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第六章 自我传播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传播理论探讨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传播理论探讨自我传播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社交媒体等渠道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观念、情感、行为等内容。
自我传播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同时也对社会整体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我传播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研究者开始在社交心理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等领域进行研究。
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自我传播理论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自我传播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通过自我表达和自我传播来构建和维护自己的社会认同感以及对社会的认同和参与意识。
自我传播不仅涉及到个体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同时也包括个体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现和互动行为。
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个体可以通过分享、点赞、评论等方式来表达和传播自己的观念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
自我传播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它提出了个体自我表达和自我传播对社会认同和参与意识的重要作用。
其次,自我传播理论强调了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对个体自我传播行为的促进作用。
最后,自我传播理论还强调了个体的认知和社会关系对自我传播行为的影响。
自我传播理论的实践意义也相当重要。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更需要我们了解自我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对于个体而言,自我传播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感;同时对于社会而言,自我传播也可以促进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社会互动和协同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加强对社交媒体使用的规范和引导,防止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其次,需要加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自我传播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需要进一步推动自我传播在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承中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传播学概论06_jy0601第 六 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第六章传播的控制研究学习建议:本章属于《传播学概论》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围绕拉斯韦尔的五个W展开。
本章是第一个“W”,即“谁”,“谁控制”的问题。
学习这一章要把握本章的思路:传播者如何“施控”,也就是传播者对别人控制;传播者如何“受控”,也就是传播者也要受到别人的控制。
第一节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一、基本概念1.控制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二、重点识记1.拉斯韦尔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是传播学研究的纲领性文献。
传播学的这一扛鼎之作,是同著名的五W模式连在一起的。
拉斯韦尔指出,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可分解成五大要素或五大环节,即:(1)谁(2)说什么(3)通过什么渠道(4)对谁说(5)产生什么效果。
2.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1)以美国为首的经验学派。
在以美国为大本营的经验学派的研究中,控制研究一向不大受重视。
究其根源,以往的传统研究实际上大都站在“谁”的立场上看待传播,无形之中都把“谁”视为不必深究的已知数,至少也把它当成无关紧要的未知数,由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此出发去探求取得最佳传播效果的途径。
(2)欧洲的批判学派。
近20年来,随着欧洲的批判学派异军突起,控制研究这块一向被冷落的地盘日渐热闹起来,控制研究日渐得到国际传播学界的重视。
因为,批判学派同传统的经验学派在研究取向上正好相反:它根本不问如何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这类实际问题,而是集中火力猛攻控制领域,以期弄清传播者究竟都在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大是大非的问题。
第六章 自身传播
6.1 西方自身传播理论
二、自身传播的几个重要特性: 1.自身传播既是个人现有知识结构不断得到优 化的过程,也是通过个人知识结构不断调节个 人内心世界的活动; 2.自身传播与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 关系,个人现有的知识结构是自身传播得以进 行的基础和桥梁; 3.自身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 与外界相联系的社会实践过程。
6.2 儒家思想的自身传播秩序
养浩然之气,要与仁义相结合。 养浩然之气,要有耐性,要注重平时的 积累。 养浩然之气,要坚守心中基本的道德操 守。 孟子的自身传播思想的伟大意义:把每 个人内在的生命活力焕发出来,树立起 中华民族典范的人格表率。
6.2 儒家思想的自身传播秩序
二、熊十力论身心关系 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 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代表著 作:《原儒》、《体用论》、《明心 篇》、《乾坤衍》等。 人可以通过现象把握本体,通过道德实 践追求圣贤人格,脱离不尽如愿的现实, 从而提升人的境界。
6.1.2符号互动论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认为人能够和自己本身进行互动。在互 动过程中,人能够对自己进行审视和认 识并拥有自己的观念,也可以与自己进 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为。自我 互动的本质,是个人与他人社会互动行 为的内在化,是以自己的方式对他人期 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选择和重组。
6.1.1 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
2)前意识系统 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著“检查者”的作用, 其目的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 良心和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的个人理想。 3)意识系统 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 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意识的主 要功能是从人的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的, 兽性的本能或欲望排除掉。
传播学概论简答题
第一章——导论1.1动物之间有传播活动吗?这种传播活动和人类的传播活动有何区别?动物之间也有信息交流。
鸟鸣犬吠,群狼出没,蜜蜂、蚂蚁相呼自己的同伴共同劳作,都是借助信息的传播去维持生存和保护自己。
不过它们的信息传播都属于单纯的发射性的信息传递,而人类的传播是已经演进到更高阶段的有目的性的信息传递,也就更有研究的价值。
人类的传播具有社会性。
也就是说,人类能够运用描述或象征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各种符号来沟通彼此的思想,调节各自象征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各种符号来沟通彼此的思想,调节各自的行为,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去从事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
