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
最新《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2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引用文献资料,夹叙夹议的写法2.学习必较阅读的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传统的感情[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章内涵,概括语段的内容要点2.从对叙、议的分析中初步形成自己正确的历史观[教学难点]1.理解赵武灵王修筑长城与“胡服骑射”的内在联系2.理解插叙秦始皇修长城的用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内蒙古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
大家还记得《敕勒歌》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么令人向往。
古代的塞外诞生出很多民族: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这些相继走上历史舞台的民族,和汉族有过和平的交往,也有过激烈的战争。
今天让我们随着翦伯赞的笔触,去寻觅塞外的历史故事吧。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翦伯赞(1898~1968),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湖南桃源县人,维吾尔族。
1920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
参加过北伐。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上百万字的著作。
解放后,他被任命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教授、北大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还担任过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职。
1968年12月18日他因遭诬陷被迫害致死。
1978年9月平反。
三、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内蒙访古》,是翦伯赞同志写的一篇史论。
1961年7月23日9月14日,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组成了一个有16位委员参加的学术代表团,由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同志率领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历时近两个月,行程15000里。
访问结束后,以流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旅游记。
发表在196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周立波编选的《散文特写选》。
原文共写了六节: 第一节“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第二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三节“在大青山下”,第四节“游牧民族的摇篮”,第五节“历史的后院”,第六节“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人教版
-反馈:及时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让他们能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重点题型整理
1.填空题:
-答案:根据课文内容,填入正确的词语或句子。例如:“一段最古的长城_______,它是_______的象征。”
②句式和语法:本课中的重点句式和语法包括“时而...时而...”的结构。这种句式通过并列两个或多个动作或状态,形象地描绘了长城的壮观景象。
③文章主题和情感:本课的主题是长城的雄伟壮观和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长城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板书设计:
1.生字词学习:蜿蜒、盘旋、烽火台
-解题步骤:学生需要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研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提问和观察,我发现学生们对生字词和句式结构的掌握情况良好,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同时,他们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并在小组讨论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城的基本概念。长城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它见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关于长城的视频,通过视频来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以及它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城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爱国情感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城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长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长城》教案15篇
《长城》教案15篇《长城》教案1目标:1、学习从前向后安排画面,表现简单的重叠,初步尝试表现近大远小2、进一步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
准备:黑色水彩笔、8K纸、欣赏图片《长城》、教师勾线范例过程:一、欣赏重现1、欣赏长城图片:这是什么地方?有一首古老的歌: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故乡。
为什么说长城是万里长呢?它造在一个山头上,还是许多山头上?故乡又是哪里呢?2、教师介绍: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用来抵抗敌人的侵略。
每当敌人来侵犯的时候,哨兵就在一个个烽火台上点起火,拿起武器,隐藏在长城里,打退敌人。
现在长城已经不是用来抵抗敌人,而是给全世界人民游览的名胜古迹。
人们会来到长城脚下,爬上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3、观察范例:怎样才能爬到最高峰?有哪几条线路呢?讨论:山顶上的烽火台有大有小吗?(相同大小,近大远小)4、师生共同示范登长城T:山头可以一个一个画,也可以连成一片。
画最近的'山头、烽火台和一边的城墙。
C:画另一边的城墙(注意城墙与山坡的垂直,不让城墙倒塌。
)T:添画烽火台和城墙C:画稍远的山头二、创作联想1、今天大家来做登长城比赛,谁画到最后一个烽火台就是好汉。
2、引导幼儿画上许多山头,把长城画得长一些。
3、注意城墙与山坡垂直,不要倒塌。
当幼儿画到最高峰时,启发想象往下会看见些什么,并进行添画。
三、引导今天每个小朋友都登上长城了,真了不起,长大后一定会登上真正的长城,看到我们故乡的美丽。
《长城》教案2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难点}教具准备: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一段最古的长城 教案教学设计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教学设计第17课《一段最古的长城》翦伯赞杭州余杭退休教师葛杰一、解题:长城在风雨中屹立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见证。
它是那么雄伟,又那么神奇。
千百年来,激发了多少人赞美它、歌咏它、探索它。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考察了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且以唯物史观评价了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赞扬了他敢于冲破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的革命精神。
文章既描绘了旅游风光,又抒发见解,夹叙夹议,把游记与史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散文。
二、课文的总体分析:1、课文的段落划分和大意:第一部分(1--2)略写从居庸关到呼和浩特的千里塞外风光。
途中,用了一个“敞”字,形象地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并与河北平原相提并论,反衬已经是沃野千里的塞外风光。
