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连”字句的语用研究综述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话语标记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话语标记语,如“其实”“所以”“换句话说”等,在日常交流中频繁出现,它们不仅起到了连接话语、组织信息的作用,还对话语的理解和推断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对话语标记语进行语用学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语言交际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
我们将对话语标记语的定义、分类和功能进行梳理,以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接着,我们将回顾话语标记语在语用学领域的研究历程,从早期的理论探讨到近期的实证研究,分析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成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话语标记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情况和语用效果,以及它们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对话语标记语语用学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研究问题。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脉络和全面的研究视角,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话语标记语的功能与特点话语标记语是日常交流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在日常对话、学术写作、演讲等各类语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功能与特点对于理解和分析话语结构、语境含义以及交际意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引导与提示:话语标记语可以帮助听话者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话题转换。
例如,“那么”常用于引出新的观点或话题,“而且”则用于加强之前的观点或提供额外的信息。
语境构建:话语标记语有助于构建和维持对话的语境。
例如,“话说回来”常用于将话题拉回到之前讨论的内容上,“换句话说”则用于提供另一种表达方式或角度。
信息组织:标记语还可以帮助组织和调整信息,使得表达更加流畅和易于理解。
如“首先”“其次”“最后”等用于列举或排序信息。
灵活性:话语标记语的使用非常灵活,不受语法规则的严格限制,可以根据语境和需要自由添加或删除。
语境依赖性:话语标记语的意义和功能往往依赖于具体的语境。
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
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话语标记语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与国外的话语标记语理论相比,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相对薄弱。
本文以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为综述对象,总结了这一领域二十多年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标签:汉语话语标记语角度理论个体研究研究综述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话语标记语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引起了国外一些学者的兴趣,进入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在此后的五六十年中,话语标记理论被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虽然在很多问题上人们至今也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就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国外的话语标记语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各研究阵营也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①。
与之相比,国内的相关研究明显滞后。
在国内,对话语标记语普遍的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其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英语语言学方面,研究队伍也以英语语言学界的学者为主,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2000年以后,汉语的话语标记语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一些学者,尤其是一批年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致力于汉语话语标记语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话语标记语的个体分析,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以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成果为综述对象,以期彰显当前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领域的成绩与不足。
一、名称、定义、范围的界定汉语中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句子或者话语中的一些词语跟处在其前后的词语没有结构上的关系,将它们从句子或者话语中抽离出来也不会影响原句或者原话语的语义内容,但是,在句子和话语的构建中它们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例(1)、(2)中的斜体部分②:(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还能不管?(2)A:刚才和我妈吵起来了,说我这不对那不对的。
B:父母说说你也都是为了你好。
A:行了,不想说了,你吃饭吧。
语言中的这一类单位,最初被人们称为“插入语”或“独立成分”。
随着国际上话语标记语研究的蓬勃发展,汉语语言学界的学者们也开始尝试着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类语言单位。
