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全面深入推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它深刻剖析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发扬实践精神。
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财富。
只有深入实践,深刻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地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释放出更大的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加强制度自信。
实践对“三个自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坚实的基石。
我们必须在现实中不断实践,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逐渐形成既符合国情又富有特色的制度体系。
灵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致力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并于开拓进取中汲取奋斗动力和信心,不断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进步。
实践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以创新发展为目标,不断深入科教领域,坚守科学原则,如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08bob网页登陆要义,开展全面自主创新,力争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并鼓励全体科研、技工及中青年人将实践 standards 提高到新的高度,培养人们的实践创造能力。
最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結进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念和思想,对于国家应对大势所趋,应对世界形势发展,携手建设共同家园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迫切的民族团结和互助,我们必须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践中认真总结和总结经验,加强民族团结进程,促进民族团结的进一步加强,构建富而不贫的社会差异形态,更好地完成民族团结的历史任务。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实践的决定作用和实践的价值。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基础。
实践是由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构成的,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实践的结果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新时代,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充分认识实践决定一切的重要性,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实践的前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价值的实现和价值的创造过程。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实践,实践是人类主体性的基本属性。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创造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实践是人类发展的最基本需要和最高动力,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新时代,我们要重视实践的价值,弘扬实践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理论的标准,而理论又能指导和推动实践。
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深化对实践的认识,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强调实践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实践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物质实践、精神实践、实践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
实践不仅是个人的、局部的,也是全局的、社会的,不仅是当前的,也是历史的。
在新时代,我们要通过深入研究实际问题,加强实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断拓展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宏大的实践格局,推动实践发展的生生不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转变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转变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经历了一定的转变,同时也具有更加深远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转变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在当代社会,有了更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理论与实践更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应当与时俱进,更加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反映理论的过程。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理论,才能保持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转变还在于实践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在当代社会,实践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需要更加关注实践的多元性,并通过不同的实践形式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等,都需要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持和指导。
实践的复杂性也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时,更加注重实践的环境和历史条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转变还表现在实践的技术化和信息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实践过程中的工具和手段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需要更加重视实践中的技术和信息传递,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实践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和参与机会,使实践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地进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通过实践观,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实践观,能够更好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包括对于实践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只有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和应用,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其转变和当代价值的分析,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以及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思想最大的区别之一。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思想对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事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实践的范畴也在不断拓展,传统的劳动实践、生产实践之外,还涌现了新的实践形式,如网络实践、虚拟实践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认识世界,这对我们把握新时代的特征和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发展变化,站在实践的角度审视和解决新时代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在新时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以实践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去空谈理论、制定政策。
这对我们在新时代推动社会发展、解决新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只有深入实践,从实际出发,我们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政治是实践的科学,实践是政治的艺术。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
在新时代,国家和政府需要在深入实践中不断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路径,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提供坚强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只有深入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是19世纪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劳动实践的观点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强调劳动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劳动是人类与
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主要方式。
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
资源,满足生存需求,并创造出各种社会产品和文化成果。
劳动实践既是人类历史和社会
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身体和心智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存在着两种基本形式: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
物质劳动是指
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的劳动,例如农民、工人等从事农业、工业生产的劳动者;
而精神劳动则是指从事非物质生产和非物质交换的劳动,例如科学家、艺术家等从事知识、文化创造的劳动者。
马克思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
动社会和人类发展。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还强调了劳动者的自由和创造力。
他认为,劳动应该是自由的,
即劳动者应该能够自由选择自己从事的劳动,享受到公平的劳动条件和收益。
劳动应该是
创造性的,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形式和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马克思的劳动