第二部分(3--8)写大青山的自然条件和在古代的战略地位及赵长城遗址。
A、(3--5)写大青山南北的“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南麓今古自然条件的变化,指出这里古代曾经是“有森林、有草原、有鹿群出没的地方”;B、(6--8)写大青山南麓在古代汉族与游牧民族抗争中的战略地位,阐明了赵长城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三部分(8--12)写游览赵长城,睹物思人,盛赞赵武灵王是英雄。
从遗址和史料两个方面考证了赵长城,证明这是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与秦始皇作比,赞美赵武灵王是一个“大大的英雄”,颂扬了他的开创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现实性。
2、阅读课文,说说本文的文体特色。
这是一篇游记与史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游记散文。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
它以生动、轻快的笔调描写游览中的所见所闻。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神话传说等等,都可作为游记的题材。
游记的写作方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记人,也可以状物写景,描述中往往带有抒情的成分或议论的成分。
能给人以思想教育和美的享受。
有的游记还介绍有关的自然或历史的知识。
具有科学意义。
游记可以分为一般游记和科学游记等等类型。
本文与其它游记散文不同的是在记游的同时,加入了史料的考证。
一段最古的长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段最古的长城(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体现出来的对创新精神的赞颂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
【教学重点】1.文章总体思路的把握。
2.作者对赵武灵王的评价。
【教学难点】1.叙议结合的写法。
2.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2.探讨分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游戏:通过下面给出的四个提示词语,猜一建筑。
秦始皇《世界遗产目录》防御好汉答案:长城(说明:长城主要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以前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工事加以连接和修补,1987年进入《世界遗产目录》,它是古代的防御工程,现在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说。
故选择以上四个词语。
)通过这一游戏环节引出本课主题──“长城”,这样设计可以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古今长城。
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通常是指秦始皇从公元前214年起修筑的,一直修到明朝,历时2000多年。
它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延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
总计长度达五万多公里,可谓“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长城是由关城、敌楼、烟墩等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历代修筑长城都依照“因地势用险要塞”的原则,关城隘口或建在山峡深谷、危崖绝壁之间,或建在河流转折之处,或建在交通要塞,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在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上设有关隘或关城,并派重兵镇守。
长城上的著名关隘有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
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通过对长城的介绍,加深学生对我国这一古迹的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今的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军事使命,但这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智慧和血汗结晶的万里长城,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文明的骄傲。
《历史文化遗产教案:万里长城》
《历史文化遗产教案:万里长城》一、引言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记录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世界各地,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其中之一便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以其壮丽的景观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教案将介绍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历史背景(世界第八大奇迹)万里长城位于中国北方平原和高原地带,限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建设和修复。
据历史记载,长城的建设始于公元前7世纪,最早是为了防御匈奴和其他部落的侵袭。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逐渐扩展,成为中国古代帝国防线的象征。
在明朝时期,它达到了鼎盛时期,全长超过万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长城上的烽火台和堡垒是士兵们观察和保卫帝国的重要设施。
三、建设过程(采用石灰土和砖石等材料)万里长城的建设耗时艰苦,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源。
石灰土和砖石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壮丽的城墙由巨大的石块堆积而成。
长城的修建需要地理上的考量,它通常沿着山脉的脊线和战略要地修建,便于防守和观察。
修建长城的工程涉及土木工程、建筑工艺和军事战略等方面的复杂问题,需要精确的测量和工程规划。
四、万里长城的重要意义(文化交流和国家认同)万里长城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对中国以及世界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象征着中国古代帝国的辉煌历史。
其次,长城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军事和防御作用,保卫了中原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长城南北的往来贸易和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万里长城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长城上的各个景点和塔楼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堡、军事防御以及军事工程等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受保护的长城段)尽管万里长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世界各国的认可,但其保护和传承面临一些挑战。
《长城》教学教案设计范例
《长城》教学教案设计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3)提高观察、分析、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点。
2. 长城的象征意义及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 长城的分布情况及著名长城景点介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2. 教学难点:(1)长城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城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各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长城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研究长城的分布情况及著名长城景点。
(2)各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总结并强调民族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长城分布图。
