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教科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发言积极性很高,在教学1、2环节中学生自由表达的内容、时间过长,以至到第三环节时间不足。
在教学“让物质发生变化”这一教学环节时,原本让学生填写相应的报告单,由于前面时间花得太多,后面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布置学生课后自由实验,下节课汇报交流,事实也证明这样处理是对的。
2.本节课,教学环节清晰,层次性强,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学生也比较守纪,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性强,教学效果较好。
3.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物质变化的速度快慢是一个相对概念,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对所列的几种物质变化进行比较再确定快慢,这样比较科学。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本课的教学,让我感触最深之处是:任何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材料的准备是关键,实验操作活动中学生的分工合作是保证,交流汇报是升华,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因此,在探究活动前将每组中的学生按: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观察员的身份分为六人一小组,各负其责。
防止了能力差的无事可做。
这样,每个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秩序井然,教学效果好。
同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师不可少的,特别是实验操作活动中的一些重点环节教师首先要演示,还要以小提示的形式告知学生在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通过小提示的引导,既能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又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培养了自己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通过本次试教,本人觉得还需要改良的地方有: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实验器材的摆放、整理要标准。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在该课我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我们生活在(物质) 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 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 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 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6. 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1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6.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备课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备课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探究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基本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物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通过实验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理解这两种变化的区别。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够解释其现象。
4.通过探究物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与区别•定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通过实例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例。
1.物理变化的实验观察•设计一系列物理变化的实验,如水的三态变化、物质的溶解等。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理变化的过程,并记录他们的发现。
•讨论并解释实验结果。
1.化学变化的实验观察•设计一系列化学变化的实验,如火柴燃烧、铁生锈等。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的过程,并记录他们的发现。
•讨论并解释实验结果。
1.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如食物变质、金属生锈等。
•让学生分析这些例子,理解它们背后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原理。
•讨论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变化。
2.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提高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问题解答: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增强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5.多媒体辅助: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感知和理解。
五、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等进行评价。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评估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六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
- 概念: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
-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水等),将纸张折叠、把铁丝弯曲等。
在这些变化中,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2. 化学变化。
- 概念: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食物腐败,食物中的成分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有异味、变色等现象的新物质;蜡烛燃烧,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
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 物理变化通常是物质的外观、状态等方面的改变,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颜色改变、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蜡烛先熔化(物理变化),然后燃烧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 颜色改变。
- 许多化学变化会引起颜色的变化。
例如,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反应后溶液颜色变浅,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铜)附着。
这是因为发生了化学置换反应,铁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生成了硫酸亚铁溶液(颜色变浅)和铜(红色)。
2. 发光发热。
- 像蜡烛燃烧、木柴燃烧等化学变化都会发光发热。
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释放出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表现出来。
3. 产生气体。
- 例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大量气泡。
这是因为小苏打(碳酸氢钠)与白醋(主要成分是醋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水和醋酸钠。
4. 生成沉淀。
-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蓝色沉淀。
这是因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三、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3、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4、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5、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变化。
6、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7、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8、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8、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9、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10、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1、探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实验:(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吗?(2)、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3)、实验材料: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和菜油;(4)、实验方法:将三枚铁钉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其中两个盘子分别装上水和菜油;(5)、实验现象: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的铁钉有点生锈,放在水盘子中与水和空气接触的铁钉生锈较多,浸没在菜油盘子中的铁钉没有变化;(6)、实验结果: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其中水的作用较大。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备课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备课物质的变化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科学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中,我们将学习物质的变化和变化时伴随的各种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特性和变化规律,为我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们将学习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这三种状态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加热或降温来观察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深入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其次,我们还将学习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我们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条件和主要特征,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化学反应。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为今后更深入的化学学习做好准备。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本提供的实验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探究物质的变化规律。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加热固体物质、混合溶液等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来引发他们对物质变化的思考和理解。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日常生活现象,来发现和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
比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水的沸腾、融化等现象,探究其中的变化规律和原理。
此外,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生活,设计一些与物质变化相关的小实验或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和体验物质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最后,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启发性问题或实践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总之,通过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备课,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 物质的变化
不同点:变化速度不同 相同点: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比较前后两组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不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后者产生了新的物质
3、让物质发生变化的方法
3、让物质发生变化的方法
3、让物质发生变化的方法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一切物质都在变化。 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 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 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 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 质。
连线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铁钉生锈 木头燃烧 水结冰 铁丝弯折 大米煮成饭 食盐溶解于水中
选择
作业
1、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 A、没有明显变化 B、变成了其他物质 C、豆子发芽了 2、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会( )。 A、变成液态的糖 B、变成水 C、不变 3、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烛油。这种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水结冰、米做成饭、水分蒸发、岩石风化、 文字写在纸上------
实验一
把
易
拉
罐
压
扁
水 结 冰
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不同点:变化的速度不同。 相同点:形状、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没有变。
这两种物质的变化又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
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和之前一样么?
