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

课题: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1、通过溶剂种类和温度对溶解性影响的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学会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科学方法,并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结论初步得到溶解度的概念并初步理解其含义,学会运用溶解度区分物质溶解性的方法。
3、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并能初步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进行简单的应用。
4、通过对热的硝酸钾溶液进行降温理解结晶的概念,并认识到结晶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5、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认识物质的溶解性。
3、初步认识溶解度曲线,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学习过程】【学习板块一】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探究溶剂的性质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实验结论:2、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观察现象】:给有固体剩余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进行加热【探究结论】物质的溶解性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如:当溶质本身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不同时,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学习板块二】物质的溶解度问题链接:下表是20℃时三种物质在一定量水中形成饱和溶液的【交流并归纳】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跟踪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把10gNaCl溶解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所以NaCl的溶解度为10g。
(2)20 ℃时,10gNaCl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10g。
(3)20 ℃时,10gNaCl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0g。
(4)20℃时,100g氯化钠溶液中最多能溶解36gNaCl,则20℃时NaCl 的溶解度是36g。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6.3 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6.3 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关系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了解常见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学会利用溶解度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活动探究,认识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体验由实践获取知识的乐趣,初步形成知识来自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联想与启示】溶解性是指。
人们常用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
【轻松自学】P168: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固体溶解度是指。
【找一找】你发现固体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一定”了吗?描述固体溶解度时:在一定..下;溶剂的质量一定..是;溶液的状态一定..是;溶解度的单位一定..是。
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固体的溶解度主要受影响。
【练一练】1.20℃时,KNO3在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1.6g而达到饱和状态,则KNO3在20℃时的溶解度是 g。
2.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g,是指时,食盐在 g水中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是 g。
【我要知道更多】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间有什么关系?化学上通常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进行物质溶解性的划分:物质的溶解性分类(20℃)你能根据P168 表6-9中物质的溶解度说出它们的溶解性吗?Ca(OH)2Na2CO3NaClNaNO3 NH4NO3蔗糖【活动与探究】P169:物质溶解度曲线的绘制绘制溶解度曲线,以物质的为纵坐标,以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不同温度下相应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观察与思考】P169: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填充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2.图6-17中温度对溶解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影响最小的物质是;3.在0℃时,图6-17中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4.30℃时KNO3的溶解度约 g。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要素。
2. 能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
3. 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4. 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溶解度五要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教学难点:溶解度五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投影仪、溶解度曲线图、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解释溶解度五要素:温度、溶剂、状态、单位、稳定性。
2. 举例说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的判断标准。
3.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绘制方法。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2. 绘制一个溶解度曲线图,并标注出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五要素,能够区分不同溶解性的物质,并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练习环节,学生通过查找溶解度数据,提高了阅读和分析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五要素的含义和应用,避免学生混淆概念。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性的实际应用。
6.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学案

6.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学案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溶解性的涵义,通过探究记住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记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深刻理解影响溶液饱和与否的关键,会转化的方法;知道饱和与否与浓稀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两者只有在同种溶液同种温度下才能有关联。
【学习重点】与物质溶解性有关的概念学习。
【学习难点】影响溶液饱和与否因素的掌握及相互转化方法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H2溶于水,o2溶于水,co2溶于水Nacl溶于水,caco3溶于水,ca2溶于水除了水还有可作溶剂。
