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课堂PPT)
合集下载
证据法学ppt教学课件
第二节 我国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神判证据制度 ▪ 1、神判证据制度概念
凭借神的各种启示来判断案件是非曲 直并作为裁判依据的证据制度。又称为神 示证据制度,神明裁判等。主要存在于亚 欧各国的奴隶社会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前期。
▪ 2、神判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1、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2、借鉴国外与立足我国国情相结合 3、证据法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4、普通思维和法律思维相结合
第二章 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诉讼模式和诉讼制度对证据立法的影
响
(三)证据法的渊源 (四)证据法的立法体例
1、统一证据法典体例,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 2、专门证据法典体例,如英国 3、并入诉讼法或其他法典中,如大陆法系国家
我国无单独立法,主要体现在三大诉讼法、司法机 关组织法、最高法院的相关文件和实体法中。
▪ 二、证据法学
(一)研究对象
1、现行证据法律规范 2、与证据有关的司法实践 3、古今中外的证据制度和证据理论
盛行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大陆地区。
▪ 2、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中央集权君主制的产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 ▪ 完全证据
受审人的自白、书面证据、亲自的勘验、具有专门 知识的人的证明、与案件无关的人的证明等等
▪ 不完全证据(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
受审人之间的攀供、询问四邻得到的受审人情况、 表白自己的宣誓等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制度 ▪ 3、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 ▪ (2)关于证据的收集判断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神判证据制度 ▪ 1、神判证据制度概念
凭借神的各种启示来判断案件是非曲 直并作为裁判依据的证据制度。又称为神 示证据制度,神明裁判等。主要存在于亚 欧各国的奴隶社会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前期。
▪ 2、神判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1、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2、借鉴国外与立足我国国情相结合 3、证据法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4、普通思维和法律思维相结合
第二章 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一、欧洲大陆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诉讼模式和诉讼制度对证据立法的影
响
(三)证据法的渊源 (四)证据法的立法体例
1、统一证据法典体例,如美国《联邦证据规则》 2、专门证据法典体例,如英国 3、并入诉讼法或其他法典中,如大陆法系国家
我国无单独立法,主要体现在三大诉讼法、司法机 关组织法、最高法院的相关文件和实体法中。
▪ 二、证据法学
(一)研究对象
1、现行证据法律规范 2、与证据有关的司法实践 3、古今中外的证据制度和证据理论
盛行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大陆地区。
▪ 2、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中央集权君主制的产物。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 ▪ 完全证据
受审人的自白、书面证据、亲自的勘验、具有专门 知识的人的证明、与案件无关的人的证明等等
▪ 不完全证据(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
受审人之间的攀供、询问四邻得到的受审人情况、 表白自己的宣誓等
第一节 世界证据法的历史沿革
▪ (二)法定证据制度 ▪ 3、法定证据制度的内容 ▪ (2)关于证据的收集判断
证据法ppt
evid ence
质证
司炜琳 申心儿
01 Part One 概 念 Concept
01 概念
质证是指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对当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证 据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或过程。
广义质证通常指在诉讼或仲裁活动中,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对另一方出示的证据的 合法性、与本案争议事实的关联性、真实性,是否有证明力,是否可以作为本案认定案件 事实的根据,进行的说明、评价、质疑、辩驳、对质、辩论以及用其他方法表明证据效力 的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仅指诉讼活动中,在证据交换程序中或是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的法 庭调查阶段,进行的前述活动。
(二)原件或者原物已不存在,但有证据证明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 或原物一致的。
04 Part Four 质证的要求
04 质证的要求
第《 五民 十事 条诉
讼 法 》
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 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
05 Part Five 质证的程序
调查收集该证据的情况予以说明。
第五十二条 案件有两个以上独立的诉讼请求的,当事人可以逐个出示证据进行质证。