1.2简述传播是信息共享的含义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是指人们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的认知的共同性。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传播表面看起来是共享一组信息符号,但事实上是共享了符号的意义。
同时,信息的共享和商品的交换有着本质不同,在商品交换中,当甲方把物品转移到乙方手中时,甲方便不再持有原有的物品。
但甲方和乙方共享信息时,甲方决不会由于传递信息而使自己失去信息,而且信息还可以辗转相传,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1.3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1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和传递信息。
2、大众传播锁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
4、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5、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6、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既包括传播机构对特定受众的选择,也包括受众对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时间的选择。
1.4简述自我传播的特点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传递。
它集中反映了人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自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不同之处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合为一体的,而且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
传播学教程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一、群体传播(重点,必记)1、群体(1)群体的概念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群体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共同的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的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3)群体的分类美国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德国韦伯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或机构作为分类标准:拥有管理组织系统的群体称为“团体”,其他则属于一般群体;德国威瑟组织性的强弱: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
2、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1)群体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群体通过社会分工和协作,团结个人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群体的个人意义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负面意义: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之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群体同时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3、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1)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也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2)群体传播的概念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岩原勉)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对群体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3)群体意识的定义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
(4)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无疑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群体的传播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方面来理解。
信息流量大,互动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流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是否都拥有传播机会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五、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一) 人际传播是真正 意义的“多媒体”传播 核心媒体是语言 姿态、表情、眼神、 服装、发型
(二)姿态的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 2、补充语言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5、表达超语言的意
义
(三)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第六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互动话题:
“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 你对这两句话怎么理解?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一、概念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也称内向传播、 内在传播或自我 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 信息并在人体内部 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例如:1、自我反省
2、内部心理活动
2、内部心理活动
3、思考
施拉姆——引用温德尔.约翰逊对人们对 话过程的描述-阐释人的传播行为
渡边一央——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充 分反映了人内传播的系统性.
人内传播:感受刺激→神经传 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
人体有: 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 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
例如:
“你好!” “你好! 咱们商量签这合同吧。” “好吧。”
对什么是人际传播最适当的理解应该 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 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 的样式就发生了。”
二、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身高、体形、脸型、 饰物、
发型、服装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传播学概论自己总结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库利1909年《社会组织》开创社会学的传统皮尔士1911 《思想的法则》开创符号或语义学的传统二传播与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2345 p4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系统)p7 大众传播的特点p7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五要素p8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p8 1234双重偶然性德国鲁曼p8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传播隔阂p9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行为主义传播学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精神生产既然属于一种生产,必然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因此,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上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
