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间隙病变影像诊断锋版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上腹腔: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肝裸区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肝胃陷凹、脾肾陷凹、 脾外侧间隙、网膜囊 下腹腔: 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盆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腹膜后间隙: 双侧肾旁前间隙、双侧肾周间隙、双侧肾旁后间隙、中线 大血管区域、腹膜外间隙
定位: 1、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2、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 3、脾静脉、胰腺、升降结肠向前移位 4、有部分较大病变定位困难
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性脂肪 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细 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但多种亚型共存的混 合型多见。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基本为脂肪,表现为脂 肪密度/信号,内见少许纤维条索影,粘液性脂肪肉瘤 为脂肪及液体混合密度/信号,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 细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 与其他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检查方法: 腹膜:CT为主,平扫及增强扫描,阅片时务必调窗;MR。
检查方法: 腹膜后:CT、MR各有所长及不足,平扫及增强扫描。
腹膜及腹膜腔
正常表现:大部分腹膜结构不可见。
腹膜占位性病变: 1、转移瘤 2、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3、腹膜假性黏液瘤 4、腹膜间皮瘤 5、肠系膜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可同时累及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密度/信号均匀, 轻度均匀强化,较少融合,少部分可见坏死区,包绕血管而 不侵犯,“三明治”征,广泛累及上下腹部 。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主要累及上腹部,可 相互融合成“多房状”。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原发病史,强化较明显,不均匀或环形 强化。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横筋膜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 总称。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前方 ,介于腹膜壁层与腹内筋膜间,上 到隔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相通。 在此间隙内含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并经腰肋三角与纵隔结 缔组织相连,间隙内的感染可向上蔓延至纵隔。 该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胰腺、大部分十二指肠、输尿管、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及交感神经干、淋巴等重 要结构。
• 一、间叶组织肿瘤(脂肪源性) 腹膜后脂肪源性肿瘤指源于脂肪组织的肿 瘤。最常见,多数为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小部分是良性脂肪瘤。
• 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15%,肾周脂肪囊是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 常见脂肪肉瘤包绕、挤压一侧肾脏和(或)输 尿管。
• 一、间叶组织肿瘤(肌源性) • 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和横纹肌组织。
• 一、间叶组织肿瘤(纤维组织)
纤维组织肿瘤系发生于成纤维细胞的肿瘤, 这类肿瘤在腹膜后及肠系膜罕见。
• 侵袭性纤维瘤亦称硬纤维瘤,
自1832年描述此病以来,文献已报道1000 余例。全身侵袭性纤维瘤占软组织肿瘤3% 以下,发病率低。侵袭性纤维瘤约2/3发生 于腹 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整,形态较规则,一般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 较均匀。一般没有恶性肿瘤大、发展快!
• 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侵犯,骨骼破坏等, 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坏死液化囊变等。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通常肿瘤 较大。 诊断主要考虑肿瘤来自哪个组织基本就可以了:如脂肪源性的、肌源 性的、神经源性的等等。
腹膜后淋巴结病变影像
病灶多孤立、散在分布,少数平扫融合呈块状。 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少数坏死范围较大
的病灶可出现环状强化,但强化环较厚且厚薄不 均匀、其内无强化的液化坏死区多呈不规则斑 片状。 发现原发肿瘤病灶。 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转移的征象。
腹部淋巴结结核
