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其处理

合集下载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并已成为各种血液病及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有效支持疗法,但患者在多次输血(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妊娠及器官移植后,易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我们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治疗与预防措施等综述如下。

1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标准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高,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改善。

一般认为:患者至少连续2次输注足量随机ABO同型血小板后,没有达到适合的CCI值,可认为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目前临床判断PTR的依据主要有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 platelet recovery,PPR或PR%,以下简称PPR)和输注后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以及患者出血状况有无改善。

由于血小板输注后患者出血症状改善程度不易量化,故以PPR和CCI作为量化的判断依据[1]。

根据输注前1h和输后24h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以及输入的血小板数量,计算PPR和CCI。

计算公式为[2]:PPR=(输后血小板计数输前血小板计数)×全血容量/(输注血小板总数×P)×100% 其中,血容量=体表面积×2.5,P=2/3;CCI=输后血小板增加数(个/μl)×体表面积(m2)/输注血小板总数(×1011)其中,体表面积=0.0061×患者身高(CM)+0.0128×患者体重(kg)-0.01529。

若24h CCI<4.5×109/L或PPR<20%判断为PTR,也有以输后1h的CCI<7.5×109/L或PPR<30%作为判断标准。

CCI 30 ×109/L 相当于PPR 100%,CCI(7.5—10)×109/L,相当于PPR 25%—30%,CCI (4.5—7.5)×109/L,相当于PPR15%—25%,两种计算方法大致相等。

血小板无效输注处理PPT课件

血小板无效输注处理PPT课件
9
免疫因素
• 占17.5%。 • 血小板相关抗体常出现在血小板输注6次以
上的患者中,有报道称反复大量的输注血小 板可导致50%左右患者产生同种免疫抗体, 相当于红细胞同种抗体产生频率的几十倍。
10
免疫因素
• 主要的免疫原因是HLA-Ⅰ类同种免疫反应。占血小 板相关抗体的79.9%。
• 血小板表面具有ABO、Le、Ii等红细胞抗原和HLAⅠ类抗原,而HLA-Ⅰ类抗原是血小板表面的固有成分, 其Ⅰ类抗原中的A抗原和B抗原起主要作用。引起 PTR的最常见免疫性因素是HLA-Ⅰ类抗原。在临床
14
如何防治血小板无效输注
15
白细胞过滤
• 由于HLA抗体是导致免疫性无效输注的 主要原因,血液中HLA抗原主要存在于 白细胞上,故去除白血病成为有效手段
• 给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输注未去白细 胞的血液成份和去白细胞的血液成份, 无效输注的发生率分别为9%和2%。证 明白细胞去除有明显效果。
• 滤除白细胞分为储存前、储存后和输用 前(床边)三种方式。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HLA同种免疫反应的发 生率比急性白血病患者高 )。
11
免疫因素
• HPA(人类血小板抗原)同种免疫反应。 占血小板相关抗体的2.7%。HPA 是血
小板表面所具有的血小板独特性抗原。
输注与受血者不合的血小板就有可能产 生HPA抗体,其中最常见为抗HPA-1a 抗体,我国HPA-1a阳性者大于99%, 阴性者少见,HPA-4a是引起PTR的主 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我国因HPA抗体引 起的PTR不多见,HPA常与HLA抗体
工作中,血小板输注一般不进行血小板配型,因此, 供血者和受血者体内HLA不合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所以当再次输注血小板时,机体会因同种免疫而引起

血小板输注无效名词解释

血小板输注无效名词解释

血小板输注无效名词解释
血小板输注无效指的是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后,患者的病症或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或减轻。

这可能是由于输注的血小板数量不足,或者输注的血小板质量不佳,或者可能是由于其他并发症导致的。

血小板输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用于缓解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以帮助患者恢复凝血功能,改善症状。

但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较高。

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患有其他疾病,或者存在其他并发症,可能会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例如,如果患者存在感染或其他疾病,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或质量不佳,从而导致输注的血小板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

除了以上原因外,血小板输注无效还可能与输注的剂量、时间、方法和操作不当有关。

因此,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患者需要接受仔细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输注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输注过程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来改善症状。

