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和实践观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论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山陀尔”摘要: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真理之一。

近年来,由于时代的变迁与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随之而来的人类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自由的研究与认识,对自由的观念也逐渐由“自利德性”的古典自由主义演变为当代自由主义,本文以论现代社会自由观为题,展开对自由观的探究。

引言:当今社会是这样一个时代:几乎所有的社会道德与经济政治活动,都要首先宣称其与自由有一种"必然”的亲缘关系.自由如今就像女神,人人都礼赞她,至少在口头上,不仅仅自由是哲学的主题,毋宁现在社会的主题就是自由,无论是哪个层次上的,以及那种意义上的自由,现代社会总是戴着"自由的心灵”或者至少"自由的面具"。

但与此同时,很多思想家又发现,今天的人民却正是在自由的名义下被迫害,监禁和折磨着,自由被充斥了太多不属于自身的内容,究竟何为真正的自由?本文试以自由与人生的价值观来解析自由。

“自由”,源出拉丁文,原意是从被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政治上,自由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认可的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

政治上的自由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和明确的。

马克思义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阶级对自由的理解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自由是有阶级性的。

古罗马奴隶起义提出的自由,是要求从残酷的奴隶的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

在封建社会末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的政治口号,要求“个性自由”、“政治自由”、“贸易自由”等,目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广大劳动群众则处于被剥削、被统治的地位,因而在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自由可言。

有剥削阶级的自由,就没有被剥削阶级不受剥削的自由。

论三种自由观与三种实践观

论三种自由观与三种实践观

“ 们 拥 有 决 定 事 变 的 主要 力 量 … … 我 们 的行 动 是 自由 的 ” 我 观 点 , 这 里 所 讲 的 自 由 就 是 指 在
自然 必 然 性 面 前 的 意 志 自由 。 亚 里 士 多 德 首 次提 出 了 “ 本 自由 ” 的 命 题 ,他 认 为 , 不 自主 人 的行 为 .就 是 那 种 原 因 包 含 在 外 界 条 件 之 中 的 行 为 ,并 且 是 由强 力 和 无 知 产 生 的 行 为 ,反 之 就 是 自 主 、 自 由 的行 为 。 他还 从 道 德 的 角 度 提 出 了 自由人 最 少 自由 的 思 想 ,强 调 自 由人 要 受 理 念 和 道 德 责 任 的翩 约 ,从 而 否 定 那 种 为 所 欲 为 的 自由观 ,这 些 朴 素 的 观 点 是 古 罗 马理
维普资讯
社 会科 学 战 线 ・0 2年 2插 ・ 学 研 究 20 哲
性 思维 的成果 。
自 由范 畴 新 的 、广 泛 和 充 分 的 生 长 ,是 近 代 资 本 主 义 产 生 和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事 情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是 为 人 的 自 由而 呐喊 的 时期 ,作 为反 映 这 一 时 代 特 征 的 人 文 主 义 自 由观 , 充分 肯 定 人 的 自 由和 尊 严 ,提 倡 意 志 自 由和 个 性 自由 的发 展 。意 太 利 著 名 诗 人 但 丁认 为 , “自由 的 第 一
古 希 腊 、罗 马 的奴 隶 制 下 ,对 自由 的理 解 首 先 是 同 自由人 与奴 隶 的 区 分 相 联 结 的 , 奴 隶 从 人 身 到 一 切 活 动 都 依 附 和 受 制 于人 , 因而 是 不 自由 的 , 自由 人则 不 依 附 于 任 何 人 ,不 受 他 人 的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生存方式 ,如 果离开 了实 践谈 自由, 自由就变得没 有根基 。 虚无缥缈 了。人的实践 活动是人 与 自然 界中其他存 在物的根
马克 思主 义 自由论 说 包 涵 的内容 对 于我 国构建 和谐 社 本区别 。人 的 自由说 到底 就是人 的实践 活动中 的 自由。马克 会具有重 大的指导意 义 ,因此我们 只有 深人细致 的理解 、研 思说 , “ 当他通 过这种运 动作用 于他身外 的 自然并 改变 自然 究 、消化并 吸收其 中所包涵 的 自由精神 ,才能显示 出马克思
这种对立 中找 到了解决 问题的方 法和途径 。 “ 我们 看到 ,主 由度不 断扩大 。也 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 自由论从本质 上就是实
观主义和客观 主义 ,唯灵 主义 和唯物主 义 ,活动和 受动 ,只 践 的,是与时俱进的 。 是 在社会状态 中才 失去它们 彼此 问的对立 ,并从而失去 它们 其次 ,马克思 主义 自由论蕴含着构 建社会 主义 和谐社会 作为这样的对立 面的存在 ;我们看 到 ,理论 的对立本身 的解 的思想 。2 0 年2 1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 05 月 9
决 ,只有通过实践 方式 ,只有借助 于人 的实践 力量 ,才是 可 部提高构 建社 会主义 和谐社会 能力专题研 讨班上的讲话 中明
能的 ;因此 ,这种 对立 的解 决绝不 只是认识 的任务 ,而是 一 确指出 :我们 所要建设 的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 民主法 个 现实生活的任务 ,而哲学 未能解决 这个任 务 ,正 因为哲学 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 活力 、安定 有序 、人 与 自 然 仅仅把 这看作理论 的任务 。”通过上 面论述可 以看 出, 自由
实 社会丰富多彩 ,变化无 常 ,现 实问题也是 在随时变化 ,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认识和理论阐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根本关注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从实践出发、到实践回归,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是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更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被证实,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