腹部淋巴结结核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它是腹内脏器结 核中最易受累部位之一。 55%的腹部淋巴结结核不伴有腹部器官病变。 感染途径有血行播散和非血行播散,以后者常见。 非血行播散腹部结核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淋巴结结核易累及肠系膜、网膜、胰周区域以及腰3 平面以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较多。
CT表现
1.淋巴瘤一般为椭圆形,也可以是圆形或融合成团块状; 2.少数可见坏死,大多边界清楚; 3.腹部恶性淋巴瘤在邻近血管时,肿大淋巴结对周围血 管不是侵蚀浸润或破坏,而是包埋或沿着血管串珠状 排列,或轻度推移血管,血管似漂浮于这些融合成片的 淋巴结中,称之为血管漂浮征或包埋征。 4.腹部与盆腔多区域同时受累,范围较转移性淋巴结广 泛,不遵循淋巴引流途径,可以作为腹部转移性淋巴结 与淋巴瘤的一个重要鉴别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恶性淋巴瘤:血管漂浮征
巨淋巴结增生症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
增生,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 病,最早于 1956 年由 Castle-man 等报 道,故又称Castleman 病。
病理学表现:
病灶内正常淋巴结的淋巴窦 大部分消失,可见多发增生性淋巴滤泡散 布呈“同心圆”状结构,淋巴滤泡内小血 管增生,部分可见血管“玻璃”样变性; 滤泡间隙明显扩大,可见少量浆细胞浸润。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两型: 即 透明细胞型和浆细胞型,前者约占80% ~ 90% 而后者仅占 10% 。 按病变范围分为局灶型和弥漫型两种。 纵隔、颈部、腹膜后及双肺均可发病。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临床与病理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腹膜后间隙,但 以腹膜后器官、消化系统、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 的恶性肿瘤的转移最为多见。转移途径可经淋巴扩 散、血行传播、经肠系膜和韧带附着处直接扩散或 种植,但多以一种转移途径为主。就腹膜后肿瘤而 言,淋巴结转移瘤多于原发肿瘤。原发瘤部位不同, 其淋巴结转移途径和腹膜后淋巴结受累情况也就有 所不同。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 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CT
✓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主要侵 犯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的网状组织。腹膜后淋巴瘤多 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但也可单发或为首先受累 部位。受累淋巴结多有增大,质地均匀,有时可有 小的坏死灶。
影像学表现—CT
✓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初期,淋巴结以轻-中度增大为主,表现为腹膜后
✓增大的淋巴结也可融合,呈分叶状团块,并可包绕 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女性,50岁,腰酸,消瘦2个月 低分化腺癌
影像学表现—CT
胰腺癌,腹主动脉 旁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表现—CT
结肠癌,腹主动 脉及下腔静脉旁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伴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的腹膜后单发、多发或 融合在一起的结节状肿块,应考虑淋巴结转移。 若无明确原发瘤病史,影像学上发现上述表现, 也应仔细寻找原发灶,以利于诊断。
急腹症影像学基本病变表现
一、X线检查
(一)X线平片
1. 腹腔积气:①游离气腹;②局限性气腹 2. 腹腔积液 3. 实质脏器增大 4. 空腔脏器内积气、积液并内腔扩大
腹部空腔脏器穿孔
一、X线检查
(一)X线平片
5. 腹内肿块影 6. 腹内高密度影 7. 腹壁异常 8. 查
Thanks
1. 钡剂、空气灌肠检查 2. 泌尿系造影检查
肠套叠
二、超声检查
(一)超声检查
1. 异常气体与液体 2. 实质脏器外伤 3. 急性炎症与结石
三、CT检查
(一)CT平扫
1. 异常气体及液体 2. 异常钙化灶 3. 腹内脏器外伤 4. 腹内肿块
CT异常表现
三、CT检查
(二)CT增强扫描
1. 实质脏器 2. 肠管及肠系膜 3. 腹部大血管 4. 腹膜腔
腹膜后占位性病变16例CT报道
间,比脂肪密 度高 ,但 密度均匀 ,C 表现似囊性病变 ; T () 3混合型—肿 瘤内成分以纤维组织为主 , 伴散在的脂 肪组 织 ,C T表现密度不均匀 ,实质 C T值较高( 0 ) >2HU ,而
在脂肪灶处 CT值 >-0 U。此外 ,脂肪 肉瘤具侵袭性 生 2H 长方式 , 它可伸 入各种 间隙内, 也是其一 大特点 。 2例 , 此 为典型混合型脂肪 肉瘤 ,肿 瘤大、侵袭性 生长、散在脂肪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 C T室 (3 00 840) 作者简介:古丽孜,女,3 3岁,主治医师 。
包膜 ,常有出血、坏死和 囊变 。腹膜后 副神经纤维瘤早期
无症状 ,诊断困难 ,肿 瘤体积生长到一定程 度 ,压迫周围
维普资讯
Cbn s o r a o l la Prc ia e i ie M a . 0 8 v j . ie eJ u n l f Cln c l a t l c M dcn. v 2 0 . 0 No 5 9
置 比较深,早期一般无 临床症状 ,临床症 状出现后 肿瘤一
般较大。 C T图像上的共同特 点 :() 1一般所见 的肿瘤较大 ;() 2 肿瘤较大 时,其密度可 以不均匀 ,出现坏死或囊性变 ;() 3
腹 膜后肿瘤可以压迫 ,推移 邻近结构 。
经 纤维瘤 常位于腹 主 动脉与 髂动脉 分叉 处上下或肠系膜 动脉分叉处 ,常与腹 主动脉相连 。肿 瘤包膜完整或有部分
经母细胞瘤 1 ,节神 经细胞瘤 2例 ,后腹膜恶性神经鞘 例
瘤2 , 例 神经纤维瘤 l ,纤维组织细胞肉瘤 l , 例) 例 腹膜
后 纤维瘤恶变 l ,不 典型 类癌 1 ,囊肿 2例。 例 例
3 讨 论
B超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分析
参 考文献
[ ] 钱 永 忠 , 忠, 培 华. 鼻 咽 喉一头 颈 外 科 手 术 指南 1 樊 李 耳
f . 京 : 民军 医 出版 社 ,0 0 50 M] 北 人 20 :7 .
