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九年级数学下册(西南专版)教案:27.3位 似
九年级数学下册 27.3 位似教案
27。
3 位似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位似,初步形成基本的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2.学习目标(1)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2)利用位似图形的性质,掌握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并学会对图形放大或者缩小.(3)会用图形的坐标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化,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规律.(4)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3.学习重点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位似与平移、轴对称、旋转的异同.4.学习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运用四种变换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任务1 阅读教材P47-P48,思考:什么叫做位似图形?位似图形有什么特征?任务2 阅读教材P48-P50,思考:如何画位似图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位似变化与对应点坐标变化的规律是什么?2。
预习自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位似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得到;B。
位似图形的对应边平行且相等;C。
位似中心到对应点的距离之比都相等;D.相似图形的位似中心不止一个。
答案:C解析:略2.已知:△ABC∽△A′B′C′,下列图形中,△ABC与△A′B′C′不存在位似关系的是()答案:D解析:略3。
如图,△ABC与△A′B′C′是以点O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已知BB′=2OB′,则△A′B′C′与△ABC的面积比为( )A.1∶3 B.1∶4 C.1∶5 D.1∶9答案:D解析:略(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边之比等于相似比;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变换有:对称(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变换:对称轴,对称中心。
平移变换: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
旋转变换: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相似变换:相似比。
2.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什么是位似图形?位似图形有什么性质?重点、难点知识★▲●活动1 情景导入构建新知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面所给的这样一类相似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归纳:如果两个图形不仅形状相同,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活动2 自主探究位似图形的特征下列图形中,每个图中的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都是相似图形.分别观察这五个图,你发现每个图中的两个四边形各对应点的连线有什么特征?对应边的关系(位置和数量)呢?每个图形中的两个四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所以都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可在形上、形外、形内。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3《位似》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3《位似》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3节“位似”是学生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位似图形的性质。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位似的定义,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位似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图形的相似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对位似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运用位似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位似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位似的定义,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能够识别生活中的位似图形,并运用位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位似的定义,位似图形的性质。
2.难点:运用位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位似的概念。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实践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位似图形,如放大或缩小的图片、相似的建筑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位似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位似的定义,并用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
讲解位似图形的性质,如对应边的比例关系、对应角的相等性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并掌握位似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位似图形,并运用位似知识进行分析。
2018届九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27.3 位似(第1课时)
27. 3位似(2课时)第1课时位似变换及图形缩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力求呈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概念—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观察—验证—推理和交流”的教学方法.情感态度经历位似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动脑、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利用图形的位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重点: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观察下列两幅图片,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教师由问题引入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两幅图片的共同点,与同学交流.)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猜想,然后再用电脑演示,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二、自主探究 1.观察下图中有相似的多边形吗?如果有,那么这种相似有什么特征?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像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叫做位似比.(教师多媒体出示观察图片,适当点拨,要求学生大胆猜想、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归纳得到结论(小组讨论解决).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小组交流,全体同学共同归纳总结位似图形的特征.)设计意图:在分析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时,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应用例1(教材第47页)把四边形ABCD 缩小到原来的12.分析:把原图形缩小到原来的12,也就是使新图上各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与原图形各对应顶点至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为1∶2.作法一:(1)在四边形ABCD 外任取一点O ; (2)过点O 分别作射线OA ,OB ,OC ,OD ;(3)分别在射线OA ,OB ,OC ,OD 上取点A′,B ′,C ′,D ′,使得OA′OA =OB′OB =OC′OC =OD′OD =12;(4)顺次连接A′B′,B ′C ′,C ′D ′,D ′A ′,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下图.(教师提出问题,引导画图方法,让学生独立画图后,证明两个图形相似,同学交流.学生画图、交流、归纳,探索相似的条件,与同伴交流.)设计意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个益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探究教材第48页“探究”.作法二:(1)在四边形ABCD 外任取一点O ; (2)过点O 分别作射线OA ,OB ,OC ,OD ;(3)分别在射线OA ,OB ,OC ,OD 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A′,B ′,C ′,D ′,使得OA′OA =OB′OB =OC′OC =OD′OD =12; (4)顺次连接A′B′,B ′C ′,C ′D ′,D ′A ′,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下图.作法三:(1)在四边形ABCD 内任取一点O ; (2)过点O 分别作射线OA ,OB ,OC ,OD ;(3)分别在射线OA ,OB ,OC ,OD 上取点A′,B ′,C ′,D ′,使得OA′OA =OB′OB =OC′OC =OD′OD =12;(4)顺次连接A′B′,B ′C ′,C ′D ′,D ′A ′,得到所要画的四边形A′B′C′D′,如下图.(当点O 在四边形ABCD 的一条边上或在四边形ABCD 的一个顶点上时,作法略——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作法.教师选择性的投出学生的作图.学生小组讨论作图方法,先小组交流,再各小组展示.学生结合投出的图形,总结探究题的所有作图方法.)设计意图:通过探究题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进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4.巩固练习(1)如图,△OAB和△OCD是位似图形,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答案:平行,因为△OAB∽△OCD,从而∠OBA=∠D.)(2)下列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请指出位似中心;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①DE∥BC(答案:是,位似中心是点A.)②四边形ABCD、四边形EFGH都是矩形.(答案:是,位似中心是点O.)(教师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集体交流评价.)设计意图: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加深对位似图形的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三、总结提高1.师生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说给老师或同学听听.(2)教师与同学聆听部分同学的收获,解决部分同学的疑惑.(教师聆听同学的收获,解决同学的疑惑.学生归纳、总结发言、体会、反思.)设计意图:加强教学反思,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2.布置作业(1)必做题:习题27.3第1,2题.(2)选做题:将下面的图形放大一倍(用四种方法).(教师布置作业,分层要求.学生按要求课外完成.)设计意图:加深认识、深化提高,形成体系.板书设计一、情境引入二、自主探究1.观察位似图形位似中心2.应用例1(教材第47页)3.探究4.巩固练习三、总结提高1.师生小结2.布置作业。
九年级数学下册27_3位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作法 三:(1)在四边形ABCD内任取一点O;
(2)过点O别离作射线OA,OB,OC,OD;
(3)别离在射线OA,OB, OC,O D上取点A′、B′、C′、D′,
使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按序连接A′B′、B′C′、C′D′、D′A′,取得所要画的四 边形A′B′C′D′,如图4.
三、例题的用意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补充的一个例题,通过度辨位似图形,巩固位似图形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得位似图形必需知足两个条件:(1)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2)两个相似图形每对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通过同一点,二者缺一不可.例2是教材P61例题,通过例2 的教学,使学生把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式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讲解例2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画出所要求作的图形,要让学生通过作图明白得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这和所作的图形与所确信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位似中心O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外,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内,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条边上,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个极点上).而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双侧各 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 中的图2与图3),因此,位似中心的确信是作出图形的关键.要及时强调注意的问题(见难点的冲破方式④),及时总结作图的步骤(见例2),并让学生练习找 所给图形的位似中心的题目(如 课堂练习2),以使学生真正把握位似图形的概念与作图.