举一个气体作溶质的溶液。
新知导学:一定量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食盐?试画出下列有关图示曲线。
【新知导学】: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阅读教材P16-17,完成实验1,实验2,实验3称为溶解性。
实验1:溶质不同,溶剂相同溶质食盐蔗糖氢氧化钙溶剂水水水溶解情况结论:。
实验2:溶质相同,溶剂不同溶质食用油食用油溶剂水汽油溶解情况结论:。
实验3:溶质、溶剂相同,温度不同溶质/溶剂3g硝酸钾/5L水3g硝酸钾/5L水温度室温加热溶解情况结论:。
小结: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4:打开雪碧瓶盖会有什么现象?如果加热会有什么现象?结论:同种气体在同种溶剂中,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思考:有人说可以将co2大量储藏到深海中。
为什么?根据学过的知识,这种做法不可取。
为什么?小结: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活动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完成教材P17“活动与探究”,填写下表:实验实验1实验2实验3溶解情况结论:温度一定、水的量一定时,可溶解的No3的量。
温度一定时,水量越多,溶解的No3。
水的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的No3。
总结:,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反思:溶液饱和与不饱和在什么前提下才能成立?怎样确定溶液是否为饱和状态?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转化时,溶液中相关量的改变增大用“↑”减小用“↓”不变用“▁”序号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⑤三、总结、反思与提升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反思:溶液状态有几种描述方法,其依据分别是什么?提升: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6.3物质的溶解性沪教版(全国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要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互相转变。
教课重难点:影响溶解性的要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教课过程:创建情形: 1. 消毒酒精中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大?2.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3.工业制氯气往常采纳电解食盐水的方法,我们知道,越浓的食盐水中氯化钠越多,获得的氯气越多,为何工业上只用 26%的食盐水溶液,而不用30%、40%甚至50%的食盐水来电解呢?沟通议论: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能否都简单溶解呢?联想与启迪: P166小结:一、溶解性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活动研究: P166实验 1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盐水好蔗糖水好熟石灰水差结论: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1)不一样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2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用油水差食用油汽油好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一样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3填表:溶质溶剂溶解性室温硝酸钾水好加热硝酸钾水更好结论:(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相关。
沟通议论: P167阅读:P167过渡:上述实验 3 中在室温下将 3g 硝酸钾加到 5ml 水中,硝酸钾没有所有溶解,说了然什么呢?(不可以无穷制的溶解,也就是不可以无穷制地提升溶液的浓度)那么,你可否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电解食盐水制氯气时,为何不用50%的食盐水呢?沟通议论:那么,除了用加热的方法能够使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呢?活动研究: P167小结:①大多半固体,在必定量的溶剂内,跟着温度的高升,溶解量增加。
②大多半固体,在必定温度下,跟着溶剂的量增加,溶解量增多。
③在必定温度下,必定量的溶剂中,大多半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3《物质的溶解性复习》教案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法及教具教师主导活动,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6于溶解度问题。
⑴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⑵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⑶欲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写一种即可)⑷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1.(2018.泰州市)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都大于B的溶解度B.t1℃时,用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B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比B大C.t2℃时,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A、B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3℃降温到t2℃,析出的晶体一定等量2(2018.泰安市)(3分)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1)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g;(2)当温度为℃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法(填“降温结晶”、“蒸发结晶”或“过滤”)。
3.(2018.荆门市)(4分)请根据右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⑴P点的含义是。
⑵t2℃时,30 g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 g溶液吗?(填“能”或“不能”)。
⑶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
⑷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于海水晒盐原理......进行结晶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溶剂的本身性质和温度。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与讨论,发展同学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a)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b) 建立溶解性、饱和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c)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i. 究实验1: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设置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能些因素有关?
2、提出探究任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环境的温度有关。
(学生若有其它想法也能一起提出,通过实验讨论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4、归纳总结: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同一种物质央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5、引导应用:毛料衣服干洗原理等。
ii. 探究实验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确立及相互转化
1、设置问题:
(1)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是否能无限制溶解物质?