颈部间隙感染常见并发症 有喉水肿 、 颈静脉炎 、 毒败血症 脓 等 , 重并发症有 下行性 纵膈炎 、 严 腐蚀 颈动脉发 生严重 出血 , 还 有 死亡率极 高的 Lmi r’ 征等。对咽部有 出血或穿刺有 较多 e e es r
行剖腹探查术 未发 现异 常而关腹 。人 院查体 : 3 . ℃ ,7 T 6 3 P 6次/ mn B 10 9 m g i , P3/ 0 mH 。左上腹可 触及 拳大 之包 块 , 压痛 明显 。B 超检查 : 胰尾 区可见 7 1m×1 .c .e 0 0 m异 常回声 区 , 与胰尾部关 系
伊春
132 ) 505
文 章编 号 : 6 2-3 8 2 0 )- 17 7 3(0 8 2-0 7 0 0 8— 2
【 关键词 】 腹膜后 占位
B超 诊 断
36 m× . c .c 3 2 m类 圆形低 回声 , 包膜欠 光滑 , 内部 为不规 则斑 其
片 状 低 、 回声 区 。 B超 提 示 : 侧 肾 腺 区 占位 , 性 可 能 。 在 强 右 恶
有包膜 尚光滑 , 内回声欠 均匀 , 弱不等 。彩 色血 流示 : 其 强 周边
可见条状血流信号 。B超 提示 : 肾实质性 占位 。C 左 T提示 : 肾 左 占位 , 考虑 肾癌 。行左侧 。 肾癌根治术 。病检 : 肾透明细胞癌 。
2 4 例 4 脓 肾破 溃 并 腹 腔 脓 肿 形 成 。患 者 , ,0岁 。 以 持 . 女 2 续 高烧 , 腰 部 疼 痛 伴 包 块 人 院 。半 个 月 前 曾在 他 院 B超 检 查 : 左
泌尿系外伤、腹膜后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
导尿试验:液体进出量差异较大时提示有膀胱破裂。 膀胱造影:有尿外渗。
34
尿道损伤
35
男 性 尿 道 解 剖
36
男性前尿道损伤
37
38
男性前尿道损伤的病因
•尿道骑跨伤:
前尿道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损伤尿道球部。
•医源性损伤:
尿道扩张、导尿等。
•开放性损伤:
狗咬伤,锐器伤,火器伤等。
39
病理
72
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X线:价值有限。 CT:首选和主要手段,能清晰显示腹膜后
间隙及筋膜。
MRI:提高较多信息,确定肿瘤性质、出
血优于CT,但对筋膜的显示则稍逊于CT检 查。
73
74
腹膜后血管性病变
75
影像检查
1、平片 价值不大 2、造影
腹主动脉:注意各分支。病变主要有动脉粥
样硬化、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夹层。
运用不同后处理技术可产生不同的影像效 果。
79
80
一、肾血管性病变
移位。X-Ray确诊。
56
➢直肠指诊:
前列腺浮于高位。
57
逆行尿道 造影
显示断裂及外 渗部位
58
59
腹膜后占位
60
腹膜后间隙
解剖及影像检查
61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前方,介于腹膜壁层与腹内 筋膜间,上到隔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 腔腹膜外间隙相通。 在此间隙内含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并经腰肌三角 与纵隔结缔组织相连,间隙内的感染可向上蔓延至 纵隔。 该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胰腺、大部分十二指肠、 输尿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及交感 神经干、淋巴等重要结构。一般分为3个间隙:肾 前间隙、肾周间隙、肾后间隙。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是覆盖于腹壁和腹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内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
腹腔脏器表面的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的较厚腹膜称壁腹膜。
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
上述结构的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
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一)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和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
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