(当点O在四边形ABCD的一条边上或在四边形ABCD的一个极点上时,作 法略——能够让学生自己完成)
六、课堂练习
1.教材P61.一、2
2.画出所给图中的位似中心.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3《位似(第一课时)》表格优秀教学案例
1.分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实例,分析其中的位似关系,并总结位似的性质。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位似的定义和性质:我引导学生总结位似的定义和性质,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位似的概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引入:我选择了几个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位似现象,如相似的建筑、动物的生长变化等,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位似的存在。这样的引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关注本节课的内容。
2.几何图形展示:在课堂上,我展示了多种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位似关系。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能够发现位似的性质,并逐步理解位似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位似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通过对位似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位似性质,解决一些相关的几何问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首先,我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位似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位似在生活中的存在。然后,我通过几何图形的展示,引导学生发现位似的性质,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位似的特征。在讲解位似图形的画法时,我以具体例子为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位似概念的理解。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在课堂结束后,我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收获。通过自我反思,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2.教师评价:在课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我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27.3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位似图形的知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发现位似图形的性质和画法。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他们在解答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争论,加深对位似图形概念及画法的理解。同时,我还将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位似图形的画法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从特殊到一般,总结位似图形的性质和规律,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位似图形的存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学案例:27.3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位似图形的学习是几何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27.3节,旨在让学生掌握位似图形的概念及其画法,从而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运用位似变换解决几何问题。本案例以该章节内容为载体,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本质特征,掌握其画法技巧,并能在实际中灵活运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体验数学的几何美,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4.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逐步提高对位似图形的认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27.3位似(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位似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
4.引导学生运用位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魅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成长。如:“你们在学习位似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你们在解决问题时,展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图片的放大、缩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位似的定义,理解位似与相似的区别,能够判断图形是否位似。
2.培养学生运用位似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等。
3.通过对位似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际问题——理论探究——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位似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通过对位似的探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4.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培养他们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品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际为例,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为什么地图上的城市位置与实际位置有所不同?”、“怎样设计一张邮票,使其在邮局发行的过程中保持美观?”等。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3位似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引入,如建筑设计中的相似图形、照片放大缩小等,让学生感受位似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3.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3.通过对位似的深入学习,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以实际问题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并总结位似的性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动画等,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位似的变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位似的本质。同时,设计适量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举例说明位似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照片放大缩小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位似的性质。
西南专版2018届九年级数学下册27.3位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70717241
27.3 位 似第1课时 位 似(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位似图形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重点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 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一、问题引入1.生活中我们经常把照片放大或缩小,由于没有改变图形的形状,我们得到的照片是真实的.2.问:如图,多边形ABCDE ,把它放大为原来的2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应该怎样做?你能说出画相似图形的一种方法吗?二、新课教授活动1:观察下图,图中有多边形相似吗?如果有,那么这种相似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有一类相似的图形,除具备相似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其他特性,学生自己归纳出位似图形的概念: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每对位似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共线(位似中心可在形上、形外、形内);不经过位似中心的对应线段平行.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活动2:把图中的四边形ABCD 缩小到原来的12.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所要求作的图形,要让学生通过作图理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唯一,这和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位似中心O 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 外,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 内,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 的一条边上,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 的一个顶点上),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因此,位似中心的确定是关键.分析:把图形缩小到原来的12,也就是使新图形上各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与原图形各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为1∶2.作法一:如图.(1)在四边形ABCD 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 分别作射线OA ,OB ,OC ,OD ;(3)分别在射线OA ,OB ,OC ,OD 上取点A ′,B ′,C ′,D ′,使得OA ′OA =OB ′OB =OC ′OC =OD ′OD =12; (4)顺次连接A ′B ′,B ′C ′,C ′D ′,D ′A ′,所得四边形A ′B ′C ′D ′就是所要求作的图形.作法二:如图.(1)在四边形ABCD 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 分别作射线OA ,OB ,OC ,OD ;(3)分别在射线OA ,OB ,OC ,OD 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A ′,B ′,C ′,D ′,使得OA ′OA =OB ′OB=OC ′OC =OD ′OD =12; (4)顺次连接A ′B ′,B ′C ′,C ′D ′,D ′A ′,所得四边形A ′B ′C ′D ′就是所要求作的图形.作法三:如图.(1)在四边形ABCD 内任取一点O ;(2)过点O 分别作射线OA ,OB ,OC ,OD ;(3)分别在射线OA ,OB ,OC ,OD 上取点A ′,B ′,C ′,D ′,使得OA ′OA =OB ′OB =OC ′OC =OD ′OD =12; (4)顺次连接A ′B ′,B ′C ′,C ′D ′,D ′A ′,所得四边形A ′B ′C ′D ′就是所要求作的图形.三、例题讲解例1 如图,指出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其位似中心.解:图(1)、(2)和(4)三个图形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分别是图(1)中的点A ,图(2)中的点P 和图(4)中的点O.(图(3)中的点O 不是对应点连线的交点,故图(3)不是位似图形,图(5)也不是位似图形)例2 画出所给图形的位似中心.答案四、课堂小结1.位似图形的概念: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2.位似的作用: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位似图形的画法.位似是相似的延伸和深化.位似图形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利用位似把图形放大或缩小;放电影时,胶片与屏幕的画面也是位似图形.