国外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赋予了这类语言单位一系列名称,在众多名称中,汉语语言学界的学者们主要采纳了以下三种:1.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
关于“连”字的连词用法——以《歧路灯》为例
2022No.5 2022 (Vol.6)145关于“连”字的连词用法——以《歧路灯》为例毛晓新(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摘要:关于“连”字的词性问题,在语法学界有三种认识:一是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的介词说;二是以王力先生为代表的副词说;三是以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为代表的助词说。
“连”字应该归属连词,因为它在很多句子里边,都是典型的关联词语,而且形成了较固定的“连……都(也)(就)……”格式。
在《歧路灯》中,“连”字属于并列类连词,连接三种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连贯关系。
关键词:连;连词;《歧路灯》DOI: 10.12184/wspcyycxWSP2516-413964.20220605《歧路灯》是一部用河南方言所写,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长篇小说。
从近代汉语发展历程来看,其成书时间处于近代汉语末期。
因此,一方而保留了近代汉语的语法特征,另一方面又在语法功能上已经非常接近于现代汉语。
此外,《歧路灯》用当时的河南方言写成,因此使整部作品在语言上具有浓厚的河南方言特色,这一点在连词的运用上也有所体现。
本文以其为例,探讨关于“连”字的连词用法。
一、连词的界定及与副词、介词的划界标准(一)学界关于连词界定的看法1898年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问世,作者马建忠模仿泰西语法(grammer)词法中的连接词(conjunction)并结合我国文言虚字的用法建立了一种新的语法术语—“连字”,开启了后来汉语语法中的连词词类,使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起连接作用的这一个语言单位有了定类和归属。
《文通》说,“凡虚字用以提承推转字句者,曰连字。
”《马氏文通》是我国著名的依据意义区分词类的主张者。
”(陈望道 1958),马氏将连字分为四类:提起、承接、转挨、推展,共计94个。
《文通》中所论及的连字用现在的术语等于关联词语。
既包括比如副词:今、盖、非、会、诚;介词:比、自、至;语气词:夫;也包括比如短语:统一、总之、要其归、推而大之。
试论连字句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这 一对 比前 件是零 形 式 ;洪 波认 为 “ ” ② 连 的功 能是 引介 一种 与 句 子 隐含 的参 项 同角 色 的体 词 性 成分 表示 “ 型事例 ” 连 字句 的语 用意 义 是 通过 对 “ 型 事 例 ” 典 , 典 的强调 , 表 达 对相 关 事物 来 的周遍 性强 调 。 刘 丹青 说典 型 的连字 句要 表达 的是 一 种跟 预设 形 成鲜 明反差 的事实 , 过 预 ④ 通 设 与 断言 的强烈 反差 而达 到强 调 的效 果 。 袁 毓 林则 认 为 连 字 句在 某 种 意 义 上说 是 一 种话 题 @
面直接相关 。语 言的非描 述性 意义 的重 要组成 部分 是表 达性 意 义 , 即说话 人 借 以表 达 自己的 信念、 态度 和情感一 类 的意义 , 这类 意义 之所 以能够 通过 语 言来 表达 , 离不 开语 言 为其 提供 是 的相 应机制 。 自然语 言不仅 仅用来 表述命题 , 同时也用 其 结构及 一般 运 作模 式 ( 如句 子结 构 、 语音 、 语调 、 以致身体 语言本 身 )提供 给 言语 行为 者表 达 自身及 他 自己的态度 、 , 信念 的 一种 方
致 。但有 一点 是很 明显 的 , 就是 这一 句式 表达 的 是说 话 人 的一 种 主 观 的认 识 或者 说 体现 了 那
一
种 强烈 的 主观性 , 强调 。按 沈家 煊 的说 法 , 所 谓 强 调 , 切 地 说 就 是说 话 人 主 观 上 的认 即 “ 确
定” 尽管大家都或隐或显地提到主观性 , 。 但还没有从正面加 以论述 。本文 主要是受到沈家 煊先生的文章《 如何处置“ 处置式” ——论把字句的主观性》 的启发 , 谈谈对连字句的主观性和
连字句构式
• • • •
5.语用性非典型“连XP” 就XP本身及其与后面谓词的关系来说,这些XP可以跟一个预设中的 集合构成对比,但是实际的言谈场景或认知背景可以排除这种对比 关系的存在,是XP无法成为可能性等级的低端。如: 他们有钥匙,连门都不敲就进来了。 “连”字句中的论元关系是“敲门”,从词义上讲,与“门”构成 一个等级尺度的可以有“窗户、墙”等,都可以受动词“敲”的支 配,但是整个事件的大框架是“进门最不可能不发生的举动,但与之 构成集合的不是“敲窗户、敲墙”等,而是更应该表现礼貌的“喊 门”,“探问”,“请求”等,所以, 这个“连”字句也是通过预设和现实的反差来起到强调作用的。
二、非典型“连”字句的主要特点:非典型“连XP”
非典型“连”字句区别于典型“连”字句的最大特点是,在上下 文、说话现场、言谈双方的共享信息和认知背景中都找不出与“连” 后的XP构成对照的一个成员,无法形成一种可能性等级尺度。即, 非典型“连”字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非典型“连XP”上。 典型“连”字句可以方便的扩展成让集合中更多成员露面的句子,其真 值语义(表达的意义)不变,如: “还他妈丈夫呢,还他妈爱我呢,连狗都不如。” “连”后引出的“狗”是一个预设集合中的低端,一个人在被对待的方 式中最不可能的就是“狗都不如”,结合前文的“丈夫”,可知在 “爱我”和“狗都不如”之间存在一个集合,包括如其他亲戚、普通 朋友、同事、路人等等,因此可以扩展成: “还他妈丈夫呢,还他妈爱我呢,还不如你的佣人,还不如路人,连狗都不 如。”
•
• • • •
4.等级性非典型“连XP” 如例句: 那段时间箫雨天天在家做家务,出门连出租车都舍不得坐。 “出租车”并不是舍不得坐的可能性等级尺度中的低端,相反,却是 等级较高的成员,比公交车等更可能舍不得坐。因此,这种“连XP” 虽可找到一个同范畴的集合,但XP很难在其中占据低端位置,其在 语义场中的地位决定了它不可能是预设中的低端,这样的“连XP” 也只能是非典型的“连XP”。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语义研究综述
自王 力 提 出 “ 处置” 说之后 , 对于“ 把” 字 句 的语 法 意 义 的
讨论一直非 常热烈 , 特别是上世纪 9 0年代以后 , 众 多学者都
试 图将 “ 把” 字句 的句 式语 义进行全面的概括 , 进 而从语义上 对“ 把” 字句的结构作出解 释。 薛凤生把“ 把” 字句的句式语义概括为 : “ 由于 A的关系 ,
崔希亮将 “ 把” 字句分为结果类和情态矢量类 ( 包括 即时 态 和尝试 态 ) , 结果类 可以分析成 P 1 和P 2 两个表 述 , 两者之
间存在着 因果关系 。
