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全面对比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全面对比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全面对比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含义: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中、社会领域中都引起根本性变化。

二、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1、前提1688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2、条件①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②资本——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资本③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海外贸易市场扩大(直接和必要条件)三、工业革命的进程1、工业革命开始——标志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问世2、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工业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动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2)交通运输的发展:美国人富尔顿——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4、工业革命的拓展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等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主要发明:领域发明国别发明人新兴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英国哈格里夫斯动力革新改良蒸汽机英国瓦特交通运输工具汽船美国富尔顿蒸汽机车英国史蒂芬孙四、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注意: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指从手工工具到珍妮机再到蒸汽机。

2、生产手段、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1)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工厂制度出现,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3)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发展。

(4)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革①新的阶级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图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图
1、生产力迅猛发展;
2、社会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原子能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特点
1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
2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1科学与与技术结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再许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一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侧重于重工业部门。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部门
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造船业等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对中国
的影响
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2、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束缚生产的障碍
3、英国较早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累起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本
4、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
5、拥有丰富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拉开了欧美社会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
发源地
英国①(原因)棉纺织部门
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兴起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瓦特——英)
电力革命——电气时代
重大发明
1、瓦特的新型蒸汽机
2、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
1、电动机—格拉姆(比利时)1870
2、电话—贝尔(美国)1876
3、电灯—爱迪生(美国)1879“发明大王”
两次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注重科技创新,重视人才
关于世界整体趋势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2、20世纪初(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或工业革命完成后)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备注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进行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商品生产的需要, 特别是纺织品的生产。
4、汽车:本茨(德)1885 戴姆勒(德) 1886 福特(美)20世纪初 “汽车大王”
莱特兄弟(美) 1900~1902
影响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工业化出现,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3、资本主义开始超越东方并逐渐统治世界
4、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含义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这场在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叫做工业革命(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又叫蒸汽革命,产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及工业革命的新阶段,也叫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发源地英国①(原因)棉纺织部门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兴起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瓦特——英)电力革命——电气时代重大发明1、瓦特的新型蒸汽机2、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1、电动机—格拉姆(比利时)18702、电话—贝尔(美国)18763、电灯—爱迪生(美国)1879“发明大王”4、汽车:本茨(德)1885 戴姆勒(德)1886福特(美)20世纪初“汽车大王”莱特兄弟(美)1900~1902影响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工业化出现,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3、资本主义开始超越东方并逐渐统治世界4、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5、城市化开始,出现贫富分化,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1、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率先实现了电气化,工业发展的势头超过了英国2、生产力取得了又一次的飞跃,人类进入电气时代3、率先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4、亚非拉国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开展了自救的改革,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启示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国家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注重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关于世界整体趋势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2、20世纪初(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或工业革命完成后)整体世界最终形成备注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进行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商品生产的需要,特别是纺织品的生产。

九年历史三次工业革命知识点对比表

九年历史三次工业革命知识点对比表
对科技革命的认识
1、科技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2、但也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使战争更为惨烈;3、我们要合理利用科技成果,趋利避害,让科技为人类造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本131页和126页
九下105页
特点
1、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2、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进行缓慢。
3、以轻工业为突破口。
1、科学开始与技术结合起来,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更迅速。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帝国主 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核心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动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原子能或核能、太阳能
新兴产业
部门
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等
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等
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工业等
影响
课本90页
九下104页
共同影响
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巨变;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启迪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3、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
我国的对策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主要发明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顿发明汽船;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等
发动机、电动机、电灯、电话、电报、内燃机、汽车、飞机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4、汽车:本茨(德)1885戴姆勒(德)1886福特(美)20世纪初“汽车大王”
莱特兄弟(美)1900~1902
影响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跃发展,人类进入蒸汽 时代。
2、工业化出现,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3、资本主义开始超越东方并逐渐统治世界
4、社会关系发生变化,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一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5、城市化开始,出现贫富分化,人口膨胀,住房 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1、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率先实现了电气 化,工业发展的势头超过了英国
2、 生产力取得了又一次的飞跃,人类进入电 气时代
3、率先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殖 民扩张的步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4、 亚非拉国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开展了 自救的改革,和民族独立运动
备注
1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进行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商品生产的需
要,特别是纺织品的生产。
2、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束缚生产的障碍
3、英国较早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累起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本
4、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
5、拥有丰富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
2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拉 开了欧美社会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
发源地
英国①(原因)棉纺织部门
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兴起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瓦特央)
电力革命电气时代
重大发

1、瓦特的新型蒸汽机
2、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
1、 电动机一格拉姆(比利时)1870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详细版)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详细版)
★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原料。
★殖民掠夺、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本。
★手工场时期积累了技术。
【表现】
★电的广泛使用,电灯、电话、发电机、电车的出现。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与使用。
★化学工业、钢铁工业、通讯行业等等。


