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具有野蛮性,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又具有先进性,两者相辅相成,使近代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侵华的历史.是两种文明碰撞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不断探索的历史。
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富强,是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脉络。
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应,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消极的代表中国的沉沦,积极的表示中国的崛起。
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由“天朝上国"和“世界中心"的自大态度转变为向西方学习;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中华文明在涤荡中得到发展,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本专题是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主线索之一,与现实联系密切,史学功能体现明显,一直是高考命题重点。
各种题型均有涉及.特别是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战争与和平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考点,2005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6年也是朝鲜战争爆发55周年,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尤其应该高度关注。
考点一:近现代列强侵华的过程和阶段特征一、知识梳理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1840一l894)在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它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
在长达54年的时间罩,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控制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等。
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来越深地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地。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会考要求:识记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时刻、领导人;台湾正式设省的时刻、第一任巡抚;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要紧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概况;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实质和阻碍。
高考要求: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定性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阻碍;结合资本主义进展的时代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入侵方式的变化,认识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华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
一、单项选择题1、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似之处是()①清政府赶忙宣战②战争中奉行妥协退让的政策③战争从中国境外爆发④战败后由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2、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阻碍和后果不包括()A.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要紧形式D.推翻清政府成为人们的共识3、《中法新约》对越南的规定和《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二者的本质含义均是()A.越南、朝鲜均取得民族独立B.承认帝国主义操纵越南、朝鲜C.清政府对外出卖领土主权D.帝国主义已把世界瓜分完毕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和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共同全然缘故是()A.清军贪生怕死B.法军、日军武器先进C.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D.清军将领指挥失误5、近代中国,下列爱国将领为国捐躯的先后顺序是()①关天培②聂士成③邓世昌④左宝贵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6.《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一个新时期,是因为()A.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B.显示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C.表明清政府差不多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7、“三国干涉还辽”在本质上反映了()A.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外国入侵者和清政府的矛盾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D.外国入侵者争夺中国的矛盾8、《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不同点是()A.清政府承认列强操纵中国邻国B.猎取巨额赔款C.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D.中国被迫开埠通商9、中国近代历史上,规定在长江沿岸开创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有()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马关条约》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10、下列事件中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无关的是()A.康有为领导“公车内书”B.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C.俄法德干涉日本还辽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1、19世纪末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签订的条约相比,最全然的不同在于()A.赔款数额持续加大B.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C.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特权D.割占据土面积更大12、最先取得下列侵华特权的国家依次是()①领事裁判权②修建铁路③开设工厂④强占租借地A.法英美日B.英法日德C.法俄日德D.法俄英美13、《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贷款,这要紧是因为列强能够借此()①掠夺中国关税收入②获得高额回扣利息③获得更多政治特权④成为入侵中国的霸主A.①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14、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我国修建铁路的阻碍,表述正确的是()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加大了洋务派的经济实力③引起了中国各阶层的强烈反对④有利于中国近代经济的进展⑤增强了帝国主义在华入侵势力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交通的进展A.①②③⑤B.①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⑤⑥15、19世纪末列强掠夺中国的最高峰是()A.争相对清政府贷款B.争夺在华开矿筑路特权C. 同意“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华D.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畴16、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日本的势力范畴是()A.山东B.福建C.长江流域D.长城以北和新疆17、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外交文件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关于一切所谓‘势力范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物资,不管属于何国,均为适用。
