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激情四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激情四射

教育,这是一项古老而又永远新鲜的话题。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教育。最早的教育是教授一些生存技能,如打猎·种植·养殖...等等。渐渐的,出现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出现了语言·文字·医学·科学知识等越来越多的知识,原始的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实际要求,于是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地方--学校,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教师。应该说,最早的教育目标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创新教育为辅的,“学有所成”是公认的学习目标,很少有人会特别注重对“创新型教育”的重视。在这样的总体大原则下,“严师出高徒”成了永远不变的准则,因为教师不严·不凶就镇压不了学生,镇压不了学生就不能保证课堂纪律,也就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中国几千年来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就是几本“圣贤书”,谁能更好地掌握“圣贤书”的内容,谁就能考得“状元”,谁就能“光宗耀祖,荫子荫孙”,这就是古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可自古以来有几百名“状元”,又有几位“状元”名垂千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呢?让我们来找几位历史上叱咤风云·对人类的历史进程影响深远的重大人物吧。“朱元璋”,小时候就没了父母,全家上下只剩他一个,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当然也不可能得到亲人的关爱,当过放牛娃,当过乞丐,当过和尚,尝尽世间冷暖,后来从军,由于作战勇敢·有智有谋,屡建奇功,终于得到上级赏识,渐渐掌握军权,最终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从“乞丐”到“皇帝”的不可思议的转型。如果说“朱元璋”是为“人才”,那这位人才是谁培养的·又是怎样培养的呢?朱元璋一生勤奋好学,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从没放弃学习,他的知识量就连宰相“胡惟庸”也未必赢他,他的计谋就连军师“刘伯温”也未必赢他多少。看来,朱元璋应是一位典型的勤奋好学的自学成才者。朱元璋绝对不仅是一位“知识型”人才,同时也是一位“创新型”人才,在朱元璋在世时,整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大·经济稳定发展,整个国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没有一定的创新型思维怎么能做到呢。总结朱元璋的成功经验,“勤奋”与“思考”是他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只有学习而没有思考,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而没有知识储备的“思考”,效率必然低下,一生难成大器。一个勤于学习·勇于思考·大胆实践·百折不挠的勇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才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毛泽东的文化水平是“师范”水平,然而,一生没有进过一天正规军校的毛泽东却能把蒋介石--这位权威的黄埔军校校长打得落花流水,凭什么,凭的也是“学习”和“思考”,“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的过程。毛泽东的一生,学习之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战争”期间还是建国后的几十年间,他都“手不释卷”,就连在他岁月的最终几天,他也在学习。毛泽东的“创新”精神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毛泽东思想”,他把“先解放城市后解放农村”这一指导原则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正确指导思想,终于使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毛泽东这样的人才又是谁培养的呢,我看其主要作用的还是毛泽东本人,正是他的“勤奋学习”和“勇于思考”使他不仅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同时又有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创新,在常人看来,创新总是成功的,其实,创新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建立的,成功的创新总给人以无穷的快乐,但创新的过程之艰辛往往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爱迪生一辈子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曾被老师认为弱智而退学,但他的母亲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教授给爱迪生今后从事发明创造所必需的许多基础知识,应该说正是爱迪生的母亲给全世界托举出一位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有二千多项发明,这个数字足以让全世界震惊,最多的时候平均三天就有一项发明。爱迪生这样的人才无疑是令人羡慕的,我们的问题是“爱迪生是怎样做到的?”,答案也是一样的,那就是“勤奋的学习”和“大胆的思考”。爱迪生被他的同事们公认为“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二个小时以上,常常工作到深夜,然后拿几本书当枕头就睡在办公室,被同事们戏称为“睡觉时也在吸取知识的人。”当所有人都说他是天才时,他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天才

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总结历史上所有对人类进步有巨大贡献的重要人物,他们都具备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学习·做事都特别勤奋,都是公认的“工作狂”,仿佛身上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另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具有创新精神,为人处世都非常有主见,不被已有知识“束缚”,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为恰当的处事方法。这两点其实就是所有“真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共性,也就是培养人才准则,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正是这个,如果我们的下一代都是这样的人才,何尝担心社会不会发展·人类不会进步。中国的教育方式与外国的教育方式相比较,我们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比外国学生多很多的知识,这一点让外国的教育家们羡慕不已;我们的缺点是学生的创造力太差,我们的学生往往把已有知识当成“至高无上的权威”,思想上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人才只能是“学习型”人才,只能跟在别人的背后跑,要知道“创新型”人才远比“学习型”人才来得重要。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被称为“灌输型”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优点不能丢,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比较多·比较系统的知识这一点不能丢。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一点,完全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这只不过是教学理念的问题。比如,以前有位小学老师问学生“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老师的答案只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除此之外的答案都被否定,比如“弯弯的月亮像破碗·弯弯的月亮像一片西瓜皮”这样的答案是绝对不行的。上课过程要做到既讲清楚许多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又让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发挥独立思考的思想,勇于在课堂上同老师讨论·辩论·甚至是质问某些知识点,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可以做到的,这样的课堂效果才是比较理想的课堂效果。要做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要求是:(1)教师要有本专业的过硬的知识;(2)教师要有除本专业外的丰富的知识面;(3)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认为自己高学生一等,而应站在与学生站在同样的高度去理解知识·讨论知识·研究知识·创新知识;(4)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一起去研究和创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既学富五车又创新不断的下一代”;(5)对于课堂纪律,教师应能做到松紧有度,课堂气氛过于轻松不利于教师调控,对于严肃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6)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创新,才能成为一名永远符合时代要求的令人尊敬的老师。在追求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道路上是没有止境的,如果能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让课堂在达到上述效果的基础上再加以艺术化,也许效果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