本章编排的素材不仅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加强了数学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同时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更突出地反映了数学的价值.第2课时 位似(2)知识与技能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2.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3.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过程与方法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 难点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后,掌握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一、问题引入1.什么是位似图形?(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2.如图,以点O 为位似中心,将△ABC 放大为原来的两倍.二、新课教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如何表示.活动1:(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3,把线段AB 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如图(2),△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 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共同交流,回答问题.解:可以看出,图(1)中把AB 缩小后,A ,B 两点的对应点分别为A ′(2,1),B ′(2,0);A ″(-2,-1),B ″(-2,0).图(2)中,作图略.将△ABC 放大后,A ,B ,C 对应的点分别为A ′(4,6),B ′(4,2),C ′(12,4);A ″(-4,-6),B ″(-4,-2),C ″(-12,-4).归纳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 ,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 或-k.活动2:如图,△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3),B(2,1),C(6,2).①将△ABC 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 1B 1C 1,写出A 1,B 1,C 1三点的坐标; ②写出△ABC 关于x 轴对称的△A 2B 2C 2的三个顶点A 2,B 2,C 2的坐标; ③将△ABC 绕点O 旋转180°得到△A 3B 3C 3,写出A 3,B 3,C 3三点的坐标.①将△ABC 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 1B 1C 1,则A 1(-1,3),B 1(-1,1),C 1 (3,2);②△ABC 关于x 轴对称的△A 2B 2C 2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 2(2,-3),B 2 (2,-1),C 2 (6,-2) ;③将△ABC 绕点O 旋转180°得到△A 3B 3C 3,则A 3(-2,-3),B 3(-2,-1),C 3(-6,-2). 三、例题讲解例 如图,四边形ABCD 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6,6),B(-8,2),C(-4,0),D(-2,4).画出它的—个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2的位似图形.解法一:如上图,利用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分别取点A ′(-3,3),B ′(-4,1),C ′(-2,0),D ′(-1,2).依次连接点A ′,B ′,C ′,D ′,四边形A ′B ′C ′D ′就是要求作的四边形ABCD 的位似图形.解法二:点A 的对应点A ″的坐标为(-6×(-12),6×(-12)),即A ″(3,-3).类似地,可以确定其他顶点的坐标.(具体解法与作图略)四、巩固练习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3,4),B(-4,3),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OAB 放大为△OA ′B ′,则对应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________.答案 A ′(6,8),B ′(-8,6)或A ′(-6,-8),B ′(8,-6).2.如图,以某点为位似中心,将△AOB 进行位似变换得到△CDE ,记△AOB 与△CDE 对应边的比为k ,则位似中心的坐标和k 的值分别为( )A .(0,0),2B .(2,2),12C .(2,2),2D .(2,2),3 答案 C五、课堂小结本节课首先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会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关于位似图形的概念,教学中应注意解释:几何变换、相似变换、位似变换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似变换是特殊的几何变换,位似变换又是特殊的相似变换,位似图形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相似图形.四种变换中,平移、轴对称、旋转都是保距变换,变换前后图形全等.而相似变换(包括位似变换)前后得到的图形不一定全等,是保角变换.。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3位似(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设计具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互助,共同完成任务。
3.教师要关注小组学习过程,适时给予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3位似(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位似图形的概念是九年级下册的重点内容,它既是对以往学习图形变换知识的拓展,也是对初中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本节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3位似(第2课时),在前一课时,学生已学习了位似图形的基本概念,了解了位似变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深入探讨位似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5.注重学习方法和经验的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4.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进行解答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给出几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思考,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探究位似图形的奥秘。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4.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位似教案
每幅图中的两个多边形都相似。 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 像具有这样特征的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相似,而且每组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 像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
上述两幅图中的图形是位似图形吗? 如图正方形 ABCD 与正方形 A’B’C’D’是位似图形吗?
A
G
B
A
A'
B'
C' A'B' 1 = AB 2
B
C
A'B'C' ABC且
A A' B C' A'B' BC' 1 BA'C' ABC且 = = AB BC 2 C
A A' B B' C
C' A',B',C'分别是各边中点
A A' B' B O C' C B
A
A' O
B' C
C'
A',B',C'分别是OA,OB,OC的中点. 新课探索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材 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相关链接
课前练习 1.如图,F 是矩形 ABCD 的对角线上的一个动点,EF∥DC,FG∥CB,那么点 F 在运 动过程中,四边形 AEFG 和 ABCD 一直保持相似吗?说说你的看法。
D F E C
2.请设法将△ABC 按 1︰2 的比例缩小。下面的画法可行吗?
就是所要求的图形。
还有以下其他画法:
C' A B' D B C O D'
A B B' O D' C' C D A'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27.3《位似》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27.3《位似》一. 教材分析《位似》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7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位似的性质,学会求位似图形的相似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位似的定义,理解位似与相似的关系,以及位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图形的性质,能够求出两相似图形的相似比。
但位似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位似的含义,并学会求位似图形的相似比。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位似的定义,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学会求位似图形的相似比。
3.能够运用位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位似的定义,位似图形的性质,求位似图形的相似比。
2.教学难点:位似与相似的关系,位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位似概念,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位似;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求位似图形的相似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位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位似的概念、位似图形的性质、求相似比的方法。
2.实例图片:生活中的位似现象。
3.练习题:巩固位似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相机拍照、放大镜观察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位似现象。
提问:这些现象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共同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位似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位似的含义。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求位似图形的相似比。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求出位似图形的相似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解答案,巩固位似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位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建筑布局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27.3 位似(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27.3位似(第1课时)1.通过观察实例理解位似图形的定义,能够熟练准确地找到位似中心.2.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和画法,并且能够熟练准确地利用图形的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3.掌握位似与相似的联系与区别.位似图形的定义、性质和画法.位似图形的性质和画法.新课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类相似的图形.例如,(1)放映幻灯片时,通过光源,把幻灯片上的图形放大到屏幕上.(2)在照相馆中,摄影师通过照相机,把景物的形象缩小在底片上.这样的放大或缩小,没有改变图形形状,经过放大或缩小的图形,与原图形是相似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真实的图片和照片.【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展示位似图形的情况,为下面讲位似图形的概念作铺垫.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与上面放映幻灯片时把图形放大或照相时把图形缩小类似,下图中的多边形相似,这种相似有什么特征?【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让几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答案】经过观察与测量计算发现,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O,且OAOA'=OBOB'=…=OPOP'=….