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诗歌文化
汉代诗歌的发展
汉代诗歌的发展汉代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众多的诗人和文人争相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形成了一个精彩的诗歌文化时代。
汉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其中的几个方面。
一、汉代诗歌的起步汉代初期,诗歌还处于萌芽阶段。
当时流行的是乐府诗,它是一种民间歌谣,以在乐府之上唱诗为主。
乐府诗的内涵比较简单,表现生活的欢乐和痛苦,以及爱情、友情等感情。
早期的乐府诗缺乏文学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乐府诗的艺术性逐渐得到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是一位著名的乐府诗人,他的《将进酒》、《出师表》等作品至今仍然被广为传诵。
二、汉代诗歌的繁荣汉代中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那个时期,名家辈出,文化交流频繁。
诗歌创作的语言更为丰富和优美,内容也变得更加深刻和富有思想。
在这个时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汉代的音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了西汉时期,五音九声就已经被确定下来,这不仅对诗歌本身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乐府诗奠定了基础。
三、汉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在音乐体系的基础上,汉代诗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的特点之一是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包括个人情感、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等等。
这种风格产生的原因在于汉代时期国家的思想与文化层面上的开放程度。
同时,汉代诗歌也注重用意象和象征手法来表现具体事物和情感境界,使诗歌的表现力更加细腻而深刻。
四、汉代诗歌的影响汉代诗歌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汉代诗人的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参考,而且它也为后世所学习和传承提供了依据。
在后来的唐代,大量汉代诗歌被重新发现和传承,唐代的早期诗人会对这些作品有所借鉴,从而产生新的创作效果。
同时,汉代诗歌也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其他创作奠定了基础,其中乐府诗的影响尤为深远。
总体而言,汉代诗歌对中国文学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创造了许多经典之作,而且实现了中国诗歌飞跃式的发展,为古代和现代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简述汉代文人诗的发展及特征
简述汉代文人诗的发展及特征1、汉代文人诗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建安与正始之争。
从西汉开始,士大夫诗风在王朝更迭的影响下逐渐衰落。
建安文学以其慷慨悲凉而著称于世,代表着汉代诗歌的主要成就。
此后,曹氏父子以及“三曹”,再加上陈琳、阮瑀等文人,形成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
魏晋以降,统治者内部的权力之争引起的党锢之祸以及社会大动乱,使得许多杰出人才不为当权者所容,纷纷流离失所。
同时,由于士大夫诗风日趋衰微,山水诗、田园诗兴起,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一次重大转型。
西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发展阶段。
随着汉代国家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统治机构的日益完备,政治、军事和外交成为汉代最主要的社会活动。
相应地,文学也成为了汉代官员在不同社会场合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
文学领域在政治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少新作品,这些作品以史实和现实生活为依据,写真状物,议论讽刺,有的还描绘了一些自然景物,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开拓了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同时也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
在文学创作方面,司马迁的《史记》堪称史家之绝唱,文学之高峰;史学方面,《三国志》《汉书》《后汉书》等史书都较为客观公正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文学方面,《诗经》《楚辞》《乐府》《史记》等文学作品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基础,而且也成为了东亚文化圈里各国文学的源头。
汉代文人群体在抒情言志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同时,他们在诗歌的语言运用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2、汉初诗坛的变化,还反映在诗歌风格上。
建安时期,七子诗创作气势壮大,风格华美,色彩斑斓,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乐府特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五言诗发展的迟缓。
东汉初年,一批文人接受了儒家传统的人文教育,讲求诗赋、议论与儒家经典、礼仪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恢宏阔大的风格,成为“建安风骨”的代表,在风骨与绮靡之间,取得了平衡。
汉代的文化成就
汉代的文化成就摘要:一、引言二、汉代的文学成就1.诗歌2.散文三、汉代的史学成就1.司马迁与《史记》2.班固与《汉书》四、汉代的哲学与思想成就1.儒家学说的发展2.道家学说的发展3.诸子百家的影响五、汉代的科技成就1.天文学2.数学3.医学六、结论正文:【引言】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时期,政治稳重、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汉代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
【汉代的文学成就】汉代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散文上。
诗歌方面,汉武帝时期的诗人枚乘创作了《七发》,奠定了汉诗的基本形式,之后的诗人如司马相如、扬雄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散文方面,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笔优美、史料丰富,被誉为古代散文的瑰宝。
【汉代的史学成就】史学在汉代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西汉末年,班固所著《汉书》是一部详尽的汉代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兼有编年体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哲学与思想成就】汉代在哲学与思想方面的成就也十分突出。
儒家学说在汉代得到全面发展,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成为国家正统。
