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的历史考察

合集下载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

小结
杰斐逊坚信的人类理性至上、个人自我引 导及真理不受约束就能战胜一切的天真观 念已经受到挑战;但在杰斐逊时代,而经 过无限膨胀后新闻自由的名义下往往掩盖 着种种荒谬的行为。新闻自由在很大程度 上具有空想的性质,在实际运作中极易成 为纯粹政治斗争的武器,被用来充当国家 机器的润滑油。
5 新闻自由发现论 米尔
4 报刊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新闻自由以社会责 任为规范,报道新闻要正确而有意义,激励人运 用理性,摆脱被动视听的局面,新闻媒体不能一 味迎合受众的直接需要和欲望,新闻媒体对受众 的兴趣形成负有责任。 5 政府应对报业滥用自由加以干涉,对正当的 自由加以保护和支持。政府不能放任媒体任意行 使新闻自由的权利,而应该积极促进媒体为社会 公众的利益而服务。
小结:
洛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新闻自由,知 识的界限的观点为言论自由提供了充足的 理由。他强调理性对于信仰的终极决定以 及论证的作用,为言论自由的主体提供了 行动的基本动力。人与人之间在智能、知 识、体力、机遇、能力等层面上的差异有 可能使得言论表达自由法律形式上的平等 却又可以在现实上是不平等的,洛克主要 从认识上去理解。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既没有违反对 于公众的任何特定义务,也没有对自己以 外的任何个人发生什么觉察得到的伤害, 而由这种行为产生出来对社会的损害也只 属非必然或者可以说是推定的性质,那么, 这一点点的不便利,社会为着人类自由的 更大利益之故是能够承受的。” 更大利益之故是能够承受的。”
三)社会责任理论
干预自由的原则
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 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 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 是自我防卫。 社会对个人自由进行干预而不失正当的基本原则 是:伤害原则。伤害原则把人的行为分为两部分: 影响他人的部分或仅仅涉及自己的部分。影响他 人的部分只能是直接的或最初的。如果在仅仅涉 及自己那部分中,他的独立性或自由是绝对的, 在关于他自己的身体或者精神方面,那个个体是 绝对的君主,即密尔的私域。个人作为一种最高 主权者,在思想或言论方面是绝对自由的。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自由主义思想起源于欧洲, 在近代中国传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自由主义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思潮,如今依然影响和引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自由主义思想从19世纪开始, 逐渐传入到中国。

在这一时期, 中国面临的是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之路,开始学习自由主义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各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

其中拥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教士最为活跃,他们在中国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将西方民主和自由主义思想引入中国。

此外, 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媒体以及文化名人,如饶漱石, 胡适和陈独秀等,都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先驱者和宣传者。

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由主义思想充分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理想和美好。

自由和平等这样的基本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为中国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自由主义思想也促进了中国国内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经济上,自由主义思想宣扬私人财产和个人自由,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 这种思想无疑是新的、激进的。

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和实施,从某种程度上前提了中国现代经济体制的形成。

此外,自由主义思想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尝试吸纳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将现代化作为一种价值,提出了一些在传统文化观念下不曾思考过的问题, 如女权、民主和人权等。

这些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自由主义思想的意义和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并不是完全成功的。

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在之后的历史中, 也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中带来了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和困境。

新闻自由主义及其实践之我见

新闻自由主义及其实践之我见

闻自由主义是指创办新闻媒体、 搜集、 发布、 传送和接受新闻 新 闻 自由属于所有 人 的道德权 利 。 但 在现实社 会 中 , 早期 的 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集权主义专制制度及其观 的 自由。 法律 自由。 念, 确立 自由、 平等权 利 的思想起 了巨大的作 用 。马克思 和恩 它 又是一 种政治 自由、 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但随着 历史上 曾经把新闻自由主要理解为职业新 闻传播者的传 时 间的过度 , 自由主义 理论 逐渐成 熟和 发展 , 等到 资本 主义发 播 自由,比如1 9 5 1 年国际新闻学会发表 的文件中就有相关的
着。 它是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过程中的产物 , 自由主义形成 乎其 微 。 和发展某 种程 度上就 是新 闻 自由主义 的形 成 和发展 ,它们 是 现代西 方新 闻理论 的发 展 ,已明晰 的提 出实 现新 闻 自由
相辅相 成 , 互相 渗透和 补充 的。 ( 一) 自由主 义从 思想进入 实践 1 7 世纪开 始 , 世 界各 国都先 后不 同程度 的在 为争取 自由

