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资料_古典诗词鉴赏:“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赏析(整理精校版)

合集下载

《梅花》崔道融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梅花》崔道融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梅花》崔道融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梅花》崔道融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书信吧,书信是具有明确而特定的用途和接受对象的一种交际工具。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书信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梅花》崔道融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原文梅花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朔风一作:逆风)作品注释1、萼(è):花冠外面的绿色被片。

2、朔风:一作:逆风。

指冬天的风,也指寒风、西北风。

作品译文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的传神。

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

梅花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似病。

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

在孤寒中的梅花,坚韧顽强,傲然独立,潇洒的北风啊,请你放慢脚步,精心的呵护她吧!你忍心在如此严寒之中再摧残她吗?作品鉴赏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几枝一海花初绽乍放,洁白如雪。

虽有孤高绝俗的神韵,但却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于画中。

她素雅高洁,不畏寒箱,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韵。

后四句重在抒情。

笛声是最易引起人之愁思的古人所谓‘’愁人不愿听,自到枕边来”,何况笛声中更有《梅花落》之曲,因而这横玉声中很容.易引’起人借花惆怅之情。

诗人病躯独倚,在一片寒香混着笛声的景象中,诗人隐隐动了徘恻之心:北风如果理解我怜悔之意干万不要轻易予以摧残,让她多开些时间吧。

“容易”这里作轻.易讲。

“朔风”即北风,阮籍有诗云:“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雪梅,诗人对北风的嘱托即是诗人爱花借花,恐其早谢心情的泄露。

也许诗人带病观梅,笛声更易拨动他惜花的心弦吧。

寒梅初开即恐其落.这里应隐含着诗人对人生的伤叹。

赏析崔道融《梅花》诗中的'梅花却非眩耀的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此句写“冷”。

只是“数萼”,方显冷清。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只该。

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

高考古诗词鉴赏五大考察类型的答题技巧

高考古诗词鉴赏五大考察类型的答题技巧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例析: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明确: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③用了什么手法。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緌,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

⑴诵读解意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古诗词鉴赏阅读答案及赏析(二)

古诗词鉴赏阅读答案及赏析(二)

古诗词鉴赏阅读答案及赏析(二)【阅读理解题目】:江城子·癸酉春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炎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

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

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

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

癸酉为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

②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

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戌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戌日为春社。

(1)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解析:“老大”“独处”“怯寒”“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等都是有效信息。

(4分)[思路点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

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

(2)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

(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

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

(寓情于景亦可)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

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释】顴(pīng)姿:光润而美的样子。

端须:只该。

燕:通“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上片第三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异曲同工,都写出梅花的美丽与清高孤绝。

C.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与人的互动。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春日咏梅花二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春日咏梅花二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春日咏梅花二首》含答案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3-4题。

春日咏梅花二首王初其一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其二青帝(注)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

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

(注)青帝: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第一句用写实手法,描写春天来临之前,梅花逢雪后银装素裹的美丽形象。

B.其一第二句,“散”字写出了寒风劲吹、雪花飞扬的状态,刻画出梅花生存的环境。

C.其二中一、二句,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

D.两首诗诗句朴素流畅,都是“以我观物”,使得春日梅花带有“我”的主观色彩。

4.两首诗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3.C4.(1)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其一,第三句说梅花“有情应怅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说梅花等待春天的消息,春天来了“已断肠”,把梅花当作人来写。

(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错误。

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临时梅花尚有悠远的芳香,残花和残雪交相辉映,“远芳”指梅花芳香悠远,两个“残”字描写的是梅花凋零和雪将要融化的状态。

这两句没有描写梅花开放环境的恶劣,也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其一:第三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若遣有情应怅望”,“怅望”用在梅花上,写出梅花之“惆怅”,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

梅花怅望,是因为雪已是残雪,季节已经到了春天,梅花面临凋谢零落的命运。

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在冰封大地的冬日,梅花期待春天的消息,等到春风吹绿大地,梅花将伴着残雪被远远抛在春天的后面,见到春风已到的消息,梅花已经“断肠”,赋予了梅花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了梅花面临凋零的伤感之情。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伤感江头几树梅,杖藜行及拖回去还去。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春草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去整体表现梅花的?恳请详细分析(5分后)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全诗并没有直接写“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

