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位结肠综合征结肠脾曲综合征
Mirizzi综合征(米里齐综合征)
Mirizzi综合征别名:Mirizzi综合症;解剖功能综合征;米里齐综合征消化科:概述:Mirizzi综合征(Mirizzi syndrome)作为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及其炎症所引起的胆管梗阻性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
目前各家对Mirizzi综合征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
1905年Kehr 报道了胆囊管结石嵌顿及其炎症所引起的肝总管梗阻是梗阻性黄疸的少见原因。
1940年阿根廷医生Pablo Mirizzi根据术中胆道造影提出“肝管有生理括约肌功能”的报道,并于1948年根据术中胆道造影结果首次报道并描述了由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压迫肝总管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称之为解剖功能综合征,命名为Mirizzi综合征。
其所指的Mirizzi综合征是由于肝总管受到结石的刺激引起肝总管括约肌收缩,从而导致肝总管梗阻,肝总管无器质性改变。
但是1983年Lubbers 证明肝管上不存在括约肌,组织学研究表明肝总管是一纤维组织结构管道,壁内有少量的平滑肌细胞,未证实有括约肌样的平滑肌,故最早定义的Mirizzi综合征缺乏解剖学基础。
在随后的报道中,常将Mirizzi综合征包括嵌顿结石对肝总管的机械性压迫、炎症纤维狭窄、肝内胆管狭窄,甚至胆囊胆管瘘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对原定义有了较大的修改。
它实际上是胆石症的一种并发症,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1975年,Corlette年报道18例胆囊哈氏陷窝与肝管形成内瘘,将其归为Mirizzi综合征的一种类型。
1983年,宫畸逸夫提出Mirizzi综合征的定义,为肝总管狭窄是由于胆囊结石或并发炎症并伴有胆管炎和黄疸症状,宫畸逸夫将胆囊颈或胆囊管无结石或胆囊内结石没有嵌顿,而是由于胆囊炎的炎症累及引起肝总管狭窄的一组疾病包括在Mirizzi综合征里。
由于Mirizzi综合征在胆囊切除时易引起胆管损伤,加上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广泛应用,术中常遇到类似的病理变化,手术处理存在特殊性。
而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可致胆囊癌的发生率上升,这都需要有一名称来概括这些症状,所以Mirizzi综合征这一概念仍在使用,但其意义更为广泛。
Pj综合症癌变1例
Pj综合症癌变1例患者女36岁。
患者因“反复餐后呕吐伴上腹部胀痛2个月余”入院,自幼双手掌、指部先后长出大小不等的黑斑,逐渐长大,无不适感。
口服法小肠造影:胃、小肠多发息肉样病,十二指肠升段近屈氏韧带处狭窄,肠管宽约4.3mm,范围约29.8mm。
CT增强扫描:胃、十二指肠明显扩张,十二指肠升段近屈氏韧带处呈鸟嘴样改变,空肠肠管局部呈靶环状增粗、扩张,增强后肠壁呈分层状表现,肠腔内见强化的肠系膜,呈肠套叠表现。
电子结肠镜检查:全结肠均可见0.6~3.0cm大小不等的息肉,部分有长蒂,且息肉以乙状结肠和直肠居多;电子胃镜于十二指肠区摘除息肉术中病理检查:腺瘤性息肉;中分化腺癌并部分粘液腺癌,侵及十二指肠壁全层。
讨论Peutz-Jeghers综合征即PJS由Peutz和Jeghers两人分别在1921年和1949年报道,在1954年Mayo正式提出用Peutz-Jeghers命名本病。
本征三大特征:①多发性胃肠道息肉。
②特定部位的皮肤及黏膜的黑色素沉着斑。
③本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本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腹痛、便血、贫血等,息肉可以诱发肠套叠。
在X线诊断方面本症息肉的主要表现为成堆的菜花样充盈缺损,约0.5~4.0cm大小,可以为带蒂或为广基息肉,数目可多可少,分布不均匀或集中出现,本综合征恶变少见,若有多在胃、十二指肠、结肠处,恶变的表现同结肠癌表现,由于肠套叠所致的局部肠腔扩张、增粗要注意与结肠癌鉴别。
CT目前是诊断PJS并发症的辅助手段之一。
根据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结合病史及家族史,诊断不难。
国内根据戴益琛等的报道[1],1995~2006年间我国共报道黑斑息肉综合症1133例,其中有明确家族史的552例,散发病例581例,最大的一个家族共调查了5代63人,共有20例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4例可疑患者,共有4人患恶性肿瘤;黑斑分布以头部及手足为主,头部分布部位最广泛,包括唇、口周、鼻、面部、口腔粘膜、颊部、眼周等,而会阴部及肛周较隐秘,不易发现;息肉以大肠息肉最常见;我国所报道的1133例中,有明确病理报告535例,其中错构瘤性息肉351例,占65.6%;腺瘤性息肉110例,占20.6%;幼年期息肉9例,增生性息肉9例;炎症性息肉17例,淋巴样增生5例,21+6例为腺瘤性并错构瘤性,5例炎症性并错构瘤性,1例炎症性并幼年性息肉,1例炎症性并肠道阿米巴病;发病年龄2~36岁,平均为16岁;男女发病率约1:1.5;国内1133例中,合并恶性肿瘤104例,占9.2%,其中大肠癌43例,小肠癌25例,胃癌6例,胰腺癌7例;病理检查明确为癌变27例,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5.96%,消化道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7.77%;过去认为此病不恶变,但近年资料表明,PJS是恶性肿瘤高发人群,总的恶性肿瘤发生率达20%。
江西放射肿瘤科模拟题2021年(38)_真题无答案236