思想就 源于 此书 , 他对 封建专 制制度 进行 了严厉 的批判 , 并 提 “ 自由主义 ” 一 词来 源于西 班牙 语 “ L i - b e m d  ̄ ' ’ , 自由主义 出了出版 自由是人与生俱来 的权利等。这一思想后来发展成 的核 心在 于 强调 以理性 为 基础 的个 人 自由 以及 维护 个 人 发 现代 自由主 义理论 中的两个 重要 的原则 “ 观点 的公开市 场 ” 和 展 , 自由主义 者对社会 问题一般 采取 的是一种 实用 的态度 。 新
传 媒 研 究
2 0 1 3 年第 1 0 期
新 闻 自由主 义及 其 实践 之我见

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思想来源

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思想来源

《政府论》——洛克
目录 一、历史背景 二、英国革命 三、《政府论》介绍 四、《政府论》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意义
历史背景
洛克的《政府论两篇》是在1689年和1690年相继写 成和出版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对1688年刚刚结束的英国 “光荣革命”进行辩护和理论总结。上篇着力于驳斥保皇 派鼓吹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的反动论点,下篇则正面阐述 洛克本人关于议会制度的政治理论。


• 让我有自由来认识、发抒已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 讨 论 , 这 才 是 一 切 自 由 中 最 重 要 的 由——54页
观点总结
• 约翰·弥尔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其实就是“观点的自由市场” • 弥尔顿认为真理是通过各种意见、观点之间自由辩论和竞 争获得的,而非权力赐予的。必须允许各种思想、言论、 价值观在社会上自由的流行,如同一个自由市场一样,才 能让人们在比较和鉴别中认识真理。后来的密尔将这个观 点理论化了。 • “观点的自由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观点的自我修正” 理论后来称为自由主义新闻学的理论根基,也是西方新闻 自由的理论根基。尽管在1950年代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 责任理论的修正,但至今仍对西方新闻界产生着强大而持 久的影响。
法律
因为法律限制的解除,思想及其传播才得以自由?这 样的想法是荒谬的。 ——杜威
1.法律限制当权者的行为。特别是对言论自由的保护 2.《新闻法》 自由的相对性。 “当我们‘有’时间时,时间已经不自由了”;当我们 谈论言论自由时,它已经不自由了。
结论
洛克的出发点是自然法则,抵达的目的地是政治和法 律范围里的自由。简而言之,他是以“人生而自由”为前 提,来证明社会国家保护自由的必要,因为人们正是把 “自然法所给予他的那种保护自己及其余人类的权力”转 交并托于给它。

从历史视角探析中美新闻理念差异的原因

从历史视角探析中美新闻理念差异的原因

从历史视角探析中美新闻理念差异的原因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碰撞逐渐增多,尤以新闻媒体的交流最为频繁,中西方新闻理念的差异在这个时候彰显出来。

作为西方新闻界的代表——美国的新闻体制很好的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理念,将之同我国新闻理念进行对比并研究其发展历史,对于国人清楚认识中西新闻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闻理念;新闻史;新闻自由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46-01伴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体系相互摩擦,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新闻作为沟通全世界事实与真理的媒介,在跨文化符号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此时代背景下,了解各国的新闻传媒机制和发展历史,并与我国的新闻理念进行对比研究,对于发展我国媒体技术,培养新闻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笔者以此为初衷,以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代表——美国作为切入点,从历史视角探讨中美新闻理念的差异及产生原因。

一、中美新闻理念的差异(一)文化观念不同一般而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的是一种“集体主义”倾向,中国人更重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舍小我而顾大局”;相反,美国人常表现出独立的个人主义倾向,这从好莱坞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就可以看出来。

中国人追求群体效益,以实现集体利益为最终目标,美国人则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他们的人生目标。

中国人讲究和谐,避免冲突;美国人往往直面问题、提出批评,将意见表达权视为基本权力,这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也可以从新闻报道中体现出来。