3. 访问当地的长城遗址,了解其历史背景和保护现状,并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情感升华等方面的表现。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共同进步。
《长城》教学教案设计范例
《长城》教学教案设计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学会欣赏古代建筑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长城的相关知识。
(2)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欣赏长城的建筑特点。
(3)运用想象力,体验长城的历史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城的历史背景:介绍长城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2. 长城的建筑特点:分析长城的结构、构造和建筑技术。
3. 长城的象征意义:阐述长城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长城的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城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长城的建筑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
5. 欣赏与体验:组织学生参观长城,实地感受长城的历史氛围。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总结收获。
2. 同伴评价:评价同伴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互相学习。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长城》的教案
《长城》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长城。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长城的壮观景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长城的风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
(2)引导学生珍视文化遗产,增强保护意识。
(3)激发学生探索历史、追求真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长城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朝。
2. 长城的建筑特点:城墙、关隘、烽火台等。
3. 长城的象征意义:民族精神、国家统一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长城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长城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翻阅教材,了解长城的建筑特点。
(2)分组讨论,总结长城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展示搜集到的长城相关资料。
(2)讨论长城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城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5. 布置作业:(1)绘制一幅长城的画面。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对长城的了解和感悟。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长城的文本资料、图片、地图等。
2. 多媒体资源:长城的纪录片、图片、音乐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长城遗址。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绘制图纸等方式自主学习。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展示研究成果,共同探讨长城的重要性。
高一语文《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
高一语文《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长城的敬畏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深刻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长城有什么了解?长城在我国历史中有什么重要地位?2.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简要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分析课文第一段,让学生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敬畏之情。
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
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
4.小结本课时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学习课文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让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情感通过讨论、分享,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对长城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对长城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4.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长城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长城主题的手抄报、作文等活动。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深入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引导学生探讨长城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写作训练以“我心中的长城”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长城的情感。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长城的认识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长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以“长城与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4.课堂小结五、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长城》教案15篇
《长城》教案《长城》教案15篇《长城》教案1教学目标1、用多种方法了解长城。
2、提高搜集、运用材料的能力。
3、通过活动加深对长城的热爱,进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勤劳智慧的人民。
教学重点提高搜集、运用材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加深对长城的热爱,进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勤劳智慧的人民。
教学准备长城图片,歌曲教学过程自主设计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趣味导入出示长城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二、质疑提问对了,看到万里长城你想提什么问题呢?长城有多长?为什么要修万里长城?长城是怎么建成的?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长城?长城原来的样子是这样吗?有哪些关于长城的歌曲?有写长城的文章吗?三、读书解疑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想要弄明白这些,我们该怎么办呢?打开课本50页,书中为我们了一些思路。
学生读书四、作业搜集关于长城的资料第二课时一、组内交流资料1、同学们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2、组内成员将资料进行,将一类的资料汇总在一起,对于重复的资料进行删改,不足的进行补充。
3、班级内汇报资料二、教师长城不仅仅是一座城墙,它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板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了解长城《长城》教案2一、教材说明:《万里长城》是介绍我国万里长城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浅显,条理清晰。