第四章 中法战争与中日战争
不同意见:
1、战争结束时中方在战场全局并没有 取得绝对的优势; 2、中法之间早有接触与谈判,当时战 场形势对中方并非绝对有利; 3、《中法新约》的内容并非对中方特 别不利。
*目前内溃重于外患,传实无法支持。
(督办台湾事务大臣 刘铭传)
*近日查关内外军情,甚为可忧…诸军 气馁心离,军民多怨,目前边事益难。
俄国:培植亲信,派人潜伏。
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
1、法国对越南的侵略 1850年代开始,法国侵略中国的藩国 越南。 刘永福黑旗军应越南国王邀请援越抗 法,屡败法军
河内
中 法 战 争 形 势 图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黑旗军在北宁战役中 与法军作战
法国画家笔下 的黑旗军士兵
但法国仍于1883年使越南成为其‚保护 国‛。法国要求中国撤回集结于越南北部的 中国军队,双方矛盾日趋尖锐。
3、有关中国‚不败而败‛的说法
传统观点 ‚不败‛——在中法战争中,中方已经 取得了胜利;法国茹费里内阁为此而倒 台。
法军在镇 南关等地 战败后, 茹费里内 阁在国内 舆论压力 下不得不 倒台。
“败‛——中方签署停战协议及《中法新 约》,丧权辱国,不啻于战败。
出现中国‚不败而败‛结局的原因
* 清朝统治者妥协投降、消极避战 的战略思想
这一解决之道对中国来说殊属可悲, 因为这无异于向全世界公告:这里有一个 只准备赔款而不准备应战的富足的帝国。
——《远东国际关系史》,第319页。 3、美国侵犯台湾 1867年,美国船员与台湾人发生冲突, 美国派兵进犯台湾,被击退。
4、滇案与《烟台条约》 1875年,英国武装探路队在从缅甸 进入云南时,其翻译马嘉理被当地人打 死,是为‚滇案‛。
近代列强对中国五次侵略战争
近代列强对中国五次侵略战争
玻璃la 推荐于2019-10-01
1、第⼀次鸦⽚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第⼀次鸦⽚战争(1840年6⽉~1842年8⽉)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次鸦⽚战争,1856-1860年,《北京条约》,第⼆次鸦⽚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政治上,中国丧失了⼤⽚领⼟的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了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具,中外反动势⼒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民的反抗。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陆,⽅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的冲击。
⽂化上,使传教上有了更⼤的⾃由,西⽅宗教势⼒开始发展,并且开始⼲涉中国内政,配合了政治和经济的侵略。
3、中法战争(1883~1885年),法国以越南为跳板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以胜求和,签订了《中法新约》,法国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4、中⽇甲午战争,1894年,《马关条约》,马关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个卖国条约。
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了⼀个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地位的基本确⽴。
5、⼋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丑条约》,清政府赔款⽩银4.5亿两,以海关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居住。
影响:给中国⼈民增加了新的深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国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具。
中国完全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
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⑵局部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伪满洲 国
——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 ⑶全面侵华: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1937年8月八·一三事变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38年10月攻陷武汉、 广州进入相持阶段——1944年大陆交通线战役 ——1945年8月战败投降 ⑷日军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经济——掠夺工矿资源、耕地粮食劳动力、金融财富 政治——残暴的殖民统治,强化治安运动、清乡运动 文化教育——推行奴化教,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4.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⑴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日向帝国主义过渡,推行征韩侵华政策; 明治维新后发展资本主义所遇到的原料市场问题; 天皇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 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懦弱; 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 ⑵主要战役: 平壤之战——黄海之战——辽东之战——威海卫之战 ⑶结果和影响: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程度大大加深;改变远东国际关系格局。
5.八国联军侵华(1900) ⑴原因: 国际——主要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国内——义和团运动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⑵过程: 1900年攻占天津、北京,劫掠。 天津都统衙门,紫禁城联军司令部。 ⑶后果: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秩序完全确立。
6.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1931—1945年) ⑴原因: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
3.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的条约 ①1858年《爱珲条约》 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 ②1860年《北京条约》 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 ③1864年《中俄《中俄改订条约》及五个勘界议定书 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中国近代史的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 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鸦片战争,主要是其起因是由于中国实行禁绝鸦片的政策,并委派林则除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执行禁烟使命。
利益受到损害的英国人开始叫嚣战争,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仅有4000人的远征军,后虽兵力不断增加,最多时也仅有20000人。
这样一支远征军远涉重洋在完全没有后方(尽管当时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况下,想征服一个拥有几亿人口常备军80万的国家,几乎是一种海盗式的投机行为。
