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人们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用石犁翻土耕种;用耒耜碎土,用石锄收获。
②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盛行二牛抬杠的耦犁法(赵过发明),朝一个方向翻土的犁壁出现。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⑤东汉: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使用一牛挽犁。
铁犁牛耕在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可以调节犁耕深浅的犁评),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为后世沿用。
古代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1)生产工具:①战国:铁犁;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耧车——播种工具;③隋唐: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着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
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
通过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一年两熟(或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促进了四川盆地农业发展。
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
②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基本在陕西境内。
修建龙首渠时,其间一段高山黄土,采用井渠施工法,开隧洞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坎儿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渗漏和蒸发)即汉代关中人民创造的井渠。
(5)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发明了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使用人力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起源:起源早,领先世界;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 (4)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5)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1、 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 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 )
你我好比鸳鸯鸟
该戏词反映了什么经济形态? 比翼双飞在人间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 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 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春秋时期:垄作法 (2)西汉时: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到今天,基本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耕作制度的发展
(1)两汉: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一年两熟制(稻麦轮 作),一年三熟制
★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江浙 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众李冰及 其子率修建,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水
井渠法
坎儿井起源于
利
2000年前的汉代。特
工
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 取地下水自流灌溉。
程
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
——
法开渠的问题,又能
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
龙
程中的蒸发和渗漏。 该法很快就推广到甘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民是整个经济系统的核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的特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农业为主导: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农业生产,人们大多从事农业活动,并以此为生。
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2. 自给自足:古代中国由于交通不便,地域辽阔,各地资源有限,所以农业生产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少量的农产品才能用于交换。
这种自给自足的特点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 重视水利: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建设,大力开发水资源,例如修建灌溉系统、水利工程等,以保证农田的灌溉和灌溉。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田的产量,还可以有效防止旱涝灾害的发生。
4. 经济区域分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工。
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是小麦和谷物的主要产区,这种区域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的交流。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1. 原始农业时期:原始社会是中国农业经济的起点,人们开始采集和种植农作物,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2. 农业生产力的进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和工具也在不断改进。
铁器、种田套、犁等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3. 农业经济的繁荣:从汉朝到唐朝,中国的农业经济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相辅相成,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4. 农业经济的衰退:随着宋朝以后,中国的农业经济逐渐衰退。
人口增长导致农田的扩张,土地的争夺激烈,同时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也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农业经济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稳定: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因素。
高中历史必修二: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赋税: 田亩税、人头税、杂税、附 加税、临时性的征收 (秦始皇“泰半之赋”) 沉重的赋 水利、交通、国防、城市、 税和力役 徭役: 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 兵役: 征战、戍边、守地
古神 代农 中氏 国在 农神 业话 的传 地说 位中 如的 何地 ?位 说 明 了
阅读课本,找一找: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①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②水利事业的发展
阅读课本,找一找: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zxxkw
①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
②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耕作方式的演进:
骨
耜
石
斧
远 古
刀耕火种 (火耕)
古 代
以牛田 (铁犁牛耕)
生产工具的革新:
磨制石斧
石锄
骨耜
春秋战国铁农具
汉曲柄锄
汉代大镰
西汉耧车——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
西汉耦犁
东汉一牛挽犁
zxxkw
唐代曲辕犁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 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 农业经济
威远中学 彭义 学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名人 中国农业的始祖 肩披树叶, 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 名片 神农氏
头生双角, 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 (炎帝) 手捧五谷。
经济形式。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筒车
高转筒车
明 清 风 力 水 车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 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
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 井田制
(商周) 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春秋战 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 君主土地私有制
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农民土地私有制(附庸)
翻车→风力水车
改良培育作物
芍陂、都江堰、坎井儿 引进高产作物
工具 革新
水利 灌溉
耕作 技术
作物 改良
骨器木器→铁器 耦犁→曲辕犁
代田法、耕耙耱 稻麦轮作、施肥
古代农民的状况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唐·李绅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 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 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论贵粟疏》汉·晁错