患者需要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以确保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方案。

医院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

医院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

医院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血液输注无效主要指输注的血液成分对机体不起作用,如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不升高或者降低。

输注红细胞后,血色素升高达不到预期,这种现象统称为输注无效。

一、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在连续两次接受足够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即: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有时反而会下降;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很短;CCI(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和PPR 血小板回收率)未能达标等。

CCI=(输血后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X体表面积(m2) /输入的血小板总数(1011) , CCI>10输注有效,CCIV1C提示输注无效。

输血后血小板计数为输血后1小时测定值。

PPR( % =(输血后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X W(kg) X 0.07 /输入血小板总数X F, 输注后1h PPR<3%, 24h PPR<2%,则考虑输注无效。

(F :血小板通过脾脏后实际进入循环血液的矫正系数,脾脏功能正常者 F=0.62 , 无脾患者F=0.91,脾肿大患者F=0.23)(一)原因非免疫因素:(1)血小板的质量(2)发热感染(3)脾肿大(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药物(6)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其相关因素(7)自身抗体免疫因素(1)血小板相关抗原(HLA-I类抗原和ABH抗原)(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3)AB(血型不合(4)血浆蛋白同种免疫和免疫复合物(二)对策1、积极治疗原发病2、停用可疑药物3、输注ABO同型的非库存血小板4、血小板交叉配型5、使用去白细胞血小板6、血浆置换7、免疫抑制剂8.自身血小板冰冻保存(三)持续性无效的处理原则1、小量、多次输注血小板2、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3、使用抗纤溶药物4、使用重组F W a二、红细胞输注无效输注红细胞后24小时应该复查患者 Hb值并计算血红蛋白恢复率,以评估红细胞输注的疗效。

血红蛋白恢复率二W(kg)x V X (输血后Hb值-输血前Hb值)/输入Hb总量,血红蛋白恢复率v 20%^考虑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
哈尔滨工业大学医院检验科 金慧敏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标准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 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高,临床出血症状 未见改善。
一般认为:患者至少连续2次输注足量随机 ABO同型血小板后,没有达到适合的CCI 值,可认为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目前临床判断PTR的依据主要有血小板恢 复百分率(percent platelet recovery, PPR或PR%,以下简称PPR)和输注后血 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以及患者出血状况有无 改善。
国外血小板抗体高发频率调查结果显示,同种
HLA抗体的频率最高,大约20%—70%长期接 受血小板输注的患者将产生HLA抗体,其次是血 小板特异性抗体,约10%的PTR患者合并HLA和 HPA抗体。HPA抗体种类与HPA抗原分布频率有 关.
在国内缺乏针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免疫性 影响因素的深入系统调查
我国人群HPA 1a抗原频率>99.9%,极 少有机会产生此类抗体。国内研究,曾经在 PTR患者中检出HPA 2b抗体,我们对青 岛地区PTR 、ITP患者的抗体类别进行了调 查,检出HPA 2b 5b 4b 3a 抗体。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移植及一 些其他多次输血患者可检出PAIgG。研究 发现[8,9]10%—26%的多次输血患 者可产生泛反应性抗体,其中20%与HLA 抗体有关.
通过Fc受体激活血小板 低分子量肝素少见
实验室检查方法
血清学方法
检测血小板HLA抗体的方法常规应用淋巴 细胞毒试验(LCT),还有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混合被动血凝试验 (MPHA), 单克隆特异性抗体固化血小 板抗原试验(MAIPA) ,血小板免疫荧光 试验(PIFT)等

医院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

医院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

医院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血液输注无效主要指输注的血液成分对机体不起作用,如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不升高或者降低。

输注红细胞后,血色素升高达不到预期,这种现象统称为输注无效。

一、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在连续两次接受足够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即: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有时反而会下降;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很短;CCI(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和PPR(血小板回收率)未能达标等。

CCI=(输血后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体表面积(m2)/输入的血小板总数(1011),CCI≥10输注有效,CCI<10提示输注无效。