江西放射肿瘤科模拟题2021年(38)(总分89.XX02,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腹部外伤常受累脏器依次是( )A. 肝、胃、肾B. 脾、肾、肝C. 脾、肝、胰腺D. 肝、肾、脾E. 脾、肾、结肠2. 克罗恩(Crohn)病慢性期典型的X线征象是( )A. 病区周围粘连B. 狭窄与扩张肠管相间并存C. 肠瘘形成D. 肠管条索状狭窄E. 肠管僵直,形状固定3. 下列哪项不是胃息肉的X线表现( )A. 肿瘤周围粘膜正常B. 轮廓光滑C. 胃襞柔软D. 肿瘤区粘膜皱襞消失E. 腔外肿块4. 关于“小肠Crohn病”影像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环肠壁对称性侵犯B. 鹅卵石征C. 小肠多发狭窄D. 肠壁增厚E. 口疮样小溃疡5. 下述“新生儿胸腹膜裂孔疝”描述,错误的是( )A. 左侧居多B. 可伴肺发育不全C. 常有肠梗阻D. 左肾可疝入胸腔E. 比胸骨旁疝发生率低6. “Gardner综合征”患者,临床无( )A. 腹腔内硬纤维瘤B. 皮肤色素沉着C. 颅面骨多发骨瘤D. 腹泻、黏液便、血便E. 可有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癌7. 关于胆囊癌的描述哪项正确( )A. 直接侵犯以消化管最常见B. 多为鳞癌C. 多为浸润型D. 造影表现正常就可除外胆囊癌E. 胆囊壁增厚是本病特有影像8. 下述食管癌X线征象不正确的是( )A. 粘膜皱襞破坏B. 充盈缺损C. 与正常管壁移行D. 管壁僵硬不规则E. 溃疡9. 腹部透视诊断肠梗阻的主要依据是( )A. 膈下游离气体B. 间位结肠C. 肠腔气液平D. 肠壁钙化E. 肠管扩张10. 易与胰头肿块混淆的是( )A. 门腔淋巴结B. 右肾上腺C. 右侧膈肌脚D. 十二指肠E. 胃幽门管11. 下列有关胰腺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胰腺是腹膜间位器官,分头、颈、体、尾四部分B. 胰头最大,被十二指肠降部和横部包绕C. 胰腺钩突位于肠系膜上静脉的后方D. 胰腺体部位于小网膜的后方E. 胰管位于实质内,又分主胰管与副胰管12. 肠结核好发于( )A. 结肠B. 回肠C. 回盲部D. 直肠E. 空肠13. ⅣP的简称是( )A. 腹部平片B. 逆行性肾盂造影C. 静脉性尿路造影D. 膀胱造影14. 大肠全长约为( )A. 5~6mB. 2.0mC. 1.5mD. 2.5mE. 3.0m15. 下述胃溃疡征象,哪项提示为恶性( )A. 粘膜纠集B. 狭颈征C. 项圈征D. 腔外龛影E. 局部胃壁僵硬16. 关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描述错误的是A. 黏膜表面有假膜形成B. 主要见于儿童C. 多发生于空肠和回肠D. 出血坏死呈节段性分布E. 可见水肿及炎细胞浸润17. 十二指肠憩室好发于( )A. 球部B. 球后C. 壶腹部D. 水平部E. 升部18. 胃肠道憩室于钡剂造影时,最不易充盈的是( )A. 食管囊状憩室B. Meckel憩室C. 胃憩室D. 十二指肠降段憩室E. 结肠憩室19. 下列关于“小儿套叠灌肠复位”成功标志,错误的是( )A. 气体、钡剂进入小肠B. 腹部包块消失C. 钡剂进入腹腔D. 灌肠器内有时可见到粪便排出E. 症状消失,患儿安然入睡20. 下列哪项属于上皮胃的良性肿瘤( )A. 胃息肉B. 胃纤维瘤C. 胃平滑肌瘤D. 胃脂肪瘤E. 胃血管瘤21. 胆管囊状扩张分为5种类型,其中Ⅰ型为( )B. 肝内多发性囊肿C. 壁内段胆总管囊状膨出D. 多发性肝内、外囊肿E. 胆总管憩室22. “口服胆囊造影”,脂餐后胆囊正常收缩率为( )A. 不缩小B. 20%左右C. 40%左右D. ≥50%E. 以上都错误23. 下述“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临床特点,哪项正确( )A. 罕有恶变B. 青年发病C. 好发于直肠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E. 常因腹部绞痛就诊24. 下列关于结肠息肉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多见于儿童B. 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C. 息肉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恶变机会多D. 病理上是炎性增生性病变E. 双重造影时呈环形阴影,轮廓光整,密度均匀25. 良性溃疡X线征象中哪项不正确( )A. 龛影突出胃壁轮廓之外B. 治疗后好转C. 龛影正面观呈圆形D. 粘膜皱襞通到龛影口E. 胃大弯浅盘状溃疡26. 男,36岁,右下腹痛、低热3月钡餐检查示回肠末端狭窄、管壁较僵硬,粘膜皱襞紊乱,回盲瓣破坏,盲肠袋挛缩,结肠显示不良,根据临床及X线表现,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肠结核B. 肠癌C. 肠淋巴瘤D. 结肠息肉恶变E. 肠平滑肌瘤27. 隆起型胃炎又称之为( )A. 炎性息肉B. 浅表性胃炎C. 肥大性胃炎D. 萎缩性胃炎E. 疣状胃炎28.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好发部位是( )A. 大弯侧C. 前壁D. 后壁E. 基底部29. 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的部位是( )A. 水平部B. 球部C. 降部D. 球后部E. 小弯侧30. 下列疾病中,不引起食管位置或形态改变的是( )A. 主动脉扩张B. 食管癌C. 左房增大D. 膈疝E. 胸腺肥大31. 正常食管壁厚度大约为( )A. 1mmB. 3mmC. 5mmD. 4mmE. 以上均不是32. 钡灌肠检查见病变远端呈杯口状充盈缺损,周围有多个弹簧状环形阴影的是下述哪种疾病( )A. 单纯性肠梗阻B. 绞窄性小肠梗阻C. 单纯性结肠梗阻D. 肠套叠E. 结肠扭转33. 关于Peutz-Jeghers息肉病错误的说法是A. 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B. 口唇周围和颊黏膜等处出现色素斑C. 几十到数百个息肉可分布于整个胃肠道D. 常见于成年人E. 肠道息肉属错构瘤性质34. 3岁男孩突发性腹痛,大便有血,腹部可触及包块,最有可能的诊断( )A. 坏死性小肠炎B. 小肠扭转C. 小肠肿瘤D. 肠套叠E. 急性阑尾炎35. 在肝转移病灶中,钙化发生率高的是( )A. 肾癌B. 直肠癌D. 平滑肌肉瘤E. 甲状腺癌36. 服用下列哪种药物不引起肠道弥漫性扩张( )A. 左旋多巴B. 普鲁卡因C. 吗啡D. 阿托品E. 胃复安37. 引起胃扭转的病理学因素为( )A. 胃周围韧带松弛B. 胃肿瘤C. 横结肠位置异常D. 胃下垂E. 幽门与贲门接近38. 下列关于“肠结核”影像表现,错误的是( )A. 增生型肠结核出现充盈缺损B. 跳跃征C. 溃疡型龛影检出率高D. 增生型肠结核肠管出现短缩、变窄E. 内瘘39. 下列溃疡性结肠炎的晚期表现中,错误的是( )A. “钮扣样”溃疡B. 结肠袋消失C. 结肠缩短D. 骶前间隙变窄E. 均匀分布的雪花样钡斑40. 下列“结肠癌”的造影表现,哪项也可见于良性病变( )A. 环堤B. 半月征C. 结肠壁局限性僵硬D. 苹果核征E. 充盈缺损41. 空回肠良性肿瘤中以哪些常见( )A. 腺癌B. 畸胎瘤C. 纤维瘤D. 平滑肌瘤E. 神经源性肿瘤42. 下列关于皮革状胃的X线征象,错误的是( )A. 胃粘膜皱襞形态不变B. 胃腔缩小C. 幽门管多呈关闭状态D. 胃壁蠕动消失E. 食管可继发扩张43. 男,56岁,右下腹痛、贫血3个月。