(2)怎么样可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2、提出探究任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温度及其溶剂量有关。
3、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沪教版初三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知道结晶的原理,熟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和基本操作;会进行粗盐提纯。
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找到适合的结晶方法。
教学过程:【问题情景】1.溶解所需的仪器2.过滤所需的仪器3.蒸发所需的仪器4.物质溶解性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三种类型:导入新课怎样设计实验来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溶解所需的仪器。
2.过滤所需的仪器。
3.蒸发所需的仪器。
4.物质溶解性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三种类型:(1),如KNO3;(2),如NaCl;(3),如Ca(OH)2。
【新知导学】:怎样设计实验来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总结:什么叫结晶?结晶的方法有哪些?反思:如果实验1中用的是KNO3,实验2中用的NaCl,还会有类似的现象吗?为什么?小结:结晶的方法和适用范围(1)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又叫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2)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活动二.混合物分离的方法(1)可溶性固体与不可溶性固体混合。
如:将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所得的二氧化锰提纯出来,用方法。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物质。
如:从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提纯硝酸钾,用方法。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物质。
如:从含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中提纯氯化钠,用方法。
反思:你能说出上述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所需仪器吗?活用所学:现有一批混有泥沙的粗盐,如何得到较纯净的食盐晶体?拓展:1.制取精盐过程中将其中可溶性的杂质除去的方法是:用饱和的食盐水浸泡。
你能说出其中包含的原理吗?浸泡的盐水能无限次的使用吗?为什么?2.对刚过滤出来的固体,其表面的可溶性的杂质清洗的方法有三、总结、反思与提升1.总结活动一、二。
2.反思(1)混合物分离关键是找准其中包含物质性质的不同点:用磁铁分离铁粉和铜粉用过滤法分离碳酸钙和碳酸钠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氧气用盐酸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2).我国有许多盐碱湖,。
九年级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新版

物质的溶解性.知道饱和学一、影响想与启示】【应用】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人们常常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活动与探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①降低温度(一般情况)②蒸发溶剂毫升蒸馏水,分别放入熟石灰,振荡,观察固体是否克蔗糖全部升高温度(一般情况)②增加溶剂配套练习九年级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四个词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烟花绽放 D.木已成舟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铜做导线 B.金子做金箔C.铁制炊具 D.氢气做燃料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B.闻气体的气味C.点燃酒精灯D.熄灭酒精灯4.某粒子有10个电子、11个质子、12个中子,该粒子是()A.分子 B.原子 C.阳离子D.阴离子5.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核内中子数不同B.核外电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核内质子数不同6.下列各组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空气蒸馏水B.啤酒汽水C.冰水混合物矿泉水D.牛奶硬水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的成分是不会改变的B.氮气性质不活泼,可以做食品保护气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D.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质量的8.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B.分子、原子都在不停运动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D.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再分9.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的质量.A.①⑤ B.③④ C.②⑦ D.②⑥⑦10.青少年应该多吃蔬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这里的“铁”是指()A.铁元素B.铁原子C.铁离子D.铁单质11.下列同组物质全都由分子构成的是()A.氯化钠和氮气 B.水和氧气 C.汞和二氧化碳 D.氯化钠和水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的火灾都可用水扑灭B.所有的爆炸都是由剧烈燃烧引起的C.所有的可燃物燃烧都有火焰D.所有的自燃都是由缓慢氧化引发的13.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食用,会使人中毒身亡,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A.+3 B.+4 C.+5 D.+614.鉴别CO、O2、CO2三种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A.试验三种气体的溶解性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C.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D.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5.(4分)熟练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用化学符号填空:氧化镁中的镁元素为+2价;2个氧原子;3个氢分子;氧化铁.16.(2分)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2)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17.(3分)把X、Y、Z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盐酸中,只有Z能生存气泡;把Y浸入到X与硫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中,Y的表面生成一层X.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Z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18.(3分)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A试管中的气体作燃料的优点是(答出一条即可),检验B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从该实验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答出一条即可)19.(4分)一定质量的纯净物A在32g氧气中充分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gCO2和18g水,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是;A中含有的元素是;A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若一个A分子中不超过8个原子,则A的化学式为.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20.(2分)设计实验证明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21.(2分)根据下面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22.(3分)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1)铁丝燃烧(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3)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紫色石蕊变红色.23.(3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1)写出一个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填字母代号).