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
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
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的改变等。
腹膜后疾病的超声诊断
腹膜后疾病的超声诊断腹膜后间隙的基本概念腹膜后间隙是介于后腹膜到腰背部肌群前筋膜和脊柱前缘之间的解剖空间概念。
此区域内包括肾脏、输尿管、肾上腺、胰腺、十二指肠(球部除外)、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下腔静脉和左右肾静脉等,另外还包括淋巴结、脂肪、纤维结缔组织、神经节等组织。
(腹膜后-冠状面-解剖图)(腹膜后矢状面解剖图)腹膜后间隙的解剖①上起横膈,下抵腹膜的骨盆反折处。
②前壁为腹后壁的壁层腹膜,侧壁及后壁为腹横肌等腰部肌肉的前筋膜,中央为脊柱椎体前缘。
③超声影像学探讨的腹膜后间隙不包括消化系和泌尿系脏器,但多数学者将肾上腺列入此范围探讨。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分区①肾旁前间隙: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及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后方,包括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和横部。
②肾周围间隙:由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围成,充满脂肪组织,又称肾脂肪囊,包括肾、输尿管及肾上腺。
③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覆盖腰大肌和腰方肌前面的髂腰筋膜之间,包括神经干、淋巴结等。
腹膜后间隙的超声探查切面①经腹主动脉长轴纵断面②胰腺长轴的腹部横断面③经肾内横断面④经髂腰肌和髂血管的下腹横断面腹膜后疾病种类①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②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③ 腹膜后血肿④ 腹膜后血管疾病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超声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类别腹膜后肿瘤的定位方法1.腹膜后肿瘤位置较深,随呼吸和体位变换的活动幅度比腹腔内脏器小,此特点在上腹部尤为明显。
2.使腹膜后脏器(肾、腹主A等)挤压移位、形态位置改变,或使升、降结肠向前、前内侧移位的肿瘤多为腹膜后肿物。
3.腹膜后肿瘤可压迫肾盂、输尿管或十二指肠,引起泌尿系或十二指肠梗阻。
4.腹膜后大血管后方或其周围的肿瘤一般可确认为腹膜后肿瘤。
5.腹主A、下腔V、肾脏等部分被肿物包绕者,提示来源于腹膜后的肿物。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声像图表现①肿块边界较清晰,体积常较大。
②实性恶性肿瘤边界不规则,无包膜,低回声常见,但回声较杂乱,可伴坏死、出血、钙化、囊性变等。
[医学]腹膜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诊断
结核性腹水。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6
8、包虫病
发生于腹膜上的包虫囊比较少见,多见于肝、脾、肾。
可见子囊(蓝色箭头) 脾脏也可见包虫囊。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7
盆腔区的包虫囊。
实性病变的诊断
1、转移瘤
腹膜实性病变最常见的是转移瘤。 胃肠道和卵巢是最常见的原发灶。 CT可见网饼征、腹水等。
瘤会在肝脏表现出现扇贝状压迹。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4
7、结核
腹腔结核产生局限性分布的有厚壁的包裹性的较大量腹水,影像表现和 囊性占位性病变类似。
主要鉴别点在于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异常的淋巴结(主要表 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5
右结肠旁沟内的结节影。 病理是转移性粘液腺癌。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6
2、腹腔假性粘液瘤
来源于阑尾的粘液腺瘤,表现为向腹腔蔓延的粘液性囊肿。 临床特异性表现为反复大量的粘蛋白样顽固性腹水,而不侵犯周围器官。 影像学的特异表现为肝脾表面的扇贝状压迹。 有时病灶内可见钙化。 与转移性粘液腺癌的鉴别
