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以后,突出以“内风”立论,刘河间提出 “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 溪主张“湿痰生热”,等等。
王履从病因归类,提出“真中”“类中”。 张景岳提出“内伤积损”观点。
李中梓将中风分为闭、脱二证。叶天士提出“精血衰 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 治疗上提出:水不涵木,内风时起时,治宜滋液息风、 补阴潜阳;阴阳并损者,治宜温柔濡润;后遗症,治 宜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以及闭证开窍以至宝, 脱证回阳以参附。王清任专以气虚立说,立补阳还五 汤治疗偏瘫,沿用至今。
2.劳欲过度
中医内科学
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 阻清窍;或纵欲过度,耗伤肾水,阳亢风动,上扰清窍,而致突然 昏仆。
3.饮食不节
中医内科学
嗜食肥甘厚味,饥饱失宜,或饮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痰湿郁久化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壅滞经脉,上阻清 窍,而致突然昏仆,歪僻不遂。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本病相近,包括缺 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等,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 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引起。
1.内伤积损
中医内科学
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或久患眩晕、消渴之病,致气血亏虚,脑脉 失养,瘀血阻络;或素体阴血亏虚,复因生活失调,致使阴虚阳亢, 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
中医内科学
发病之初,邪气乖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冲,故以标实为主; 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以正虚为主, 甚则出现正气虚脱;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常留有不同程度 的后遗症。本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Leabharlann Baidu
【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中医内科学
1.临床特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斜, 言语譽涩。轻者仅见偏身麻木,口眼斜,半身不遂。发病之前多有 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中医内科学
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 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 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病理因素主要为风、 火、痰、气、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内科学
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肝阳易亢,加之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 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清窍闭阻,而发猝然昏仆,不省人事。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 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4.情志不遂
中医内科学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情志所伤,则 肝阳暴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而致 突然昏仆。其中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5.气虚邪中
中医内科学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 盛气衰,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引发本病。
中
风
【学习目标】
1.掌握中风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中风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 预防调
护。 3.了解中风的中医适宜技术。
【学习内容】
【病因病机】 【诊断】 【辨证论治】 【中医适宜技术】 【转归预后与预防调护】 【小结与医案分析及思考题】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 仅见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本病多见于中老 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2.中风与厥证
中医内科学
厥证一般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移动 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症。
3.中风与痉证
中医内科学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或见昏迷。但 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 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 无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
中脏腑又可分为闭证和脱证两类。闭证属实,常骤起发病,因邪气 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 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 常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来,临床可见神志昏迷、目合口开、四肢瘫软、 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中医内科学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 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蒙,伴见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中经络者, 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经积极抢 救治疗,方可使病人脱离危险,神志渐趋清醒。
2.辨闭证与脱证
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变化多端而迅速, 与“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 名之为“中风”,因其发病突然,又称为卒中。
有关中风的记载,始于《内经》,有大厥、薄厥、 仆击、偏枯、痒风等不同名称。后世医家对中风 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 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4.中风与痿证
中医内科学
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四肢瘫痪、肌肉萎缩为主症, 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言语不利;中风多起病急 骤,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5.中风与痫病
中医内科学
两者均有猝然昏仆的症状。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 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 口吐涎沬的表现。痫病之神昏持续时间短暂,移动可自行苏醒,醒 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常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 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且多伴有 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
2.病史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常有眩晕、头痛、心 悸等病史,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3.相关检查血压、眼底、颅脑CT及MRI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 断。
(二)病证鉴别
1.中风与口僻
中医内科学
两者均可出现口眼斜。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斜, 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 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 可罹患;中风口眼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多由气血逆乱, 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以中老年人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