(3)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是CO2,所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为.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24.(10分)金属用途广泛,其结构和性质等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1)如图1是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铝原子的质子数为13B.在化合物中铝通常显+3价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铝可做导线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2)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2装置探究炼铁的原理,回答下列问题.①玻璃管中的现象是.②右边酒精灯上方的导管口有出现.③右边酒精灯的作用是.④有铁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3)如图3是探究铁生锈的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开始时U形管两端的红墨水液面相平)(4)硫酸亚铁能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现有纯净的铁粉112g,与足量的稀硫酸(H2SO4)反应,可生产硫酸亚铁的质量是多少?期末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四个词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烟花绽放 D.木已成舟【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花香四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海市蜃楼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烟花绽放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铜做导线 B.金子做金箔C.铁制炊具 D.氢气做燃料【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铜做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金子做金箔是利用金的延展性好和光泽,属于物理性质;铁制炊具是利用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氢气做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解答】解:A、铜做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金子做金箔是利用金的延展性好和光泽,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铁制炊具是利用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氢气做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铜、金、铁和氢气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B.闻气体的气味C.点燃酒精灯D.熄灭酒精灯【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分析】A、根据的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4.某粒子有10个电子、11个质子、12个中子,该粒子是()A.分子 B.原子 C.阳离子D.阴离子【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析】根据已有的微粒中各微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说明微粒带正电,则该微粒是阳离子;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构成中各微粒间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5.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核内中子数不同B.核外电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核内质子数不同【考点】元素的概念.【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的种类得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氢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故氢元素和氧元素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故选D.【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和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题的能力.6.下列各组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空气蒸馏水B.啤酒汽水C.冰水混合物矿泉水D.牛奶硬水【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洁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蒸馏水属于纯净物;啤酒、汽水都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矿泉水中有可溶性杂质、水等,属于混合物;牛奶、硬水都属于混合物.【解答】解:A、洁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B、啤酒、汽水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矿泉水中有可溶性杂质、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D、牛奶、硬水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的成分是不会改变的B.氮气性质不活泼,可以做食品保护气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D.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质量的【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常见气体的用途.【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是不会改变的错误,二氧化碳的含量再增加;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错误,是氮气;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不是空气质量.【解答】解:A、空气的成分是不会改变的错误,二氧化碳的含量再增加;故选项错误;B、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故选项正确;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错误,是氮气;故选项错误;D、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不是空气质量,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8.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B.分子、原子都在不停运动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D.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再分【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析】A、根据分子的概念进行解答;B、根据微粒的特点进行解答;C、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解答;D、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进行解答.【解答】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正确;B.粒子都在不断地运动,正确;C.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正确;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即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错误.故选D.【点评】通过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和分子、原子的构成,处理问题;了解常用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9.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的质量.A.①⑤ B.③④ C.②⑦ D.②⑥⑦【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析】根据原子核的组成和特点来考虑本题.【解答】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几万分之一,但却集中了整个原子的主要质量,因为电子质量太小了,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基本粒子是质子和中子.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原子核的认识,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情况.10.青少年应该多吃蔬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这里的“铁”是指()A.铁元素B.铁原子C.铁离子D.铁单质【考点】元素的概念.