此外,道家的黄老学说、法家的人事管理、墨家的兼爱思想等都对汉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汉代的科技成就】汉代科技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天文学方面,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太阳黑子的记录;数学方面,出现了《九章算术》等著作,对后世数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医学方面,出现了《黄帝内经》等重要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结论】汉代的文化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西汉《诗》学精神烛照下的诗赋创作与批评
Sacc o , 0 olie 1 2 9 cSnV32 0 i e . 1
西 汉 《 》 精 神 烛 照 下 的 诗 赋 创 作 与 批 评 诗 学
赵 科 印
( 阴师 范学 院 中文系 , 淮 江苏 淮安 2 30 ) 2 3 0
摘 要 :诗》 中国传统文化 中, 《 在 与现代 意义上的诗不是 同一层 次的概念, 诗》 但《 在天 然上又是 中国诗歌的鼻祖 。因此, 诗》 《 学在 某种意义上就具有 了诗 学的意味 。特别是 西汉 《 学的 文化精 神 , 诗》 开始 向 西汉诗歌 的创作 和评 论渗 透 , 真正 意义 上 的诗 学就 出现 了。
韦 贤治 《 》, 大 江 公 及 许 生 。 又 治 诗 事 《 》, 垂 相 。传 子 玄 成 , 淮 阳 中尉 论 礼 至 以 石 渠 , 亦至 垂 相 。 玄 成 7.L 赏 以 《 》 后 LY 子 诗
授 哀 帝 , 大 司马 车 骑 将 军 , 至 自有传 。 由是 《 诗》 韦氏学。 鲁 有 韦 氏一 门几 代 , 治 《 》 业 , 诗 的 出 以 诗 为 做 发 点 是 《 》 的 精 神 , 不 是 诗 学 的精 神 。与 诗 学 而 诗 人 之 诗 有 着 显 著 的 不 同 , 人 之 诗 更 关 注 情 诗 感 的抒 发 、 情 的 流露 , 性 风 格 显 著 是 其 主 要 真 个 特征 , 而这 恰 恰 是 西 汉 《 》 之 诗 最 欠 缺 的 方 诗 家 面 。从 《 》 之 诗 的 角 度 , 韦 氏 之 诗 为 例 , 诗 家 以 我 们 可 以看 到 西 汉 《 》 对 于 诗 歌 的 重 要 影 诗 学 响 。《 书 ・ 贤 传 》 : 汉 韦 云
收 稿 日期 :0 80 — 20 — 2 4 0
汉代诗歌知识点总结
汉代诗歌知识点总结一、汉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汉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汉初、汉中、汉末三个时期。
在汉初时期,诗歌主要以歌行的形式流行,歌行诗是唐代诗歌的前身,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诸多特点。
汉中时期是汉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西汉的司马迁、东汉的刘向等人。
在汉末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诗歌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诗歌中反映出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疾苦。
二、汉代诗歌的特点1.形式多样:汉代诗歌的形式十分丰富,除了歌行之外,还有辞赋、乐府等形式。
这些不同的形式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内容丰富:汉代诗歌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情感体验,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
3.风格独特:汉代诗歌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不同于前代诗歌的严肃和庄重,更富有朗朗上口的特点。
4.语言朴实:汉代诗歌的语言朴实质朴,直抒胸臆,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三、汉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和诗人1.《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体现了屈原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2.刘向:刘向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诗作在宏扬儒家思想和抒发个人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3.司马迁: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诗《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四、汉代诗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汉代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汉代诗歌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为后世诗人们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其次,汉代诗歌在形式上的创新和发展,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再次,汉代诗歌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高峰期,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总结汉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风采和魅力,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研究汉代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体会诗歌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_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两汉晋南北朝诗1、两汉乐府民歌始皇统一中国建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
继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首先是乐府民歌。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建立的音乐机关,为宫廷制作乐章和训练演员,同时也采集民间歌曲供宫廷和贵族娱乐。
《汉书·艺文志》里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之讴,、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其实当时采诗的地区不止代、、、楚四个地区,围还要大得多。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等话,是说这些歌谣是百姓苦乐的真实表现,都有针对性,统治者可以从中观察民情和了解政教的得失。
这些民歌因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得以保存,统称“乐府诗”。
以后各代常常把入乐能唱的诗词称为“乐府”,已不是汉代音乐机关的涵义了。
汉代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感情真挚,句式长短不一,表现手法灵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古代诗歌中值得珍贵的一部分。
先看一首《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乌鸦去啄食。
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
战死在野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餐。
