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六章 传播活动的实践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06_jy0601第 六 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传播学概论06_jy0601第 六 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第六章传播的控制研究学习建议:本章属于《传播学概论》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围绕拉斯韦尔的五个W展开。

本章是第一个“W”,即“谁”,“谁控制”的问题。

学习这一章要把握本章的思路:传播者如何“施控”,也就是传播者对别人控制;传播者如何“受控”,也就是传播者也要受到别人的控制。

第一节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一、基本概念1.控制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二、重点识记1.拉斯韦尔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是传播学研究的纲领性文献。

传播学的这一扛鼎之作,是同著名的五W模式连在一起的。

拉斯韦尔指出,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可分解成五大要素或五大环节,即:(1)谁(2)说什么(3)通过什么渠道(4)对谁说(5)产生什么效果。

2.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1)以美国为首的经验学派。

在以美国为大本营的经验学派的研究中,控制研究一向不大受重视。

究其根源,以往的传统研究实际上大都站在“谁”的立场上看待传播,无形之中都把“谁”视为不必深究的已知数,至少也把它当成无关紧要的未知数,由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一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 会计证| 建筑师| 安全工程师| 会计职称此出发去探求取得最佳传播效果的途径。

(2)欧洲的批判学派。

近20年来,随着欧洲的批判学派异军突起,控制研究这块一向被冷落的地盘日渐热闹起来,控制研究日渐得到国际传播学界的重视。

因为,批判学派同传统的经验学派在研究取向上正好相反:它根本不问如何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这类实际问题,而是集中火力猛攻控制领域,以期弄清传播者究竟都在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大是大非的问题。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因自身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的差异而造成的在某一特定 问题上的知识距离。 。
四、培养理论 该理论认为:电视内容可以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对
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 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正确的信息, 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 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 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 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香农-韦弗模式的对传播过程研究的启发性在于 (1)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 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 的重要因素。 (2)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者 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三)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 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 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所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及培养理论对受众的影响 1、受众容易将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相混淆,从 而对真实环境产生错误性判断。特别是对意见领 袖的看法,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看法的缩影。 2、拟态环境与培养理论能对大众传播受众的思 想及意识形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3、拟态环境中的意见领袖,会引起受众的模 仿,并由此产生相关的活动。
1、电视画面上凶杀和暴力的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诱发 关系。 2、这些凶杀和暴力的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持续看凶杀和暴力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3、电视对犯罪的表现导致了儿童的盲目模仿,许多劫机、 抢劫等行为模仿电视内容。如果这种暴力得到奖励,更 会引起模仿 4、人们在接触暴力活动后,情绪会变得非常兴奋、激 动,这种生理反应会强化观看之后的感情反应,如果这 时遭遇挫折,会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并导致攻击行为。 5、观看者在观看电视中的暴力画面,尤其是看到一定情 况下合理的或被社会认可的暴力内容时,原来反对实施 暴力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淡化,攻击性更强。

《传播学概论》 传播活动的实践

《传播学概论》 传播活动的实践

1.1人际交流1、人际传播的概念中有三个核心要素:个人、信息传播及意义的生成2、人际传播的特点包括:社会性、互动性、灵活性和个体性3、人际交流利用的手段,主要有: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其他媒介物4、网络人际传播手段的特点:1)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2)从范围和对象看,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3)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等和自由1.2群体传播1、群体具有的特点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3)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具有一种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于相互影响2、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3、群体意识:是指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群体的实践、利益和需要服务的4、群体规范的功能1)维系作用2)认知的标准化作用3)行为的定向作用4)惰性作用1.3组织沟通1、组织、传播和目的是构成组织传播这一概念不可或缺的要素2、下行传播:是指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地传达、贯彻的过程。