第一节 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生理概要结、直肠与肛管解剖(一)结肠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 cm (120-200 cm)。
结肠各部的直径不一,自盲肠的7. 5 cm依次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 cm。
结肠有三个解剖标志,即结肠袋、肠脂垂和结肠带。
盲肠以回盲瓣为界与末端回肠相连接。
回盲瓣具有括约功能,由于它的存在,结肠梗阻易发展为闭拌性肠梗阻。
另一方面,残留回盲瓣的短肠综合征较已切除回盲瓣的相同长度的短肠综合征的预后相对较好。
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故有一定的活动度,其长度在成人约为6 cm,盲肠过长时,易发生扭转。
升结肠与横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肝曲,横结肠与降结肠延续段称为结肠脾曲,肝曲和脾曲是结肠相对固定的部位。
升结肠和降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以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故其后壁穿孔时可引起严重的腹膜后感染。
横结肠和乙状结肠为腹膜内位器官,完全为腹膜包裹,是结肠中活动度较大的部分,乙状结肠若系膜过长则易发生扭转。
结肠的肠壁分为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
(二)直肠直肠位于盆腔的后部,平骸呷处上接乙状结肠,沿骸、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隔转向后下,至尾骨平面与肛管相连,形成约900的弯曲。
上部直肠与结肠粗细相同,下部扩大成直肠壶腹,是暂存粪便的部位。
直肠长度约12^15 cm,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以腹膜返折为界。
上段直肠的前面和两侧有腹膜覆盖,前面的腹膜返折成直肠膀胧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
如该陷凹有炎性液体或腹腔肿瘤盆底种植转移时,直肠指诊可以帮助诊断;如有盆腔脓肿可穿刺或切开直肠前壁进行引流。
下段直肠全部位于腹膜外。
男性直肠下段的前方借直肠膀胧隔与膀胧底、前列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及输尿管盆段相邻。
女性直肠下段借直肠阴道隔与阴道后壁相邻。
直肠后方是骸、尾骨和梨状肌。
直肠的肌层与结肠相同。
直肠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而成为肛管内括约肌,属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可协助排便,无括约肛门的功能。
纯中药彻底治愈中药治疗克罗恩病
纯中药彻底治愈中药治疗克罗恩病、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终合症)成果报导克罗恩病、慢性结肠炎(即肠道易激终合症)经纯中药治愈终身不复发。
这病通常诊断为慢性结肠炎,西医的病名叫克罗恩病,病理学的命名叫肠道易激综合症。
肠道易激综合症属于遗传缺陷引起的一种经常性的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的疾病。
具体表现就是经常吃了饭以后肚子痛,痛起来就想上厕所拉稀大便.这是人体的一种遗传缺陷,世界西医终身不能根治,随时发病随时治疗随时好转,然后又是随时发病随时治疗随时好转折磨一辈子。
肠道易激综合症的具体病因就是患者先天就带来一种特殊体质,要说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生理学谈起。
人一来到世上,就具备抵抗自然界的各种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利因素的本能,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免疫力。
但是大家不知道免疫力有两大免疫大系统。
第一种就是细胞免疫,也叫特异免疫功能。
细胞免疫的生理物质就是大家知道的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它们是针对现实存在的某种病原菌或病毒的感染性病原,调动淋巴系统释放对应抗体以消灭感染病原物。
体内丙种球蛋白浓度正常的人,就很少有感冒、发炎、长疮化脓的机会。
丙种球蛋白浓度通常只有正常或偏低两种情形。
第二免疫系统就是人体应激系统,又叫体液免疫功能。
也是由淋巴系统释放的受高级中枢支配的一种抗体即应激反映物质。
应激反映物质的功能,也是为了保护和对抗来自外界的饮食物、微生物、化学、气味、光线、辐射、昆虫鸟兽等作用于人体时会发生不利影响的一切因素。
而体液免疫功能与细胞免疫比较一般只有正常或过高两种情形。
体液免疫正常的一般就很少过敏,体液免疫偏高的随时对很多物质产生过敏。
这种过高的免疫反应对人体危害极大,常常会严重损伤人体生命器官如脑组织、心脏、肝脏、肾脏、血液、关节、皮肤等。
其后果具有致死性、永久残废、终身带病几种不同的归宿。
体液免疫偏高引起的免疫应激损害,常见的有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肾衰尿毒症、肾性贫血;系统性类风湿心脏、肾脏病和类风湿关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病肾衰竭、狼疮肝硬化和皮肤型红斑狼疮;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大脾功能亢进免疫性溶血;过敏性紫癜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肾衰尿毒症,这几类都具有致死性、永久残废、终身带病。
脾脏的解剖及生理概述PPT课件
脾脓肿、脾结核等多为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时全 身感染的并发症,脾切除可有效去除病灶。
5、造血系统疾病
1)脾切除能够去除破坏血细胞的场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脾切除的最佳适应证,脾切除
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脾切除后患者黄疸消退、贫血 改善,但手术不能纠正红细胞骨架蛋白缺失或减少等内在 缺陷。4岁以下患儿除非有严重贫血、明显发育障碍或反 复出现溶血危象外,一般不宜施行脾切除。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行脾切除的适应证亦局限于伴有明 显脾肿大的重症患者,以改善压迫症状和消除脾功能亢进, 仅能部分纠正贫血、减少输血次数,效果不如遗传性球形 红细胞增多症显著。
