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甲午中日战争每日一题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练习

第12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皖南八校高三联考)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上海地区用兵。
这反映出日本()A.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B.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矛盾C.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D.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解析:选D。
从材料中日本对西方国家的承诺可知,此举会使日本获得西方国家的支持,避免西方国家干涉日本侵华,会使中国失去国际支援,故D项正确。
2.(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调研)“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
”材料中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解析:选B。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西化程度更高的日本击溃了“中体西用”的清王朝,而这场战争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故B项正确。
3.(2019·山西省45校联考)“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
”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
根据材料“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可以判断此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改变了亚洲传统的国际关系,日本地位上升,中国地位急剧下降,故C项正确。
4.(2019·保定高三摸底)1896年,朝鲜正式照会清政府,从此正式成立朝鲜帝国,结束以前的朝贡藩属关系。
这能反映出()A.清政府主动放弃对朝鲜的控制B.日本侵略计划的失败C.朝鲜开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D.中国实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削弱解析:选D。
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语】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下是xx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如果觉得很不错,欢送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假设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解析:1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
邓世昌命官兵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一条鱼雷所中而漂浮。
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答案:C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D.出兵*东学党起义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分析,应是日在旅顺进行*。
答案:C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答案:B4.下列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解析:此题学生易误选D项或B项,主要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马关条约》中每一项内容对中国的危害。
【教育学习】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特训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固基题组]1.[2016·日照月考]《定征清战略》一诗云:“作战先开第一期,直前扫荡北洋师。
幄中夙有筹边策,渤海湾头树旭旗。
”该诗描绘了(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关键信息是:“直前扫荡北洋师”“渤海湾头树旭旗”。
A、B两项两个时期当时中国还没有建立北洋水师,故可排除;从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来看,当时北洋水师已全军覆没,D项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与日本在黄海、威海卫进行了海战等,故C项正确。
2.[2016·惠州市二调]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
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
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答案 B解析根据史实可知“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是指中国由封建帝制到民主共和制的变化。
这属于政治上的激进。
故B项为正确答案。
3.[2016·沧州月考]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B.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力量弱小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引文意思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没有动员全国力量与日本作战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个领导者身上,体现了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没有觉醒,故选B项。
4.[2016·安徽蚌埠质检]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甲午中日战争习题含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习题含答案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甲午中日战争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分)1.“从前我国还只有被西方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东方的小国是()A.日本B.英国C.韩国D.法国2.“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吴淞老将立国门;菜市横刀血溅笑;……”(引自丁芒《气节颂》)诗中“黄海波涛怒气冲”的人物指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海疆英魂()A.林则徐B.关天培C.邓世昌D.陈化成3.《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野心的条款是()A.赔款白银二亿两B.开埠通商C.办工厂D.割台湾等大片领土4.“此日漫挥天下,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这副挽联悼念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哪位为国捐躯的清军将领()A.林则徐B.丁汝昌C.邓世昌D.左宗棠5.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率致远舰冲锋向前,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A.丁汝昌B.林则徐C.左宗棠D.邓世昌6.以下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争爆发于1894年B.1894年为农历甲午年,故称甲午中日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D.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在《马关条约》诸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A.赔款白银数额巨大B.增开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C.割台湾给日本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8.《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主要的表现是()A.赔偿白银二亿两B.割台湾及其附近岛屿给日本C.开放重庆沙市等为通商口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9.“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赞誉的此“公”是()A.邓世昌B.林则徐C.左宝贵D.丁汝昌10.“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赔二百兆始。
”梁启超所述与哪一战争有关()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19世纪后半期,京城一度流传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7讲甲午中日战争练习(含解析)

第7讲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18课标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华。
解读题干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策略和公关手段,引导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西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日本将中国“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解放出来,而清政府却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这本质上说明了昏庸的晚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故选C项。
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利用舆论宣传掩盖其侵华的本质目的和晚清政府的不作为,未反映A、B、D三项。