第六十二条 法庭应当将当事人的质证情况记入笔录,并由当事人核对后签名或者盖 章。
06 Part Six 质证对证人、鉴定人的要求
06 质证对证人、鉴定人的要求
第五十三条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
在《行政诉讼法》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当事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一)当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证据交换中对证人证言无异议的; (二)证人因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 (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质证
司炜琳 申心儿
01 Part One 概 念 Concept
01 概念
质证是指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对当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证 据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或过程。
广义质证通常指在诉讼或仲裁活动中,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对另一方出示的证据的 合法性、与本案争议事实的关联性、真实性,是否有证明力,是否可以作为本案认定案件 事实的根据,进行的说明、评价、质疑、辩驳、对质、辩论以及用其他方法表明证据效力 的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仅指诉讼活动中,在证据交换程序中或是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的法 庭调查阶段,进行的前述活动。
(二)原件或者原物已不存在,但有证据证明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 或原物一致的。
04 Part Four 质证的要求
04 质证的要求
第《 五民 十事 条诉
讼 法 》
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 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
05 Part Five 质证的程序
调查收集该证据的情况予以说明。
第五十二条 案件有两个以上独立的诉讼请求的,当事人可以逐个出示证据进行质证。
第六十二条 法庭应当将当事人的质证情况记入笔录,并由当事人核对后签名或者盖 章。
06 Part Six 质证对证人、鉴定人的要求
06 质证对证人、鉴定人的要求
第五十三条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
在《行政诉讼法》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当事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一)当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证据交换中对证人证言无异议的; (二)证人因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 (五)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证据法ppt
撕破 D立刻或当日报告
二、法定证据的内容
法律已经分门别类规定了每种证据的证明 价值和证明规则,法官运用证据的基本职责 只是“加减证据”
证据分为“完全证据”和“不完全证 据”,有了完全证据,就可以做出判决。
(一)被告人口供,是最有价值和最完善、
最完整的证据。 有了被告人口供,法官可以直接定罪,无论 口供真假。
第二节 什么是证据法 一、概念: 广义的证据法,是指所有涉及证据及其运用的 法律规范的总称。 如诉讼证据、仲裁证据、行政执法证据
狭义的证据法,仅指诉讼证据法。即在诉讼活
动中,公安司法机关和诉讼当事人运用证据证 明相关案件中的证明对象时应遵循的法律规范 的总和。
二、我国当前的证据法(法律渊源) (一)宪法
一、英国陪审团制度
(一)英国早期陪审团——知情陪审团
14世纪以前,陪审团由12名了解案情的当地
居民组成,他们既是证人又是裁判者,所以 不需要任何证据规则对其进行制
(二)知情陪审团向不知情陪审团转变,
陪审团负责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二、英国证据制度的发展
在不知情陪审团的情况下,为了使陪审团更
(二)证人证言 1、一个证人证言只构成1/2证明。 2、两个证人证言,其内容统一,构成一个完
全证据。
3、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个人信誉有瑕疵的
证人证言是1/4证明。 4、女子的证言是男子证言证明力的一半 5、一个1/2的证人证言, 再加上另外1/2的证明, 就足以作为判决的依据。
总论
第一章 证据法学概述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 诉讼法和证据法 第四章 证据法的原则
证据法8新PPT课件
.
7
• 其二,传闻证据是未经宣誓就提出来的,没有经 过交叉询问程序,其真实性难以通过公正的诉讼 程序加以证实。如果允许采纳传闻证据,则有悖 于程序正义的要求。
• 其三,传闻证据不是在裁判者面前所作的陈述。 证据调查应当在法庭上进行,以保证裁判官能够 察言观色,辨明其真伪。对于传闻证据,由于裁 判者未能直接听取原陈述人陈述,不能根据陈述 人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情况来综合性地判断陈 述内容的真实性。
为,即动作。传闻证据应当是一种意思表示, 这种意思表示可以是口头作出的,也可以是以 书面形式作出,还可以是通过非语言行为表现 出来。 • 2.至少涉及两个陈述主体和两个陈述环节。
.
3
• 作为传闻证据,其涉及的陈述主体至少是两个人,一个是 亲身感知了案件事实的人甲,一个是在庭审期日以证人身 份出庭作证(或提交书面证据)的陈述主体乙;至少涉及 两个陈述环节,一个是陈述主体甲在审判或讯问程序以外 对乙所作的陈述,一个是乙以证人身份在审判或讯问程序 中向法庭所做的陈述(或以书面证据代为陈述)。但是, 应当指出的是,前后两个陈述的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 在审判或讯问程序中作为证人证言的陈述的一般表现形式 是口头陈述;而陈述主体甲向乙所作的陈述,则包括一切 能够表达意思的方式,如口头陈述、书面形式、有意识的
.