吗?
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和豆子比较, 它们变化了吗?
结论: 我们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
物质的变化科学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变化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的基本概念1. 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性质、状态等发生改变的过程。
2. 物质的变化是由于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结构发生改变所导致的。
3. 物质的变化通常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类型。
4.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化学性质的改变,通常伴随着新物质的形成。
5.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状态等发生改变,但其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6.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逆性和不可逆性都存在。
二、物质的变化过程1. 物质的变化过程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初态、过程、末态。
2. 初态是指变化前的物质状态,过程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的中间状态,末态是指变化后的物质状态。
3. 物质的变化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吸热、放热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
4. 物质的变化过程通常受到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5. 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来进行研究和解释。
三、物质的变化类型1. 化学变化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2. 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原子或分子结合成为新形式的化合物的反应。
3. 分解反应是指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分解成为原子或分子的反应。
4. 置换反应是指一个原子或分子取代另一个原子或分子的反应。
5.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涉及电子的转移过程的反应,包括氧化作用和还原作用两种。
6. 物理变化的类型包括凝固、融化、蒸发、离子化等。
四、物质的变化规律1. 物质的变化受到一定的定律和规律的支配。
2. 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质量总和保持不变的定律。
3. 动能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在物理变化过程中能量总和保持不变的定律。
4. 热力学定律是描述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热量交换规律的定律。
5.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定律是描述物质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状态的定律。
6. 物质的变化还受到能量、熵、焓、熵等物理量的影响。
五、物质的变化的应用1. 物质的变化可以应用于化学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包括合成、分解、置换等各种反应的利用。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说课稿及反思|教科版
说课——《物质的变化》单元复习课《物质的变化》单元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可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
作为判断产生新物质的依据这是本单元的一大难点。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我们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本单元的复习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复习梳理,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培养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梳理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进一步的提高,是本单元通过教学与复习梳理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采用纲要性的提问,引入本课主题。
然后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有个提纲式的梳理,然后就切入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复习本单元的各个演示实验及分组实验,分析现象,收集证据来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从而定夺是哪类变化。
这些实验原来是做过了的,在这里,我不做更多讲解,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真正体现课堂学习的主导地位。
然后,通过汇总完成一个实验表,让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想法,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敢于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加深理解。
这节课我本着科学教育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在相对枯燥的复习课堂上,最后一个环节我还设计了开火车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
这一活动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延续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从而达到巩固本单元知识的目的。
最后,让学生的知识视野进一步拓展,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变化,我们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使身边的变化益于我们的生活。
《物质变化》一单元的新课学习后,学生也都获得了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经历。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详解2024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详解2024版第一部分: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的定义与特征混合物的定义与特征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与联系2.单质与化合物单质的定义与分类化合物的定义与分类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第二部分: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定义与实例化学变化的定义与实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第三部分:物质的转化与利用1. 物质的转化物质转化的基本概念物质转化的实例分析2. 材料的利用常见材料的分类与特性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新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第四部分:实验与探究1. 实验基础知识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2. 典型实验分析物质分类实验物质变化实验物质转化实验第五部分:知识点总结与复习1. 知识点总结重要概念与定义关键知识点回顾2. 复习建议复习方法与技巧典型题目解析文章正文第一部分:物质的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例如,水(H₂O)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其成分可以变化。
例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在于,纯净物具有固定的化学成分,而混合物的成分可以变化。
此外,纯净物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都是均一的,而混合物则可能在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性质。
单质与化合物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例如,铁(Fe)是金属单质,氧气(O₂)是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纯净物,例如,水(H₂O)和二氧化碳(CO₂)都是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而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此外,单质和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也不同,单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而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单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分析(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分析(教科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其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3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4蜡烛变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油燃烧了变成气体是(化学变化)。
白糖熔化是由(物理变化),在熔化后变黄、变黑,有焦味是(化学变化)。
6建筑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7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铁丝变弯)、(易拉罐压扁)、(糖在水里溶解)、(折纸)、(水结冰)、(加热水)、(豆子和沙子混合)等。
8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9物质发生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0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如,、、、、、、、、。