腹膜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诊断
腹膜分为相互连续的壁层腹膜 和脏层腹膜两部分。壁层腹膜贴 附于腹壁、横膈脏面和盆壁的内 面;脏层腹膜覆盖于内脏表面, 成为它们的浆膜层。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
脏层腹膜将内脏器官悬垂 或固定于膈肌、腹后壁或盆 腔壁,形成网膜、肠系膜及 几个韧带。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15
腹膜后恶性间质瘤影像诊断_PPT课件
CT及MR检查, 良性病变多小于5cm,密度均匀, 边界清楚,极少侵及邻近器官,可见钙化表现。
恶性病变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侵及周围器官, 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其内易出现坏死、 囊变、出血,钙化少见,增强后,均匀中等强化, 以静脉期强化明显,可出现边缘壁强化,其内囊 变坏死不强化。
鉴别诊断:胃肠道原发肿瘤。
病理检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与病理:是一类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 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大部分。
多见于胃、小肠。肠系膜、腹膜后罕见。
20-30%为恶性,转移多见于肝脏和腹腔。
大小可从1-2cm到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 长,大多数没有包膜,偶尔可见到假包 膜,较大者可伴有囊性变,其内可有坏 死及囊变,出血。
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 30%,肌壁层约10%,可向腔内及腔外 生长。
病史:
患者:男 63岁 下腹部疼痛不适4天余,外院彩超示盆腔
肿块。未行特殊诊治。
既往病史无特殊。
体检:腹平软,腹部可见触及多个脂肪瘤, 下腹部可触及一肿物约5*8cm,质地韧,活 动度可,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Murphy征(-),肝区叩击痛(-),移动 性浊音(-),肠鸣音4次/分。
入院后胸部、上腹部CT未见异常。 肝胆脾彩超未见异常。
静脉期
延迟期
CT
MRI
MRI
手术
术中见腹腔大量血性液体,约1000ml,见肿 瘤破裂,肿瘤位于骶前间隙,约13*8cm大 小,质地韧,活动度不佳,肿瘤与乙状结 肠、膀胱明显粘连,探查小肠、结肠、肝 脏、脾脏未见明显占位。术后剖开见肿瘤 为鱼肉样物质伴坏死出血组织。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纤维肉瘤
(四)淋巴源性肿瘤: 1. 淋巴管瘤是由于淋巴管先天发育畸形或某些原因引起发病 部位淋巴液排出障碍造成淋巴液储留,导致淋巴管扩张增 生而形成的淋巴系统良性肿瘤,儿童多见,男女发病率大 至相等,多沿血管轴分布,呈多房、薄壁、水样密度肿块, 边界清楚葡甸生长,多房囊内分隔为特征,增强后分隔可 轻度强化。 2.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沿大血管 走行周围生长,易发生在中年男性,腹膜后淋巴瘤初期表 现为腹膜后某一区域多发的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界清楚; 病变进展时,结节可相互融合成分叶状团块,内可见坏死, 增强呈轻度强化,当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后方淋巴结肿大 为主时,将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向前推移,致其显示不清, 呈“主动脉淹没征”;增强可鉴别增大的淋巴结和血管影, 显示血管被包绕和移位的情况。
三、腹膜后肿瘤常推压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使之移位,定位征
象主要有: (1)肿瘤与腹膜内器官间存在脂肪间隔可提示肿瘤来自腹膜后。 ( 2)腹膜后器官如胰腺、十二指肠向前移位,升、降结肠 前外 侧移位,肾脏明显旋转和移位,是上腹部腹膜后肿瘤的定位 征象。 ( 3)肿块紧贴腰大肌,腰大肌增宽或受压变形,密度不均,肿 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壁肌肉脂肪间隙不清或消失。 ( 4)肿瘤包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腹腔大血管向前及向对侧移 位。 (5)肿瘤推压肝叶后缘的脂肪影前移; 肿瘤位于骶尾椎前,与 相邻盆壁肌肉脂肪间隔消失; 。
