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模型

合集下载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概述:本文旨在对大坝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模型以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和监测手段。

通过对大坝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大坝的安全性,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大坝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一、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1. 数据收集与整理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大坝变形监测的相关数据,包括测量点坐标、位移变化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传感器、测量设备等获取,并进行整理和存储以便后续分析使用。

2.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处理、数据平滑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分析通过对大坝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评估大坝的变形情况。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 坐标变形分析:通过对监测点的坐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大坝在空间上的变形情况,包括平移、旋转和变形形态等。

- 位移变化分析:通过对监测点的位移变化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得到大坝的动态变化情况,包括位移速率、加速度等信息。

- 形变分析:通过对监测点的位移变化数据进行差分运算、形变分析等,可以得到大坝的形变分布情况,包括横向位移、纵向位移等。

4. 变形异常识别与预警通过对大坝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出异常变形情况,并进行预警。

这些异常可能包括大坝整体性的变化、局部部位的异常变形等。

及时识别和预警这些异常变形情况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大坝的安全性。

二、大坝变形模型建立1. 模型选择在建立大坝的变形模型之前,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

模型的选择依赖于大坝的特性和监测数据的情况。

常用的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

2. 模型参数估计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

这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估计等方法进行。

通过合理的参数估计,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模型验证在建立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预警模型构建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预警模型构建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预警模型构建1. 现状分析目前,大坝在水库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坝的变形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大坝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预警模型的构建变得至关重要。

2.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2.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监测大坝变形的关键是收集准确、全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无人机等工具进行获取。

同时,采集到的数据应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处理、数据对齐等步骤。

2.2 变形趋势分析通过对大坝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变形趋势。

常用的方法包括时序分析、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坝的变形情况,识别变形的主要因素,并为后续的预警模型构建提供依据。

3. 大坝预警模型构建3.1 特征选择和提取在构建预警模型之前,我们需要选择和提取大坝变形监测数据中的关键特征。

这些特征应该能够反映大坝变形的重要因素,包括水位、温度、土壤湿度等。

可以使用特征选择算法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来确定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3.2 建立预测模型在选择和提取特征之后,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型来建立预警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模型来进行建模,并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

3.3 预警模型评估建立预警模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

可以使用交叉验证、ROC曲线、准确率和召回率等指标来评估模型的性能。

通过评估,我们可以了解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及对大坝变形进行预测的能力。

4. 模型应用与优化4.1 模型应用建立的预警模型可以应用于大坝变形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中,实现对大坝变形的及时监测和预警。

通过监测数据和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可以帮助工程师和决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大坝的安全运行。

4.2 模型优化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对模型进行优化。

收集实际监测数据和预测结果的误差,对模型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考虑引入其他相关因素,如降雨量、地震等,来提升预测模型的效果。

毕业设计: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

毕业设计: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

毕业设计: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嘿,小伙伴,今天我要跟你聊聊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课题——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

别看这名字有点长,其实它就是一门研究如何监控建筑物变形的技术活儿。

下面我就用我那十年方案写作的经验,带你领略一下这个方案的精彩之处。

咱们得知道,建筑物变形是个啥玩意儿。

简单来说,就是建筑物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和尺寸发生变化。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却是建筑安全的大敌。

所以,监测建筑物的变形,就成了咱们这个方案的核心任务。

一、方案背景话说这事儿起源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建筑安全问题。

尤其是那些大型、超高层的建筑物,一旦出现变形,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咱们这个方案应运而生,旨在为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

二、监测目的1.确保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结构安全、稳定。

2.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物的变形问题,防止事故发生。

3.为建筑物的维护、保养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1.全站仪测量法:这是一种利用全站仪对建筑物进行三维测量,从而得到建筑物变形数据的方法。

优点是精度高,但成本较高,操作复杂。

2.光学测量法:通过光学仪器对建筑物进行拍照,然后分析照片中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这种方法成本较低,操作简单,但精度相对较低。

3.激光扫描法:利用激光扫描仪对建筑物进行扫描,得到建筑物的三维模型,进而分析变形情况。

这种方法精度较高,但成本较高,设备要求较高。

4.雷达监测法:通过雷达对建筑物进行监测,实时获取建筑物的变形数据。

优点是实时性强,但精度相对较低。

综合考虑,我们选择了全站仪测量法作为主要监测手段,辅以光学测量法进行验证。

四、监测步骤1.建立监测点:在建筑物上设置一定数量的监测点,用于采集变形数据。

2.数据采集:利用全站仪对监测点进行测量,获取建筑物的三维坐标。

3.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建筑物的变形数据。

4.变形分析:根据变形数据,分析建筑物的变形趋势,为处理变形问题提供依据。

变形监测资料

变形监测资料

名称解释1.变形监测:变形监测是对被监测的对象或物体(简称变形体)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内部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2.瞬间变形:是指在短时间荷载作用下发生的瞬间变形。

3.液体静力水准测量:也称连通管测量,是利用相互连通的且静力平衡时的液面进行高程传递的测量方法。

4.长周期变形:指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内发生的循环变形过程。

5.变形监测点:是直接埋设在变形体上的能反映建筑物变形特征的测量点,又称观测点,一般埋在建筑物内部,并根据测定他们的变化来判断这些建筑物的沉陷与位移。

6.视准线法:利用经纬仪或视准仪的视准轴构成基准线,通过该基准线的铅垂面作为基准面,并以此铅垂面为标准,测定其他观测点相对于该铅垂面的水平位移量的一种方法。

7.引张线:在两个工作基点间拉紧一根不锈钢丝而建立的一条基准线。

8.挠度:建筑物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弯曲和扭曲,弯曲变形时横截面形心沿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线位移成为挠度。

9.深层水平位移:基坑围护桩墙和土体在不同深度上的水平位移。

10.土体分层沉降:指地表以下不同深度土层内点的沉降或隆起。

11.基坑回弹:基坑开挖后,由于卸除地基自重,引起基坑底面及坑外一定范围内土体相对于开挖前的回弹变形。

12.激光垂准法:利用激光垂准仪,测定建筑物底部和顶部距离垂准激光束的距离差,从而计算建筑物某轴线(某一面)的倾斜度。

13.正垂线:将钢丝上端悬挂于建筑物顶部,通过竖井至建筑物的底部,在下端悬挂重锤,并放置在油桶之中便于垂线的稳定,以此来测定建筑物顶部至底部的相对位移。

14.倒垂线:将钢丝的一端与锚块固定,而另一端与浮托设备相连,在浮力作用下,钢丝被张紧,只要锚块稳定不动,钢丝将始终位于同一铅垂线位置上,从而为变形监测提供一条稳定的基准线。