金立鑫 在前 人的基础 上进 一步把“ 把” 字句分 为结 果类 、 情态类 和动量类 。 张伯江将“ 把” 字句的句式语 义概括为 : “ 由 A作为起 因
黄伯荣 、 廖 序东的《 现代汉语》 里, 除了 以上六种 还包括 :
动和动是一个动 词 , 一个带 宾语 , 一个带 补语 , 同时说 明动 作
谓语动词具有使令意义 ,能够 引发后一个动词 表示 的动作 。 ( 2 ) “ 喜怒” 类 兼语 句。用于这一类句子 的动词通常 是表示喜 欢、 感激 、 厌恶、 怨恨等感情的心理动词 , 没有使令义 。( 3 ) “ 称
句子类别叫特殊 句式 。任何一个语法形式 的研究都离不开其 语法意义 的支撑 , 而任何一个语法形式的应用都要 以其 语法 意义为基础 。目前国外语 言学界 已将语义研究 作为攻克语言
问题 的重点 和基础 , 国内语言学界也注意 到语 义问题的重要
性, 并从句式结构研究转 向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 特殊句式的
B变 成 了 C描写 的状 态 。 ”
词。他把动态动词定义为“ 有动力 的动词” , 认为“ 它们或者有 大小 , 或者有方 向, 或者有频率 , 或者有变化 的结果 。表现 在
“连”字句研究综述
“ " 句研 究综述 连 字
梁炳 磊
( 州大 学文学院 , 郑 河南 郑 州 4 00 ) 5 0 1
摘
要 : 文运 用归 纳总 结的 方 法 , 六 个方 面对 “ ” 句的研 究作 一概 括性 描 述 , 中包括 : 连” 本 从 连 字 其 “ 字
的 词性 ;也 、 ” “ 都 的功 能 ;连 ” 句的语 法化 过程 ; 连 ” 句的 结构 ; 连 ” 句 的语 义 分析 以及 “ ” “ 字 “ 字 “ 字 连 字
个, “ 即 是”和 “ ”。而根 据赵元 任 提 出的常规 重 连 “ ……都 / … …” 式 的语 法结 构 不是 单 连 也 格
一
音 和对 比重音 的区 分将 焦点 相 应 地 区分 为 常规 焦 点 和对 比焦点 , 并认 为 “ 连”标示 的是 对 比焦点 , 标
示极性 对 比话题 。㈣
句的语 用功 能 。 关键 词 :连 ” 句 ; 究综述 “ 字 研
“ ” 句 是汉 语 中一 种特 殊 的句 式 , 多 专 连 字 很 家 学者都 从不 同角 度 , 运用 不 同理论 对其 进行 研 究 分析, 主要包 括 : 连 ”字 的词性 ; 也 、 ”的功 能 ; “ “ 都 “ ” 句 的语 法 化过程 ; 连 ” 句 的结 构 ; 连 ” 连 字 “ 字 “
吕叔 湘 、 波认 为 : 连 ”是 介 洪 “
“ / ”的研究 主要 是 针 对其 性 质 和作 用展 都 也
开 的 , 马真㈣、 如 周利芳 ㈣等 。源自究 的结论 是 “ ” 研 都 表
词, 其功 能是 引介 一种 与句 子 隐含 的参项 同角色 的 体词 性成 分 , 表示 “ 型事 例 ”。_ 典 l l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摘要:近十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文就较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做了讨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研究、构式语法研究和韵律语法研究。
关键词: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热点1989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汉语语法学的建立。
自此之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基本处于中国语言学研究最活跃、最具前沿性、成果最丰富,同时也是争议最突出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后,汉语语法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尤其在近十年的语法研究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多元化。
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层出不穷,共同推进着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论文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取得的成果,讨论了三种较为代表性的语法研究理论。
一、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形态类型学,主要是给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
当代语言学中,语言类型学已不仅仅是指给语言进行分类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以跨语言比较和归纳推理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之上,可以理解为“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其根本理念就是刘丹青所说的:“致力于通过跨语言的观察比较来获得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
当代语言类型学家认为单靠对一种语言的深入开掘无法洞悉人类语言的共性和本质,任何对某种具体语言的特点或规律的总结必须得到跨语言的验证,否则就不宜认为个别语言的某某特点或某某规律就是该语言独具的所谓“特点”。
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类型学的建立,应该从格林伯格及其1963年发表的语言类型学经典论文《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算起。
国内最早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始于1984年陆丙甫与陆致极合作翻译的格林伯格上述的那篇经典论文,其后,1989年沈家煊翻译介绍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Oomrie的《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汉语“连”字句的语用研究综述
2013.01学教育60汉语“连”字句的语用研究综述张静(鲁东大学,山东烟台264000)[摘要]本文拟对研究“连”字句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语用的角度对“连”字句的研究作以下综述,主要包括:“连...都/也...”结构的语用含义研究和“连...都/也...”结构的话题与焦点研究。
希望能对学者们的更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用含义;焦点;话题一、引言汉语“连”字句指包含“连...都/也...”结构的句子。
如:“出了西直门,连一辆车也没遇上,祥子低下头去,不敢再看马路的左右。
