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年级科学《潜望镜的秘密》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潜望镜的秘密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猜测潜望镜的内部结构,能绘制潜望镜的结构图。
2.通过实践交流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知道光在潜望镜中的传播路线。
3.在制作潜望镜的过程中愿意合作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潜望镜的发展
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4.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利用剪刀、平面镜、双面胶等制作简易潜
望镜。
【教学思想】
本课是“解暗箱”思想的典型一课。学生通过使用潜望镜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猜测,根据自己对平面镜反光性的认识,尝试摆放平面镜,以其达到“潜望”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光在潜望镜中的传播路线。
教学难点:多次尝试平面镜的摆放,进行创意潜望镜的设计。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
课件;自制潜望镜
学生准备:
平面镜片、胶带、硬纸板、剪刀、胶水、潜望镜模型废旧牙膏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游戏:使用潜望镜
学生躲在桌后,尝试观察桌前的情况,学生谈感受。
师出示并介绍潜望镜,学生利用潜望镜观察,谈感受。
2.提出有关潜望镜的问题
学生初步观察潜望镜,提出其关心的问题。
师汇总整理问题。
师:本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潜望镜的秘密”
(板书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要求,出示活动要求:
1.初次观察潜望镜,尝试制作。
(1)师:观察潜望镜,不许拆开,思考,它的内部结构可能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猜想。
(2)学生手绘潜望镜设计图,按照设计图初步制作。
(3)学生使用潜望镜,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此处初步渗透“解暗箱”的思想。学生的观察时一定不能打开潜望镜,学生的描述是在猜测的基础上,猜测应当是合理有依据的。)
2.再次调整绘制设计图,再次制作。
(1)学生交流初次观察过程存在的问题,交流解决方法。
(2)学生调整制作方案,再次制作。
(3)学生再次使用潜望镜观察,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此处仍不能让学生打开潜望镜,让学生在原来制作的基础上学调整,改进。制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
3.观察潜望镜的内部结构,验证猜测结果。
(1)学生打开潜望镜,观察内部结构。
(2)学生对比潜望镜的实际内部结构和自己制作的潜望镜的异同。
(3)学生根据对比,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设计。
(设计意图:由猜测到实际验证,是思维上升的过程。这是真正解开“暗箱”
的过程。)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预设1.学生初次从外部观察潜望镜,思考“暗箱”内部结构。
1.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想到潜望镜内有平面镜,猜测其中的块数。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绘制设计图,有的认为里面两块、三块……
(一块镜子) (两块镜子) (三块镜子)
3.学生首次完善自己的设计图。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还是两块镜子的可能性大些。
(情况处理:学生的首次交流主要针对平面镜的块数,由于孩子生活经验的限制,出现很多偏差。通过交流,学生主动抛弃错误的可能,尝试提高正确的概率。)
预设2:学生调整两个平面镜的角度,达到潜望的效果。
1.学生使用两块平面镜的潜望镜,谈感受。
学生发现都是两块平面镜,观察的效果不同,提出问题。
2.对比效果不同的两平面镜的内部结构,感受不同角度平面镜对光线反射的情况不同,导致观察结果不同。
(一) (二) (三)
3.学生调整平面镜的角度,找到最佳光线传播路线。
( 两块平面镜分别倾斜45°)
(情况处理:学生再次观察交流已经细化到平面镜的角度问题上,明白平面
镜对光的反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预设3:学生打开“潜望镜”观察,解开“暗箱”。
1.学生打开潜望镜,观察内部结构。
2.对比自己制作的潜望镜,找出异同点。
(情况处理: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解开心中的“暗箱”,验证猜想,找到“理想”与“现实”间的距离。)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制作一个潜望镜
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潜望镜。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制作,进一步感受平面镜在改变光传播方向上的作用。此处学生制作耗时较短,操作熟练。)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课后制作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设计意图:通过增加平面镜的块数,调整角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面镜的反光作用,感悟光的反射现象
【板书设计】
8.潜望镜的秘密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本课是典型利用“解暗箱”思想进行探究的课例。学生通过观察潜望镜的外部、使用,来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制作,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本课的制作潜望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明确平面镜的块数;二是明确平面镜的角度,两个部分都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1)重视学生从思维到表达的过程
平面镜反光
两个平面镜 45度倾角
学生通过观察和使用潜望镜,能很容易的对潜望镜的内部结构进行猜想,但将猜想或思考的结果表述出来就比较困难。本课我在设计中重视学生从语言表述到纸面表达的提升,不仅要让学生能说,还要让他们能画、能写。说有时发现不了的问题,画、写时就会凸显,这也是思维上升的过程。
(2)解决问题可以从细处着手
学生在利用都是两块平面镜的潜望镜观察中发现,观察的结果是不同的。此处学生出现反复,怀疑是不是镜子的块数不对,容易忽视角度的问题。我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潜望镜能使用吗?几个中你认为哪个观察效果好?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出在平面镜的角度上。学生平时忽视细节,思考问题总是贪大,导致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弱,这是以后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的。
2.使用建议:本课虽是“解暗箱”思想的典型课例,但需明确最后的落脚点仍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虽然学生通过制作潜望镜对这部分内容有所感知,教师还要进一步明确,让知识凸显,显性变现出来,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也便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达成教学目标。
3.需破解的问题:本课耗时较长,学生制作热情高,但是由于对光直线传播的体验较少,在猜想平面镜块数和角度时有些困难。如何能让学生从活动中找到知识,并将知识凸显出来,是本课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关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潜望镜:
/view/47313.htm
潜望镜的制作视频
/programs/view/BsfGB8IGG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