腹膜后畸胎瘤
畸胎瘤
鉴具有一定特征, 下列征象有助于鉴别定性诊断: ①良性腹膜后肿瘤边缘较光滑,密度均匀,其周围组 织器官无侵犯,而恶性肿瘤边缘不清,邻近组织器 官多有侵犯。 ②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CT表现为均匀液性低密度,边 界清楚,壁薄无强化。 ③神经源性腹膜后肿瘤多靠近中线沿脊柱两侧分布, 脂肪肉瘤多见于肾周围。 ④畸胎瘤为混合密度肿物,如含有脂肪、高密度钙化 等,为其特异表现 。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八章 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第一节 泌尿系统 (2)
14
肾大盏
肾大盏边缘光整,呈长管状,分顶端或尖部、峡部或颈 部、基底部,上方尖部连接一个或数个肾小盏,基底部 与肾盂相连。肾大、小盏的形态有很大差异,数目亦不 常相同,两侧也多不对称。
15
肾盂
可为先天性异常或后天性病变 肾影增大:重复肾、多囊肾、肾肿瘤、
肾囊肿、脓肿、血肿及肾积水 肾影缩小:先天性肾发育不良、肾动
脉狭窄、慢性肾盂肾炎
54
55
(2)肾区钙化影
病因:肾盂肾盏结石、肾结核、肾细胞癌、肾囊 肿和肾动脉瘤等
根据钙化形态有可能提示病变的性质
肾盂肾盏结石:鹿角状钙化 肾结核钙化:细小点状、斑状甚至全肾钙化(肾自截) 肾细胞癌钙化:细点状或弧线状 肾囊肿钙化:常为弧线状 肾动脉瘤钙化:多为环状
8
2.尿路造影
根据对比剂引入的途径,分为: (1)静脉性尿路造影 (2)逆行性尿路造影
9
(1)静脉性尿路造影:
又称排泄性肾盂造影,含碘水溶性对比 剂注入静脉后,经肾小球滤过而排入肾 盏和肾盂内,不但能显示肾盏、肾盂、 输尿管、膀胱的形态,还可以显示肾实 质,大致了解双肾的排泄功能。
10
(1)排泄性尿路造影:
32
(二)CT检查
常规检查 肾动脉CTA CT尿路成像
33
常规检查-平扫:
常规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要包括全部肾 脏,若需要同时观察输尿管,则扩大扫 描范围,直至输尿管的膀胱入口处。怀 疑泌尿系结石时首选CT平扫检查。
34
CT平扫检查
肾实质:平扫时在肾周脂肪组织的对比下,肾脏表现 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整。肾的中部 层面可见肾门内凹,指向前内。肾实质密度是均一的, 不能分辨皮质、髓质。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定性诊断
• ⑤混合成分有脂肪、钙化、骨化为畸胎瘤。 • ⑥肿瘤内出现不规则或点状钙化,偏重于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 • ⑦病变广泛,涉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
增大融合为淋巴瘤。 • ⑧ 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强化明显并持续时间
长,倾向于血管源性肿瘤。
1、脂肪肉瘤
• 起源于间叶组织,而不是脂肪组织,是软 组织肿瘤中最常见的肉瘤之一,好发于大 腿及腹膜后的软组织深部。
• 根据不同的CT表现可将其分为3型: • (1)实体型:肿瘤分化不好,肿瘤内成分以
纤维组织为主,脂肪成分少,密度较高。 其中可见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坏死区无强化。
• (2)假囊肿型:为粘液型脂肪肉瘤,CT值在 一20~20Hu之间,比脂肪密度略高,密度 较均匀。
二、腹膜后淋巴瘤
• 淋巴瘤常表现为腹、盆腔淋巴结受侵,呈 散在或融合团块分布,边缘较清楚,密度 较均匀,常合并有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 大。
• 免疫组化:“盆腔肿物切除标本”:间变 性大细胞淋巴瘤。
三、转移瘤
• 表现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周围多发结节 或孤立团块,可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伴有 原发恶性病变的表现,腹水及腹腔淋巴结 转移,转移淋巴结多来自消化道。
原 右 半 结
肠 癌 术 后
四、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
• 腹膜后肿瘤的CT定位征象有:
• ①肿瘤与腹膜内器官间脂肪间隔存在; ②腹膜后器官(如胰腺、肾脏等) 受压 向前移位;
• ③肿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腔肌肉脂肪 间隙不清或消失;
• ④肿瘤包裹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腹部 大血管向前及向对侧移位。