2) 脾切除能减少自身抗体的生成。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可选择脾切除以减轻溶血和血小板的破坏,但 均非首选,仅适用于肾上Βιβλιοθήκη 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 出现激素依赖时。
脾切除治疗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疗效可达5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达80%。特发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时可 急诊行脾切除术。
近10年来,随着内镜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 镜脾切除术已成功得到推广应用。具有创伤小、 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2、保脾手术技术
长期以来,由于对脾脏重要功能缺乏认识,错误观念误导 脾外科领域几个世纪,认为脾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器官, 无辜性脾切除被奉为经典。
二十世纪脾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证实 脾脏虽非生命必需器官,但拥有重要功能,无辜性脾切除 受到广泛质疑,各种保留性脾手术应运而生。
目录
1
解剖及生理
2
脾切除概述
3
手术适应证
4
术后并发症
一、脾脏的解剖及生理概述
lynch综合征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lynch综合征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又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简称HNPCC),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癌症综合征。
该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结直肠和其他消化道器官的癌症,具有家族聚集性和早发性特点。
Lynch综合征患者往往在40岁以下就会发展出结直肠癌或其他相关癌症。
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按照以下顺序来介绍Lynch综合征:首先,我们将解释Lynch综合征的名词含义,并对其进行详细分类;其次,我们将对Lynch综合征进行整体概述,包括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等;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Lynch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和特点,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Lynch 综合征的遗传机制以及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发病机理;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简要总结文章内容并提出相关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Lynch综合征的全面解释和说明。
通过对该综合征的概述、症状特点、遗传机制和发病机理等方面的详细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Lynch综合征的本质和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一遗传性癌症综合征。
2. Lynch综合征名词解释Lynch综合征,也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简称HNPCC),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肠道癌症综合征。
它是由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些基因与DNA修复机制有关。
Lynch综合征是以家族史中多个成员患上结直肠癌或其他相关肿瘤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
其主要特点是早发生、高度侵袭性和位于结直肠或其他消化系统器官的肿瘤。
此外,Lynch综合征还可导致其他类型的癌症,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泌尿系统肿瘤等。
该综合征通常由四个基因突变引起:MLH1、MLH2、MSH6和PMS2。
消化道穿孔、肠套叠影像诊断
消化道穿孔、肠套叠胃肠道穿孔常继发于溃疡、创伤破裂、炎症及肿瘤,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为穿孔最常见的原因。
创伤破裂通常发生于肠管,多由闭合性损伤引起。
肿瘤穿孔是因肿瘤坏死,以及肿瘤引起局限性肠炎、坏死性肠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也可造成肠穿孔。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发生在前壁,穿孔的同时胃十二指肠内的气体和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气腹和急性腹膜炎。
慢性穿孔多发生在后壁,穿透前浆膜与附近组织器官粘连,有时溃疡虽很深,但内容物不流入腹腔。
由于小肠肠曲彼此紧靠,穿孔后纤维蛋白沉着,相互粘连而穿孔很快被封闭,且小肠气体少,故小肠内容物流出少,也较少造成气腹。
结肠气体量较多,穿孔后易导致气腹和局限性或全腹膜炎。
●临床特点是起病骤然,腹膜刺激症状。
●X线检查:主要表现为气腹、腹液、腹脂线异常和麻痹性肠胀气等征象。
●典型征象:为膈下游离气体,表现为双侧膈下线条状或新月状透亮影,边界清楚,其上缘为光滑整齐的膈肌,下缘分别为肝、脾上缘。
大量气腹时可见双膈位置升高,内脏下移,有时衬托出肝、脾、胃等脏器的外形轮廓。
●X线腹部平片出现气腹后首先应排除非胃肠。
还应注意虽然穿孔但无气腹。
假气腹(相似平片上有些表现酷似气腹):1、间位结肠。
2、充气扩大的肠管互相重叠(双壁征)。
3、腹腔和胸腔脓肿。
4、胃十二指肠大的憩室影、胃扩张。
5、膈疝、横隔不平滑。
6、其他。
●在X线检查中,以游离气腹最重要。