1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小苏打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2小苏打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白醋为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两者混合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二氧化碳和醋酸钠。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物质。
时间、思想不是物质。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4.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没有明显变化,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也很重要。
6.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产生光、热、烟,是化学变化。
7.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糖,属于物理变化;后来白糖沸腾燃烧,产生火、光、热、烟、碳、气等新物质,属于发生化学变化。
8.品尝米饭时,刚开始没有甜味,咀嚼一会儿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与唾液混合,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9.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蓝黑色、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
属于化学变化。
10.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1.食物发生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酱油拌饭。
生成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
12.淀粉含量较多的食物:谷类、面类、根茎类、豆类等粮食类食物。
如:米饭、面包、番薯、马铃薯、毛芋、玉米、大豆等。
13.淀粉含量较少的食物:蔬菜中的叶菜类、水果等。
如:青菜、萝卜、洋葱、西红柿、桔子、西瓜等。
1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会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
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15.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无色透明,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2.1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①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②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③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④自然界在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等等。
3.物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答:①物质之间相互混合;②物质加热;③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加热白糖:固体的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白糖;不断加热后,白糖变成了黑色的物质,并散发出焦味;继续加热,黑色的炭会燃烧。
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4.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2.3.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1.米饭是我们的主食,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发生了化学变化,把没有甜味的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
2.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米饭上滴上一滴碘酒,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颜色发生了变化(变蓝),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含淀粉的食物:马铃薯、玉米、小麦、红薯等;不含淀粉的食物有苹果、番茄、菠菜、洋葱、橘子、花菜、白萝卜、大头菜,白砂糖。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1.【答题】米饭遇到碘酒会发生蓝紫色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产生了既不是淀粉也不是碘酒的新物质。
【解答】米饭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米饭遇到碘酒会发生蓝紫色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此题是正确的。
2.【答题】米饭本身的味道是甜的。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淀粉。
口腔周围的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它具有润滑口腔粘膜、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其中还含有淀粉酶和溶菌酶,能帮助消化和具有部分杀菌作用,主要的作用还是消化和味觉的作用以及清洁作用,对局部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功能。
【解答】米饭会变甜,是由于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当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该酶能够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口腔内经过充分咀嚼米饭后会觉得有甜味,这是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的结果。
故此题是错误的。
3.【答题】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会变成蓝紫色。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常用滴碘酒的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解答】猪肉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不会变色。
故此题是错误的。
4.【答题】长时间咀嚼米饭能感觉到有甜味是人的错觉,其实甜味物质并不是真的存在。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含有淀粉的食物。
人的口腔内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
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它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解答】根据淀粉与唾液的反应认识,米饭本身不是甜的,我们开始吃米饭时感觉不到甜味,所以产生甜味的物质一定不是原来米饭的甜,产生甜昧的物质应该是米饭在口腔内经过咀嚼产生的新物质。
故此题是错误的。
5.【答题】在食物上滴碘液,如果食物变蓝色,说明食物中含有淀粉。
()【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解答】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更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更〕的,物质的变更有一样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更〔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更〔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在变更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更〕,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更我们称为〔化学变更〕。
4、比方豆子和沙子的试验,在混合和别离的前后没有变更,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更〕。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更,我们就称为〔化学变更〕。
如蜡烛燃烧时会熔蜡流下来这是物理变更,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炭黑,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更;白糖加热时熔化为糖浆,这是物理变更,接着加热,糖炭化变成了炭这种新物质,这是化学变更。
5、物质的变更可以划分为〔物理变更〕和〔化学变更〕,它们的区分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更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更〕又发生〔物理变更〕,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溶化变色。
7、〔米饭〕在口腔里及〔唾液〕作用会会产生〔麦芽糖,所以有甜味〕发生〔化学变更〕。
8、〔淀粉〕及〔碘酒〕会发生化学变更,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响,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更属于〔化学变更〕。
10、〔二氧化碳〕具有特别性质的一种气体,〔它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灭火。
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更〕,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更〕,〔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12、铁生锈的缘由及〔水和空气〕有关。
1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及〔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4、把铁及〔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15、〔化学变更〕会伴随各种现象,如:〔变更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依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推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更。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教学课件
研讨
生活中,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如炒菜的时候,把调味品和蔬 菜混合。物质之间相互混合,会发生变化吗?