(二)新闻价值观不同文化观念的差异决定了新闻价值观的不同,具体表现为:1、报道立场不同中国的新闻媒体属国家经营,由政府对媒体行业进行宏观控制和监督管理,因此新闻媒体具有一定的党性:即完成当党和政府所规定内容的宣传,在不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去满足受众的需求,完成舆论引导;美国新闻媒体主要为私营,由商家对媒体进行私营垄断,他们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可以极大程度的满足受众需求,游离于美国的政府监管之外,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第四权力”。

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

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

*
[ 作者简介 ] 宋晓敏 ( 1979 ! ) , 女 , 吉林省吉林市 人 , 辽宁 师范大学政 治与行政学 院博士研 究生 , 研究方 向为马 克 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 56 ∃
二、 自由主义的悖论 为追求富强而学习西方是近代中国人的普遍态 度, 这种工具理性使西方自由主义传播到中国后发 生了重大变形, 自由主义本身强调个体的价值与个 体自由, 但在近代中国, 对自由本身的价值追求让 位于中国的社会实践和国家富强的需要 , 成为第二 位的。这样, 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其工具理性和价 值理性相背离, 自由主义的悖论由此产生。 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往往在矛盾中徘徊 , 力求在思想原则和现实目标之间的妥协 , 但这在近 代的历史条件下很难兼顾 , 因此这种悖论导致中国 自由主义者的理论 个性也不尽相 同, 如严复 提出 ∀ 以自由为体, 以民主为用# , 深刻揭示了西方自由 主义的精神实质 , 然而他又视自由为 ∀ 民德# 的一 个重要内容, 把自由归于国家发展的框架内理解把 握。与之类似 , 梁启超的 ∀ 新民说 # 也强调自由 , 但在提及民族主义的时候 , 自由同样变成依附性的 东西。相比较而 言, 胡适可能 更注重理念上 的自 由, 把个体自由当作独立的价值, 但潜意识上也难 以超越国家优先于个体的原则 , 真正的自由在中国 的思想体系中难以定位, 传统思想与西方现代思想 之间存在无法填补的鸿沟。这些具有西方文化背景 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旦想将西方的民主自由政治理论 应用于中国近代社会实际时, 权威意识、专制传统 与自由、民主的冲突就体现出来, 成为无法回避的 难题。中国近代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决定中国需要摆 脱传统的羁绊, 融入现代文明中才能生存发展, 必 须融入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体系中才能 面向世界 , 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是其思想基 础; 另一方面落后的实际又决定了西方的自由主义 价值观念在近代中国时间上的错位 , 难以在现实中 立足 , 产生象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政治影响。作 为其思想基础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念只在知识分子圈 内产生一定影响 , 在近代中国现实情况面前难以成 为大众化的共识。正如殷海光所说: ∀ 多少年来的 经验以及对经验的分析告诉我, 人间的一切想望 , 如果不放在一个理智的水平上 , 那么很可能大都是 海市蜃楼。 # [ 1] ( P7- 8) 中国的现代化不能脱离中国的实 际, 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依托于中国历史思想 的基线 , 同样如殷海光先生所说 : ∀ 传统与自由的 关系当然极为复杂, 但, in the last analysis, 如果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完全放弃了传统, 他们即 便高唱自由, 这种自由是没有根基的。 #

第二讲.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

第二讲.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

的精神在中国是极为适用的。

为什么?

妇女的生育能力极强。
(二)法国政治学中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最
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法
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者。

1762年发表《社会契
约论》、《爱弥儿》,逃亡
到普鲁土。

1765年他又被驱逐,
后接受英国哲学家休漠邀
请前往英国。

卢梭综述自己一生的
三部书都发表于身后:

解决方法:每个人都将自己和自己的全
部权力、财产一并完全交付给一个共同体,
订立完全平等的契约。
个人已签约接受法律作为他行为的绝对 标准。所以法律是公意的产物,社会契约的 主要功能便是建立一个能表达公意的政府。
卢梭和洛克关于契约问题的区别

