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看不见的爱》讲述了一位母亲陪失明的孩子打弹弓的故事,赞扬了一位给予残疾孩子无私母爱的母亲。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中的句子,抓住细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深意,能感受课文中母亲对小男孩的关怀与信任,宽容与理解,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细节,品词析句,感悟母爱。
教学难点:在读中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不见的爱》这一课,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文中不小男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失败了无数次仍坚持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呢?(母爱)二、读文感悟那么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动笔画出体现母爱的句子。
1、生读文画句子。
2、画完的同学仔细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是通过句子中哪些词感受到了这位母亲对盲童的爱的。
3、生自由汇报,师相机引导感悟,指导朗读。
重点感悟A 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1)表演体验。
你能学着母亲做一做吗?捡起石子,递出去。
做着,做着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2)你再默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吗?3)讨论:母亲为什么要孩子打弹弓,并且要一直捡着,递着。
4)文中两次用到“安详”“微笑”这种重复用法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呢?5)感情朗读。
6)同学们,此时母亲递出去的仅仅是一颗颗石子吗?她还递出什么?B 他母亲对我笑了笑,说:“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C “的孩子都这么玩。
”你是怎么理解母亲的这句话,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三年级上《看不见的爱》精品教案
三年级上《看不见的爱》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第七单元《看不见的爱》。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以及课文背后的情感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理解课文中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景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母爱的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母爱相关的短片,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解答疑问。
3. 课文精讲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小组合作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
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解释,如隐喻和象征的含义。
4. 情感体验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母爱的无私。
分享体验,交流感受。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课题:看不见的爱中心:母爱的伟大结构:生字词列表、课文主旨、情感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 答案填空题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建议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亲情故事,进行情感教育延伸。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故事或诗歌,深化对母爱主题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环节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建议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对于《看不见的爱》这篇课文,教学难点在于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则在于掌握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母爱的主题。
《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
《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⑵、理解“看不厌”: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⑶、品析: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
三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教案
三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看不见的爱”这一主题。
2.理解故事内容,能够表述故事大意。
3.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故事导入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段视频,比如说一些父母和孩子的亲密瞬间,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导入结束后,教师可以开始讲解故事。
本次教学讲解的故事是金子涵的《看不见的爱》。
2. 故事讲解(1)生词学习教师在讲解故事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文中生词的意思。
例如:•胆小:形容人性格怕生、不敢冒险。
•英俊:形容男性相貌出众,美丽。
•担忧:形容人心里感到不安、害怕。
(2)故事介绍接下来,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故事的情节。
例如:“见过‘看不见的爱’吗?金子涵的这个小故事讲述一个胆小的男孩和他的妈妈之间看不见的爱的故事。
”(3)故事阅读接着,让学生一起阅读这个故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适当调整阅读顺序和速度。
故事可以按照以下流程朗读:1.儿子和邻居的孩子在玩耍时被狗追赶。
2.儿子被妈妈及时救出,邻居的孩子受了伤。
3.妈妈疼爱自己的儿子,但将这份疼爱隐形化,内敛隐藏。
4.妈妈用自己的方式爱儿子,并教会至爱的儿子理解看不见的爱。
3. 实践性活动(1)分组讨论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看不见的爱”的理解。
(2)写一篇读后感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看不见的爱”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能够:1.理解和掌握关于“看不见的爱”的主题。
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内容,表述故事大意。
3.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
四、教学反思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个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其主题却是深刻而简单。
通过本次教学,教师应该使学生理解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不仅要理解到表象上的爱,更需要理解到精神层面的爱。
教师在故事介绍、阅读等环节中应该注意让学生保持好心态,感受故事信息带给他们的内在激励和美好向心力,同时对故事进行适当的模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故事的核心内容,例如“看不见的爱”这一主题的阐释,为学生深刻理解内在的精神或形式的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下册《看不见的爱》优质教案
四年级下册《看不见的爱》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爱的主题》中的一篇文章《看不见的爱》。
文章主要通过讲述一个小男孩在母亲爱的呵护下,学会关爱他人的感人故事,传递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能通过课文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爱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文章大意。
3. 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文章的主题和生字词。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看不见的爱》2. 主要内容:小男孩在母亲爱的呵护下,学会关爱他人。
3. 生字词:呵护、关爱、无私、传递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短文。