15.土体回弹测量:测量地铁盾构隧道掘进后相对于地铁盾构隧道掘进前的隧道底部和两侧土体的回弹量。

16.桥面挠度:是指桥面沿轴线的垂直位移。

简答1.变形监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1)分析和评价建筑物的安全状态(2)验证设计参数(3)反馈设计施工质量(4)研究正常的变形规律和预报变形的方法2.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现场巡视(2)位移监测(3)渗流监测(4)应力监测(5)环境量监测(6)周边监测3.变形监测点分哪几类?各有什么要求?1)基准点:基准点埋设在稳固的基岩上或变形区域以外,尽可能长期保存,稳定不动,每个工程一般应建立3个基准点,以便相互校核,确保坐标系统的一致。

建筑物四维变形监测数据模型设计

建筑物四维变形监测数据模型设计

在建设过程巾H 现的变形更加 显著。 ; 通过 对建筑 物各种 变形 的观测 和分
析. 可以定性定量地 了解建筑物 的即时状态 。 l T程巾常见的建筑物变形监测包法分别测量 的是 : 建筑物基础在其上面荷载量 变 化时 出现的垂直向位移 ; 各类型 民用或工业 管道等上条形设施在其 附近
20 0 7年
第 l 7卷
第3 O期
收 稿 日期 :0 7 0 — 7 20 — 8 0
建筑物四维变形监测数据模型设计
张红 蕾 - , 邓 钢
(. 明理 l大 学 国土 资 源 工 程 学 院 , 1昆 T 云南 昆 明 ,5 0 3 2昆 明 理 丁 大 学 外 事 处 . 南 昆 明 ,5 0 3 6 0 9 ;. 云 60 9 ) 摘 要 : 通 用 性 为 目的 , 以 以建 筑 物 沉 降观 测 方 法 为基 础 , 过 对扰 动 量 和 变形 量 进 行 通
态。 11 _ S ( r et .1 r . - Po c) j
建筑 的挤压下出现的弯曲 ; 超高建筑 物在 风动影响或者基础 承载力 不均 衡 而出现 的纵轴倾斜等 。事实上 , 这些变形 ( e r a o ) D f m t n 在现 实巾是混 o i
合 出现的 , 是建筑物受到各 个方 向 的扰 动(nefrn e 而造成 的综 合变 Itr ec ) e 形 :概括 而言, 这些变形包括水平( Y 和垂直分量( )因此可 以采J 向 x,) =. 丰 j 量来描述 , 即变形量是一个 三维向量 D x y: 。 ( ,,) 变形监测 的 目的是 测量建筑物 的变形 与时 间() t 的关 系 . 通过 变形 量、 变形速度 和加速度的分 析来确定建筑物 的安全性 , 对建筑物 的危险 性进行预测 , 为建设施 工和建筑使用过程 中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 ,

GM(1,1)模型在桥梁变形监测中应用

GM(1,1)模型在桥梁变形监测中应用

GM(1,1)模型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摘要:桥梁在施工运行期间,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沉降变形,若变形超出了限定要求,则会影响其正常使用。

因而,预测其可能的变形区间和沉降值是桥梁变形监测的重要内容。

本文选取桥墩上1点的沉降观测数据,运用gm(1,1)模型预测理论对1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报,并评出模型结果的精度等级,得出未来几天内几乎没有沉降的结论。

关键字:gm(1,1)模型;平均相对误差;预测abstracts: during the operation,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would be subject to settlement deformation, if bridge construction deformation was beyond the limit required, it would affect their normal use. thus, to predict the value of settlement and the possible range of de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ridge-deformation monitoring. have selected a settlement observation data of point no.1 on the pier, this paper was use of settlement observation datas of 1-point to predict and analysis for forecasting ,based on gm (1,1) model theory, and top the accuracy level of model, had conclusion of almost no settlement within the next few days.key words: gm(1,1) model; average ralative error; predict and forcast中图分类号:u4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引言在工程建筑物施工运营期间,为了监测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情况,了解其设计是否合理,变形监测便显得尤为重要。

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

第一章变形、变形(Deformation)是指物体在外来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形状、大小或者位置的改变。

引起变形的外来因素主要包括外加力和温度。

变形监测,也称为变形测量或变形观测,是指对物体的变形进行监视测量。

变形监测是一项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对所监测物体在荷载和环境变化作用下产生的变形,进行数据采集、数据计算处理、变形分析与预报的测量工作。

变形观测方法一般分为四类:1、地面测量方法2、空间测量技术3、摄影测量和地面激光扫瞄4、专门测量手段变形观测数据分析内容1、几何分析——是分析变形体在空间中和时域中的变形特性;2、物理解释——是分析变形与变形原因之间的关系,用于预报变形,理解变形的机理。

变形的物理解释方法1、统计分析法(或称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法是通过分析所观测的变形和变形成因之间的相关性来建立2、确定函数法——确定函数模型法是利用荷载、变形体的几何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应力第二章建筑物垂直位移观测应该在基坑开挖之前进行,并且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而且延续到建成后若干年,直至沉降现象基本停止为止。

垂直位移测量通常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为了减少系统误差的影响,一般考虑采取以下措施:(1)固定观测路线——设置固定的安置仪器点和立尺点(2)固定观测仪器和人员——监测工作中使用固定仪器和水准标尺,有条件时最好固定人员进行观测。

三固定:路线、仪器、人员保证水准基点稳定的措施远离——深埋——成组埋设——如果布设的水准基点与沉陷观测点之间的距离较远,需要在水准基点和沉陷观测点之间布置联系点,称为工作基点,垂直位移观测包括:①基坑回弹观测——②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③建(构)筑物基础——④建(构)筑物本身的沉降观测——⑤地表沉降观测——目前垂直位移观测最常用的是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有的情况下也有应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观测。

观测点布设有以下要求:(1)在基坑中央和距基坑底边缘约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设观测点。

变形监测简单易考知识点

变形监测简单易考知识点

精选文档变形监测简单易考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挠度:建筑物在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弯曲和扭曲,弯曲变形时横截面形心沿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线位移称为挠度2、工作基点:它是基准点与变形观测点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点3、视准线测量:它是利用经纬仪或视准仪的视准轴构成基准线,通过该基准线的铅锤面作为基准面,测定其他观测点相对于该铅锤面的水平位移量的一种方法。

4、水平位移: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是指建筑物整体平面移动5、变形体:一般包括工程建筑物、技术设备以及其他自然或人工对象。

6、•变形监测:是对被监测的对象或物体(简称变形体)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内部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变形监测又称变形测量或变形观测。

二、填空1、水平位移监测常用方法:1)大地测量法,主要包括三角网测量法、精密导线测量法、交会法等;2 )基准线法,主要包括视准线法、引张线法、激光准直法和垂线法等; 3 )专用测量法;4 )GPS测量法。

2、建筑物内部监测项目主要包括:位移监测、应力/应变监测、温度监测、渗流监测和挠度监测等。

3、变形监测的数学模型(4类):灰色系统分析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逐步回归统计模型4、变形监测的分类:一般分类,静态和动态;特征分类,分为变形体自身的形变(伸缩、错动、弯曲、扭转)和变形体的刚体位移(整体平移、转动、升降、倾斜)按变形速度分类(长周期变形,短周期变形,瞬时变形)按变形特点分类(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精选文档5、简述灰色系统模型及其特点。