实践观提醒我们,在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也要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
劳动者的自由
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社会应该为劳动者提供公平和有尊严的劳动
环境。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它强调实践的基础性、决定性和能动性。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依然十分重要,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基础性和决定性。
实践是认识对象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在经济发展中,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探索新的经济模式和发展路径,实践才能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能动性。
实践不仅是对客观规律的被动接受,更是通过人的活动去主动改变客观世界。
在新时代,我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任务,需要通过实践来推动创新和转型。
实践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辩证性。
实践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即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实践的辩证性也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确保实践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最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社会性。
实践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社会行为。
“实践者”是社会成员,实践的结果也是社会共同的成果。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来实现,需要各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实践的社会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注重团结合作和互助共赢,形成良好的实践合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坚持以实践为基础和决定的认识论,通过实践来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
通过发挥实践的能动性,积极推动创新和转型。
通过实践的辩证性,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实践的社会性,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推动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马克思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劳动实践观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包含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劳动者的解放和劳动的社会化等几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通过劳动,人类可以改变和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
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类与自然界的一种活动和交往方式,通过劳动,人们与自然界相互合作,实现自身价值的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关注劳动者的解放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只能通过出售劳动力来获取生计。
马克思认为这种劳动关系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和尊严。
马克思主张劳动者应当解放自己,摆脱对资本家的依赖,实现劳动者对劳动的自主控制。
只有当劳动者本身能够决定自己的劳动内容和工作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劳动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强调劳动的社会化。
他认为,劳动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更是社会的行为。
在社会化的劳动中,劳动者通过合作和协调,实现了一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
马克思认为,社会化的劳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力,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主张劳动应当是社会化的,而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提示我们,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论在何种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劳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虽然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使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劳动本身的意义并没有被改变。
劳动依然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方式,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提醒我们要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解放问题。
虽然现代社会有了各种各样的劳动法律和规定,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但在一些情况下,劳动者仍然面临着不公平待遇和剥削。
我们需要继续推动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解放,让劳动者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劳动内容和工作方式。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是通篇他的学说的核心。
他认为,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一种生产手段,更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劳动,人们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改变着自己。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劳动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劳动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未改变。
劳动实践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劳动实践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和尊重劳动,认识到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努力营造一个尊重劳动、重视劳动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马克思对劳动的理解马克思对劳动的理解可以追溯到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和思考。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他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资源、满足自身需求,实现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马克思强调劳动的创造性和社会性,他认为劳动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人类创造和发展的过程。
他指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互动的媒介,通过劳动人类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指出劳动被剥削和异化,劳动者丧失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导致劳动者失去了对待劳动的热情和动力。
马克思强调劳动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的活动和创造,劳动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人类实现自己价值和自由的方式。
他呼吁人们应当重视和尊重劳动,为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使劳动者能够获得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劳动才能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2.2 劳动实践在当代的意义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劳动实践不仅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源的途径,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对理论认识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必须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纠正和完善理论。
在实践中,人们能够感知客观世界的规律,认识到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通过理论反思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二、实践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推动社会的发展。
实践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生产实践,还包括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到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通过改革和革命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三、实践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实践是人们实现自己理想追求的途径,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和发展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了自己的理论。
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不断修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五、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指导作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实践基础、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实践对理论的指导作用、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贡献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都使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论文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相关论文。