6
• 根据传闻证据规则,传闻证据一般不具有可采性 ,不得提交法庭进行调查质证;已经在法庭出示 的,不得提交陪审团作为评议的依据。
• 之所以要排除传闻证据,有以下几个原因:
• 其一,传闻证据本身因为不是本人亲自在法庭上 所作的陈述,因此存在转述不准确或伪造的可能 。传闻证据属于第二手以上的证据材料,可能会 由于故意或过失导致转述错误或出现转述的偏差 ,因此,如果允许采纳传闻证据,不利于发现案 件真实情况。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课堂PPT)
➢ 法学教材编辑部《证据学》编写组编写的 《证据学》; 群众出版社, 1983年版;
➢ 裴苍龄著:《证据法学新论》,法律出版 社, 1989年版。
31
3. 普及读物
➢ 徐益初、肖贤富编著:《刑事诉讼证据学基 础知识》,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
➢ 刘兴权、苗凤兰著:《刑事诉讼证据浅说》,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2
(一)古代证据法:神示证据制度
➢ 1. 共誓涤罪 ➢ 2. 考 验 ➢ 3. 决 斗
13
(二)中世纪证据法:法定证据制度
14
1. 等级化的证明力规则
1875年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 ➢ (1)男子的证言优于妇女的证言; ➢ (2)学者的证言优于非学者的证言; ➢ (3)显贵者的证言优于普通人的证言; ➢ (4)僧侣的证言优于世俗人的证言。
➢ 何家宏、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 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 何家宏主编的《外国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1版;
➢ 刘晓丹主编的《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38
5. 立法建议型著作
➢ 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 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证据法学课程 ❖ 2012年春季 ❖ 法硕深圳
1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一单元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论(2月22日) ❖第二讲 证据法的哲学机理(2月22) ❖第三讲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2月29日)
2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二单元
❖第四讲 证据的关联性(2月29日) ❖第五讲 特免权规则(3月7日)(3月7日) ❖第六讲 诘问证人与弹劾证言(3月14日) ❖第七讲 意见证据、专家证言(3月14日) ❖第八讲 传闻法则(3月21日,3月21日) ❖第九讲 品格证据(3月28日) ❖第十讲 验真法则与原本法则(3月28日)
➢ 裴苍龄著:《证据法学新论》,法律出版 社, 1989年版。
31
3. 普及读物
➢ 徐益初、肖贤富编著:《刑事诉讼证据学基 础知识》,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
➢ 刘兴权、苗凤兰著:《刑事诉讼证据浅说》,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2
(一)古代证据法:神示证据制度
➢ 1. 共誓涤罪 ➢ 2. 考 验 ➢ 3. 决 斗
13
(二)中世纪证据法:法定证据制度
14
1. 等级化的证明力规则
1875年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 ➢ (1)男子的证言优于妇女的证言; ➢ (2)学者的证言优于非学者的证言; ➢ (3)显贵者的证言优于普通人的证言; ➢ (4)僧侣的证言优于世俗人的证言。
➢ 何家宏、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 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 何家宏主编的《外国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1版;
➢ 刘晓丹主编的《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38
5. 立法建议型著作
➢ 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 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证据法学课程 ❖ 2012年春季 ❖ 法硕深圳
1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一单元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论(2月22日) ❖第二讲 证据法的哲学机理(2月22) ❖第三讲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2月29日)
2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二单元
❖第四讲 证据的关联性(2月29日) ❖第五讲 特免权规则(3月7日)(3月7日) ❖第六讲 诘问证人与弹劾证言(3月14日) ❖第七讲 意见证据、专家证言(3月14日) ❖第八讲 传闻法则(3月21日,3月21日) ❖第九讲 品格证据(3月28日) ❖第十讲 验真法则与原本法则(3月28日)
《证据法学课件》PPT课件
► (一)概念:
► 神示证据制度,是指司法人员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 助裁判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 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 制度。神示证据制度,其本质特征是以获取神的启示 作为断案的方法。
(二)产生的原因:
1.政治上实行神权统治 2.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缺乏战胜自然的力量,普遍
►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理解) ►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领会) ►证据法学的体系 (了解)
第一节 证据法的概念及其研究 对象
►一、证据法的概念:
►广义上的证据法,是指所有涉及证据及其 证据取得、运用的有关法律规范的总称.
► 包括诉讼证据法和非诉讼证据法
►狭义的证据法仅指诉讼证据法,也即是专 门订立的证据法典以及诉讼法中与证据有 关的各种具体规定 .
如何对法官滥用裁判权进行制约呢?