一个贫信息的系统或灰色信息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

表征灰色系统行为的离乱观测数据,按生成原理处理后可建立系统的灰色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它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过分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计算工作量小,因此,灰色系统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

6、垂直位移监测方法分类:常用的方法有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三角高程测量法、液体静力水准法,压力测量放,GSP测量三、简答1、变形监测的特点:(1)周期性重复观测;(2)精度要求高;(3 )多种观测技术的综合应用;(4)监测网着重于研究点位的变化。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Eco 参数 X 是混凝土假定弹模与实际弹模之比。 E
i 0
§3 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3.1 确定性模型 (2)确定性模型各分量的计算 ②温度分量: 分析资料,确定起始时刻,以此时刻测得的各测点温度、位 移、水位等为初始值,以初始温度代入有限元计算,得位移 值。逐次把每只温度计变化10℃,求出各温度计变化10 ℃ 时位移与初始位置差值,作为温度计系数:
T (t ) bi ( x, y, z )Ti (t )
i 1
k1
Ti (Ti T0 ), T (t ) Ti T0
k1 i 1
以参数y修正:
参数 y 是实际线胀系数与假设张胀系数之比。 co
fT (t ) y bi ( x, y, z)Ti (t )
1 统计模型及处理技术
2 统计模型在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3 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
4 安全监测模型的数据诊断 5 变形监测的动态模型 6 灰关联分析及GM模型 7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及应用
§1 统计模型及处理技术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变形分析任务:对具有一定精度的观测资料,通过合理 的数学模型,寻找出建筑物变形的时空分布情况及发展 规律;掌握变形量与各种内外因素的关系,确定出建筑 物变形是正常还是异常,防止变形朝不安全方向发展。
高层建筑物顶部位移:日照作用、大气温度、风力情况、 基础的不均匀沉陷、地下水位、渗流作用 大坝顶部位移:库水位、温度、坝基、渗流 回归分析:从数理统计理论出发,在进行了大量试验和 观测后,寻找出建筑物变形量与各种作用因素间关系的 方法。所建模型叫统计模型。
§1 统计模型及处理技术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探讨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探讨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探讨引言:变形监测数据是指通过使用不同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道路、桥梁、建筑物等结构物的变形监测所得到的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评估结构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然而,要从这些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本文将探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一些主要方法和技术。

一、数据处理方法:1.数据清洗:变形监测数据通常会受到传感器误差、环境干扰和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导致数据中存在一些噪声和异常值。

因此,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

这包括去除异常值、平滑数据、填补缺失值等。

常用的数据清洗方法包括均值、中位数、插值等。

2.数据变换:有时候,为了更好地展示和分析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变换。

常见的数据变换方法包括对数变换、归一化、平移和缩放等。

这些变换可以帮助减少数据的偏态、尺度效应和噪声影响,使数据更符合分析要求。

3.数据归类:根据变形监测数据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比如线性变形、非线性变形、周期性变形等。

通过将数据进行归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

常见的数据归类方法包括聚类分析、特征提取等。

二、数据分析方法:1.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统计分析,可以计算数据的平均值、方差、相关性等指标,帮助理解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频率分布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

2.时频分析:变形监测数据通常是时间序列数据,可以通过时频分析方法来分析其频域和时域特性。

时频分析可以帮助识别数据中的周期性或突变特征,提取变形信号的频率成分和强度等信息。

常用的时频分析方法包括傅里叶分析、小波分析等。

3.模型建立:对于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有时候需要建立数学或物理模型来描述变形行为的规律性。

基于模型的方法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解释数据中的变化,同时也可以评估结构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模型方法包括回归模型、神经网络等。

GPS大坝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模型

GPS大坝变形监测网数据处理模型

的数据处理模 型 ; 提出了应用模 糊数学 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对拟稳点 ( 或固定 基准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相对稳定性进行 检验 的数学
模型 ; 出了平差采用拟稳平差的方法 . V 提 用 B语言开发 了 G S大 坝三维变形 监测网的数据处理软件 系统 , P 并对某 大坝 G S变形监测网的三期观测数据进行 了平差计算 , P 其结果 表明 , 所提 出的数学模 型更适合于 GP S大坝变形监
维普资讯
第3 5卷第 1 2期 20 0 7年 1 2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然 科 学 版) 自
J U N LOFT N J U IE ST NA U A CE C ) O R A O G I NV R IY( T R LS IN E
t nd t o teG S d fr ainmo i r gn t oko a i aaf m P eo t nt i ew r f d m,a dut n a uai o — o r h m o on a najs me t l l o i cn c c tn s
o u s s bep it(r au p it) Th dut n to u igte o re f a rcsigi f ai t l o nso tm ns . e jsmet h d r us t poes q —a d o a me d n hc oda n s
(col f iiEn i e n , hi iesy Naj 10 8 hn ) Sho v1 gn r g H0aUn ri , ni 2 0 9 ,C ia oC ei v t g n
A src:I i f h at uai f h l a p s inn ytm ( P )d m dfr t n m n— b t t nve o e ri l t o e o l oio igss a w t p c ry t g b t e G S a e mai o i o o

GM(1.1)模型在建筑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GM(1.1)模型在建筑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0 引 言
随着建 筑业 施 工 的 E t 益规范化 , 基 坑 开 挖 过 程 中 采
用信 息化 施 工 已 成 为 一 个 发 展 趋 势 。对 基 坑 周 边 建 筑
递增的数据序列, 并用适当的曲线逼近, 以此 曲线作为预
测模 型 , 对 系统 进行预i 见 。 设 非负离 散等 间隔数 列为 : ‘ 。 ={ 。 ( 1 ) , ‘ 。 ( 2 ) , … 。 ( n ) }
第3 6卷 第 8期
2 0 1 3年 8月
测 绘 与 空 间地理 信 息
G E OMAT I C S& S P AT I AL I NF oRMA Tl oN T E C HNoL oG Y
V0l _ 36. No . 8
A u g . ,2 0 1 3
G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 1 ) 模 型 在 建 筑 物 变 形 监 测 中 的 应 用
Ab s t r a c t :T h o u g h t t h e t h e n e w r e s i d e n t i a l b u i l d i n g i n Z h e n g z h o u d e f o r ma t i o n mo n i t o i r n g d a t a p r o c e s s i n g , wh i c h a r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e s t a b ・
中图分类号 : P 2 5 ; T B 2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1 6 7 2— 5 8 6 7 ( 2 0 1 3 ) 0 8— 0 2 5 8 — 0 3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GM ( 1 . 1 )F o r e c a s t i n t h e D e f o r ma t i o n o f B u i l d i n g