”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很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如Paris,M-C (1979),Shyu,S-I (1995),Tsao,Feng-Fu (1989),蔡维天(2004)等他们的研究主要包括:“连”字的词性;“都、也”的功能;“连”字句的结构;“连”字句的语义分析。
八九十年代以来探讨“连”字句语用功能的文章也很多,研究较为深入,本文将对“连”字句的语用进行综述。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探讨“连”字句语用功能的文章越来越多,学者们运用语用学原理从不同角度对“连...都/也...”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1、“连...都/也...”结构的语用含义研究语用含义即话语含义,它不是通过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
它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说,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指说话人说出单词和句子所表达的字面意义,另一种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说话所含蓄地表示的意义。
当然,学者们也意识到“连...都/也”的会话含义,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
崔永华(1984)分析的“连...都/也...”句的语用意义是:一是说明某种性质的程度很深;二是证明另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他引用了两个例子来说明:1.这个歌儿太流行了,连七、八岁的孩子都会唱。
现代汉语转折连词综述
现代汉语转折连词综述一、引言现代汉语虚词历来是汉语学习中的难点,而其中表转折的连词又是难点中的一个难点。
本人自知才疏学浅,无法也无力对转折连词的研究做出多少开荒式或创新的贡献,也无意对前贤的文章或研究成果吹毛求疵,只能尽自己所能拾遗补缺,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综而述之,试图做一个梳理性的工作,以便以后做此方面的研究时,有一个导向性或条理性的东西可供参考查阅。
二、正文1、概说现代汉语中表转折的连词有的能单独出现或使用,有的成对或成组出现。
根据我们在查阅的各家虚词词典基础上进行的统计分析,确定现代汉语中表转折的连词的具体数量为8个或8组,它们分别为:不过、(虽然┅┅)但是、(虽然┅┅)但、而、然而、可是、可、只是等。
下面就从释义、分类、同义辨析三个方面对它们进行详细介绍。
此外,有的象“但却”这样的语言符号到底算不算一个连词甚或一个词,各家学者对此争论不一,众说纷纭,至今还无定论,本文姑且不把它包含其中,待时机成熟后再另行讨论。
而“却”这个词语虽然属于表转折的副词,但由于在同义辨析时,更能凸现“但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用法,因此在介绍有关“但是”的部分中会有所涉及。
还有,有的词语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这里只讨论其作为表示转折的连词时的用法,余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各种特殊情况先在此交代清楚,免得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2、词典释义下面我们就以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和北京大学1955和1957级语言班编著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以下简称《例释》)为基本,结合其他各家的词典或教材,对各个词的语法意义略作解释:⑴、“不过”:表示转折,补充修正上文的意思,或补出同上文对立的意思。
例如:质量和样式都好,不过颜色多少查一点儿。
“新时期”汉语连词研究综述
自《马氏文通》(1898年)伊始,汉语语法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讨论,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体系, 20世纪年代末开始,伴随研究者眼光的开阔言学教程》(1916)出版以来,国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的描写语言学、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法化理论的兴起和传播,都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影响,在西风正劲的现在,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外,韩礼德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了语法、概念、交际三个研究平面。在中国, 80年代前期张斌和胡裕树就提出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学说并为语言学界所普遍接受,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1]。由此可见,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已经对国内的语法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伴随着国外的先进的语法理论的引入, 80年代以来,连词研究呈现出研究点细化和研究路子分化的特点。所谓研究点细化,就是指概说性质的论文和著作少了,对连词的个案研究多了,到现在为止关于连词的论著仅见周刚的《连词与相关问题》(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而连词研究的单篇论文却多达200篇以上所谓分化,是指连词研究的侧重点各有区别,有的注重描写,有的注重解释,有的二者并重。对某一个连词的来源和发展研究的论文多了,对连词语法化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连词的虚化动因机制研究,开始和认知语言学理论、隐喻理论、词汇化理论结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新时期”。
“连”字句研究述评
“连”字句研究述评连字句又称连词句,是中国英文写作的一种重要句式,从写作格式来讲,连字句也可以当做一种文体。
应英语教师要求,这里综合多学科中有关连字句的相关研究述评文。
连字句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运用在英语写作中有很长的时间渊源。
研究表明,连字句的使用主要体现在:①用于词汇的替换、重复效果;②用于强调某一成分句或整句;③用于概括分句总体的含义;④用于修饰某一特定的情景,增加句子的张力;⑤用于衔接句子以形成完整的段落。
这就是连字句为英语写作带来的语言效果,也是它作为文体存在的具体样式。
要掌握运用连字句,就要做到学有所悟,也就是句子构成的搭配、句式的变化和很多其他方面的明确。