【新知】如图,如果一个图形上的点A,B,…,P,…和另一个图形上的点A′,B′,…,P′,…分别对应,并且它们的连线AA′,BB′,…,PP′,…都经过同一点O,OAOA'=OBOB'=…=OPOP'=…,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点O是位似中心.【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引出位似图形和位似中心的概念,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及概括的能力.【问题】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有什么区别呢?【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找学生代表回答.【答案】(1)相似只要求两个图形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位似不仅要求图形相似,还必须有特殊的位置关系,即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同一点;(2)如果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必是相似图形,但相似的两个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掌握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位似图形的理解.【问题】类比位似图形的概念,你能给出位似多边形的概念吗?【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找学生代表回答,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结论.教师补充:本节课下面所讲的位似图形只包括位似多边形.【答案】对于两个多边形,如果它们的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点与对应顶点所连线段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就是位似多边形.【设计意图】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位似多边形的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问题】下列各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不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其位似中心.【师生活动】学生动手画一画,并找4名学生板演.【答案】如图,它们都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是点O.【追问】由此可知,位似中心可在两个图形的同侧,或两个图形的中间,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情况吗?【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动手画一画,小组讨论,找几名学生代表举例,教师总结.【答案】如图,位似中心还可在图形内、边上、顶点处.【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找到位似中心,并了解常见的位似中心的位置.【问题】位似图形有哪些性质呢?【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回答,学生比较容易得出下面的性质:(1)位似图形是相似图形,那么位似图形有相似图形的性质,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根据定义,位似图形的所有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位似中心;(3)根据定义,位似中心与对应顶点(在不重合的情况下)所连线段成比例.教师引导:(3)中这个比是多少呢?然后教师给出示例图形(前面找位似中心的图形即可),让学生猜想并给出简单证明思路,得出结论: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知,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教师继续引导:位似图形的对应边有什么位置关系吗?然后教师给出示例图形(前面找位似中心的图形即可),让学生猜想并给出简单证明思路,得出结论:位似图形的对应边互相平行(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可知),或在同一条直线上(观察可知).最后教师总结.【答案】(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3)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为0的点除外)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相似比;(4)对应边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及教师设置问题引导的方式,得到位似图形的性质,通过讨论探究,加深学生对位似图形的性质的理解与掌握.【问题】如何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呢?例如,把四边形ABCD缩小到原来的12.【师生活动】教师提示:结合探究位似图形的性质的过程,就能找到作图方法,动手试一试.学生思考,并动手画一画,小组讨论,找学生代表回答,教师修正,并出示规范的作图过程.【答案】①如图,在四边形外任选一点O.②分别在线段OA,OB,OC,OD上取点A′,B′,C′,D′,使得12 OA OB OC ODOA OB OC OD''''====.③顺次连接点A′,B′,C′,D′,所得四边形A′B′C′D′就是所要求的图形.【追问】如果在四边形外任选一个点O,分别在OA,OB,OC,OD的反向延长线上取A′,B′,C′,D′,使得12OA OB OC ODOA OB OC OD''''====呢?如果点O取在四边形ABCD内部呢?分别尝试画出对应的四边形A′B′C′D′.【师生活动】学生动手画一画,并找4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答案】如图,【归纳】画位似图形的一般步骤:1.确定位似中心并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2.分别连接位似中心和原图形的关键点;3.根据相似比,在位似中心与各关键点所确定的直线上取点,确定所画位似图形的关键点的位置;4.顺次连接所作各点,得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利用图形的位似将一个图形缩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二、典例精讲【例1】如图,以点O 为位似中心,将△ABC 放大为原来的2倍.【答案】解:①作射线OA ,OB ,OC .②分别在线段OA ,OB ,OC 上取点A′,B′,C′,使得2OA OB OC OA OB OC'''===. ③顺次连接A′,B′,C′,△A′B′C′就是所要求图形.【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利用图形的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的掌握情况.【例2】下列图形中△ABC ∽△DEF ,但这两个三角形不是位似图形的是( ). A . B .C .D .【答案】B【解析】观察对应点的连线是否交于一点,若交于一点,则是位似图形;否则,不是位似图形.【归纳】位似图形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2.两个相似图形的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同一点.【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判断所给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的掌握情况.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位似图形的概念二、位似图形的性质三、位似图形的画法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48页练习第1~2题.。
九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27.3位似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位似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引导学生利用图形软件或手工绘制位似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运用位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美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面对挑战时的自信心。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共同探究位似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如“请小组合作绘制一个位似比为2:1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如“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成果,并分享你们的思考过程。”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总结,让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如“你觉得哪个小组的成果最好?为什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进行课堂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如“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认为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作业,如“请运用位似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一个位似变换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位似的定义,理解位似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判断位似图形。
人教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27-3 位似》(教学设计)
人教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27-3 位似》(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7-3 位似》这一节主要介绍位似的性质和位似图形的画法。
位似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通过学习位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图形的性质,他们对相似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位似与相似有所不同,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理解位似的本质,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位似的性质,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学生能发现位似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对几何图形产生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位似的性质,位似图形的画法。
2.难点:理解位似的本质,灵活运用位似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位似。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位似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操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这些实物或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引出位似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位似的性质和位似图形的画法。
讲解位似的性质,如位似的定义、位似比、位似中心等。
然后讲解位似图形的画法,如如何确定位似比、如何画出位似图形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位似的性质和位似图形的画法。
如给出两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位似,以及如何画出它们的位似图形。
4.巩固(10分钟)教师继续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如给出一个图形,让学生找出它的所有位似图形,并画出来。
西南专版 2018届九年级数学下册27.2相似三角形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doc