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传播学总论笔记完全版2
第六章传播过程1、传播过程及其特征1960[美] 传播学家D.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他认为:①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②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总之,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视角)过程:指事物运动的程序和状态结构:整体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组合2、传播模式模式:指对客观事物的内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美]学者多伊奇认为模式在社会科学中的功能有四:①构造功能②解释功能③启发功能④预测功能模式分类:按所用符号分类:文字模式、图标模式、数学模式按模式作用分类:结构性模式、功能性模式评价和判断模式的标准:①模式的概括性如何?包括了多少内容?是否有效?②模式的收获或者启发性如何?是否有助于发现新的关系、事实或方法?③根据它得出的推断在有关研究领域内是否有意义?对该领域的发展有无关键意义?④据此作出的测量的准确程度如何?⑤模式有何创见?它还有多少不确定之处?它提供了多少新的见解?⑥模式的简明程度、即表述上是否经济、简略?⑦模式的现实性如何?即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以它来表明某种实际情况。
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五种类型28个模式:①基本模式: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丹斯模式等8种②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及其修正);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等5种③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间接与直接模式;议题设置模式;大众传播依赖模式;沉默螺旋模式等5种④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使用与效果模式;信息寻求模式等3种⑤其他: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比较媒介体系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等7种✓线性传播过程模式视传播过程为单向、流动的观点为线性传播观,集中在早期传播学研究中。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1.传播:信息流动的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发送、接收和共享,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指的是个人内部的思维、情感、认知等活动的传递和交流。
3.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它可以是直接的口头交流,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
4.群体传播: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通常涉及多人之间的互动,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信息交流活动,通常发生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旨在实现组织目标。
6.把关人: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这个概念由卢因提出,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人或机构会根据自己的立场、视角或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控制信息的流向和内容。
7.新闻时新性: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它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8.新闻时宜性: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
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9.独家新闻: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它可以分为相对独家新闻(时间差新闻)和绝对独家新闻(非时间差新闻)。
10.瞬态新闻:在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
它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11.新闻自由: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它是新闻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保障新闻的公正、客观和真实。
以上只是传播学专业考研中常见的部分名词解释,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术语需要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复习,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知识体系。
第六章 传播者
传播学概论
传播者
思考: 中国媒体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中国媒体怎样在市场逻辑与政府管制之间如 何走向良性发展 ? 以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为例,分析中国媒体在 该类事件中的报道中扮演者怎样的角色?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食品安全的报道究竟 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还是媒体责任感 的缺失?
私营机构:ABC,CBS,NBC,FOX。必须 转播公营电视台的节目。
传播学概论
传播者
(2)对传媒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 创办的审批、登记:美国的特许制 – 分配传播资源 – 监督管理(如广告,中国广告缺乏有效管理)
例:中国传播媒介所需接受的法律法规 A. 宪法; B. 基本法律:刑法,民法通则; C. 行政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印 刷业管理条例等 D. 部门规章:如报纸管理暂行条例,广播电台电视台设 立审批管理办法等
传播学概论
传播者
卢因的“把关人”理论
《群体生活渠道》 ( 1947 )
“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 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 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 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 动做出决定。”
传播学概论
传播者
施拉姆对卢因“把关人”的解释
“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 “其中包括记者,„„;包括编辑,„„; “包括作家,„„;包括出版公司编辑,„„ “包括电视、电影的制片人,„„;包括影片剪辑 人员,„„ “包括图书管理员,„„;包括教员,„„ “包括负责汇报的官员,„„ “甚至可以包括餐桌旁的丈夫,„„”
传播者