它是一种以指示、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的传播活动3、上行传播:是指下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和要求的信息传递活动4、横向传播:是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相互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达成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5、非正式传播渠道具有的特点1)属于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的传播,是人际互动的一种形式2)传者发布消息时不一定有目的,常常是随机的传播3)传播速度快4)有很强的穿透力5)能散布大量信息,多采用口传或其他人际传播方式,信息容易失真6、组织内传播的传播形式多样,包括: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等7、组织外传播的主要形式有: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识别系统CIS宣传8、组织内传播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组织内成员的融合、价值的趋同9、组织外传播的首要目标,是对环境的适应10、组织外传播的作用1)向社会促销产品2)塑造一个美好的组织形象3)影响社会对该组织的舆论4)告知社会该组织的变化11、组织内传播的作用1)协调内部2)保障组织安全3)促进组织变化和发展4)鼓舞员工士气5)满足内部的补偿与获益12、下行传播中可能遇到的问题1)信息过载或信息泛滥2)传播时间安排不当3)信息受到过滤和改变4)信息反馈欠缺或不足13、上行传播中可能遇到的问题1)过滤2)延迟3)缺少直接沟通14、“组织人“具有四重属性:个性、个人独立性、组织性、社会性1.4公众表达1、网络公众表达与传统公众表达的差异1)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主体更加多元2)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内容更加广泛3)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情绪中的非理性成分增加4)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中的意见领袖作用甚为突出2、网路公众表达的影响没有来自现实环境的压力,人们的表达更加放松和自由,网络公众表达因而成为很多人宣泄情绪的通道。

《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波特

《传播学概论》施拉姆,波特

communication的考论语翻译“communication”:形态不分明,界定不清晰的概念。

“communicare”:拉丁语词,意“告知、分享、使之共用”,14-15世纪,与英语丰厚(munificent)、共享(community)联系。

“communication”:⒈起初,丝毫没有心灵所指的意思。

一般而言,communication和具体的可触摸之物有关系。

经典修辞理论中,communication是一个表示风格的术语。

英语里有三个意思,用于人际交往。

给予或告知(giving or imparting),迁移或传输(transfer or transmission)交换(exchange)⒉20世纪20年代,communication获得“传播”的意义。

【背景:以无线电广播为代表的“大众媒介”促进了“大众传播”的发展。

】之前,意义主要指“交流”。

交流:点对点的交流(含一人对一人的面对面交流)也称为互动、交际、传播、人际交流、人际互动、人际传播。

点对面、一人对多人的交流多半是单向的“交流”,实际上是单向的“撒播”(disssemination)、“散播”(dispersion)、“迁移”(transfer)或“传输”(transmission)⒊“communication”有很多意思。

用于人际交往:给予或告知、迁移或传输、交换。

交换而论:有交流、交际、交往、沟通、交易等意思,甚至有“关系”(relations)和性交(intercourse)的意思。

用于物与物、动物与动物、机器与机器:电路与电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信息流动,指“通讯”;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的信息流动,指“交流”。

⒋“communication”的翻译。

迄今为止,对应译文十余种。

交通(如交通银行、中西交通史)、交流(如国际交流)、交际(如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交往(如交往理论)、交换(如形象交换)、流布(如对外传播)、通讯(如通讯理论)、沟通(如互相沟通)、传播(如传播学)、传通、传理……本书翻译:大体沿用两条界线。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目录第一章传播概述....................第一节传播的含义..........第二节传播的类型.....第三节传播的结构....................第二章传播学简史......................第一节世界传播学沿革.........第二节中国传播学历程..........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第一节传播革命的意义.............第二节媒介理论的演进..............第三节媒介融合的展望................第四、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第一节传播与政治..........................第二节传播与社会..................第三节传播与文化................第四节传播与经济..............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第一节人际交流...........第二节群体传播............第三节组织沟通..........................第四节公众表达...................第五节大众传播..................第六节国际传播........................第七章传播主体的互动.................. 第一节传者图像.......................... 第二节受者形貌..................第三节传受者展望...................第八章传播效果..................第一节从迷思到科学................第二节从单一到多元...................... 第三节中国传播效果的本土化研究........第一章传播概述第一节传播的含义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史·突厥传》。

传播学概论课件文字版整理

传播学概论课件文字版整理

传播学概论课件文字版整理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受众规模越来越大、控制难度越来越大)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广义上,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有学者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社会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看,人类社会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概论辅导(每章的归纳和总结)

传播学概论辅导(每章的归纳和总结)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 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答: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传播的控制研究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传播的控制研究