•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CT 扫描显示肿块基 沿神经走行分布,肿块呈卵圆形或梭形、边 缘清晰;神经鞘瘤密度多不均匀,瘤内可含有 脂类成分,密度低于肌肉密度,瘤体大者可见 坏死、囊变区,偶见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 轻度或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均匀,发生囊变时 呈环形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腹膜病变的CT表现
肠系膜纤维瘤病
CT特征
• 肠系膜较大软组织肿块.包裹肠管.可穿透肠管,致肿块内积气 • 边界较清晰,可局部浸润生长 • 平扫密度均匀,可因与肠管穿通出现坏死,原发囊变少 • 增强扫描轻或中度强化,内散在明显强化区 • 侵犯肠管穿孔,合并感染时,呈复杂囊实性改变,边界模糊,囊壁明
显强化
精品课件
• 部位:右侧多见(隔下负压及右结肠旁沟)
• 增厚处可见强化,与正常腹膜强化不同
• 可伴腹腔淋巴结肿大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胃低分化腺癌腹腔转移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转移性腹水(卵巢癌)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腹膜转移(腹水,网膜饼)
腹膜转移(孤立腹膜结节)
精品课件
腹膜转移瘤
腹膜转移性粘液腺癌
精品课件
50
精品课件
30
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
• 发生于胃肠道外网膜、系膜韧带等处 • 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表型相同 •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无大差异 • 多以腹痛、腹胀包块就诊
精品课件
胃肠道外间质瘤
CT表现 • 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易坏死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 • 强化明显,多呈不均,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等引起 • 系膜任何部位、以小肠系膜多见 • 病理学分为:浆液性;乳糜性;良性间皮性;被覆其他成分
精品课件
肠系膜间皮囊肿
肠系膜间皮囊肿
精品课件
肠重复畸形
• 病因不明,与胚胎期肠管发育异常有关 • 临床分为4型:
✓ 肠壁囊肿型 ✓ 肠外囊肿型 ✓ 肠外管状型 ✓ 憩室型
精品课件
80
肠重复畸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②
②
多形性脂肪肉瘤
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腹膜后次常见的肉瘤(约28%),起源于腹膜后的平滑肌、 血管或Wolffian duct 残留物,约6%的病例起源于IVC。
腹膜后血肿(Hematoma)
➢腹部外伤、动脉瘤破裂、凝血功能障碍、手术或其他诊 疗性操作等均可导致腹膜后血肿形成。
➢影像学表现:取决于出血后至检查时的时间长短。急性 或亚急性期,CT呈高密度,慢性期呈低密度。MRI不同 时期的血肿也有相应的表现。
脂肪肉瘤(Liposarcoma)
➢腹膜后最常见的肉瘤(约33%),约10-15%的脂肪肉瘤 发生在腹膜后,肿瘤通常较大,生长缓慢。
腹膜后病变的影像诊断
腹膜后病变的分类
➢囊性病变 l肿瘤性 l非肿瘤性 ➢实性病变 l肿瘤性 l非肿瘤性
腹膜后淋巴管瘤(Lymphangioma)
➢良性,好发于颈部,腹部约占5%,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常为多囊性病变,壁薄,可有分隔、钙化,间隔可强化,
少数为单囊 (分隔不能显示 )。
Retroperitoneal cystic lymphangioma
成份CT值为负值。 ➢诊断主要根据手术病史和发生部位(淋巴分布区)。
① F-51yr
② F-65yr
宫颈癌术后,盆侧间隙淋巴囊肿
尿性囊肿(Urinoma)
➢因腹部外伤、手术或其他诊疗性操作导致肾集合系 统损伤、破裂,尿液外漏包裹形成,也称为尿瘤。
➢尿性囊肿通常位于肾周间隙内或输尿管邻近区域。 ➢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造影剂可进入尿瘤内。
➢实性肿瘤治疗 (化疗、放疗)后也可出现囊变。
右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囊变
盆腔腹膜后神经鞘瘤囊变