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使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运用了衬托和图形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牵涉梅花的色香,而著重环境的衬托和感情的图形,从而整体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请问出来衬托和图形手法,能够搞详细分析的。

意思答错即可。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的落点就是思想感情。

提问此题,必须从“梅”的这个意象瞄准,思索“梅”在抒写情感上的促进作用,再融合具体内容的诗句“伤感江头数枝梅”“春草应恨劫成灰”展开认知。

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思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后才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能做简要分析。

意思答对即可。

)2.(四川卷)写作下面的宋诗,提问问题。

(8分后)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②。

苦不堪言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并无睡觉,自把新诗百遍上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

②金?,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融合全诗详细分析。

(4分后)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首联的“晚岁”指晚年,老年;“不才”是自谦的说法,“华发”“萧萧”与“金?”相映照,不平之气暗含其中。

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古诗】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浣溪沙晏几道(北宋)唱得红梅①字字香,柳枝桃叶②尽深藏。

遏云③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④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

曲终敲损燕钗梁。

【注】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

②“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歌女名;“桃叶”,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

③《列子汤问》载,秦青唱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④“拚”(pàn),甘愿、不顾惜。

(1)词的上阕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2)一般的送别诗词,常借离别之景,抒离别之情。

而同为送别词,此词的写法却很新巧,请就这一点,分别结合上下片的内容作简要赏析。

(4分)(1).修辞手法有:通感、对比、夸张、双关。

①通感“红”添色彩,让读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红梅热烈绽放、鲜丽诗意的画面;“香”添味道,以红梅之香写其乐声,生动别致地表现出其歌声甜美动人。

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使描绘的乐曲更富艺术魅力。

②对比其他歌女所唱的《桃叶歌》《杨柳枝》与这位姑娘所唱的《梅花》进行对比,更显出这位歌女歌声不同凡响,情感真挚美丽,与后面的“遏声云里”相呼应,衔接紧密自然。

③夸张描绘歌曲阻遏行云,更加突显出这位歌女歌声高亢动人,离别之情热烈深沉。

④双关“柳枝”、“桃叶”既可指曲名,亦可指人名,语意双关,表达离情、歌声更加含蓄有味,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对比,使表意变得丰富起来。

(2).(1)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托出悲离伤别的感伤,虚实相生,别有韵味。

(2分)(2)下片,用独特的细节来表现离情别绪。

如歌女欲歌之时,作者没有描述伤感之语,而是描绘修长眉黛,间接显现出歌女离别时的脉脉深情;结尾句行人听歌以玉钗按拍击节,曲终钗断,“分钗”暗示“分离”,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余味不尽。

(2分)作品鉴赏此为送别词。

作者词中运用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烘托出悲离伤别的命意,虚实相生、情文并茂地表情达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强化训练15 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强化训练15 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含解析)

考点强化训练十五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时间:40分钟)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意思对即可)解析:词的上片前三句写“聚”,写出了相聚时的情景;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的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作用不言自明。

(2)(考点题)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对即可)解析:本词所用手法有比喻、化用。

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运用”的手法,答出“比喻”即可,要注意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何逊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

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

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答案: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解析:本诗所表现的是离别之情,着一“笑”字实际是说强颜欢笑,使离愁更深。

(2)(考点题)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

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答案:(观点一)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

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古诗文阅读】黄简《柳梢青》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诗文阅读】黄简《柳梢青》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诗文阅读】黄简《柳梢青》阅读答案及赏析柳梢青黄简病酒心情。

唤恨无穷,可奈流莺。

又就是一年,花掉怒寒食,柳正视清。

天涯翠层层。

是多少、长亭短亭。

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1)恳请从修辞手法和炼字角度,赏析“花掉怒寒食,柳正视清”句的妙处。

(5分后)(2)这首词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两句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明而严整。

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的“惊”字、“认”字,把一春郁闷,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

这两个极见精神的动词是该词的“词眼”。

(2)这首词抒写了抒情主人公在冬至时节怀人已而的情怀。

上片主人公带愁醉酒,心烦意乱,触景生情,感叹时序还珠格格,特定时节自己身在异乡,无法与家人团圆。

下片写下主人公盼天下天涯的层层翠,心中暗数着数不清的长亭短亭,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以至期望能够在梦中与亲人团圆。