输血后血小板计数为输血后1小时测定值。

PPR(%)=(输血后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W(kg)×0.07/输入血小板总数×F,输注后1h PPR<30%,24h PPR<20%,则考虑输注无效。

(F:血小板通过脾脏后实际进入循环血液的矫正系数,脾脏功能正常者F=0.62,无脾患者F=0.91,脾肿大患者F=0.23)(一)原因非免疫因素:(1)血小板的质量(2)发热感染(3)脾肿大(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药物(6)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其相关因素(7)自身抗体免疫因素(1)血小板相关抗原(HLA-I类抗原和ABH抗原)(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3)AB0血型不合(4)血浆蛋白同种免疫和免疫复合物(二)对策1、积极治疗原发病2、停用可疑药物3、输注ABO同型的非库存血小板4、血小板交叉配型5、使用去白细胞血小板6、血浆置换7、免疫抑制剂8.自身血小板冰冻保存(三)持续性无效的处理原则1、小量、多次输注血小板2、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3、使用抗纤溶药物4、使用重组FⅦa二、红细胞输注无效输注红细胞后24小时应该复查患者Hb值并计算血红蛋白恢复率,以评估红细胞输注的疗效。

血红蛋白恢复率=W(kg)×V×(输血后Hb值-输血前Hb值)/输入Hb总量,血红蛋白恢复率<20%则考虑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处理措施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处理措施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处理措施血小板输注对于各种血液病中因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症状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然而反复多次血小板输注,可引起血小板的无效输注。

约有20%~50%白血病患者,80%的再障患者长期输注血小板后输注无效[1]。

不仅如此,血小板输注后还会引起发热反应、输入后紫癜等并发症。

了解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病因及治疗,对于血液病患者,尤其是骨髓衰竭的患者是十分必要的。

1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有关概念111血小板无效输注是指病人在输注血小板后没产生/适当的反应0,即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高,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改善。

一般认为:病人至少连续两次输注足量随机血小板后,没有达到合适的CCI值,可认为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判断依据主要是输注后血小板纠正计数增加指数(CCI)和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2]。

其中,CCI按下式计算: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Ll@体表面积(m2)血小板输入量@1011式中,体表面积=010061@患者身高(cm)+010128@患者体重(kg)+0101529。

若输注1小时后,CCI<7500/Ll,12小时后CCI<6000/Ll,24小时后CCI<4500/Ll,则可认为输注无效。

PPR的计算式为:PPR=(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全血容量@100%输注血小板总数@P式中,血容量=体表面积@215,P=2/3。

若输注1小时后,PPR<30%,24小时后PPR<20%,则可认为输注无效。

运用CCI或PPR可以减少判断的主观性。

但是由于这两个指标还受是否过滤清除白细胞及患者身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应血小板的输入效果。

故建议用血小板输注后增值的回归分析来评价血小板输注的效果,但是目前这两个指标仍然是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最常用指标。

11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判断应以临床出血症状的改善为主,如输注血小板后出血减少或停止等为主要证据。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4.19.5.4(B)3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4.19.5.4(B)3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
产生血小板无效性输注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有二个方面,血小板同种抗体的存在和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

一、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时,临床科室应按此措施处理:
1、积极查找原因了解受血者输血史,一般与免疫因素有关的血小板无效输注常见于多次输血者,非免疫性消耗因素主要有脾肿大、发热、感染、出血、DIC等;
2、如果是非免疫性消耗因素所致,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输注疗效就会提高;
3、输注HLA相容和血小板交叉配合的机采血小板,以提高疗效;
4、可用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静脉输注等。

二、预防血小板无效性输注的发生:
1、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的适应症,减少预防性输注;
2、尽量使用机采血小板的输注,减少或推迟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
3、白细胞除滤器去除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
4、增加血小板的相容性,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输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制剂。

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

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

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血液输注无效主要指输注的血液成分对机体不起作用,如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不升高反而降低。

输注红细胞后,血红蛋白升高达不到预期,这些现象统称为输注无效。

一、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临床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主要观察是否控制了出血。