化疗化疗后囊变,CT
淋巴囊肿 (Lymphocele)
➢多发生于盆腔、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或肾移植术后, 术后发生率约为12-24%。
➢囊肿为无上皮的含液囊肿,压迫静脉导致水肿或血栓形成。 ➢CT:薄壁单囊,呈水样密度,有时因囊液含脂肪
单层含粘液的柱状上皮
囊性畸胎瘤 (Cystic Teratomas)
➢腹膜后原发囊性畸胎瘤少见,良性,多见于女性婴幼 儿,含有二个或二个以上胎层。
➢CT: 混合密度肿块,含液、脂肪、软组织或钙化,与卵巢
畸胎瘤相似。
皮肤样组织
Mullerian 囊肿
➢腹膜后Mullerian 囊肿非常少见,良性,起源于迷走的 Mullerian管残留物。
➢多见成年女性,常有月经不规则、使用激素调节史。 ➢CT: 水样密度肿块,有时壁可较厚,与一般的囊肿相似。
纤毛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起源于皮肤外胚层,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位于盆腹部较少 见,骶前间隙为相对好发部位。
➢囊肿为鳞状上皮及其脱屑、胆固醇、角质和水。 ➢好发于中年女性,囊肿较大压迫直肠引起便泌或腹痛。 ➢CT:薄壁单囊,与其他囊肿类似,发生部位有一定特征。 ➢MRI:DWI呈高信号可提示诊断。
➢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有少量脂肪信
号、间隔或实性成份。
CT+C
➢增强后呈缓慢进行性强化。
M-42yr,左腹膜后粘液样脂肪肉瘤
T2WI
T1WI+C1
T1WI+C2
M-64yr,Myxoid Liposarcoma
CT
FS-T2WI
左肾周间隙粘液样脂肪肉瘤
多形性、圆形细胞脂肪肉瘤
腹膜后间隙病变影像诊断锋版
腹膜后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横筋 膜之间的解剖间隙和解剖结构 的总称,从膈下直至盆腔。
➢腹膜后间隙主要包括肾旁前间 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腹膜后主要脏器有胰腺、部分 十二指肠、肾上腺、肾脏、输 尿管和升、降结肠。
腹膜后间隙横断面
CT
T1WI
4-Month-old Infant
A 1-yr Child CT
脂肪母细胞瘤
CorT2WI
CT
T1WI
婴儿,腹膜后囊性成熟畸胎瘤
CT
T1WI
F-33yr,左侧腹膜后成熟畸胎瘤
T1WI T1WI
FS-T2WI
T1WI+C
FS-T2WI
T1WI+C
脂肪肉瘤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
➢AML肿块与肾实质相连,局部皮质缺损 ➢AML肿块内有较明显血管 ➢同侧或对侧肾有含脂肿块或结节
CorT1WI+C
右肾AML
CorT1WI+C
粘液样脂肪肉瘤
➢ 好发于大腿、臀部,后腹膜较少,年龄略轻 ➢ 肿瘤以粘液为主,脂肪成份较少,可有间隔和软组织成份
➢ CT呈稍不均匀的低密度,似液性,呈假囊性表现。
尾肠囊肿 (Tailgut Cyst)
➢ 起源于胚胎性尾肠残余物,好发于骶骨与直肠之间。 ➢ 囊肿壁典型者有多种上皮组成,少数可恶变。 ➢ 多见于中年女性。 ➢ CT:多囊性肿块,位于骶骨与直肠之间。 ➢可继发感染或恶变:囊壁增厚,邻近组织浸润。
腹膜后肿瘤囊变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周围神经鞘膜瘤因出血、坏死 或囊变而成囊性表现。
左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
T1WI CT
F-49yr,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
3年后
左 肾 周 间 隙 去 分 化 脂 肪 肉 瘤
脂肪母细胞瘤(Lipoblastoma)
➢起源于胎儿的脂肪组织,多见四肢皮下,腹膜后少见, ➢好发于婴幼儿和年龄较小儿童(<3yr,平均12-18m), ➢以脂肪成份为主的软组织团块,可含粘液样物,边界清。
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adenoma)
➢腹膜后原发粘液性囊腺瘤少见,多见于女性,卵 巢正常。
➢病因不明,可能起源于异位的卵巢组织或腹膜间 皮化生成粘液上皮而来。有潜在恶变可能。
➢CT: 单房囊性肿块,密度均匀,壁薄、可强化。 ➢鉴别诊断:囊性淋巴管瘤、囊性间皮瘤、非胰源
性假性囊肿。
➢好发50-70y,无明显性别差别。 ➢分为:高分化、粘液性、去分化、小圆细胞和多形性脂
肪肉瘤。 ➢影像表现: l高分化脂肪肉瘤类似于良性脂肪瘤,但有增厚、不规则
的间隔,或结节样的软组织影,增强后可有强化。 l腹膜后脂肪肉瘤远多于良性脂肪瘤。 l肿瘤易复发,较少转移。 l肿瘤去分化:软组织成份增多,出现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