工程测量学第9讲 工程的变形监测和数据处理

工程测量学第9讲 工程的变形监测和数据处理
4.变形监测的特点: 变形监测的最大特点是要进行周期观测,所谓周期一周期 的观测方案如监测网的图形、使用的仪器、作业方法乃至观 测人员都要一致。
二、变形体的几何模型和监测点布设
1.变形监测实施:变形监测是通过对变形体进行空间上的离 散化和数据获取在时间上的离散化实施的。 (1)前者是用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位于变形体上的目标 点(或称为观测点)来代表变形体的几何模型,变形监测就是 确定目标点之间的相对运动以及相对于变形体周围的绝对运 动(参见图6-3)。
(5)水准基准点有时还设在平峒内,或采用深埋双金属标 等。 (6)目标点的布设应具有一定的密度,具有代表性。 (7)不仅仅布设在变形体的表面,而且还布设在内部的不 同部位,呈立体式分布。应与变形体固连在一起,能反映所 代表部位的变形,且稳定;能长期保存,与变形体共存亡; 便于观测,对外界的其他干扰影响不敏感。 (8)在变形观测时,不可能对建筑物的每一点都进行观
(2)科学上的作用:积累监测分析资料,能更好地 解释变形的机理,验证变形假说,为研究灾害预报的 理论和方法服务检验工程设计的理论是否正确,设计 是否合理,为以后修改设计、制定设计规范提供依。
3.变形监测的内容: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监测,偏距、倾斜、
挠度、弯曲、扭转、振动、裂缝等的测量,主要是对描述变 形体自身形变和刚体位移的几何量的监测。 (1)水平位移:监测点在平面上的变动,它可以分解到某一 特定方向; (2)垂直位移是监测点在铅直面或大地水准面法线方向上的 变动。
若只对目标点的相对变形感兴趣,则可以不设参考点,这时 存在秩亏问题,坐标系的定义也需另定。
3.监测点的布设: (1)对于所有的变形监测都有共性,但具体的要求又不尽 相同,一般要与相邻学科(如地球物理、岩土力学、建筑工程、 机械制造等)人员共同研究决定。 (2)参考点的布设主要应考虑稳定,不受干扰,埋标要求 高,且要考虑测量技术。 (3)在参考点周围一般还要设保护点。当参考点受破坏时 可用保护点来恢复,平时可用于参考点的检核。参考点一般 要钻孔深埋,要求与基岩固结在一起。

使用激光扫描技术进行建筑物变形监测的步骤

使用激光扫描技术进行建筑物变形监测的步骤

使用激光扫描技术进行建筑物变形监测的步骤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激光扫描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的快速精准测量,还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变形监测。

本文将介绍使用激光扫描技术进行建筑物变形监测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激光扫描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准备工作。

这包括确定监测区域、选择合适的扫描仪器和确定扫描方案。

监测区域可以是整个建筑物,也可以是特定的结构部位。

选择合适的扫描仪器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建筑物变形监测采用的是激光测量仪。

同时,扫描方案也需要提前确定,包括扫描的路径和扫描的频率。

第二步:进行扫描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扫描了。

扫描仪器需要按照事先确定好的方案进行操作。

扫描时,操作人员需要沿着确定的路径将扫描仪器移动,确保扫描覆盖到所有需要监测的区域。

在扫描的过程中,扫描仪器会通过激光信号获取建筑物表面的三维数据。

第三步:数据处理扫描完成后,需要对扫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一般来说,激光扫描仪器会输出大量的点云数据,这些数据需要进行滤波和对齐等处理。

滤波处理可以去除噪声点,使得最终的数据更加准确可靠。

对齐处理可以将多次扫描的数据进行配准,以得到更加完整的建筑物形态。

第四步:建立变形监测模型在数据处理完成后,可以开始建立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模型。

变形监测模型是利用扫描得到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以确定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软件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生成建筑物的数字模型。

然后,通过比较原始模型和当前模型的差别,可以得出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第五步:变形分析和监测建立好变形监测模型后,就可以进行变形分析和监测了。

通过将当前模型与原始模型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建筑物的变形量和变形趋势。

这可以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了解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

同时,可以通过不同时间段的数据比对,分析建筑物的长期变形趋势,为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渠堤工程填方渠段表面变形监测统计模型研究