然而在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的清政府其腐败程度已不足形容,战争开始的时候,朝廷内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没人能说清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无法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付这样一种侵略。
面对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连克厦门、定海、镇海,继而又攻陷宁波,外强中干的道光皇帝在和战之间几经摇摆后,终于选择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锁的国策,自此列强纷至沓来,开始了一百多年内忧外患战乱频扔的历史;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自以为尊的心态,在极度的自尊遭打击后而变为极度的自卑,从而在当时中国人心中谈洋色变。
这场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林则除通过号召和组织民众,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进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力量。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
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军队进驻牙山,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务省,而意图吞并朝鲜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并占据了汉城附近的军事要地。
列强侵华史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 强盛,制定“大陆政策”,矛头直指中国;西方列强对日本 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 目的:征服朝鲜,进而控制中国 特点: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 求;危害大,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侵华战争的阶段特征
战争的发生发展,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 相连,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两次鸦片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处在自由 资本主义阶段。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资本主义的狭小市场发 生矛盾,资本主义各国无一例外的推行殖民扩张政策,这样它 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满足商品输出的需 要。两次鸦片战争就是基于这种需要发生的。。
背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义和团运动爆发 目的:其直接目的是镇压中国革命,保护帝国主义列强在 华侵略权益;根本目的是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特点:以镇压中国革命为直接目的;帝国主义各国联合发 动战争
6.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1931——1945年) 背景:日本发生严重经济危机,法西斯势 力膨胀;国民政府大举围剿红军 目的:借侵华摆脱经济危机,进而把中国变 成其殖民地 特点:是近代列强对中国发动的规模最大 的侵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反 侵略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背景: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工业革命 ,中国的市场远没有打开 目的: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 益 特点:时间长;国家多;签约多;割地多; 开放通商口岸最多 3.中法战争(1883——1885年) 背景:法国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法国侵略越南 南方后大举北犯 目的:从西南打通进入中国的通道 特点:中国不败而败;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 出的要求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中俄《爱珲条约》割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 多万平方共里的领土给俄国 ③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中俄《北京条约》割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 内的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 ⑤《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平方公里领土 ⑥《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 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⑦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 日本 ⑧中英《虎门条约》英国曲解条款,开辟上海租界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中近史复习)第四章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会考要求:识记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时间、领导人;台湾正式设省的时间、第一任巡抚;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概况;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实质和影响。
高考要求: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影响;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认识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一、单项选择题1、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似之处是()①清政府立即宣战②战争中奉行妥协退让的政策③战争从中国境外爆发④战败后由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2、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不包括()A.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D.推翻清政府成为人们的共识3、《中法新约》对越南的规定和《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二者的本质含义均是()A.越南、朝鲜均取得民族独立B.承认帝国主义控制越南、朝鲜C.清政府对外出卖领土主权D.帝国主义已把世界瓜分完毕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和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共同根本原因是()A.清军贪生怕死B.法军、日军武器先进C.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D.清军将领指挥失误5、近代中国,下列爱国将领为国捐躯的先后顺序是()①关天培②聂士成③邓世昌④左宝贵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6.《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因为()A.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B.显示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C.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7、“三国干涉还辽”在本质上反映了()A.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D.