★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相同点
★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都是人们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
★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进入自由资本主义。第二次: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产生了新的组织方式——工厂。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的形成。
★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加速了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
★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确立。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
★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重大变化,
重化工业取代了轻棉纺织业,成为
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对中国的影响
★欧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
★列强入侵,迫使清政府探求救国之路(洋务运动)。
★列强入侵,外商企业在中国建立,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引起了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

特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地 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地位: 英国成为“世界 工厂”,在世界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第一、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世界联系日趋紧密,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第三、西方列强借工业革命的优势,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 掠夺,给这些地区造成更大的灾难。同时,也使这 些地区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
——《共产党宣言》
请概括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 直接原因:
18世纪以来,英国的海外市场 需求不断扩大,要求人们改革 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
重大发明
瓦 特
影响:蒸汽机的使用,解决了 机器生产的动力问题,大大推 动了机器的发明与使用,带来 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 城市之母。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造了第一艘汽船。以蒸汽机 推动船两侧的明轮,称为“轮船”。并在哈得逊河 试航成功。
感受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
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
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
茶,而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遍布东印度群
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 点?从中看出当时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
第二、世界联系更加紧密,20世纪初最终成为一个整体。
第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绝大多数亚非拉国家变成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
第四、新的生产方法和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如标准化生产方 法和流水线生产方法。
第五、列强争夺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后来引发第一次世界 大战。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或“技术 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是资本主义 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 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 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帝国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战争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

具体原因:两大对立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扩军备战。

﹡战争的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①三国同盟:德国(核心)、意大利、奥匈帝国;②三国协约:英国(核心)、法国、俄国。

5、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大战的爆发﹡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概况:①1914年8月,日本加入协约国作战;②1915年3月,意大利宣布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③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④1917年8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⑤1917年11月,俄国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空前的灾难(坦克是一战中英国使用的新式武器)(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伤亡人数更多。

﹡战争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性质: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特点:首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十分残酷。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A、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极大损失和破坏。

B、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衰落,美日崛起。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D、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E、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整体化进程。

五、一战期间,在中国发生的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答:①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②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③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国际格局: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东方从属于西方)
生产力: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力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国际格局: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求着月球、富者越富”的局面。
(东西方拉大了距离)
对中国的影响
侵略: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本殖民地封建社会;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国家
英国
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美、德走在前端。
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和加强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开始标志
珍妮机的发明(棉纺织业部门)
电力的广泛应用
标志性发明
蒸汽机
电力、内燃机
动力机械
蒸汽机
内燃机
成果
生活:珍妮机的发明(哈格里夫斯)
生产:改进蒸汽机(瓦特)
交通:轮船(1807,富尔顿,美国)
火车(1825史蒂芬孙,英国)
电力为动力:电车、电话、电灯、电报
内燃机为动力:汽车、飞机
能源


影响
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反抗: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地主阶级开始了洋务运动。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来,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要点阐释:
1、分析、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出基本理论认识。

相同点:
①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出现。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不同点:
①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和技能,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之上取得的。

②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开展,第二次工业
革命则是多源的。

③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认识:
科技(工业)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2、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请举出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答: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的财富大大增加。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等。

还有人类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如火车、汽船、城市化等。

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高中历史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高中历史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主要 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
项目 1、由英—法美—德俄日 2、是生产实践的总结 (工匠、技师)棉纺织— —轻工业 3、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 手工业 4、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二次 工业革命
1、同时在多国家发生, 有的两次交叉进行 2、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 紧密结合(科学家、工程 师) 3、电力、通讯、轻重工 业发展迅速 4、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特点
次第
第一次工业革命
项目
第二次工业革命
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 1、生产力迅猛发展; 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 2、社会结构:垄断与 2、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 分为两大对立阶级; 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 3、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阶段; 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3、列强瓜分世界,侵 4、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 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 期; 从属于西方;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 4、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衡,各国实力对比发生 成,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变化。
次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背景 条件 主要 成就 特点
影响
次第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次 工业革命
时间
18C60S---19C中期的100年 19C70S----20C中期的30年 1、前提-君主立宪制的确 1、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 立 世界范围内确立 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 2、资本-资本的积累和对 贸易和殖民掠夺; 殖民地的掠夺; 3、劳动力-圈地运动; 3、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 4、技术-工场手工业的积 性进展 累 4、市场-德、意、日的统 一开辟了国内市场;世界 5、市场-打败西、荷、法, 市场的初步形成扩大了对 成为日不落帝国 商品的需求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含义
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这场在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叫做工业革命(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又叫蒸汽革命,产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
及工业革命的新阶段,也叫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束缚生产的障碍
3、英国较早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累起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本
4、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
5、拥有丰富的原料产地和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展: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拉开了欧美社会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
两次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注重科技创新,重视人才
关于世界整体趋势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2、20世纪初(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或工业革命完成后)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备注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进行的原因: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商品生产的需要,特别是纺织品的生产。
5、城市化开始,出现贫富分化,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1、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率先实现了电气化,工业发展的势头超过了英国
2、生产力取得了又一次的飞跃,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率先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4、亚非拉国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开展了自救的改革,和民族独立运动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