西南专版 2018届九年级数学下册27.2相似三角形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定理再次锻炼类比的数学思想,能把一个稍复杂的图形分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应用锻炼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定理的学习知道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并能欣赏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难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一、复习导入师:什么是相似多边形?生: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如图,在△ABC 和△A ′B ′C ′中,如果∠A =∠A ′,∠B =∠B ′,∠C =∠C ′,AB A ′B ′=BC B ′C ′=ACA ′C ′=k.师: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呢? 生:△ABC 和△A ′B ′C ′相似.师:对,两个三角形相似记作△ABC ∽△A ′B ′C ′,“∽”读作“相似于”. 师:上面的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为k ,假如k =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生:当k =1时,AB =A ′B ′,BC =B ′C ′,AC =A ′C ′,△ABC ≌△A ′B ′C ′. 师:所以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况.师:既然全等有很多种判定方法,我们可以类比全等的判定方法找到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吗?在这之前,我们先来探究下面的问题.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师: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如果有三条直线l 3∥l 4∥l 5,任意两直线l 1和l 2与它们相交且截得的线段AB =BC.我们会得到DE =EF , 即AB BC =DEEF=1.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两条直线被三条平行线所截,如果在其中一条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另一条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师:如果AB BC ≠1,那么DE EF 和ABBC还相等吗?师:引导学生按要求画图,测量. 生:操作后,讨论.可以发现,当l 3∥l 4∥l 5时,总有AB BC =DE EF ,BC AB =EF DE ,BC AC =EFDF等.一般地,我们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师: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应用到三角形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思考、画图.图(1)中把l 4看成平行于△ABC 的边BC 的直线,图(2)中把l 3看成平行于△ABC 的边BC 的直线,可以得到结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三、例题讲解例 如图,在△ABC 中,E ,F 分别是AB 和AC 上的点,且EF ∥BC.(1)如果AE =7,EB =5,FC =4,那么AF 的长是多少? (2)如果AB =10,AE =6,AF =5,那么FC 的长是多少? 解:(1)∵EF ∥BC , ∴AE EB =AF FC. ∵AE =7,EB =5,FC =4,∴AF =AE ·FC EB =7×45=285.(2)∵EF ∥ BC , ∴AE AB =AF AC. ∵AB =10,AE =6,AF =5,∴AC =AB ·AF AE =10×56=253,∴FC =AC -AF =253-5=103.四、巩固练习1.如图,已知AB ∥CD ∥EF ,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D DF =BC CEB .BC CE =DF ADC .CD EF =BC BE D .CD EF =AD AF 答案 A2.如图,DE ∥BC ,AB ∶DB =3∶1,则AE ∶AC =________.答案 2∶3 五、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学习了哪些定理? 学生口述定理.在思考中,学生总结出当求证的两个比例式的线段不在同一基本型的时候应该怎样解题,并且掌握中间比的找法.对于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比例式问题,需要“透析”题目中的条件和证明方法.从课堂练习和作业反馈上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比较理想,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的运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分别相等、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那么,两个三角形至少要满足哪些条件就相似呢?能否类比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寻找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二、探究新知问题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吗? 师生活动:如图,在△ABC 中,DE ∥BC ,且DE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ADE 与△ABC 有什么关系?直觉告诉我们,△ADE 与△ABC 相似,我们通过相似的定义证明它,即证明∠A =∠A ,∠ADE =∠B ,∠AED =∠C ,AD AB =AE AC =DE BC .由前面的结论可得,AD AB =AE AC .而DEBC中的DE 不在△ABC 的边BC 上,不能直接利用前面的结论.但从要证的AE AC =DEBC可以看出,除DE 外,AE ,AC ,BC 都在△ABC 的边上,因此只需将DE 平移到BC 边上去,使得BF =DE ,再证明AE AC =BFBC就可以了.只要过点E 作EF ∥AB ,交BC 于点F ,BF 就是平移DE 所得的线段.先证明两个三角形的角分别相等. 如图,在△ADE 与△ABC 中,∠A =∠A.∵DE ∥BC ,∴∠ADE =∠B ,∠AED =∠C. 再证明两个三角形的边成比例. 过点E 作EF ∥AB ,交BC 于点F. ∵DE ∥BC ,EF ∥AB , ∴AD AB =AE AC ,BF BC =AE AC. ∵四边形DBFE 是平行四边形, ∴DE =BF , ∴DE BC =AE AC,∴AD AB =AE AC =DE BC .这样,我们证明了△ADE 和△ABC 的角分别相等,边成比例,所以△ADE ∽△ABC ,因此,我们有如下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三、例题讲解例 如图,D ,E 分别是△ABC 的边AB ,AC 上的点,DE ∥BC ,AB =7,AD =5,DE =10,求BC 的长.解:∵DE ∥BC , ∴△ADE ∽△ABC , ∴AD AB =DE BC, ∴BC =AB ·DE AD =7×105=14.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本课教学力求使探究途径多元化,把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做静态探究与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做动态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的全面性,丰富探究的内涵.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数学实验的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第3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的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两种判定方法SSS 和SAS 与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从试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3及其应用. 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3的过程.一、问题引入1.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相似比k =1)3.如果要判定△ABC 与△A ′B ′C ′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不需要) 二、新课教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 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探究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 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学生动手画图、测量,独立研究后再小组讨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探究2: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 和△A ′B ′C ′,使∠A =∠A ′,AB A ′B ′和ACA ′C ′都等于给定的值k ,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 和B ′C ′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 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 与∠B ′,∠C 与∠C ′是否相等?改变∠A 或k 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学生动手画图、测量,独立研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讲解例1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A 1B 1C 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 =120°,AB =7 cm ,AC =14 cm ,∠A 1=120°,A 1B 1=3 cm ,A 1C 1=6 cm ; (2)∠B =120°,AB =2 cm ,AC =6 cm ,∠B 1=120°,A 1B 1=8 cm ,A 1C 1=24 cm .解:(1)AB A 1B 1=AC A 1C 1=73,∠A=∠A 1=120°⇒△ABC ∽△A 1B 1C 1;(2)AB A 1B 1=AC A 1C 1=14,∠B=∠B 1=120°,但∠B 与∠B 1不是AB 与AC ,A 1B 1与A 1C 1的夹角,所以△ABC 与△A 1B 1C 1不相似.例2 如图,在△ABC 和△ADE 中,AB AD =BC DE =ACAE,∠BAD =20°,求∠CAE 的度数.解:∵AB AD =BC DE =AC AE,∴△ABC ∽△ADE(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BAC =∠DAE ,∴∠BAC-∠DAC=∠DAE-∠DAC,即∠BAD=∠CAE.∵∠BAD=20°,∴∠CAE=20°.四、巩固练习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和△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40°,AB=8 cm,AC=15 cm,∠A′=40°,A′B′=16 cm,A′C′=30 cm;(2)AB=10 cm,BC=8 cm,AC=16 cm,A′B′=20 cm,B′C′=16 cm,A′C′=32 cm.答案(1)相似,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相等.(2)相似,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2.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答案(1)相似.(2)不相似.五、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体会与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体会与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予以点评.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和判定方法3,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而本节课内容在探究方法上与上节课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意方法上的“新旧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上的正迁移.此外,由于判定方法3的条件“相应的夹角相等”在应用中容易被学生忽视,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第4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4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运用.过程与方法1.类比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AAS,ASA,HL),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思想的认识和理解.2.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类比的意识,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重点两个判定定理的应用难点了解两个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与思路一、复习引入师: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生:SAS,ASA(AAS),SSS,HL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和3是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SSS”得出的,那我们能否类比“ASA(AAS)”,“HL”用同样的方法得出新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呢?