实践观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任何认识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存在的,实践是认识的终点;任何认识都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实,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观,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实践观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注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创新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更是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去考虑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去考虑这个系统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实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发生相互关系的纽带和手段,既然如此,我们便要问四个问题即:人类社会与自然为何会通过实践产生关系、怎样产生关系、产生怎样的关系以及其最终导致的结果。

首先为何会通过实践产生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人类能且只能通过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解释是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且人类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因为世界有其客观性和规律性,这些也都是我们所能认识的,这就决定了实践观的唯物性和可知性;原初的自然界并不是完全的适合我们人类生存和满足我们的需求的,于是要通过实践对世界进行相应的改造。

然后是怎样产生关系,那就牵涉到了实践运用机制,即人类通过自身需求,制定目标方案、实施实践方案、依据方案目标进行实践控制、反馈调节,最终便是总结以为以后实践作指导,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会是交互式的闭环反馈调节,否则就会失衡。

接着便是产生了怎样的关系,就目前而言,人类社会与自然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关系并不恰当,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等等都是具体事实的体现,通过对历史的的总结,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应该是平衡的,即其中要有一个度,而不是人类驾驭自然抑或人类人类坚决不能亵渎自然,当然,这个度,也是要通过人的具体实践经验才能很好的把握的。

最后便是最终导致的结果,这里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达到目的之外的副产物,或者说是生存需求满足后的副产物。

在实践过程中远古人类脑容量逐渐增大,心智不断发展,于是便有了现代人;在实践中对自然的认识的知识的总结和探索便有了科学,科学是对经验的超越;在实践中产生了艺术、音乐,这些是对自然界的超越;产生了宗教,这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产生了真、善、美、君子和西方所谓的绅士,这是对人性的超越,我们可以这样说,远古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实践和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原初的善恶对错真假观念,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道德的雏形。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①生产实践。

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比如,建筑师通过设计图纸,并在建筑工人的施工实践中,将想象中的建筑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自觉能动性则体现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不是盲目地进行实践,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行动。

社会历史性表明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例如,农民通过长期的耕种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技能和生产工艺。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可靠的认识。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以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还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也相互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比如在工厂的生产实践中,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特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再次,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正是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自由问题作了历史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考察和研究,批判地继承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合理因素,肯定了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自由”和“理性自由”等提法,并剔除了传统自由观和近代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糟粕,科学地揭示并阐明了自由的本质、来源及其历史发展等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

1.实践自由观所谓实践自由观,即认为人的自由源于人的劳动实践,是人依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自身所取得的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绝不是像近代自由主义人权论者所说的那样,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而是来自人们的劳动实践创造。

没有人们劳动实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自身,就不会有什么自由。

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讲自由,这种自由就是虚构的,没有实际意义。

马克思反对亚当·斯密把自由、幸福理解为逃避和摆脱劳动,指出:“人不是自由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

”“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

”2.历史自由观所谓历史自由观,即认为自由不是先天就有、自然存在的,而是历史的产物;自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的自由是和物质生产、社会进步相联系的。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自由“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

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从不自由到自由,从较少和较低级的自由到较多和较高级的自由的发展史,但同时,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清醒地看到了自由的社会历史性,看到了在以私有制、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社会中自由的阶级性,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此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认识和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中进行的,都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当然也就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区别。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改造世界的动力,是一切理论的基础。

实践观的提出,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其鲜明的特色,而且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实践观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表明,真理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要了解某种科学理论是否正确,就需要进行实验来验证。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地提高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认识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只有通过实践,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改善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

工业革命的发生,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

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地创造新的事物,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具有真正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才能为实践指明方向,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只有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