应注意几种情况:①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肠,正常时可以有气体,因此穿孔后大都有游离气腹征象;②小肠及阑尾,正常时一般无气体,穿孔后很少有游离气腹征象;③胃后壁溃疡穿孔,胃内气体可进入小网膜囊,如网膜孔不通畅,气体则局限在网膜囊内,立位照片于中腹显示气腔或气液腔,即网膜囊上隐窝充气,而气体并不进入大腹腔;④腹膜间位或腹膜后空腔器官向腹膜后间隙穿孔,气体进入肾旁前间隙,还可进入腹膜后其他间隙,出现腹膜后间隙充气征象,而腹腔内并无游离气体。
因此,没有游离气腹征象并不能排除胃肠道穿孔。
结直肠肛门疾病-精品医学课件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指征:
系统内科治疗无效、中毒性巨结 肠、穿孔、消化道出血、癌变、肠外 表现剧烈。
手术方式:
1、全结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 2、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 3、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Dukes 分
分期
TNM
期
0期 Tis N0 M0
I期 T1 N0 M0
A
T2 N0 M0
A
IIA 期
T3 N0 M0
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IB 期
T4 N0 M0
B
IIIA T1-T2 N1
C
期
M0
IIIB T3-T4
C
期
N1M0
IIIC
T任何 N2
C
期
M0
IV期
T任何 N任何 M1
D
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右半结肠癌 临床表现
隆起型
浸润型
溃疡型
结直肠癌的扩散与转移:
一、直接浸润 三、血行转移
二、淋巴转移 四、种植转移
结直肠癌的分期: Dukes分期
Dukes分期
A期: 限于肠壁内 未穿出肌层 无淋巴结转移
B期: 侵犯浆膜 侵出浆膜 无淋巴结转移
C期: 有淋巴结转移
D期: 远处转移 局部广泛转移
C1期:
癌旁淋巴结转移
C2期:
高发年龄在50岁 以上。
青年人患大肠癌 的比例在正不断 攀升。
中晚期比例高: 约20%就诊时多 已进入中晚期
直肠癌比例高: 发病部位,结肠 癌占35%左右, 直肠癌约65%。
中国小肠镜诊治Peutz Jeghers综合征的专家共识意见(2022年)
中国小肠镜诊治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专家共识意见(2022年)【提要】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和肿瘤易感性为主要特征。
小肠是PJS息肉好发部位之一,易伴发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癌变等并发症。
随着小肠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小肠镜已经成为PJS诊治的关键技术,在小肠息肉诊断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PJS临床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消化内镜医师对PJS诊治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
为进一步促进小肠镜技术在该领域的推广应用,有必要制定中国小肠镜诊治PJS的专家共识意见。
本共识基于循证依据及专家经验对PJS的流行病学、遗传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息肉监测及随访等方面进行梳理,以便于指导专科医师、内镜医师加强对PJS患者全生命周期的规范诊治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小肠镜在P JS患者小肠息肉诊治中的作用。
【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小肠;肠息肉;治疗,临床研究性;专家委员会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和肿瘤易感性。
P JS自幼发病,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胃肠道息肉逐渐增多、增大从而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癌变、营养不良及儿童发育迟滞等。
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及年轻成人PJS人群中,多数患者由于反复发生肠套叠、肠梗阻等并发症而被迫多次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围绕这一年龄段,切除消化道多发息肉、防治由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是临床最主要的治疗目标。
PJS患者胃、十二指肠近端及结直肠息肉可通过胃镜和结肠镜进行切除,但小肠多发息肉诊治一直是临床难题。
近年来,随着气囊辅助式小肠镜(balloon-assisted enteroscopy,BAE,简称小肠镜)诊治技术的不断进步,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 oscopy,DBE)和单气囊小肠镜(single-balloon enteroscopy,SBE)的日益普及,使得PJ S小肠息肉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成为可能,其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充分临床验证,在诊治小肠息肉及其并发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腹部