”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怆的气氛笼罩。
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
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姓(良臣)也办不到。
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
下面这首《悲歌》写了社会离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悲歌可以当泣,遥望可以当归。
汉乐府 古诗词 历史
汉乐府古诗词历史
汉乐府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一个官署,主要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这些诗歌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代称为“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它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汉乐府民歌在中国诗史上有着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
其中,《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总的来说,汉乐府在古诗词和历史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汉乐府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书籍或咨询历史专家。
汉代史书中的诗歌
汉代史书中的诗歌柯马丁普林斯顿大学林日波译在倍受尊崇的古典诗歌总集《诗经》和南方楚歌总集《楚辞》之外寻找中国早期的诗歌,我们习惯借助于中古时代及其后来的几部主要诗歌总集。
首先是《文选》和《玉台新咏》,二者的成书时间都可以追溯到六世纪前半叶,其次是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其成书时间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早期。
*这些这些文本有这样的地位,部分是因为它们吸收并合并了一些较早时代的、今早已湮没无闻的诗歌选集,因而,它们成了我们进入中国中古早期诗歌世界的门径。
1除了上述总集,还有大量晚于《乐府诗集》的诗歌选集。
此外,我们发现在类书中广泛征引了许多诗歌,现存最早的例子可以追溯到七世纪早期。
然而,看一看逯钦立编辑的一部最完整的先唐诗歌总集,2我们发现其中相当多的诗是因为被嵌在历史文献的叙事中才得以首次传播的。
在这儿,我的意思既不是指某位特殊的历史学家尝试采用独立目录的方式收集并存录诗歌,像沈约(441-513年)所撰的《宋书·乐志》就集中了大量的诗歌;也不是指那种我们经常见到的在某个人的传记中选录其文学作品现象。
我所指的反而是这样一种情况,即诗歌作为构成整体有机组成部分被天衣无缝地包含在了叙事当中,这形成了中国早期历史编纂学有别*借此会议纪念文集出版的良机,我很乐意表达我对康达维教授的感激和敬意。
1997年至1998年,我在华盛顿大学学习的十八个月的时间里,他教授给我很多知识,事实上,至今依然如此。
这篇会议论文是我在2002-2003年学术假中完成的,这期间我作为普林斯顿高级学术研究院历史研究系的一名成员,得到了为助教设立的梅隆基金的资助。
感谢史嘉伯以及我在普林斯顿的同事毕德胜,对本文他们给予了优异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修改意见。
1在这篇会议论文中,我所用的“诗”和“歌”这两个术语在某种程度上其内涵是一致的。
这里所讨论的每一首诗其实就是歌。
诗需要和赋这种通常是更华丽的韵文体裁相区分,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可以做到的。
汉朝的文学与诗歌盛世
汉朝的文学与诗歌盛世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个时代,以其文学与诗歌的繁荣而闻名于世。
此时,汉朝人民的精神生活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得以蓬勃发展,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诗歌问世。
本文将从文学与诗歌两个方面,深入探讨汉朝的文学与诗歌盛世。
一、文学盛世在汉朝时期,文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史书记载和文物考古中可见一斑。
在这个盛世中,文学广泛传播,著名文学家辈出。
首先,历史文献记录着汉朝文学的辉煌。
《汉书》作为汉朝的官方史书,详细记载了许多重要文学作品。
其中,汉朝的经学、医学、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著作都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着汉朝社会的发展,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智慧和思考。
其次,尊崇文学的社会风气使得文学家在汉朝的地位显赫。
当时的朝廷重视和奖励文学人才,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良好环境。
多位著名的文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都是汉朝中央官僚,并有机会参与国家重大事件,他们凭借才华和学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文物考古也证明了汉朝文学的盛世。
出土的汉墓中,经常可以找到刻有文学作品的石碑、石刻等文物。
这些文物记录着丰富多样的文学内容,包括散文、诗歌、骈文等形式,揭示了当时文学风貌。
二、诗歌盛世与文学一样,汉朝的诗歌也迎来了一个盛世,其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汉朝的诗歌分为两个时期,即西汉和东汉。
西汉时期,汉乐府诗是当时的热点。
乐府诗以歌谣、民谣的形式表达民间的欢乐和哀愁,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乐府诗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陈情表》就是杨贵妃所创作的作品之一,通过感人肺腑的文字,表达了百姓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而东汉时期,古文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文言诗的流行。
汉朝文人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将诗歌视为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形式。
在《七步诗》中,东汉陶渊明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痛苦和对自然的向往,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外,当时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文人如李白、杜甫等,他们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汉乐府诗集的名词解释
汉乐府诗集的名词解释汉乐府诗集是我国汉代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学形式,以歌唱娱乐为主,其内容广泛涵盖了战争、爱情、乡土风情等各个方面。
这些诗歌以其朴实真挚的表达方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而著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词入手,来解释这些诗集的一些重要概念。
一、汉乐府汉乐府即汉代让世家豪门进行文学创作的地方。
这个名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西汉时期,皇帝的御府之内设有“乐府”,是专门用来欢娱皇室家族的地方。
后来,在东汉时期,乐府的作诗活动开始融入到文化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汉乐府诗集大多源自于乐府之作,因此得名。