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检验和完善理论,不断地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也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基础。

而实践活动又分为生产、科研、社会实践及革命实践等具体形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实践,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实践的结果,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发现和确证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认识才是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实践是社会存在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实践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推动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实际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还在于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认识和改造的理论体系,其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实践方法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接触和改造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对认识的检验标准。

只有实践的结果与理论的预期相符合时,才能说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对理论进行修正。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的一套指导原则和方法。

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的具体目的和实践的过程,旨在指导人们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核心要求。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真理为标准,进行科学、精确的认识和分析。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而指导实践活动。

3.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可以使理论更科学、更具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使实践更有方向、更有意义。

4. 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重要贡献。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其中实践观作为其核心思想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演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着重探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和实践革命的指导作用。

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它强调理论必须紧密联系着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实践是理论源泉和检验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改造和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实践观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的重要性,它强调人类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和实现自身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不完善的实践到完善的实践,从对客观事物的局部认识到对客观规律的深入认识。

二、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指导作用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构是通过对社会实践的深入观察和思考而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现象和矛盾状况,提出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实践观要求对事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具体的研究,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

马克思主义强调不能脱离实际进行纯粹的抽象思考,而是要深入实践,善于观察现象、总结经验,形成具体的理论框架,为实践指导提供参考。

实践观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实践的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实践观的理论方法,可以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三、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实践革命的指导作用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实践革命的指导原则。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只有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引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实践的革命进程。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21 年 1 01 2月 第3 0卷第 1 2期
黑龙江教育 学院学报
Ju a o el gagCl g f dct n or l f i nj n oeeo uai n H o i l E o
De . 01 c2 1
V0. O No 1 13 . 2
di1 .9 9ji n 10 — 8 62 1 .2 0 3 o:0 3 6/.s .0 1 7 3 .0 1 .0 s 1
19 . 9 5
上述 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Hale Waihona Puke 系 , 又是建立在人 的社 会
实践基础之上 的。换言之 , 造客 观世 界 的实 践 , 由必 然 改 是
[] 4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 态 [ . M] 北京 : 民出版 社 ,9 1 人 16 :
3 . 31
转化为 自由的桥梁 。总之 , 马克 思看来 , 有脱 离必然 的 在 没
样 的。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 只能在 观念 中而 不能在 现实 中
得现实的 自由。马克 思在谈 到康德哲学 时指 出, 德“ 康 只谈 善 良意志 , 哪怕这个善 良意志毫无 效果他 也心安理得 , 他把
这个善 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 与个人 的需要 和欲 望之间 的协 调都推到彼岸世 界” ] - 3 D2 2 。他 又批评青 年黑格 尔派是把 n 1
浅 谈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自 由 观
金 秋 池
( 渤海大学 , 辽宁 锦州 1 10 ) 20 0

要: 追求人与社会的 自由全 面发展 ,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 高宗 旨。 自由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既是人的主
体性存在 的集中体现 , 也是人类 实践 活动 的最 高价值 目的。马克 思主 义哲 学的 自由范畴在 于强调人 的主体 性的物 化 、 象化 , 对 即人 的 自我 实现 , 这是从 最根本 、 最始源的意义上对 自由范畴 的界定 。只有进入 到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 自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践的初步概括和理论总结。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它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实验和反思的活动。

一、实践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某种理论是否正确。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理论研究、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理论研究是抽象思维的实践形式,通过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生产劳动是物质实践的核心形式,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

社会实践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目的性,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不受主体的主观意识支配。

实践具有历史性,实践是在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历史环境和制度的制约。

实践具有创造性,实践是人们创造新事物、改变现实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体性,实践活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四、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理论指导实践,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

实践检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

五、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观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发展,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实践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理论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这一观点突破了唯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将认识的源泉归结为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中总结经验,提炼规律,形成理论,再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认识。

第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理论要经过实践的验证。

实践应该是理论的执行者和检验者,理论应该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第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通过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提醒人们不要陷入空想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要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不断地实践去验证和修正理论,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认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现实性和多样性,要求人们根据不同的实践情境,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和方法,因地制宜,开拓进取。

只有根据实践需要,不断革新实践,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理论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贯彻落实,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摘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用科学的实践观指导生活,明辨真理,批判创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社会生活马克思的实践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与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自觉地能动性,只有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

实践也具有社会历史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也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实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并且发展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实践中产生,实践创造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社会活动制约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社会。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将实践视为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2.实践的客观性: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它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活动,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实践的历史性:实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形式。

4.实践的主体性:实践是由主体进行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5.实践的创造性:实践是创造性活动,它不仅能够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