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谈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导致国人“漠然不以动其心”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国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B.天高皇帝远,国人喜明哲保身C.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D.列强侵华,对国人采取挑拨与分化答案 C 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民众缺乏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情感。
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与国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故A项错误;国人喜明哲保身是表面的现象,B项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实行愚民政策,导致民众国民意识淡薄,缺乏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经国耻历国难”也不足以警醒国人,故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应从自身找失败的原因,D项是外因,故D项错误。
3.(2019河北保定质检)1895年2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进言:以台湾作保,向英国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并直接与法、德方面磋商保台之方。
甲午中日战争练习题

甲午中日战争练习题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惨痛教训。
下面是一些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练习题,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题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选项:A. 政治原因 B.经济原因 C. 文化原因 D. 领土争端)题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中方表现如何?(选项:A. 宣战 B.高度警惕 C. 低估敌人 D. 寻求外援)题三: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战术和装备如何?(选项:A. 先进 B. 落后 C. 战术上胜出 D. 装备上占优)题四: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军队采取了何种战略?(选项:A.主动出击 B. 防守为主 C. 游击战术 D. 被动防守)题五: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哪个条约?(选项:A. 《辛丑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南京条约》 D. 《北京条约》)题六: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国内变革?(选项:A. 袁世凯上台 B. 辛亥革命 C. 民主制度建立 D. 丧失领土)题七: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史书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选项:A. 增加条约丧权辱国的记录 B. 重新审视现代化问题 C. 唤起民族自强意识 D. 触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索)解析:题一:选项D。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领土争端,尤其是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争夺。
题二:选项C。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方面低估了日本的实力,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战胜对手。
题三:选项B。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战术和装备方面相对落后于日本军队。
题四:选项A。
日本军队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战略,迅速发动了对中国的进攻。
题五:选项C。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与日本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群岛,并支付了巨额赔款。
题六:选项B。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制度。
题七:选项A、C、D。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史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了条约丧权辱国的记录,唤起了民族自强意识,并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练十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训练含解析

专练十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2.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进行分析,认为日本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天时也。
而中国自仿行西方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
这表明( )A.国人对国情分析的透彻B.中国已经做好战争准备C.国人的心态盲目自信D.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3.《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新竹秀才姜绍祖自散家财,招募义军,组织抗日。
台湾苗栗秀才徐骧率义军与敌人浴血奋战,中弹跌倒时,仍然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这些旨在说明( )A.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B.知识分子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C.是中国儒家思想品德的缩影D.是顾炎武亡国思想的主要表现4.近代列强在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取权益。
在这一过程中,《马关条约》的特殊性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A.割地方面B.赔款方面C.通商方面D.投资方面5.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6.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对义和团,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基本态度是( )A.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B.支持义和团的反侵略战争C.镇压、剿灭义和团D.暂时控制和利用义和团7.有绅民曾向官员呈递血书:“万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手。
2020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部分单元复习课堂训练题

【文库独家】甲午中日战争部分单元复习课堂训练题班级姓名学号得分1.甲午战争爆发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在A.工场手工业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时期2.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反对日本侵略朝鲜 B.抵制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C.清政府软弱可欺 D.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3.19世纪末美国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A.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B.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C.乘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权益 D.美国的侵华准备尚未就绪4.在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时期,除日本外,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野心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俄国5.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是:①日本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②日本侵略行径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③日本乘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派军队侵朝;④清政府不认真备战,只寄希望于各国“调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6.下列不符合甲午战争前夕的史实是A.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B.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C.日本在朝鲜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D.日本的侵略行径没有危及列强利益,所以得到了列强的支持7.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是:A.清政府对日宣战 B.丰岛海战 C.日本向朝鲜增兵 D.平壤战役8.在平壤战役中壮烈殉国的少数民族将领是:A.叶志超 B.左宝贵 C.丁汝昌 D.邓世昌9.在黄海大战中,指挥全舰官兵英勇战斗的致远号管带是:A.丁汝昌 B.林永升 C.叶志超 D.邓世昌10.黄海战役最严重的影响是A.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B.北洋舰队丧失主力C.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北洋舰队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11.