腹部查体一视:腹部外形、腹壁情况、腹壁静脉、呼吸运动、胃肠型和蠕动波、上腹部波动二听: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搔刮试验、水坑试验三叩:腹部正常叩诊音、肝脏及胆囊叩诊、胃泡鼓音区、脾脏四触: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脏器触诊四分区法:(1)右上腹:幽门,十二指肠,小肠,结肠肝曲,部分横结肠;肝,胆囊,胰头,右肾,右肾上腺;腹主动脉(2)左上腹:胃,小肠,部分横结肠,结肠脾曲;肝左叶,脾,胰体尾,左肾,左肾上腺;腹主动脉(3)右下腹:小肠,盲肠,阑尾,升结肠;右输尿管,膀胱;右卵巢,右输卵管,子宫,右精索(4)左下腹:小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左输尿管,膀胱;左卵巢,左输卵管,左精索九分区法:上部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连线,下部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前正中线连线的中点划两条垂直线,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左右季肋部、左右腰部、左右髂部及上腹部、脐部和下腹部(1)右季肋部: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右肾上腺(2)右腰部:升结肠、空肠、右肾(3)右髂部:盲肠、阑尾、回肠末段、淋巴结、右侧卵巢及输卵管、右侧精索(4)左季肋部:脾、胃、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5)左腰部:降结肠、空肠或回肠、左肾(6)左髂部:乙状结肠、左侧卵巢及输卵管、左侧精索(7)上腹部:胃、肝左叶、十二指肠、胰头和胰体、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8)脐部: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及回肠、下垂的胃或横结肠、腹主动脉、肠系膜及淋巴结、大网膜(9)下腹部:回肠、乙状结肠、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或增大的子宫一、视诊1.腹部外形切线位进行观察。
(1)全腹膨隆肥胖者,腹壁脂肪过多,脐凹陷明显;腹腔内病变所致者,腹壁无增厚,压力使脐突出✓腹腔积液:1)蛙腹:腹水患者平卧时腹水下沉于腹腔两侧,至腹部宽扁。
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腹膜癌转移,肾病综合征,胰源性腹水,结核性腹膜炎2)尖腹:腹膜有炎症或肿瘤浸润,腹部呈尖凸型✓腹内积气:1)胃肠道积气:全腹膨隆,两侧腰部不明显,移动时无形状改变。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20年第9期主任医师王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 330008)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便秘”“泄泻”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其病机在于肝脾气机不畅、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及肾,形成肝、脾、肾、肠胃诸脏功能失调。
同时与情志失调、思虑劳倦密切相关。
⒈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郁怒忧愁过度可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甚则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而腹痛。
肝气郁结,横逆乘脾犯胃,脾胃运化失常可见泄泻。
⒉脾胃虚弱。
脾主运化,若因各种原因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反为湿与滞,于是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泄泻乃作。
⒊湿热蕴结。
湿邪蕴结肠道,故见黏液便。
如嗜食肥腻辛辣之物,胃肠积热,伤津化燥,肠失濡润,腑行不畅易出现便秘;或气虚阳虚,肠道通降无力而便秘。
肝脾不调,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故腹泻与便秘交替。
⒋肾阳虚衰。
肾之阳气助脾胃之运化以腐熟水谷。
若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此外,气运不调,生湿、生热、生痰,也可形成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的证候。
其早期多属肝郁脾虚;后期累及肾,表现为脾肾阳虚;波及血分可见气滞血瘀等证候。
故临床辨证需辨明虚实、寒热、气滞、兼夹的主次及相互关系。
治疗以调理肝脾气机为主,兼以健脾温肾。
【肝胃气滞证】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伴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或兼胁痛,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
方药:六磨汤加减沉香(后下)9克,木香(后下)12克,槟榔12克,乌药12克,枳实15克,大黄6克,郁金12克,厚朴9克。
气滞甚者加厚朴10克,香附15克,柴胡10克,以助理气之功;气郁日久,郁而化火,加黄芩10克,栀子10克,龙胆草15克清肝泻火;气逆呕吐者,加半夏10克, 旋覆花15克,代赭石30克;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15克,柴胡12克,合欢皮15克;若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加桃仁15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活血化瘀。
腹部查体
3、高度肿大: 1)表面光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
、慢性疟疾和骨髓纤维化等。 2)表面不光滑: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
*压痛:脾脓肿、脾梗死。 摩擦感:脾周围炎、脾梗死。
(三)胆囊触诊
1)尿潴留:前列腺肥大或癌、脊髓病、 麻醉后、手术后局部疼痛。
2)结石或肿瘤:需双手触诊
(五)膀胱触诊
(六)胰腺触诊
1、正常不能触及
2、上腹中部或左上腹有横行呈带状压痛及 肌紧张并涉及左腰部--急性胰腺炎(出现grey tuiner sing或cullen sign 提示重型)
3、上腹部触及质硬而无移动性横行条索状 的肿物—慢性胰腺炎,坚硬块状,表面不光 滑—胰腺癌。
4、上腹部肋缘下或左上腹触到囊性肿物— 假性囊肿。
四、腹部肿块
(一)正常腹部可触到的结构
1、腹直肌肌腹及腱划:中线两侧对称出现,较 表浅,曲颈抬肩时更明显。 2、腰椎椎体及骶骨岬: 3、乙状结肠粪块: 4、横结肠:可推动,可触到上、下缘。 5、盲肠:呈圆柱状,稍能移动,无压痛。
(二)异常肿块
1、部位:肿块常来源于该部的脏器。
2、深吸气时能触到1/2以上肾脏即为肾下垂。 3、肾肿大见于:
1)肾盂积水与积脓:质地柔软而富有弹 性,有时有波动感。
2)多囊肾:不规则增大 3)肾肿瘤:表面不平、质地坚硬。
肋脊点压痛点
背部第十二肋骨与脊柱夹角的顶点
肋腰点压痛点
第十二肋骨与腰肌外缘夹角的顶点
(五)膀胱触诊
1、方法:单手滑行触诊 2、胀大多由积尿所致:
右上腹部
肝 胆囊 幽门 十二指肠 胰头 右肾 右肾上腺 结肠肝曲
消化内科克罗恩病疾病中医诊疗思维