二:(1)表示“花掉怒寒食,柳正视清”运用的修辞手法,并沃苏什卡“怒”“认得”二字的妙处。

(6分后)(2)结合全词看,作者的“病酒心情”具体指怎样的心情?(2分)参考答案(1)修辞:对偶、互文。

(2分)妙处:生动形象地整体表现了作者见到花柳而惊知寒食冬至已至的情态,暗抒一春难过。

(4分后)(2)时光流逝的感慨、思乡怀人的愁绪。

(2分)赏析: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

他喝了闷酒,醉得有些近乎病态(“病酒”即醉酒,俗谓“醉酒如病”);黄莺鸟的叫声,本来是悦耳动听的,所以博得了“流莺”的雅号,杜甫也有“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

可是对这首词中的主人公来说,却只能“唤愁无限”,听得心烦,却又无法封住那流莺的嘴巴,真是无可奈何(“可奈”即“怎奈”、“无可奈”)!主人公的愁从何而来?细细想来,既不是源于病酒,也不是因为流莺。

伤春?倒有些相似。

你看,“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光阴荏苒,逝者如斯,转眼“又是一年”!春光如许,年复一年,时不我待,触景生情,感到时序惊心,慨叹流年暗换,从而“愁”上心头,“春愁过却病”,美其名曰“伤春”,有何不可?“伤春”一词,不知被古人用过多少次,其实,春本无可伤,可伤者往往是与春一样美好的事物。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唐)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

(1)颈联以“醉客”对“醒客”,与屈原《渔父》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后人认为:“此诗拟杜,既得其诗法,又得其精神。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

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

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柳梢青送卢梅坡翻译赏析阅读答案,这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派词人刘过所创作的一首词,是刘过在与卢梅坡分别后所写的一首词。

原文: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柳梢青·春感字词解释:(1)泛菊杯深:化用陶渊明诗,写重阳佳节两人共饮菊花酒。

泛,漂浮。

深,把酒斟满。

(2)吹梅角远:化用李清照诗,写在春天时候他们郊游赏梅。

梅:梅花。

角:号角,这里指笛声。

远:指笛声悠远。

(3)浮萍:浮萍科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下面生须根。

可入药。

吹梅:吹奏《梅花落》。

柳梢青·春感翻译:回忆当年,你我同在京城,共饮菊花酒,同听悠远的《梅花落》笛曲。

你我聚散匆匆,如云边孤雁,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离别之后,让人怎么不伤心动情?梦里也曾几度相会,但是梦醒后,因为见不到友人,又失魂丧魄,六神无主,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后半夜的相思,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友人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友人的舟旁。

柳梢青·春感阅读答案:试题:(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4分)答案:(1)“聚散匆匆”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1分)。

结构上,聚散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

(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2分)。

上片“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1分),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1分)。

柳梢青·春感创作背景: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柳梢青·春感赏析: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人们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梅花》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梅花》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梅花》含答案(2021秋·内蒙古·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张道洽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渲染环境,“数枝”早梅在荒林野径、竹林深处开放,烘托出梅花的清高、疏放。

B.“绝知南雪羞相并”,意思是南雪易于融化而梅花不易凋零,梅花羞于与其为伍。

C.“欲嫁东风耻自媒”,意思是梅花不愿意委身于东风,觉得这是一种耻辱。

D.尾联是虚写,是想象之辞,诗人醉酒后不愿睡于庭前梅树下,怕一旦风吹花落,飘到身上,玷污了梅花。

6.诗中梅花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5.C 6.清高、坚韧、顽强。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梅花不愿意委身于东风,觉得这是一种耻辱”错误,应是它本想与春风结伴,迎风展瓣又耻于自我为媒。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首联说寻梅,诗人所见的,是荒林野径的早梅,在竹梢深处只开放了“数枝”。

这一联渲染环境,以梅花前后左右之物烘托出了梅的清高之格。

中间两联则从眼前的“数枝”说开去,详写梅花之神。

“绝知南雪羞相并”,是说尽爱梅花似雪,但它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

这是诗人从南雪的易于融化而梅花不易凋落所引出的联想,可见梅花不随俗浮沉,自有其坚韧纯正的品性。

梅花开于冬春之际,诗人据此又引出“欲嫁东风耻自媒”的联想。

梅花有羞耻之心,不愿像桃杏那样自炫自媒,委身于东风。

赞美梅的坚贞与清高。

颈联从梅树生长之处写梅花的习性。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有的梅树长在野桥旁,无人管领,只有夜月仿佛是它的主人;有的梅树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