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①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③是封建王朝主要财政来源,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 基础。
(2)局限性:
①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易破产。 ②规模小,难以扩大生产,不利于技术的进步。 ③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历程1. 原始农业- 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 作物:主要种植粟(北方)和水稻(南方)。
例如,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发现了粟的遗存,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
- 生产工具:以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为主,这些工具较为简陋,生产效率较低。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先砍伐树木,放火烧荒,然后进行耕种,土地肥力耗尽后就迁徙到新的地方。
2. 商周时期- 作物种类进一步丰富,除了粟、稻外,还有黍、稷、麦、桑、麻等。
- 生产工具: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如青铜耒、耜等,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广泛使用,木制和石制农具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 耕作方式:开始走向耜耕阶段,人们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等技术,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
同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农民集体在井田上劳作。
3.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铁农具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如铁犁铧、铁锄等。
铁农具比青铜农具更加坚硬、耐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牛耕技术:牛耕也开始出现并得到推广。
农业动力从人力逐渐向畜力转变,这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 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的修建则大大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
- 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这一时期,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开始形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 秦汉时期- 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 牛耕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一牛挽犁,这种耕作方式更加灵活,适合在小块土地上使用。
- 水利工程继续发展,如关中地区的漕渠、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体状况
1、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⑴中国农业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⑵生产工具: 石刀、石斧、石犁
⑶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 ①概念:
刀耕火种
先用石刀、石斧把大树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
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②弊端:
土地利用率不高,人民频繁迁徙
③生产工具相对简单,技术革新缓慢,心理上极易满足 (落后性) ④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产品主要不面向市场 (自足性,或称“稳定性”)
⑤负担沉重,缺乏必要的积累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脆弱性)
二、小农经济
6、影响:
①积极性:
a经济:在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政治:利于确保封建王朝赋役来源,促进政权巩固和社 会稳定;
★生产工具中青铜农具较少原因: ①青铜器多用于礼器和贵族生活用品,是贵族权力和 地位的象征; ②青铜器较珍贵
⑵耕作技术:
已懂得排水、除草、沤肥、治虫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具体状况
2、石器锄耕的商周农业:
⑶农作物: 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
⑷土地制度: 井田制
⑸经营方式: 劳动者集体耕作
c科技:促进了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科技的发展;
d思想:造就了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注重孝
道、重视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
二、小农经济
6、影响:
②消极性: a十分脆弱,难以应对天灾、战乱、瘟疫和沉重的赋役负担,易导 致阶级矛盾激化;(政治) b具有封闭性、落后性,阻碍了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 源,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近代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 c随着土地兼并和人口的增加,土地会过度开垦,这就给生态环境 带来负面影响;(社会) d助长了重男轻女的思想,也造就了农民自私、狭隘、保守的心理 性格;(思想) e影响技术革新,使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突破,发展不成近 代科技(科技)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有: (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 措施,一般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 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重视水利的兴修。 (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 (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7)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8)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研究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 (1)农业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 动; (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3)只有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才有长足发展, 所以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 (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甚至可以说要以 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五色养生粥
待の要撞破城门,将后面の木军撕碎.尪军攻势爆涨/面对尪军那等疯狂の攻势,斗志本就低靡の;木军,精神终于开始支撑否住咯,壹个个都现出咯畏惧退缩之势.连诸葛亮也神色惊变,口中蓦然道:"为何主公还未率军杀到,莫非途中有变?""快叫赵王殿下来城门御敌/"有些凌乱の诸葛亮,无奈之 下,只得急是派人支会木元霸,令他来增援他所防守の那壹城门.手下战旗兵匆匆而去,却已经来否及咯.木存孝和罗士信已经冲到咯城门之外,指挥着士卒,疯狂の砍撞城墙.世人虽否知木存孝神力,但只罗士信神力,有咯罗士信在前方,无数白袍军仿佛有咯精神支柱壹般,壹群群如浪涛壹
第5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商周)
土地公有制
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君主土地私有制 (战国以来) 多种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 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 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 B.铁器牛耕的推广 • C.国家走向统一 • D.封建制度的确立
• 3.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 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 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 B.土地兼并严重 •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 (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封建 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田中老与幼,相见何欣欣。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 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 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所以多寿考,往往见玄孙。
• 兴衰
• 特点 • 瓦解原因 • 始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 除于战国。 •
•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 现,私田大量增加。 • ②战争造成劳动力减少,井田荒芜。 • ③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 无论公私一律按亩纳税促使土地国有向私 有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2).三大土地制度变迁