四、把关过程的实质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 织的立场和方值标准指导下所进 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 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传播发展传播学健康传播学风险传播信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双重偶然性传播隔阂第二章人类传播历史发展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信息超载)NII计划媒介发展的30年法则赛博空间第三章人类传播符号意义编码和解码能指/所指乔治·赫伯特·米德符号符号互动论符号的任意性语言符号互文性讯息信息与讯息非语言传播非语言符号索绪尔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文化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者模式5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反馈香农—韦弗模式噪音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循环模式施拉姆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马赛克传播模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另类媒体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自我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亲身传播主我/客我“自我互动”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基模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社会认同模式群体规范群体压力流言奥尔波特公式集合行为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群体模仿群体传播公共传播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社会雷达(环境监测)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麻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第八章媒介技术媒介组织地球村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热媒介”和“冷媒介”容器人“电子乌托邦”网络成瘾流媒体自媒体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生态把关人(守门人)双重行动模式媒介事件社交媒体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制度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媒介责任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观点的自由市场哈钦斯委员会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受众分众观利基受众认知和谐论“政治及有倾向”假说媒体近用权媒介接近权受众商品论选择性接触受众的选择性接受心理和行为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受众的“碎化”受众的极化个人差异论IPP指数“使用与满足”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子弹论“证词法”《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意见气候二级传播理论创新扩散传播流“元传播”有限效果论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恐惧诉求“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自信心假说宣传策略中的“洗牌作弊法”拷贝的支配第十二章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诺利·诺依曼涵化理论“上限效果”假说知识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媒介教育视觉素养第三人效果框架研究受众框架媒介的铺垫作用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大众传媒宣言》《塔罗瓦尔宣言》《阿尔及尔宣言》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世界信息流通失衡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个阶段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库利芝加哥社会学派李普曼刻板印象达拉斯·斯密塞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传播学经验学派阿多诺葛兰西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公共领域文化(工业)产业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法参与式观察重点访问焦点小组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民族志(人种志)方法文献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抽样抽样调查法分层抽样整群抽样操作化随机抽样滚雪球抽样概率抽样内容分析法叙事分析控制实验实验研究法双盲实验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
●去个性化——群体的成员 失去个性感,而淹没于群体之 中,集体行为的这一侧面叫做 去个性化。
▲菲力普·金巴尔多1970年的实验 结果表明,去个性化现象有两个主 要特征:
——群体成员的匿名性,三K党 的成员就是如此;
“三K党”(Ku Klux Klan): 美国最悠久、最庞大的恐怖主义组织。Ku -Klux二字来源于希腊文KuKloo, 意为集会。Klan是种族。因三个字头都 是K,故称三K党。又称白色联盟和无形帝 国。1865年创建于田纳西州的普拉斯基城。 党旗呈三角形,黄底红边,上有一条黑龙。 党员的制服是白外套和套在头部的白色垂胸 布罩,给人一种神秘恐怖感。党员只限于生 在美国的新教徒中的白种人。
六、集合行为的“信息流”
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 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其主要形 式是流言。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 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
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 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如浙江 瑞安戴海静事件
戴海静,女,28岁, 99年从浙江师范大学 毕业后,进入瑞安市 第三中学任英语教师。 2006年8月18日凌晨 “坠楼”身亡。
五、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
●无意识模仿:个人在不自觉状 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 目的的自觉仿效。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 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 反射的模仿。
2. “匿名性”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 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 “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 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在朋友之间蔓延比在陌 生人之间快得多;
最后,感染或行动在那些具有共 同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间迅 速蔓延。
自我传播与自我传播的前提
位 。目
、
这 实际 上 是 马 克 思 在 讲 述 自 己头 脑 里 进 行 的 自我 传 播 , 现在 的 “ 我” 与过 去的 “ 我” 在进 行 交流 , 目的是 探 索未来 的 “ 我” 。哲 学 家 约 翰 ・ 杜 威 把 这 样 的思 维 过 程 称 作 “ 深思熟虑” , 他说 : “ 深思 熟 虑 是 对 各 种 难 以取 舍 的 行 动 路 线 , ( 在想象 中 ) 进行 生动 的预 演 ……深 思熟 虑是对 各种可行 动路 线进行 的 试验 , 是对各种 已选定 因素进行不 同组 合的试验 ……以期 了 解, 即一旦采纳 了某一行动路线 , 行动 的结果将如何 。” [ 3 1 这个 思维过程 , 就是 自我传 播的过程 , 即个体 向自己发出信息 , 并 由自己接收和 处理信 息的过程 。 自我传 播 , 又称 “ 内 向传 播 ” 或者 “ 人 内传 播 ” 。
他 的 思 想也 进跳 起 来 了 :
“ 造反 ?有趣 , ……来 了一阵 白盔 白甲的革命 党 , 都拿 着 板刀, 钢鞭 。 炸弹, 洋炮 , 三尖 两刃 刀, 钩镰枪 , 走过土谷祠 , 叫
道 , ‘ 阿 Q ! 同去 同去 ! ’ 于是 一 同去 。 … … ”
蓍
固
监…“ 。
一