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指标主要用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值)。

CCI值计算方法如下:CCI =(输注血小板后计数-输注血小板前计数)/ 输入血小板数(10)×体表面积(m)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CCI< 10×10/L和输注后24小时CCI< 7.5×10/L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输后1小时血小板计数可了解输入的血小板数是否足量,协助了解并检测有无效果,如同种免疫,而24小时后计数可了解血小板的存活期,让医生决定血小板输注的频率。

(一)原因非免疫因素:(1)血小板的质量;(2)发热感染;(3)脾肿大;(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药物;(6)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其相关因素;(7)自身抗体。

免疫因素:(1)血小板相关抗原(HLA-I 类抗原和ABH抗原);(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3)AB0血型不合;(4)血浆蛋白同种免疫和免疫复合物。

(二)对策1、积极治疗原发病;2、停用可疑药物;3、输注ABO同型的非库存血小板;4、血小板交叉配型;5、使用去白细胞血小板;6、血浆置换;7、免疫抑制剂;8.自身血小板冰冻保存。

(三)持续性无效的处理原则1、小量、多次输注血小板;2、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3、使用抗纤溶药物;4、使用重组FⅦa 。

二、红细胞输注无效输红细胞后疗效的评估:一般输注2U浓缩红细胞,推算可以使得血红蛋白浓度提高10-20g/L。

输血后的临床评估,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组织缺氧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无改善。

有效:组织缺氧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血红蛋白浓度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20g/L及红细胞比容相应升高,并能持续稳定。

临床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及处置

临床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及处置
【 m e A , es M M, u e1 't :fc o m ni l 8 ∞d d Taa e J d G R s l r a E etf an o s .e l t
o e e rl lo f w a d c rb a e a ln pes r i u n n c rba o d l n e e rlp d s r sue n h me b o o
电解质 , 易导 致水电解质紊 乱和酸碱失衡 , 更加重脑损 害。故
h di u , N a s y ,1 5 6 :3 e Ir J er u g 9 ; 4 a I y j or 8 3
在用药期问 , 应密切观察有关指标并及时加以调整。洼意切勿
[ ] 郭玉壤 , 2 王文志 , 李允德主编 .中国脑血管病治疗专家论
集 . 1 , 阳: 阳出版社 ,95 3 4 第 版 沈 沈 1 :4 3 9
梗死和脑出血周围的脑水肿。
至于甘露 醇是否 会出 现“ 反跳 现象” 曾有 争议 。一般认 , 为, 甘露醇不能或很少 进人脑细胞 内, 因此无 反跳现象 。但在 不同患者 , 因其血 管通透性 改变程度不 同而有差异 。对通透性 扳度增 高者, 甘露醇可能会渗人脑组织而发生反跳现象 。为防 止反跳现象 , 在两次甘 露醇用药期 间, 注 1次高渗糖 液或地 静
维普资讯

l0 8
因为甘露醇应用后先发生短暂性高血容量( 吸收组织液进
西南 国防医药 2 O 年第 l 卷第 2 02 2 期
疹、 甚至致 死 】仍需 引起警惕 。 ,
3 4 洼意其他不良反应 . 当给药速度 过快时 , 分患者 出现 部
头痛 、 眩晕 、 心律失常 、 晨寒 、 视物模糊 和急性 肺水肿等不 良反 应 。原有心功能不全者 , 易诱 发心 衰。剂量过太 , 偶可发生惊

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与解决思路

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与解决思路

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与解决思路血小板作为正常人外周血中最小的有形成分,在血栓和止血、伤口修复、炎症和癌症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1]。

造成血小板计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病理性减少[2]及体外因素导致的假性减少[3]。

临床上对血小板计数过低的血液病患者多采取血小板输注的方法,以降低出血风险[4]。

血液病合并多抗凝剂依赖的血小板假性减少十分罕见,若未及时发现并纠正血小板计数易引发临床过度医疗。

本文通过分析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反复输注无效的原因,探寻多抗凝剂依赖情况下血小板聚集的应对策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男,68岁,因反复发热半月,发现全血细胞减少10d前往当地医院就诊。