全文围绕长城伟大,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长城的三个特点:长城的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长城的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来表现,并由联想到人,写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教学构思:本教案是《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学习课文第二、四、五小节,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激发民族自豪感。
下面是这堂课的整体构思:(一)、课的基调:挖掘课的情感信息,创设情境,感受长城的雄伟英姿和古代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文中多处穿插抒情歌颂长城,赞扬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案[五篇模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案[五篇模版]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有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认识课后11个生字,会写“岭、旋”等1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1、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和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都不太了解长城是吗?听老师说,长城始建于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汉、明两代又大规模修筑。
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
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
所以一般人们谈的万里长城,主要指的是明代长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师:大家再看,这就是长城。
你能看出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吗?对,第一幅图是远看长城,第二幅图是走近长城。
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板书:远、近)。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长城。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文。
师:打开书,轻轻地翻到90页。
自由地朗读13课长城,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要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长城的什么?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2、解词。
师:刚才教室里书声琅琅,分外醉人。
这课有很多的生字词语。
有一些还不太好读呢,都读准了吗?谁愿意接受挑战?(1)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
高大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形容词,像蛇一般弯来扭去。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气魄雄伟——气魄指魄力有气势,形容雄壮而伟大。
(2)嘉峪关——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是长城最西边的关口。
八达岭——是北京西北方向的山峰名字。
瞭望口修筑垛子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智慧供3、有了这些词语的理解,我们再去读课文,就容易多了。
《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精选5篇)
《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一段最古老的长城》教案《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一段最古的长城》选自翦伯赞同志的一篇富于特色,独具风格的访古散文——《内蒙访古》。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考察了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以唯物史观评价了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赞扬他敢于冲破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束缚的创新精神。
文章既描写旅游风光,又抒发见解,把游记与史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所写的游记散文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主旨为写作重点进行充分铺垫的写法。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发表的一个主要观点——“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1—7自然段所起的铺垫作用及铺垫的必要性。
五、教学媒体设计根据本课教学的需要,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直观:1、在导入阶段,展示一幅长城风景图片,以蜿蜒曲折的长城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感性认识,并由此引出“一段最古的长城”。
2、在分析赵长城的地理位置及大青山南麓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时,展示一幅地形图,使学生将抽象的认识具体化。
3、在分析“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时,分别展示两组图片,一是关于秦始皇修长城的,一是关于“胡服骑射”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这一观点。
4、将一些关键问题制作成简易课件,以引起学生注意。
5、将板书过程制作成课件,并与相关问题链接,使其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
六、教学过程设计分析(一)课文分析及教学设计课文围绕着一段最古的长城展开叙述,先写塞外风光,次写大青山的地理形势及古代草木茂盛、禽兽繁多的情况,再写历史上大青山南麓的重要地位。
这些都是陪笔。
主笔是通过对赵长城遗址的考察,引出对赵武灵王的评价。
最新《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docx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体现出来的对创新精神的赞颂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
【教学重点】1.文章总体思路的把握。
2.作者对赵武灵王的评价。
【教学难点】1.叙议结合的写法。
2.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2.探讨分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游戏:通过下面给出的四个提示词语,猜一建筑。
秦始皇《世界遗产目录》防御好汉答案:长城(说明:长城主要是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以前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工事加以连接和修补,1987 年进入《世界遗产目录》,它是古代的防御工程,现在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说。
故选择以上四个词语。
)通过这一游戏环节引出本课主题──“长城”,这样设计可以创设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古今长城。
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通常是指秦始皇从公元前214 年起修筑的,一直修到明朝,历时 2000多年。
它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延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
