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课程考核论文院(系、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年级: 2011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姓名: 宋艳冰学号: 2011120046 密

封线

任课教师:

一、命题部分

二、评分标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您确定的评分标准详细评分,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本页由学生填写卷头和“任课教师”部分,其余由教师填写。其中蓝色字体部分请教师在命题时删

除。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注3:试题、评分标准、评语尽量控制在本页。

: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注4

第 1 页共 8 页

密封线

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宋艳冰

提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和理论核心,是对一切传统哲学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马克思第一次将实践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并以此为基础建

立了崭新的哲学体系,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通过我国改

革开放这个大实践,我们更加深切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实践中深化了认识,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了科学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是主体通过中介(手段、方法和思想等)探索和改造客体并以实现主体目的的对象性物质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本质活动。其根本含义是指“人的活动、实践的观念活动、实践思维方式、实践逻辑”[1],其特征是“人类现实的感性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是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构成了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所以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人类社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初步诞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神圣家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终形成。马克思实践观的核心是把实践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整体思维方式,是理解人、人的社会生活、人与客观世界关系一般规律的基础,而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人与客观世界的物质改造关系,或者是人类思维认识活动的基础。正如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

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更加关注人类世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改变现存人类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

共 8 页 [[33]][[22]][[11]] 第 2 页

密封线

它是马克思把握人、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理解、诠释和评价一切相关哲学问题的根本方法。正是在这个整体性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马克思不仅强调以实践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更重要的是以科学实践观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二、实践的本质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在建立科学的实践观时,既批判了唯心主义者极端荒谬和反动的实践观,又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片面的非科学的实践观,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把实践概念精确地理解为: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包括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任何实践都是社会实践,全面地完整地揭示社会实践的本质和特征,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首要前提。社会实践的本质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

所谓感性的物质活动,是指人们动用四肢和大脑对于感观所能感觉得到的现实的客观的东西,直接去进行接触,也就是直接动手去做。这种感性的物质活动,是在一定思想支配下进行的,但是它不同于思想,思想是主观的东西,停留在主观范围的思想活动,不能引起客观物质世界的任何变化,也不能自行变成现实。要使思

想变为现实必须通过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并引起客观世界变化的物质活动。

(二)实践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活动

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的特殊利益出发进行实践活动。但是只有先进阶级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才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劳动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离开了劳动人民和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三)实践是历史的社会性的活动

人们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是通过各别的个人活动实现的,但在实际上不管表面看来是多么的“孤立”的个人活动,也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地进行的。实践就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实践是在一定的阶级关系、阶级地位中进行的,都要受到历史条件和人们的阶级地位的制约。不同

共 8 页 [[44]] 第 3 页

密封线

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关系,不同阶级的人的社会实践具有不同的内容。

(四)实践是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人和动物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都必须作用于自然界。但是怎样作用于自然界,人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和依靠生来具有的本能作用于自然界,而“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5]不论是蜘蛛结网、蜂蚁造巢,还是高等猿类垒置木箱、利用棍棒,都只不过是在不同情况下,获得食物和保护自己的适应手段而已,而人则是自觉地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人在作用于自然界的某一劳动过程开始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有个打算或计划。实践这种有目的地有意识地自觉活动,是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人们通过实践可能依靠自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