查体:重度贫血貌,言语含糊,双下肢轻度水肿,右侧肢体肌力4级,余未见明显异常。

完善相关检查,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BCR-ABL基因阳性。

预备接受化疗前患者血常规结果提示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临床遂予以血小板输注,但效果不佳,血小板计数始终维持在20×109/L左右。

治疗期间患者并无出血表现,为明确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

1.2仪器和试剂BC-6800PLU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购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XN-90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P-10推染片机及配套试剂购自日本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0.1g/mL阿米卡星注射液购自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枸橼酸钠抗凝真空采血管、肝素抗凝真空采血管购自碧迪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1.3方法1.3.1标本采集及制片采集患者EDTA-K2、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血标本,分别于采集后即刻、30min、1h、2h、4h使用推染片机制作外周血涂片,镜检观察血涂片中血小板形态及分布情况。

1.3.2血小板估算方法肝素抗凝标本采集后立即涂片,计数体尾交界处20个油镜视野下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医院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

医院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

医院血液输注无效管理措施血液输注无效主要指输注的血液成分对机体不起作用,如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不升高或者降低。

输注红细胞后,血色素升高达不到预期,这种现象统称为输注无效。

一、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在连续两次接受足够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仍处于无反应状态,即: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改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增高,有时反而会下降;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很短;CCI(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和PPR(血小板回收率)未能达标等。

CCI=(输血后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体表面积(m2)/输入的血小板总数(1011),CCI≥10输注有效,CCI<10提示输注无效。

输血后血小板计数为输血后1小时测定值。

PPR(%)=(输血后血小板计数-输血前血小板计数)×W(kg)×0.07/输入血小板总数×F,输注后1h PPR<30%,24h PPR<20%,则考虑输注无效。

(F:血小板通过脾脏后实际进入循环血液的矫正系数,脾脏功能正常者F=0.62,无脾患者F=0.91,脾肿大患者F=0.23)(一)原因非免疫因素:(1)血小板的质量(2)发热感染(3)脾肿大(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药物(6)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其相关因素(7)自身抗体免疫因素(1)血小板相关抗原(HLA-I类抗原和ABH抗原)(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3)AB0血型不合(4)血浆蛋白同种免疫和免疫复合物(二)对策1、积极治疗原发病2、停用可疑药物3、输注ABO同型的非库存血小板4、血小板交叉配型5、使用去白细胞血小板6、血浆置换7、免疫抑制剂8.自身血小板冰冻保存(三)持续性无效的处理原则1、小量、多次输注血小板2、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3、使用抗纤溶药物4、使用重组FⅦa二、红细胞输注无效输注红细胞后24小时应该复查患者Hb值并计算血红蛋白恢复率,以评估红细胞输注的疗效。

血红蛋白恢复率=W(kg)×V×(输血后Hb值-输血前Hb值)/输入Hb总量,血红蛋白恢复率<20%则考虑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对策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对策

GPIIIa
HPA-13bw Sita
HPA-8bw Sra
GPIIIa
HPA-14bw Oea
HPA-9bw Maxa
GPIIb
HPA-16bw Duva
HPA-10bw HPA-11bw
Laa Groa
GPIIIa GPIIIa
Swia Mat (A)*
Au (a)? Va?
Glycoprotein
HPA抗原国际命名
自1959年第一个人类血小板抗原(HPA)被鉴定以来,使用血 清学方法至今已检出24个血小板抗原,2003年由国际输血 协会(ISBT)和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ISTH)联合成立的血小板命 名委员会(PNC),对HPA进行了系统命名,建立了命名原则 和认可新抗原的标准
HPA抗原命名原则是以HPA为字头,然后连接数字表示“在 由2个对偶抗原组成的遗传系统中,对偶基因分别用英文小 写字母a和b表示”字母a代表其中基因频率大于50%的等位 基因,字母b代表基因频率小于50%的另一等位基因
在此22个抗原中,12个抗原被列入6个遗传系统,其余10个 抗原尚未达到系统标准
HPA-6bw ——HPA-16bw
Antigen
Original Glycoprotein name
Antigen
Original name
HPA-6bw Caa,Tua GPIIIa
HPA-12bw Lya
HPA-7bw Moa
另一类是血小板本身特有的抗原,由血小板特有的抗原决定 簇组成,表现血小板独特的遗传多态性,在血小板和巨核细 胞上表达,近年发现某些血小板特有的抗原也存在其他细胞 或组织上
血小板抗原的特性
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HPA)是通过相应抗体的检出而发现 的,它具有独特的型特异性,血小板特异性抗原都分布在血 小板糖蛋白上,构成血小板膜结构中的一部分。血小板特异 性抗原属于双等位共显性遗传系统,HPA多态性分布存在种 族差异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处理措施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处理措施