总计长度达五万多公里,可谓“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长城是由关城、敌楼、烟墩等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历代修筑长城都依照“因地势用险要塞”的原则,关城隘口或建在山峡深谷、危崖绝壁之间,或建在河流转折之处,或建在交通要塞,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在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上设有关隘或关城,并派重兵镇守。
长城上的著名关隘有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
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通过对长城的介绍,加深学生对我国这一古迹的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今的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军事使命,但这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智慧和血汗结晶的万里长城,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文明的骄傲。
长城的教案优秀8篇-最新
长城的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长城的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长城》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本设计安排了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和感染四个层次。
感知,以朗读为主;感受,以口说为主;感悟,以学习语言为主;感染,以诵读为主。
【设计特色】在反复朗读中感知感染,在学习语言中感受感悟。
【设计目标】1、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感悟长城的伟大,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
2、抓住特点,帮助学生以主要句概括主要内容,以及由物联想到人的典型写法,从而深刻领会题旨。
3、以各种形式多读,领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重、难点】第2、3两段典型段,通过多读,引导学生感悟长城的伟大,通过多读,口语中进行升华,让学生领会长城是我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设计过程】一、在初读中感知、感受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畅。
2、学生各自谈自己阅读的感受,不受限制,畅所欲言。
3、从初读中你感受到万里长城是怎样建成的?请再读有关段落:⑴从第三段可看出万里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⑴从第四段可以知道万里长城的建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充分感知教材是学习教材的前提,因此我安排了多次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读了课文后就有表达的欲望,可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反复读书之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最真切、最自然。
)二、在学习语言中感悟、感染1、读了全文后你感觉到哪几段最打动你的?(第2、3段)2、学习第2段:⑴领悟第3句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是什么?⑴找出描写人民劳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3、练习感情朗读第2段。
4、学习第3段:⑴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令“我”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案(精选14篇)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案(精选14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案篇1我们本单元的主题是“世界文化遗产”,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站,宇航员登上月球后,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
大家跟我齐读课题17.长城。
让我们一起来爬——长城,一起来赏——长城,一起来赞——长城。
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找出每个段落中能概括主要内容的关键词来)请一位小老师给大家带领大家读读下面的词语。
崇山峻岭瞭望口垛子屯兵蜿蜒盘旋城砖相隔凝结堡垒智慧气魄雄伟看老师标红的生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隔”字里面的竖不出头,“凝”的偏旁是两点水。
给大家一组字来区分“魂、瑰、愧”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找出每个段落的关键词。
(概括段落内容)孩子们能够概括出“长、高大坚固、血汗和智慧、奇迹”,并请孩子用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长城因其长、高大坚固等特点闻名于世,它的设计体现了劳动人们的血汗和智慧,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第二步: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
找一找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长城的“长”?并结合关键词进行分析。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远看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盘旋。
两个句子进行比较,体会比喻句以及“蜿蜒”的作用。
(配合图片)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长城的长,先同桌之间读,再在班级展示。
长城除了长,还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认真读第二段,按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找找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长城的高大坚固?1指指“垛子、瞭望口、射口”的位置,并说说这样的设计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能说出来,长城设计巧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同学们您能看出来一二自然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吗?由近及远。
真棒,第一自然写了远看长城很“长”,第二自然段写了近看长城,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使文章更加清晰了,大家在写景物的文章中可以用到。
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教学目标】根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以及语文教学的特点,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从教材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历史学家笔下的游记特点和夹叙夹议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层层铺垫的写法,培养学生准确的感悟理解能力、简明的概括归纳能力、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等基本语文能力。
3.领会课文中流露的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唯物历史观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2.理解课文1~7自然段所起的铺垫作用,理清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教学中采用讨论、归纳、启发、探究以及比较阅读等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深化。
另外,由于本文逻辑性很强,因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抽丝剥茧中,引导学生就重点、难点中的关键部分进行讨论,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教学过程中溶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1.读课文,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收集并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资料(包括作者、内蒙、长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情况)。