消化内科克罗恩病疾病中医诊疗思维克罗恩病(CD)是一种贯穿肠壁各层的慢性增殖性、炎症性疾病,可累及从口腔至肛门的各段消化道,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但好发于末端回肠、结肠及肛周。
临床以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发热、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脏等的肠外表现。
本病病程迁延,有终身复发倾向,不易治愈。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30岁和60~70岁是2个高峰发病年龄段。
无性别差异。
本病在欧美国家多见。
近10多年来,日本、韩国、南美本病发病率在逐渐升高。
我国虽无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资料,但病例报道却在不断增加。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病因尚未明了,发病机制亦不甚清楚,推测是由肠道细菌和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人群,引起肠黏膜免疫反应过高所致。
(一)遗传因素传统流行病学研究显示:①不同种族CD的发病率有很大的差异;②CD有家族聚集现象,但不符合简单的孟德尔遗传方式;③单卵双生子中CD的同患率高于双卵双生子;④CD患者亲属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而患者配偶的发病率几乎为零;⑤CD与特纳综合征、海-普二氏综合征及糖原贮积病Ib型等罕见的遗传综合征有密切的联系。
上述资料提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扫描结果显示易感区域分布在1、3、4、5、6、7、10、12、14、16、19号及X染色体上,其中16、12、6、14、5、19及1号染色体被分别命名为IBD1-7,候选基因包括CARD15、DLG5、SLC22A4和SLC22A5、IL-23R等。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D符合多基因病遗传规律,是许多对等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一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病。
(二)环境因素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CD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不仅发病率和流行情况发生了变化,患者群也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提示环境因素对CD易患性的影响越来越大。
研究显示众多的环境因素与CD密切相关,有的是诱发因素,有的则起保护作用,如吸烟、药物、饮食、地理和社会状况、应激、微生物、肠道通透性和阑尾切除术。
腹腔间隙综合征
腹腔间隙综合征温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尤荣开间隙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CS)是指在一局限的间隙内,压力升高所引起组织功能和循环障碍的表现。
CS多发生于肢体骨筋膜间隙,称为骨筋膜间隙综合征;若发生在眼球称青光眼;发生于颅腔时称为颅内高压综合征;发生于腹腔的间隙则称为腹腔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
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腹腔内压力(Infra-abdominal pressure,IAP)非生理性急剧升高,影响内脏血流及器官组织功能,并进一步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有呼吸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下降,甚至进行性缺氧,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少尿甚至无尿的一种临床危重综合征。
【定义】ACS:持续的腹内压力>20mmHg(存在或不存在腹腔灌注压<60mmHg),同时伴有IAH相关的新的器官功能障碍/衰竭。
【发现历史】早在十九世纪末期,Marey和Burt就曾注意到IAP升高对呼吸功能的影响;1890年,Hernricius对猫和狗的研究表明,当IAP升高到27和1150pxH2O(25pxH2O=0.098kPa)时可导致动物的死亡;直到1911年,Emerson第一次报道了在多种动物模型中腹内高压可导致心血管功能的异常;1913年,Wendt首次提出腹内高压与肾功能不全的关系;1984年Kron等首次提出ACS概念,用来描述腹内压增高后所导致的心血管、肺、肾、胃肠以及颅脑等多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
【病因】腹腔是一个封闭腔,生理状态下,腹内压平均为零(相当于大气压)或接近零。
任何腹腔内容量增加均可引起腹内压升高,但在腹水、妊娠和腹腔巨大肿瘤等慢性状态下,腹腔内容量缓慢增加,腹壁渐被牵张,腹内压无急剧升高,因而无急性腹腔高压症状出现,也就不致发生ACS。
PJ综合征
Peutz—Jeghers综合征P-J综合症又称黑斑息肉病,是由皮肤粘膜黑斑合并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很高的外显率,男女均可携带因子,约有30-50%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息肉分布的广泛性与遗传并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但黑斑的发生部位常较一致.该病由1921年Peutz首先描述,1949年Jeghers对本病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介绍.临床症状本征临床表现不一,个体差异很大。
病情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便、便血、便秘、呕血等消化道症状。
除以上症状外,本征尚有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2大特征性表现。
1、色素沉着:①部位:色素斑主要发生于面部、口唇周围、颊黏膜、指和趾,以及手掌、足底部皮肤等处;②色泽:多数患者发生在上下唇和颊黏膜的色素斑为黑色,其余部位多为棕色或黑褐色;③出现时间:可出现于任何年龄,斑点多在婴幼儿时发生,至青春期明显,部分患者在30岁后可逐渐减退或消失;④与息肉关系:绝大多数病例为两者同时存在,约5%的患者仅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或色素沉着。