► 大陆法系采用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国家,针对法 官的自由裁量权规定了相应的制约机制,根据时 间不同可以分为事前制约和事后制约。
► 事前制约通过法官的选任机制、培训机制等保证 法官的职业素质,防止法官滥用权力。
► 事后制约体现在完善的诉讼程序上,如大陆法系 国家的上诉制度和再审制度。
► 神判法的适用一般是在案情严重或十分复杂的►1、神示证据制度是非科学、非理性的司 法证明制度。如:鳄鱼审
►2、神示证据制度提高了司法判决的权威 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3、神示证据制度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起到 查明案件事实的作用。
► 如:面包奶酪审
(五)神示证据制度的消亡
►(二)概念
►法定证据制度,是法律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 预先规定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 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
简明证据法学完整ppt课件全套教学ppt教程
性,或者说,证据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பைடு நூலகம்
六、诉讼中的证据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证据的合法性
• 诉讼是一种法律适用活动,因此在诉讼中使用的证据应该
符合法律的有关要求,这就是证据的合法性。证据
的合法性体现的是证据的法律特征或社会特征,是国家基 于一定的价值考量而赋予证据的特殊规定性。
思考题
• 1 如何理解证据的基本含义? • 2 如何理解证据的真实性? • 3 如何理解证据的关联性? • 4 如何理解证据的客观性? • 5 如何理解证据的合法性? • 6 如何理解证据资格、证据的可采性、证据的采纳标准等
一、古代人如何查明案件事实 ——神明裁判(下)
• “神明裁判”在当时社会中不仅具有存在的必然 性,也具有存在的必要性。“神明裁判”是一种 “非证据裁判”方式,换言之,司法裁判的依据 不是证据,而是神的示意。在“神明裁判”中, 神通过“水审”、“火审”等考验的结果告知裁 判者——同时也告知了当事人和民众——谁是有 罪者或者谁是应该败诉的一方。
《简明证据法学》
《简明证据法学》 第一章 证据法在何处
一、认定案件事实离不开证据法
• 实体法、程序法与证据法可谓现代法治国家 的三大法律支柱,三者须臾不可分离,相互之间 也不可替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司法活 动本质上都是人类遵循法定程序、揭示案件真相 进而定分止争的专门性活动。其中,实体法的核 心目的是追求实体正义,程序法的核心目的是实 现程序正义,而证据法的核心目的则是保障发现 真实。
• 证据的关联性或相关性,指的是证据必须与需
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或争议事实具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只有 具有关联性的事物之间才可能具有证明关系——有关联才 能证明,无关联则不能证明,所以关联性是证据的自然属 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六、诉讼中的证据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证据的合法性
• 诉讼是一种法律适用活动,因此在诉讼中使用的证据应该
符合法律的有关要求,这就是证据的合法性。证据
的合法性体现的是证据的法律特征或社会特征,是国家基 于一定的价值考量而赋予证据的特殊规定性。
思考题
• 1 如何理解证据的基本含义? • 2 如何理解证据的真实性? • 3 如何理解证据的关联性? • 4 如何理解证据的客观性? • 5 如何理解证据的合法性? • 6 如何理解证据资格、证据的可采性、证据的采纳标准等
一、古代人如何查明案件事实 ——神明裁判(下)
• “神明裁判”在当时社会中不仅具有存在的必然 性,也具有存在的必要性。“神明裁判”是一种 “非证据裁判”方式,换言之,司法裁判的依据 不是证据,而是神的示意。在“神明裁判”中, 神通过“水审”、“火审”等考验的结果告知裁 判者——同时也告知了当事人和民众——谁是有 罪者或者谁是应该败诉的一方。
《简明证据法学》
《简明证据法学》 第一章 证据法在何处
一、认定案件事实离不开证据法
• 实体法、程序法与证据法可谓现代法治国家 的三大法律支柱,三者须臾不可分离,相互之间 也不可替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司法活 动本质上都是人类遵循法定程序、揭示案件真相 进而定分止争的专门性活动。其中,实体法的核 心目的是追求实体正义,程序法的核心目的是实 现程序正义,而证据法的核心目的则是保障发现 真实。
• 证据的关联性或相关性,指的是证据必须与需
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或争议事实具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只有 具有关联性的事物之间才可能具有证明关系——有关联才 能证明,无关联则不能证明,所以关联性是证据的自然属 性。
证据法学(PPT版)
入深水中,沉没无罪,浮出有罪
水审图
《汉穆拉比法典》第2条规定: “假若某人控他人行妖术, 而又不能证实此事,则被 控行妖术的人应走近河边, 投入河中。如果他被河水 制服,则揭发者可以取得 他的房屋;反之,如果河 水为他剖白,使之安然无 恙,则控他行妖术的人应 处死,而投河者取得揭发 者的房屋。”
第249条,“设若某人租用牡牛,而神击中它以致倒毙, 则租牛的人应凭神发誓并免除责任。”
水审:一般适用于盗窃或杀人等重大案件,分为冷水审和
热水审
A.冷水审:将被控告者投入河水中以判断其是否有罪的
方法
标准:a.沉没有罪,浮出无罪——《汉穆拉比法典》
b.沉没无罪,浮出有罪——古代日尔曼法
方法:将嫌疑人的手脚捆在一起,成弓背屈肢状,然后投
判例证据法
证据规则:
当事人之间的对抗
大陆法系 程序法、实体法混同
职权主义色彩
两大法系证据法模式的关联
n 两大法系证据法模式的差异客观存在,并不意味着每一法 系内部的证据法模式是完全一致的,也不意味着两大法系 之间没有共性。其实,无论是英美法系的证据法,还是大 陆法系的证据法,都有一些亚模式存在
程序法的价值:公平、正义、理性、文明、民主、效果等
证据法的实体性内容:证据法中有关证据能力、证明力、 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对象等内容都具有实体规范性 质,具有实体法特性
证据法的程序性内容:关于收集证据、证据调查、质证、 认证等大量内容都属于程序范围
证据法具有实体与程序双重属性,具有实体与程序双重价 值
证据法学
第一章 证据法概述
❖ 证据法 ❖ 证据法属性 ❖ 证据立法的模式 ❖ 证据法渊源 ❖ 证据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证据法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