媒介渠道控制
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媒介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通过对媒介渠道的控制, 影响信息的传播内容和方式。
媒介的议程设置
媒介通过选择报道的议题和角度,设置公众议 程,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向。
媒介的技术手段
媒介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和传播,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范围。
受众反馈控制
受众的选择性接触
负面效果
当传播控制失当或过度控制时, 可能导致信息失真、舆论失控、 社会动荡等负面效果。
辩证看待
在评估传播控制的效果时,需要辩证 看待其正面和负面效果,既要看到其 积极作用,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负 面影响。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Part
05
传播控制的挑战与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控制挑战
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接触特定的媒介和信息。
受众的反馈机制
受众通过反馈机制向传播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影响传播者 的决策和行为。
受众的群体压力
受众所处的社会群体对其信息选择和接受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Part
04
传播控制的效果与评估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分类
传播效果的定义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包括认知、态度、行为等各个层面。
Part
03
传播控制的过程与机制
传播者控制
01
传播者的自我审查
传播者在发布信息前,会根据自 身的价值观、立场和认知对信息 进行筛选和过滤。
02
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03
传播者的,避免发布虚假、误导性的信 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传播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 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

传播学概论实践教学安排(3篇)

传播学概论实践教学安排(3篇)

第1篇一、实践目的通过本学期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传播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播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学会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3. 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5.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播素养。

二、实践教学内容1. 课堂实践教学(1)课堂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学案例,分析案例中的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思考和分析。

(2)课堂互动讨论:针对某一传播现象或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堂模拟练习:模拟传播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传播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实地实践教学(1)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新闻媒体、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等机构,了解传播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实习实训: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 课外实践活动(1)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传播学经典著作和前沿论文,拓宽知识面,提高学术素养。

(2)学术讲座:邀请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提高学术视野。

(3)学术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传播学相关的学术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传播素养。

三、实践教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4周)(1)课堂案例分析:分析2-3个传播学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进行思考和分析。

(2)课堂互动讨论:针对某一传播现象或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 第二阶段(第5-8周)(1)实地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新闻媒体、广告公司等机构。

(2)实习实训: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例如:
“你好!” “你好! 咱们商量签这合同吧。” “好吧。”
对什么是人际传播最适当的理解应该 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 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 的样式就发生了。”
二、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互动的人 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决定环节 1.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 物的刺激感应性 2. 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 觉和心理 3. 由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 意识的产生
(二)人内传播的/要素
1.感觉 2.知觉——感觉的集合;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直 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三、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 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 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 频度高;
4.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5.传播以单个的面对面的传播形式 为主;
6.适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接 受者的态度和行为。
四、人际传播的基本功能
●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 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 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马斯洛需求层次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概念
人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个人与个人之 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例如:A:“现代人爱打电话,不爱提笔写信, 这现象该叫什么?” B:“言而无信。”
身高、体形、脸型、 饰物、
发型、服装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传播学概论 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 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习题答案第一章人类传播概述1. 谈一谈你对传播的理解。

传播是指信息在传者和受者之间流动的过程,是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行为和活动。

这道题的视野比较开阔,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察及生活经历来谈,不止局限于书本中阐述的定义。

2.选取一件在人类传播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全球互联网的正式开通等),评价它在人类历史中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并说明媒介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这道题出题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传播的历史,从传播的历史品格中理解传播。

以下只是一个答题角度。

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科学文教和宗教的发展,对读物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在短时间内,古登堡的印刷术由美因茨扩散到了德国其他的城市,接着传播到欧洲各国,成为欧洲宗教和文化的重要传播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科学文教的繁荣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传播技术和媒介的发展进程,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传播活动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3.请用传播的思想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人际现象。

以促销活动为例,试分析:商家所传播的信息是什么?他们的意图是什么?商家最终有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以下只是一个答题角度。

在促销活动中,商家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企业和产品的各种信息,吸引或说服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达到扩大销量的目的。