洛克所说的合同是,人们在签订契约后
仍然保留着他们在自然状态中所拥有自然权

“天赋人权”中所说的“人”,仅仅是
指男
人.卢梭认为:从“自然”的角度看,“女人是 为了委身于男人、忍受他的不公正而造出来 的。”
2.人民主权论


了自己自由的政府。
卢梭延续了洛克的分析,当很多人都有 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之后,就开始寻找一种力 量来保护个人及其财物。
二.分权说
三.“地理”说
一.关于政治分类的学说
(一)共和政体 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拥有最高权力的体制。
(二)君主政体 只有一个人统治国家,只不过遵循业已建立
和确定的法律
(三)专制政体 非但毫无法律与规章,而且由独自一人按照
自己的意志,以及变化无常的情绪,领导国家的一 切。
政治分类及适用原则
(2)处理成员之间关系的法律,民法。

西方新闻自由

西方新闻自由

西方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张楠楠11040134 11广电1 我们都知道,新闻是记录新鲜真实的事件的,新闻是报道,更是一种信息。

在新闻事业史上,西方国家可以说是为新闻自由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众多的西方国家中,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英国和美国了。

早在13世纪,英国就有手抄新闻书。

1605年,印刷新闻书也出现了,这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正是因为这宗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巴特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位报人。

在封建王朝时期,也曾有过出版公司,但这些出版公司是皇家特许成立的,所以它并不能代表个阶层人们的心声,也无法报道出令人们感兴趣的东西出来。

直到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各种报刊和新闻印刷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他们纷纷出版言论,支持着他们心目中的政党。

在这种思潮的激励下,人们对于自由有了一定的认识。

1644年,米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出版,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便被给予重视,于18世纪在英法美广泛流传。

虽然这部经典并不能很好的提出新闻的自由,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却引起了更多的人去追寻新闻自由。

当然,米尔顿也是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

资产阶级革命后,报纸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态势,表现在各种日报的产生和发展。

由于英国革命是以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而告终的。

所以政府会压制各种报刊的发展。

1712年,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规定征收广告税和纸张税。

但此时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却没有一刻停止过,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工人争取言论自由的要求,已经不是政府能用暴力和酷政压制下去的。

政府逐步的降低了知识税。

然而,人们并没有妥协,议员们继续发动情愿,在各界的压力下,国会最后于1853—1861年,逐渐的取消了知识税。

当然,西方的新闻自由还不止体现在这件事上。

威克斯案、朱尼斯匿名案,都是很好的佐证。

这两个按键都是与批判政府和国王有关,最后是在司法大臣的判决下,宣判无罪。

致使总逮捕令被废除,同时,新闻自由好增添了“批判国王无罪”这一项新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的历史考察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是在近代民主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l644年,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权利的强大武器。

18世纪,西方新闻出版自由从理论斗争逐步进入实践范畴,持续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如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和同年经国会通过、179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它们激励着人们同集权专制政治进行不懈斗争,持续取得胜利。

“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到19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

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扩张热潮,商人和传教士接踵而至,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逐渐在古老中国打开了思想的缺口,持续萌发成长。

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却因为研究者资料和视野的差异,学术纷争持续,需要利用新史料和新视野对它重新进行历史考察,以修正对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认识。

一、两种相异的新闻自由起源观点目前,学术界关于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过程有两种相异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登的文章《新闻纸略论》最早在中国传播了出版自由理念,如《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记载:《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12月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书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纸情况和新闻自由观念的专文”。

在目前人大版和复旦版中国新闻史教材以及诸多专著,如《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中国新闻史新修》《中国新闻史》等支持该观点,但修正了该文发表的时间为1834年1月。

第二种观点认为:《广州纪录报》所载的《印刷自由论》是东方报刊上第一篇介绍西方出版自由理念及天赋人权学说的文章,如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系赖光临先生《中国新闻传播史》认为:“马礼逊在《广州纪录报》(CantonRegister)发表了一篇《印刷自由论》,申论天赋人权,所有人均得享有发表及印行自己意见的自由。

强调政府无权减缩或干涉人们知识的沟通,除却最危险的罪犯以外,无一人所用之纸、笔、墨可被剥夺而去。

而印刷机者,可令人之心灵,虽有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仍能交换思想,对有理性的人提供精神享受的贡献。

而禁止书报的印行,即是侵犯天赋的人权。

这是破天荒第一篇,介绍西方出版自由观念及天赋人权之说到东方来的文字,虽然用的是英文。

”该观点也得到诸多大陆学者的认可,如《新闻文化论》《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中国印刷近代史初稿》《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等。