二、乐府诗乐府诗指的是以音乐为伴奏,用来娱乐的歌词。
这种诗歌形式在汉代特别流行,因此被称作“乐府诗”。
它的创作灵感并不局限于宫廷宴会,而是深入到民间生活中,表达普通百姓的情感和思想。
乐府诗的形式自由多样,既有风雅诗的儒家气息,也有自由民歌的大众味道。
三、诗集诗集指的是将多首诗歌集合在一起的著作。
在汉代,汉乐府的作品逐渐被整理编纂成诗集,方便广大读者欣赏。
这些诗集往往按照主题或时代进行分类,比如《乐府杂录》、《乐府百篇》等。
诗集的出现使得这些诗歌作品得以保存并广泛传播,成为后世文学的宝贵遗产。
四、主题广泛汉乐府诗集的内容主题极其广泛。
既有歌颂儿女情长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也有抒发对家乡思念之情的《远别离》、《陇西行》等。
此外,还有表达对战争残酷和神秘的描写,如《陈情表》、《李广秋歌》等。
诗集通过不同的题材展现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情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朴实真实汉乐府诗集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朴实真挚的表达方式。
这些诗歌没有华丽的修辞,没有繁复的句式,却能直达人心,触动人的情感。
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真实的描绘,诗人们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质朴和真实使得汉乐府诗集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六、文化遗产汉乐府诗集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和艺术表达,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李白诗名句欣赏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东汉时期,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开始 学习写作五言诗。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 是班固的《咏史》,钟嵘说它“质木无文” (《诗品》)。其后有张衡的《同声歌》、炎 的《见志诗》、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 《刺世疾诗》、蔡邕的《翠鸟》、秦嘉的《赠 妇诗》等。尚有模仿乐府民歌的作品,如辛延 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娆》等。直 至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文人五言 诗的创作才完全进入了成熟的时期。
(《越中览古》)
汉代乐府诗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征就 是它的叙事性增强
汉乐府无论是短制还是长篇,则多是叙事诗, 并且出现了《孔雀东南飞》那样成熟的叙事诗。 其叙事基本上呈现着两种情况:一是捕捉生活 中的一两个片断镜头加以描写,如《上山采蘼 芜》选择了弃妇遇故夫的场景,《十五从军征》 则截取了一个老兵归乡时的情景;二是叙述了 比较完整连续的故事情节,如《孤儿行》写了 孤儿经商、汲水、收瓜等情节,《孔雀东南飞》 更是以曲折跌宕的情节和复杂的矛盾冲突,完 成了一个悲剧故事的叙述。汉乐府叙事详略得 当,详者则浓墨重彩地进行铺排渲染,略者则 一带而过。如《孔雀东南飞》就体现了这一特 点。
汉代乐府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反映人民的悲苦与反抗的诗歌 汉代社会经济强盛,但贫富差距悬殊,
上层贵族富足,下层百姓困苦。因此, 民歌中的这类题材常吟出生活的悲歌, 传达出反抗的呼声。如《陌上桑》、 《平陵东》、《妇病行》、《东门行》 等。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两汉魏晋南北朝诗1、两汉乐府民歌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
继秦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首先是乐府民歌。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建立的音乐机关,为宫廷制作乐章和训练演员,同时也采集民间歌曲供宫廷和贵族娱乐。
《汉书·艺文志》里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其实当时采诗的地区不止代、赵、秦、楚四个地区,范围还要大得多。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等话,是说这些歌谣是百姓苦乐的真实表现,都有针对性,统治者可以从中观察民情和了解政教的得失。
这些民歌因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得以保存,统称“乐府诗”。
以后各代常常把入乐能唱的诗词称为“乐府”,已不是汉代音乐机关的涵义了。
汉代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感情真挚,句式长短不一,表现手法灵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古代诗歌中值得珍贵的一部分。
先看一首《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乌鸦去啄食。
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
战死在野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餐。
”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怆的气氛笼罩。
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
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姓(良臣)也办不到。
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
下面这首《悲歌》写了社会离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悲歌可以当泣,遥望可以当归。
两汉诗歌
4东汉中后期诗歌 五言诗的发展进入一个巅峰期, 五言诗的发展进入一个巅峰期,出现被 后人誉为“一字千金”的诗母——《 后人誉为“一字千金”的诗母——《古 诗十九首》 所谓《古诗十九首》 诗十九首》。所谓《古诗十九首》是梁 昭明太子萧统收入其所编的《文选》 昭明太子萧统收入其所编的《文选》当 中的19首诗 因不知作者,统称为“ 首诗, 中的19首诗,因不知作者,统称为“古 诗十九首” 诗十九首”。
对于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 对于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成了 古诗”的主题。从这个主题出发, “古诗”的主题。从这个主题出发,以 悲哀”为基调,古诗展开了闺怨、 “悲哀”为基调,古诗展开了闺怨、友 相思、怀乡、游宦、行役、劝慰、 情、相思、怀乡、游宦、行役、劝慰、 愿望等各种内容。 愿望等各种内容。如《行行重行行》 等各种内容 行行重行行》
《陌上桑》的艺术特点表现为“不着一 陌上桑》的艺术特点表现为“ 尽得风流” 字,尽得风流”。这在以后的古典诗词 中广为应用,如唐朱绛《春女怨》 中广为应用,如唐朱绛《春女怨》: 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枝上啭黄鹂。 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枝上啭黄鹂。 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2 汉乐府抒情诗的共同特色是抒情大胆和 直露。 上邪》 直露。如《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 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 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 地合,乃敢与君绝! 地合,乃敢与君绝!