老婆是 眼胞上有 疤的。……吴妈 长久不见 了, 不知道在那里 , 可 惜脚 太 大 。 ” 这段阿 Q关于参 加革命后要 命取命 、 要钱有 钱 、 要女人 有女人的幻想 , 便 是 他 的 自我 传 播 。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每 一 个 正 常的人 , 都得 通过 自我传播 来判断 、 决 定或拒 绝来 自外部 的 信息 , 自己与 自己“ 商量” 着下一步做什 么或说什 么。 马克思读大学时 向父亲诉说 自己时 写道 : 生活中往往 会有这样 的时机 , 它好像是表 示过去一段 时 期结束 的界标 , 但 同时又明确地指 出生活 的新 方向 。在这样 的转 变时机 ,我 们感到必 须用思想的锐 利 目光去观 察今昔 , 以便认 清 自己的 实际状况 , 而世界历 史本 身也喜欢把视 线投 向过去 , 并回顾 自己, 这往往使 它显得是在倒退 和停 止 ; 其 实 它只是好像 坐在安 乐椅子 上深思 , 想 了解 自己 , 从 精神 上 了 解 自己的活动—_精 神 活动 。个人在这样的 时机是富 于抒情 的, 因为每一 变化 , 既是 绝笔 , 又是 新的伟 大诗 篇—— 它力 图 使辉 煌的、 仍 然融合在 一起 的色彩 具有持 久的形式—— 的序 曲。但 是我们还是要给 一度经历过的 东西建立起纪念碑 , 使 这 些 东西在 我们 的感情 上重新获 得它在行 动上 已失去 的地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传播理论探讨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传播理论探讨自我传播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形式来传播自我信息、塑造自我形象和影响他人,并进一步影响自身行为和观念的过程。
下面将从理论内容、应用领域和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对自我传播理论进行探讨。
首先,自我传播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传播过程中如何选择、展示和解释自己的信息以及如何解读他人在社会互动中传达的信息。
根据自我传播理论,个体在传播过程中会主动选择和呈现那些与自身认同和价值观相一致的信息,而且还会通常会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呈现自己,以维护自我形象。
同时,个体也会根据别人的反馈和解读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互动。
自我传播理论既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又重视了他人的反馈和解读对个体的影响。
其次,自我传播理论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在社交媒体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发现,个体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和传播自我的信息,不仅是满足自我展示的需要,还可以通过吸引和影响他人来获得社交支持和认同感。
其次,自我传播理论可以用于研究和改善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合作。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传播来促进信息的共享和团队的凝聚力。
此外,自我传播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心理辅导和个人发展领域,帮助个体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最后,自我传播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传播过程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社会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传播理论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突出了个体和社会互动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性。
通过研究个体在自我传播过程中的选择、展示和解释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心理发展。
总结起来,自我传播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传播自我信息、塑造自我形象和影响他人来维护自我和满足社交需求。
该理论的应用领域广泛,可以用于社交媒体研究、组织沟通和心理辅导等领域。
同时,自我传播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传播的控制研究
媒介渠道控制
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媒介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通过对媒介渠道的控制, 影响信息的传播内容和方式。
媒介的议程设置
媒介通过选择报道的议题和角度,设置公众议 程,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向。
媒介的技术手段
媒介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和传播,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范围。
受众反馈控制
受众的选择性接触
负面效果
当传播控制失当或过度控制时, 可能导致信息失真、舆论失控、 社会动荡等负面效果。
辩证看待
在评估传播控制的效果时,需要辩证 看待其正面和负面效果,既要看到其 积极作用,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负 面影响。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Part
05
传播控制的挑战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控制挑战
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接触特定的媒介和信息。
受众的反馈机制
受众通过反馈机制向传播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影响传播者 的决策和行为。
受众的群体压力
受众所处的社会群体对其信息选择和接受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Part
04
传播控制的效果与评估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分类
传播效果的定义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包括认知、态度、行为等各个层面。
Part
03
传播控制的过程与机制
传播者控制
01
传播者的自我审查
传播者在发布信息前,会根据自 身的价值观、立场和认知对信息 进行筛选和过滤。
02
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03
传播者的,避免发布虚假、误导性的信 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传播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 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
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的核心—自我管理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人应当对自 己进行正确的认知和管理,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1.目标管理 对自己进行自我设计,涉及生活目标、职业理想、人际关系。 2.心理管理 培养自信心,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3.时间管理 完善和便于利用的信息系统。
自我传播
传播
•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 信息无处不在,只要有信息的存在,便有信息的流动, 便有了传播。传播的活动范围很广,小到日常交谈,读 报,看电视,商品广告,大到政治宣传,政策制定的实 施,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等。
• 人类传播的基本材料是信息,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和 消除。符号是承载信息的象征物,它是人类社会的创造 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子系统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 素。
传播方式
非人类传播
传播
非社会传播 人类传播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社会传播
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是其他传播类型的基础。是个体对信 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思考、 内心冲突、自言自语以及发泄、陶醉等均是自我传 播。 可以说人的心理活动都属于自我传播的范围。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独立于他人和社会而单 独存在。人在思考摸索社会和自然的过程中,在了 解我自我与他人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自我 传播。
Thank you!