上句说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下句说它执着顽强之性,百折不回。

李清照《满庭芳·残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清照《满庭芳·残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清照《满庭芳·残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满庭芳残梅李清照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1]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2]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③,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1]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2]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①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的意思是: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起来。

B.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意思是:不管狂风还是暴雨,梅花都巍然挺立,傲然不屈。

C.须信道、扫迹情留的意思是:一定要相信,即使梅花开败,它的情韵也长留人间。

D.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的意思是:梅花的姿影会在美好的月夜显出独有的俊俏。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上片首先描写深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 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③下列诗句中梅花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 虬枝凌寒,独傲冰峰艳。

B.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C.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④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

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

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5分)参考答案①(3分)B②(4分)BD③(3分)C④(5分)【评分标准】文化积累结合准确,梅花精神阐述合理,语言表达顺畅。

译文在阁楼中好似春天一般,平常不用的窗子将白昼都隔在了外面,走在画廊里,发现这里非常深幽。

高适《塞上听吹笛》原文及赏析

高适《塞上听吹笛》原文及赏析

高适《塞上听吹笛》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适《塞上听吹笛》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赏析:高适是作为边塞诗人昂首于唐代诗册的。

他的诗,总是闪烁着刀光剑影,总是于金戈铁马中显示出一种苍劲,无论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还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寂寥,即使是“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的难以自抑的愁绪,都让人读出一种叫着悲壮的东西。

高适曾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

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

诗从“雪净”起笔,传递出的则是边关解冻、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而“月明”又极柔和地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笔。

闭着眼晴,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涌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

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

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

一切是如此的静谧、平和,而隐含在这幅画面背后的却还有另一种意味,则是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

于是,也就有了戍楼里的`羌笛声,悠悠地沉浮,弥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里。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这样苍茫而清澄的夜境里,羌笛的声音如泣如诉,它牵拽出的是戍士们对千里之外家乡的绵绵思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鹧鸪天》《山花子》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鹧鸪天》《山花子》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鹧鸪天》《山花子》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鹧鸪天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山花子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②,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可煞:表疑问,是否。

②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鹧鸪天》开篇两句堪称别开生面,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B.《山花子》上片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彰显桂花的高洁品质。

C.两首词末都提到“无情”,《鹧鸪天》中词人用抱怨屈原来表达对桂花的喜爱,《山花子》中却嗔怪桂花虽好但香气过浓,令人生厌。

D.两首词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词人南渡前后词作风格的明显转变。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令人生厌”错误,《山花子》中词人嗔怪桂花太过无情,打破自己的好梦。

既表现桂花香气之浓郁,也抒发了自己南渡后悠远绵长的忧愁,绝无令人生厌之意。

故选C。

16.两首词的下片都提及其他花,手法和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6分)【答案】同: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和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卓然不群,以及词人对桂花由衷的赞美与崇敬。

(2分)异:①《鹧鸪天》正衬/拟人(任意一点即可),“妒”“羞”两字将梅花和菊花人格化,它们妒忌和羞愧的心理,更凸显出桂花的地位,表现了词人对桂花的高度赞许和仰慕。

(2分)②《山花子》对比/反衬(任意一点即可),以梅和丁香的低俗不堪、令人嫌弃,对比反衬出桂花的高雅脱俗、令人仰慕。

柳如是《西湖八绝句(之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柳如是《西湖八绝句(之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柳如是《西湖八绝句(之一)》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西湖八绝句(之一)柳如是垂杨小院锈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

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2.你怎样理解诗的最后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参考答案】: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幽的画面:依依垂柳,精巧小院,屋宇绣帘,莺阁宁谧,残花点点,蛱蝶飞舞……一个摆脱了世俗喧嚣的环境。

诗人恰倒好处地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才使得这个静谧的小院里充满了生机。

2.在寒食节里,诗人走在西泠路上,灼灼桃花,艳丽无比;一时间真不知是桃花映衬着“美人”,还是“美人”装扮了桃花。

但诗人柳如是虽为风尘女子,却十分自信,她认为桃花之美艳是因为得到了“我”这位“美人”的辉映。

作者柳如是,女诗人,浙江嘉兴人。

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又称河东君,丈夫为明清侍郎钱谦益,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