事实上,《新闻纸略论》和《印刷自由论》发表时间存有争议。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新闻纸略论》以往认为是1833年12月,这其实是道光癸巳年十二月,公历则为1834年1月。

而英文周刊《广州纪录报》(TheCantonRegister,亦译《广州志乘》)发表《印刷自由论》的时间,有研究者进行考证认为:“应不早于1833年6月,而从1833年6月期《中国丛报》发表的《论出版》(ThePress)一文推测,《广州纪录报》中的《印刷自由论》应该出现在1833年6月的某一期,且极有可能是下半月的那期。

”二、更早的新闻自由思想传播其实早在1833年6月前,《广州纪录报》已经在传播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

如1832年3月8日,《广州纪录报》刊登读者来信写道:“没有人有权极力宣扬煽动性言论、造反和无政府无秩序;但人人都有权去促进恶习的和平改良、平等、自由和社会秩序;一个人能用任何语言随意印刷,但政府也有权禁止出版他的出版物。

当然人们也有权拒绝购买,就算它是免费派送的,人们也有权拒绝接受它。

”另外,同年4月14日,广州英文周刊《中国差报》改版,刊首语是一段出自英国剧作家、政治家谢里登(RichardBrinsleySheridan,175l一1816)的新闻出版自由名言:“若不给我出版自由(theLibertyofthepress),我将带给部长一个腐败的上议院,我将带给他一个腐化和充满奴性的众议院,我将会让他充分享有政治权力,我将会让他充分发挥领导者的影响力。

我将会让他享有首相这一职位所能带给他的权威,这个权威能够买到人们的顺从,并能够慑服反抗。

但是,如果我能用出版自由来武装自我,我会勇敢地走向他,毫无畏惧;我会用出版自由那更增强大的引擎来攻击他所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府机构,我会震撼他那极端腐败的机构,这个腐败的机构曾试图掩蔽政府滥用职权这一现象,我将要把这个腐败的机构埋葬在滥用职权的废墟下。

”回溯《中国差报》的历史可以发现,1831年7月28日,《中国差报》创刊号就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希望创办一份“谨慎而适度争论与自由的报纸(afreepress)……最大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和品行良好的媒体”。

1831年8月18日,《中国差报》刊登文章《印度的出版》(ThePressinIndia)也表达了出版自由观点,声讨东印度公司的出版审查政策:“英国以前因为他们拥有出版自由(freedomoftheirpress)而狂喜不已,除了恶意的诽谤,免除任何审查。

不过印度报纸如果不是被法国政府的审查制度践踏和压迫,同样也是有效力的。

……英国报纸大力报道法国革命时期出版自由(LibertyofthePress)的呼声。

”由此可见,1831年7月,《中国差报》创刊就开始传播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了。

事实上,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个时间点的问题,需要在近代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进行重新考察。

三、马礼逊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有研究者在阐述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中国早期传播历史时指出:“马礼逊这个人的重要,不仅仅在于他是基督教新教派遣到中国传教的第一人,还在于他是将西方的自由主义报刊理念带入中国的第一人。

遗憾的是,马礼逊的这种历史和文化重要性,很多年里,竟因为他的传教士身份而被严密地遮蔽着。

……因此,马礼逊宗教意图中所曲涵着的自由主义因素必然也随之挟带入中土。

”虽然美国商人威廉伍德于1831年7月创办的《中国差报》在刊首语、发刊词以及部分文章(前已述)充分体现该报对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追求,但是马礼逊的贡献却更大。

1833年5月1日,马礼逊在澳门创办《传教者与中国杂报》宣扬基督教义,传播中国文化知识,报道各地消息及评论。

5月25日,澳门天主教教区代主教施利华致函澳门总督晏德那,指责马礼逊出版一些反对天主教教义的书刊违反葡萄牙本土法律,用以印刷这些出版物的印刷机也没有根据澳门法律进行登记,要求澳门当局立即制止他传播异端邪说,停止出版刊物。