在搭配方面,连字句的运用受限于词性和语法原则,比如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如“peaceful journey”,而动词引导的句子则更适合出现复合量词,如“to take part in”,句式变化则有“分句式”、“单句式”、“整体式”以及“省略式”和“原句式”等,每一种句式都有其特征。
连字句在英语写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很多作文构成要素,正确运用连字句可以很好地推动考试分数增长。
因此,在英语写作中,连字句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文段的关联和憋气,句子的张力和笼统表达,词汇重复与转换,有效的概括结构等。
此外,在句子的构成上,连词的使用虽然简单,但在它的前后句义的关联能力上有产生巨大的效果,内容明确,关键词和句子之间的松懈也得到把握。
综上所述,连字句在英语写作中有着突出的效果,如果把握其运用技巧,会让你的写作更加有文采,更能够突出表达思想。
为了更好地运用连字句,我们应该从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细节上注意方面入手,只有如此,才能更加全面地掌握连字句的用法,使它在写作中达到最佳效。
汉语“连…也都…”结构及其习得研究综述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234·汉语“连…也/都…”结构及其习得研究综述潘华敏 褚丹娜(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9)摘要:作为汉语中一种特别的句式,“连”字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也是汉语语言习得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学界从最初关注“连”字句中的特殊标记“连”的词性,到关注“也、都”的功能及区别,发展到关注“连”字句结构的整体解读和认识。
从研究发展脉络来看,对“连”字句的理解可以从新的理论角度分析,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探究正常汉语儿童以及特殊型语言障碍儿童的“连”字句相关习得问题。
关键词:“连”字句;也;都;儿童语言习得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6-000234-002综观“连XP 也/都VP”结构多年的研究成果,可将有关理论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结构中 “连”的词性归属问题和功能的争议;第二,结构中XP 和VP 的选择及相互作用;第三,结构中“也”、“都”的语义差异和中和问题;第四,“连”字结构整体解读和认识。
关于“连”字词性和功能的讨论,从八十年代以来学界争议颇大,词性从最初的“介词说”、“语气词说、“副词说和“助词说”到最近的“焦点标记说”、“话题标记说”,甚至有学者追溯“连”字的本义,推到“连”字语法化的过程。
但是学界目前公认“连”的词性并不影响对于整体结构的分析。
第二部分,XP 究竟有哪些成分担任?XP 的量极对VP 肯定式或否定式选择的影响?这些也很值得深入研究,但本文并不做过多的介绍。
第三、第四方面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中心问题,并将这部分理论知识联系儿童语言习得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连…也/都…”结构的理论研究(一)“连”字句中“也/都”研究的主要观点在评述“连…也/都…”结构中“也/都”的差异及同一性之前,应该肯定“也/都”在该结构中的重要性。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连”字的省略并不会影响该结构所特有的隐含比较义,而“也/都”的省略将会破坏整体结构的语法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连动句研究综述
年 )一书中,原文是 “ 动词 结构 的连用式 ”l 。 《 1 现代汉语 不 一 致 的句 式 ,表 层 结 构 是 综 合 式 ,深 层 结 构是 分析 式 。 也 ] 语 法讲 话 》之 后 ,尽 管 它 的范 围有 大 小之 争 , “ 动句 / ” 连 式 就 是 说 ,一 个 句 子 的深 层 结 构 包含 主 体 句 和 嵌入 句 ,如 果嵌 这个名称还是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 。8 年代后 ,随着句型旬 入 句 的 主语 和 主 体 句 的 主语 相 同 ,就 是 连 动 式 。 C O 9
语 和 印欧 语 主 要差 异 之 一 是编 码方 式 和 原 则 的差 异 ,汉语 的
如朱德熙先生在 《 语法答问》里所说的, “ 连动式前后两部 编 码 方式 更 多 显现 出 临 摹性 。 ” l 以我 们 认 为 ,连 动句 的 1 所 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主谓关系,也不是述宾、述补 、偏正等等 存 在 正是 汉 语 本 身 的一 大 特 点 ,也 是 语 法研 究重 视 汉语 自身 关 系 , 归不 到 已有 的任 何一 种 句 法 结 构类 型里 去 。 ” l 一 2 特 点 的一 种 表 现 ,与 印欧 语相 比 ,这 正 是 汉语 的一 种 非常 常
点 _ l ( )动 位 置 上 是动 宾短 语 ; ( )动 位 置 上 是 动补 1: 1 n 2 “ ” “ ”以及 由 “ ” “ ”组 成 的 复合 趋 向动 词 “ 来 去 来 去 起 来 ” “ 来 ”等 : ( )动 位 置 上 是 “ 词+ 着 ”: ( )动 上 4 动 5 位 置 上 是动 词 的重 叠 式 。关 于 第 三种 情 况 ,对 于 已经 虚 化 的 “ ” “ ”只表 示 动 作 的 意 向 ,而 不 表 示 具体 的动 作 ,辛 来 去 泛化 的 来 ’” ,它 “ 示V 发 出者 的 主动 意 志 ,有 加强 主 表 P 在动 位 置 上 出现 ,可 以是 单 个 动 词 , 也可 以是 动 词 短语 。
近十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述摘要:近十年,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研究成果丰厚,本文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方法、模式以及语言理论相关研究成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最后据此提出未来语法教学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语法教学原则方法模式理论语法是组织语言的规则,是人们交际过程中要遵从的范式。
语法在交际中的重要性,使得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而语法教学研究对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一些研究者们在不断探索,成果丰厚。
1 语法教学原则孙德金先生(2006)提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两个原则问题,即“属于词汇范畴的不教和属于共知范畴的不教。