实验主题:混合沙和豆子 实验器材:沙子、豆子、烧杯、白纸、筷子、筛网等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将少量沙和豆分别放在两张白纸上,留样作对比。 2.将沙倒入黄豆中混合,用筷子充分搅拌。 3.用筛网分离沙和豆的混合物。 4.将混合后的沙、豆与混合前的沙、豆进行对比观察。
拓展
判断
1.因为我们摸不到空气,所以它不是物质。 ( ×)
2.火焰和声音都是物质。
(√ )
3.有些物质会发生变化,有些物质永远不会变化。( ×)
4.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 )
5.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 )
6.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 (√ )
7.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小结
上图:米饭遭遇碘酒 下图:淀粉遭遇碘酒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都发生了变 化,产生一种蓝色的物质,这是一种不 同于米饭与淀粉的新物质。
淀粉“身世”大揭秘
淀粉是家庭厨房常用的烹调用品,是经 加工而成的粉末状物质,色泽洁白,气 味纯正。淀粉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
淀粉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咀嚼 米饭时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 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了麦芽糖
1.含淀粉的物质遇碘酒会变( B )。
A.黑色 B.蓝色 C.棕色
2.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 B )。
A.糖
B.淀粉 C.甜蜜素
3.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 C )。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导入
思考:空气、电、火、声音是物质吗?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资料教科版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一)背景和目标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
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应该认识到的。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白糖、柠檬酸、小苏打、玻璃杯、小饮料瓶,自己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第一部分: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
这个单元从物质构成世界开始,讲述物质是变化的道理,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观察化学变化伴随的各种现象,探索化学变化的本质,形成一系列的科学概念。
教科书第40页的图表,简单地列出本单元的框架结构,在“化学变化”这个方框下面,还可以增加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这一内容,这样对学生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会更加有利.同时,教科书没有呈现本单元的主要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总结:主要的学习方法是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获得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法。
科学物质的变化
科学物质的变化科学物质的变化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的现象。
从我们日常生活到科学实验室,无论何时何地,物质的变化都在不断发生。
这篇文章将讨论科学物质的变化以及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
一、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呈现的不同形态。
它们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当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时,物质会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相反地,当温度下降或压力增加时,物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三态变化,是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变化所导致的。
固态下,分子间的吸引力强于热运动使分子保持在一定位置;液态下,分子间的吸引力和热运动力相互平衡;气态下,分子间的吸引力远小于热运动力,分子被释放出来。
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涉及到分子之间的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例如,当氢气与氧气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时,会生成水,这就是合成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氢气和氧气的分子被重新组合成水分子,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或形态的改变,但其分子组成不发生改变。
比如,将水加热至沸腾,并不会改变水分子的组成,只是使水的温度升高。
物理变化还包括溶解、沉淀、融化和冷凝等过程,这些过程改变了物质的外在表现,但没有改变其本质。
四、化学平衡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会达到动态平衡。
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稳定,正向反应和反向反应同时进行,但总体上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通过化学平衡,我们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并使反应更加高效。
五、物质变化的应用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例如,通过控制锅炉中水的沸腾,我们可以利用水的气化热产生蒸汽,用于发电和供热等;在药物研发领域,科学家利用化学反应合成新的药物,以治疗疾病;在工业生产中,物质的变化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产品。
通过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利用这些过程,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为目的编排了四节课,即《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牛奶的变化》。
研究物质的变化,对掌握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化学课程奠定基础。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蜡烛的变化》借助对蜡烛变化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本课从能否产生新物质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食盐和水泥》一课,从另一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即按照物质的变化能否恢复原状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在前两课探究的基础上,《铁生锈》一课着重探究物质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铁为例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物质的变化给人们生活的利与弊;《牛奶的变化》通过牛奶与不同物质的混合以及其他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牛奶的变化。
二、单元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知道空气、水分等因素能够使铁钉生锈,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3、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了解不同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5、知道指示剂能够鉴别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周围常见的现象中发现物质的变化,并能提出相关的问题。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如铁钉生锈的证据。
3、初步学会制作石膏模型。
4、进一步学会做控制变量的实验。
5、初步学会制定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会做石膏模型、用自制指示剂鉴别物质酸碱性的乐趣。