渠堤工程填方渠段表面变形监测统计模型研究

2020年第9期2020Number9水电与新能源HYDROPOWERANDNEWENERGY第34卷Vol.34DOI:10.13622/j.cnki.cn42-1800/tv.1671-3354.2020.09.004收稿日期:2020-08-03作者简介:李慧媛ꎬ女ꎬ工程师ꎬ主要从事调水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ꎮ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8YFC0406906)ꎮ渠堤工程填方渠段表面变形监测统计模型研究李慧媛1ꎬ蒋雨婷2ꎬ廖阳权2(1.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北分局ꎬ河北石家庄㊀050035ꎻ2.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ꎬ湖北武汉㊀430072)摘要:针对渠堤工程填方渠段ꎬ从表面变形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出发ꎬ研究了表面变形监测统计模型水压因子㊁温度因子和时效因子的构成形式ꎬ提出了表面变形监测统计模型的基本结构形式ꎬ并给出了典型填方渠段表面变形建模实例ꎬ验证了所提出的统计模型因子形式和结构形式的合理性ꎬ可供河渠填方堤段变形监测参考ꎮ关键词:渠堤工程ꎻ填方渠段ꎻ表面变形ꎻ统计模型ꎻ因子中图分类号:TV9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3354(2020)09-0012-04StatisticalModelforSurfaceDeformationMonitoringofEmbankmentSectioninCanalProjectsLIHuiyuan1ꎬJIANGYuting2ꎬLIAOYangquan2(1.HebeiBranchofConstructionandAdministrationBureauofSouth ̄to ̄NorthWaterDiversionMiddleRouteProjectꎬShijiazhuang050035ꎬChinaꎻ2.Schoolof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EngineeringꎬWuhanUniversityꎬWuhan430072ꎬChina)Abstract:Consideringtheinfluentialfactorsandthemechanismofthesurfacedeformationoftheembankmentsectionincanalprojectsꎬthebasicstructureofthedeformationmonitoringstatisticalmodelisproposedꎬandtheformsofthewaterpressurefactorꎬtemperaturefactorandtime ̄effectfactorinthemodelareanalyzed.Therationalityofthefactorformsandthestructureoftheproposedsurfacedeformationmonitoringstatisticalmodelisverifiedwithapracticalexampleofatypicalembankmentsection.Itcouldbeusefulreferenceforthedeformationmonitoringofembankmentcanalprojects.Keywords:canalprojectꎻembankmentsectionꎻsurfacedeformationꎻstatisticalmodelꎻfactor㊀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㊁改善和优化北方地区民生条件与生态环境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1]ꎮ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全长约1432kmꎬ工程包括渠堤工程和各类主要建筑物ꎮ其中ꎬ渠堤工程从断面型式来看ꎬ包括挖方渠段㊁填方渠段和半填半挖渠段ꎻ从土料特性来看ꎬ包括膨胀土渠段㊁高地下水渠段㊁采空区渠段㊁湿陷性黄土渠段等ꎮ为监测渠堤工程的运行安全ꎬ布置了渠道水位等环境量监测项目ꎬ表面水平位移㊁表面垂直位移㊁内部水平位移㊁内部垂直位移等变形监测项目ꎬ渠底改性土内渗透压力㊁渠底衬砌板下渗透压力㊁渠堤内渗透压力等渗流监测项目ꎮ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渠堤工程中的填方渠段主要由散粒状的土体填筑形成ꎬ在各种荷载作用以及土体固结㊁蠕变等因素影响下ꎬ渠堤表面将产生变形ꎮ目前ꎬ对于渠堤变形的本构关系等理论研究还不太充分[2]ꎬ因此ꎬ利用渠堤变形监测资料建立监测数学模型来对渠堤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ꎮ当前ꎬ专门研究渠堤变形监测数学模型的成果还较少[3-5]ꎬ主要借助于土石坝变形监测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ꎬ将渠堤填方渠段表面变形的影响因子概化为水压因子㊁温度因子和时效因子三大类ꎬ但这些因子的构成形式主要依据工程经验来确定ꎮ本文从渠堤工程填方渠段的实际特点出发ꎬ结合理论分析ꎬ对填方渠段表面变形监测统计模型的因子构成形式进行了研究ꎬ从而为监测模型的建立提供明确的理论基础ꎮ1㊀渠堤变形统计模型的构成由散粒体填筑而成的填方渠段ꎬ其表面变形(包括表面水平位移㊁表面垂直位移)主要包括渠道水压21李慧媛ꎬ等:渠堤工程填方渠段表面变形监测统计模型研究2020年9月作用引起的变形㊁渠堤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㊁填筑土体固结作用引起的变形等ꎮ因此ꎬ渠堤填方渠段表面变形监测统计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y^(t)=y^H(t)+y^T(t)+y^θ(t)(1)式中:y^(t)为渠堤表面变形y在时刻t的统计估计值ꎻy^H(t)为y^(t)的水压分量ꎻy^T(t)为y^(t)的温度分量ꎻy^θ(t)为y^(t)的时效分量ꎮ1.1㊀水压分量的构成形式渠道水压对渠堤表面变形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渠道水位对渠堤产生的水平水压力所引起的渠堤变形ꎬ其中水平水压力荷载F1为F1=12γH2(2)式中:F1为水深H对渠堤产生的总水平水压力ꎻγ为水的容重ꎮ二是作用在渠堤堤坡及渠底的水重所引起的渠堤变形ꎬ其中任一点的水重荷载F2为F2=γH(3)由于无法直接推导渠道水压引起的渠堤变形的解析表达式ꎬ因此ꎬ可以从应力应变关系的角度间接地推求渠堤表面变形与渠道水压之间的关系ꎮ渠道水压引起的渠堤土体内任一点的应力可表示为σ=f(F1ꎬF2)=f(HꎬH2)(4)对弹性体ꎬ应力应变关系可表示为σ=Eεꎮ但渠堤土体不是弹性体ꎬ弹性模量E也不是定值ꎬ因此可将应力应变关系表示为ε=f(σ)=f(HꎬH2)(5)渠堤表面变形y为渠堤应变ε的累积ꎬ因此可表示为y=ʏεds=f(HꎬH2)(6)则根据以上分析可知ꎬ渠堤工程表面变形的水压分量y^H(t)可表示为y^H(t)=f(HꎬH2)(7)考虑到土体应力应变的非线性因素ꎬ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ꎬ可将水压因子扩展至H3ꎬ则渠堤工程表面变形的水压分量y^H(t)可表示为y^H(t)=f(HꎬH2ꎬH3)=a0+ð3i=1aiHi(t)(8)1.2㊀温度分量的构成形式与温度变化导致混凝土热胀冷缩从而引起混凝土变形的特点不同ꎬ温度变化对土体变形的影响ꎬ主要体现在土体温度场的变化导致土体结构和工程特性(包括土的固结特性㊁渗透特性以及强度特性等)发生变化ꎬ从而引起渠堤变形场的变化ꎮ目前虽对土体温度效应的研究还不够充分ꎬ但填方渠段渠堤表面变形的温度分量主要取决于土体温度场的变化ꎬ而土体温度场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的变化ꎮ因此ꎬ在没有渠堤温度监测资料的情况下ꎬ可以采用气温变化来间接地描述土体温度场的变化ꎮ由于土体温度变化对气温变化存在滞后效应ꎬ因而气温变化对渠堤表面变形的影响也存在滞后效应ꎮ为此ꎬ可采用渠堤表面变形观测日前期若干天气温的平均值作为温度因子ꎮ此时温度分量y^T(t)的构成形式可表示为y^T(t)=b0+ðmi=1biTi(t)(9)1.3㊀时效分量的构成形式时效分量是一种随时间推移而朝某一方向发展的不可逆分量ꎮ填方渠段渠堤表面变形的时效分量ꎬ主要来源于土体的固结和蠕变ꎮ1.3.1㊀土体的蠕变土体的蠕变是指在常值应力持续作用下ꎬ土体的变形随时间而持续增长的过程[2ꎬ6]ꎮ土体的蠕变包括瞬时变形ε0㊁衰减蠕变ε1㊁等速蠕变ε2㊁加速蠕变ε3ꎬ即ε=ε0+ε1+ε2+ε3(10)由此ꎬ土体蠕变曲线也包括衰减蠕变曲线ε1(t)㊁等速蠕变曲线