2. 答案示例:以课文中小男孩的行为为例,描述自己关爱他人的经历或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学生是否掌握了生字词,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是否培养了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关爱现象,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传递正能量。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1)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眼睛里的秘密》,详细内容为《看不见的爱》一文。
该文章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微小细节的观察,揭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母爱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母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尝试理解文章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并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进行课堂交流。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母爱,让学生学会运用类似手法写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段关于母爱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看不见的爱》2. 生字词:无私、伟大、关爱、珍惜等。
3. 主要内容:文章通过对母爱的描述,展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母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课堂所学,表达对母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多关注生活,发现身边的美好,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
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如“感恩母爱”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年级上册课文《看不见的爱》教案
三年级上册课文《看不见的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字词,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爱的伟大,学会关爱他人。
(2)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如“看不见的爱”。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爱,传递爱。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谈谈对爱的理解。
2.出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看不见的爱?(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指导。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看不见的爱”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明爱的表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爱的伟大。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爱。
(三)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经历过的“看不见的爱”。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爱,学会关爱他人。
五、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看不见的爱”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是否积极参与,对“看不见的爱”有更深的体会?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讲解1.教师深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爱的伟大。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小男孩是如何感受到他父亲对他的爱的?”学生1:“小男孩在父亲带他去公园玩时,看到父亲总是用手紧紧握住他的手,怕他走丢。
《看不见的爱》名师教案
《看不见的爱》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课文《看不见的爱》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故事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付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3)教育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看不见的爱》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中父母对孩子的爱。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故事中父母默默付出的爱。
2. 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看不见的爱》文本及相关教学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看不见的爱》的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对“爱”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思考题,分析人物性格,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中父母爱的理解。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父母爱的表现。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感受父母的付出。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写作练习(1)学生以“父母的爱”为主题,进行细节描写练习。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的爱及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意。
三年级上册课文《看不见的爱》教案
三年级上册课文《看不见的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看不见的爱》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1. 章节内容:课文《看不见的爱》。
2. 课文内容:讲述了一位盲人母亲对失明女儿的无私关爱,以及女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理解母爱的伟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体会母爱的伟大。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生字词。
3. 讲解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感人之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看不见的爱》2. 生字词:无私、关爱、比喻、拟人等。
3. 课文结构:故事背景、母女亲情、感悟母爱。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母爱的伟大。
(2)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妈妈对你的关爱。
2. 答案:(1)母爱是伟大的,就像课文中的盲人母亲一样,她用自己的爱心照亮了女儿的人生道路。
(2)妈妈的爱如同阳光,温暖着我的心灵;她的关爱如同春风,吹散我心中的阴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情感态度是否得到了提升。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八单元《眼睛里的秘密》,具体章节为《看不见的爱》。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课文主题,体会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生词、短语,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那些默默无闻的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短语,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口头表达。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主题,感悟生活中的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短语,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组生活中关爱他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收到过哪些关爱?你们又为他人付出过哪些关爱?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从故事中感悟到了什么?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课堂讲解讲解生词、短语,分析重点句子。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4. 随堂练习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口头表达,练习写作。