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8、《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不同点是()A.清政府承认列强控制中国邻国B.获取巨额赔款C.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D.中国被迫开埠通商9、中国近代历史上,规定在长江沿岸开辟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有()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马关条约》10、下列事件中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无关的是()A.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B.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C.俄法德干涉日本还辽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1、19世纪末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A.赔款数额不断加大B.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C.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特权D.割占领土面积更大12、最先取得下列侵华特权的国家依次是()①领事裁判权②修筑铁路③开设工厂④强占租借地A.法英美日B.英法日德C.法俄日德D.法俄英美13、《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贷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①掠夺中国关税收入②获得高额回扣利息③获得更多政治特权④成为侵略中国的霸主A.①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14、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我国修筑铁路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加强了洋务派的经济实力③引起了中国各阶层的强烈反对④有利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⑤增强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交通的发展A.①②③⑤B.①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⑤⑥15、19世纪末列强掠夺中国的最高峰是()A.争相对清政府贷款B.争夺在华开矿筑路特权C.接受“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华D.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16、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日本的势力范围是()A.山东B.福建C.长江流域D.长城以北和新疆17、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外交文件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
第八讲:边疆危机及中法、中日战争
五、中日甲午战争的深刻影响
► 首先,一方面造成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沉
沦,面临严重的亡国危险,另一方面却为中 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从而刺激、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觉醒。 ► 其次,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也极大 地助长军国主义的恶性发展。 ► 第三,引起了远东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
布琉球为其藩属,侵入 台湾,1874年10月, 清政府与日本订立《北 京专条》,规定日本限 期从台湾撤军,清政府 赔偿军费50万两,承 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国。
三、西南边疆危机
► 1876年9月13日,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和
《入藏探路专条》 。
四、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1884年)是中国边疆危机的继 续和发展,是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 而引发的战争。 《中法新约》
第二部分:中日甲午战争
► 顺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 ►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 ► 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
► 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
► 光绪(1875-1908)、宣统(1909-1911)
3、中日双方围绕朝鲜问题而发生的 冲突与争夺。
► 1882年,
“壬午兵变”。《仁川条约》, 取得了在汉城的驻兵权 ► 1884年,“甲申政变”。 《天津会议专条》
4、日本疯狂地扩军备战,积极进行 侵略中国的准备。
1885年,日本天皇颁布了《整顿陆海军诏书》,制定了十 年扩军计划,大肆扩充海陆军,准备侵略朝鲜和中国。 ► 1887年,参谋本部制订出详细的《征讨清国策》。 ► 1890年后,日本开始以国家预算百分之三四十的高比率建 立和发展近代化的海陆军。 ► 1893年4月,参谋本部次长、陆军少将川上操六亲自到朝鲜、 中国进行长达3个月的实地勘察,制定对华作战方案,绘制 了包括朝鲜、中国东北三省和渤海湾在内的军事地形详图。 ► 1893年5月,日本颁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规定大本营 是战时统辖陆海军的最高指挥机关。
上外考研中国近代史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整理
上外考研中国近代史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订立1.沙皇俄国对中国新疆地区的入侵和渗透。
1916年,新疆爆发了反清武装起事。
各地反清武装的领导权大多被宗教和民族上层分子所掌握。
他们建立了许多互不统属的封建神权割据政权,新疆陷入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给外族入侵和沙俄势力扩张造成可乘之机。
1865年初,浩罕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军官阿古柏侵入南疆,随后不断吞并各地的割据政权,到1870年,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都被阿古柏所侵占。
阿古柏与英、俄勾结,成为英、俄阴谋分裂我国新疆的工具。
英国不断派遣官员、间谍到南疆活动,笼络收买阿古柏,送给他一大批枪支弹药和军械修造设备。
沙俄除应允为阿古柏提供各种便利外,更于1871年5月大举进犯伊犁,扬言“伊犁永归俄辖”,实行军事殖民统治。
与此同时,日本侵略我国台湾,东南海防也很紧张。
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加强海防与收复新疆的争论。
经过争论,清政府一面加强海防,一面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年3月,清军三路进疆,在当地民众支持下,至1878年1月,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3.《伊犁条约条约》的订立①《伊犁条约条约》的订立:1878年6月,清政府派崇厚为使,入俄谈判索还伊犁。
崇厚在沙俄的胁迫愚弄下,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按照条约的规定,中方以赔款、割让领土、取得通商特权、取得领事裁判的昂贵代价收回伊犁。
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清政府也感到条约太苛刻,宣告“崇约”无效,处罚了崇厚,同时另派曾纪泽入俄,谈判改订条约,并再次命令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调兵备战。
1880年7月,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
经过半年多的据理力争,于1881年2月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②内容:中国虽然收回伊犁地区,取消了《崇约》中部分割让领土的条款,但仍把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原属中国领土划归俄国所有。
对中法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进行对比后的反思