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对比

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对比
表4: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
类别
时间
国别
发明者
发明成果
棉纺织业
1733
英国
凯伊
飞梭
1765
英国
哈格里夫斯
手摇纺纱机
1769
英国
阿克莱特
水力纺纱机
1793
美国
惠特尼
轧棉机
动力
1769
英国
瓦特
单动式蒸汽机
交通
1807
美国
富尔顿
汽船
1814
英国
史蒂芬孙
蒸汽机车
表:5: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类别
时间
1837
美国
摩尔斯
有线电报
1876
美国
贝尔
电话机
1894-1896
意大利
马可尼
无线电报
国家
发明者
发明成果
能源
1866
德国
西门子
发电机
1870
比利时
格拉姆
电动机
1882
美国
爱迪生
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1884
英国
帕森斯
多级式汽轮机
交通
1885
德国
本茨和戴姆勒
汽车
1894
美国
福特
制造美国第一辆汽车
1903
美国
莱特兄弟
飞机
石化
1859
美国
德雷克
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1867
瑞典
诺贝尔
发明炸药
电信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间
世纪年代——世纪年代
世纪年代——世纪末世纪初
背景条件(出现原因分析)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3.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丰富生产技术知识
4.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
发明者(主要身份)
工匠、技师
科技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动力
蒸汽动力(改良的蒸汽机)
能源

交通工具
火车、汽船(轮船)
新兴工业部门
机器制造业、采煤业、纺织业、冶金等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
进入的时代(实质)
蒸汽时代(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主要经济侵略方式
以商品输出为主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发电机、电动机、发明电灯)——最主要特征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内燃机驱动的汽车、飞机)
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开始部门
纺织业(轻工业)
电力(重工业)
领先国家(发生时空)
英国(首发英国然后向其他国家扩展)
美国、德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
2.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3.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4.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主要成就
棉纺织:哈格里夫斯的标志工业革命开始;
标志性成果:瓦特改良(1785年)冶金、采矿部门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作动力;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要点阐释:
1分析、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出基本理论认识。

相同点:
①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垄断和垄断组织的出现。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世界
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不同点:
①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劳动者凭借经验和技能,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
之上取得的。

②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开展,第二次工业革
命则是多源的。

③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认识:
科技(工业)革命的后果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2、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请举出一些事例加以说明?答: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的财富大大增加。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等。

还有人类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如火车、汽船、城市化等。

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国际格局: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东方从属于西方
生产力: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力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国际格局: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求着月球、富者越富”的局面..
东西方拉大了距离
对中国的影响
侵略: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本殖民地封建社会;
反抗: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地主阶级开始了洋务运动..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来;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电力、内燃机
动力机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蒸汽机
内燃机
成果
生活:珍妮机的发明哈格里夫斯
生产:改进蒸汽机瓦特
交通:轮船1807;富尔顿;美国
火车1825史蒂芬孙;英国
电力为动力:电车、电话、电灯、电报
内燃机为动力:汽车、飞机
能源

电力、石油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影响
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国家
英国
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美、德走在前端..
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和加强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开始标志
珍妮机的发明棉纺织业部门
电力的广泛应用
标志性发明
蒸汽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始国家政治前提
时间
开始标志标志性发明动力机械
成果
能源
时代特征
影响
对中国的影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比表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英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美、
德走在前端。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扩大
和加强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上半期19 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初
珍妮机的发明(棉纺织业部门)电力的广泛应用
蒸汽机电力、内燃机
蒸汽机内燃机
生活:珍妮机的发明(哈格里夫斯)电力为动力:电车、电话、电灯、生产:改进蒸汽机(瓦特)电报交通:轮船( 1807,富尔顿,美国)内燃机为动力:汽车、飞机火车( 1825 史蒂芬孙,英国)
煤电力、石油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生产力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人类进入蒸生产力: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汽时代 .发展,人力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际格局 :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国主义阶段。

局面国际格局: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求(东方从属于西方)着月球、富者越富”的局面。

(东西方拉大了距离)
侵略: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向中国发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本殖民地封来,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建社会的深渊。

反抗: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
技术,地主阶级开始了洋务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