6.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

7.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的目的是多样的,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关系的完善、精神文化的发展等。

8.实践的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10.实践的社会变革作用:马克思强调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为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学说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实践在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真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哲学史上,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者黑格尔就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而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与价值的根本所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与发展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与发展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dos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的伟大结晶,它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知识,更是一种人类思想发展上的大智慧。

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很高的评价,尤其在教育方面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处于一个很重要地地位。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这不仅仅是因为价值观统一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给予我们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指导,给予我们生活上、工作上的智慧。

而在这里,我只想和老师交流一下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的认识及看法。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被超越,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源于它的实践性和客观性。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观点,把实践的原则作为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把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社会和客观世界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把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规定为自己哲学的研究任务,把主观见于客观并反映客观实在转化为自己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把实践提升为构建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全世界都承认。

我们不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可以发现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研究方法上看,社会学都离不开实践的指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学这们学科越来越注重实践研究,通过实际的行动去考察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注重的是实践,无论是信息数据的来源更注重实际的调查考察。

通过实践观的指导,社会学研究问题逐步从室内走出了室外,通过走出去去考察问题、研究现象、验证理论,这样不仅保证社会研究方法的真实性、科学性,还能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不仅仅对于社会研究本身有益,同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学研究方向不断向民生贴近,使得社会基层的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各界所重视,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更加贴近民生的社会问题,这不仅仅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有助于推进社会的民主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和实践观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和实践观姓名:戴娑学号:080404403专业:建筑工业产品艺术设计摘要: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自由”就已经被人们说起,而真正赋予“自由”以科学含义的是马克思主义。

正确理解掌握自由观的含义并在社会实践中准确实施,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自由实践马克思主义正文:人在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的存在。

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自由是同受限制相对立的,人摆脱了外在力量的限制,会感到无拘无束,自由就是对外在限制的摆脱,问题在于如何才是摆脱了外在限制,以及如何才能摆脱外在限制。

对此,哲学家们遵循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使主体服从于客体,即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顺从而摆脱外在的限制获得自由。

一种是赋予主体的精神以无限的能动性,即主体依靠在精神上摆脱外在的限制而获得自由。

前者是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由观,后者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自由观,这两种自由观都是片面的。

与上述两种片面的自由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

诚然,人不能不顺应客体,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外在必然性的主人。

人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

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一自由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而且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是人在征服外在自然的前提下不断改造和提升人的自身自然的过程。

因此何谓人的自身自然,甚或人的自身自然的提法是否有理由成立,就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得以立论的先决条件。

说到底外在自然与自身自然的区分问题就是对人性认识的方式问题,即人性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人性的内容能否改变和应否改变,近代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往往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坚持人的存在形态的个体性原则,并在这个基础上强调人的自由在于以个体为本位的自由和发展,私有制制度就成为了体现这种自由的制度基础。

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始终坚信人的存在形态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主张人性的内容是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获得展开和走向完善的。

劳动的组织性决定了人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人的主体自由能力只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得到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劳动的中介作用,人类作为自然的存在与作为社会的存在才是统一的。

从人类对自然界的关系而言,自人类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运动物出现之后,自然界就已经不再是其原有意义上的自然了,而是留下了人的自由印记的人化了的自然。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整个自然界越来越深刻地打上了人的活动、人的意志的烙印。

于是,劳动已经不只是单纯的人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活动,而是劳动产品作为劳动的对象化成为人的本质的外化。

因此,“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着的。

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对人说来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才对别人说来是他的存在和对他说来是别人的存在,才是属人的现实的生命要素。

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它自己的is achieved Yibin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werful guarantees 1, and improve land resources of using efficiency, intensive using road traffic resources according to Yibin city center city city population fast growth of need, 2030 city construction with 属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成为人。

”马克思的这段话表明,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他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

也就是说人是在与他人交往的关系中才使自己成其为人的。

在这里个体通过他人而获得自己作为人的意义。

因此如果要建立一种体现每个个体的自由本质的社会,则其前提必然是要形成一种能够使每个个体都能以平等的方式对自然展开自由的劳动关系。

由于人的劳动的社会性和人的存在形式的整体性,因而只有在一种使人与人之间真正成为一个整体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形态中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自由与平等关系。

也只有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才能真正实现其自由本质。

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由于人的自由主体性表现为他的实践性,并且这种实践表现为人在对物的改造过程中而实现的人对自身改造与发展。

因而,从本质上说人的自由就是人在其对自然的自由展现过程中所体现的人对其自身的自由。

从道德角度而言,就是使人逐渐摆脱自身的动物性痕迹不断摒弃人与人之间的排他性关系,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真正成为一种以符合人的本质劳动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的真正社会意义的存在。