ε2(t)㊁加速蠕变曲线ε3(t)等形式ꎮ研究表明ꎬ土体蠕变变形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大致可采用以下形式表示ꎮεθ=(C1C2+t)nꎻεθ=1+Klnt+CCꎻεθ=ðni=0Ciθꎻεθ=G(1-e-t/C)(11)式中:εθ为土体蠕变引起的时效变形(时效分量)ꎻC1㊁C2㊁K㊁G为系数ꎻt为与固结时间有关的变量ꎮ1.3.2㊀土体的固结作用土体的固结过程本质上是土体的排水过程ꎬ也即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ꎮ土体在荷载作用下ꎬ将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ꎬ在允许排水的条件下ꎬ随着时间发展ꎬ土体孔隙中水被排出ꎬ超静孔隙水压力逐步消散ꎬ土体中有效应力逐渐增大ꎬ直至超静孔隙水压力完全消散ꎬ变形趋于稳定ꎮ研究表明ꎬ土体固结变形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大致可采用以下形式表示[7]ꎮ31水电与新能源2020年第9期εθ=C1t+C1lntꎻεθ=tC1t+C2ꎻεθ=ðni=0Citꎻεθ=C1e-t(12)式中:εθ为土体固结引起的时效变形ꎻC1㊁C2为系数ꎻt为与固结时间有关的变量ꎮ1.3.3㊀时效变形因子形式综合以上分析ꎬ参照现有的土石坝表面变形时效因子研究成果ꎬ结合工程实践经验ꎬ将土体蠕变㊁固结等因素引起的渠堤表面变形时效分量因子表达式归纳为如下6种基本形式:I1=ln(t1+1)ꎻI2=1-e-tꎻI3=t1/(t1+1)ꎻI4=t1ꎻI5=t-0.151ꎻI6=1/(1+e-t1)(13)在建立监测统计模型时ꎬ可根据具体情况从式(13)中预置一个或多个时效因子参与回归分析ꎮ因此ꎬ时效分量y^θ(t)的构成形式可表示为y^θ(t)=c0+ðpi=1ciIi(t)(14)1.4㊀统计模型表达式综上所述ꎬ填方渠段渠堤表面变形统计模型的表达式为y^(t)=y^H(t)+y^T(t)+y^θ(t)=a0+ð3i=1aiHi(t)+ðmi=1biTi(s-e)(t)+ðpi=1ciIi(t)(15)式中:H(t)为水压因子ꎬ系渠道水深(或水位)ꎻTi(t)为温度因子ꎬ系观测日前期若干天气温的平均值ꎻIi(t)为时效因子ꎻt1为相对于基准日期的时间计算参数ꎻa0为回归常数ꎻai㊁bi㊁ci为回归系数ꎬ均由回归分析确定ꎮ根据式(15)ꎬ利用监测资料ꎬ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即可建立渠堤表面变形测点监测统计模型ꎮ2㊀工程实例2.1㊀统计模型的建立以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河南分局叶县管理处辖区内的渠堤工程表面垂直位移为例ꎬ建立统计模型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叶县管理处辖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境内ꎬ全长30.266kmꎮ辖区内全填方渠段累计长4.931kmꎬ其中K195+910~K198+205㊁K210+130~K212+350是叶县管理处辖区内典型的高填方渠段ꎬ填方高度在6~17.1mꎻ同时ꎬK195+910~K198+205是典型膨胀土渠段ꎬK210+130~K212+350是典型的高地下水位渠段ꎮ本文以两填方渠段中的K197+400和K210+940监测断面为例ꎬ分别建立各测点表面垂直位移统计模型ꎮK197+400监测断面共4个测点ꎬ其中编号 01 ㊁ 02 的测点分别位于左右侧渠堤的堤顶ꎬ编号 03 ㊁ 04 的测点分别位于左右侧渠堤的外侧堤坡中部马道上ꎮ1)建模前ꎬ先对各表面垂直位移实测资料进行可靠性分析ꎬ剔除了明显的粗差ꎮ2)对时效因子ꎬ通过理论分析和采用不同时效因子的组合试算优化ꎬ确定采用t1㊁ln(t1+1)㊁1-e-t三个因子作为时效预置因子ꎮ3)建模时段的确定时ꎬ一方面考虑环境量测值序列的时段范围ꎬ另一方面也顾及不同观测时段的观测精度ꎬ排除观测误差较大的观测时段ꎮ考虑到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于2014年10月正式通水ꎬ因此本次建模时ꎬ建模时段主要取为2015年1月~2018年12月ꎮ高填方渠段K197+400和K210+940监测断面上各测点表面垂直位移统计模型的分量比重情况见表1ꎬK197+400监测断面代表性测点表面垂直位移过程线及分量过程线见图1ꎮ表1㊀K197+400㊁K210+940监测断面各表面垂直位移测点统计模型分量比值表断面测点编号建模时段RS/mm水位分量比重/%温度分量比重/%时效分量比重/%K197+400BM01QD-052015.1~2018.120.882.4800100BM02QD-052015.1~2018.120.851.6105050BM03QD-052016.3~2018.120.752.5704852BM04QD-052016.3~2018.120.712.2400100K210+940BM01QD-072015.1~2018.120.991.530397BM02QD-072015.1~2018.120.991.5500100BM03QD-072015.1~2018.100.882.8500100BM04QD-072015.1~2018.120.991.550010041李慧媛ꎬ等:渠堤工程填方渠段表面变形监测统计模型研究2020年9月图1㊀K197+400监测断面代表性测点表面垂直位移及统计模型分量过程线图2.2㊀模型的分析8个统计模型中ꎬ复相关系数R均大于0.7ꎬ其中R大于0.85的统计模型有6个ꎮ总体来看ꎬ所建立的统计模型质量良好ꎮ由表1及图1可知:1)各测点统计模型均未入选水压因子ꎬ表明渠道水压对填方渠段渠堤表面垂直位移的影响不显著ꎮ这主要是由于建模时段内渠道运行水位总体比较稳定ꎬ经常性变幅不大ꎬ因而渠道运行水位对渠堤表面变形的影响不大ꎮ2)K197+400监测断面上的4个测点ꎬ有2个测点入选了温度因子ꎬ其分量比重在50%左右ꎻK210+940监测断面上的4个测点ꎬ虽有1个测点入选了温度因子ꎬ但比重很小(3%)ꎮ总体来看ꎬ温度变化对填方渠段渠堤表面变形影响不大ꎬ基本符合温度对土体变形影响的一般规律ꎬ其中温度变化对膨胀土渠段部分测点表面变形有一定影响ꎬ但对高地下水渠段表面变形影响较小ꎮ3)各测点统计模型均入选了时效因子ꎬ且时效变形比重均很大ꎬ大部分测点时效分量比重为100%ꎮ时效变形主要表现为下沉ꎬ符合高填方渠段土体固结沉降引起的表面垂直位移的基本变化规律ꎮ从上述代表性监测断面上各测点表面垂直位移统计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来看ꎬ大部分统计模型建模质量良好ꎻ从各测点统计模型的建模结果来看ꎬ模型各分量比重基本合理ꎮ因此ꎬ综合来看ꎬ本文提出的填方渠段渠堤表面垂直位移统计模型因子构成和建模方法是合理可行的ꎮ3㊀结㊀语目前关于渠堤监测数学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渗流监测数学模型的研究上ꎬ对变形监测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还很少ꎬ而且缺乏从作用机理上开展的研究工作ꎮ本文以南水北调工程填方渠段为研究对象ꎬ从渠道水平水压力和渠道水重作用两个方面确认了水压因子的构成形式ꎬ从渠堤温度场变化对变形场的影响的角度探讨了温度因子的构成形式ꎬ从土体蠕变㊁固结作用等方面研究了时效因子的构成形式ꎬ得出了渠堤表面变形监测统计模型的基本结构形式ꎬ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叶县管理处辖区内的典型高填方渠段上布置的表面垂直位移测点为例ꎬ建立了表面垂直位移统计模型ꎮ建模结果表明ꎬ本文提出的填方渠段渠堤表面变形监测统计模型的结构形式是合理的ꎬ能有效反映渠堤表面变形的实际变化规律ꎮ参考文献:[1]程德虎ꎬ苏霞.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技术进展与需求[J].中国水利ꎬ2018(10):24-27ꎬ34[2]杨光华.土的现代本构理论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岩土工程学报ꎬ2018ꎬ40(8):1363-1372[3]程德虎ꎬ孙一清ꎬ杜智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堤变形安全监控指标研究[J].水利信息化ꎬ2019(2):19-23[4]程德虎ꎬ何金平ꎬ廖文来ꎬ等.水闸变形监控指标的基本研究思路[J].水电与新能源ꎬ2018ꎬ32(11):45-48[5]杨令强ꎬ马静ꎬ高蕊.土石坝加固前后的监测分析及监控模型[J].水利学报ꎬ2015ꎬ43(s1):70-73[6]朱鸿鹄ꎬ陈晓平.软土蠕变 固结的耦合效应研究评述[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ꎬ2004ꎬ25(3):315-321[7]张志红ꎬ赵成刚ꎬ邓敏.非饱和土固结理论新进展[J].岩土力学ꎬ2005ꎬ26(4):667-67251。