三、证据有什么属性?
1. 证据是否具有关联性?关联性是什么属 性? 2. 证据是否客观性? 3. 证据是否具有合法性?
第二节 证据法
一、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古代证据法:神示证据制度
1. 共誓涤罪 2. 考 验 3. 决 斗
(二)中世纪证据法:法定证据制度
1. 等级化的证明力规则
1875年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 (1)男子的证言优于妇女的证言; (2)学者的证言优于非学者的证言; (3)显贵者的证言优于普通人的证言; (4)僧侣的证言优于世俗人的证言。
二、证据法不是什么法
证据的收集、保全(取得、固定) 证据的运用 证据的采信、认定及审查判断 民事诉讼证据交换、举证期限;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 证明力、证据效力、证据价值 证据种类、分类
第三节 证据法学?
一、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简史
(一)中华民国时期
1. 松冈义正著、张知本译述:《民事证据 论》,上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版; 2. 周荣:《证据法要义》,上海,商务印书 馆,1936年版。
4. 译介
汤维建等翻译的《麦考密克论证据》,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李学军等翻译的达马斯卡的《漂移的证据法》,中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何家宏、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 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何家宏主编的《外国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1版; 刘晓丹主编的《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四)80年代
1. 专著 齐剑侯,童振华编著的《刑诉证据基本原理》,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王国庆著:《论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北 京,群众出版社, 1985; 宋世杰著:《诉讼证据学》,长沙,湖南人 民出版社,1988.5第1版; 周密编著:《论犯罪与证据》,北京,法律 出版社, 1988年第1版
证据法说课: PPT课件
本教材共分为十三章。其基本内容齐备,实训内容 较多。但作为本科教材,有一些理论深度和难度。
参考教材是廖中洪主编的《诉讼证据学》, 中国 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第二版)。
8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一般讲课时以讲授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 法为主,穿插渗透其他方法,如比较法、图 表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16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证明对 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据的审查判断、证据 的分类和种类。
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1、合理安排课时 2、详讲细讲 3、巧妙运用案例 4、加强实践实训 5、提供指导书目
17
六、考试、考核方式设计
在考试方面,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期末一次考 试的方式,建立了多元评价制度,注重综合 评定,考核机制更加完善,实行平时成绩和 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
6
二、学情分析与教法指导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经过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 生,他们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社会经验, 更缺乏对司法活动的了解,而且在语言表达 和动手操作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因此教学时, 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实践能 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实践教学 环节。
7
三、教材分析
本课程采用李浩主编的《证据法学》(第二版)高 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4年2月第二版 2017年 4月第7次印刷
11
应掌握的职业技能
1、熟悉法律及其有关司法解释对证据的相 关规定。
2、依法收集证据的技能; 3、运用证据学理论分析不同证据及其证明
力的技能; 4、审查和判断各种证据的技能;
12
教、学、练的效果
教学活动
学习活动
练习与实训活动
13
参考教材是廖中洪主编的《诉讼证据学》, 中国 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第二版)。
8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一般讲课时以讲授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 法为主,穿插渗透其他方法,如比较法、图 表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16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证明对 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据的审查判断、证据 的分类和种类。
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1、合理安排课时 2、详讲细讲 3、巧妙运用案例 4、加强实践实训 5、提供指导书目
17
六、考试、考核方式设计
在考试方面,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期末一次考 试的方式,建立了多元评价制度,注重综合 评定,考核机制更加完善,实行平时成绩和 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
6