一些天主教神父认为:“马礼逊反对罗马天主教的信仰。

《传道者与中国杂记》中的‘传道人’这个名称是窃取了天主教的名义。

”6月1日,施利华致函立法会,要求立法会“作为监管外国人遵守其义务的机构,尽快停止这个出版物,令那个教士将来再也无法如此攻击我们,同时也禁止其他任何的出版社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

6月8日,立法会回函给施利华,“将会根据情况作出必要的行动”。

6月20日,澳督晏德那致信澳门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要求董事会责令马礼逊停止使用他的印刷机出版刊物。

该信译文如下:澳门天主教教区主教施利华神父告知本人,马礼逊先生利用他在这个城市的家中的印刷机,出版了几种与天主教教义相违的书刊。

在葡萄牙国土之内,只有得到葡萄牙国王的许可,同时遵从预检制度的出版工作才是被许可的,否则,所有出版活动都是被禁止的。

为此,本人要求在华英国商行大班,指令属于你们商行的马礼逊先生,从今以后放弃在这个城市使用上述印刷机进行任何出版活动。

6月22日,澳门东印度公司大班授权秘书致信给马礼逊:“据澳门天主教代理主教的报告,马礼逊私自在家印刷反对天主教的刊物。

因为在葡萄牙所属的澳门境内禁止私自设置印刷所得,除非事先经过审查批准。

今特别通知你,请停止在澳门使用你的印刷机继续印刷出版物。

”马礼逊收信后,立即写信抗议。

他提出“:1.我宣讲的教义当然是与罗马天主教的教义不符合的,但文中并没有攻击天主教的地方,在《传道者与中国杂记》中也没有。

2.澳门完全是属于中国的领土,根本不属于葡萄牙王国。

天主教代理主教所说的,是不合理的。

3.东印度公司在澳门所设之印刷所,迄今已有20年,公司在澳门可以自由印刷出版物,根本不必先由澳门葡萄牙总督审查批准。

4.东印度公司大班到底要求我们什么呢?是把我看作仅仅一个英国人,还是公司的职员呢?他们要求是事先要审查,并不要求我停止印刷。

公司管理委员会是要我事先送给他们审查呢?或是要我停止印刷呢?两者都不是。

因此,我抗议,反对这整个过程。

我认为,这是一种窃权的、专制的和压迫的行为,是受罗马天主教代理主教和神父们的指使,让葡萄牙人和英国人一起压迫我的非法行为。

”同时,马礼逊在《广州纪录报》发表文章《印刷自由论》,引用法国宪法内容捍卫出版自由权利。

全文如下:据法国所颁布的新宪法上说:“全体法国人都有权利发表和出版他们个人的意见;审查制度永远废除。

”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天赋予人有说话的恩赐。

有智慧的被造之物在社交时可以进行有教益的沟通,其价值远胜于肉体的享受。

政府无权剥夺人们理智的往来、肉体方面的需要和食物的选择。

根据这一原则,除了最危险的罪犯外,绝不可剥夺人们使用笔墨和纸张。

印刷机是仅有的更迅速的写字机器。

在上帝的恩赐中,这种写字机器帮助传达和交换人们的思想到最遥远的地方,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

因此,任何实施这个原则的政府,秉着公正和平等对待的态度,就不会去剥夺印刷自由的权利。

某些人不喜欢阅读可听便,但如果这些人是执掌权力的人,他们就没有权利去剥夺那些喜欢阅读之人,强制他们不可以阅读。

中国人已经准许欧美各国人士侨居中国沿海一带,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习俗穿衣、吃喝、跳舞或享受其他娱乐。

在外国人当中,没有哪一部分人可以限制其他部分外国人的权利。

他们没有权利禁止一部分外国人阅读英文书刊和报纸,因为澳门是中华帝国的一部分。

中国人没有禁止,难道葡萄牙人可以禁止吗?上帝赋予人类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有写作和印刷出版的自由,这是为了使他所创造的人类得到快乐。

因此,没有一条人立的法律可以取消这个天赋的人权。

“听从你们,不听从上帝,这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去酌量吧”,这是使徒彼得当年在耶路撒冷面对祭司和政府官员所说的辩护词,载于圣经《使徒行传》第4章19节。

这是必须要遵从的上帝的法则。

虽然是人制订的法律,且不论是任何国家或教会,但如有违反上帝的法则,我们仍要遵从上帝所规定的法则行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