促销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当商家传递的信息成功说服消费者,影响了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并扩大了销量,促销就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章传播学的诞生1. 谈一谈几位传播学奠基人的学术成就(1)哈罗德·拉斯韦尔:著名的政治学者,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入美国社会科学,并发展了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工具——内容分析,用它来研究自己生活的时代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宣传问题。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有理论上的建树,如在他的传播线性模式的研究基础上对传播学划分了五大研究领域,还有对传播社会功能的经典论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人际交流
1、人际传播的概念中有三个核心要素:个人、信息传播及意义的生成
2、人际传播的特点包括:社会性、互动性、灵活性和个体性
3、人际交流利用的手段,主要有: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其他媒介物
4、网络人际传播手段的特点:
1)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
2)从范围和对象看,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3)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等和自由
1.2群体传播
1、群体具有的特点
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
3)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具有一种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于相互影响
2、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3、群体意识:是指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群体的实践、利益和需要服务的
4、群体规范的功能
1)维系作用
2)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3)行为的定向作用
4)惰性作用
1.3组织沟通
1、组织、传播和目的是构成组织传播这一概念不可或缺的要素
2、下行传播:是指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地传达、贯彻的过程。

它是一种以指示、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的传播活动
3、上行传播:是指下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和要求的信息传递活动
4、横向传播:是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相互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达成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5、非正式传播渠道具有的特点
1)属于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的传播,是人际互动的一种形式
2)传者发布消息时不一定有目的,常常是随机的传播
3)传播速度快
4)有很强的穿透力
5)能散布大量信息,多采用口传或其他人际传播方式,信息容易失真
6、组织内传播的传播形式多样,包括: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7、组织外传播的主要形式有: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识别系统CIS宣传
8、组织内传播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组织内成员的融合、价值的趋同
9、组织外传播的首要目标,是对环境的适应
10、组织外传播的作用
1)向社会促销产品
2)塑造一个美好的组织形象
3)影响社会对该组织的舆论
4)告知社会该组织的变化
11、组织内传播的作用
1)协调内部
2)保障组织安全
3)促进组织变化和发展
4)鼓舞员工士气
5)满足内部的补偿与获益
12、下行传播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信息过载或信息泛滥
2)传播时间安排不当
3)信息受到过滤和改变
4)信息反馈欠缺或不足
13、上行传播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过滤
2)延迟
3)缺少直接沟通
14、“组织人“具有四重属性:个性、个人独立性、组织性、社会性
1.4公众表达
1、网络公众表达与传统公众表达的差异
1)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主体更加多元
2)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内容更加广泛
3)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的情绪中的非理性成分增加
4)与传统的公众表达相比,网络公众表达中的意见领袖作用甚为突出
2、网路公众表达的影响
没有来自现实环境的压力,人们的表达更加放松和自由,网络公众表达因而成为很多人宣泄情绪的通道。

一方面,它有利于疏导不良情绪,从而减少其在实际生活中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任由类似情绪在网络上发酵、升级,也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结果
值得肯定的是,网络公众表达对于推动公共事务的解决,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5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具有传者、信息、大众媒介、受众四个要素
2、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分为:传统大众传播、网络大众传播两种类型
3、传统大众传播的优点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数量多、传播信息质量高等
4、传统大众传播的缺点是:反馈慢、互动频率低
5、网络大众传播的特点:
1)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受众特征发生了改变
2)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者身份发生了变化
3)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播手段兼容并包
4)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播速度更快
6、美国学者赖特继承了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四个功能——提供娱乐
7、网络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影响
在中国的现实情境下,网络大众传播对社会生活的一个突出影响,就是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彰显,在实施舆论监督、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正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舆论的一般特性,如公开性、及时性、自发性和评论性等。

同时,网络传播具有覆盖面广、速度快的特点,正在成为有效的舆论监督方式和平台。

网络舆论在促进信息公开、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促进公民的社会参与,以及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作用。

不过,网络大众传播显示的特点,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负面问题
1)垃圾信息泛滥
2)网络暴力肆虐
3)责任意识淡薄
1.6国际传播
1、国际传播:广义的国际传播,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信息交流,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各种相关事务;狭义的国际传播,就是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2、国际传播的特点
1)目的
2)频道
3)传输技术
4)内容形式
5)文化影响
6)政治本质
3、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1)以全球性重大事件报道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
2)跨国传媒集团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的主角
3)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正在成为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