仅供大家参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全文如下: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质,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对其的发展,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由邓小平加以实践和阐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它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拨乱反正,彻底结束了“左”的思想束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根据我国建设实际做出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的重要决策。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这标志着作为一个有整体构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这个理论是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历史经验、全面分析当代国际关系形式,深刻认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和历史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的提出,极大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基础性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活化了,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共产党不仅迅速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来讲,是立足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得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完整的把握,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特别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科学发展观;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引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变革。
它既超越了一切唯心主义哲学,也克服了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为人们认识世界、批判世界、改造世界和建设世界的伟大实践活动提供了强大而锐利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本质上来讲,正是立足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哲学。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消闲的空谈哲学,不是晦涩思辨的书斋哲学,也不是学生课堂的教科书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
在马克思看来,哲学研究必须面向实践、面向现实世界,认识和把握现实生活,关注人和人类的命运,要把现实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既用来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把握马克思的实践观有两个基本点:第一是直接现实性。
凡能称之为实践的,一定是对独立的对象进行有效改造的活动。
因此,尽管实践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种实践形式都有其存在的依据,而根本制约它们的,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条件。
其二是普遍性。
实践是人类进步的坚实基础,具有普遍性、统一性的特征。
生产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交往的扩大,不断地表明了这一趋势。
实践的普遍性特征日益显露出来,揭示着人类实践的大趋势,求得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正是马克思实践观的深刻内涵。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实际应用和指导社会发展的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独特地位。
它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只有深入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方法。
实践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创造性和改造性。
它要求不仅要主动参与实践,还要积极主动地改造实践。
实践不仅是接受现实,更是改变现实,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新时代,我们要善于发现社会矛盾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推动社会的良性循环和长期发展。
只有不断地改造实践,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历史性和具体性。
实践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
实践是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它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研究实践的历史和现实,认识和把握实践的特点和规律,找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和方略。
实践观的历史性和具体性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使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集体性和社会性。
实践不是个体的、孤立的行为,而是集体和社会的行为。
实践需要协同合作和团队精神,需要社会各个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发挥整体优势,形成合力和团队精神,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一政 工 视 点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马文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 是 它 的 实 践 性 ,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哲 学 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 出了人与世界 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 改造世界的关系 。
马 克 思 认 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的”。
二 实践特征(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指人们直接去接触我们能 够感觉的到的现实客观的东西 。
对一些事情的认识 ,我 们 不 仅要抽象出它 的 本 质 ,而且还要将这种认识应用到现实生活 中,用实践来检验我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 。
“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我们的认识正确与否 ,只有把它 置于实践中才能得到答案 。
经过实践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 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
也就是说,我们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更 应 该 上 升 到 实践的高度。
对一些事情我们不能只是发现它 、研 究 它 和 认 识它,我们还要用实践来检验它 。
要想把我们美好的愿望变 成可以摸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现实 ,必 须 通 过 实 践 。
人 在 实 践 中不断深化认 识 ,这些获得的新的认识又可以更好地指导实 践。
(二)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在客观物质世 界 里 ,人 类 的 衣 、食 、住 、行都不可能脱离 客观物质世界 而 单 独 存 在 。
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就 必然要跟自然 界 打 交 道 。
人 为 了 生 存 ,不得不从自然界中挖 掘对他们有价 值 的 东 西 。
人在做这些事情之前 ,头 脑 里 已 经 形成了某种计划和打算 。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其他动物最 根本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生 产 劳 动 实践是人的本质得以形成的基础 。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
心思想之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它不仅指导了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也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在理论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观促使
我们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思考和总结。
实践观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
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要围绕着实践去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解。
实践观还告
诉我们,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源泉,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主
义建设。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促使我们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理论,使其更加符合新
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在新时代的中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各个方面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实践
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给我们提供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方向和方法。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才能够认真
总结和研究实践经验,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
加辉煌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当代价值
格 拉 底 。由此 . 方 打 开光 怪 陆 离 的哲 学 之 门 。“ 苏格 拉 底 第 一 个 把 哲 学 从 天 上 扯 了 回来 . 引入城邦甚 至家庭 之中 . 使 之 考
虑 生 活 和道 德 , 善 和 恶 的 问题 。 ” 苏格拉底该观 点 。 被 哲 学 诸 家 公 认 为是 一 种 实践 范 畴 的 凸 显 。如 果 以现 代 眼光 来 看 待 、
曼 努伊 尔一 康德认 为 : 实 践 法 则 乃 道 德 法则 , 可 束 缚 一切
有 关 幸 福 的 法 则 .研 究 实 践 的 根 本 — — 人 类 寻 找 永 恒 的标 准. 即纯 粹 的道 德 法 则 。实 际 上 , 道德与幸福不兼容 。 弗里德里 希一 黑格 尔对实践 的研究未 限定范 围( 主 观) .