变形监测中变形点的变形模型

变形监测中变形点的变形模型

变形监测中变形点的变形模型1、变形模型(1)回归分析法回归分析是处理变量Z间相关关系的•种数理统计方法。

将变形体当做•个系统,按系统论分析方法,将各目标点上所获取的变形值(亦称效应量,如位移、沉陷、挠度、倾斜等)作为系统的输出,将影响变形体的各种因子(亦称环境量,如库水位、气温、气压、坝体混凝土温度、渗流、渗压以及时间等)作为系统的输入, 将输入称自变量,输出称因变量,对它们均进行长期大量的观测,则可以用回归分析方法近似地估计出因变量与自变量,即变形与变形影响因子Z间的函数关系。

根据这种函数关系可以解释变形产生的主要原因,即受哪些因子的影响最大;同时也可以进行预报,自变量取预计值。

时因变量即变形的预报值。

回归分析同时也给岀估计精度。

因此,可以说回归分析既是i种统计计算方法,又是i种变形的物理解释方法,同时,它还可作变形预报。

对于大多数情况,影响变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是线性的。

一般首先应依据专业知识确定可选因子,对于多元非线性回归问题,通过变量变换化为多元线性回归问题。

采用逐步回归算法,获得最佳回归方程,可以预报或控制因变量的值。

(2)时间序列分析法在变形观测中,在测点上用垂线坐标仪、引张线仪、真空激光准直系统、液体静力水准测量获取的观测量都组成i个离散的时间序列,因此,可以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来进行变形分析。

•般认为采用动态数据系统(Dynamic Data system)法或趋势函数模型加上ARMA模型的组合建模法较好,前考是把建模作为寻求随机动态系统表达式的过程来处理,而后者则是将非平稳相关时序转化为平稳时序,两者的模型参数都聚集了系统输出的特征和状态,因此可以对变形进行解释和预报。

(3)频谱分析法对于具有周期性变化的变形时间序列(大坝的水平位移-般都具有周期性),可采用傅立叶(Fourier)变换将吋域信息转到频域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各谐波频率的振幅,找出最大振幅所对应的主频,可揭示变形的变化周期。

抗差多速率模型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抗差多速率模型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抗差多速率模型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变形监测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其中,抗差多速率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变形监测方法,它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对变形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

抗差多速率模型是一种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对变形数据进行多尺度分解和分析,从而得到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形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噪声和异常值,提高变形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同时,抗差多速率模型还可以对变形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周期分析,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地质体的变形特征和演化规律。

在变形监测中,抗差多速率模型可以应用于多种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测。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抗差多速率模型可以对地震前兆的变形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强度。

在滑坡监测中,抗差多速率模型可以对滑坡体的变形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和风险。

在地下水位监测中,抗差多速率模型可以对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抗差多速率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变形监测方法,它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对变形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

在未来的变形监测中,抗差多速率模型将会得到更
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变形监测算法

变形监测算法

变形监测算法变形监测是指通过使用传感器或其他无损检测技术来实时监测结构物的形态变化(如变位、变形、振动等),以便及早发现和解决可能对结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的问题。

变形监测算法是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以提取出结构变形的相关特征,从而实现对结构变形的精确和可靠监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变形监测算法,并给出相关参考内容。

1. 小波变换方法小波变换是一种时频分析方法,通过将原始监测数据进行小波变换,可以将其分解为不同尺度的小波系数,从而实现对结构变形的多尺度分析。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是《小波变换及其在结构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一书,该书详细介绍了小波变换的原理和算法,并提供了实际案例和实验验证。

2. 神经网络方法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系统进行信息处理的算法,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可以提取出结构变形的特征。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是《神经网络在结构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一篇论文,该论文介绍了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变形监测算法,并给出了实际工程应用的案例分析。

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和特征,以实现对结构变形的监测。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是《结构变形监测中的统计学方法》一篇论文,该论文介绍了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如平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并给出了实际应用案例和数据处理流程。

4. 基于模型的方法基于模型的方法是通过建立结构物的数学模型,将监测数据与模型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实现对结构变形的监测。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是《结构变形监测中的数学模型与算法》一本书籍,该书详细介绍了基于模型的方法的原理和算法,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和案例分析。

总结起来,变形监测算法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实现对结构变形的准确和可靠监测。

以上所提到的几种算法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和技术可以用于变形监测。

希望这些参考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变形监测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监测模型综述摘要:变形监测模型可有效提取观测数据中的形变信息并对变形的趋势进行预测。

本文对统计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及灰色系统模型的建模原理进行介绍,并展望了监控模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变形监测;监测模型;建模原理;展望A Summary On Th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ModelAbstract:Th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model can effectively extract the deformation inform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data and predict the deformation trend. In this paper, the modeling principle of the statistical model, time series model and grey system model are introduc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onitoring model is forecasted.Key words:Deformation monitoring; monitoring model; modeling principle; forecast1、引言建筑物形变缓慢,持续时间长,使得变形监测需要长期地重复观测,从而产生大量的监测数据。

如何处理这些获取的数据,能否准确地提取其中的信息决定了监测的质量。

好的安全监测模型不仅能处理大量的数据,也能有效获取有用的变形信息,提升变形监测的效率。

获取实时的观测数据后,通过监控模型提取监测对象的变形信息,分析监测对象的形变规律和变化趋势。

因此好的监测模型应具有实时性、可靠性、可预见性等基本属性。

变形监测工作包括两个过程:(1)对于给定监测对象如何确定对它的必要监测精度指标;(2)如何依据所测量的数据对监测对象的安全状况进行诊断与预警[1]。

目前,变形监测模型有很多,主要有:统计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灰色系统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2、变形监测模型2.1统计模型统计模型是传统的监测模型之一,它通过建立监测对象变形量与不同相关因子之间数学关系来拟合并预测建筑物的变形趋势。

可以建立和单因子的相关关系,也可以同时建立和多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式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回归分析相关关系多项式的确定一般是根据最小二乘原理。

回归分析反映了变形量与相关因子之间不明确或比较复杂而无法定量分析相关关系。

对于具有固定相关关系而参数不确定的模型,也可以用回归分析进行参数求解。

建立统计模型一般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多项式拟合,利用线性假设检验判断模型的阶数[2]。