对中法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进行对比后的反思摘要: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时间上相隔10年,地点都发生在我国的藩属国(越南,朝鲜),都因藩属国问题而起,同样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局更是大相径庭,本文将两次战争的一些方面作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能让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两场战争,牢记历史上血的教训。
关键词: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对比一、两场战争中各个阶段性战役结果对比中法战争中一些我国取胜的战役: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十三日,刘永福力歼李维业,同年七月十三日,黑旗军与法军战于怀德,法军败撤,同年八月初黑旗军与法军战于丹凤,法军败撤,光绪十年(1884年)闰五月初一,二日法清战于观音桥,法军败撤,同年六月十五日,法军第一次进攻基隆,失败,同年八月二十日,法军进攻沪尾失败,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基隆法军进攻鸟嘴峰清军,法军失败,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初七,八日,法军进攻关前隘,法军败绩,同年二月十一日,冯子材率军出关收复文渊,十二日,清军与法军战于驱骡,法军旅长尼格里受重伤。
十三日,清军收复凉山。
就本人所见,上述统计我国军队在与法军交战中就有11场胜利。
然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我们鲜能找到称得上胜利的一次战役,然而比较深入的了解这场战争,我们会发现战争初期,战斗时非常激烈的,清军的士气也是很高的,也不缺乏那种拼死作战的英雄,其中安城渡之战就是就是打得比较好的一场伏击战,在这次伏击战中清军利用地形地物相当成功,周宪章等武备学生和士兵也英勇善战,充分发扬了誓死抵抗的爱国精神,歼灭了较大的日军。
后由于人数较少和增援不及时而功败垂成,甚为可惜。
中日军队激战成欢驿时,也可以发现中国军队抵抗激烈,如江自康部奋勇抵抗,聂士成时驰骋枪林雨弹中,往来策应见军火垂尽,不得已率众溃围而出。
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肯定战争初期清军是不乏士气的,在初战成欢驿时,清军兵力上占劣势,意图退回平壤,再战。
初战成欢失利对士气有很大影响。
然而在后来的平壤战役当中,战役初期,清军打得非常的漂亮,在船桥里战役中,清军以2200人对3600敌兵,拼死搏斗取得重大战果。
关于中国近代抗战历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抗战历史的论文1840年至1901年,近代中国境内共发生多次反侵略战争。
分别是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近代抗战历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近代抗战历史的论文篇一《抗日战争的启示》【摘要】爱国、团结、民主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之魂,这种民族之魂催生的伟大力量,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近代第一次抗击外国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辉煌历史。
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精髓。
通过深入透彻地剖析居安思危的本质。
从小到大,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必要性。
从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阐述了加强居安思危、忧患意识、节俭意识教育的几个关键点。
【关键词】爱国团结民主居安思危忧患意识艰苦奋斗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华北事变以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
日军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占领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彻底垮台。
日本法西斯企图继续顽抗,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相互配合的对日作战的坚决打击。
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站诏书。
日本侵华战争最终遭到彻底失败。
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不断重新挑起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愤恨与不满。
卢沟桥,九一八,毒气战,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在这里我并不是想再次掀起中日之间的仇恨,而是不想再让贪婪无厌侵略者得逞,不想让我们的下一代重蹈覆辙,“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欲灭其国,必去其史!”“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每每想到这些有关历史的名言警句,内心就无比激动!伟大的教育学家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五次侵华战争
总体影响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 的变化:政治上,满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 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 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原本占主导 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的一部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兴起。但是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 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 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 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 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 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人民的革命任 务,从反封建变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由此,中国从封建社会步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三组成员: 李玉婷、李婉玲、何楚均、蔡嘉琪、苏湫雯、杨欣、庞婉婷、吴敏华
中国近代史中五次侵华战争 五次侵华战争有哪些? 五次侵华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植物大战僵尸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赤壁之战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东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 年 月 日 年 月 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中国和英国就贸易和司法冲突 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 引发的一场战争, 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 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 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则徐于 年在广东强 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 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 地告终。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 地告终。由此签署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 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与英国, 平等条约,除赔款外,将香港岛永久让与英国,并使英国 得到领事裁判权。 得到领事裁判权。 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第一次中英战争( 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 通商战争”)。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 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 “通商战争”)。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 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 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 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
