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特点是 一维性,即不可逆性,它只有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一个 方向,一去不复返。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即长、宽、高)
wk.baidu.com
.
14
3.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交往实践) (3)科学实验
4.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
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生存困境——印象——注意——崇拜——宗教
.
8
(2)意识的本质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反映论所掩盖的几个深入问题: i)离开了人的意识,客观存在本身是什么? i i )对于同一个客观存在,为什么人们的反映各有不同? iii)意识问题的关键,在于外物,还是在于内在? iv)反映论是否忽略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人们的非理性 因素和价值取向对意识的意义?
iii)劳动的过程就是人观察自然,发现自然变化的 规则,并将自身的活动与自然的规则相结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想 象能力以及操纵物体的运动技能都得到发展
.
6
iv)劳动一定是社会性的,即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必须 按照某种规则(如分工)结合成群体,并在群体的合 作和交往中,完成劳动。因此在劳动中,人类的祖先 就逐渐区分出了自己,区分出了群体的其他成员、以 及自己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促进了人类意 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而且也促成人类社会的形成。 这种群体性交往,使人类社会最终进化出了语言。而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对于人类的意识进化和人类社会 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
10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 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任何形式的 运动都有其物质主体,无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 在的。
.
11
2.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12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 组成部分
(2)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13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
客观物质性活动
1. 实践是什么? 道德实践——物质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 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
2
☆对物质概念的澄清:
物质的概念是对世界的本质所做的说明,是一 个本源性概念,而不是说全部世界就只是个物质。 这里面有个一和多,具体和抽象,本源与派生的 辩证关系。
物质不是僵死的,物质是有能动性的,没有 物质的能动性,就没有生命,自然就不会有人的 能动性。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不等于在价值观上就 是“物质主义”。
将实践还原为劳动,不是很恰当;人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 多因素综合构造的结果,而不仅仅只依赖于劳动的构造。
.
5
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i)劳动促进了人体结构,特别是手、脑和口腔的结 构变化,这为意识的产生塑造了生理基础。
i i )劳动意味着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制造和使用工 具意味着人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主动创 造的方式转变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识相 对于动物的意识发生了质变。
.
7
V)劳动是人为了生存而跟大自然所做的一种斗争。 这意味着是人类面临着最一个基本的生存困境,即要 么被大自然吞噬,要么通过辛苦的劳作活下去。所以, 人类在试图通过劳动走出这个困境的过程中,也发展 出了自身的情感和信仰。人类开始体验和思考自身的 命运,开始遵循某种规则,开始需找寄托,开始自觉 不自觉地构造神灵或者其他崇拜的对象,开始对人类 自身的力量发出赞叹或者为之沮丧。而这些跟人类作 为动物的最原始的欲望和恐惧糅杂在一起,构成了人 类意识当中异常复杂的非理性的一面。
.
15
.
3
2.物质与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 能和属性
(1)意识的起源
A. 意识的演化过程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劳动
.
4
B.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实践:人的活动
生产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 日常交往——家庭、宗族、习惯、伦理 革命与改革——政治制度 科学实验——科学、技术 情感与信仰——宗教、艺术
1.物质概念的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事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看作不可分的原子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
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 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精神分析和解释学的价值
.
9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 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 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 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世界 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 2. 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性问题,可知性问题 3.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二元论,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
1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