2、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奴隶社会:井田制。①演变:起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瓦解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②性质: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可以世代享用,无权转让和买卖,需要向周王交纳贡赋。③瓦解过程: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私田被大量开垦出来。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加之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鲁国实行“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井田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特别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改变了“田里不鬻”的传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确认。秦始皇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诏书,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3)封建社会:以土地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①国有土地所有制(如: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的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个体小土地所有制三种。②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居支配地位。国有土地所有制是补充形式,农民小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附庸。秦汉以后,总的趋势是国有土地日益减少,私有土地日益增长。③影响:战国时期确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往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并将收获物的大半交给给地主。农民受到国家和地主的双重剥削,过着贫困的生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范成大的诗句“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反映出古代中国的经济生产方式是(B)。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地主所有制 自耕农所有制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氏族集体所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②封建地主占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③广大农民无地或少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二、农业的发展
汉代曲柄锄
汉代耧车 汉代大镰
二、农业的发展
2、生产工具的革新
①材质:石、木→青铜→铁
②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③牵引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商周) 土地制度 氏族集体所有制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有制 表现形式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 燔莱而播粟, 火耕而水耨, 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
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戒赵王:"秦以牛田 ,水通粮,其死 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战国策》
材料说明铁犁牛耕技术的采用产生了什么影响?
促进秦国生产力的发展,使秦国国强民富。
练习与巩固
1、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 C、春秋末期 D、秦汉时期
)
2、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D 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 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C 、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 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思考:神农为什么受到后人尊敬? 制耒耜,教民耕作
2、地位:
1)农业是经济的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 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 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会:
富者田连阡陌,贫 者无立锥之地
战国——井田制被废除
如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 井田制
商鞅
3)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 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 小农土地私有制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
赋税沉重 农民生活贫困
沉重的徭役
1)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 承担的无偿劳动。 2)分类:(按用途划分) 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 二是兵役;
长城
秦始皇陵兵马俑
3)影响:
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 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 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 活秩序遭到破坏。由此引 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 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 凋残的直接原因。
王景治黄(东汉)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 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 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 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 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风 力 水 车 ( 明 清 )
唐代筒车
隋唐五代
宋代 明清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传教士利玛窦
《农政 农 明 徐光 总结前代的水利经验 全书》 学 代 启 并介绍欧洲水利技术
2、不利因素 (1)土地制度的变迁(土地的所有权) ①土地制度
商周(奴隶社会): 井田制(名义归国家所有,实际上 归国王所有) 国有土地所有制
战国以来(封建 商鞅变法废井田, 社会): 确立土地私有制 北魏至唐前期: 地主土地私有制 (主体) 农民土地私有制 均田制(国家授田,农民承担赋税)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本各子目内容说明: 一、“神农”的传说—— 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的地位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赋税和徭役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事业和灌溉技术的发展
(2)沉重的赋税与力役
•表现: 沉重的赋税: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 要形式。如:秦“泰半之税” 繁重的徭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 无偿劳动。 •影响: 积极:民众的艰辛劳动是古代帝 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 消极: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严重破坏,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 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3、耕作方式:男耕女织。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分别有哪些? (1)有利: 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如铁犁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水利事业的兴修; ④封建政府扶持:重农抑商政策。 天文历法、农书„„ (2)不利: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 ②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④旱、涝等自然灾害。
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 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 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 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 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在这个经济模式中,农业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农民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具有一定的特点,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以及丰富的水资源。
这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古代农业主要是粮食作物的种植,如稻谷、小麦、粟米等。
农民们依靠农耕,通过耕种、施肥等方式,不断提高粮食产量。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中国的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古代中国的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农业经济的主要参与者。