血小板输注无效及处理措施血小板输注对于各种血液病中因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症状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然而反复多次血小板输注,可引起血小板的无效输注。

约有20%~50%白血病患者,80%的再障患者长期输注血小板后输注无效[1]。

不仅如此,血小板输注后还会引起发热反应、输入后紫癜等并发症。

了解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病因及治疗,对于血液病患者,尤其是骨髓衰竭的患者是十分必要的。

1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有关概念111血小板无效输注是指病人在输注血小板后没产生/适当的反应0,即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高,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改善。

一般认为:病人至少连续两次输注足量随机血小板后,没有达到合适的CCI值,可认为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判断依据主要是输注后血小板纠正计数增加指数(CCI)和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2]。

其中,CCI按下式计算: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Ll@体表面积(m2)血小板输入量@1011式中,体表面积=010061@患者身高(cm)+010128@患者体重(kg)+0101529。

若输注1小时后,CCI<7500/Ll,12小时后CCI<6000/Ll,24小时后CCI<4500/Ll,则可认为输注无效。

PPR的计算式为:PPR=(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全血容量@100%输注血小板总数@P式中,血容量=体表面积@215,P=2/3。

若输注1小时后,PPR<30%,24小时后PPR<20%,则可认为输注无效。

运用CCI或PPR可以减少判断的主观性。

但是由于这两个指标还受是否过滤清除白细胞及患者身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应血小板的输入效果。

故建议用血小板输注后增值的回归分析来评价血小板输注的效果,但是目前这两个指标仍然是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最常用指标。

11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判断应以临床出血症状的改善为主,如输注血小板后出血减少或停止等为主要证据。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解决方案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解决方案
R (%) =PI× BV× PD-1×100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解决方案
2. 校正的血小板计数增加值
血小板计数校正增加值×109/l(CCI)可 以通过血小板计数校正增加值(PI),病人 体表面积(BSA,单位平方米)和血小板剂 量×1011(PD)计算:
CCI=PI×BSA×PD-1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解决方案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解决方案
对没有出血的住院病人进行输 注1小时后血小板计数是很不方便的。 评估输注血小板效果的比较合理的 方法是,在输血小板后的第二天上 午做计数。评估门诊病人的输注小 板效果,可以在输注血小板后10分 钟计数,所得结果和输注血小板后1 小时计数是一样的(O’Connell 等, 1 988)。
青霉素、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 ❖ 药物抗体实验阳性-提示可能 ❖自身药抗物体抗:体白实血验病、阴骨性髓-不移能植、确巨血诊细小胞板病输毒注无效的解决方案
免疫因素
1、HLA同种免疫反应,占免疫因素造成的80% 以上。
特别在有妊娠史的女性中常见病人的基本情况;
发热感染血小板输注疗效比预期减少20%~40%;感染期,血小板暴露隐抗原, 吸附IgG抗体;败血症或感染病人;血小板表面抗体上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凝血功能异常被激活,血小板消耗大量上升;感染、 败血症、恶性肿瘤。 循环的免疫复合物:感染和免疫介导疾病的病人,循环的免疫复合物数量上升, 血小板数量下降,可能的原因:循环的免疫复合物吸附于血小板的Fc-II受体, 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 骨髓移植: 自体或异体移植可能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 移植造血细胞恢复期,可发生类似免疫个体发生自身-非自身免疫识别的暂 时紊乱。这种免疫失衡导致血小板自身抗体上升。 急慢性GVHD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增加PAIgG。 放疗、化疗药物、生长因子、免疫调节药物治疗GVHD可助长血小板消耗的血 管病。 脾肿大(15~20%) 与药物相关的抗体:(某些抗菌素和抗真菌药物)