致使北洋舰队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的原因是A.北洋舰队损失惨重 B.清军将士贪生怕死,抵抗不力C.李鸿章下令避战,不许巡海迎敌 D.日本海军装备精良,处于优势12.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疯狂屠杀和平居民的城市是:A.大连 B.旅顺 C.威海 D.九连城13.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标志是A.马尾军港的陷落 B.日军占领威海卫 C.日军占领大连和旅顺 D.《马关条约》的签订14.甲午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黄海战役;②平壤战役;③威海卫战役;④辽东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1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A.清军将领临阵脱逃 B.日本蓄谋已久 C.李鸿章避战求和 D.清政府腐败无能16.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2000年春季高考题)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17.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日本替代清政府成为远东强国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签订了《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18.最能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意味着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C.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D.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19.《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A.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 B.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C.使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中国内地 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0.《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内容是A.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 B.赔款白银二亿两C.增开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21.《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阻碍最严重的是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增加四处通商口岸 D.开辟内河航线22.1895年后,在长江航线上帝国主义势力最远可达的通商口岸是:A.九江 B.汉口 C.重庆 D.宜昌23.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为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干涉“还辽”的三个国家除法国之外,还有(2002年上海高考题):A.俄、德 D.德、英 C.英、美 D.美、德24.法国等三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说明A.三国是同盟国 B.三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中国主权独立C.帝国主义之间既矛盾又勾结 D.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25.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后A.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B.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D.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并要求发展和开设议院26.恩格斯曾在甲午战争进行时预言:“它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单选题1.史学家孟森说:“外使之来,苟非崩角稽首,而与为姑容,其耻甚于亡国。
宁以社稷为殉,不使虏夷踪迹相浼(沾染)。
得正而毙,虽败犹荣。
此当时之舆论然也。
”材料中的“当时”是指()A.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 《天津条约》签订之后C. 《北京条约》签订之后D.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2.下列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的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3.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
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以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B.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C.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投降思想的严重后果是()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英法火烧圆明园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联合清政府镇压义和团7.瑞澄(1863—1912),满洲正黄旗人,在一封家书中曾这样描述过一场事件:“各国洋兵已满九城,火光冲天者三日夜,地安门桥以南烧尽,西四至西单烧尽,朝阳门楼、前门楼均烧化为乌有。
”据此判断这场事件应该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史称“庚子赔款”。
这里的“庚子”是指()A. 1900年B. 北京时间0时到1时C. 1901年D. 以上答案都不是9.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名历史学者。
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10.“可是战争结束时,战败国沙皇俄国‘不割寸土,不赔一个卢布’(尼古拉二世语),却要中国人民去接受战胜者的宰割。
黑龙江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黑龙江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4题;共68分)1. (2分) (2017高一下·宁波期末)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 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此不平等条约是()A . 《南京条约》B . 《北京条约》C . 《马关条约》D . 《辛丑条约》2. (2分) (2019高一上·宾县月考)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A . 宝山战役B . 平壤战役C . 黄海海战D . 四行仓库战役3. (2分) (2019高一上·吴起期末) 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
”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A . 日本实力超过中国B .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C .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 . 中国军事实力落后4. (2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1923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
欧战以还,民族自决之义,日愈昌明,吾人当仍本此精神,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
”推动孙中山形成这一认识的时代因素包括()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②捍卫民主共和运动屡遭失败③一战后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④国联对种族平等原则的肯定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②③④D . ①③④5. (2分) (2017高三下·武邑模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各地民众与外国传教士间的冲突层出不穷。
但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
高考历史一轮名师精编试题: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
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
【答案】C2.(2018·北京文综·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考点】列强侵华【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0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林纾通过寓言故事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项正确。
材料反对弱肉强食,B项错误;材料强调要对列强保持警惕之心,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2017年题组1.(2017·海南单科·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试题精选50道资料