3.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出示课件)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效果,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课文。
1.播放音乐:《天堂》2.诗歌:《敕勒川》3.图片:长城让学生说出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引起学生兴趣,教师适时导入:内蒙,一块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在诗人的眼中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歌唱家的眼中是美丽的“天堂”;而在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眼中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循着翦老的足迹,一同走进内蒙,登上长城,去寻觅这块土地沧桑而辉煌的历史,去倾听它给我们留下的悲怆的故事,去感悟那古老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初中语文必备:《长城》专题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必备:《长城》专题教案设计专题教案设计《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在初中阶段,我们的学生对于《长城》这项文化遗产应该了解比较深入。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套针对《长城》专题教案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整理出《长城》的基本知识梳理,包括起止时间、修建原因、关隘分布、主题思想等;学生能够掌握《长城》历史沉淀的文化价值及其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联;学生能够熟悉《长城》相关课文的重点,掌握相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运用。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文献阅读和分析,建立对于《长城》历史叙述的认识,进而进行个人批判性思考,具有理性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学生能够将《长城》的文化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表达出自己的个人看法和观点。
3.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发扬弘扬中国古代文化,传承来自先辈的智慧和信念,从而建立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和自信。
二、教学内容1.《长城》基本概念通过讲解PPT、视频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基本概念,包括:起止时间、特点、结构、关隘分布等。
2.《长城》历史沉淀与文化价值通过多媒体和课堂互动,让学生了解《长城》在历史上的沉淀和发展,包括军事目的、人文意义、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影响。
并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和历史研究,探究《长城》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3.《长城》相关课文的精读选取三篇与《长城》相关的经典课文,进行课堂精读,并指导学生进行强化语法等方面的训练。
其中,《长城》是必选的。
4.《长城》主题思想深度剖析分析三篇课文中《长城》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引导学生开设“我的长城情怀”这样的主题式写作活动,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阐述对于《长城》的理解和感悟,展现学生对于文化内涵的深度探索和理解。
三、教学活动1.朗读练习通过多篇课文的朗读、模仿和表演,让学生锻炼口语表达和情感表达的技能。
2.课堂互动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学生自我表达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教学目标】根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以及语文教学的特点,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从教材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历史学家笔下的游记特点和夹叙夹议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层层铺垫的写法,培养学生准确的感悟理解能力、简明的概括归纳能力、科学的逻辑思辨能力等基本语文能力。
3.领会课文中流露的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唯物历史观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2.理解课文1~7自然段所起的铺垫作用,理清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教学中采用讨论、归纳、启发、探究以及比较阅读等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深化。
另外,由于本文逻辑性很强,因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抽丝剥茧中,引导学生就重点、难点中的关键部分进行讨论,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教学过程中溶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1.读课文,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收集并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资料(包括作者、内蒙、长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情况)。
3.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出示课件)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效果,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课文。
1.播放音乐:《天堂》2.诗歌:《敕勒川》3.图片:长城让学生说出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引起学生兴趣,教师适时导入:内蒙,一块神秘而古老的土地,在诗人的眼中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歌唱家的眼中是美丽的“天堂”;而在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眼中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循着翦老的足迹,一同走进内蒙,登上长城,去寻觅这块土地沧桑而辉煌的历史,去倾听它给我们留下的悲怆的故事,去感悟那古老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长城 教案
长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长城的历史渊源,掌握长城的起源、历史变迁和功能,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析长城的自然环境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以及对历史遗迹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3. 学科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调研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查找资料的能力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长城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2. 掌握长城的起源、历史变迁和功能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析长城的自然环境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法:通过PPT展示中国长城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长城的修筑过程,让学生了解长城建设的艰苦和困难3.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共同完成长城的调研报告五、教学内容:一、长城的起源及历史渊源A. 了解长城的起源和前身1. 长城建设的目的和意义2. 长城的起源和前身——桂林木栈道、塞外堡垒等B. 掌握长城的历史变迁1.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2. 秦朝的长城3. 到了明朝的长城二、长城的功能和地理环境A. 掌握长城的功能1. 军事防御功能2. 经济交通功能3. 文化交流功能B.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析长城的自然环境1. 长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2. 长城的军事地理优势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 讲授: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长城的起源、历史渊源和功能。