血小板无效输注及其对策李志春

血小板无效输注及其对策李志春

病因
AL脾 有效率(%)
脾肿大 57 31
26
脾无肿大 128 92
36
54.39 71.88
病因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研究发现一旦出 现此症,病程中可消耗大量的血小板, DIC便成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一个常见原 因。
病因
组别
◆ 输注血小板1小时后PPR< 30%。 24小 时后PPR< 20%,则可认为有血小板的无 效输注。
判断标准
❖ 运用CCI和/或PPR可以减少判断的主观性 。然而,Davis等通过临床研究对CCI及 PPR的意义提出质疑,认为CCI及PPR受血 小板的输人量、是否过滤清除白细胞及 患者身高等方面的影响,不能真实地反 映血小板的输人效果。建议用血小板输 注后增值的回归分析来评价血小板输注 的效果。但目前CCI和PPR仍然是判断血 小板输注效果的最常用指标。
病因
❖ 其他
有报道性别、年龄、血液病的种类也会 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成人比儿童更 容易发生血小板的无效输注。女性比男 性容易出现血小板的无效输注(因妊娠), 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患者比急 性白血病更易出现血小板无效输注。
病因
❖2.1 发热及败血症
发热一般是指体温高于38℃的发热,包 括各种病原菌感染及输注血小板后的发 热反应,通常认为感染可使血小板生存 期缩短,是非免疫因素中非常重要的原 因之一。 Alcorta等通过52例发热患者 与52例无发热对照组的血小板无效输注 发生率的多因素分析发现,发热是引起
病因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独立病因,其引起血 小板无效输注的相对危险度为。败血症 也被认为是血小板无效输人的重要原因 。legler等发现,败血症病例的血小板 无效输注发病率为57.5 %,但Alcort等 通过多因素分析认为,败血症并非为引 起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独立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处理
1 非免疫因素的处理
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纠正DIC 适当增加血小板输注数量及次数 注意血小板离心及储存条件,尽可能输给24小时内
采集的新鲜血小板 脾肿大者需增加每次输入血小板数量,脾脏大小不
影响血小板存活期。不必缩短输血周期。脾切除可 纠正此情况 病人情况许可条件下避免使用两性霉素B、万古霉 素、 环丙氟哌酸等药物
血小板输注无效 及其处理
李亚琪
常用血小板制剂
1 浓缩血小板
采用多联采血袋采集全血后6-8小时内在20-24C条 件下用大容量离心机将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血浆 内所制成浓缩血小板。200ml全血制备的血小板含 量≥2.0×1010,容量为25-35ml。血小板在输注时 无需交叉配血 ,要求ABO血型相同输注。
临床发生率约为30-70%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判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不减轻,或出现输血性紫癜, 出血加重。
(输血后血小板计数没有明显增高但临 床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应认为血小板输注 有效)
2 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
(输后血小板计数-输前血小板计数) ×体表面积
CCI=
输注的血小板总数×1011 注:血小板计数单位为109/L,体表面积单位为m2
非独立原因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大量血小板
(4)抗菌素的应用:二性霉素B、万古霉素、环丙
沙星等
(5)成分血的质量:血小板在收集、离心、储存期
间,若条件不当而被激活,可造成“储存损伤”影 响血小板质量,导致输注无效
(6)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全身照射、GVHD、静
脉闭塞病(VOD)、CsA的应用、HLA抗体的产生
输注剂量及方法
建议血小板输注的时间应当在30分钟以上。在儿科 输血时,建议输血速度为20-30ml/kg/hr
对成人而言,正常情况下输注1个单位的单采血小 板可以使体内血小板水平增加20× 109/L
对大多数成年患者,通常每次给予1个单位的单采 血小板。年龄较小的儿童(体重<20kg),每次给 予10-15ml/kg
若输注后1小时PPR〈60% 24小时PPR〈40% 可判断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1 非免疫相关因素(占67.5%)
(1)发热及败血症:感染可使血小板生存期缩
短 , G¯ 败 血 症 患 者 的 血 小 板 无 效 输 注 发 生 率 为 57.5%