两者在出现顺序上,临床多为先有色素斑点,然后才发生息肉,但色素斑的数目和深浅与息肉的数目无相关性;⑤色素斑的特征:其外形为圆形、椭圆形、梭形等多种形态,一般界限清楚,以口唇及颊黏膜最明显,下唇尤为突出。
色素斑常紧密相连,不高出于皮肤及黏膜表面。
2.胃肠道息肉:息肉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常呈多发性,以小肠多见,在胃、大肠、阑尾腔也有生长。
这些息肉大小不定,小者仅为针头般大小的隆起,大者直径可达,多为~,表面光滑,质硬,蒂的长短、粗细不—,也可无蒂。
较大息肉可呈菜花样。
此外,胃肠道息肉所引起的长期腹泻和便血可导致贫血;当息肉发展成大型息肉时,可发生肠梗阻;也可因息肉过多或息肉牵拉引起肠套餐,有时还可并发直肠脱垂。
肠套叠大多数可自行复位,如不能及时复位,延误较久可引起肠坏死。
编辑本段诊断检查诊断标准:皮肤粘膜的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息肉,息肉组织学检查属错构瘤,家族遗传病史.诊断该病不需符合上述所有条件.部分患者只有色素斑和息肉,尤其是色素沉着是本病特征性表现,临床上应注意口腔粘膜,手掌和足底,指趾,如患者存在这些色素斑常提示本病. 1.视诊:应检查口唇、口腔黏膜、手掌、足底、指和趾、肛门周围等部位,观察有无色素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位结肠综合征(Chilaiditi 综合征)
间位结肠综合征也称为Chilaiditi 综合征,此征中右结肠曲嵌入肝脏与横膈之间,其原因并非在肠管本身,肝脏的下垂和和位置异常是形成本病的基础。
常因肝脏的韧带过长,薄弱、缺无等发育异常,使肝脏下移并与膈肌之间的间隙增宽,以至结肠嵌入之间形成本病。
膈肌的先天薄弱或膈肌麻痹为本病的促发因素。
此外在部分肝硬化患者中因右肝叶萎缩明显,肝膈间隙增大也可见此症。
本病男女性都可见,平时常无症状,部分可表现为,上腹不适,轻度腹胀,以右上腹明显,餐后加重。
临床常易误诊为胆囊炎或胃炎。
当嵌入的结肠发生梗阻时,常感到突然发生的上腹胀痛难忍,并有憋气感及后背放散痛。
经数小时至数日症状消失,而且大多于活动后突然消失症状。
对部分症状较重,并呈进行性,持续性加重,尤其在儿童时期症状严重,影响食欲,妨碍生长发育的,可考虑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固定肝脏和结肠预后较好。
轻症可不必治疗,经卧床休息,避免在食管中产气等,大部分可自行缓解,也可采用中药补中意气汤治疗。
本病的诊断主要是X线与CT,也用超声波检查。
间位结肠是指结肠(多为肝曲)由肝前间隙或肝后间隙进入肝脏与膈之间,可无症状,可引起游季肋部隐痛、腹胀甚至消化道梗阻;
================================================= =
结肠脾曲综合征,位结肠脾曲于胃前方、脾内侧进入胃底上方、膨胀积气,临床症状与间位结肠相似(无梗阻);
膈膨升,一般称为限局性膈膨升,为膈顶膜部薄弱,深吸气时向胸腔膨升,透视下膈顶运动减弱或消失,膈肌边缘运动正常,无矛盾运动;
膈肌麻痹,为膈神经病变所致,多见于左侧,有时可由纵隔肿瘤、外伤等引起,透视下深吸气时因对侧隔面下移,腹压增高,病侧隔面被动向上移,称膈面矛盾运动;
膈疝,指腹腔脏器经膈的正常潜在孔隙,或因外伤、炎症、肿瘤坏死处进入胸腔。
===========================================
结肠脾曲综合征是由于结肠脾曲固定点先天异常而引起的大便排空障碍或不完全性结肠梗阻。
结肠脾曲综合征缺乏典型症状,其临床上常常容易与其它专科疾病表现相混淆,加上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造成误诊,且误诊时间长,部分病人往往多次住院行各种检查(独未行钡灌肠)均无明确结果[1]。
结肠脾曲综合征行钡灌肠能明确诊断,对反复腹痛,伴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病
人行钡灌肠检查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本例病人在多家医院做结肠镜检查,而未做钡灌肠,可能为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因误诊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并造成经济损失。
故我们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不应忽视那些传统而有价值的常规检查,应从常规入手。
参考文献
1 黄天立,巴明臣,林宗伟.结肠脾曲综合征30例误诊原因及其对策.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4):241.
结肠脾曲综合征的治疗体会(附21例报告)
<<中国综合临床>>2005年07期
林妙承, 潘沁铭
目的探讨结肠脾曲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和效果.方法对21例结肠脾曲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结肠脾曲或左结肠角的顽固性梗阻,常被误诊;X线表现为右半结肠及横结肠轻至中度扩张,常伴横结肠长度增加,脾曲夹角小,降结肠管腔相对细小,立位观察结肠脾曲位置明显高于肝曲;术中见膈结肠韧带相对肥厚、粗短,而且与膈面的连接点明显偏向外侧,升结肠与横结肠长度增加、扩张,结肠袋较为平缓;结肠脾曲切除横结肠、降结肠一期吻合术疗效好,单纯脾曲松解术效果差.结论结肠脾曲综合征是由于膈结肠韧带存在解剖学异常以结肠脾曲或左结肠角的顽固性梗阻为表现的疾病,常被误诊,确诊主要依据X线片,结肠脾曲切除,横结肠、降结肠吻合
术为其根治手段.--------------------------------------------------
脾曲综合征是指结肠脾曲处积聚过多气体,引起左上腹发胀、腹痛,且可放散至左胸、颈项,甚至心前区、呼吸困难,误为心绞痛。
如发生肝曲积气,则有右上腹或右胁胀痛、坠胀,易误为慢性胆囊炎、肝炎、溃疡病、胸膜炎。
以上两种综合征体检时,可分别在左上腹或右上腹叩出鼓音,拍腹部片则见左上腹或右上腹肠腔内积气表现,积气引起的腹胀、腹痛在排气后可以缓解。
脾(肝)曲综合征的发病可能精神因素、气候变化、饮食不节、结肠功能紊乱、结肠局部气体引起张力增加,结肠过长或下垂、消化道激素分泌异常等与有关,有人认为它属肠易激综合的另一种表现。
本病的治疗要调整心态不宜过度紧张,不要食产气食物、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排便困难可给胃肠动力药,如莫沙比利,大便秘结可服乳果糖、四磨汤、胃肠舒。
腹胀可作腹部按摩热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