”强调语法教学与词汇教学要分开,并从语法大纲同时强调利用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避免学生产生反感心理。
卢福波先生(2008)谈及了语法教学的八个原则即实用、针对、复式递升、细化、简化、类比、解释、操练原则,并在阐释原则的同时介绍相关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原则应搭配不同的教学方法。
2 语法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李晓琪,2010),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语法内容融入到任务的设计中,而不是将语法单独呈现给学习者,语法教学要与真实的情景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进行启发性教学,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语法规则。
认知法教学(刘若云,2003),刘若云将认知心理学应用于对外汉语基础语法教学,根据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与中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不同,设计出三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强调式语法点与学生已掌握的一般表述的联系,二是建立新语法点与相关的系列性语法点的联系,三是建立一般语法点与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相对应的语法点的联系,并强调理解和有意义的操练。
”文章最后展示了教学这一方法的教学效果,发现这一效果使得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效率有所提高。
明示性教学法与暗示性教学法相结合(尹枝萍,2005),也就是将语法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看,并指出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时,“将适合用推导归纳的方式进行教授的语法项目采用暗示性教学法”,也就是重视对语法内容的教授,“适合用演绎方式教授的语法项目则采用明示性教学法”,即对语法形式的教授。
汉语“连”字句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语“连”字句研究姓名:罗耀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吴振国2002.5.1提要对于前贤时哲们多有研究的“连”字句问题,本文拟从新的角度或他人未曾涉足的“连”字句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分五大部分:“连”字的词性问题;“连”字句的句法及语义;“连”字句中配对使用的“也、都、还”的差异;“连”字句中,“连、也、都”的隐现问题;制约“连”字句使用的诸因素。
另外是前言与余论。
/第一部分应用连续统观点以及“典型性理论”认为“连”的性质从隶属度角度看更接近副词,并与其他观点像“介词说、连词说、助词说、语气词说、准量词说”等进行比较,认为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先根据“连”出现的语言环境,我们将“连”字句三分为:单独成句;充当句子成分以及作分句。
再对码化的“连”字句:A+连+M+N。
各段分别进行考察,前段A多为话题,是已知信息:M段重在考察不能进入该位置的情况,包括“原因状语、方式状语、单纯副词”等:N段重点考察“重动型”结构,分为单音节和双音节两种情况:而单音节的动词多具有[+自主][+可控]等语义特征。
第三部分比较配对使用的“也、都、还”。
前两者自成一类,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以互相替换;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两者的替换是有条件的:“也”表示两项之间的类同关系:“都”表示范围、数量的总括。
“还”表示程度之高或状态延续超出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极限与预设标准,它带有很强的方言色彩,具有“元语”和“主观性”的特点。
第四部分,考察“连、也、都”的隐现。
“连”分三种情况:无“连”不成立,“连”必现;有无“连”语义有所区别,“连”不是可有可无;有无“连”结构语义一样,“连”可以自由隐现。
第五部分,“连”字句使用的诸因素。
人们要表达思想,传达信息,总要事先确立好说什么,选择什么样的词汇,选择什么样的句式,按怎样的顺序将所要表达的思想传达出来,这往往涉及各个方面的因素:上下文语境的要求;i语义重心:句法和篇章的强制性:说话人的风格、爱好等因素。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语法化指包括形态、虚词和构式等多种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的形成过程,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语法化研究是对这种普遍现象展开描写和解释的历史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古今差别不大,因而对虚词的研究成为探讨汉语语法表达和语法演变的最主要的传统。
但起自于上古的语助研究和中古的虚词研究一般关注虚实之间的语音假借关系,而非语法演化关系,有现代语言学理论意义萌芽的实词虚化的阐述最早似乎仅可追溯至清袁仁林《虚字说》中的“体用不相假”即名词与动词不是语音假借关系的相关说明。
从袁仁林到马建忠,中国传统语言学家讨论虚化问题都存在重大局限:1.把名词到动词如“盖”的两种词性的转类视为虚化现象,这与今之主流观点不一致;2.多讨论实词到虚词的语义演化,而基本不讨论相关句法的变化;3.从不考虑如何对虚化现象做出解释。
如果把袁仁林《虚字说》著作完成的1710年视为中国传统语法化理论的起点,那么这个时间并不比西方从事语法化研究的时间早很多。
Lehmann(1995)和Heine(2003)认为西方语法化起自于法国哲学家Condillac(1746),关于时态后缀和其他屈折形式源自于独立词和英国语言学家Tooke(1786),关于功能词由必需词演化而来的论述。
[1]87Bopp(1816) 列举了许多印欧语言实词虚化的实例;schlegel(1818)以指示代词变为定冠词、one变为不定冠词、have变为完成体标志等说明虚化是为了加快语言交流速度而产生;Humboldt(1825)提出语法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四个阶段,并将这些阶段同他的语言类型学联系起来;A.Meillet(1912)创造出“Grammaticalization”一词,将从词汇形式向语法形式的演化称为语法化,并提出虚化产生的新语法形式会引起整个语法系统的变化、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和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等三个著名观点,被认为是当代语法化研究的先驱;Sapir(1921)谈到过“形式比它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是语法化研究中的语义滞留现象的表述。