甲午中日战争试题精选50道资料甲午中日战争相关试题一.非选择题1.甲午战争发生的时间是_1894_;2.3.甲午战争历时多久9个月;4.5.甲午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6.7.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8.甲午战争中日签订条约是在日本广岛签订的(地点);9.条约是清政府哪位大臣和日本签订的李鸿章;10.11.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12.条约中阻碍中国名族工业发展最严重的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场;13.14.甲午战争割了那些土地给日本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15.甲午战争中爆发的三次战役为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战役;二.选择题1.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日:“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平?”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平时请款辄驳洁”,“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败最全面的表述应为D。
2.下列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B.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C.俄国对朝鲜虽有野心但未准备就绪,对日采取不干涉政策D.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答案:D 解析:当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日本则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D与史实不符。
3.“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正结果是A.被中国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B.为俄、德、法三国瓜分C.表面收回,但仍被日本控制D.置于俄国势力范围之内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三国干涉还辽”知识点。
甲午中日战争习题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最终目的是()A.征服朝鲜B.侵略中国C.称霸世界D.炫耀武力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所写,哀悼的是()A.邓世昌B.林则徐C.关天培D.左宗棠3.邓世昌壮烈牺牲的战役是A.平壤战役B.辽东半岛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4.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威海卫战役B.黄海战役C.丰岛战役D.旅顺战役5.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A.日军力量强大B.北洋舰队丧失主力C.北洋舰队装备落后D.李鸿章奉行“避战保船”的妥协政策6.“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具体指的是日本A.丰岛海战不宣而战B.在旅顺对和平居民的大屠杀C.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D.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7.继《南京条约》以后,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8.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A.《马关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南京条约》9.甲午战争后,俄国纠合德、法两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表明A.俄、德、法三国敢于坚持正义B.日本的大肆掠夺使俄、德、法三国为中国不平C.日本的做法妨碍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D.外国列强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矛盾重重10.《马关条约》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一项是()A.赔款白银二亿两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C.增辟通商口岸D.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11.你判断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当时的国力衰弱,远远落后于日本B.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味妥协退让C.清朝的军人消极避战,战斗力低下D.清朝的军事装备落后12.《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内容上最大的不同是()A.割占中国领土面积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大C.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多D.列强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二.列举题:13.列举甲午中日战争中爆发的三次战役。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 :第12练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战前,英国人赫德认为,中国的“陆军和海军,并没它自己所想象的实力”,“(日本)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
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
由此可见,赫德认为 ( )A.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具有决定作用B.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战术的落后C.作战意志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D.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答案:D。
军事实力只是战争胜负的一个方面,不具备决定性作用,故排除A;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战术问题,故排除B;日本取胜的因素不是赫德论述的主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
根据“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可知赫德认为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故选D。
2.战争时,日本举国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
而黄海之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有成功。
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自知不逮。
”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得上达。
”这反映出( )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战备上C.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D.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答案:C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中并没有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未强调中日两国在战备方面的差距,故B项错误;日本的侵华战争得到了举国一致的大力支持,而中国不但政府军队内部不能实现协调作战,官方与民间也存在较大的隔膜,这是一种民族意识极其淡薄的表现,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基础练习卷新人教版

甲午中日斗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斗争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准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派兵驻扎;北京到大沽的炮台一律拆除;天津四周20里之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
该不同等条约的签订表明()A.列强侵略起先深化中国内地B.中国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C.列强变更了瓜分中国的做法D.清政府放弃一切自强努力2、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下列各项最能够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朝廷”的是()A.保证严禁人民参与反帝活动 B.割地和支付高额的斗争赔款C.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3、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最终达成一样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安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接着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挽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
”此后,列强发动了()A. 鸦片斗争 B. 其次次鸦片斗争C. 甲午中日斗争D. 八国联军侵华斗争4、沙俄为诱迫清廷承认它侵占东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认李鸿章代表资格,赞同与清廷议和。
英、德等国希银索取更多利益,剧烈反对与素有亲俄倾向的慈禧政权开议,拒不承认李鸿章的代表资格。