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其墓在江苏常熟虞山花园浜。

《西湖八绝句》其【问题】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未思逢。

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其【问题】年年红泪染青溪,春水东风折柳齐。

明月乍移新叶冷,啼痕只在子规西。

其【问题】湘弦瑟瑟琐青鋂,些是香销风雨嵬。

无数红兰向身泻,谁知多折不能回。

其【问题】南屏烟月晓沉沉,细雨娇莺泪似深。

犹有温香双蛱蝶,飞来红粉字同心。

其【问题】亚枝初发可怜花,剪剪青鸾湿路斜。

移得伤心上杨柳,西泠杜宇不曾遮。

其六青芜烟掠夜凉时,落尽樱桃暗碧池。

恨杀杨华已如泪,春风春梦又相吹。

其七晴湖新水玉生烟,芳草霏霏饳雁钿。

苦忆青陵旧时马,桃花啼里不曾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柳》《新柳》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柳》《新柳》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柳》《新柳》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新柳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诗前两联直接描写柳之颜色、情态,目的在于为后两句阐发主旨“蓄势”。

B.杨诗写柳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从岸上的柳条,写到水中的柳景,富有情趣。

C.杨诗描摹细腻,清新自然,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D.两首诗都写初春之柳,语言表达各有特色,曾诗婉曲有味,杨诗活泼明快。

15.两首诗都是写柳之作,但曾诗状物而寓理,杨诗状物以寄情。

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B15.①曾诗借物喻人,状物讽世,借依仗东风之势便摇摆“猖狂”的柳条,嘲讽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天地之间自有清正之气,一时得志的势利小人一定不会长久存在;柳条在春天刚到的时候,叶子没来得及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就依仗东风之势摇摆,气势猖狂,柳条只会将柳絮飞上天企图遮蔽日月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严寒霜冻的时候,它一定会枯萎。

②杨诗通过描写新柳优美活泼的形象,表达了对新柳的喜爱,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深情。

微风吹来,浅黄的柳条轻轻拂动,日光下,柳影“引”着柳条,柳条好似被引伸到百尺之长,这样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画面生动,甚是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新柳的喜爱,对春景的吟赏,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语言、意象等的能力。

B.“杨诗写柳由近而远”错误,“柳条百尺拂银塘”是远景,“水中柳影引他长”是近景,因此是由远而近。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曾诗中,“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柳芽新吐,其色淡黄。

纷披凌乱的枝条还未改变淡黄的颜色,但依仗着东风的势力,它杨枝甩条,张狂已极,诗人托物拟人。

高考备考资料_古典诗词鉴赏:“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赏析(整理精校版)

高考备考资料_古典诗词鉴赏:“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赏析(整理精校版)

高考备考资料_古典诗词鉴赏:“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赏析(整理精校版)古典诗词鉴赏:“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赏析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赏析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

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高适为着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有《高常待集》。

简析:《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晚年在蜀州(今成都崇州市)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七言诗。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思念之情。

该诗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

高适曾与李白、杜甫结交,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

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二人故乡同为当时正在战乱的中原,这一“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赏析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赏析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

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

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高适为着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有《高常待集》。

简析: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晚年在蜀州(今成都崇州市)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七言诗。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思念之情。

该诗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

高适曾与李白、杜甫结交,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

这首
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

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二人故乡同为当时正在战乱的中原,这一“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

次四句写自身,既“无所预”又“复千虑”,表白忧国情怀,“空相忆”、“知何处”,则添一层无奈与落寞之感。

末四句进而将自己庸碌自适与友人飘泊四方比照,逗出“愧”意,回应篇首,写足题意。

注释:
(1)杜二拾遗:即大诗人杜甫。

(2)人日: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

农历正月初七。

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3)南蕃:蜀
(4)书剑:喻文武。

《史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5)二千石:汉太守官俸二千石
(6)东西南北人: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译文: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

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

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创作背景:
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

杜甫看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

高适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偶。

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

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

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

同年年底,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

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

这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

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了这诗,寄到成都草堂。

诗歌鉴赏:
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

人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日。

杜二,即杜甫。

杜甫居成都时,高适与之过从甚密,此诗慰故人思乡之情,发世事难料之叹,抒无所作为之憾。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

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

“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

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

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

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

此节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

“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

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

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

换用仄声韵,正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预”是参与朝政之意。

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

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即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

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

杜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

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限的哀痛。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事难前定。

这就自然地逗出了末段。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

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

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

像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