《古歌》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 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 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 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 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汉朝的文化艺术繁荣
汉朝的文化艺术繁荣在中国历史上,汉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东亚大国自公元前206年创立至公元220年,历时四百多年,在这四百多年的时间里,汉朝的文化艺术达到了繁荣的巅峰。
汉朝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在汉朝,文学、艺术、哲学、科技、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特别是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汉朝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汉朝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汉朝文学的繁盛时期是在西汉时期。
西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史书和骈文最为出名。
在此期间,诗歌流传甚广,流派比较多,有乐府、绝句、律诗等各种风格。
其中,乐府诗是西汉时期的流行音乐,后经文人改编成文学作品。
乐府诗多以抒情为主,有《木兰诗》、《长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著名的作品。
史书方面,西汉时期的《史记》、《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两部重要的正史。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离不开这两部史书。
特别是《史记》中的“太史公”司马迁,他集史书、诗词、文章等多种才能于一身,才华横溢,被誉为古代“百科全书”。
骈文则表现为对文学及文化之精练与周密的追求,更富于文辞之变幻和意境之味道。
骈文的代表作品有《离骚》、《赋》、《观书有感》等。
骈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黄老之道”,它是在域外传入的影响,被“黄老之袍”的黄学阶层所推崇。
在艺术方面,汉朝也是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
汉朝的艺术风格,以“富丽、华丽、古朴、神秘”为主流,表现了这个时期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风貌。
汉朝时期的艺术品种类繁多,其中代表性的为壁画、漆器、玉器、丝绸、雕刻等。
其中,壁画最为著名。
汉代的壁画,以豪迈、磅礴、气势磅礴的风格,表达了当时的壮丽景象。
在漆器中,以马蹄型漆盘为代表,作为当时汉朝贵族传承的珍品之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汉朝时期的雕刻也非常流行。
汉代石刻艺术和玉雕艺术,因作品精美、耐久、造型神似而极受欢迎。
当时石刻工艺高超,尤以刻篆书字体为艳 reputation。
西汉文人诗的名词解释
西汉文人诗的名词解释西汉时期,文人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文化的代表和社会的风尚。
这些富有才华的文人们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经典作品。
然而,这些文人诗的内容和形式常常令人难以理解。
本文将尝试解释一些西汉文人诗中常见的名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的价值。
1. 隐居西汉时期,隐居成为文人诗中重要的主题。
隐居一词指的是文人们远离繁华喧嚣,回归自然,寻求心灵的安宁和宁静。
在隐居的环境中,诗人们可以沉思,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真实。
他们借助诗歌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2. 枯木逢春枯木逢春是西汉文人诗中经常出现的描写自然的词语。
它形象地表达了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的到来。
西汉时期,这个意象被文人们广泛地应用于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生命和世界的态度。
枯木逢春的意义超越了自然现象,代表了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3.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是西汉文人诗中的常见意象,用来描写短暂而转瞬即逝的美丽时刻。
在这个词语中,落花代表着美丽的瞬间,而流水则象征着光阴的流逝。
西汉文人常常用落花流水形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他们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有限性的思考。
4. 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西汉文人诗中的一句著名的词语,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这句诗意味深长,通常被用来表达文人对自然界的感慨和心灵的宽广。
秋水代表着变幻不定的世界,而长天一色暗示了宏大的天地。
通过这句诗,文人们表达了他们欲超越狭隘的个人世界,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和视野。
5. 清风明月清风明月是西汉文人诗中的一对常见意象,代表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清风代表着清新和宁静,明月象征着皎洁和纯洁。
文人们通过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他们对简朴和纯真的追求。
以上这些名词仅仅是西汉文人诗中的一小部分。
每个时代的文人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主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名词的背后含义,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这些诗歌的深度和美感。
通过解释这些名词,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西汉文人诗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也能够更好地品味到这段历史的文化魅力。
西汉与东汉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流派发展
西汉与东汉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流派发展西汉与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创作和流派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段时间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西汉与东汉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和流派的发展。
首先,西汉时期的文学创作注重对古代经典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西汉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古文经典,比如《尚书》、《礼记》等,这些经典成为了当时文人们研究和模仿的对象。