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推理证明探究1:师:由于“ASA(AAS)”中只有一条边,是不能写出对应边的比的,那么就剩下两个角了,即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如图,在△ABC和△A′B′C′中,∠A=∠A′,∠B=∠B′,判断△ABC和△A′B′C′是否相似,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在稿纸上按要求画图.学生动手画图、测量、独立研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4: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探究2:师: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时,除了用那些一般的方法外还可以用“HL”的方法,那么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是否也有类似的方法呢?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如图,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ACA′C′.判断Rt△ABC与Rt△A′B′C′是否相似,为什么?师: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你能判断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吗?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生:设ABA′B′=ACA′C′=k,则AB=kA′B′,AC=kA′C′,根据勾股定理BC可以用含AB,AC的式子表示,进而可以用含A′B′,A′C′的式子表示,再用勾股定理就得到BC=kB′C′,所以就得到了三边对应成比例,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师:你回答得太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写出具体的步骤,然后与课本上的对照,将不完善的地方改正.学生证明并修改.证明:设ABA′B′=ACA′C′=k,则AB=kA′B′,AC=kA′C′.∵BC=AB2-AC2=k2A′B′2-k2A′C′2=k A′B′2-A′C′2=kB′C′,∴ABA′B′=ACA′C′=BCB′C′=k,∴△ABC∽△A′B′C′.师:所以我们得到了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一个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三、练习新知1.如图,锐角△ABC的边AB,AC上的高CE,BF相交于点D,请写出图中的两对相似三角形.生甲:△ABF和△ACE.生乙:△EDB和△FDC.2.如图,在Rt△ABC中,∠C=90°,CD是边AB上的高,求证:(1)CD2=AD·BD;(2)BC2=AB·BD,AC2=AB·AD.证明:(1)∵△ADC和△ACB是直角三角形,∴∠A+∠ACD=90°,∠BCD+∠ACD=90°,∴∠A=∠BCD,又∠ADC=∠CDB=90°,∴△ADC∽△CDB.∴CDBD=ADCD.∴CD2=AD·BD.(2)∵∠B=∠B,∠ACB=∠CDB,∴△ABC∽△CBD.∴BCAB=BDBC.∴BC2=AB·BD.同理可证△ABC∽△ACD.∴ACAD=ABAC.∴AC2=AB·AD.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另一个判定定理: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除了前面讲过的针对任意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外,还有斜边和直角边分别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这一判定定理.在做题时要灵活运用,选取合适的方法.前面已经学习了几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所以这节课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加以提示、纠正、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讨论得出新的判定定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27.2.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1课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掌握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提高分析和推理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对性质定理的探究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并在其中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数学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体验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2.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究及应用.难点综合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探索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一、复习回顾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学生回答.师: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生: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师:三角形有哪些相关的线段?生:中线、高和角平分线.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已知:如图,△ABC∽△A′B′C′,它们的相似比为k,AD,A′D′是对应高.求证:AD A′D′=ABA′B′=k.师:这个题目中已知了哪些条件?生:△ABC和△A′B′C′相似,这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是k,AD,A′D′分别是它们的高.师:我们要证的是什么?生:它们的高的比等于它们对应边的比,等于这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师:你是怎样证明的呢?生:证明△ABD和△A′B′D′相似,然后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到ADA′D′=ABA′B′.师:你怎样证明△ABD和△A′B′D′相似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ABC和△A′B′C′相似,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所以∠B =∠B′,∠ADB=∠A′D′B′=90°.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到△ABD和△A′B′D′相似.学生写出证明过程.活动1.已知:如图,△ABC∽△A′B′C′,它们的相似比为k,AD,A′D′是对应的中线.求证:ADA′D′=ABA′B′=k.证明:∵△ABC∽△A′B′C′,∴∠B=∠B′,ABA′B′=BCB′C′=k.又∵AD和A′D′分别是△ABC和△A′B′C′的中线,∴BD=12BC,B′D′=12B′C′,BDB′D′=12BC12B′C′=BCB′C′=k,∴△ABD∽△A′B′D′(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ADA′D′=ABA′B′=k.活动2.已知:如图,△ABC∽△A′B′C′,它们的相似比为k,AD,A′D′分别是∠BAC 和∠B′A′C′的平分线.求证:ADA′D′=ABA′B′=k.证明:∵△ABC∽△A′B′C′,∴∠B=∠B′,∠BAC=∠B′A′C′.又∵AD和A′D′分别是∠BAC和∠B′A′C′的平分线,∴∠BAD=12∠BAC,∠B′A′D′=12∠B′A′C′,∠BAD=∠B′A′D′,∴△BAD∽△B′A′D′(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ADA′D′=ABA′B′=k.师:于是我们就得到了相似三角形的一个性质定理.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三、例题讲解,应用新知例 如图,AD 是△ABC 的高,AD =h ,点R 在AC 边上,点S 在AB 边上,SR ⊥AD ,垂足为E.当SR =12BC 时,求DE 的长.如果SR =13BC 呢?解:∵SR ⊥AD ,BC ⊥AD , ∴SR ∥BC ,∴∠ASR =∠B ,∠ARS =∠C ,∴△ASR ∽△ABC(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AE AD =SRBC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 即AD -DE AD =SR BC .当SR =12BC 时,得h -DE h =12,解得DE =12h.当SR =13BC 时,得h -DE h =13,解得DE =23h.四、课堂小结师:今天你又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回顾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为后面的证明做了铺垫.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比化归的思想去探究新知,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整个课堂气氛由沉闷变得活跃,尤其是让学生板演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所得,做到了将课堂回归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体验化归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重点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难点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一、复习引入1.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2.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性质.二、新课教授探究1: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周长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是两个相似多边形呢?学生小组自由讨论、交流,达成共识.设△ABC∽△A1B1C1,相似比为k,那么ABA1B1=BCB1C1=CAC1A1=k⇒AB=kA1B1,BC=kB1C1,CA=kC1A1⇒AB+BC+CAA1B1+B1C1+C1A1=kA1B1+kB1C1+kC1A1A1B1+B1C1+C1A1=k.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得出: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探究2:(1)如图(1),△ABC∽△A1B1C1,相似比为k1,它们的对应高的比是多少?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得到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ADA1D1=ABA1B1=k1.由上述结论,我们有:S△ABCS△A1B1C1=12BC×AD12B1C1×A1D1=12k1B1C1×k1A1D112B1C1×A1D1=k1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2)如图(2),四边形ABCD相似于四边形A1B1C1D1,相似比为k2,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分析:∵S△ABCS△A1B1C1=S△ACDS△A1C1D1=k22,∴S四边形ABCDS四边形A1B1C1D1=S△ABC+S△ACDS△A1B1C1+S△A1C1D1=k22.相似多边形的性质2: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三、例题讲解例 如图,在△ABC 和△DEF 中,AB =2DE ,AC =2DF ,∠A =∠D ,△ABC 的周长是24,面积是125,求△DEF 的周长和面积.解:△ABC 和△DEF 中, ∵AB =2DE ,AC =2DF , ∴DE AB =DF AC =12. 又∵∠A =∠D ,∴△ABC ∽△DEF ,相似比为12.∴△DEF 的周长=12×24=12,面积=(12)2×125=3 5.四、巩固练习 填空:(1)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为3∶5,那么它们的相似比为________,周长的比为________,面积的比为________;(2)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为3∶5,那么它们的相似比为________,周长的比为________;(3)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把三角形截成的一个小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________,面积比等于________;(4)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的中线长分别是6 cm 和18 cm ,若较大三角形的周长是42 cm ,面积是12 cm 2,则较小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cm ,面积为________cm 2.