【分析】由题意可知:青少年应该多吃蔬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这里的铁是指铁元素.【解答】解:青少年应该多吃蔬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这里的铁是指铁元素,它存在于一些化合物中.故选A.【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11.下列同组物质全都由分子构成的是()A.氯化钠和氮气 B.水和氧气 C.汞和二氧化碳 D.氯化钠和水【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C、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的火灾都可用水扑灭B.所有的爆炸都是由剧烈燃烧引起的C.所有的可燃物燃烧都有火焰D.所有的自燃都是由缓慢氧化引发的【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分析】A、火灾是否可以用水应根据燃烧的物质确定.B、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气体的急剧膨胀.C、气体、液体燃烧发出的是火焰、固体直接燃烧发出的是光.D、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解答】解:A、火灾是否可以用水应根据燃烧的物质确定,电路失火不能用水;故错;B、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气体的急剧膨胀,不一定需要燃烧;例如高压锅爆炸;故错;C、气体、液体燃烧发出的是火焰、固体直接燃烧发出的是光;故错;D、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故对.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燃烧、氧化反应、爆炸、自燃等概念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3.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食用,会使人中毒身亡,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A.+3 B.+4 C.+5 D.+6【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解答】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钠元素的化合价+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2=0,解得x=+3.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的解题能力,较易.14.鉴别CO、O2、CO2三种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A.试验三种气体的溶解性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C.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D.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分析】鉴别CO、O2、CO2三种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达到一次鉴别出三瓶气体的目的.【解答】解:A、试验三种气体的溶解性,操作较为复杂,能鉴别但不是最常用的方法,故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无法鉴别CO、O2,故选项错误.C、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若气体能燃烧,则是CO;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种气体,故选项正确.D、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一氧化碳、氧气不能,无法鉴别CO、O2,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别.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5.熟练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用化学符号填空:氧化镁中的镁元素为+2价O;2个氧原子2O;3个氢分子3H2;氧化铁Fe2O3.【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解答】解: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镁中的镁元素为+2价可表示为:O.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氢分子可表示为:3H2.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Fe2O3.故答案为:O;2O;3H2;Fe2O3.【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2)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1)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2)固体碘和碘蒸气是由同种的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所以,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故答案为:(1)分子之间有间隔;(2)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7.把X、Y、Z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盐酸中,只有Z能生存气泡;把Y浸入到X与硫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中,Y的表面生成一层X.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Y>X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Z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可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解答】解:由题意可知,X、Y、Z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盐酸中,只有Z能生存气泡,说明了Z位于氢的前边,X、Y位于氢的后面;由把Y浸入到X与硫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中,Y的表面生成一层X.可知Y的活动性比X强.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Y>X.由于镁位于氢的前边,能与盐酸反应,符合Z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是:Mg+2HCl=MgCl2+H2↑,该反应的类型属于置换反应.故填:Z>Y>X;Mg+2HCl=MgCl2+H2↑;置换反应.【点评】根据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以及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的条件,可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这一点要求学生要牢牢的掌握.18.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A试管中的气体作燃料的优点是产物不污染环境(答出一条即可),检验B 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把带火星木条放在试管口,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从该实验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答出一条即可)。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化学初中物质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物质是否溶解。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强化对温度、溶剂、溶质种类等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浴、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
2. 实验步骤及结果记录表;
3. 教学课件及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溶解性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可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2. 实验操作:将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加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4. 结论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溶剂适合、溶质种类适宜时,物质更容易溶解。
5. 拓展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做出预测实验。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溶解性。
六、课堂作业:
