七情、劳力、饮食等过度,而为致病的原因),此為常也。
浊 中 清 者
肺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肾的气化
肺经 心经 脾经 肝经 肾经
饮
膀 胱
尿液(浊中浊者)
意义
突出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 用 后世据此提出“肺为水上源,肾为水之 主,脾为水之制”;“水病以肺脾肾为三 纲”的理论对水液代谢失调疾病的治 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遊,通游,浮遊。游溢,浮游盈溢之意。精气, 即饮之精气),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指水入胃中,
肠胃吸收人体所需之部分化为精微,经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达于肺,尔后宣
散于全身),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主宣发肃降,即可将脾升清上
输之水液布,
喘、汗的发生属一过性的表现,事过则已。能否
成为病证,主要取决于体质的“勇”、“怯”。 体质壮实者,“气行则已”,一般不会致病;体 质虚怯者,则“着而为病”。
三、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中医病因学的重要观点,饮食、 劳逸、七情,以至气候因素,在适度 范围内都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 须条件,但在过度(过用)的情况下则 成为致病因素.(过则为灾)
二、汗出和喘与经脉变化的关系
人体的经脉气血活动常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相 应的变化,如喘、汗之证的产生即是明证。 喘为肺气上逆所致,如若在“夜行”、“堕坠”、 “惊恐”、“度水跌仆”等因素的影响下,也可分 别使肾、肝、心等脏气机逆乱,经脉失常而致喘。 汗乃津液所化,为心所主,若因“饮食饱甚”、 “摇体劳苦”、“持重远行”、“疾走恐惧”、 “惊而夺精”等不同原因引起相关内脏的气机逆乱, 也可迫津外出而为汗。
【释义】
一、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1.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经脉)皆为之 变(失常)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
2.诊病必须重视病人体质状况
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 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体质与发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
生,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人体的功能状态, 二是邪气的性质和强弱。其中人体正气是主 要方面。概言之,体质强者,正气盛,故不 易受邪,发病少;而体质弱者,正气虚,易 为邪气所伤,发病易。
【原文串讲】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此指体质的强弱),脈亦為之 變乎?歧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 以夜行則喘出於腎(肾属阴主闭藏,应时于亥子,故夜行则扰肾,肾 气失于闭藏,不能行其纳气之职,致使肺气失于肃降而喘),淫氣(指妄行 逆乱之气)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有主筋,堕坠损伤于筋, 故云“喘出于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惊恐则 神气散乱,肺藏气,故喘出于肺),淫氣傷心(心主神明,惊恐则气上奔 肺,神明乱而心反为之伤矣);度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水湿伤 肾,跌仆伤骨解,其理与夜行则喘出于肾同)。當是之時,勇者氣行 則已,怯者則着而為病也(堕坠、惊恐等致病因素,若是体质壮实
所谓“过用”即指超越常度,其本意指五脏
过劳致病言,但在发病学上有着普遍意义, 因而应将“过用”视为人体致病的普遍规律。 无论气候变化太过或不及,都是“失时反 候”,对于人体来说都属“过用”,成为致 病因素。
◆
从四时的气候变化而言,风寒暑湿燥火发生 太过或不及时,可成为致人于病的六淫邪气。 ◆ 喜怒哀乐的情志变化,虽是生理,若其波动 剧烈,或持续不断地精神创伤,都是违反常度的, 也为“过用”,故有“怒伤肝”、“喜伤心”、 “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发病规 律。 ◆ 不正常的进食,诸如饥饱失常,饮食不洁, 五味偏嗜,也属“过用”,也可致病。 ◆至于房事太过,持重远行等,皆为“过用”
译文: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惊 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 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 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 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 而汗出于脾。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 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 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素问· 经脉别论篇第 二十一(节选)
主讲人 王洪京
【题解】
本篇统论经脉的生理、病理,与《灵 枢· 经脉》等专论十二经脉起止走向 者内容不同,故以“别论”名之.
【目的要求】
1.理解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2.理解“生病起于过用”的意义。 3.掌握饮食物在体内输布,生化过程;掌握水饮在体 内的输布过程及肺“通调水道”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价值。 4.理解喘、汗与经脉变化的关系。 5.理解寸口诊脉原理。 6. 了解三阴、三阳经的脉象与主病。 7.熟记“食气入胃……揆度以为常也”。
之人,只会产生一过性的机体失调,故不为病;而体质虚弱者,其不平衡状 态便持续下去而成为病患)。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 骨可以察肾,肉可以察脾,皮肤可以察肺,望而知其情,即善诊者也)。
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勇可察其有余,怯可察其不足,
【译文】 黄帝问道:人们的居处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 有所不同,其经脉气血也随着起变化吗?岐伯说:人在 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经脉血气都 要受到影响。所以夜间运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 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 会侵犯肺脏。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 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或有所惊恐,惊 则神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 心脏。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 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么 病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身体强壮,气血畅行,病就 自愈;假如身体虚弱,气血滞留,则邪气留着而为病也。 所以说:诊病的道理,必须观察人的身体强弱,骨肉和 皮肤的形态,从而了解病情,这是诊断上的大法。
气口:手太阴肺经动脉 反映胃气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有无盛 衰(《五脏别论》) 肺朝百脉——气口为脉之大会—— 能反映十二经脉及其所络属的五脏 六腑的生理病理.
谢谢!
谢谢!
译文:食物入胃,经过消化把一部分精微输散到肝脏, 浸淫满溢的精气滋养筋。食物入胃,另一部分浓厚的精 气,注入于心,浸淫的精气输送到血脉;血气流行在经 脉里,经脉中的血气流归于肺;肺又送到全身百脉,把 精气输送到皮毛;皮毛和经脉的精气会合,仍还流归入 于脉;脉中精气的循环,周流于四脏,精气的敷布,要 维持平衡;其平衡的变化,就能从气口的脉象上表现出 来,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一、食气入胃后的输布过程
食气
(散精于肝)肝
(淫气于筋)筋 脉 淫精于脉 经 脉气流经 肺 经气归于肺
心 浊气归心 胃(胃肠消化) 精微(脾运化)
(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皮毛
府(经脉)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四脏(心肝脾肾)
二、水饮入胃后在体内的输布过程
脾 胃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五經並行(水精四布者,气化则水行,故四布于皮毛;五经并行者,通灌 于五脏之经脉也),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揆度,
测度也。言饮食精微的生成输布,气血津液的生化运行,可从测度脉象变化 得知,并要结合四季阴阳和人体五脏阴阳变化综合分析)。
译文:水液进入了胃,流动的精气进一步输送于脾,脾 气散布精液,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下行输入 膀胱;水精四布,流行于五脏经脉,并随着四时寒暑的 变迁和五脏阴阳的规律,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 的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