统计模型能直观感应出变形体的变形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变形成因分析方法。

建立统计模型的常用方法为回归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因果关系定量定性分析方法。

回归分析旨在通过数理统计原理对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进行测定,研究某一随机变量与另一个或几个普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选出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并确定其中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从而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3]。

利用概率统计知识对此关系进行分析,以判别其有效性,还可以利用关系式,由一个或多个变量去预测和控制另一个变量的取值,从而知道这种预测和控制达到的程度,进行因素分析[4]。

并据此对因变量进行估计和预测,使事物间的抽象逻辑因果关系转换为具体的数学表达式。

回归分析包括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

同时,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函数关系也有线性和非线性之分。

非线性的关系可以根据曲线匹配和多项式拟合,通过变量转换为线性回归关系。

以多元线性回归为例,建筑物的变形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需要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子,确定自变量。

确定回归分析对象为()12,,,,i i i im y x x x ,则可以建立回归模型011y i i m im i x x βββε=++++(2.1) 式中,y i 为因变量,0β为截距,1m ,,ββ为系数,ij x 为自变量,i ε为随机误差。

模型的误差方程为:011i i m mi i x x y νβββ=+++- (2.2) 用矩阵表示为:V A Y β=- (2.3) 其中,()12=,,,T n V ννν 11211122221211=1m m m m mm x x x x x x A x x x ⎡⎤⎢⎥⎢⎥⎢⎥⎢⎥⎣⎦()012=,,,,n T βββββ()12,,,T n Y y y y = 根据最小二乘法,可有法方程ˆ0T T A A A Y β-= (2.4) 解得参数为()1ˆ=T T A A A Y β- (2.5) 由式(2.5)得到的参数可得回归方程为01122ˆˆˆˆˆi i m mi y x x x ββββ=++++ (2.6)2.2时间序列模型时间序列理论认为变形体的不同状态是具有相关性的。

因此许多学者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进行动态模型研究,建立了时间序列的数据处理分析模型。

时间序列是系统辨识与系统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种动态的数据参数化时域分析处理方法[5]。

时序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动态分析方法,反映了变形体自身在时间上的自相关关系以及变形的连续性,是以监测对象形变可连续的现实依据来建立的数学模型,它能客观的反映监测对象的形变特征,也有利于做出变形的物理解释[6]。

时间序列的基本思想是,某时间点的观测值与它前n 期资料有关。

而且还与前s 步的干扰系数有关。

根据影像资料期数和干扰系数期数,可以将时间序列模型分成三类。

(1)()AR n 模型,即自回归时间序列模型,这种模型认为预测值只与前期的观测资料有关,而没有前期的干扰系数。

模型形式为:122i i i i n i n x x x x ϕϕϕ---=+++ (2.7) (2)()MA m 模型,即滑动平均模型,它认为预测值只与前期的干扰项有关,是一种关于误差项数学模型。

模型形式为:1122i i i i m i m x a a a a θθθ---=---- (2.8) (3)(),ARMA n m 模型,是上述两种模型的结合,是时间序列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是观测序列内部关系的描述。

在其它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无法确定时,就需要时间序列模型来构建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和误差传递方式。

模型形式为1221122i i i i n i n i i m i m i x x x x a a a a ϕϕϕθθθ------=+++----+ (2.9)2.3灰色系统模型统计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是在观测对象的变形和某些因素具有具体的相关关系或观测对象本身具有自相关的前提下建立的。

然而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变形数据是没有规律且其内部是不相关的,须将数据作预处理后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灰色系统理论适合于在观测数据样本相对较少,信息不完善的系统。

因此它是一个贫信息处理方法。

通过数据重生成后发现其规律性,建立变形量之间以及变形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拟合预测模型,从而反映出变形体的变形规律[7]。

在变形监测中,灰色模型将观测值看成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

首先,它不是寻找数据间的规律,而是将数据重生成,使原本离散的数据显现一定的规律性。

这是一种研究无序数列中潜藏规律的方法。

在变形监测中有时也很难从数据的表面发现数据的规律,对问题分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灰色系统中的信息不完全,一般表现在系统因素不完全明确,因素观测量也不完全清楚,整个系统的结构也不完全知道,系统间的作用原理也不用完全明了。

灰色系统理论能很好适应这类问题。

数据重生成一般有三种方法。

(1)累加生成,即对原始序列中的数据进行累加,形成一个新的数据序列。

累加可以只对原数据序列进行一次累加,也可以对新序列再进行若干次累加。

记m 次累加后形成的数列为()m x ,则:()()()11k m m i x x i -==∑(2.10)(2)累减生成,与累加生成相反,将前后两期数据相减形成新的序列。

计算方法为: ()()()()11m m m x x k x k -=-- (2.11)(3)紧邻均值生成,即将相邻两期数据求平均值形成的新数列:()()()()112Z k x k x k =+- (2.12)预处理后的数据都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灰色系统模型的表现形式为()1GM N ,,其中1代表检测值,N 代表了观测因子。

建立监测值与多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须先构建微分方程:()()()()111111112231n n dx ax b x b x b x dt-+=+++ (2.13) 离散化后写成矩阵形式:()()()()()()()()()()()()()()()()()()()()()()()()0111222011122211011122222223333n n n n x z x x x z x x a b b x n z n x n x n -⎡⎤⎡⎤⎡⎤⎡⎤-⎢⎥⎢⎥⎢⎥⎢⎥-⎢⎥⎢⎥⎢⎥⎢⎥=+++⎢⎥⎢⎥⎢⎥⎢⎥⎢⎥⎢⎥⎢⎥⎢⎥⎢⎥⎢⎥⎢⎥⎢⎥-⎣⎦⎣⎦⎣⎦⎣⎦ (2.14)令()()()()()()02020223n x x y x n ⎡⎤⎢⎥⎢⎥=⎢⎥⎢⎥⎢⎥⎣⎦()()()()()()()()()()()()()()()()()()111222111222111222222333z x x z x x B z n x n x n ⎡⎤-⎢⎥-⎢⎥=⎢⎥⎢⎥⎢⎥-⎣⎦ []121,,,,T n a a b b b -=则有y Ba = (2.15) 根据最小二乘法,可求得参数()1ˆT T a B B B y -= (2.16) 将参数代入方程,可得()()()()()()()()()()()()()1111111211111223ˆ1111111ak N N N N b b x k x x k x k e a a b b b x k x k x k a a a ---⎡⎤+=-+--+⎢⎥⎣⎦+++++++ (2.17)冲生成的数据序列须用白化公式还原()()()()()()011111ˆˆˆ11x k x k x k +=+- (2.18)2.4其它监控模型近些年来,对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应用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方向。

发展也很迅速。

在变形监测领域的分析预报方面应用很广泛。

在变形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发掘监测对象的形变值以及各相关因素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关系。

反映复杂变形体变形的内在特性。

还有一些其他的数据处理模型,如小波分析,卡尔曼滤波等也都是应用十分广泛,理论也较为成熟,都能较好地解决变形监测中的数据处理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