1.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温度、溶剂、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2. 预测实验:通过预测实验探讨其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深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更多实验,加深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掌握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接触过什么物质的溶解?如何判断一种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2)通过示意图,简单介绍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理论探究(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溶解的条件是什么?(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溶解的条件。
(3)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3.拓展延伸(10分钟)(1)通过实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溶解物质越少,溶液的浓度越低?(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酒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巩固运用(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已学内容,设计实验验证以下假设:假设1: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假设2:溶解物质的质量越大,溶液的浓度越高。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并得出结论。
5.课堂小结(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和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复习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主题:物质的溶解性要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3.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沪教版初三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的关键,会转化的方法;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用 “难”、“不易”、“易”、“微”、“能”填空)H 2 溶于水, O 2 溶于水, CO 2 溶于水NaCl 溶于水, CaCO 3 溶于水, Ca(OH)2 溶于水 2、除了水还有 可作溶剂。
3、举一个气体作溶质的溶液 (填溶液的名称)。
新知导学:一定量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食盐? 试画出下列有关图示曲线。
【新知导学】: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阅读教材P16-17,完成实验1,实验2,实验3称为溶解性。
实验1:溶质不同,溶剂相同溶剂(5mL ) 结论: 。
实验2:溶质相同,溶剂不同结论: 。
实验3:溶质、溶剂相同,温度不同NaCl/g NaCl%结论:。
小结: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2.实验4:打开雪碧瓶盖会有什么现象?如果加热会有什么现象?结论:同种气体在同种溶剂中,压强减小,;温度升高,。
思考:有人说可以将CO2大量储藏到深海中。
为什么?根据学过的知识,这种做法不可取。
为什么?小结: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因素活动二、(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完成教材P17“活动与探究”,填写下表:(1)温度一定、水的量一定时,可溶解的KNO3的量。
(2)温度一定时,水量越多,溶解的KNO3。
(3)水的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的KNO3。
总结:,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叫做这种..的不饱和溶液。
..溶质反思:(1)溶液饱和与不饱和在什么前提下才能成立?(2)怎样确定溶液是否为饱和状态?(3)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①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③④⑤ )(4)饱和与不饱和转化时,溶液中相关量的改变增大用“↑”减小用“↓”不变用“▁”三、总结、反思与提升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反思:溶液状态有几种描述方法,其依据分别是什么?提升: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沪教版

2.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推测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也可以发现 教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还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学 二.问题提出 与情境创设
溶解性能够粗略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强弱。在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
过 需要确切地知道物 质溶解性强弱 程度,那么人们如何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 个人二次
物质的溶解性
教 学 目 标
教材 分 析
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知道溶
知识目标
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教
能力目标 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学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物质的溶解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情感目标 地位和应用。
方
重点
溶解度的概念及意义。
法
难点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
=
×100% 。
溶解度 + 100g
(4)固体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程
溶解度曲线: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
①推测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②发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大部分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只有极少数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少量的硫酸钠,这说明( B )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
C.硫酸钠的溶解度增加
D.硫酸钠的溶解度减小
4.将 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 20℃,不发生变化的是( C )
A.硝酸钾的溶解度
B.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6.3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学案

6.3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学案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结晶的原理,熟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和基本操作;2.能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结晶方法来分离混合物;3.会进行粗盐提纯。
【学习重点】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找到适合的结晶方法。
【学习难点】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溶解所需的仪器。
2.过滤所需的仪器。
3.蒸发所需的仪器。
4.物质溶解性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三种类型:(1),如KNO3;(2),如NaCl;(3),如Ca(OH)2。
【新知导学】:怎样设计实验来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活动探究实验1实验2操作步骤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NaCl溶液,用酒精灯加热在一只盛有30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KNO3,制成KNO3浓溶液。
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实验现象总结:什么叫结晶?结晶的方法有哪些?反思:如果实验1中用的是KNO3,实验2中用的NaCl,还会有类似的现象吗?为什么?小结:结晶的方法和适用范围(1)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又叫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2)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活动二.混合物分离的方法(1)可溶性固体与不可溶性固体混合。
如:将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所得的二氧化锰提纯出来,用方法。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物质。