许多文人都以仿古文为业,写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同时,古代文化的传承也体现在西汉时期的诗歌创作中。
西汉时期诗歌的两大流派是乐府和竹林七贤。
乐府是指仿古乐府诗,它们多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出现,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情感。
而竹林七贤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和政治现象的批评和反思。
随着东汉时期的到来,文学创作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形式。
东汉时期文学创作的首要任务是探索新的文学风格和题材。
东汉时期有一批杰出的文学家,比如班固、班昭等,他们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继承和创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东汉时期流传最广的文学流派之一是辞章,辞章是一种类似散文的文体,以抒发感情和讽喻为主要内容。
辞章在东汉时期逐渐成为了一种综合性文学流派,包括了辞章、表白、命令和训诫等多个小流派。
另一个重要的流派是骈文,骈文是一种追求华丽辞藻和过度修饰的文风,它在东汉时期达到了巅峰。
除了上述流派,东汉时期还涌现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红楼梦》,这是一部描写封建社会世家生活和悲剧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东汉时期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文学作品,如《汉宫秋》、《寒食帖》等,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总而言之,西汉与东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创作和流派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人。
西汉时期注重对古代经典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东汉时期则在继承古代文学的基础上,探索了新的文学风格和题材。
西汉的文化繁荣与诗词盛世
西汉的文化繁荣与诗词盛世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诗词盛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词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不仅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表达情感、抒发心声的方式,也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首先,西汉时期的文化繁荣为诗词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诗词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开放,对于艺术形式的欣赏和表达需求逐渐增加。
加之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和和谐,人们的安逸生活也为诗词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氛围。
因此,这种文化繁荣使得诗词在西汉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流传。
其次,西汉时期的文化繁荣也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
在当时,秦朝的灭亡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西汉的建立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人们对于和平、安定的渴望以及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成为了西汉时期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
诗词作品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辛苦劳作的呼唤、对家园和亲情的赞颂等等,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西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和诗词盛世还得益于当时的文化传承。
在西汉时期,许多经典文化作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流传。
例如《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成为了后来诗词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这些经典作品的存在,为诗人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线索。
因此,可以说文化传承是西汉文化繁荣与诗词盛世的重要支撑。
在西汉时期,许多才子佳人 emerged.这些才子佳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诗词的繁荣与发展。
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为当时的文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不少诗人被后人誉为“西汉四才子”,代表了当时的文化高峰。
他们分别是刘向、班彪、才子蔡邕和钟繇。
他们的诗词作品以其超凡的才华、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形式,成为了西汉时期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总的来说,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与诗词盛世的时期。
其文化繁荣的背后,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时代背景的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环境。
西汉的主要文学成就
西汉的主要文学成就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西汉时期,文学成就较为显著,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学作品和作家。
本文将从诗歌、史书、辞章和文言小说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西汉的主要文学成就。
西汉时期,诗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代表作家如司马相如、杨雄等,他们的诗歌作品以咏史、赋诗和山水田园为主题。
其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誉为西汉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优美的词藻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此外,西汉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如刘向、刘歆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表现力和思想内涵上都堪称佳作。
史书是西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西汉时期,史书的编纂和撰写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