二、学情分析与教法指导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经过高考录取的高中毕业 生,他们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社会经验, 更缺乏对司法活动的了解,而且在语言表达 和动手操作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因此教学时, 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实践能 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实践教学 环节。
7
三、教材分析
本课程采用李浩主编的《证据法学》(第二版)高 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4年2月第二版 2017年 4月第7次印刷
11
应掌握的职业技能
1、熟悉法律及其有关司法解释对证据的相 关规定。
2、依法收集证据的技能; 3、运用证据学理论分析不同证据及其证明
力的技能; 4、审查和判断各种证据的技能;
12
教、学、练的效果
教学活动
学习活动
练习与实训活动
13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PPT58页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58▪ Nhomakorabea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58▪ Nhomakorabea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3. 严格僵化的证明标准
➢ (1)起诉方承担证明责任,提供的证据“必 须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清晰”。
➢ (2)证明标准:两个可信的目击证人——来 源于圣经:“对于一项指控而言至少需要两 个或三个证人”
➢ (3)如果达不到上述标准,则被告人的供认 也可以起到证明的作用。
17
(三)现代证据法
18
1. 大陆法系:较完全的自由心证
➢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
定案的根据。
7
一、什么是事实
➢1. 事实是过去事情的陈述,是确定不变的 ➢2. 事实是对过去事情的客观陈述,是硬邦邦
的 ➢3. 事实是用于论证,是片面的。
8
二、什么是证据?
➢1. 事实可以是证据,但事实不一定是证据 ➢2. 证据可以是事实,但证据不一定是事实;
➢ 戴福康:“证据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同 上;
➢ 孙兴起:“有无阶级性要区别看待”,同上; ➢ 高克祥、张树林:“必须用阶级分析的观点
看待刑事诉讼证据”,1965年第3期; ➢ 吴磊:“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刑事诉讼证据
问题”,1965年第3期。 29
(四)80年代
❖1. 专著 ➢ 齐剑侯,童振华编著的《刑诉证据基本原理》,
3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三单元
❖第十一讲 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分配(4月11) ❖第十二讲 证明标准、司法认知(4月11)
4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论
5
第一节 证据
6
刑事诉讼法第42条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 据。
➢证据有下列七种:(一)物证、书证; (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 录;(七)视听资料。
则”,《政法研究》1958年第2期; ➢ 张子培:“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心证’原
则”,《政法研究》1958年第2期; ➢ 郝双禄:“关于刑事诉讼证据的几个问题”,
《政法研究》1963年第2期。
28
2. 特征:关于阶级性的讨论
➢ 田静仁:“关于刑事诉讼证据的客观性和阶 级性问题”,《政法研究》1964年第2期;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 王国庆著:《论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北
京,群众出版社, 1985; ➢ 宋世杰著:《诉讼证据学》,长沙,湖南人
民出版社,1988.5第1版; ➢ 周密编著:《论犯罪与证据》,北京,法律
21
第三节 证据法学?
22
一、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简史
23
(一)中华民国时期
❖1. 松冈义正著、张知本译述:《民事证据 论》,上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版;
❖2. 周荣:《证据法要义》,上海,商务印书 馆,1936年版。
24
(二) 1949-1957年
❖1. 译著 ➢ 维辛斯基:《苏维埃法律上的诉讼证据理
15
2. 层次化的证明要求
➢ 完全证据:能够单独认定可判处死刑之罪的证 据:两名以上目击证人、被告人自白——适用 于定罪的证明要求
➢ 半完全证据:一名目击证人;两名证人提供的 间接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可以使用刑讯;或者 施加除死刑以外的身体刑或罚金刑;
➢ 不完全证据:风闻;被告人的可疑表情;暧昧 态度;或一切嫌疑;根据这些证据可以对被告 进行传讯或拘禁。
论》,王之相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 克林曼:《苏维埃民事诉讼中证据理论的基
本问题》,马绍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57年版; ➢ 库雷辽夫:《苏维埃民事诉讼中的证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25
2. 论文
➢ 陈光中、时伟超:“关于刑事诉讼中证据分 类与间接证据的几个问题”,《政法研究》, 1956年第2期;
➢ 杜春生:“关于民事诉讼中证人范围问题的 意见”,1956年第4期;
➢ 刘木林、欧阳涛:“苏维埃刑事诉讼中被告 人的陈述”。
26
3. 特征:
✓ 受前苏联证据法学的影响 ✓ 主要以刑事诉讼法为研究对象 ✓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法学研究体系
27
(三)1957-1964
❖1. 论文 ➢ 巫宇苏:“批判资产阶级‘无罪推定’原
1808年法国《刑事诉讼法》第342条: ➢ “……法律所规定的是要他们集中精神,在
自己良心深处探求所提出的反对被告人的证 据和被告人的辩护手段在自己的理性里发生 了什么印象……法律只是向他们提出一个能 够概括他们职务上的全部尺度的问题:‘你 们是真诚地确信吗’?”