最终,英德等国转变看法,同意李鸿章代表政府,并约定()A. 英商进口税宜秉公议定则例B. “他人毋得骚扰”天主教传教者C. 惩治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D. 缔约各方领土间有“通商航海之自由”5、法国政府曾经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据。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6、甲午中日斗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最新高中历史-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测试题 精品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一. 选择题⒈甲午战争之后,经三国干涉,日本被迫交还辽东半岛.这反映了( )①列强在华争夺趋于白热化②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得成效③清政府的国际地位极端低下④日本无力对付三国的联合威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⒉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为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干涉“还辽”的三个国家除法国外,还有( )A.俄国德国B.德国英国C.英国美国D.美国德国⒊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订,其重要影响之一是( )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C.日俄关系得到缓和D.辽东半岛被日本长期占据⒋<<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投资设厂,这一权益( )A.为日本所独享B.为欧美列强所共享C.未被参加“干涉还辽”的俄.法.德所享有D.辛亥革命爆发后被取消⒌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把朝鲜变为殖民地B.向中国东北扩张C.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⒍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支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列强有( )①英国②美国③德国④法国A. ①②③B. ①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⒎黄遵宪作诗:“一夕狂弛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江.”诗中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 )A.黄海之战B.辽东战役C.威海战役D.平壤战役⒏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对和平居民大屠杀,这一大屠杀发生在( )A.九连城B. 大连C.旅顺D.威海卫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实力强大B. 国际社会支持日本C.清政府的弱小D.清政府的腐朽⒑在<<马关条约>>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 A.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 B.赔款白银二亿两C.增开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⒒下列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C.中国民族危机加重D.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⒓德国同沙俄、法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表明( )A.德.俄.法三国是同盟国B.列强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中国主权C.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D.帝国主义之间既矛盾又勾结⒔<<马关条约>>签订带来的直接影响不包括( )A.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公车上书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D.三国干涉还辽⒕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纵容B.日本推行“大陆政策”C.朝鲜东学党起义D.清政府消极避战的政策⒖<<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最远到达 ( )A.沙市B.重庆C.九江D.汉口⒗下列通商口岸,按其开放的顺序排列,正确的应是( )①南京②上海③天津④苏州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 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⒘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商人来华可享有的特权有( )①可在上海租房永久居住②可到九龙司地区经商③可到天津一带游览④可在沙市开设工厂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⒙ 19世纪八九十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 B.索取赔款数额不断加大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⒚《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突出特点是①签订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②便利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③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④通商口岸已深入中国内地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⒛《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的主要原因A.迫于俄法德三国压力B.中国付出赎辽费C.中国人民反抗的结果D.英美“调解”21.1894年,清政府丧失黄海制海权的主要原因是A. 李鸿章推行“保船避战”的方针 B.北洋舰队主力被歼灭C.北洋舰队将领临阵脱逃 D.北洋舰队装备落后22.甲午战争前,英国支持纵容日本侵略行径的意图是A.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B.趁机打开朝鲜大门C.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发展D.乘机夺取中国东北和朝鲜23.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平壤战役 B.辽东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战役北24.19世纪晚期,领导军民反抗列强侵略台湾的著名人物包括( )①刘永福②丘逢甲③丁汝昌④徐骧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5.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的沉重打击不包括A、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加深B、巨额战争赔款延缓了中国的发展速度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结结起来D、外国侵略势力沿长江深入西部26.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27.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28.最能反映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的条约是A.《北京条约》B.《南京条约》C.《中法新约》D.《马关条约》29.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的标志是A.清政府出兵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B.列强“调停”失败C.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D.平壤战役30.《马关条约》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内容是A. 赔款白银二亿两 B.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建厂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台湾、澎湖列岛等大片领土被割让二.问答题(课后作业)1.简述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中国战败原因2.简述《马关条约》的内容极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点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日本某份外交文件中强调:“这应是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日本之兵力以及陆海军在各国之行动中均应保持至少与其中最强国平等之地位。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甲午中日战争C. 义和团运动D. 九一八事变2、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该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一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此状况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关系最大()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两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基本相同 B.“乡愁”是国共内战造成的民族之殇C.“酷炎的夏日”是指日本的殖民统治 D.两位诗人都渴望实现国家统一5、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其中的“条约”是指()A.《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南京条约》6、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
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 同步练习