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一、新疆问题(西北边疆)1、阿古柏入侵新疆2、沙俄侵占伊犁3、“海防”“塞防”之争4、左宗棠收复新疆5、伊犁交涉和签约问题二、日、美侵略台湾我国西北边疆危机的同时。
日、美侵略者又在我国东南、东南海疆挑衅。
1、“罗佛号事件”与美国侵略台湾美国侵略台湾蓄谋已久,从40年末以来先后几次窥测台湾。
1867年更是利用“罗佛号事件”发起对台湾的武装进犯。
罗佛号是一艘美船的名号,1867年,该船在台湾南部的琅峤(今恒春)附近触礁沉没,船上的十余人被当地高山族人所杀,这就是所谓“罗佛号事件”。
事后,美国焊然派其海军军官贝尔率舰队进行武装进犯,舰长马肯基率陆战队180人在琅峤登陆,高山族人民奋起抵抗,打死了马肯基,打退了美军的进。
因为当时美国还受海军力量及其他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便与刚走上扩张道路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勾结起来共同侵略台湾。
2、“琉球船民事件”与日美联合侵台,日本吞并琉球和控制朝鲜1871年11月,我国邻邦琉球有渔船因遭大风飘流至台湾,五十多个船员被当地高山族人误杀,剩下来的12人由中国政府送回国,这就是所谓“琉球船民事件”,这一问题本来纯属中国和疏球之间的问题,与日本毫不相干,但是日本为了找侵华借口,就直接插手这一事件,大做文章。
三、“马嘉理事件”和《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英国侵略中国西南边疆1、“马嘉理案”(滇案)和《中英烟台条约》所谓“马嘉理案”是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
英国为去云南扩张势力,阴谋修建从缅甸仰光到我国云南思茅地区的铁路。
1874年,英国上校军官柏朗率领武装探路队“近二百人,企图由缅甸进入中国云南,英国驻北京使馆派职员马嘉理前往迎接。
1875年2月,马嘉理一行由缅甸闯入云南,“不先行知会地方官,遂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今腾冲),引起了腾越地区人民激奋,杀死了马嘉理,并把柏郎率领的探路军赶归回缅甸,英国利用这一事件,强迫清政府于1875年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第四章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 表伊藤博文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 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
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近岛屿给日 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开辟宜昌沿长江至重庆,上海沿吴淞江和运河 至苏州、杭州的内河新航线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远 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从条约的内容可以看出:条文1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 板,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条文2迫使台湾与祖国隔离 数十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条文3促使清 政府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 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条文4和条文5使帝国主义侵 略势力深入内地;条文6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 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 求。欧美列强依照片面最惠国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 定的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 的阶段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 大加深了。
二、经过
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丰岛海战和牙山战役,战争爆发。 四次重要的战役: 平壤之战、黄海之战、辽东之战、 威海之战。 《马关条约》签订,战争结束。
三、《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的内容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的影响
小
结
(因)
日本增兵朝鲜, 蓄意挑起中日战争。
甲 午 1894 中 日 战 争 1895 牙山战役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辽东半岛战役
经
过
(果)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异同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异同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
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了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
在那个过程中,法国、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1883年底爆发的中法战争和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
下面笔者就这两次战争的异同作一些浅议。
相同点:①性质相同:基本上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②大的国际背景相同:都发生在要紧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③爆发的特点相同:基本上从中国境外开始爆发,从侵略中国的邻国引起。
19世纪70年代,法国侵略军大举向越南北部进犯,攻占河内等地。
清朝军队应邀援越抗法。
1883年底,法军向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法战争爆发。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关心镇压。
日本乘机也派军队开进朝鲜。
起义平息以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军,日本不仅拒绝,反而接着大量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④在反侵略斗争过程中,中国军民都进行了坚韧的抵抗,出现了一些清军爱国将领。
在中法战争的马尾海战中,“振威号”管驾许寿山沉着指挥应战;“福星号”管驾陈英一边高呼“大丈夫当以死报国”,一边指挥开炮还击,与法舰鏖战;法国侵犯台湾时,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集中兵力扼守淡水,击退登岸的法国侵略者;法军进攻镇南关时,冯子材率领清军奋勇杀敌。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左宝贵亲临平壤城头指挥作战,中弹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在黄海战役中英勇战斗,与舰同沉;聂士成在辽东战役中率部进行抵抗。
⑤清政府的抗战态度,基本上妥协退让的方针。
中法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采取“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马尾海战中,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第五讲 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jiaoan