3、经历探究铁钉生锈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4、留心身边的科学,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第五课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实验材料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猜想假设猜一猜:蜡烛有哪些特点?如果分别点燃蜡烛、加热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三、制定方案1、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2、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1)给蜡烛加热和冷却观察变化2)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3、小组讨论组装实验,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四、展示交流1、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五、总结归纳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六、拓展延伸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七、巩固练习,总结提升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5、蜡烛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1.只是形态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熔化、纸折叠、铁融化2.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如蜡烛、木块燃烧、鸡蛋放在醋中第六课食盐和水泥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4、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部分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水泥等。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二、猜想假设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食盐和水泥的变化谈话:食盐和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
三、制定方案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探究。
给学生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
四、展示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交流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你采用了什么方法?食盐和水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谈话: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
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1)水和玻璃的变化(2)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3)种子发芽的变化(4)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5)泥土到砖块的变化(6)树到椅子的变化。
谈话: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特点?五、总结归纳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可逆的变化;水泥、种子、木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不可逆的变化。
六、拓展延伸1、自制胶水出示已经做好的胶水,并请同学试用。
讲解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的方法。
小组同学一起制作并展示。
2、联系实际,认识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判断哪些是可逆变化,哪些是不可逆变化,并简单说明理由。
(1)水泥与水、沙子和碎石混合制作成混凝土(2)面粉发酵后与面碱混合制成馒头(3)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七、布置作业:继续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板书设计:6、食盐和水泥变化的种类可逆的变化:食盐、水、玻璃的变化不可逆的变化:水泥、木头、种子的变化第七课铁生锈教学目标:1、知道铁生锈的条件;2、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4、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铁生锈的资料;5、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铁生锈的条件;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1、铁生锈实验的相关材料2、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铁生锈及防锈方法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教师出示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这些铁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继续问学生:你曾在哪里见到过生锈的物品?铁生锈是什么样子?由铁生锈的事实,你想到什么?二、猜想假设讲述:我们周围的金属制品有的生锈了,有的没有生锈,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请你先思考几个问题。
提问:(1)菜刀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2)自行车的哪个部分容易生锈?(3)铝勺长期放在盛醋、碱或盐的容器里会怎样?学生思考后回答。
谈话:同学们的回答都有一定道理,那你们是否能推想一下,金属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讲自己的推想。
三、制定方案谈话: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对比实验来加以验证。
分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师在学生初步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分组汇报、互相补充的形式,带领学生初步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实验。
课后观察、记录。
四、展示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
谈话:从这个实验结果,你们能总结出金属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五、总结归纳通过实验,我们证明了:金属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在生产和生活中,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电镀、涂漆、涂沥青、擦干、加膜覆盖等。
(出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六、拓展延伸:查找资料,了解金属生锈的利与弊。
板书设计:7、铁生锈铁生锈的条件:水、空气两者同时具备注意:酸性或盐溶液存在能够加速铁生锈防止铁生锈的措施:1、电镀、涂漆、涂沥青、擦干、加膜覆盖2、改变金属的组成,如制成不锈钢等第八课牛奶的变化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试验研究牛奶与不同物资混合后所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现象。
2、知道酸奶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3、知道牛奶的正确饮用的方法。
4、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盐、柠檬汁、咖啡等所发生的现象。
难点:掌握酸牛奶的简易制作方法和牛奶的正确饮用方式,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搜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有关牛奶变化和引用牛奶方面需要注意问题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你知道为什么要喝牛奶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牛奶有关的知识,看一看牛奶和一些物质混合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猜想假设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苹果汁、砂糖、食盐、咖啡、醋、酱油、味精、啤酒、白酒,会有什么变化?三、制定方案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可选择2—4种物质加入牛奶)将活动中观察到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表格中四、展示交流五、总结归纳加醋后牛奶混合物凝聚、加啤酒牛奶变成絮状、加柠檬牛奶中有沉淀加糖和食盐不发生变化六、拓展延伸学生用脱脂牛奶制作胶水七、布置作业:课后学生根据教材图示做酸奶。
板书设计:8、牛奶的变化加醋:牛奶混合物凝聚加啤酒:牛奶变成絮状加柠檬:牛奶中有沉淀加糖和食盐:不发生变化第二单元单元总结一、填空题1、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_______发生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_______发生了变化,还会_______________。
2、食盐、水、玻璃等物质都可以在变化后恢复原状,是___________。
水泥、木头等在变化后不能恢复原状,是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