关于“对”字句和“连”字句的几个问题
摘
要 :在现代 汉语语 法的研 究中,汉语 句式的研 究一直居多,如 “ ”字 句、“ ”字句、“ 把 被 是”字句等。众多 学者
从 不 同的角度揭 示 了汉语 句式的奥秘 ,取得 了丰硕 的成果。但 目前对 “ 对”字句和 “ 连”字 句还缺 乏 系统 的论述 ,从 “ ” 对 字句和 “ 连”字句的界定,语 法意义和歧义 句考察三方面来研究这种特殊 句式。
参考文献:
[ 汪正元 . 1 ] 谈介词 “ 于”[ . 东南民族 师专学报 ,00 对 J黔 】 20 ,
8) (. 4 [ 周小兵. 2 ] 汉语 “ “ 句[ . 连 字 J 中国语文, 9 0 4. ] 19 , ) (
[ 琳莹. 3 降 介词 “ 对”的意义和用法考察[. J天津师范大学学 ]
一
、
子。 ( ” 毕飞宇 玉秀 ,小说选刊 2 0 年第 1 期) 01 1 综上 , 认为 “ 字句是指 “ …也 / / …” 连” 连 都 还 组配而成的句式, 连 …也 / / …” “ 都 还 句式是一种 全称数量表达形 式, 连”标记集合 中的一个极端成 “ 员,通过对该极端成员的肯定或否定对整个集合进 行肯定或否定 。该成分 的极性特 点可以通过显性的 数量表 示,可 以通过人们 的心理评价来判定。
第2 6卷 第 3期 21 0 1年 9月
邢 台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0F XI NGTAI UNⅣ E RS T I Y
Vo _ 6 No 3 l2 . . S p. 0 1 e t2 1
关 于 “ ” 字 句和 “ 对 连” 字 句 的 几个 问题
袁 升 伟
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连”字句
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连”字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连”字句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话题,而且是当今汉语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部分。
连字句既是中文表达中最重要的语言类型,也是中文学习者经常遇到的一个特点。
它不仅是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辅助工具,而且也可以作为汉语教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字句的构成在汉语中,连字句是一种独特的句式技巧,在各种句子形式中有其特别的位置。
“连”字句由两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连”字和“句”字。
在连字句中,“连”字提供语义关联,而“句”字起到让句子有更强的节奏感觉的作用。
连字句的构成一般都是由一个前置的的“连”字,后面紧接一个“句”字组成。
在连字句中,“连”字和“句”字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从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
连字句的用法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连字句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教学中,以“连”字句来表达某个具体概念、某种情绪或某种感受显得非常有效。
比如,说“一网打尽”,表达的是全部抓住的意思;说“一分钟打开”,表达的是很快打开的意思。
另外,在连字句中“连”字和“句”字的排列组合形式也是中文表达中的一种重要技巧。
比如,“好好看看”,表达的是切实审视的意思;“紧紧抓住”,表达的是牢牢抓住的意思。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主动使用连字句,以增强词语之间的衔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有效率地掌握汉语语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其次,老师还应该尽量把连字句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将其纳入汉语学习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连字句的作用在汉语教学中,连字句既具有语法意义又具有语义意义,可以用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而不是单独的一个词汇。
在学习中,连字句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具体用法,将自己的学习经验融入汉语教学。
此外,在汉语教学的实践中,连字句还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利用连字句突出重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汉语的一些特殊表达形式,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结论“连”字句是中文学习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汉语中的语法特点,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
“连”字句与“甚至”句的对比研究
“连”字句与“甚至”句的对比研究“连”字句和“甚至”句是汉语中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上有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这两种句式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从语法结构上看,“连”字句多用于连续的列举或并列的情况,用来连接同类型的词语或短语,如“连雨带雾”、“连日无光”等。
而“甚至”句则多用于引出例外情况,表示某种情况超出了一般的预期,如“他甚至不会骑自行车”、“她甚至没有回家的钥匙”。
可以看出,“连”字句在语法结构上更强调连接的连续性和并列性,而“甚至”句则更强调例外的程度和超出预期的情况。
其次,从语义表达上看,“连”字句常常表示一种连续、递进的关系,用来增强语气,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性。
它常常用于描述连续发生的事件或连续存在的状态,如“连续几天的高温天气”、“连声叹息”。
而“甚至”句则常常表示一种意外、突出的关系,用来突出某种情况的特殊性或程度的加深,引起读者的注意。
它常常用于引出一种超出预期的事物或情况,如“他甚至不会游泳”、“这个问题甚至连孩子都能解答”。