答案 (1)35 35 925 (2)35 35(3)12 14 (4)14 43五、课堂小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性质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性质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性质2: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通过探索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让学生体验化归思想,学会应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相似比⇒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相似比⇒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一系列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有限数学归纳法的魅力.27.2.3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等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一、新课教授例1 (测量金字塔高度的问题)根据史料记载,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在金字塔影子的顶部立一根木杆,借助太阳光线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图,木杆EF 长2 m ,它的影长FD 为3 m ,测得OA 为201 m ,求金字塔的高度.分析:根据太阳光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特点,可知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竖直的两个物体的影子互相平行,从而构造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求出金字塔的高度.解法一:∵BA ∥DE , ∴∠BAO =∠EDF.又∵∠AOB =∠DFE =90°, ∴△ABO ∽△DEF , ∴BO EF =AO DF, ∴BO =AO ·EF DF =201×23=134.答:此金字塔的高度为134 m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用身高等)解法二:用镜面反射.(如图,点A 是个小镜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例2 (测量河宽的问题)如图,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点P ,在近岸处取点Q 和S ,使点P ,Q ,S 共线且直线PS 与岸垂直,接着在过点S 且与PS 垂直的直线a 上选择适当的点T ,确定PT 与过点Q 且垂直于PS 的直线b 交于点R ,测得QS =45 m ,ST =90 m ,QR =60 m .求河的宽度PQ.分析:设河宽PQ 长为x m ,由于此种测量方法构造了三角形中的平行截线,故可得到相似三角形,因此有PQ PS =QR ST ,即x x +45=6090.再解x 的方程可求出河宽.解法一:∵∠PQR =∠PST =90°,∠P =∠P , ∴△PQR ∽△PST , ∴PQ PS =QR ST , 即PQ PQ +QS =QR ST ,即PQ PQ +45=6090, ∴PQ ×90=(PQ +45) ×60, 解得PQ =90,因此河的宽度PQ 为90 m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 解法二: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例3 (盲区问题)如图,左、右并排的两棵大树的高分别是AB =8 m 和CD =12 m ,两树根部的距离BD =5 m .一个身高1.6 m 的人沿着正对这两棵树的一条水平直线l 从左向右前进,当他与左边较低的树的距离小于多少时,就不能看到右边较高的树的顶端点C?解:如图所示,假设观察者从左向右走到点E 时,他的眼睛的位置点F 与两棵树的顶端点A ,C 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由题意可知,AB ⊥l ,CD ⊥l , ∴AB ∥CD ,△AFH ∽△CFK , ∴FH FK =AH CK , 即FH FH +5=8-1.612-1.6=6.410.4, 解得FH =8.由此可知,如果观察者继续前进,即他与左边的树的距离小于8 m时,由于这棵树的遮挡,右边树的顶端点C在观察者的盲区之内,观察者看不到它.二、巩固练习1.如图,身高1.6 m的小华站在距路灯杆5 m的C点处,测得她在灯光下的影长CD为2.5 m,则路灯的高度AB为________.答案 4.8 m2.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成正比例.在某一时刻,有人测得一高为1.8米的竹竿的影长为3米,某一高楼的影长为60米,那么高楼的高度是多少米?答案36 m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利用三角形的相似可以解决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和长度的问题.指导思想是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如果四条对应边中已知三条,则可求得第四条,具体研究了如何测量金字塔高度的问题、测量河宽的问题、盲区问题.通过具体事例加强有关相似三角形知识的应用.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审题⇒画示意图⇒明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学生可以从中锻炼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西南专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3位似教学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2
-4 -6
平移 轴对称
旋转 (中心对称)
y
A
6
4
B
C
2-6 -4 -2 o-22 C′4 6B′x
-4 A′
-6
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如何用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对 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 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 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
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
y
6A
4
2C
o -12 -10 -8 -6 -4 -2
-2 -4
D2 4 B6 8 10 12 x
-6
2.如图,△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2),B(4,-5),C(5,-2),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 将这个三角形放大为原来的2倍.
y
6
4
2
o x -12 -10 -8 -6 -4 -2
2 4 6 8 10 12
-2 A
C
-4
B
-6
我们已经学习了四种变 换:平移、轴对称、旋转 和相似(位似)你能说 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吗?
习题27.3 4、5、6、7
平移 轴对称 旋转 (中心对称)
y
A
6
4
B
C
2
-6 -4 -2 o
-2
A′ B′ C′
2 4 6x
-4 -6
平移 轴对称
旋转 (中心对称)
y
A
6
4
B
C
2
-6 -4 -2 o
-2
A′
C′ B′
2 4 6x
-4 -6
平移 轴对称
旋转 (中心对称)
2018届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堂教案:27.3 位似
2018届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堂教案:27.3 位似一、教学目标1.理解位似的概念和性质;2.能够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位似;3.能够找出两个位似图形的对应顶点;4.能够计算位似图形的相似比。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位似的概念和性质;2.教学难点:判断位似图形和计算位似图形的相似比。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引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2. 引出位似的概念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出位似的概念。
位似是指两个图形的形状相似,但大小不同的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似的含义。
3. 位似的性质教师介绍位似的性质:位似图形的对应角度相等,对应边的比例相等。
教师可以通过例题,让学生观察和验证位似图形的性质。
4. 判断位似图形教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为位似图形,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判断过程中注意对应角度和对应边的比例。
5. 找出位似图形的对应顶点教师出示两个位似图形,让学生尝试找出它们的对应顶点。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图形的特点,并找出对应顶点。
6. 计算位似图形的相似比教师给出一个位似图形,并告诉学生其中两边的比例。
让学生根据这个已知比例,计算出其他边的比例。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解题方法和步骤,帮助他们完成计算。
四、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位似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判断位似图形和找出对应顶点。
同时,学生学会了计算位似图形的相似比。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中相关习题;2.思考:位似图形的应用有哪些?给出一些例子。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2018年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七章 相似 27.3 位似 第1课时 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课后作
27.3 位似第1课时 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1.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中心位置可选在( )A .原图形的外部B .原图形的内部C .原图形的边上D .任意位置2.△ABC 与△A′B′C′是位似图形,且△ABC 与△A′B′C′的相似比是1∶2,已知△ABC 的面积是3,则△A′B′C′的面积是( )A .3B .6C .9D .123.如图所示是△ABC 位似图形的几种画法,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4.如图,△ABC 与△DEF 位似,位似中心为点O ,且△ABC 的面积等于△DEF 面积的49,则AB∶DE=________.5.如图,△ABC 与△A′B′C′是位似图形,且位似比是1∶2,若AB =2 cm ,则A ′B ′=________cm ,并在图中画出位似中心O.6.如图,O 点是△ABC 与△D 1E 1F 1的位似中心,△ABC 的周长为1.若D 1、E 1、F 1分别是线段OA 、OB 、OC 的中点,则△D 1E 1F 1的周长为12;若OD 2=13OA 、OE 2=13OB 、OF 2=13OC ,则△D 2E 2F 2的周长为13;…若OD n =1n OA 、OE n =1n OB 、OF n =1nOC ,则△D n E n F n 的周长为________.(用正整数n 表示)7.如图,图中的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与△A′B′C′是以点O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它们的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画出位似中心O;(2)求出△ABC与△A′B′C′的相似比;(3)以点O为位似中心,再画一个△A1B1C1,使它与△ABC的相似比等于1.5.8.如图,已知△DEO与△ABO是位似图形,△OEF与△OBC是位似图形.求证:OD·OC=OF·OA.9.如图,△ABC 与△A'B'C'是位似图形,点A,B,A',B',O 共线,点O 为位似中心.(1)AC 与A'C'平行吗?为什么?(2)若AB=2A'B',OC'=5,求CC'的长.10.(钦州中考)如图,以O 为位似中心,将边长为256的正方形OABC 依次作位似变换,经第一次变化后得正方形OA 1B 1C 1,其边长OA 1缩小为OA 的12,经第二次变化后得正方形OA 2B 2C 2,其边长OA 2缩小为OA 1的12,经第三次变化后得正方形OA 3B 3C 3,其边长OA 3缩小为OA 2的12,…,依次规律,经第n 次变化后,所得正方形OA n B n C n 的边长为正方形OABC 边长的倒数,求n 的值.参考答案1.D2.D3.D4.2∶35.4 图略.6.1 n7.(1)图略.(2)∵OAOA′=12,∴△ABC与△A′B′C′的相似比为1∶2.(3)图略.8.证明:∵△DEO与△ABO是位似图形,∴=.又∵△OEF与△OBC是位似图形,∴=.∴=,即OD·OC=OF·OA.9.解:(1)AC与A'C'平行.理由:∵△ABC与△A'B'C'是位似图形,∴AC与A'C'为对应边,由位似的性质可知AC∥A'C'.(2)∵△ABC与△A'B'C'是位似图形,∴△ABC∽△A'B'C',∵AB=2A'B',∴AC=2A'C'.又∵点A,B,A',B',O共线,AC∥A'C',∴△OAC∽△OA'C'.∴OC=2OC'.又∵OC'=5,∴OC=10.∴CC'=OC-OC'=10-5=5.10.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3 位 似 第1课时 位 似(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位似图形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重点
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 难点
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一、问题引入
1.生活中我们经常把照片放大或缩小,由于没有改变图形的形状,我们得到的照片是真实的.