自我管理的过程
自我管理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1.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客观的评价,积极主动的面对客观世界,调动潜能 迎接挑战,建立自信心,克服恐惧。 2.正确对待自己 实行自我控制,将“现实我”转换为“理想我”。通过内部语言调节自我, 将自我设计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过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3.经常完善自我 通过分析、反思或日记的方式实现 i 和 me 的交流。采取适当的方式完善自我。
6.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汇总
•
•
•
(3)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同
物体运动的速度、观察者与运动物体的距离、观察者
本身的状态(运动或静止)等密切相关。分为: • 真动知觉:物体实际发生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知 觉。但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会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似动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
其感受器是味蕾。味觉常常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他感觉相混合,
如嗅觉和味觉。味觉的适应也很快。
•
(4)肤觉
刺激物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叫皮肤感觉,简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 以上各种感觉都由机体外部的刺激物所引起,称外 部感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最重要,人类绝大部分信息都 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接受。
称肤觉。它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冷觉和热觉)和痛觉。
之三十,也可以正确地辨认出声音来哪一边)和强度
差别,成为空间定位的主要线索。
•
(2)时间知觉: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 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它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 起,也没有专门的感受器官。 衡量时间的媒介—— 外在标尺:太阳升落、月亮盈亏、季节 轮换等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和其他客观自然 现象和计时工具为衡量时间的外在标尺。 内在标尺:心跳、呼吸、消化、排泄、 饥渴等人体内部有节律的生理过程为衡量时 间的内在标尺。
第六章
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自我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 •
根据传播行为的范围、途径、方式等 方面,传播被分为几个类型: 自我传播
•
•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
•
•
大众传播
这些类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 和交织。
第一节
自我传播
一、自我传播、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内向传播:个人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 息进行处理的活动,即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对话 和信息交流过程。 自我传播既出于人的自我需要,也出于人的社会需 要,是人为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在这 一过程照,既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了解环境。 自我传播具有心理学特征。孔子所谓“吾日三省吾 身”;照镜子,做鬼脸,自言自语、自我安慰、回忆等。 自我传播过程不是孤立的内在处理过程,它的两端即 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与外部环境保持着连接。 • 自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其他各种传播 活动的基础。
自传播五层模型,属于自传播基石
自传播五层模型,属于自传播基石
自传播五层模型,是自传播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模型,它被认为是自传播理论的基石之一。
自传播理论是指人们在传播信息时,不仅是被动的接收者,还能够主动参与信息的传播和创造。
自传播五层模型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用于解释个体在自传播过程中的思考、参与和行动。
自传播五层模型的五层分别是:个体层、关系层、社群层、公共领域层和媒体层。
个体层是指个体的认知、态度和信念,以及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
在自传播过程中,个体通过自我解读和意义构建来理解和解释信息,并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动机来决定是否继续传播。
关系层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关系。
在自传播过程中,个体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从中获得反馈和建议。
社群层是指个体所属的社会和文化群体。
社群层对个体的自传播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个体受到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规范和期望的影响,从而在自传播中选择适合社群的信息和行为。
公共领域层是指社会的公共空间,包括政府、媒体、教育机构等。
在自传播过程中,个体会受到公共领域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
媒体层是指各种传媒平台和渠道。
在自传播过程中,个体会通过各种媒体途径来获取信息和传播自己的观点。
媒体的发展和创新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自传播机会和空间。
通过自传播五层模型,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个体在自传播过程中的动机、行为和影响因素。
这个模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如何参与信息的传播和创造,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自传播的规划和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在思维科学领域中的“自我传播
”是个人的意识与思维活动,它在人的身 体内部“能动”地发生和进行,人总是根 据一定的目的需要和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 原有经验和知识去反映客体,它对感觉器 官及人工接受反应系统的各种信息往往积 极主动地选择,是一种“生理——心理”水 平上的过程。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