第二单元中国完全沦为双半社会(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II、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综述:一、时代特征:(中、外)1、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各资本主义列强要求瓜分世界,资本输出2、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各国同时发生,侵华列强增多,不再以英法为主,各国侵华态度上既有勾结又有矛盾斗争3、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的可能性,开始扶植代理人(清政府)统治中国4、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完全沦为双半社会二、列强侵华的必然性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开发性,要求政治的对外扩张,统一世界市场2、清政府的腐败,中国的国弱三、表现军事:边疆危机、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政治: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发、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文化侵略:宗教势力的渗透(评价)经济: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四、侵华影响消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积极:政治、经济、文化、阶级具体解析:一、中法战争法国侵略越南的目的?中国不败而败的原因?《中法新约》的影响?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背景:从日本、列强、清政府和朝鲜四方面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⑴日本:大陆政策⑵列强:默许?⑶清政府:软弱可欺⑷朝鲜;东学党起义2、经过3、中国战败原因分析:客观方面、主观方面阅读下列材料:1898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援军在鸭绿江的大东沟登陆;17日上午返航时,突然发现敌舰,丁汝昌当即下令迎敌,各舰响起了战斗的警报。
当时我方有镇远、定远两铁甲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平远、超远、扬威、广丙、广甲十兵轮,镇中、镇南两炮船,另有鱼雷艇四艘,计有大小舰船18艘,共31000吨。
敌方有吉野、严岛、松岛、桥立、扶桑、千代田、秋津州、高千穗、浪速、赤诚、比睿、西京丸等战舰12艘,共38000吨。
北洋舰只轮机旧,航速慢,但有两舰吨位比较大,火力强,装甲厚;日本舰只式样新,航速快,但最大的舰只却只有4000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近史复习)第四章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会考要求:识记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时间、领导人;台湾正式设省的时间、第一任巡抚;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概况;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实质和影响。
高考要求: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及其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影响;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认识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一、单项选择题1、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似之处是()①清政府立即宣战②战争中奉行妥协退让的政策③战争从中国境外爆发④战败后由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2、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不包括()A.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D.推翻清政府成为人们的共识3、《中法新约》对越南的规定和《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二者的本质含义均是()A.越南、朝鲜均取得民族独立B.承认帝国主义控制越南、朝鲜C.清政府对外出卖领土主权D.帝国主义已把世界瓜分完毕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和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共同根本原因是()A.清军贪生怕死B.法军、日军武器先进C.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D.清军将领指挥失误5、近代中国,下列爱国将领为国捐躯的先后顺序是()①关天培②聂士成③邓世昌④左宝贵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6.《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因为()A.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B.显示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C.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7、“三国干涉还辽”在本质上反映了()A.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矛盾C.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D.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8、《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不同点是()A.清政府承认列强控制中国邻国B.获取巨额赔款C.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D.中国被迫开埠通商9、中国近代历史上,规定在长江沿岸开辟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有()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北京条约》④《马关条约》10、下列事件中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无关的是()A.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B.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C.俄法德干涉日本还辽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1、19世纪末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A.赔款数额不断加大B.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C.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特权D.割占领土面积更大12、最先取得下列侵华特权的国家依次是()①领事裁判权②修筑铁路③开设工厂④强占租借地A.法英美日B.英法日德C.法俄日德D.法俄英美13、《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贷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①掠夺中国关税收入②获得高额回扣利息③获得更多政治特权④成为侵略中国的霸主A.①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14、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我国修筑铁路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加强了洋务派的经济实力③引起了中国各阶层的强烈反对④有利于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⑤增强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交通的发展A.①②③⑤B.①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⑤⑥15、19世纪末列强掠夺中国的最高峰是()A.争相对清政府贷款B.争夺在华开矿筑路特权C.接受“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华D.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16、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日本的势力范围是()A.山东B.福建C.长江流域D.长城以北和新疆17、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外交文件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
