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信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摘要】对人际信任的讨论由来已久,但是,对人际信任的专门研究却十分匮乏,正如卢曼所说的,信任从来都不是主流社会学理论关注的话题。

人际信任研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基础性工作,它要求我们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与智慧。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人际信任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作了简要概述并指出了今后有关信任问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人际信任,相关理论,影响因素
1人际信任的理论基础
1﹒1文化决定论。

文化决定论者认为,人际信任是从一个行为规范、诚实而合作的社区中产生出的一种期待,它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群体成员的素质。

信任不能单纯的通过理性的投资决策来获得,而是从宗教、传统、习俗中产生。

信任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基于文化道德规范,是文化道德规范的产物,任何社会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密码,信任作为某一社会文化密码的一部分,具有遗传的特点,在不同的文化道德规范环境下,其信任模式与程度是不同的。

1﹒2道德基础论。

道德基础论认为信任可以划为两大类,对熟人的信任是“策略性信任” (strategictrust),即在以往的交往基础上的习惯性、仪式化的信任。

对陌生人的信任是“道德性信任”(moralisictrust)。

道德性信任反映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乐观的人会给自己所不认识的人更多的信任。

即使偶尔吃过别人背信弃义的亏也在所不惜,仍然保持自己的信任感。

那么乐观人生态度的实质是什么呢?其实质就是相信其他人在基本价值观上与自己没有什么差别,都循“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的人生准则。

虽然信任的产生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可是没有一种解释具有普适性,通常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成立。

很多学者重视双方关系对信任建立的影响,他们认为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这就意味着相互间的义务感,其中回报性的义务是关系的核心因素,而义务感会使人做出值得信任的行为。

一个人如果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他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别人的谴责,而且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即失去关系网及其中所包含的社会资源。

针对不同的事件,人们的信任态度也会不同。

针对特定事件的信任是最基本的人际信任形式,陈春花等认为人际信任的范式为信任会做事,‘信任’是对事件的一般化。

因为被信任者所承诺的事件对能力的不同要求,事件区分性首先要求被信任者对对方的能力进行考察,如果其他条件按满足要求,当被信任者的能力足够实现其承诺的事件时,信任者将给予信任当信任者认为被信任者的能力不能实现其承诺的事件时,将不会给予进行划分,如能力、坦诚、关心、信赖四维度或总体信任、具体信任两维度近几年的研究中较多地是从信任的成分或信任的发展动力学标准确认信任的维度,如认知、情感和行为信任三维度或等人的人际信任三结构—阻碍型、计算型、关系型三种类型,认为气质信任出现在人际关系的早期阶段,但是最终合作行为要求的是情境信任。

这种构思角度的变化,体现了从外在、静止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内在、动态的维度划分标准,同时也反映
了对人际信任研究的深化和更为注重过程特征,如认为善良和能力构成了认知的两个维度对市场营销、管理学和社会学三大领域中人际信任维度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1﹒3认识发生论。

吉登斯等从个体心理学角度研究信任产生的过程,他们认为人的信任来源于儿童早期的经验,主要是婴儿与看护人之间的关系。

婴儿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看护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婴儿心理发展过程,如果婴儿受到看护人的定期良好的照顾,就会逐渐在婴儿心中形成一种对于秩序的期待,这种期待就是信任如果婴儿得不到看护人的精心照料,那么他她不可能获得安全需求的满足,可能经常会处于恐惧与不安中,长大之后可能比较孤僻,不会太信任人。

婴儿时期形成的信任是一种基本信任,这种基本信任是他以后所有形式信任的基础。

2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
2﹒1国外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

在近十几年来,人际信任研究在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界较为盛行。

许多对人际信任是什么,从何而来,及如何发展出来研究及理论相继出笼。

特别是有关人际与组织信任在工商及企业组织中的运作及功能的研究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

最近,有关这一领域的跨文化研究也受到重视。

这些研究及理论通常要不就是以个人为出发点,认为信任是交往双方各自的个人因素的结果;要不就是以社会制度为出发点,认为信任是社会结构及制度的必然产物,却较少有学者直接从人际交往本身的角度来探研之,即使有也是在较宏观的层次,探看人际关系分类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对于人际信任具体内容,则缺乏实证性研究。

2﹒2国内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

有关中国人专门研究人际信任的并不多见。

有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郑信军研究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的相关。

解夏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进行了剖析。

有的学者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

杨中芳、彭泅清从文化的根源,寻求一个理解现代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架构。

杨宜音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探讨中国人人与人之间建构信任的逻辑。

纵观国内外研究,尤其国内的研究,还存在如下不足:首先,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大学生缺乏对中学的研究:其次,缺乏人际信任具体情况的实证性研究。

因此,研究“中学生人际信任”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它即有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意义,又有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现实意义。

3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信任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信任研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关于信任问题的所有争论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迄今为止,学者们仍未能就这个问题达成共识,这意味着相关的争论仍将继续下去。

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进一步加强对信任的研究:一是丰富研究内容,提升研究价值即对信任的含义、本质、特征等具体内容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这样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协调人际关系。

二是拓展研究视野,创新研究
方法要以多元化的思维、开阔的视野,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系统的眼光、辩证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强烈的现实感,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同时应用各学科方法多角度来研究信任问题。

另外,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不信任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