《史记》是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史书之一,它由司马迁所撰写,以其严谨的史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成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典范。
此外,《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也是西汉时期的重要成就,它们不仅详尽地记载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而且对后世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辞章是西汉时期另一重要的文学形式。
辞章是指以辞章方式写作的文学作品,它主要包括奏表、表状、表文、谏疏等。
西汉时期,辞章的写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辞章的作家有司马相如、王充等,他们的辞章作品以文辞华丽、修辞犀利、思想深刻而著称。
西汉时期的文言小说也有较大的发展。
文言小说是以虚构的故事情节为载体,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的一种文学形式。
西汉时期的文言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学风格,如《双姝傳》、《刘晨曦赋》等,它们不仅丰富了文学的题材和内容,还对后世文言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诗歌、史书、辞章和文言小说等文学形式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
这些主要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诗简介 汉
汉诗简介
汉代诗歌
汉代诗歌是指中国西汉初(公元前202年)至东汉末(公元220年)大约422年间的诗歌作品。
中文名
汉诗
外文名
Han Shi
创作年代
汉代
目录
1. 1简介
2. 2作品
3. 3主要影响
简介
汉代诗歌是指中国西汉初至东汉末大约400年间的诗歌作品,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而以两汉乐府和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成就最高。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
汉武帝时期,正式建立乐府官署,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充任协律都尉,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同时大规模地搜集民歌配乐演唱。
乐府官署的设置,使汉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汉代文人诗坛特别冷落的情况下放射出异常绚烂的光彩,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1]
作品
项籍:垓下歌
美人虞:采芝操歌和项王歌
刘邦:大风歌
刘彻:秋风辞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刘细君:悲秋歌
梁鸿:五噫歌
郦炎:见志诗二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诗歌文化西汉王朝的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就。
先秦的各种典籍基本上都是经过汉代官方的整理而保存下来。
《史记》这样宏伟的著作,也只有在汉武帝那样壮丽的时代才能产生。
西汉前期的文学,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文学的旧传统,一方面又开创着汉代文学的新局面。
由于西汉开国君臣多为楚人,所以楚辞和楚歌兴盛一时。
楚辞孕育了汉赋,楚歌孕育了五言诗的雏形。
汉武帝的即位,标志着西汉王朝极盛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西汉文学高峰的出现。
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初步重视的时代。
汉武帝特别喜好辞赋,就将枚皋、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征召入宫。
文人因文学才能被赏识而重用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因此,汉代出现了以文学为事业的文人群体。
由于武帝的提倡,辞赋成为通行的文学样式,出现了司马相如这样杰出的作家和《子虚赋》、《上林赋》这样典型的汉代大赋。
西汉在楚辞的基础上吸收先秦其它文学成分,形成了新型的文学体裁——赋。
此后直到清末,尽管形式上发生过许多变化,如大赋、小赋、骈赋、律赋等,但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始终存在,其语言整饬华丽、注重铺陈的特点也贯穿始终。
西汉后期,在辞赋创作中引用典故及古书中成语的风气开始盛行。
如扬雄《逐贫赋》中,直接引用了“终贫且窭”、“翰飞戾天”、“陟彼高冈”、“泛彼柏舟”等《诗经》里的成句;崔篆的《慰志赋》在《诗经》等古代典籍中提取词语熔铸在自己的文句中。
这种用典现象,以后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极重要和极普遍的特色。
在辞赋的推动下,汉代还出现了各种四言韵文样式,如颂、赞、箴、铭、诔、碑铭、连珠、吊文、哀辞等,在后来大都属于流行的文体,产生了大量作品。
诗歌在西汉有了新的发展。
新兴的乐府诗开始显示出生命力,五言诗正在登上文学舞台,七言诗也开始萌芽。
汉代乐府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继《诗经》、楚辞之后取得新的发展。
汉武帝大规模扩充乐府机构,重视采纳来自民间和异域的“新声变曲”,有力地促进了音乐和文学的繁荣。
“乐府”收集整理的民歌就叫乐府民歌,多同民间的音乐舞蹈相结合。
《汉书·艺文志》列出西汉所采集的一百三十八首民歌所属地域,其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
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有重要影响。
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
“乐府”在这种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民歌歌词被称为乐府诗,如《江南》、《铙歌十八曲》、《十五从军征》等,具有典型的“兴、观、群、怨”的作用。
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也称为乐府。
乐府诗的整理流传,极大地推动了诗歌教育的普及。
楚人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因而也占据了西汉王朝的政治舞台,用楚地方言歌唱、用楚地音乐伴奏的楚歌也就成为社会上、特别是宫廷中最流行的歌谣。
《诗经》作为古老的经典为士人普遍诵习,但除了韦孟的《讽谏诗》、《在邹诗》等呆板的四言诗外,四言诗体却逐渐退出文学舞台。
而政治舞台上形形色色的风云人物,则以楚歌随意而活泼的形式、伤感而富于激情的'调子咏唱着新王朝的新气象。
秦朝灭亡后最早的楚歌,应是项羽的《垓下歌》。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的各路大军围困于垓下,山穷水尽,走投无路,只好对着他心爱的美人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对项羽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来说,对个人的能力越保持骄傲和自信,就越感觉到在历史与命运的巨大压迫下个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这种感叹命运无常的悲观意识,在先秦诗歌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而自《垓下歌》以后,汉代诗歌中充满了这样的感叹,并且在汉末魏晋间达到高潮。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借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大风暴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最高统治者。