教师选取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看不见的爱》2. 生词、短语3. 重点句子4. 课文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生活中的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作业要求: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句子和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在生活中收到或付出的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关爱,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看不见的爱》。
该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母亲如何用她的爱心和耐心,引导和教育视力有障碍的儿子学习独立生活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1. 理解文章主题,体会母爱的伟大。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
3.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母爱的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母爱的伟大。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母爱的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感受到的母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母爱的伟大。
b. 讲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
c.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尝试写一段关于母亲关爱自己的具体事例。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让自己感受最深的片段,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看不见的爱》2. 主要内容:a. 母爱的伟大b. 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c. 文章语言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b. 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
2. 答案:a. 见附录。
b. 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课文《看不见的爱》。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位母亲默默无闻地关心着儿子的成长,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引导儿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课文通过讲述“我”在母亲关爱下成长的故事,揭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2. 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联系实际生活,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关于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讲述图片中的故事,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母爱。
2. 自主学习(5分钟)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享自己身边的母爱故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重点解析(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
5. 课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6. 朗读展示(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爱板书内容:母爱关爱儿子引导成长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写一篇关于母爱的短文,题目自拟。
2. 作业答案:(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课后练习题答案。
(3)关于母爱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一位母亲关爱儿子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重点解析等环节,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看不见的爱教案设计
看不见的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看不见的爱”的概念,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
2.培养学生对他人困难和需求的关注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同情心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4.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看不见的爱”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教材:《看不见的爱故事集》3.学习活动材料:包括小组讨论问题的纸条、小组展示的海报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看不见的爱”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新知呈现(15分钟)A.教师简要介绍“看不见的爱”概念,包括对他人无私帮助和关怀的表达。
B.指导学生观看图文并茂的故事集,了解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看不见的爱”。
C.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看不见的爱”的含义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20分钟)A.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描述自己遇到的“看不见的爱”案例,如帮助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
B.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展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4.实践应用(30分钟)A.教师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或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和传达“看不见的爱”。
B.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扮演不同角色并展示出“看不见的爱”。
C.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5.创设情境(20分钟)教师提供一个创作活动的主题,如“我的看不见的爱故事”,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创造一个关于“看不见的爱”的故事或插画,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再次重申“看不见的爱”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对“看不见的爱”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同情心、关心他人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爱的教育》中的一篇课文《看不见的爱》。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通过描述母亲对失明儿子的关爱和教育,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母爱的伟大和深沉,体会看不见的爱。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关于母爱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新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与讨论(10分钟)(1)教师针对生字、新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讨论课文中母亲对失明儿子的关爱和教育,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4.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母爱的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感受母爱的伟大。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看不见的爱2. 生字、新词:失明、关爱、深沉、教育、感受、伟大3. 重点句子:母亲对失明儿子的关爱和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提示:结合课文内容,描述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题目:用本课所学生字、新词造句。