统,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有信 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有记忆和处理 装置(人脑),有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 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等)
人的认知过程,就是接受和存贮符号输 入、对输入编码和解码作出决策、产生新的表 达方式、给出符号输出(人脑不断调动日益积 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来对新输入的外部信息进 行译码,并且产生概念、推理,形成思想)的 全部过程。
(四)H.布鲁默
他在其著作《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
社会存在,人认识的对象既包括外界和他人 ,也包括自身。
本质上来说,“自我互动”是个人与他
人之间社会互动行为的内在化,也就是与 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自己头脑中 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通过与社 会、他人的联系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 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 四、人格心理学视阈下的“自我传播”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人格结构理论)中
所指出的一组矛盾:
在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中,人类灵魂深处充 满着动物性和神圣性的深刻矛盾。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 即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等。(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他在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 一书中对“多重自我”进行了内涵扩充, 把自我概念区分为“主我”与“客我”等 。其中“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 做出的反应,“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取 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等。“自我 ”和“客我”共同统一在社会个体的整体 自我之中,它们构成整体自我的不同侧面 。
综上,在人格心理学领域中的“自我
传播”是每个人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 超我之间的传播,它是这一无形的准“社 会人”与另一个无形的准“社会人”之间 的传播,是一种“心理——社会”水平上的 互动过程。
• 五、社会心理学视阈下的“自我传播”
• (一)威廉·詹姆斯
他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 提出“多重自我”的观点。他把自我区分为“被 ‘认知的客体’或‘经验的我’”和“认知的主 体又称自我”。两者构成了一个人可称为“我所 拥有”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 二、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自我传播”
认知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其主要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U.尼塞于1967年 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一书。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
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和计算机的 工作原则即信息加工的原则的相同,据此 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此活动包括感觉 输入的变换、简化、加工、存贮和使用的 全过程。
“内在”、“自身”、“亲身”等说
法在阐释“自我传播”时,都将个体自身 信息的接受、处理、预备等过程放置于“ 社会”中去考察,但说法本身并没有体现 出“社会”这层含义,易于给人一种纯粹 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察觉。
“自我”的概念,本身包含作为独立的
自给自足的生命个体和因“社会”的关照 生命个体才能命名为“自我”的双重含义 。
(二)查尔斯·霍顿·库利
他在其著作《社会组织》(1909)一书中提 出“镜中我”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另外一 个人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 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 人关于自己看法是的反映。即人们总是在想别人 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 (三)乔治·赫伯特·米德
综上,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自我传
播”这个身体内部信息互通的行为和过程 ,是个人独自进行和完成的,是自己对自 己的传播,是主我和客我之间发生的传播 现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自我”和“ 客我”
第六章 自我传播
• 第一节 自我传播的内涵 • 第二节 自我传播的特点 • 第三节 自我传播的条件
第一节 自我传播的内涵
• 一、自我传播的定义 • 二、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自我传播” • 三、思维科学视阈下的“自我传播” • 四、人格心理学视阈下的“自我传播” • 五、社会心理学视阈下的“自我传播”
是同一个人(属于最小规模的传播类型) ,但其也具有完整的传播系统。
传播者与接收者——处于某个社会环境中的 一个人。
传播的信息——面临的事件、现象或问题。
传播渠道——大脑神经
传播效果——做出分析、判断以及采取某种
行动。(人需要通过自我传播构成对自己的看法 ,形成某种认知,赋予社会感知和行为的连贯性 。人通过自我传播对外界环境中的事件、现象或 者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从而找到适应环 境、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途径等。)
• 一、自我传的定义
是人与自己的对话,一种发生在一个 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很少可以留 下外在的传播痕迹;
是人与自己进行的交流,或自言自语 ,或促使自己做某件特殊的事情或是决心 不做时大脑中进行的“思想斗争”;
当个体把自己变成自己的对象、客体或 者他者,产生了“自我”,自我传播也就 随之发生,并且这种自我传播一定是在一 定社会过程中,在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的 ;
综上,在认知心理学中,“自我传播” 就是信息在人体各“系统”协调运作下的认知 、加工处理和输出的行为。
• 三、思维科学视阈下的“自我传播”
思维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思维产生的 生理机制,即思维与人脑的关系。
美国著名神经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 佩里认为“主观性的意识和思维是脑过程的一个 组成部分,取决于神经回路及其有关的生理特性 ,是脑的高层次活动的结果。”
所以说,人的“自我”在传播过程中
扮演二种角色,一种是本真的“自我”, 一种是“社会”赋予意义的“自我”的存 在。鉴于人是社会语境中的主动的、具有 反思性的社会活动参与者,自我传播(自 我认知)的过程常常是传播主体有意无意 中发生的,对于它的研究涉及大量心理学 与社会心理学等知识。
在自我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