划 地 从 事 自己 的 劳动 、 实践。 总而言之 , 马 克 思 实 践 观是 主观
至 于 实 践— — 这 一 哲 学 具 体 范 畴 之 滥 觞 . 当上 溯 先 贤苏
与客观 、 主体 与 客 体 、 对立与统一的基石 , 构 成 了 马克 思 哲 学 的精 髓 与 核 心
《 提纲》 的重大意义在于 , 它 是 马 克思 实践 观走 向完 全 成 熟 的重 要 标 志 。 该 短 文 言 简 意 赅 、 高屋建瓴 . 对 实 践 理 解 深 刻、 到位 , 把客观现实性 、 主 观 目的性 的统 一作 为理 解 马 氏实 践 观 的 本 质规 定 。 一方面 , 从 客 观 现 实 的 活 动形 式 出发 . 规 定 实践 . 把实践理解为人“ 现实 的、 感 性 的活 动 ” 。 进 而 从 根本 上
论话语下 . 实 践 的 观 点 亦 有 举 足 轻 重 的地 位 。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和新时代对实践观的要求入手,探讨了实践观的内涵与特点、在新时代的意义、引领社会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结合以及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指导作用。
通过分析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性、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现实意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
实践观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当代社会问题,还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时代、内涵、特点、意义、社会发展、结合、指导作用、重要性、影响、现实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联系时代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同其他任何哲学思想和理论观念进行斗争的武器。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掌握真理、推动真理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实践观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真理,获得真理,推动真理的发展。
实践观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行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实践的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更加注重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联系时代,更加注重推动社会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相结合。
1.2 新时代对实践观的要求一是要求实践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实践观必须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二是要求实践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实践观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是要求实践观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进行系统的概述,包括其实践概念的内涵、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方面。
随后,本文将分析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特别是在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理解,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运用,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作为其哲学理论的核心,是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一种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仅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更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主体性活动。
这种活动不仅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更揭示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
在他看来,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人类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这种能动性不仅体现在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上,更体现在人类对于社会的改造上。
通过实践,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更能够改变世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指出了实践的社会性。
他认为,实践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这种社会性不仅体现在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上,更体现在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上。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共同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社会性使得实践活动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揭示了实践的历史性。
他认为,实践是一种历史性的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手段都会有所不同。
这种历史性使得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的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本观点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具有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价值。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动力,也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我国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任务,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在于提醒人们实践具有决定意识、决定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以实践为基础,不断推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不断指导理论的良性循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具有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价值。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群众的实践,强调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实际,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关注群众的痛点和难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做到真正的人民公仆和人民政府。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了解群众的思想和需要,密切联系群众,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我们的工作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期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具有坚守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价值。
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基础是历史的实践,历史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要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避免走弯路和错误的道路。
也要认识到实践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不能简单照搬过去的经验,要根据新的实践需要,科学分析问题,创新社会主义实践的路径和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时代性和适应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具有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源泉。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更加突出,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在于引领人们正确认识世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问题,要正确认识这个世界,就需要立足于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摆脱主观臆断和片面观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只有把认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避免片面和错误的认识。
在新时代,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正确把握世界的发展方向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指导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丰富认识。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成长的需要都需要我们积极投身于各种实践活动中。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不断增长见识,不断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验证自己的认识,才能让认识更加完善、更加深刻。
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引导我们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目的性的,是为了改造和进步世界。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新时代,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来。
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转化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彻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实践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课程考核论文院(系、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年级: 2011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姓名: 宋艳冰学号: 2011120046 密封线任课教师:一、命题部分二、评分标准三、教师评语请根据您确定的评分标准详细评分,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本页由学生填写卷头和“任课教师”部分,其余由教师填写。
其中蓝色字体部分请教师在命题时删除。
提交试卷时含本页。
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
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试题、评分标准、评语尽量控制在本页。
: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注4第 1 页共 8 页密封线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宋艳冰提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和理论核心,是对一切传统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第一次将实践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崭新的哲学体系,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
通过我国改革开放这个大实践,我们更加深切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实践中深化了认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了科学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是主体通过中介(手段、方法和思想等)探索和改造客体并以实现主体目的的对象性物质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本质活动。