19
2. 英美法系:半完全的自由心证
说证据都是事实那不符合事实 ➢3. 哲学上的证据是命题,但诉讼上的证据不
一定是命题:思维需要转换成命题,但是证 据本身却不是命题。
9
三、证据有什么属性?
➢1. 证据是否具有关联性?关联性是什么属 性?
➢2. 证据是否客观性? ➢3. 证据是否具有合法性?
10
第二节 证据法11Fra bibliotek一、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关联性法则 ➢品格证据规则 ➢特免权规则 ➢意见证据规则 ➢传闻法则 ➢验真法则 ➢最佳证据规则
20
二、证据法不是什么法
➢证据的收集、保全(取得、固定) ➢证据的运用 ➢证据的采信、认定及审查判断 ➢民事诉讼证据交换、举证期限;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 ➢证明力、证据效力、证据价值 ➢证据种类、分类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证据法学课程 ❖ 2012年春季 ❖ 法硕深圳
1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一单元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论(2月22日) ❖第二讲 证据法的哲学机理(2月22) ❖第三讲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2月29日)
2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二单元
❖第四讲 证据的关联性(2月29日) ❖第五讲 特免权规则(3月7日)(3月7日) ❖第六讲 诘问证人与弹劾证言(3月14日) ❖第七讲 意见证据、专家证言(3月14日) ❖第八讲 传闻法则(3月21日,3月21日) ❖第九讲 品格证据(3月28日) ❖第十讲 验真法则与原本法则(3月28日)
12
(一)古代证据法:神示证据制度
➢ 1. 共誓涤罪 ➢ 2. 考 验 ➢ 3. 决 斗
13
(二)中世纪证据法:法定证据制度
14
1. 等级化的证明力规则
1875年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 ➢ (1)男子的证言优于妇女的证言; ➢ (2)学者的证言优于非学者的证言; ➢ (3)显贵者的证言优于普通人的证言; ➢ (4)僧侣的证言优于世俗人的证言。
3. 严格僵化的证明标准
➢ (1)起诉方承担证明责任,提供的证据“必 须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清晰”。
➢ (2)证明标准:两个可信的目击证人——来 源于圣经:“对于一项指控而言至少需要两 个或三个证人”
➢ (3)如果达不到上述标准,则被告人的供认 也可以起到证明的作用。
17
(三)现代证据法
18
1. 大陆法系:较完全的自由心证
➢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
定案的根据。
7
一、什么是事实
➢1. 事实是过去事情的陈述,是确定不变的 ➢2. 事实是对过去事情的客观陈述,是硬邦邦
的 ➢3. 事实是用于论证,是片面的。
8
二、什么是证据?
➢1. 事实可以是证据,但事实不一定是证据 ➢2. 证据可以是事实,但证据不一定是事实;
➢ 戴福康:“证据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同 上;
➢ 孙兴起:“有无阶级性要区别看待”,同上; ➢ 高克祥、张树林:“必须用阶级分析的观点
看待刑事诉讼证据”,1965年第3期; ➢ 吴磊:“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刑事诉讼证据
问题”,1965年第3期。 29
(四)80年代
❖1. 专著 ➢ 齐剑侯,童振华编著的《刑诉证据基本原理》,
3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三单元
❖第十一讲 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分配(4月11) ❖第十二讲 证明标准、司法认知(4月11)
4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论
5
第一节 证据
6
刑事诉讼法第42条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 据。
➢证据有下列七种:(一)物证、书证; (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 录;(七)视听资料。
则”,《政法研究》1958年第2期; ➢ 张子培:“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心证’原
则”,《政法研究》1958年第2期; ➢ 郝双禄:“关于刑事诉讼证据的几个问题”,
《政法研究》1963年第2期。
28
2. 特征:关于阶级性的讨论
➢ 田静仁:“关于刑事诉讼证据的客观性和阶 级性问题”,《政法研究》1964年第2期;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 王国庆著:《论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北
京,群众出版社, 1985; ➢ 宋世杰著:《诉讼证据学》,长沙,湖南人
民出版社,1988.5第1版; ➢ 周密编著:《论犯罪与证据》,北京,法律
21
第三节 证据法学?