2.问:如图,多边形ABCDE ,把它放大为原来的2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应该怎样做?你能说出画相似图形的一种方法吗?
二、新课教授
活动1:观察下图,图中有多边形相似吗?如果有,那么这种相似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有一类相似的图形,除具备相似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其他特性,学生自己归纳出位似图形的概念: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每对位似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共线(位似中心可在形上、形外、形内);不经过位似中心的对应线段平行.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活动2:把图中的四边形ABCD 缩小到原来的1
2
.
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所要求作的图形,要让学生通过作图理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唯一,这和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位似中心O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外,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内,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条边上,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个顶点上),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因此,位似中心的确定是关键.
分析:把图形缩小到原来的1
2,也就是使新图形上各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与原图形各对应顶
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为1∶2.
作法一:如图.
(1)在四边形ABCD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OC,OD上取点A′,B′,C′,D′,使得OA′
OA=
OB′
OB=
OC′
OC
=OD′
OD=
1
2;
(4)顺次连接A′B′,B′C′,C′D′,D′A′,所得四边形A′B′C′D′就是所要求作
的图形.
作法二:如图.
(1)在四边形ABCD外任取一点O;
(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OC,OD的反向延长线上取点A′,B′,C′,D′,使得OA′OA=
OB′OB=OC′
OC=
OD′
OD=
1
2;
(4)顺次连接A′B′,B′C′,C′D′,D′A′,所得四边形A′B′C′D′就是所要求作的图形.
作法三:如图.
(1)在四边形ABCD内任取一点O;
(2)过点O分别作射线OA,OB,OC,OD;
(3)分别在射线OA,OB,OC,OD上取点A′,B′,C′,D′,使得OA′
OA=
OB′
OB=
OC′
OC
=OD′
OD=
1
2;
(4)顺次连接A′B′,B′C′,C′D′,D′A′,所得四边形A′B′C′D′就是所要求作
的图形.
三、例题讲解
例1如图,指出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其位似中心.
解:图(1)、(2)和(4)三个图形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分别是图(1)中的点A,图(2)中的点P和图(4)中的点O.(图(3)中的点O不是对应点连线的交点,故图(3)不是位似图形,图(5)也不是位似图形)
例2画出所给图形的位似中心.
答案
四、课堂小结
1.位似图形的概念: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2.位似的作用: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位似图形的画法.
位似是相似的延伸和深化.位似图形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利用位似把图形放大或缩小;放电影时,胶片与屏幕的画面也是位似图形.本章编排的素材不仅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加强了数学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同时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更突出地反映了数学的价值.
第2课时位似(2)
知识与技能
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2.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3.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过程与方法
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 难点
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后,掌握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一、问题引入
1.什么是位似图形?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2.如图,以点O 为位似中心,将△ABC 放大为原来的两倍.
二、新课教授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坐标表示某些平移、轴对称、旋转(中心对称)等变换,相似也是一种图形的变换,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如何表示.
活动1:(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 为位似中
心,相似比为1
3
,把线段AB 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如图(2),△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3),B(2,1),C(6,2),以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 放大,观察对应顶点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共同交流,回答问题.
解:可以看出,图(1)中把AB 缩小后,A ,B 两点的对应点分别为A ′(2,1),B ′(2,0);A ″(-2,-1),B ″(-2,0).
图(2)中,作图略.将△ABC 放大后,A ,B ,C 对应的点分别为A ′(4,6),B ′(4,2),C ′(12,4);A ″(-4,-6),B ″(-4,-2),C ″(-12,-4).
归纳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 ,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 或-k.
活动2:如图,△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3),B(2,1),C(6,2). ①将△ABC 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 1B 1C 1,写出A 1,B 1,C 1三点的坐标; ②写出△ABC 关于x 轴对称的△A 2B 2C 2的三个顶点A 2,B 2,C 2的坐标;
③将△ABC 绕点O 旋转180°得到△A 3B 3C 3,写出A 3,B 3,C 3三点的坐标.
①将△ABC 向左平移三个单位得到△A 1B 1C 1,则A 1(-1,3),B 1(-1,1),C 1 (3,2);
②△ABC 关于x 轴对称的△A 2B 2C 2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 2(2,-3),B 2 (2,-1),C 2 (6,-2) ;
③将△ABC 绕点O 旋转180°得到△A 3B 3C 3,则A 3(-2,-3),B 3(-2,-1),C 3(-6,-2).
三、例题讲解
例 如图,四边形ABCD 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6,6),B(-8,2),C(-4,0),D(-2,
4).画出它的—个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
2
的位似图形.
解法一:如上图,利用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分别取点A ′(-3,3),B ′(-4,1),C ′(-2,0),D ′(-1,2).依次连接点A ′,B ′,C ′,D ′,四边形A ′B ′C ′D ′就是要求作的四边形ABCD 的位似图形.
解法二:点A 的对应点A ″的坐标为(-6×(-12),6×(-1
2
)),即A ″(3,-3).类似地,可以
确定其他顶点的坐标.(具体解法与作图略)
四、巩固练习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3,4),B(-4,3),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OAB 放大为△OA ′B ′,则对应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________.
答案 A ′(6,8),B ′(-8,6)或A ′(-6,-8),B ′(8,-6).
2.如图,以某点为位似中心,将△AOB 进行位似变换得到△CDE ,记△AOB 与△CDE 对应边的比为k ,则位似中心的坐标和k 的值分别为( )
A.(0,0),2B.(2,2),1 2
C.(2,2),2 D.(2,2),3
答案C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首先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会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
关于位似图形的概念,教学中应注意解释:几何变换、相似变换、位似变换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似变换是特殊的几何变换,位似变换又是特殊的相似变换,位似图形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相似图形.四种变换中,平移、轴对称、旋转都是保距变换,变换前后图形全等.而相似变换(包括位似变换)前后得到的图形不一定全等,是保角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