3. 情景模拟:让学生分成小组,模拟长城的修筑过程,感受到长城建设的艰苦和困难。
4. 合作学习:学生再分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并编写长城的调研报告。
5. 总结:对学生的报告进行总结,强调长城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
《一段最古的长城》选自翦伯赞同志的一篇富于特色,独具风格的访古散文——《内蒙访古》。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考察了一段最古的长城,并以唯物史观评价了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赞扬他敢于冲破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束缚的创新精神。
文章既描写旅游风光,又抒发见解,把游记与史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所写的游记散文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围绕主旨为写作重点进行充分铺垫的写法。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发表的一个主要观点——“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1—7自然段所起的铺垫作用及铺垫的必要性。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的需要,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直观:
1、在导入阶段,展示一幅长城风景图片,以蜿蜒曲折的长城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感性认识,并由此引出“一段最古的长城”。
2、在分析赵长城的地理位置及大青山南麓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时,展示一幅地形图,使学生将抽象的认识具体化。
3、在分析“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时,分别展示两组图片,一是关于秦始皇修长城的,一是关于“胡服骑射”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这一观点。
4、将一些关键问题制作成简易课件,以引起学生注意。
5、将板书过程制作成课件,并与相关问题链接,使其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
六、教学过程设计分析
(一)课文分析及教学设计
课文围绕着一段最古的长城展开叙述,先写塞外风光,次写大青山的地理形势及古代草木茂盛、禽兽繁多的情况,再写历史上大青山南麓的重要地位。
这些都是陪笔。
主笔是通过对赵长城遗址的考察,引出对赵武灵王的评价。
以统一的封建帝国秦修筑万里长城作对比,反衬赵武灵王;同时,赞扬赵武灵王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不墨守陈规,勇于革新。
因而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在围绕赵长城进行访古考察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与自己的观点融为一体,同时对塞外风光和阴山南麓的沃野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纵观全文可归纳出三大特点:
1、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引用资料和提出见解融为一体。
3、描写生动形象。
根据以上对课文的分析,计划这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围绕课文第一个特点着重理解作者在文中发表的一个主要观点——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的第二、第三个特点
(二)教学过程:
1、由一幅长城风景图片导入。
由长城而想到秦始皇,由秦始皇修长城而引出“一段最古的长城”。
另外,在此提秦始皇除起到导入作用外,还为下文将其与赵武灵王作比较埋下一个伏笔。
2、带着三个思考题,用两三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
①“一段最古的长城”指的是哪一段长城?
②哪些段落具体描写这一段长城,描写的内容有哪些?
③长城出现之前,占全文大半个篇幅的部分在写什么,起什么作用?
3、研讨8、9自然段,找出描写赵长城的内容,明确赵长城的地理位置,这样赵长城所处的焦点地位就一目了然了。
4、分析大青山南麓之所以成为争夺的焦点的原因。
课文第1—7自然段分别从自然条件和战略地位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个原因,其中第七段具体阐述了战
略地位。
从阐述角度看,这一段主要从游牧民族与汉族两个方面强调阴山以南的沃野的重要性:它既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同时还是汉族排除游牧民族威胁的一道重要的防线。
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占领这个沃野就意味着扩大势力,失去这个沃野则意味着“失去生存的依据”;对于汉族来说,要排除威胁就必须守住峪口,否则,自己的心脏地带就会被占据。
由此可见,这一地区不论是对游牧民族还是对汉族来说,都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一个地方,因此也就必然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5、讨论长城出现之前的1—7段在文中的铺垫作用及铺垫的必要性。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此难点,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① 1—7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针对此问题经过讨论,明确:起铺垫作用。
②这一部分是为下文哪个内容作铺垫的?
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经过启发引导,明确:是为推出观点“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作铺垫。
③如果不要这个铺垫好不好,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之后,要让学生明白,要不要铺垫关键在于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在写作时经常强调的“材料要为主旨服务”。
翦伯赞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的关注点和写作中心决定了这个铺垫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6、分析理解“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①关于修筑长城引入对比:
秦——大国——人力物力大——只连接增补长城——民怨沸腾
赵——小国——人力物力小——完成巨大的工程——没有挨骂
对比之下,看出反差,赵武灵王更显得英明伟大。
②关于“胡服骑射”让学生评价
请几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见,然后教师总结: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命令,这本身就说明他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向其学习,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同时也说明了他不墨守陈规,具有改革和创新精神。
明确:作者通过考察一段最古的长城,表明了自己对赵武灵王的肯定和称赞的观点。
7、课堂小结
8、作业布置
课后反馈:本文的重难点是分析课文的两个写作特色。
第一个特点即游记与史论融于一体,这一特点反映了历史学家所写的散文与文学家所写散文的不同,在教学中让学生领会这篇散文独特的历史认识作用。
二是引用资料与提出见解浑然一体,找议论的文字进行比较,从而加深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