最后,从语境使用上看,“连”字句更常用于描述具体事物或情况,强调事物之间的连接性,常常用于叙述性文章中。
而“甚至”句则更常用于描写性文章或议论文中,用来突出某种特殊情况或者进行强调。
例如,在叙述一场旅行的经历时,可以使用“连”字句来描述旅途中的连续事件;而在撰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时,可以使用“甚至”句来强调某些人对环境问题的无视程度。
总之,“连”字句和“甚至”句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上有所区别。
在实际使用中,要根据语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句式,以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
同时,对于学习者来说,熟练掌握这两种句式的用法,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连”字句的语用研究综述
作者:张静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 本文拟对研究“连”字句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语用的角度对“连”字句的研究作以下综述,主要包括:“连...都/也...”结构的语用含义研究和“连...都/也...”结构的话题与焦点研究。
希望能对学者们的更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语用含义;焦点;话题
一、引言
汉语“连”字句指包含“连...都/也...”结构的句子。
如:“出了西直门,连一辆车也没遇上,祥子低下头去,不敢再看马路的左右。
”
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很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如Paris,M-C(1979),Shyu,S-I(1995),Tsao,Feng-Fu(1989),蔡维天(2004)等他们的研究主要包括:“连”字的词性;“都、也”的功能;“连”字句的结构;“连”字句的语义分析。
八九十年代以来探讨“连”字句语用功能的文章也很多,研究较为深入,本文将对“连”字句的语用进行综述。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探讨“连”字句语用功能的文章越来越多,学者们运用语用学原理从不同角度对“连...都/也...”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
1、“连...都/也...”结构的语用含义研究
语用含义即话语含义,它不是通过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
它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说,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指说话人说出单词和句子所表达的字面意义,另一种指的是说话人通过说话所含蓄地表示的意义。
当然,学者们也意识到“连...都/也”的会话含义,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
崔永华(1984)分析的“连...都/也...”句的语用意义是:一是说明某种性质的程度很深;二是证明另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他引用了两个例子来说明:
1.这个歌儿太流行了,连七、八岁的孩子都会唱。
2.这个歌儿连七、八岁的孩子都会唱,我还能不会唱吗?
例1中的“连七、八岁的孩子都会唱”说明了这个歌流行得很广;例2中的“连七、八岁的孩子都会唱”证明了我一定会唱的,也就是说我会唱的可能性很大。
崔希亮(1990)明确提出“连”字句是表达包括明码信息和暗骂信息在内的多重语言信息的结构,表达的信息分为四重:①基本信息,②附带信息,③预设信息,④推断信息。
其中,基本信息表达的话语的规约含义,附带信息表达的话语的会话含义,预设信息表达的是说话人的心理预设,而通过逻辑关联和心理关联又可以获得话语的前瞻意义,及“连”字句的推断信息。
王远明(2008)认为“连...都/也...”句式一种反预期结构式,其语用意义就是表达了某种反预期信息,而这种反预期信息是由“连...都/也...”整个结构来表达的。
从语用角度来说,“连...都/也”句的成句是有条件的,就是一定要表达一定的反预期信息。
换句话说,“连...都/也...”句不能用来表达预期信息或中性信息,如:
3.*连熊猫都不能吃。
4.*连老鼠都怕猫。
这里“熊猫不能吃”、“猫吃老鼠”本来就是人们预期范围内的,是预期信息,所以就不能用“连...都/也...”句来表达。
反预期其实是说话人“视点”的表征,因而是语言主观性的表现。
2、“连...都/也...”句的话题与焦点研究
焦点是近年来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尽管不同学者对焦点的看法仍有差异,但一般都认为焦点是一个功能性话语概念,它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是说话人表达的重点,是句子信息结构中信息量最大的部分。
对于“连...都/也...”句的焦点问题争议最多的就是“连”后面的成分是话题还是焦点,如果说是焦点,那是不是对比焦点。
三、总结
本文对研究“连...都/也...”句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语用的角度对“连...都/也...”的研究作了综述,主要包括:“连...都/也...”句的语用含义研究和“连...都/也...”句的话题与焦点研究。
通过我们的综述可以看出,有关“连...都/也...”句的语用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连...都/也...”句的研究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分歧,而这些分歧就表明“连...都/也...”句完全有继续研究的空间,可以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进一步考察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曹逢甫.汉语的句子与字句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崔永华.“连...都/也...”句式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4):30-44.
[3]崔希亮.试谈关联形式“连...都/也...”的多重语言信息[J].世界汉语教学,1990,(3):139-147.
[4]刘丹青,学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语文,1998,(4):243-252.
[5]王远明.也说“连”字句的语用功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2):92-94.
作者简介:张静(1988—),女,河北保定人,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