”它的真正目的是()A.实行协定关税制度B.“机会均等,利益均沾”C.维护中国的关税统一D.反对划分“势力范围”18、18xx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是()A.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B.美西战争的胜利C.中国已被瓜分完毕D.清政府的腐败19、19世纪末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主要是因为()A.列强在华利益相同B.这一政策基本上维护了列强的既得利益C.利用了列强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的矛盾D.帝国主义建立了瓜分中国的同盟20、“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达到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A.标志着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侵略同盟形成B.美国侵略步骤扩大C.美国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一位D.美国不再追随西方列强,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二、材料解析题21、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有人写诗道:“电飞宰相和戎惯,雷厉班师撤战回。
不使黄龙成痛饮,古今一辙使人哀。
”材料二:李鸿章说:“当借谅山一战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要求。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45页材料三:“……甲午孝钦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大典……用银至七百万两。
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藏园群书题记》材料四:……(李鸿章)奏请海军“定远”、“镇远”二舰拟添购克虏伯炮(德国快炮)十二尊,以替换已有之旧船炮。
旋奉谕:“下所司知之,而迟未实行。
”材料五:18xx,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请回答:①.材料一反映的是当时的什么事情?②.材料二李鸿章的主张直接导致了什么结果?他所说“法人必不再要求”符合历史真实情况吗?请结合之后的史实说明理由。
③.材料三所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指哪一年?上述四段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④.请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当时国内外形势。
从中你可获得什么认识?22、材料一:一、“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他自己或英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二、“不在长江流域为他自己或俄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摘自《中外条约》英俄换文协议材料二: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要求在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
我们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
——引自18xx12月美国总统麦金莱的国会咨文材料三:(18xx9月11日,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法、日、意等国政府发出同样内容的照会,提出了下列几点主张)第一,各国对于其在中国任何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之内任何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第二,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无论属于何国,均应适用,其税款概归中国政府征收。
第三,各国在其“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于他国船舶,不得课以高出该国船舶之港口税……所收运费不得高于本国运输同样货物所收之运费。
——摘自《中美关系资料汇编》材料四:美国的建议,英、德、法、日、俄等各国不久复照表示接受,但都附有必须其他各国必须接受等条件。
——摘自《中国对外关系史专题》请回答:①.材料一中英、俄均表示不在中国领土上谋求铁路让与权,是尊重中国主权吗?换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答:②.材料二中“正在中国发生的事件”指的是什么?当时美国正热衷于争夺什么地方?答:③.结合材料二、三、四,美国后来对中国提出了什么政策?有何影响?答:④.为什么会出现材料四所反映的“美国的建议,英……等各国……表示接受”的情况?答:三、问答题23、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24、指出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关系的变化趋势,分析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中近史复习参考答案第四章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一、单项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21、①镇南关大捷后清政府命令冯子材退兵。
②《中法新约》签订,中国“不败而败”。
不对。
之后法国强迫清政府向其借贷、掠夺路权矿权、在华设厂,并划分“势力范围”。
③18xx。
清政府统治的腐败。
④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更大规模地向外侵略;中国封建统治更为腐败。
认识: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才能真正改变中国落后状况。
22、①不是。
互相尊重彼此在华的“势力范围“。
②瓜分中国。
菲律宾。
③“门户开放”政策。
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同盟。
④因为“门户开放”政策基本上维护了列强在华利益。
三、问答题23、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②战后列强以争做债主、掠夺路权矿权和开设工厂等手段,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并扩大在华政治权益,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直接进行殖民统治,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和独立自主地位进一步丧失。
④18xx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侵略同盟。
⑤列强还在中国广建教堂传教,进行思想上的控制。
24、答:趋势:清政府由与列强对抗到勾结,最后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原因:①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及列强在华利益,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外反动势力在19世纪60年代勾结起来。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处于列强控制之下,保证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完全成为列强在华统治工具。
认识:①封建主义无法抵挡资本主义的进攻,落后就要挨打。
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是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所以革命必须同时反帝反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