答案提示:例句:母亲的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充分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学生是否真正感受到了看不见的爱。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为母亲做一件小事,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关爱。
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积累词语。
2. 了解文章大意, 从母亲“递石子”的简单动作中理解“看不见的爱”的含义。
3. 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 体会母亲执着的爱, 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母亲平静的语气以及对孩子的信任与鼓励。
4.能按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起因、经过、结果, 简要复述课文。
5.理解课文内容, 明白母亲的用心良苦, 体会母亲的情怀, 领悟母亲那看不见的爱。
2. 教学重点/难点1.能按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起因、经过、结果, 简要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明白母亲的用心良苦, 体会母亲的情怀, 领悟母亲那看不见的爱。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1. 板书: 爱提及母爱, 不禁使人想起这首脍炙人口的诗——齐诵:读着这诗, 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夜深了, 一位母亲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
缝啊缝, 那每一针, 每一线, 缝进了一位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孩子的无限担忧与牵挂, 缝进了一位母亲对孩子那浓浓的关爱, 真可谓——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 启发谈话: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及长辈的关爱。
回想一下, 他们是怎样爱你的?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 向我们讲述了是一份怎样的爱?板书课题: 22. 看不见的爱指名读, 齐读。
二、整体感知1. 课文讲了几个人?板书: “我”母亲失明的孩子2.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各自准备, 可以同桌互说。
3.教师小结:课文讲述了一个夏季的傍晚,在一片空地上,“我”目睹了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失明的孩子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玩耍——打弹弓耐心地陪伴, 不断地鼓励, 最后终于打中目标。
适时理解“目睹”, “弹”是多音字, 读准“弹弓”读音。
三.研读课文1. 引: 就是这个失明的孩子——在一片空地上, 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他打得怎么样呢?课文中有三句直接描写的句子, 请你默读课文用括号括出。
三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教案
三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人与自然》中的《看不见的爱》。
文章通过讲述一位盲母亲和她的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坚强。
具体内容包括:1. 章节内容:第五单元《人与自然》——《看不见的爱》2. 详细内容:文章讲述了一个盲母亲如何用自己的爱心和坚韧的意志,培养出一个乐观、自信的孩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母爱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气。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盲母亲的心态和情感,体会母爱的伟大。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母爱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原文、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母爱的温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深入剖析文中盲母亲的心态和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文中一段关于母爱的描述,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母爱。
5.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一段关于母爱的文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看不见的爱》2. 板书内容:a.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b. 重点词汇:坚韧、乐观、自信、母爱c. 名言警句:母爱如海,深沉而广阔;母爱如山,高大而坚实。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母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要求:内容真实、具体,表达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教案》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八单元《看不见的爱》。
该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盲童在妈妈的关爱和引导下,学会独立生活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母爱的深沉与伟大,体会盲童内心的感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关于母爱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讲解生字词,解析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仿写和生字词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母亲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代表发言。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看不见的爱》2. 主要内容:文章主题、生字词、重点句子、母亲的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用“虽然……但是……”造句。
(3)思考文章中母亲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写一篇心得体会。
2. 答案:(1)生字词答案略。
(2)例句:虽然天气很冷,但是小明还是坚持去上学。
(3)心得体会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今后应加强引导和鼓励。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看不见的爱》。
课文主要通过讲述一位盲人母亲和她的儿子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2. 学会本课生字词,掌握重点句子和语法知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句子和语法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句子语法。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并指导书写。
4. 句子解析:教师挑选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5. 课文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看不见的爱》2. 生字词:略3. 句子解析:略4. 课文主题: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
4. 作业设计。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应通过讲解、讨论、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并学会表达这种情感。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精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亲情无价》中的《看不见的爱》。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景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学会关爱家人,培养亲情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母爱。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细节,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母爱的氛围,引出本课主题《看不见的爱》。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重点讲解易错字词,巩固记忆。