如:从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提纯硝酸钾,用方法。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物质。
如:从含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中提纯氯化钠,用方法。
反思:你能说出上述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所需仪器吗?活用所学:现有一批混有泥沙的粗盐,如何得到较纯净的食盐晶体?拓展:1.制取精盐过程中将其中可溶性的杂质除去的方法是:用饱和的食盐水浸泡。
新版沪教版化学第6章教学案:6.3.1物质的溶解性

【学习目标】1、了解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
【课前预习】1.溶解性指。
⑴面粉在水中溶解,食盐、糖在水中溶解。
(填“易”、“不易”)⑵衣服上的油渍用水洗去,而用汽油洗去。
(填“难”、“容易”)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 ___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_______ ;还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
3.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_____;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有_。
【学习过程】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阅读课本16页,思考1、溶解性是。
【活动与探究】课本16页实验1、2、3结论(1);(2);(3)。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内因。
(2)外因。
3、物质溶解性的应用【交流与讨论】你知道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吗?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活动与探究】课本17页实验1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思考】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为什么有“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前提?2)怎么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活动与探究】 1)课本17页实验2、32)判断一未知的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3)向一定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①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_____;②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 ;③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有 _ ______ 。
④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填“能或不能”,下同)继续溶解该物质,溶解别的物质。
6、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当堂训练】1.下列因素中,与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有关的是()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溶剂的量④温度⑤固体溶质的形状A.①③⑤B.①②④C. ②④⑤D. ①④⑤2.20℃时,从某饱和食盐水中取出一部分,则剩下的溶液一定是()A.饱和溶液B.不饱和溶液C.浓溶液D.稀溶液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B.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浓度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4.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有部分晶体未溶解,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不是饱和溶液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热后一定不是饱和溶液5.20 g饱和食盐水中加入5 g食盐,保持温度不变,这时食盐水的质量将( )A.增加5 g B.为25 g C.为20 g D.无法确定6.下述方法中:①加水,②加硝酸钾,③蒸发水,④冷却,⑤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⑥加饱和硝酸钾溶液。
九年级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3新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能在实验室里初步提纯粗盐。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
教材分析重点探究常见晶体的制取,学会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从溶液中得到溶质晶体的方法。
难点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
学D.相应温度下达到饱和时,100g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出来;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可用的降温结晶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概念】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个人二次教学过程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结晶的应用:如海水晒盐,工业化工原料和产品的生产。
【交流与讨论】填写饱和溶液结晶(晶体不含结晶水)时下列所列各项的变化关系。
饱和溶液温度溶解度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①降温结晶降低减小不变减小减小减小②恒温蒸发结晶不变不变减小减小减小不变四、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步骤】1.称量与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溶解。
2.过滤: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3.蒸发:玻璃棒的作用:搅拌,使液体均匀受热。
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1.下列各组物质,不适宜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结晶的是(B)A.硝酸钾溶液 B.食盐溶液C.硫酸铜溶液盐溶液 D.氯化铵溶液2.降低温度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B)A.溶解度 B.溶剂质量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3.下列关于结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结晶是指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B.不同物质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后,其几何形状可能不相同C.结晶必须在蒸发溶液的时候才能进行D.把硝酸钾晶体从其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4.现有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100g,下列能改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是(C) A.恒温蒸发掉20g水 B.恒温加入少量的硝酸钾C.降温到10℃ D.升温到25℃5.在下列叙述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宜分离操作的编号..:A.蒸发结晶法 B.降温结晶法 C.过滤法;⑴食盐水中混有泥沙,欲从中分离出食盐,应先C,再A;⑵硝酸钾中混有少量食盐,应用B;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与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37,n=2B.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5.468gC.氧化铷的化学式为RbOD.铷原子的质量主要由构成其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2.KNO3、NaC1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B.升高温度不能使NaC1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C.80℃时,可用NaCl和水配制38.4%的NaCl溶液D.60℃时,将50g KNO3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B.非金属氧化物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C.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D.中和反应一定都是放热的反应4.某校化学活动小组为探究X、Y、Z三种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
【复习回顾】
1.在下、里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的饱和