22
一、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简史
23
(一)中华民国时期
❖1. 松冈义正著、张知本译述:《民事证据 论》,上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版;
❖2. 周荣:《证据法要义》,上海,商务印书 馆,1936年版。
24
(二) 1949-1957年
❖1. 译著 ➢ 维辛斯基:《苏维埃法律上的诉讼证据理
15
2. 层次化的证明要求
➢ 完全证据:能够单独认定可判处死刑之罪的证 据:两名以上目击证人、被告人自白——适用 于定罪的证明要求
➢ 半完全证据:一名目击证人;两名证人提供的 间接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可以使用刑讯;或者 施加除死刑以外的身体刑或罚金刑;
➢ 不完全证据:风闻;被告人的可疑表情;暧昧 态度;或一切嫌疑;根据这些证据可以对被告 进行传讯或拘禁。
论》,王之相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 克林曼:《苏维埃民事诉讼中证据理论的基
本问题》,马绍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57年版; ➢ 库雷辽夫:《苏维埃民事诉讼中的证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25
2. 论文
➢ 陈光中、时伟超:“关于刑事诉讼中证据分 类与间接证据的几个问题”,《政法研究》, 1956年第2期;
➢ 杜春生:“关于民事诉讼中证人范围问题的 意见”,1956年第4期;
➢ 刘木林、欧阳涛:“苏维埃刑事诉讼中被告 人的陈述”。
26
3. 特征:
✓ 受前苏联证据法学的影响 ✓ 主要以刑事诉讼法为研究对象 ✓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法学研究体系
27
(三)1957-1964
❖1. 论文 ➢ 巫宇苏:“批判资产阶级‘无罪推定’原
1808年法国《刑事诉讼法》第342条: ➢ “……法律所规定的是要他们集中精神,在
自己良心深处探求所提出的反对被告人的证 据和被告人的辩护手段在自己的理性里发生 了什么印象……法律只是向他们提出一个能 够概括他们职务上的全部尺度的问题:‘你 们是真诚地确信吗’?”
19
2. 英美法系:半完全的自由心证
说证据都是事实那不符合事实 ➢3. 哲学上的证据是命题,但诉讼上的证据不
一定是命题:思维需要转换成命题,但是证 据本身却不是命题。
9
三、证据有什么属性?
➢1. 证据是否具有关联性?关联性是什么属 性?
➢2. 证据是否客观性? ➢3. 证据是否具有合法性?
10
第二节 证据法11Fra bibliotek一、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关联性法则 ➢品格证据规则 ➢特免权规则 ➢意见证据规则 ➢传闻法则 ➢验真法则 ➢最佳证据规则
20
二、证据法不是什么法
➢证据的收集、保全(取得、固定) ➢证据的运用 ➢证据的采信、认定及审查判断 ➢民事诉讼证据交换、举证期限; ➢刑事诉讼证据开示 ➢证明力、证据效力、证据价值 ➢证据种类、分类
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
❖ 清华大学法学院 ❖ 证据法学课程 ❖ 2012年春季 ❖ 法硕深圳
1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一单元
❖第一讲 证据法学概论(2月22日) ❖第二讲 证据法的哲学机理(2月22) ❖第三讲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2月29日)
2
课程内容与结构:第二单元
❖第四讲 证据的关联性(2月29日) ❖第五讲 特免权规则(3月7日)(3月7日) ❖第六讲 诘问证人与弹劾证言(3月14日) ❖第七讲 意见证据、专家证言(3月14日) ❖第八讲 传闻法则(3月21日,3月21日) ❖第九讲 品格证据(3月28日) ❖第十讲 验真法则与原本法则(3月28日)
12
(一)古代证据法:神示证据制度
➢ 1. 共誓涤罪 ➢ 2. 考 验 ➢ 3. 决 斗
13
(二)中世纪证据法:法定证据制度
14
1. 等级化的证明力规则
1875年俄罗斯帝国法规全书: ➢ (1)男子的证言优于妇女的证言; ➢ (2)学者的证言优于非学者的证言; ➢ (3)显贵者的证言优于普通人的证言; ➢ (4)僧侣的证言优于世俗人的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