刘邦是战胜了项羽的英雄,但他的《大风歌》却也贯穿着关于命运无常的感慨。
《汉书·高帝纪》载刘邦当年曾“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说明他的内心隐藏着深刻的悲哀。
汉武帝刘彻写出了著名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本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作为一个强大帝国至高无上、功业煊赫的帝王,汉武帝深知自己也难以逃脱老与死的威胁,因此,在诗中抒发了乐极生悲、人生无常的感伤。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歌。
沈德潜在《古诗源》卷二认为此诗为“《离骚》遗响”。
《秋风辞》是汉武帝的代表作,也是咏秋的名篇。
在楚歌盛行的同时,新的诗歌形式也在萌芽产生。
在西汉中期初步形成的五言诗和接近于形成的七言诗,在当时虽然还只是楚歌的附庸,但在后来的文学史上却越来越重要。
就五言诗来说,如果要说零散的五言诗句,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楚辞》中的一些诗句若去掉语气词“兮”字就更普遍。
但西汉初年才出现五言诗形式的作品,最早的是虞姬的《和项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汉初陆贾所撰《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诗,始流传至今。
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考史》认为此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诗,可见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虞姬还有两首四言诗。
一是《采芝操》:“皓天嗟嗟,深谷逶迤。
树木莫莫,高山崔嵬。
岩居穴处,以为幄茵。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往矣,吾当安归。
”另一首是《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贫贱之肆志。
”由此来看,虞姬还是一位有相当诗歌修养的了不起的女诗人。
汉高祖姬戚夫人写有一首基本上是五言的《舂歌》:“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汉武帝时期的乐人李延年的《佳人歌》,除一句外,通篇都是五言:“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成帝妃嫔班婕妤善于辞赋,有良好家庭文化修养,她的兄弟伯、游、稚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
她有一首《怨歌行》(又题《团扇》)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入,均题班婕妤作,写得非常出色:“新裂齐绔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此诗是乐府歌辞,属楚调曲。
《汉书·外戚传》说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遂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诗盖为此而作。
诗中以团扇自比,想象优美贴切;以秋扇见捐比喻女子遭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
其形象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对后来的“宫怨”诗影响很大。
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
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西汉初期的上层统治者都有深厚的诗歌修养,曾经受到诗歌方面的教育——或者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或者是民间的诗歌教育。
如果从乐府民歌来看,一般认为汉武帝时代采录的“吴楚汝南歌诗”之一的《江南》,已经是完整的五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书·五行志》载成帝时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
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
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这首民谣虽然语言较为朴素,但已经是隔句用韵、无杂言句的标准的五言诗形式。
同为《汉书》所载的成帝时民谣《尹赏歌》也是这样的情况。
这种现象表明,至少到了西汉后期,五言诗形式在民间已经普遍流行。
由此可见,西汉时期民间的诗歌教育也是很发达的。
不过,五言诗在西汉始终没有成为通行的主流的诗歌形式,直到东汉以后才逐步兴盛起来。
从此,五言诗逐渐代替了四言诗,在以后的两千年里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
七言诗形成的过程同样很长。
典型的上四下三结构的七言诗句,在战国时期已经很常见。
从现存资料来看,七言诗在西汉前期似并无发展,至西汉中期方显示明显的进步。
武帝时由司马相如等宫廷文人制作的《郊祀歌》十九章,其中《天地》、《天门》、《景星》三章,均含有较多的七言句。
尤其《景星》前半部分完全是四言,后半部分十二句则完全是七言。
像这样集中连用大量七言句式的诗,在过去是没有的。
《文选·北山移文》注引《董仲舒集》有“七言琴歌二首”。
可见汉武帝时代已经存在“七言诗”这样的概念。
相传为武帝君臣联句写作的《柏梁台诗》,则是完整的七言诗。
不过,七言诗的优越之处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成为流行的诗体,还要经过漫长的等待。
司马相如的《琴歌二首》也具备了七言诗的形式。
其一是:“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其二是:“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文选》注引刘向的《七言》诗尚有六句,是完整的七言诗歌,不带杂言和楚歌句式,基本上是每句用韵。
其内容亦有新颖之处,如“朅来归耕永自疏”、“结构野草起屋庐”、“宴处从容观诗书”、“山鸟群鸣我心怀”,写隐居的日常生活和闲逸心情,这是以前和同时代的诗歌中所没有的,而在魏晋以后的诗歌中成为重要题材,成为田园诗歌的最早源头。
由于秦代焚书坑儒,再加上秦汉之际战火不断,儒家典籍保存下来的太少,经籍的整理和传授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汉代经书的讲解和传授最重师法、家法和依据。
经籍中的语言多是先秦的书面语言,和汉代口语差别很大,再加上当时书写材料的限制,想得到一本书非常困难,所以,记诵是一种很好的补救办法,治经的人必须通过记忆和背诵来学习,因此,当时的教育注重记忆和背诵。
在学术传授靠手抄甚至口授的条件下,要防止杜撰经文和主观臆断的解说,有效的保障就是严格辨明师传体系并恪守师说,这种重师法、重依据、重记诵的汉代学风,对当时诗歌教育的普及带来了一定影响。
秦代曾经焚毁民间保存的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
但儒家典籍并未完全失传。
《汉书·儒林传》记载:“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
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