甲午中日战争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内容属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观因素有()①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②国内市场狭小,人民不断起义③西方列强的支持④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录求出路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支持日本发动战争的列强有()①美国②英国③德国④法国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揭开甲午中日战争的重要战事是()A.朝鲜东学党起义B.丰岛之战C.平壤战役D.黄海之战4.在黄海战役中,牺牲的爱国将领有()①邓世昌②丁汝昌③林永升④刘步蟾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在辽东战役中,被日军先后占领的重要地点的顺序是()①大连②旅顺③花园口④九连城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6.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主要原因在于()A.日军强大B.英美教习怂恿中国海军投降C.丁汝昌的懦弱无能D.李鸿章“避敌自保”的政策7.最能反映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侵略要求的条约是()A.《马关条约》B.《中法新约》C.《中俄密约》D.《南京条约》8.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在内容上增加的规定有()A.割占领土B.赔偿军费C.开辟内河航线D.开放口岸9.《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答应俄、法、德三国还辽东半岛的根本原因是()A.国力有限,无力对抗B.还辽无损于日本在华特权C.清政府利用西方列强与日本的矛盾D.李鸿章请求英国“调解”的成功10.在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中被推为义军首领的是()①唐景崧②徐骧③刘永福④丘逢甲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④11.促成三国联合干涉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主要因素是()A.日、俄对东北地区的争夺B.法国支持俄国抵制日本C.日、德争夺山东半岛的反映D.三国反对英日同盟12.《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的是()A.赔款白银数额巨大B.增开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C.开辟运输新航线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3.法国参加干涉还辽事件的主要原因是()A.为了取得在华的优势B.与日本争夺东北C.与英国争夺远东D.履行与俄国的同盟义务14.最能体现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的条约是()A.《北京条约》 B.《中法新约》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15.1894年,清政府被迫对日本宣战的原因是:()A.日本派军队开进朝鲜B.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撤军C.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D.日军围攻平壤16.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使日本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的原因是:()A.日军攻占了大连和旅顺B.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惨重C.日舰封锁了威海卫D.李鸿章不许北洋舰队巡海迎敌二、填空题17.平壤战役中清军将领_______壮烈牺牲,清军统帅_______弃城逃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甲午中日战争每日一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甲午中日战争每日一题(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影响1.失败的原因(1)从中国方面看①清政府统治腐朽,经济落后,国力贫弱。
②军事上武器装备落后、经费不足,军队战斗力差。
③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的方针致使清军作战被动,一败再败。
(2)从日本方面看①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②日军作战方针明确,机动灵活,战斗力强。
(2)对朝鲜进一步被日本控制,日本的“大陆政策”向前推进了一步。
(3)对日本战争使其获得巨大利益,日本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提高了国际地位。
同时也使日本军事实力大增,为进一步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4)使远东格局改变,日本地位迅速上升,而中国地位大幅度下降,同时列强对远东之争更趋激烈。
二、从赔款的角度理解“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
(1)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国家预算额,也相当于中国三年的国库收入。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加速了日本的资本积累。
而中国不能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只能向列强大举借债,这种政治性贷款使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2)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使日本军队实力大增。
(3)赔款用于教育基金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
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
(4)19世纪末以后,中日差距越拉越大,中国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而日本凭借甲午中日战争后获得的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甲午中日战争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影响
1.失败的原因
(1)从中国方面看
①清政府统治腐朽,经济落后,国力贫弱。
②军事上武器装备落后、经费不足,军队战斗力差。
③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的方针致使清军作战被动,一败再败。
(2)从日本方面看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②日军作战方针明确,机动灵活,战斗力强。
(2)对朝鲜
进一步被日本控制,日本的“大陆政策”向前推进了一步。
(3)对日本
战争使其获得巨大利益,日本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提高了国际地位。
同时也使日本军事实力大增,为进一步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4)使远东格局改变,日本地位迅速上升,而中国地位大幅度下降,同时列强对远东之争更趋激烈。
二、从赔款的角度理解“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
(1)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国家预算额,也相当于中国三年的国库收入。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加速了日本的资本积累。
而中国不能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只能向列强大举借债,这种政治性贷款使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2)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使日本军队实力大增。
(3)赔款用于教育基金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
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
(4)19世纪末以后,中日差距越拉越大,中国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而日本凭借甲午中日战争后获得的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1896年,李鸿章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
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
……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
”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
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
D.民族危机加剧向各国寻求庇护
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
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
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相互宣战。
比较两则材料,指出一处不同,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所指出的不同之处应明确清楚,说明需史论结合,合理充分)
2.【答案】A
【解析】材料“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欲在华建铁路、开采矿山、开设银行,体现出列强要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之间的相互勾结,“开始相互勾结”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的设想,故C、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3.【答案】示例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的外交政策不同。
说明:日本政府奉行对外扩张政策,清政府采取的是消极防御政策。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
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东亚国际新秩序。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在战前便已“出兵(朝鲜)备变”,并企图通过战争“以全帝国之光荣”。
而清政府没有对局势变化做出正确判断和积极应对,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因循守旧,维系宗藩朝贡体系;日本出兵朝鲜,清政府未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而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同时对日本的发展缺乏认识而轻视日本。
中日两国的不同外交政策影响到两个国家的不同命运走向。
经过甲午一战,日本确立亚洲强国的地位,而中国则进一步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