4. 课文解析(1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感悟母爱。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分享感受。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看不见的爱》2. 生字词:无私、伟大、关爱、付出等。
3. 课文主题:母爱的伟大,关爱家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挚,体现母爱的伟大。
2. 作业题目:找出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解释原因。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关于母爱的其他文章,观看相关电影,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母爱,培养亲情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看不见的爱》教学设计
蛟河市实验小学张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细读课文中的句子、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深意、能感受课文中母亲对小男孩的宽容与理解、关怀与信任,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读促思、读中想象、读中感知,结合具体描写男孩和母亲的语句,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与支持。
教学难点:感受母亲无声而深沉的爱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关键:以读促解,以读自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配乐。
教学过程:
一、初涉文本,回顾感知。
上课伊始,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并回忆上节课的读文收获,说说自己心中,认为最伟大、无私的爱是什么爱“母爱”。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份特别的不同寻常的爱,是一份看不见的爱。
(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爱)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细读文本,畅谈感受。
1、默读课文: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
到爱
2、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简要写一写自己的
感受。
三、研读文本,走进心灵。
研读重点句子:
(1)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母亲对孩子的爱很深。
她的动作是那样轻,她的神情是那样慈祥,她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安详是怎样的面部表情(慈祥、充满着爱意)
既然孩子看不见母亲的神态,那么他是怎么感觉到母亲的慈爱(轻轻,因为孩子看不见,只有从母亲轻柔的动作中感受爱。
)
你能读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吗这句话应该读得再轻一点,慢一点,才能体现出母亲的安详和她对孩子的爱。
谁还想读一读这句话(1名)。
我们齐读这句话,注意轻一点,慢一点。
(2)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
当作者提出要教孩子打弹弓时,他母亲为什么要拒绝呢(提示: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失明的孩子)(母亲不要孩子依赖别人,让他自己自己面对困难,面对现实)
理解“顿”(停顿),为什么她要“顿了一下”(母亲对盲孩子十分怜爱,不太愿意让旁人知道孩子看不见的事实。
)(犹豫,害怕刺伤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
“轻轻”地说,用“轻轻”这个词表示母亲说话声很轻,为什么(母亲可怜孩子,无奈的情绪,怕刺伤孩子的心又想让孩子面对现实)
指导朗读。
(你们真是有心的孩子,从“轻轻地说”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细心的保护,能不能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
引读:在母亲的心里,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没什么两样,所以她平静地向我解释(个别)-----(谢谢,不用,他看不见)。
为了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她轻轻地对我说(个别)(谢谢,不用,他看不见)。
是啊,这是多么残忍的话啊,可是母亲没有逃避,也要孩子面对现实,哪怕再不忍心,母亲依然坚定地说(齐)(谢谢,不用,他看不见)。
(3)“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
“别的孩子”指哪一种孩子(正常的孩子,健全的孩子)
母亲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全世界的母亲都是一样,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跟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快乐的童年。
)
原来母亲不是铁石心肠,她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一样有着健康快乐的生活。
这是母亲的心声啊!你能读出这份心声吗
(点评:读出了母亲的心声;母亲的话外之音;母亲意味深长的话)
(4)“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
”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
理解:“总会打中的。
”(坚持不懈,不放弃,不要害怕失败)
在什么情况下,母亲会说这句话(自卑时,胆怯时,泄气时,打累时)“总会”表现母亲坚信孩子一定行。
理解:“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母亲是不是一定要孩子打中呢再读读后半句话。
你体会到了什么(母亲认为只要做了,就能打中;要是没做,就不会打中!)(要让孩子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懂得凡事都要尽力去做,总有成功的一天;做任何事情都要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师引:(多方式读句)
不做,怎么知道不行啊,所以母亲这样平静地告诉孩子——(提示:这是直接对孩子说的,“他”应该改成“你”。
)
不做,怎么能体会其中的滋味,所以母亲这样平静地告诉孩子——(5)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从“轻轻”、“安详”词中可以知道,尽管孩子老是打不中目标,但母亲却毫无怨言,对孩子充满了信心。
)
从“也”字能得到什么信息(也许是母亲累了,但仍然坚持着,鼓励着孩子。
更是因为孩子累了,所以母亲减慢了速度,附和着儿子的行动。
)
朗读指导。
无论孩子打得是好是坏,是快是慢,那位母亲始终在捡着,递着。
谁来读,读出母亲的这份耐心,这份从容。
(母亲轻柔的动作和态度中感受爱与鼓励。
)
在一起把前面那句描写母亲为孩子递石子的话读一读。
此时此刻,你们说母亲递的仅仅是一颗颗石子儿吗(关爱、希望、鼓励、尊严、勇气、毅力、信心)
2、在母爱的陪伴与鼓励下,男孩不放弃,不气馁,不断向困难挑战。
正因为这样,当我转身要离去时,突然身后传来了——听,孩子们!(放课件,深情感悟)师:这“碎裂声”告诉我们:()
3、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听到这碎裂声,如果你是作者,此时的心情什么样回过头,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又听到了什么了
(师补结尾:母亲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一动不动,她多想站起身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但因为坐的太久,她的两条腿全麻了,根本动弹不了。
她仍然安详地微笑着,眼里却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这微笑,这泪花代表了一种——)
4、总结写作方法:我们在一起把描写母爱的句子读一遍,这些都是关于人物的什么描写(作者正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特点细致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这在写作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
四、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再读课题:谈感受,并让学生动笔抒心声,写写对母亲的想说的话。
师小结:亲爱的同学们,现在我们都看见了一份看不见的爱,我们都感受到了一份不寻常的母爱。
母亲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她时刻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爱是一种无处不在而又“看不见的”。
让我们带着对文中母亲的敬仰,带着对人间这份最真挚的爱的领悟再来读读课题。
2、给学生推荐《阅读》书中几篇关于爱的文章《爱的养料》、《让生命化蛹为蝶》等等倡议用一些时间读一读,如果可以也写一写读后感,或再收集一些关于爱的文章。
五、回归文本,表达情感。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带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归文本,融情于文,表达情感。
板书设计:
看不见的爱
递石子(心声)
母亲盲童
母爱信心、毅力、鼓励……坚持
深沉成功。