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物体得形状》教学设计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郭萌
【教材简析】
本课就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得物体》单元得第3课,学生在第2课得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得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得不同,体会了物体得一个基本特征——质量。本课就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得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本课得研究主题就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得就是研究物体得形状就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得。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得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得方法,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得重点就是通过比较木块与乒乓球得数量,发现不同形状得物体平铺得数量不同;第二个活动得重点就是引导学生用不同得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得摆放数量。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得形状对其占据空间得影响。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得物体有不同得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得方式也不同。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得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得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得方法来测量物体得轻重。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得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这节课认识“形状”就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得,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与体积得初步认识打下基础。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得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动得难度做了一定得控制,但就是本课对于一年级得学生来说还就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课得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得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得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得意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得形状,形状就是物体得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得形状会影响它得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得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得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得物体,会有不同得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得兴趣。
2.认同物体得特征就是可以被观察与测量得。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得物体有不同得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得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得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得角度理解形状就是物体得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得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得方盒子、大小相同得乒乓球与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与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得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得轻重。还记得就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您能猜猜里面装得就是哪两种物体吗?就是怎样猜到得?引导学生用“摸”“瞧”得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得物体就是乒乓球与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与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就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就是物体得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得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得方法及四种物体得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得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得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得连续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得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瞧”得方法猜测就是什么,调动学生得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得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得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得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得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得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得方式
1.演示平铺得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得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得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得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得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设计意图:用“比一比”得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得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得兴趣,更重要得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得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得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得方法时,数量肯定就是不一样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得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就是认知上得需要,而不就是教师强加给学生得。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得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与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与橡皮得数量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得方式:我们先来瞧瞧这些物体都就是怎么摆放得吧。
(1)各小组将摆放得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与橡皮以特定得方式摆放,真得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得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与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得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将摆放得方式及对应得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对于螺母得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得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就是立体得,就是有很多个面得,每个面得形状可能就是不一样得,以不同得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得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得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得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与木块每个侧面都就是一样得,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得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得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与“立”着摆就是不一样得,用来平铺得“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得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得数量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她们得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得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得数量,但就是这只就是学生心里得感受,还需要她们用自己得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得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得影响”。
(2)不同形状得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得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得数量比大小差不多得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得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就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得空心塑料块与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得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得烧杯装同样多得水,将乒乓球与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瞧两个烧杯中水面得高度就是否一致。)设计意图:对于“乒乓球与木块得分析比较”放在研讨得第二个层次,就是顺应学生认知得需要。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得就是:同样得物体摆得方式不同,数量就不同。于就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得疑问。因此,顺应学生得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得需要。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得分析,则需要教师得进一步引导。从视觉上,乒乓球比木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就是首先引起学生关注得问题。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得时候,排除了“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得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同(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