其根本含义是指“人的活动、实践的观念活动、实践思维方式、实践逻辑”[1],其特征是“人类现实的感性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是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构成了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所以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
人类社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初步诞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神圣家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终形成。
马克思实践观的核心是把实践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整体思维方式,是理解人、人的社会生活、人与客观世界关系一般规律的基础,而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人与客观世界的物质改造关系,或者是人类思维认识活动的基础。
正如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更加关注人类世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改变现存人类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共 8 页 [[33]][[22]][[11]] 第 2 页密封线它是马克思把握人、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理解、诠释和评价一切相关哲学问题的根本方法。
正是在这个整体性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4]马克思不仅强调以实践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更重要的是以科学实践观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二、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马克思主义在建立科学的实践观时,既批判了唯心主义者极端荒谬和反动的实践观,又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片面的非科学的实践观,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把实践概念精确地理解为: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包括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社会实践,全面地完整地揭示社会实践的本质和特征,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首要前提。
社会实践的本质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所谓感性的物质活动,是指人们动用四肢和大脑对于感观所能感觉得到的现实的客观的东西,直接去进行接触,也就是直接动手去做。
这种感性的物质活动,是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进行的,但是它不同于思想,思想是主观的东西,停留在主观范围的思想活动,不能引起客观物质世界的任何变化,也不能自行变成现实。
要使思想变为现实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它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并引起客观世界变化的物质活动。
(二)实践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的特殊利益出发进行实践活动。
但是只有先进阶级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才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劳动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离开了劳动人民和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三)实践是历史的社会性的活动人们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是通过各别的个人活动实现的,但在实际上不管表面看来是多么的“孤立”的个人活动,也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地进行的。
实践就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活动。
在阶级社会里,实践是在一定的阶级关系、阶级地位中进行的,都要受到历史条件和人们的阶级地位的制约。
不同共 8 页 [[44]] 第 3 页密封线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关系,不同阶级的人的社会实践具有不同的内容。
(四)实践是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的活动人和动物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都必须作用于自然界。
但是怎样作用于自然界,人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和依靠生来具有的本能作用于自然界,而“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
”[5]不论是蜘蛛结网、蜂蚁造巢,还是高等猿类垒置木箱、利用棍棒,都只不过是在不同情况下,获得食物和保护自己的适应手段而已,而人则是自觉地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人在作用于自然界的某一劳动过程开始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有个打算或计划。
实践这种有目的地有意识地自觉活动,是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人们通过实践可能依靠自己的计划和预期的目的,再现物的具体性和整体性。
因而实践又是积极地能动地改造活动。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一)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产生以后就一直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之中。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是指人类特有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或感性活动。
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人的活动,人作为实践的主体,而实践又具有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人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达到物为我所用的目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实践观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正是由于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基础性的核心地位,所以一百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步重大发展几乎都同时伴随着科学实践观的发展并以后者为理论先导。
科学的实践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又会丰富和发展正确的知道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
因而它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在它能够正确地说明和解释世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改造世界,因而能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其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一点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异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即通过实践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已经上升成为历史的主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肩负着人类解放这一伟大使命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6]认识通过实践获得发展,同时又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这也是科学实践观的运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经受了检验,更是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第 4 页共 8 页 [[66]][[55]]密封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劳动,离不开经济因素的参与,而具体的劳动又在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
从理论的层面来说,就是实践的具体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指出,生产实践不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并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物资生产。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资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离开了物资生产实践这个基础,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更不用说发展了。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我们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造性的思想,创造性的思想又离不开科学的实践。
正确的认识需要转化为行动,到实践中去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去指导实践。
(二)对政治的理论指导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这样说到:“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
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7]在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我们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就是对实践过程本身的一些认识,通过这些认识又指导了实践的发展。
当今我国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开放这个大实践较以往相比范围更广、层次更深,想要取得成功,不仅要重视目标方向的确定,还应重视实践方式、方法的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是在吸取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改革开放实践的目标,同时又对实现目标的具体实践方式、方法做出全面部署。
既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又要把解放思想、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与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推进改革开放这个实践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肆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深刻分析目前的形式,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国政治体制得到不断健全,翻开历史我们看到,1978年第 5 页共 8 页 [[77]]密封线有着标志性转折的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同时,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翻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篇章。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以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驶主权。
1999年迎回了澳门,等等大事件。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依靠;在改革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提出了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生产发展中坚持“三个有利于”政策,一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二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不断增强的高度,三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