农民们靠耕种土地来维持生计,并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农民的生活往往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但他们不畏艰苦,努力工作,以确保农作物的丰收。
古代中国的农民也具备一定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他们通过世代相传的农业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农民们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参与者,他们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农民们需要按照政府规定的税收要求,向国家交纳一定的赋税。
这些税收被用于国家的建设和军事行动。
除了税收,农民还需要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
这种农业税收和地租制度,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等级分化的一种体现。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农民们种植粮食,农产品的丰收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也为城市提供了商业发展的基础。
古代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通过农产品的贸易,农民们可以获得其他商品和服务。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比如纺织业、陶瓷业等,这些行业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种以农村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也推动了封建社会经济体系的形成。
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社会提供了物质财富,也为社会改革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保障。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溉工具的进步三
筒车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 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 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等于小农经济,并延续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2)产生的条件: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1.中国农业的起源 2.农耕格局的形成:南稻北粟 3.中国原始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4.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1)作物(五谷)(2)家畜(六畜)
五谷
黍
稷
麦
粟
稻
猪
马
牛
六 畜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情况,请你 为统治者想想办法, 该如何解决呢? (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国语· 晋语》
骨
耜
石
斧
曲 辕
犁
铁制农具
耦犁(二牛抬扛)
构 造 变 化
直 辕 犁 曲 辕 犁
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 的基本定型 。
典型例题分析:
图一
图二
回答: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 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响?
D
2、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 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 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 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B
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 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 ··· 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徭 役 田 赋 人 头 税 田 赋
兵 役
抑 制(均田、限田) 兼 并
地主
地 租
新 的 封 建 国 家
自耕农
沦为
佃农
激化矛盾
农民起义
新的自耕农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的进步
传说
大禹治水(防洪和灌溉)
战国 秦
汉代
都江堰 (李冰) / 郑国渠(郑国) 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井渠法 / 治理黄河(王景)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生产力 ②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的发展
③农民不同程度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 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3)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积极性
我们该如何评价小 农经济呢?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4、封建王朝主要财源; 5、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图一是石器锄耕,图二是铁犁牛耕,第二种方式更进步 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提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变迁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井田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 国有土地所有制
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 (商周) 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 所有制
局限性
1、分工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 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 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重点难点问题: 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素有利因:
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 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那当时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做的呢? 统治者往往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 但 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 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所以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古代农民的地位和处境
封建国家、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
封 建 国 家
轻 徭 薄 赋
羊
狗
鸡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耕作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发展阶段 原始阶段
耕作技术的变化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农具的变化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 春秋战国 农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的革命; (发达地区) 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 唐代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曲柄锄、大镰、 (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 镂车
(2)不利因素:
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 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分散性:耕作方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1、 《国语· 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 记载;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由 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 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 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 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 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B
立井水车(北) 高转筒车(南)、京杭大运河
隋唐五代
宋代 明清
水转翻车 风力水车
汉代的井渠法
关中农民:“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 区
灌溉工具的进步一
戽(hù )斗是古 代最常见的提 水器具,在木 桶、柳条筐系 上绳子,两人 相对而立,用 手牵拉绳子, 从低处戽水上 岸。
灌溉工具的进步二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 溉机械之一。《后汉书》 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 钧加以完善。
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铁犁牛耕
曲辕犁
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
生产工具:石器
青铜器
铁器
(春秋战国)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农业动力: 人力
畜力
(春秋战国)
观察并寻找这头春秋青铜牛的特殊之处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