(2)脾脏肿大:血小板破坏比正常人增加30%,但
免疫因素的处理
1 严格控制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避免手工分离 血小板,尽量输注单采血小板以减少与供者抗 原的接触,降低或推迟免疫反应发生
2 去除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正确使用白细 胞滤器,禁止挤压及冲洗滤器
3 用0.3-0.6J/cm2剂量的紫外线(波长为280320nm)照射,使白细胞灭活,失去抗原作用
若输注后1小时 CCI〈 7500/μL 18-24小时 CCI〈 4500/μL
连续3次即可判断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3 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
(输后血小板计数-输前血小板计数) ×全血容量
PPR(%)=
输注血小板总数×2/3
注:全血容量=体表面积(m2)×2.5
2/3为校正因子,因输入的血小板有33%进入脾脏
上,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只与血小板而不与淋巴细胞起作用
(3) ABO血型不合 血小板表面存在 ABO抗原,随输血次数增多
而增加。 输入血小板25次后,ABO相合的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为 36% ABO主要/次要抗原不相关的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为75%
(4)药物所致的抗体: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为半
抗原导致抗体形成,引发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症,输入血小板常造成输注无效。引起本症的药物 有:消炎痛、氨基比林、苯巴比妥、头孢菌素等。
(7)其他:成人>儿童、女性〉男性
2 免疫相关因素(占17.5%)
(1) HLA同种异型免疫(占11.7%)有妊娠史的妇女常见.HLA
抗体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抗体。血小板表面有HLA-I类 抗原,可产生HLA同种抗体,而带有HLA-II类抗原的白细胞更容 易产生此类抗体。
(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不合(占2.1%) 存在于血小板糖蛋白
4 使用HLA配型和血小板交叉配型,增加血小板相容性, 争取ABO血型相合,HLA配型相合,血小板抗原(PFA) 相合。
(5)循环免疫复合物:自身或同种免疫性血小板
减少症患者体内常有循环免疫复合物(CIC),CIC 可以非特异性地。
(6)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对输入血小板的回升值
影响不大,但可显著缩短血小板存活期。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产生机制
1 网状内皮系统的破坏
发热、败血症时IL-1、TNF、PGE2可激活网状 内皮系统,使血小板被快速清除
如果需要还可以详细计算输注血小板的剂量:
血小板输入量
需要的血小板计数增加量(109/L) X 全血容量(L)
(109/L) =
0.67
定义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受血者在给予合适 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在体内存活期很短,血小 板输注的相关计算增长值较差的一种病理状 态。
由于免疫相关及非免疫相关因素的影响,多 次输入血小板后,致使血小板输注无效,出 血趋势不减轻,甚至加重,此外还可引起发 热反应或输血性紫癜等。
2 机器单采血小板
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在无菌密闭的条件下,从单个供 体内分离采集血小板成分。每袋单采血小板容量为 200-300ml, 含量≥2.5×1011。
单采血小板的优点
来自单个供体,即节约献血员,又可以降低 同种异体免疫
血小板质量佳,临床输注方便,便于开展血小 板配型,输注效果好
混入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较少,降低输血 反应和输血传染性疾病发生率
BMT时供者T细胞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加 速血小板黏附。
2 免疫性破坏
HLA抗原不合的血小板输入后,供者混杂的 单核细胞、激活的B淋巴细胞上的黏附分子 作用于患者的T淋巴细胞,引起CD8+细胞的 增殖,破坏输入的血小板。
ABO不合或血小板抗原不合,输入血小板后,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或激活补体系统,或 引发细胞毒作用,破坏输入的血小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