只有在这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结合的社会关系中,人才能过上一种真正的属人的生活才能有真正意义的自由。

二显然,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离开实践观就不可能真正把握自由观。

可以说,实践是自由的基础、源泉和动力。

因为,第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必然。

人类认识史证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原始的统一———分裂———新的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

早期的人类如同幼小的儿童一样,不能自觉地超越自身去客观地看待自己与对象的关系,即不能把自己作为一方,把外在环境作为另一方。

就象幼儿在计算屋子里人数往往不能把自己也计算在内一样。

早期的人们还不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主体,而环境则是改造的对象。

这时,主体与客体还处于混沌的统一状态。

实践活动破坏了这种统一,它使主体不仅认识到客体,而且使主体自身也成为自己认识的对象。

因为,人们在实践中改造自然,实践的结果使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就使人们在其结果上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正是人们实践的结果实现了人们的某种目的和需要,才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改造者,环境是被改造者,把自己与环境区别、对立起来了。

这种区别与对立与原始的混沌的统一相比,是巨大的进步,但也有片面性。

因为,仅仅认识到自己与环境的对立、区别是不够的,主体的认识只有与客观事物相符合才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这就要求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把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统一起来。

这种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更高的统一。

正是这种实践活动,才使人们既认识了客体,又认识了主体,进而认识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离开实践活动,主体既无法认识外在的必然,也不能认识自身的必然。

第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人的需要和愿望是自然不能直接满足的,人必须凭借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外界环境,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正是实践活动所引起的外界环境的变化,才使人们形成一种独特的自由的感觉和体验。

例如,当我们参观一个大型水电站,看到拦截河水的大坝,看到纵横交错的输电线路,联想到昔日的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就会感到我们真正成了大自然的主人,真正成了自由的人,此时此刻,我们才会对毛泽东所说的“从自然里得到自由”的论断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改造自然界是如此,改造社会也是如此。

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时,我们联想到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的情景,就会感到,我们真正成了社会的主人,真正成了自由的人,此时此刻,才会对毛泽东所说的“从社会里得到自由”的论断有更加深刻理解。

如果说自由是主体的一种感受、体验的话,那么这种感受、体验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

有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就不可能凭空产生什么自由的感受和体验。

相反,越是参加实践活动,人们的实践经验越丰富,这种自由的感受就会越深刻。

is achieved Yibin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werful guarantees 1, and improve land resources of using efficiency, intensiveusing road traffic resources according to Yibin city center city city population fast growth of need, 2030 city construction with 认识到实践是自由的基础、源泉和动力,就使我们更加明白:第一,没有抽象的、绝对的自由。

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受动的。

人们的实践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决定着自由能够实现到什么程度。

在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中,不应当、也不可能有抽象的、绝对的自由。

自由的条件性、相对性是由实践的具体性、受动性决定的。

第二,自由是一个过程。

因为实践是不断发展着的,在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必然与自由的关系,是不会一劳永逸解决的。

人们认识了必然,实现了特定的需要和愿望,但又会出现新的必然。

必然并不因为我们获得了自由而消失。

因此,我们不应当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地追求自由。

诚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

”(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无限发展中得到愈来愈大的自由的。

第三,“争得自由”的唯一途径就在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因为实践是人们获得自由的基础、源泉和动力。

就目前来说,我们应当积极参加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参加改革开放的实践,参加三个文明建设的实践。

而不应当通过抽象的袖手旁观的议论、甚至某些过激行动争得自由。

黑格尔说过: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者之口与出自年轻人之口其涵义大不相同。

这说明个人的实践、生活阅历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青年一代特别是青年学生除了系统地学习书本知识以外,应当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比空喊“自由”更为重要。

三真正的人类自由的实现,是指人类摆脱一切外在的束缚并完全基于内心的道德调节而自觉行为的阶段。

然而,人类社会目前尚处于以利益为核心的权力争夺阶段,所以,政治的存在本身即意味着人类自由的非充分性。

“在一定范围内”、“有能力做”、“有权利做”、“应该做”、“愿意做”,这些实质上都是说人对选择权利的自由的追求与实现是相对的、有限的。

当个人的某种意愿因受经济、法律、伦理等要求,而无法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时,这便构成了自由的限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与限制是相容并存的,自由必须服从某种限制,否则绝无自由可言。

这些限制包括经济上的限制,作为自由的获得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低程度的限制;以及对自由的最高限制——法律和伦理上的限制。

具体说:1(经济上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