溶液;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下,该物质在里达到状
态时所溶解的。
3.下表提供了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由上表可以总结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是。
(2)20℃时向1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要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3)现有8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138g,若降温至20℃,析出溶质氯化钠的质量约 g。
【活动探究】
实验1:蒸发浓食盐水
现象:
实验2: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现象:
归纳小结:常见的结晶的方法有:
(1)使溶质结晶析出;(2)冷却(也叫),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实验反思:
对的固体物质,一般采用蒸发溶
剂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对的固体物质,还可用冷却热饱
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知识应用:简单的分离和提纯
1.混有泥沙的粗盐初步提纯的主要操作步骤是、、;
2.从硝酸钾混有少量氯化钠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晶体的步骤是、
、。
反思归纳:
固体物质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
①当A中含有少量B时,提纯A,采用;
②当B中含有少量A时,提纯B,采用。
1.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是因为( )
A.氯化钠溶解度变小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溶剂质量变小
D.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2.将80℃饱和硝酸钾溶液300g 降温至30℃时,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
A .溶液的质量
B .溶剂的质量
C .溶质的溶解度
D .溶质的质量分数
3.根据右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t 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
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
C .将t 3℃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 2℃时都会析出晶体
D .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
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4.下列做法能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 )
A. 将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
B.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
C. 把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
D.给蔗糖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少量蔗糖
5.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
现将两试管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放进盛有冰水的烧杯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 .乙溶液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 .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 .试管里甲、乙两溶液中的溶质都减少 6.粗盐所含杂质主要是氯化镁、氯化钙等(均可溶于水),在提纯过程中常把粗盐粉碎后再用饱和的食盐水浸洗,再滤出食盐。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浸洗前后,粗盐中氯化镁、氯化钙的含量不变
B .浸洗后,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
C .浸洗前后,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变
D .浸洗用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数次的使用下去
6. 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将t 1℃时一定质量c 饱和溶液升温至t 2℃(不考虑水分蒸发),
此时该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t 3℃时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 1℃,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无晶体析出的是 。
为使b
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全部析出,可采用 结晶(填“蒸发”
或“冷却”)。
(4)t 2℃时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 1℃,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甲乙冰水溶解度(g)
1.下列各组物质,能够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步骤分离的是 ( )
A .硝酸钾和食盐
B .食盐和砂糖
C .碳酸钙和氯化钙
D .碳酸钠和硝酸钠
2.50℃时,等质量的两份饱和Ca(0H)2溶液,一份冷却至20℃得溶液甲;另一份加少量CaO 后,恢复温度至20℃得溶液乙。
则甲、乙两溶液的共同点是 ( )
A .溶质的质量分数
B .溶液的质量
C .Ca(OH)2的溶解度
D .溶液中Ca(OH)2质量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 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 (2)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任填一条) ; (3)分析t 1℃时,将10g 乙物质放入100g 水中,
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
“不饱和”)溶液。
欲使t 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 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 (任填一种方法)。
4.我省某盐场用海水作为原料晒盐。
(1)关于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析出盐的晶体
B .日光照晒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析出盐的晶体
(2)在实验室可将海水晒盐获得的粗盐(含有泥沙)制得精盐。
①粗盐提纯须经过 、 、 、结晶(填操作名称)可得到精盐。
②上述操作中都必须使用的一种玻璃仪器的名称为 ,它在上述前3 步实验操作中的作用分别为 、 、 。
(3)晒盐后得到的卤水中含MgCl 2、KCl 和MgSO 4等物质。
①将卤水加热到t 2℃以上,根据溶解度曲线,首先析出晶体
的是 ,理由是 。
②将①中的晶体过滤后得到滤液,把滤液降温到t 1℃以下,又
析出氯化钾和氯化镁晶体,再用少量的 (填“冷水”
或“热水”)洗涤两种晶体的混合物,就可得到较为纯净的氯化钾晶体。
【拓展延伸】
5. 我国某地区有一种“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传统。
这里的“碱”是指Na 2CO 3,“盐”是指NaCl 。
这样捞得的“碱”中会含有少量NaCl 。
下图为Na 2CO 3和NaCl 的溶解度曲线和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表(单位是克),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回答问题:
1 2 溶解度
O 10 20 30 /g 溶解度
t 1 t 2
甲 乙 温度/℃
①t1℃时,NaCl的溶解度Na2CO3的溶解度。
(用“>”“<”或“=”表达)
②“冬天捞碱”的原因是由于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捞碱”后剩余的溶液一定是Na2CO3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③“夏天晒盐”是利用(填序号)的方法,使NaCl晶体析出。
A.利用风吹日晒,使溶剂蒸发
B.升高温度,使NaCl溶解度增大
(2)根据上表分析:
①2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40克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为,(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若使其中的氯化钠完全溶解,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②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B.将氯化钠与碳酸钠的饱和溶液各100g,从30℃降至0℃,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C.t2对应的温度在20℃--30℃之间
D.欲从含有少量NaCl杂质的碳酸钠浓溶液中分离出碳酸钠晶体,应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板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